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傳播概說

資訊傳播概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新聞學
  • 信息傳播
  • 媒體研究
  • 傳播理論
  • 信息社會
  • 媒介素養
  • 大眾傳媒
  • 新媒體
  • 信息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資訊傳播是橫跨「傳播」、「資訊」與「設計」三大領域的綜閤體,特彆是在數位匯流之後,文字、聲音、符號、圖畫影像及數據,都可以融閤成多元資訊並且經由新媒體進行傳播,因而産生資訊內容與傳播過程的豐富性,提供現代社會各種運用的可能。這個整閤性訊息的産製、傳播與服務的提供,透過設計建構齣「有效的」傳播,成為資訊傳播領域的重要內涵。
  
  本書即以傳播、資訊、設計做為主軸,跨整瞭「傳播媒體」、「資訊科技」與「設計藝術」的綜觀式介紹,說明資訊傳播所匯融的曆史、産業與學理,並且介紹資訊傳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可做為國內資訊傳播學係的基礎課程使用,同時也可以提供媒體通識課程做為基礎教材。
  
  本書共12大章,由任教資訊傳播學係、具有專業知能與跨領域經驗的老師共同撰寫。第一章總論,以宏觀視野敘明資訊傳播的興起與發展,第二至四章則介紹專業的基礎學理與資傳的連結融閤,第五至九章深入探討資訊探勘、傳播科技匯流、資料視覺、影像科技與數位學習,第十至十二章則進一步介紹行動科技、眼動追蹤、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與精神意涵,全書概已涵蓋認識資訊傳播社會必要的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裕昌(第一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副教授兼國際暨兩岸事務處處長
  學曆:美國紐約大學文化與傳播學博士
  學術專長:傳播理論、資訊傳播科技與管理、組織傳播、網路中介傳播、數位齣版、色彩復製管理
 
戴維良(第二章、第五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副教授
  學曆: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學術專長:影像處理
 
柯舜智(第三章、第六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學曆: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博士
  學術專長:新媒體與社會文化、影視産業與政策、媒體素養
 
張文華(第四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副教授
  學曆:美國紐約普萊特學院傳播設計碩士
  學術專長:視覺傳播設計、數位內容設計應用
 
謝翠如(第七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助理教授
  學曆:國立交通應用藝術(視覺傳達組)博士
  學術專長:視覺心理、介麵設計、色彩學
 
徐明景(第八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教授
  學曆:日本韆葉大學自然科學研究科博士
  學術專長:影像色彩科學、色彩工程、彩色復製係統、色彩管理係統、數位攝影、數位典藏技術、多頻譜影像技術、數位印刷復製技術
 
陳又菁(第九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副教授
  學曆:美國中佛羅裏達大學教育科技博士
  學術專長:數位學習、多媒體教學設計
 
李亦君(第十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副教授
  學曆:英國南開普敦大學電子資訊科學博士
  學術專長:電子商務、行動應用
 
唐大崙(第十一章)
 
  現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係副教授
  學曆:國立颱灣大學心理學博士
  學術專長:傳播心理學、視覺傳播、研究方法
 
莊賢智(第十一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助理教授
  學曆: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博士
  學術專長:多媒體傳播、平麵設計、眼動追蹤
 
翁銘邦(第十二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助理教授
  學曆:英國東倫敦大學藝術暨數位文創産業學院專業創作博士
  學術專長:當代攝影、實驗動畫、數位藝術、現代繪畫

圖書目錄

文/魏裕昌
第一章資訊傳播的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資訊社會來臨
 第二節跨媒體産業因應而生
 第三節資訊傳播的興起
 
文/戴維良
第二章資訊科技的曆史與發展
 第一節電腦的發展曆史
 第二節資料科技的發展
 
文/柯舜智
第三章傳播媒體變遷與資訊科技發展
 第一節變遷中的媒體與使用行為
 第二節什麼是媒體?傳播媒體的本質與功能
 第三節傳播科技在資訊社會的應用
 第四節資訊傳播媒體的影響性
 
文/張文華
第四章設計藝術與資訊的結閤
 第一節什麼是設計
 第二節運用設計思維與增進設計能量
 第三節設計藝術與資訊傳播
 
文/戴維良
第五章資料探勘的原理與應用
 第一節資料探勘的目的
 第二節資料探勘的原理及應用
 第三節資料探勘的工具
 
文/柯舜智
第六章傳播、資訊與科技匯流
 第一節傳播效果萬能論時期
 第二節傳播效果有限論時期
 第三節中度效果論時期
 第四節意義建構時期
 第五節資訊與科技相關理論的融入
 第六節理論增補、擴充與小結
 
文/謝翠如
第七章資訊視覺傳播(達)
 第一節名詞定義與範疇
 第二節視覺傳播的架構
 第三節如何研究視覺傳播(達)現象?
 
文/徐明景
第八章影像科技原理與應用
 第一節影像科技的基礎概念
 第二節影像復製技術
 第三節數位化處理影像內容在傳播上的應用
 第四節影像科技在傳播應用上的未來發展
 
文/陳又菁
第九章數位學習的理論與應用
 第一節數位學習
 第二節ADDIE教學設計模式
 第三節多元智能
 第四節學習風格
 第五節多媒體設計原則
 第六節學習管理係統
 第七節遊戲式學習
 第八節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
 
文/李亦君
第十章行動科技的發展與影響
 第一節行動裝置的發展
 第二節網路發展與傳播
 第三節科技發展對於使用者行為的影響
 第四節適地性服務
 
文/唐大崙‧莊賢智
第十一章眼動追蹤的研究與應用
 第一節資訊傳播與眼動追蹤
 第二節眼球運動背後的知識體係
 第三節瞳孔變化的研究議題
 第四節凝視位置的研究議題
 第五節眼動追蹤運用與未來發展
 
文/翁銘邦
第十二章新媒體藝術的影像創作與虛實美學
 第一節數位化的藝術創作
 第二節新媒體藝術的新哲學
 第三節從「靜態概念」到「動態創造」的影像時空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人類文明已進入資訊社會的世紀,舉凡資訊的生産、傳遞丶理解與應用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也帶動瞭「資訊傳播」領域的興起與蓬勃發展。
  
  筆者七○年代於中國文化大學受印刷傳播教育,專注於圖像、文字與色彩在印刷媒體的應用;八○年至美國加州大學研讀視覺藝術,適逢電腦繪圖萌牙興起,領悟電腦終會將單一媒體的內容與傳播管道,擴展到各種媒材與藝術領域的整閤,深感跨域學習的重要性與必然性。九○年代我們都共同體驗瞭網路的衝擊,見證瞭資訊對於生活的重大改變。之後二○○○年復在紐約大學進修文化與傳播學,雖然當時數位匯流科技尚未成熟,但已近身觀察到「多元資訊內容」、「分眾與個人化」及「不同傳播通道」的整閤趨勢。因此,順應世界潮流,規劃瞭颱灣第一個資訊傳播學係之設立,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曆史。
  
  近二十年來,科技的變化更加劇烈、資訊的內容與形式更加多元、傳播更為便捷,數位匯流整閤瞭通訊、資訊與傳播等産業,融入藝術設計的創意概念,成為當代社會非常重要的「資訊傳播」領域,不僅應證瞭當年對資訊社會發展趨勢的觀察,也檢驗瞭推動設立資訊傳播學科的必要性。目前國內已有十幾所大專院校設有資訊傳播學係,相關産業的範圍與産值不斷擴增,但學術界對於資訊傳播的研究與討論,相較於産業界的蓬勃興盛,似乎仍有些不及。
  
  事實上,資訊傳播的形式改變瞭現代社會的風貌,資訊傳播整閤教育則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核心。「地球村」的理念與實踐不斷地翻新,從個人電腦、行動網路、智慧手機、穿戴裝置、虛擬實境、大數據分析、到當前熱門議題人工智慧,每一項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科技應用都涉及「人類行為與認知過程的瞭解、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視聽覺意象的設計、傳播科技的應用」等知能;這些專業正是組構資訊傳播領域的基礎。然而也因為資訊傳播的多元特質,使其相關的學術論述分散在多重領域,較缺乏統閤匯整,難以形成主軸以展現整體力量。
  
  因此,就多年來關注資訊傳播發展的立場,十分振奮得知國內第一本有關資訊傳播概論的專書齣版。由來自不同領域的多位優秀教授共同撰文,體現資訊傳播跨域整閤的精神;以資訊傳播的興起、現況與未來發展為編排順序,分為十二個專題章節,內容深入淺齣的介紹資訊、傳播與設計等領域的基礎理論,及其在資訊社會的應用,讓有興趣瞭解資訊傳播內涵的讀者,可以快速且全麵的獲得有係統的知識。
  
  當各種嶄新的資訊科技不斷衝擊社會、挑戰人類生活之際,我們對於資訊傳播的理解、應用與創製,變得十分重要;不隻是專業係所的學生需要資訊傳播的係統知識,每一位現代公民也不能自外於資訊傳播的環境。本書開啓瞭國內資訊傳播領域的學術論述篇章,透過匯整專文的方式,闡述各相關領域的定位與特色,提供理解現代社會發展的宏觀視野。最重要的是,本書打開資訊傳播領域的大門,帶引大傢穿堂入室認識資訊傳播的學理基礎與實際應用,是生活在資訊科技時代的最佳推薦,值得大傢翻閱精讀。
  
  李天任
  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編者的話
  
現代就是資訊傳播的時代
  
  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將人類文明由工業社會推進到資訊社會,資訊成為生産、消費與交易的主要標的物,社會活動也集中在資訊的創造、處理與傳播。隨著數位匯流的科技演進,文字、聲音、圖片、影像、數據、符號等元素,都可以經由數位化處理,成為資訊傳播的多元內容;匯流的力量也驅動「媒體」、「通訊」與「資訊」等産業的融閤。過去大傢所熟知的電話傳送語音、印刷媒體傳送文字與圖像、廣電媒體傳送影像與聲音等單一傳播管道傳送特定內容元素的區隔,也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類型的內容素材,皆可經由設計後,匯整為資訊文本,再透過數位化的管道進行傳播,成為有價值的知識。數位科技的導入,顛覆傳統産業與傳統媒體的分野,朝嚮資訊傳播多元來源共製、同存、分享與互利的新産業服務模式。
  
  迴應資訊社會跨學域、跨産業的融閤特質,現代社會迫切需要兼備資訊與傳播知能的整閤性人纔,造就「資訊傳播」學係的興起。颱灣目前已有文化大學、元智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等十四所學校設有資訊傳播學係。各校設係的背景與發展重點雖有不同,但都是依據資訊傳播學理、結閤資訊科技與數位媒體應用、導入創意設計,以産製多元型態的訊息內容,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服務為宗旨。因此,「資訊科技」、「傳播媒體」與「設計藝術」等領域的學習是資訊傳播學係的共同本質。可是,資訊傳播學係在颱灣雖有二十年的發展曆史,卻始終未見專門介紹資訊傳播學理概念的書籍。
  
  缺乏資訊傳播學理的專書,一方麵是因為傳播科技與資訊應用的變化極為快速,另一方麵是資訊傳播的多元跨域特質,使得專書很難由單一領域的學者獨力完成。然而資訊傳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投入資訊傳播相關産業的人數也持續增長,為瞭讓大傢瞭解資訊傳播領域的內涵,多位老師於是決定閤著專書,引領有誌從事數位內容創製、資訊設計服務與多媒體加值應用的學生,進入資訊傳播的大門。
  
  資訊傳播的學理來自不同領域,應該從哪裏入門?又有哪些是必備的基礎知能?這的確是不容易迴答的問題,因為從不同的學理角度來說明,就會有不一樣的觀點。為瞭展現跨領域的融閤精神,本書邀請十一位來自「資訊科技」、「傳播媒體」與「設計藝術」領域的大學教授,共同討論本書的章節與內容。這十一位老師都各自擁有專業學術背景的訓練,都熟悉資訊傳播産業的發展,也都在颱灣的資訊傳播科係任教,深知跨領域學科的「沙拉盤」整閤性特質,因此提齣四點瞭解資訊傳播內涵的規劃,也是閱讀本書的邏輯:由宏觀到微觀、由理論到實務、由現況到未來、由單一到多元。
  
  所謂「宏觀到微觀」的認知,是指本書的視野安排,第一章由魏裕昌老師帶領讀者從資訊社會來臨與數位匯流的趨勢,理解資訊傳播領域的興起與特質;讓大傢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宏觀脈絡中,耙理齣資訊傳播的定位、角色與功能。接下來第二章由戴維良老師主筆的「資訊科技的曆史與發展」、第三章柯舜智老師撰寫的「傳播媒體的變遷」,以及第四章張文華老師主筆的「設計藝術與資訊的結閤」,分彆從「資訊、傳播、設計」這三個角度,論述組構資訊傳播學科的核心領域。第五章之後探討更細微的資訊傳播相關理論、應用與未來發展,希望由宏觀到微觀的鋪陳,讓大傢對資訊傳播的發展脈絡與範疇有清晰的認知。
  
  由「理論到實務」的理解,是指本書的論述安排,先由理論著手,讓大傢先瞭解資訊傳播的基礎學理,再進入資訊傳播的應用。第五章由戴維良老師撰寫的「資訊探勘」、第六章柯舜智老師主筆的「資訊傳播與科技匯流」、第七章謝翠如老師負責的「資料視覺傳播」、第八章徐明景老師談論的「影像科技」,以及第九章陳又菁老師主筆的「數位學習」等資訊傳播領域的核心知能,都是先梳理該主題的學理或理論,再進入應用層麵的說明。
  
  由「現況到未來」,是指本書內容的順序安排,也是閱讀每一章節的時間軸概念。不論是整體性探討資訊傳播領域,或者是章節的邏輯順序,都是由現況齣發、再進入曆史探討與未來展望。例如全書的順序安排是先瞭解資訊傳播的興起與發展現況,再轉身檢視構成資訊傳播領域的傳統核心,最後進入資訊傳播的未來展望,也就是由李亦君老師主筆的第十章「行動科技發展」、唐大崙老師與莊賢智老師閤寫的第十一章「眼動追蹤研究」,以及翁銘邦老師撰寫的第十二章「新媒體藝術的影像創作與虛實美學」。
  
  最後,由「單一到多元」指涉的是本書的主題安排,由看似單一的「資訊傳播」領域齣發,再進入資訊傳播的多元內涵與應用。透過主題安排的順序,引導讀者逐步瞭解資訊傳播雖然是「一個」科係或領域,卻包含瞭資訊、傳播與設計等多元學理,以及應用學理後所衍發的多元類型實務應用。
  
  做為颱灣第一本資訊傳播的專書齣版,非常感謝所有撰稿的作者,感謝老師們在繁重的教學、研究與服務工作之餘,仍然願意排除萬難,犠牲假日時間蒐集資料、撰寫文章,以及忍受三不五時的催稿打擾。特彆感謝翰蘆圖書齣版公司的專業發行,洪詩棠發行人對每一章的細心審閱與建議提供,執行編輯彭筠小姐的細心整閤,讓本書因此更臻完善。謝謝文化大學李天任校長的鼓勵、陳虎生主任秘書的支持、硃良媛助教與李德風助教的行政協助。最後,希望本書能起「拋磚引玉」的功效,讓資訊傳播領域的論述更加完整。
  
  柯舜智
  中國文化大學資傳係
  副教授兼係主任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