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音樂魂:西方古典音樂導賞之旅

釋放音樂魂:西方古典音樂導賞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典音樂
  • 西方音樂
  • 音樂史
  • 音樂欣賞
  • 音樂入門
  • 音樂文化
  • 藝術史
  • 音樂之旅
  • 音樂普及
  • 音樂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古典樂很好聽,但很難懂?
苦苦訓練鋼琴竪琴小提琴,為何還未能充分理解作品玄機?

  學習音樂、賞析音樂,是個觸類旁通的過程,不是考畢樂器試便宣告旅程終結。認識古典音樂的曆史大世界,尋獲音樂的內涵和樂趣,讓音樂融入生活,纔教人流連忘返。

  本書從讀懂音樂的語言開始說起,讓讀者輕鬆掌握自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時期至近代音樂的音樂風格、麯式、重點作麯傢和作品的精彩選段。另外,更介紹古典音樂在電影、音樂劇的延伸,網上豐富的音樂資源,讓愛樂者隨時隨意擴闊音樂體驗,釋放音樂魂。

本書特色:

  1. 本書介紹認識古典音樂前必須知道的基礎樂理及器樂知識,以及西方音樂各個時代的曆史背景,音樂風格發展源流。

  2. 每個音樂發展時期的章節,均列齣清晰的時間軸、主要具影響力的作麯傢,以及導論麯目,讀者可掌握該時代的精髓,並提升鑒賞古典音樂的能力。

  3. 相片輔助說明、部分討論麯目還包括聆聽連結。

名人推薦:

  此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重要橋樑以認識不同方麵的西方古典音樂,既淺白易明卻又不失學術風格。──倫敦大學學院格雷厄姆,韋爾奇教授

  我深信這本富有啓發性的著作,將會帶領大傢探索古典音樂的“奧秘”。──岡山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小川容子教授
穿越時空的迴響:一部關於現當代電子音樂的深度探索 圖書名稱:脈衝與邊界:從模擬閤成到數字前沿的電子音樂編年史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古典音樂的導覽手冊,而是對二十世紀中葉至今,電子音樂領域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進行的一次全麵且深入的考察。我們聚焦於聲音的革命、技術的演進,以及音樂傢們如何利用電流、代碼和采樣,重塑瞭我們對“音樂”的理解。 第一部分:先驅者的電流火花(1940s - 1960s) 本部分將時間綫撥迴到電子音樂的萌芽階段,探討其在二戰後歐洲和北美實驗工作室中的誕生。我們不會討論巴赫的對位法,而是深入分析早期的磁帶音樂(Musique concrète)如何挑戰瞭傳統樂器的神聖性。 1.1 聲音的捕獲與解構: 我們將詳述皮埃爾·捨費爾(Pierre Schaeffer)和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Henry)在巴黎對自然界錄音的剪輯與重組,這不是對鏇律的追求,而是對“聲音物質性”本身的興趣。探討他們如何將日常噪音提升至藝術錶達的範疇。 1.2 電子振蕩的誕生: 轉嚮科隆的 WDR 電子音樂工作室,分析卡爾海因茨·施托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人在純粹電子聲波生成方麵的開創性工作。我們會詳細介紹早期的振蕩器、濾波器和噪聲發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這些儀器如何首次允許作麯傢完全控製聲音的微觀參數——頻率、包絡和波形。 1.3 美國的早期探索: 考察哥倫比亞-普林斯頓電子音樂中心(CCEC)的角色,重點分析米爾頓·巴比特(Milton Babbitt)如何將嚴謹的序列主義思想應用於模塊化閤成器(如 RCA Mark II),及其對精確時間控製的追求。 第二部分:閤成器時代的來臨與普及(1970s) 本章將主題聚焦於電子樂器從昂貴、笨重的實驗室設備,如何逐步進入音樂傢的工作室,並最終影響流行文化。 2.1 模擬巨頭的崛起: 深入分析莫格(Moog)和艾瑞(ARP)等公司如何設計齣易於演奏的模擬閤成器。我們將對比電壓控製振蕩器(VCO)、低頻振蕩器(LFO)和包絡發生器(ADSR)的工作方式,解釋這些模塊如何構建齣標誌性的“閤成器音色”。這不是古典和聲學的探討,而是對聲音塑形技術的解析。 2.2 德國電子樂的沉思: 探討德國“神遊音樂”(Kosmische Musik)的興起,特彆關注“世紀樂隊”(Can)、“塔”(Tangerine Dream)和剋勞特魯剋(Krautrock)運動。這些樂隊如何利用復雜的琶音器和長時間的即興演奏,創造齣催眠般的、具有空間感的音景,與同期北美搖滾樂形成瞭鮮明對比。 2.3 迪斯科與人造節奏: 分析電子樂器如何被整閤進舞麯結構中。探討喬治·莫羅德(Giorgio Moroder)在《午夜的巴黎》(From Here to Eternity)中對閤成貝斯綫和精確鼓機的使用,這標誌著機械節奏對人類演奏者主導地位的挑戰。 第三部分:數字革命與舞池的爆發(1980s - 1990s)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 MIDI 協議的誕生、數字采樣技術的成熟,以及電子舞麯(EDM)在地下場景中的爆炸性增長。 3.1 MIDI 時代的互聯: 詳細闡述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協議的齣現如何標準化瞭不同品牌樂器間的通訊,並允許一個鍵盤控製多個音源模塊。這極大地提高瞭音樂製作的效率和復雜性。 3.2 鼓機的統治: 重點分析 Roland TR-808 和 TR-909 鼓機對嘻哈、底特律科技(Techno)和芝加哥浩室(House)音樂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拆解 808 標誌性的深沉低音鼓是如何通過“次諧波”而非傳統的低音提琴或大提琴音色構建齣來的。 3.3 科技的地下迴響: 追溯底特律 Techno(鬍安·阿特金斯、德裏剋·梅)和芝加哥 House( Frankie Knuckles)的起源。分析這些音樂類型如何利用廉價的數字閤成器和重復的循環結構,為社會邊緣群體提供瞭一個逃離現實的“電子烏托邦”。本書將清晰區分浩室音樂的靈性與科技音樂的機械美學。 3.4 采樣與拼貼的藝術: 探討數字采樣器(如 Akai MPC)如何徹底改變音樂的創作方式。分析早期嘻哈製作人如何從舊的靈魂樂唱片中提取片段,重構成新的節奏敘事,這是對音樂“原創性”概念的根本顛覆。 第四部分:後摩登的音景與算法(2000s 至今) 最後的章節將審視二十一世紀以來,軟件技術和互聯網如何進一步模糊瞭電子音樂的邊界,並探討其美學走嚮。 4.1 軟件閤成與桌麵工作室: 描述 VST(Virtual Studio Technology)插件和數字音頻工作站(DAW,如 Ableton Live)如何使復雜的電子音樂製作民主化。探討模塊化閤成器(Eurorack)的復興,這是一種對傳統數字工作流程的反動,迴歸到更“有形”的聲音構建方式。 4.2 極簡與噪聲的邊界: 分析諸如極簡主義科技(Minimal Techno)和噪音音樂(Noise Music)如何進一步推嚮聲音的極限。我們將研究藝術傢如何利用失真、反饋和白噪音,探索聽覺的極限,而非追求傳統意義上的鏇律性或和諧性。 4.3 算法生成與未來趨勢: 最後,我們將討論人工智能和算法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探討電子音樂傢們正在如何利用數據和代碼來生成新的、人腦難以預料的音樂結構,並展望這種趨勢對未來聽覺體驗的可能影響。 《脈衝與邊界》 是一部緻力於解析電流如何塑造節奏、代碼如何定義鏇律的著作。它不談論協奏麯的結構,而是深入解析信號流的路徑;它不關注管弦樂的輝煌,而是揭示閤成器低音的物理震撼。這是一場關於電聲藝術的硬核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孟皓珣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博士,並曾在該大學任教音樂教育及幼兒音樂教育課程。現為香港浸會大學音樂係副教授及音樂文學士課程主任,任教科目包括音樂教育及音樂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範圍主要為音樂及語言和認知潛能發展之相互關係。

圖書目錄

序一  格雷厄姆‧韋爾奇   v
序二  小川容子   vii
序三  水戶博道   x
自序   xiv
 
第一章  為甚麼要學習古典音樂?
牛頓的蘋果   4
甚麼是西方古典音樂?   5
西方古典音樂的價值何在?   8
為甚麼要學習西方古典音樂?   11
西方古典樂期與中外曆史時間軸   16
 
第二章  音樂的基礎概念及錶達元素
重復和對比   20
鏇律與音高   22
節奏與律動   22
音樂的織體   24
和弦與對位法   26
音色   27
調性   28
音樂記譜法的曆史   30
導論麯目   34
 
第三章  器樂與聲樂
樂器的分類法及演變   40
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   42
管弦樂團的發展   44
聲樂的基本及演變   47
學習樂器與聲樂的議題   52
樂器與聲樂的趣聞   55
浪漫主義時期漫畫傢筆下的音樂世界   61
 
第四章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   69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70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時間軸   72
音樂風格   74
麯式概要   80
主要作麯傢與其作品概要   85
導論麯目   88
 
第五章  巴洛剋時期
巴洛剋時期的社會   98
巴洛剋時期的藝術   99
巴洛剋時期音樂時間軸   102
音樂風格   104
麯式概要   107
主要作麯傢與其作品概要   111
導論麯目   115
 
第六章  古典主義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的社會   124
古典主義時期的藝術   124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時間軸   128
音樂風格   130
麯式概要   133
主要作麯傢與其作品概要   136
導論麯目   140
 
第七章  浪漫主義時期與印象派時期
浪漫主義時期的社會   152
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   152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時間軸   156
音樂風格   158
麯式概要   162
主要作麯傢與其作品概要   170
導論麯目   179
 
第八章  近代音樂
近代社會   190
近代藝術   191
近代音樂時間軸   194
音樂風格   196
主要作麯傢與其代錶作品   205
導論麯目   218
 
第九章  古典音樂欣賞延伸:電影音樂
電影音樂的起源與演進   228
電影音樂的時間軸   236
優秀電影音樂   238
導論麯目   241
 
第十章  古典音樂欣賞延伸:音樂劇
音樂劇的起源與演進   248
音樂劇的時間軸   260
優秀電影音樂劇   262
導論麯目   264
 
第十一章  給在古典音樂欣賞路上的旅途者
聽覺之旅──音樂搜羅及收藏   275
從資訊到認知之旅──視聽資源、展覽和講座   280
體驗之旅──參與音樂會   280
終身之旅──音樂培訓   283
起點-道之驛-目的地   284
 
參考資料   287
鳴謝   294
 

圖書序言

序一

  我很高興且榮幸能夠為這本重要的著作寫序。近年音樂對人類潛在的廣泛效益受到全球人士的熱切關注,研究指齣持續的音樂體驗能支援社交、情緖、認知及體能等多方麵的發展。然而,為瞭理解這些近期的科學發現,我們必須同時瞭解這種藝術形式本來的性質。

  這種被稱為西方古典音樂或“高雅藝術”音樂的傳統藝術已經有幾韆年的曆史。無論是在發達國傢或發展中國傢,古典音樂在世界各地也越趨普遍。例如自19世紀後期開始,中國就對西方古典音樂有著悠久的研究傳統,而國際上許多著名的專業音樂傢亦是畢業於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

  此本新書不但介紹瞭西方古典音樂的傳統、起源、成長與發展,亦談及西方古典音樂的關鍵設計者與實踐者,還探討西方古典音樂為今昔帶來的影響,並且進一步講述其在現代社會日常生活和消閑等各方麵的廣泛應用。

  孟皓珣博士是國際上首屈一指研究音樂發展的學者之一。孟博士除瞭擁有音樂心理學的豐富知識和清楚瞭解音樂如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外,她更掌握音樂於人類發展的文化意義,因此是撰寫此書最適閤的人選。此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重要橋樑以認識不同方麵的西方古典音樂,而且此書就如孟博士以往的作品一樣,既淺白易明卻又不失學術風格。我在此強烈推薦這本新書給大傢!

格雷厄姆‧韋爾奇教授
倫敦大學學院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主席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 ISME, 2008-14)
教育、音樂和心理學研究學會主席
(Chair of the Society for Education, Music and Psychology Research, SEMPRE)


自序

  “假如我不是一個物理學傢,我可能會成為一名音樂傢,並住在我的音樂浮想中。我從音樂看我的一生……我生命的最大喜樂來自音樂。”──愛因斯坦(Viereck, 1929)

  愛因斯坦對音樂的熱愛不止於聆聽欣賞,或業餘演奏。據説,被問及究竟如何發現相對論,愛因斯坦曾解釋是從音樂而來的:“這來自我的直覺(intuition),而音樂是那直覺的原動力。我的父母譲我從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我的新發現是音樂感知(musical perception)的結果。”1

  本書旨在介紹西方古典音樂作為學習及享受音樂的寶貴資源,引領讀者走嚮更豐盛的音樂經驗。然而,古典音樂藝術是需要通過感知、探索及學習纔能認識的,故有很多古典音樂書籍提供瞭音樂作為信息的資源,此類書被統稱為工具書,多用作教學參考資料;另外一類古典音樂書籍以敍述形式,介紹作麯傢生平故事及客觀地描述作品。為彌補以上兩大類有關古典音樂書籍不足之斷層,本書著重以深入淺齣方式,介紹在西方古典音樂認知上必須瞭解的議題,將信息的關鍵有係統分析歸納,使無論音樂愛好者、音樂專科學生、關注音樂訓練的傢長、音樂教師等各界彆的相關者,都能得到建設性的啓發。

  本書的主要特徵和優點:
  ‧介紹最新的音樂研究議題及結果,例如提供“莫劄特效應的迷思”及“音樂是否可訓練右腦”等都市傳説的正確科學驗證。
  ‧分析及統整西方古典音樂的重要時期發展,提供時代背景、當代科學與藝術發展及社會的生活模式等資訊,以輔助讀者更全麵認識及理解。

  ‧透過充足的總結圖錶闡釋內容,包括:
  -概述年代大事的時間軸
  -音樂風格精要解讀
  -麯式概要例錶
  -主要作麯傢與其作品概要
  -主要樂派對照錶

  ‧附有導論麯目介紹具代錶性的重要音樂作品,兼備樂麯主題及音樂連結,方便深入聆聽及自習。
  ‧趣味橫生的音樂傢軼事,展現齣他們的生活麵貌及真性情,也可從而加深理解時人時事。
  ‧利用豐富多彩的插圖作輔助,藉此更清晰闡釋曆史內容及音樂概念。
  ‧每章均附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建議,可隨意用作跟進學習或進深研究。
  ‧積極利用互聯網提供的教育及參考資源,附有關內容的官方網站連結。

  1 Suzuki, 1969.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書真是為我這種“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古典音樂充滿好奇,但每次嘗試都會被各種名詞和復雜的音樂結構搞暈,最後隻能淺嘗輒止。這本書則完全不同,它就像一個非常耐心的嚮導,一步步地帶領我走進這個美妙的世界。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僅僅是介紹作麯傢和作品,更重要的是,他會講述創作的背景,那些時代的故事,以及這些音樂作品是如何影響後世的。比如,在介紹某個交響樂時,他會細緻地描繪當時的社會氛圍,以及作麯傢是如何在這種氛圍下,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音樂之中。這種方式讓我不再是被動地聽音樂,而是能主動地去理解和體會。書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也讓原本可能嚴肅的音樂史變得活潑有趣,仿佛在聽一場精彩的講座,又不失個人化的溫度。我特彆喜歡它講解某些經典麯目的方式,它不會一味地堆砌技術性的評論,而是會引導我去關注鏇律的起伏、和聲的變化,以及它們是如何營造齣不同的情緒和氛圍。讀完之後,我迫不及待地去聽那些提到的作品,驚喜地發現,我真的能聽齣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也能感受到那些曾經讓我睏惑的樂句,原來是如此美妙。這本書徹底打消瞭我對古典音樂的畏懼感,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寶藏。

评分

我嚮所有對古典音樂感到睏惑但又心懷嚮往的朋友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絕不是那種流於錶麵的“科普”讀物,而是一次深入靈魂的音樂體驗。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但又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每一位大師創作的精髓,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其傳達齣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試圖麵麵俱到,而是精心挑選瞭一些代錶性的作麯傢和作品,並對它們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這種“少即是多”的策略,反而讓讀者能夠更專注於核心內容,避免瞭信息過載。在解讀那些宏大的交響樂時,作者能夠將其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的部分,引導讀者去欣賞其中的層次感和戲劇性。同時,他也非常注重音樂作品的情感力量,讓我感受到,原來那些古典樂章,可以如此直接地觸動人心,錶達人類最復雜的情感。例如,在提到某個作品時,作者細膩地描繪瞭其中蘊含的悲傷與希望,我聽的時候,真的忍不住眼眶濕潤。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音樂,更是在傳遞一種對藝術的理解和熱愛。它讓我意識到,欣賞古典音樂,需要的是一顆開放的心和一點點的耐心,而這本書,正是開啓這扇心門的那把鑰匙。

评分

這是一本充滿驚喜的旅程!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古典音樂是“零基礎”,對那些復雜的樂器名稱和音樂術語都感到陌生,但這本書卻讓我發現,原來我一直低估瞭自己理解音樂的潛力。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具有畫麵感,他不僅僅是用文字描述音樂,更是用文字“畫”齣瞭音樂的模樣。當他描繪一首麯子時,你仿佛能看到作麯傢創作時的場景,能聽到樂器在空氣中跳躍的聲音,甚至能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情感衝擊。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時代音樂風格的對比分析,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音樂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不同時期的作麯傢是如何在繼承與創新中,留下各自獨特的印記。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標準答案”,而是鼓勵我去獨立思考和感受。在講解某個作品時,作者會提齣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讓我主動去思考自己在這段音樂中聽到瞭什麼,感受到瞭什麼。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真正地參與到音樂的探索中來。讀完這本書,我對古典音樂的認知不再是模糊的一片,而是有瞭清晰的脈絡和深刻的體會,這讓我對未來的音樂探索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古典音樂入門讀物!我一直覺得古典音樂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總是被那些長長的名字和復雜的麯式嚇退。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用非常生動、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似乎隻存在於維也納金色大廳裏的鏇律,變得觸手可及。它沒有枯燥的樂理分析,也沒有晦澀的音樂史術語,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每一位作麯傢的故事,以及那些動人心魄的作品背後的點點滴滴。讀到巴赫的故事,我仿佛看到瞭他在風琴前虔誠而專注的身影;讀到莫紮特,我能感受到他那孩童般純真又充滿智慧的音樂靈魂;而讀到貝多芬,我更是被他與命運抗爭的堅毅所深深打動。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一點是,它總能巧妙地將音樂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聯係起來,讓你在聆聽時,不再是“聽”音樂,而是“感受”音樂。例如,書中提到某一段鏇律描繪瞭春天萬物復蘇的景象,當我再次聽到時,腦海裏真的浮現齣嫩芽破土、百花齊放的畫麵。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真正體會到瞭古典音樂的魅力,它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鮮活的情感錶達。即使是之前從未接觸過古典音樂的朋友,也能輕鬆上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愛上那些曾經覺得“聽不懂”的樂章。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打開古典音樂的大門,可以如此簡單而有趣。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對音樂充滿熱情的人,但對於西方古典音樂,總覺得隔瞭一層紗,難以真正領略其中的奧妙。直到我翻開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高雅”與“親切”並非不可兼得。作者以一種非常真誠的態度,分享瞭他對古典音樂的熱愛,並將這份熱愛轉化為瞭一份份動人的文字。他巧妙地將那些抽象的音樂概念,轉化成瞭具象的體驗,讓我能夠通過文字,就能“聽到”那些美妙的鏇律,感受到作麯傢的情感。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流暢,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作麯傢和作品,而是將它們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時間綫,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發展的脈絡。我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會因為作者對某個細節的精彩解讀而駐足,思考良久。例如,書中對某位作麯傢晚期作品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他晚年對生命和藝術的深刻反思,這種情感的共鳴,遠比單純的技術性評價更加動人。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試圖讓我成為一個音樂理論專傢,而是引導我去發現音樂中蘊含的人性光輝和情感力量。它讓我明白,欣賞古典音樂,其實就是在與人類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那些跨越時空的共通情感。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的音樂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對古典音樂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立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