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式新聞

建構式新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新聞學
  • 傳播學
  • 建構主義
  • 媒體研究
  • 新聞生産
  • 受眾研究
  • 社會建構
  • 批判性思維
  • 媒體倫理
  • 信息傳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當代新聞學,是從科學主義中沿襲瞭中立;在政治鬥爭中沿襲瞭批判。但是,新聞不是科學,也不是政治鬥爭的工具。
  
  新聞是錶達一個時代的共同心聲,是社會溝通的場域。新聞不是政黨、財團與秀異分子的專利品,而是屬於全體公民,是公共意見充分錶達與討論的平颱,透過這個平颱,我們為社會及個人找到真正的幸福與齣路。
  
  新聞作為公共輿論的理性論證場域,它應該提供各領域充分錶達意見的機會,但不是急著為他人定罪。
  
  新聞不應該中立,而是應該公正。新聞不應該是冷漠,而是同理。隻有同理心纔能增進對事務的理解,隻有充分理解問題,纔能為問題找齣路。
  
  新聞不是批判,而是建言;新聞不是解構社會,而是協助建構一個更真善美的社會。這是建構式新聞的核心價值及實踐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日生 博士


  慈濟大學副教授,資深媒體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所主持、製作之《調查報告》、《大社會》等節目,多次榮獲颱灣電視金鍾奬;《清水之愛-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世界骨髓移植紀錄片入選2014年國際艾美奬(Emmy Award, International)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

  著有《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策劃編著《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長年緻力於慈濟基金會之人文工作。

  多次代錶慈濟前往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香港大學等進行專題講座;所撰之佛教利他思想、宗教NGO論文,分彆收錄齣版於英國牛津大學佛學期刊(The Journal of OCBS)、英國劍橋學術齣版社(Cambridge Scholar Publishing)。
 

圖書目錄

上篇:為什麼需要建構式新聞

第一章 新聞自由的再思索
第二章 新聞自由及其限製
第三章 主觀報導與客觀報導
第四章 例外新聞與社會實相
第五章 負麵新聞及其影響
第六章 邁嚮建構式新聞

下篇:建構式新聞的運用

第七章 社會文化性言論的規範
第八章 公眾人物新聞權與公民言論權
第九章 新聞與政治權力
第十章 商業環境與新聞自由
第十一章 媒體財源與新聞自由
第十二章 公平報導原則
第十三章 司法人權與新聞自由
第十四章 結構性言論之規範
第十五章 新媒體與公民新聞參與
第十六章 建構式新聞與大愛電視的傳播理念
附錄一 大愛電視颱的定位與使命
附錄二 公共電視颱專訪本書作者--談慈濟大愛颱十年耕耘建構式新聞

圖書序言

楔子

建構式新聞理念的緣起


  新聞媒體人總是會說,新聞隻有兩種忠誠,一就是奉承,要不就是批判。我提齣的是第三種忠誠:「建構」。「建構式新聞」是當今新聞媒體應該走的道路。

  何謂「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 ?

  「建構式新聞」主張媒體的功能不是解構、批判,也不是呈現負麵與例外的事件,它應該為社會的問題尋找齣路,為負麵事件建立正麵典範;它不是置身於苦難之外,而是對社會或個人的苦難給予扶持的力量。

  新聞不隻是社會溝通的中性工具,而是呈現整體社會的麵貌;它也不隻是公共意見討論的曆程,它更應該為報導與討論的結果負責,並協助為建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建構式新聞」的發軔,必須追溯筆者28歲那一年,當時在中國電視公司任職新聞節目主持人,因而認識瞭生命的恩師談起。

  1989年我在中國電視公司擔任晨間新聞主持人,經由我當時同為《今晨》節目的同事、後來成為我太太的曾慶方引薦,拜見證嚴上人,並皈依證嚴上人座下。作為記者,我跑過國會新聞、報導過群眾運動、經曆解嚴,我以前的信念是遠離政黨與宗教。但是當慶方送給我一本《靜思語》,我被裏麵的話語與證嚴上人莊嚴的法相深深地吸引。雖然作為記者多年,見過很多重要人物,但是當我見到證嚴上人,我隻能用「敬攝」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因此,證嚴上人是我這一生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心儀而正式拜見的佛教法師。

  同一年,記得有一迴,我與慶方到瞭花蓮靜思精捨看望證嚴上人。當時有幾十位會眾在聆聽上人開示,我們也坐在裏麵,證嚴上人在開示中突然告訴會眾說:「在座兩位電視人──何日生、曾慶方,是我的弟子,他們的新聞節目我每天都有看喔!但是我這個傻弟子,他每天黑也講、白也講,天天『黑白講』!」會眾們不由莞爾地笑瞭。當時,證嚴上人一開始提及我的名字,其實我很高興,以為上人要誇奬我瞭,沒想到話鋒一轉,說我每天黑白講。

  我當時心裏以為證嚴上人隻是開玩笑,新聞有黑、有白,當然都得要講。直到多年後,我從美國留學迴來,繼續從事新聞工作多年,並於2002年在證嚴上人的啓發下,全心投入慈濟,我纔逐漸明白,證嚴上人真正要新聞人不要報導黑暗麵,媒體要「大愛、擴大善」,「報真導正」是他 一貫對傳播的期許,也是他奉行的生命理念。

  因此,我提齣的「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主要不是從傳統的新聞學理論得到啓發,而是因著一位宗教哲學傢的情懷,發展齣這項理念。而當我再迴顧人類新聞傳播發展的曆史,進行反思,我更感受到「建構式新聞」的理念,正是契閤當代社會所需要的傳播模式與新聞理想。

  我原本的新聞訓練其實是很美國式的,我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CSUF)廣電係完成學士學位,在南加大安南伯傳播管理學院(The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of USC)完成傳播管理碩士學位。從廣電製作原理、新聞理論、傳播經濟學,到傳播政策、傳播管理等都有涉獵。當時我相信新聞對權威的挑戰之必要性,我相信媒體批判的力量可以改變社會,在我從事的《調查報告》、《熱綫新聞網》、《大社會》等節目中,都體現瞭對社會權威的某種反思、挑戰,對弱勢族群的關注、扶持。但我從來沒有思考過新聞報導著重「正嚮思維」的真正意涵,以及媒體在解構、批判之外,可以走上正嚮建構之路。

  「媒體要樹立典範」,「人格成,文化纔成」是證嚴上人給我的啓示, 激發我於2005年撰寫〈媒介與公益社會〉一文,提齣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的理念。主張新聞不隻要挖掘問題,更要為問題找答案,要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以同理心、非批判的角度,來從事新聞報導。我與慈濟人文團隊所培訓的數韆位慈濟人文誌工,又稱人文真善美,都是在報導人間的真善美,因此,「建構式新聞」的理念在大愛電視颱、在慈濟人文誌工身上都具體的實踐著。

  2005年1月1日,慈濟大愛電視颱在關渡正式建立自己的大樓,在啓用典禮上,慈濟傳播人文誌業基金會執行長王端正先生說:「為什麼我們一直說典型在夙昔,今日的典範在哪裏?」這句話也啓發瞭我堅定新聞與傳播的思維是正嚮的建立典範,亦是激勵我提齣「建構式新聞」理念的因緣之一。

  建構式新聞的主旨,就是以同理心報導事件,在發掘問題之際,同時尋求解決之道;記者的職責不是批判,而是為建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當時提齣這個理念,其實多數人都覺得不可能,也不可行。曾有美國記者採訪我談慈濟,我提到建構式新聞的概念,他們不同意,跟我辯論說:批判是媒體應該做的,批判有什麼錯?如果記者都走建構式新聞,都走正麵,新聞的價值還在嗎?

  建構式新聞並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而是要協助為每一個問題探求閤理的齣路;建構式新聞不是不報導負麵,而是在每一項負麵事件中,都提齣讓公眾能依循的正麵典範。

  我試著從新聞曆史沿革的角度齣發,論述建構式新聞發展的脈絡及其理念的産生,闡述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建構式新聞」。

圖書試讀

新聞的解構與建構

今年父親節接到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何日生師兄突然來電囑央我為他大作《建構式新聞》寫序,而且幾天內就要交捲;迴頭想,當醫師的我們必須隨時接受「急診」召喚,所謂的「新聞」不也都是「突發」事件嗎?誰教我自己延請他擔任慈大教授,就沒有推辭的立場。而我確也常擔心,傳播係的同學在完成媒體「教育」後,進入媒體「交易」的職場,是否會很快「變質」,從伸張「正義」的初發心,成為「爭議」的製造者?

何師兄早年因採訪醫學議題,與我相識於颱大醫院,感受到他的意氣風發。而後他受到證嚴上人的感召,全力投入慈濟人文誌業,很感佩何師兄以具體行動落實上人「報真導正」,「傳大愛、播大善」的媒體理念。

誠如本書〈導論〉提起,當今新聞隻有二種忠誠,一是奉承,二是批判。颱灣媒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演化齣兩種截然不同的品種。威權時代的媒體以「粉飾天下太平」為已任,扮演的是美容師、麻醉師與魔術師。民主開放後的媒體搖身一變,以「唯恐天下不亂」為職誌,從事的是製造業、加工業、修理業。為瞭衝「收視率」、「閱報率」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現代不但政治控製媒體、挾持民意、操弄仇恨;商業也利用媒體、置入行銷,營造利基。

主流媒體根據現場採訪,理性邏輯及統計分析界定真相,但網路世界卻是一種具變化性,可操作性、感情性與信念性所建構的真相,兩種真相彼此競爭是為「後真相時代」。現代大量資訊透過電視與網路排山倒海,傾瀉而齣,淹沒在訊息的人們,根本無法反思價值,分辨真假。特彆社群媒體與網路皆勇於評論批判,卻拙於事實驗證,形成觀點過多,事實不足。網民在「同溫層」裏相濡以沬,對異見者相煎太急,形成言論殺戮。而使用者自創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網路科技也改變瞭主流媒體的新聞産製。依賴網路快速取得資訊,使工作節奏加速,新聞內容問題導嚮。但網路素材不一定會增加新聞內容的多元性,反而會衍生新聞專業與倫理的爭議性。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