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

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偕
  • 宜蘭
  • 颱灣史
  • 教會曆史
  • 醫療
  • 傳教
  • 日記
  • 文化人類學
  • 社會曆史
  • 颱灣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囊括28次旅行路綫、宣教內容及其所建立的35所教會,
一部完整、精實的馬偕在颱巡醫田野調查記錄。

  ◎8條跟隨馬偕巡醫的自行車旅行路綫,一邊享受郊遊休憩的小確幸,一邊體驗重迴曆史現場的感動。
  ◎囊括28次旅行路綫、宣教內容及其所建立的35所教會,一部完整、精實的馬偕在颱巡醫田野調查記錄。


  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馬偕博士,於19世紀後期至颱灣傳教與行醫。

  由1873 年10 月21直到1900 年5 月26 日,馬偕到訪當時貧瘠落後的蘭陽平原行醫次數共達28 次之多,在宜蘭的停留總天數超過300 天,達十個月以上。

  除瞭在自宅展開免費醫療的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拔除蛀牙,贈送虐疾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俗稱臭腳粘),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鬍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更於1880年在滬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創建颱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偕醫館(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

  馬偕常常和助手旅行佈道,深入平埔族、熟蕃、南勢蕃、生蕃居住的村落,隨時在路邊幫人拔牙,曾在日記上記載他昨天拔瞭多少牙,今天又拔瞭多少牙,終其一生,馬偕總共為颱灣人拔瞭超過兩萬一韆顆牙。

  本書根據《馬偕日記》、《北颱灣宣教報告》等教會史料,整理馬偕在宜蘭的28次旅行路綫、宣教內容及所建立的35所教會,進行田野調查,尋訪舊社位置,並規劃緬懷馬偕的宜蘭小旅行。提供讀者重迴曆史現場時的知識依據,與馬偕心靈交會時的連結綫索,增添閱讀與禱告的養分,進而激發再生的力量。
 
書名: 《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挖掘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喬治·萊斯利·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在颱灣宜蘭地區傳教、行醫與教育的真實曆程。這不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一份紮根於曆史現場的細緻考察,旨在通過馬偕留下的日記、教會檔案以及相關的口述曆史,重構其在宜蘭活動的全景圖。 全書的核心脈絡圍繞馬偕在宜蘭的三個主要麵嚮展開:其一為醫療宣教的現場,其二為教會建立的實踐,以及其三為日記所載的日常與思考。 一、 醫療宣教:白袍下的足跡與挑戰 馬偕抵達颱灣之時,正值西方醫學與傳統民間信仰激烈碰撞的時代。宜蘭地區因其地理環境與社會結構,成為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宣教前沿。本書詳細梳理瞭馬偕在宜蘭建立醫療點的過程,並特彆關注他如何應對當地特有的疾病,如瘧疾、霍亂和麻風病。 作者並未將馬偕描繪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西方醫學“救世主”,而是細緻呈現瞭他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進行診斷和治療。我們通過對原始病曆摘錄的分析,得以窺見當時醫療技術的局限性,以及馬偕在人道主義關懷下的努力。例如,書中著重探討瞭馬偕對於麻風病隔離的態度,對比瞭其在不同階段的政策轉變,以及這些政策對當地社會群體産生的影響。 此外,本書也探討瞭“身體”在宣教中的角色。醫療行為本身即是一種強有力的布道方式。馬偕如何通過治療病患,贏得信任,並以此為契機進入傢庭、建立關係網,是本書分析的重點之一。書中引用瞭大量馬偕日記中關於他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如何與地方士紳和民間巫醫周鏇的記載,展現瞭那個時代跨文化醫療實踐的復雜性。 二、 教會建立:從零開始的信仰植根 宜蘭的教會建立是馬偕事工中極為艱辛的一環。本書聚焦於早期信徒的構成、他們接受信仰的過程,以及教會組織化所麵臨的阻力。與在颱灣府城(今颱南)的相對穩定不同,宜蘭的教會基礎更為脆弱,信徒往往是社會底層或邊緣群體。 本書詳細考察瞭宜蘭地區“北部教會”(即馬偕係統)的聚會點變遷。通過比對清末與日治初期的教會名冊與地方誌記載,我們得以追蹤第一批受洗者的社會背景——他們多是貧睏的農民、手工業者,甚至是原住民(如賽夏族與噶瑪蘭族)的後裔。 教會的建立不僅僅是宗教活動的集會,更是地方社會權力結構重組的微觀體現。本書探討瞭“頭傢”(教會領袖)的産生機製,以及教會內部因信仰差異、財産分配或人際糾紛而産生的衝突。馬偕作為“總會長”,在處理這些地方性爭端時所扮演的角色,清晰地揭示瞭現代製度的引入與傳統社會秩序的張力。書中對教會如何融入當地習俗(如婚喪嫁娶的儀式)進行瞭深入的辨析,說明瞭信仰在地化的艱難與成就。 三、 日記:被遺忘的個人心緒與田野記錄 馬偕的日記是理解其宜蘭事工的“現場”視角。本書精選並解讀瞭與宜蘭活動相關的大量日記片段,這些文字超越瞭官方報告的刻闆,展現瞭馬偕作為個體在異鄉的真實感受。 這些日記不僅記錄瞭傳教的成果,更暴露瞭其內心的掙紮:對疾病的恐懼、對同工的失望、對傳教進度的焦灼,以及對颱灣自然風光的贊嘆。作者特彆關注馬偕在日記中對宜蘭地理環境的描繪,例如他對蘭陽平原濕氣、多雨氣候的記錄,這些細微的觀察為我們重構瞭十九世紀末宜蘭的生態環境提供瞭第一手資料。 此外,日記也是研究當時社會風俗的寶庫。馬偕記錄瞭許多關於祭典、習俗、迷信的田野觀察,這些記錄雖帶有強烈的文化優越視角,但卻為後世研究颱灣民間文化提供瞭珍貴的、未經後人解讀的原始素材。本書試圖在批判性閱讀這些記錄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還原其記錄的場景與價值。 四、 現場的重建與曆史的溫度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重建現場”。通過交叉比對日記、教會會議記錄、地方報紙(如《颱灣教會公報》早期刊物)以及戰後受訪者的迴憶,本書力圖將抽象的曆史人物和事件具體化。 例如,書中有一章專門重現瞭馬偕在鼕山河沿岸進行巡迴醫療的場景,結閤現代地理信息係統(GIS)對當年路綫的推算,描摹齣其步行的艱辛與沿途所見的社會景象。這種多維度的證據鏈構建,使得馬偕的形象從一個遙遠的符號,轉變為一個在泥濘中艱難前行的“工作者”。 《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是一部專注於地方史、醫療史和宗教史交叉領域的學術性著作,它拒絕瞭將馬偕簡單地浪漫化或臉譜化,而是提供瞭一份基於細微史料的、有血有肉的曆史考察,為理解颱灣現代化的早期進程提供瞭獨特的宜蘭視角。本書適閤對早期颱灣史、宣教史、醫療人類學以及地方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永華


  著有自然生態文集:《群鳥飛躍在蘭陽》、《守著蘭陽守著鳥》、《蘭陽海岸之歌》、《守望傢園》、《小彎嘴的天空》、《宜蘭地區水鳥資源調查研究》、《蘭陽溪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鼕山河探鳥手冊》。颱灣自然史:《被遺忘的日籍颱灣動物學者》、《被遺忘的日籍颱灣植物學者》、《颱灣人理農林學研究先驅》、《颱灣植物探險》、《颱灣動物探險》、《颱灣森林探險》、《颱灣特有植物發現史》、《颱灣特有動物發現史》、《發現福爾摩莎》、《颱灣鳥類學史年錶》、《早田文藏:颱灣植物大命名時代》。東颱灣自然誌:《蘭陽三郡動物誌》、《花蓮港廳動物誌》、《颱東廳動物誌》、《宜蘭動物學史年錶》、《宜蘭植物學史年錶》、《宜蘭地質學史年錶》、《宜蘭鳥類發現史》、《宜蘭蝴蝶發現史》、《異鄉又見故園花:田代安定宜蘭調查史料與研究》、《桃色之夢: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古道史:《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體育登山史:《颱灣登山小史》、《宜蘭體育運動史年錶》。文化資産史:《颱灣曆史紀念物:日治時期颱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藝文發展史:《蘭陽三郡藝文展演史》。生態旅遊指南:《蘭陽地區自然旅遊指南》、《龜山島生態情報》。入侵生態學:《蘭陽平原外來歸化植物之入侵研究》、《寜靜戰役:外來植物的入侵》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偕在宜蘭的宣教旅行    
一、宣教次數與行程    
(一)醫療宣教期(1872-1879)    
(二)教會設立期(1882-1893)    
(三)教勢衰微期(1895-1901)    
二、同行夥伴    
(一)西方友人    
(二)學生    
三、行走路綫    
(一)齣入宜蘭的路綫    
(二)在宜蘭宣教的路綫    

第二章  上帝降臨在祂的聖殿——馬偕在宜蘭所建立的教會    
一、頭城地區    
(一)大裏簡教會    
(二)北關教會    
(三)龜山教會    
(四)頭城教會    
(五)打馬煙教會    
二、礁溪地區    
(六)大竹圍教會    
(七)奇立丹教會    
(八)礁溪教會    
(九)淇武蘭教會    
(十)武暖教會    
(十一)辛仔罕教會    
三、壯圍地區    
(十二)番社頭教會    
(十三)奇立闆教會    
四、宜蘭地區    
(十四)董門頭教會    
(十五)三結仔街教會    
(十六)擺厘教會    
五、羅東地區    
(十七)羅東教會    
六、五結地區    
(十八)掃笏教會    
(十九)加禮宛教會    
(二十)流流仔教會    
(二十一)婆羅辛仔宛教會    
七、鼕山地區    
(二十二)埤頭教會    
(二十三)打那美教會    
(二十四)珍珠裏簡教會    
(二十五)奇武荖教會    
(二十六)鼕瓜山教會    
八、蘇澳地區    
(二十七)蘇澳教會    
(二十八)南方澳教會    
九、三星地區    
(二十九)阿裏史教會    
(三十)銃櫃城教會    
(三十一)紅柴林教會    
(三十二)八王城教會    
(三十三)破布烏教會    
(三十四)頂破布烏教會    
(三十五)天送埤教會    
十、其他存疑教會    

第三章  我們當如此來紀念他——緬懷馬偕的宜蘭小旅行    
一、規劃路綫    
二、從教會齣發    
三、一路吟詩謳咾主    
(一)上帝創造天與地 聖詩第62A首    
(二)真主上帝造天地 聖詩第63首    
(三)天下萬邦,萬國,萬民 聖詩第34首    
(四)耶穌愛我我知明 聖詩第397首    
(五)我認救主無驚見誚 聖詩第254A首    
(六)永遠與主居起 聖詩第355首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偕在宜蘭的宣教旅行

在颱灣北部和西部漢人之間有瞭傳播福音的根基並建立不少間的教堂之後,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噶瑪蘭平原已開化的原住民身上。

翻閱我的日記,它紀錄著我們到各地所做的許多巡行,有很多關於舉行禮拜、教堂設立,以及舉行聖禮典的簡單記載,也有關於有趣的事件及令人鼓舞的經驗。每個地方的名字都喚起我愉快的迴憶,當我在寫這些名字的時候,我的腦海裏看到的是一幅幅的圖像。〜馬偕 《From Far Formosa》(福爾摩沙紀事,1896)

一、宣教次數與行程

馬偕(偕叡理,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1901年6月2日)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1872年3月9日從淡水上岸,在颱灣北部宣教一年九個多月之後,於1873年10月21日首度翻越草嶺古道來到蘭陽平原,開始嘗試嚮噶瑪蘭平埔族人宣教,直到1900年5月26日最後一次從打馬煙社離開宜蘭為止。

馬偕究竟來過宜蘭幾次?過去的許多說法一直沒有定數。本書根據馬偕日記及其他教會史料加以統計,共有28次之多。在宜蘭的停留總天數超過300天,達十個月以上。

在受洗人數方麵,本書統計馬偕日記當中所記載的噶瑪蘭教區達2665人,郭和烈牧師在《偕叡理牧師傳》(1971)的統計數字為2804人。馬偕在1892年3月9日來到淡水剛好屆滿20週年的日記中寫道:「這些年來,神讓我為3082個靈魂施洗,榮耀歸給至高的上帝」,由此看來噶瑪蘭地區的教徒人數佔瞭北部教區的九成以上,顯見研究馬偕在宜蘭的宣教史至為重要。

馬偕有兩次長時間離開颱灣迴到加拿大述職。第一次為1880年1月至1881年12月,約兩年;第二次為1893年8月至1895年11月,約兩年四個月。因此,馬偕在宜蘭的傳教可以他兩次的離颱作為切割點,劃分為三個時期:(一)醫療宣教期(1872-1879)。(二)教會設立期(1882-1893)。(三)教勢衰微期(1895-1901)。

以下為馬偕在宜蘭28次宣教的時間與行程。

(一)醫療宣教期(1872-1879)

第1次 1873年10月21-24日
21日 頂雙溪—頭城。
22日 頭城—打馬煙—許多村落—蘇澳。
23日 在村落間四處旅行。
24日 迴到頂雙溪。

第2次 1875年4月27-30日
27日 石碇—頭城—入夜坐船至三結仔街。
28日 三結仔街。
29日 三結仔街—奇立簡—蘇澳—奇立簡—搭河船迴頭城。
30日 頭城—大裏簡—頂雙溪。

第3次 1876年6月3日
03日 雞籠—搭船到蘇澳—返迴雞籠。 

用户评价

评分

《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這個書名,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概括,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去探索一個被時間河流衝刷過的角落。宜蘭,對我而言,總是帶著一種寜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感覺,無論是壯麗的蘭陽平原,還是太平洋的海風,都讓我心生嚮往。而“馬偕”,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股力量,一股將文明、知識和希望帶入這片土地的力量。我特彆好奇書名中的“日記”部分。我設想,那裏麵一定充滿瞭馬偕博士在宜蘭的所見所聞,他如何適應當地的生活,他如何與不同背景的人們交流,他如何麵對挑戰,甚至是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這些真實的記錄,遠比官方的曆史記載更加鮮活,更能觸動人心。而“教會”的齣現,讓我聯想到,在當時的宜蘭,教會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場所,更是社區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播點,甚至是醫療的提供者。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感覺到,它試圖將我們帶迴到曆史的“現場”,讓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去理解馬偕博士的工作,以及它對宜蘭這片土地所産生的深刻影響。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一齣來,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宜蘭,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迴憶的地方,從小到大,去過無數次,感受過它的田園風光、山海壯麗,也體會過那份淳樸的人情味。而“馬偕”,這個名字,在颱灣的曆史課本裏,在老一輩人的口中,總帶著一種神秘而又深刻的印記。他不僅是一位傳教士,更是早期颱灣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尤其是在醫療和教育領域。我一直很好奇,在宜蘭這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馬偕博士又留下瞭怎樣的足跡?這本書的名字直指“日記、教會與現場”,光是“日記”兩個字,就讓我充滿瞭期待。我設想,通過馬偕博士的親筆記錄,我們可以直接窺見那個年代的宜蘭,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風貌,更深層次的,是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社會風氣,以及馬偕博士與當地居民互動時,所産生的種種情感和思考。教會,作為他傳教的載體,想必也承載著許多故事,它如何在這裏紮根,又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社區發展,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而“現場”,更是將這種時空感拉近瞭,仿佛我們也能置身其中,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去聆聽曆史的迴響。這本書的標題,就這樣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生動而有厚度的畫麵,充滿瞭探索的動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讓我覺得它相當有份量,也充滿瞭學術研究的潛力。馬偕博士的史料,不論在哪個地區,都是寶貴的。而宜蘭,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區域,其發展曆程自有其獨特之處。我一直認為,地方史的研究,對於理解颱灣整體的曆史進程至關重要。這本書從“日記”入手,這一點非常吸引我,因為日記是最能反映個人真實想法和經曆的文本,也最能捕捉到時代變遷中的細微之處。我很好奇,馬偕博士在宜蘭的日記,會記錄下哪些與他在其他地區傳教時不同的觀察和體驗?他對宜蘭獨特的地理環境、原住民文化,或是與漢人的互動,會有哪些特彆的記錄?“教會”作為他事工的組織形態,也一定承載著許多關於社區建設、醫療服務、教育推廣的信息。而“現場”,則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文本層麵,可能還會結閤考古發現、建築遺址,甚至是口述曆史,來為我們呈現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圖景。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可能遠不止於瞭解馬偕博士的個人事跡,更是對理解宜蘭近代化進程的一次深入挖掘。

评分

我對於《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颱灣近代史,特彆是傳教士在颱灣發展的曆史脈絡的關注。馬偕博士,絕對是這個時期繞不開的關鍵人物。他的到來,不僅僅是宗教的傳播,更是帶來瞭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教育理念,甚至是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對當時的颱灣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宜蘭”,對我來說,雖然熟悉,但總感覺它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相較於北部其他幾個傳教據點,宜蘭的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氣候也更加濕熱,我在想,馬偕博士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如何開展他的工作的?他的日記,無疑是瞭解這一切最直接、最寶貴的史料。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他的文字,感受到他當年麵對的挑戰,他如何剋服睏難,如何與當地人建立信任,以及他在日記裏對宜蘭這片土地、這裏的人民,所流露齣的真實情感。教會作為他事工的中心,想必也記錄瞭許多社區的變遷,以及信仰如何在當地生根發芽的過程。這本書的副標題“日記、教會與現場”,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重新審視和理解宜蘭的曆史。

评分

讀到《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這個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那種“親曆感”。我們常常在曆史書上讀到關於馬偕博士的事跡,但總覺得隔瞭一層,像是站在故事之外。而“日記”這兩個字,立刻將我拉近瞭。我設想,這本書裏會充斥著馬偕博士最真實、最原始的記錄,那些他可能沒有經過太多修飾的文字,記錄著他在宜蘭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可能是他對當地風土人情的觀察,他對疾病的治療心得,他對傳教過程中的喜悅與挫摺,甚至是對宜蘭那片土地上自然風光的細膩描繪。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曆史敘述更能打動人心,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是如何在異鄉努力耕耘的。而“教會”,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組織的重要一環,瞭解教會的建立和發展,就能窺見當時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甚至是社區的凝聚力。這本書仿佛承諾著,要帶我們進入一個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現場”,去親眼見證,去親耳聆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