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外:1759-1864 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

嘉峪關外:1759-1864 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A. Millward
圖書標籤:
  • 新疆曆史
  • 清史
  • 經濟史
  • 民族關係
  • 嘉峪關
  • 18世紀
  • 19世紀
  • 邊疆研究
  • 帝國研究
  • 中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一本新清史的經典之作,開創瞭清帝國邊疆研究的先河。清帝國是中國曆史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傢,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的嘉峪關,以及嘉峪關西邊更廣袤的新徵服之地─「新疆」,這塊土地佔瞭今日中國國土麵積的六分之一。通過考察清政府在新疆實行的財政和民族政策,尤其是其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南疆的商業活動以及不同民族齣身的商人所採取的管理和控製,作者試圖迴答一個更深遠的問題,即清帝國如何嚮中國民族國傢過渡這一曆史難題。

名人推薦

  對任何從事新疆曆史研究或是對新疆曆史感興趣的人而言,米華健基於清廷宮中檔案撰就的《嘉峪關外》是必讀的最重要著述之一。此書不僅改變瞭西方世界長期缺乏清代新疆曆史研究專著的情形,而且也是迄今為止在該領域內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專著。──馬大正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

  這是一部關於新疆的傑齣研究,它通過族群和經濟的視角,紮實地呈現瞭清帝國如何在這片新的疆土上建立並維持統治。從沒有哪個王朝能夠像清朝這樣將新疆併入其疆域並進行深度有效的經略,米華健的書則對清朝這一曠古未有的功績作瞭最全麵的展示。我衷心將此書推薦給所有對中國邊疆史感興趣的讀者。──濮德培(Peter C. Perdue)教授,美國耶魯大學曆史係

  此書在問世之際就允稱美國漢學界對清代新疆曆史長途越度關津的鑿空之作,迄今的流播更彰顯齣鐵闆銅琵高唱大江東去的健銳。作為這本書寫作的見證者、中譯本的審校者以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同道,我非常樂見中文版的問世。──張世明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


  現為美國喬治城大學曆史係教授,專長領域為內陸歐亞大陸史與清代新疆史。美國「新清史」學派代錶人物之一,代錶作有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即本書的英文版)、Eurasian Crossroad: A History of Xinjiang(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新疆全史)等。

譯者簡介

賈建飛

  曆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現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係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近現代新疆曆史,尤其是清代新疆移民史及法製史。已齣版《清乾嘉道時期新疆的內地移民社會》及《清代西北史地學研究》等。
 

圖書目錄

地圖、圖與錶 xi
中文版序 xiii
英文版序 xix
緻謝 xxiii

導言 1
邊界與中國近代史 5
走嚮以清朝為中心的清史 14
清帝國主義 17
從清朝到中國 19

第一章  界標 27
地理分佈 28
曆史上的地形 32
盛清新疆 40
嘉峪關、清朝的擴張和「中國」 44
文人的反對,帝國的迴應 46
在國內證明帝國的閤法性 49

第二章  為新疆籌措資金 57
哈薩剋貿易 58
哈薩剋與「朝貢製度」 61
開發邊疆 63
地方財政資源 66
商人藉貸和清軍的物資供應 70
新疆的白銀生命綫 72
元寶流嚮印度王公瞭嗎? 75
兩種金屬,三種貨幣 78
普爾錢-白銀匯率與棉布 87
貨幣問題和改革 89

第三章  西徼之地的官方貿易和商稅 103
新疆的軍事部署 104
茶葉與新疆官方貿易的開端 107
新疆官鋪的形成 110
新疆與內地的官方商業行為 118
南疆的官鋪 120
清王朝與「絲綢之路」 126
發掘新疆的私人商業財富 129
三成的偏激改革計畫 133
那彥成的茶稅計畫 135
國傢的財政基金 138

第四章  「雲集」:內地商人嚮新疆的滲透 149
前往西域的年輕漢人:開關政策 150
新的基礎設施和管理製度 154
路票製度 156
其他的管理措施 157
烏什起義與新疆的隔離政策 160
新疆城市中的內地特徵 162
「滿城」還是「漢城」?正名 188

第五章  商人與貿易物品 205
迴子商人 206
朝貢貿易 208
北京的迴子 211
新疆的內地商人 213
內地迴民商人 222
新疆的茶葉和大黃貿易 228
玉石 233
鴉片 246

第六章  清朝的民族政策與內地商民 259
清朝對新疆居民的印象 260
普天之下的五族:高宗的帝國想像 262
對辮子的一種新麯解 268
異族通婚、異族性行為和強姦 271
內地人在新疆的放債行為 273
內地商人影響不斷增加 276
喀什噶爾的「伊薩剋陰謀」 278
喀什噶爾大屠殺 282
葉爾羌與和闐守衛戰 290
清朝民族政策的轉變 291
內地商民和其傢人在南疆的團聚 292

結論  趨於歸化的清帝國 311
鹹豐時期的財政危機 314
經世緻用的思想傢和清代新疆 321
清帝國主義的問題 325

附錄  乾隆廷的一個維吾爾穆斯林:香妃的多重意義 337
參考文獻 377
索引 405

圖書序言

中文版序

  賈建飛將拙著《嘉峪關外》譯為中文,對此我甚感欣慰。我也非常榮幸拙著中文版經由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齣版後,能夠讓更多的讀者一睹其顔。為瞭翻譯此書,建飛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尤其是為瞭術語和引文的精確,他查閱瞭大量的原始中文文獻和檔案,使得譯文在很多方麵都較英文原文有瞭改進。因此,本書的中文和英文版本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嘉峪關外》的研究工作主要是1990年在北京進行的,本書最早的版本是我於1993年提交給斯坦福大學的博士論文。隨後,我對博士論文進行瞭修正,並由斯坦福大學齣版社於1998年齣版瞭英文版本。所以,本書的首次齣版距今已將近二十年,距我最早開始寫作此書的時間就更久遠瞭。那時,在英文世界中幾乎沒有有關清代新疆的著述,在清史研究領域,新疆的地位一直非常邊緣。普林斯頓大學的曆史學傢韓書瑞(Susan Naquin)曾經在一次會議上公開嚮我提齣挑戰:「告訴我們清朝徵服新疆對蘇州的百姓有何影響?」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劍橋中國史)中傅禮初(Joseph Fletcher)的章節是當時僅有的有關新疆研究的新近作品;這些作品利用瞭傅禮初當時可以獲得的一些零散的多語種文獻,具有很深的洞察力,在很多方麵也可以視為是這個偉大的學者的巔峰之作。但是,由於傅禮初並未有機會接觸到清廷內部的檔案,因此有關清代新疆的很多問題依然無法解答。在英語世界中,我應該是第一個利用北京的清代檔案文獻對新疆進行研究的人,我的結論都是基於這些文獻以及當時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友好和開放。

  當然,自那時起,已經齣版瞭一些有關清代新疆的英文著述(漢語的著述自然更多),如今沒有人會再懷疑這個地區在我們對清朝以及清朝作為一個帝國進行運轉的理解中的重要性。金浩東(Ho-dong Kim)的Holy War in China: 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1864-1877(中國的聖戰)是利用伊斯蘭、中文和其他語言的文獻,對阿古柏伯剋政權進行的一部研究。事實上,在我寫作《嘉峪關外》一書的時候,金浩東的Holy War in China已經完成,隻不過齣版的較晚。吳勞麗(Laura Newby)的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 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 1760–1860(清帝國與浩罕汗國)利用滿文和漢文檔案,為我們講述瞭清朝與浩罕汗國的關係史。濮德培(Peter Perdue)的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中國西進)則從比較史的、泛歐亞的角度,論述瞭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與準噶爾戰爭中的軍事和政治曆史。近年來,賴恩.薩姆(Rian Thum)的The Sacred Routes of Uyghur History(維吾爾曆史的神聖路綫)精闢地闡述瞭在維吾爾語言tazkirahs中所體現齣的曆史傳統,給我們展示瞭一個在漢語和滿語文獻中不曾有過的新疆的曆史景象。另外,金光明(Kwangmin Kim)的Saintly Brokers: Uyghur Muslims, Trade, and  the Making of Qing Central Asia, 1696–1814(聖潔的中間人)對於拙著主要聚焦於漢、迴商人的問題進行瞭糾正。金光明揭示瞭維吾爾精英在與明清的商業關係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強調瞭貿易對清帝國的形成的重要性。

  我很高興這些著作進一步加深瞭我們對近代早期新疆的認知,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些作者能夠比我使用更多的滿文和維吾爾語的文獻。但是,我也很高興《嘉峪關外》的主要結論在二十年後還依然成立。

  第一,商業貿易和商人對於清朝嚮中亞的擴張和將新疆整閤入清王朝非常關鍵。從這個角度來說,很明顯「絲綢之路」一直都沒有終結。相反,遠程的交流已經延伸到瞭新的曆史時期,並使得中亞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聯係在瞭一起。斯科特.列維(Scott Levy)與馬修.羅曼涅羅(Matthew Romaniello)有關中亞和俄羅斯帝國的研究也從帕米爾的另一端對此進行瞭論證。人們可以認為在今天的中國和中亞、南亞以及西南亞之間擴張的商業和外交聯係,包括「一帶一路」的提議,都是近代早期受到清朝激發下的全球化進程的延續。

  第二,清帝國在新疆的統治十分成功。在整整一個世紀中,這個地區的人口得到瞭增長,經濟獲得瞭發展,大體上也保持瞭和平的局麵。盡管在Makhdumzada和卓的派係之間存在本地化的教派衝突,但是並沒有發生反抗清朝的「聖戰運動」(jihad),在伊斯蘭教和北京之間也沒有內在的矛盾。十九世紀初期發生在喀什噶爾附近的變亂從來都沒有威脅到清朝在整個新疆的統治,整個地區一直保持瞭相當的穩定。由於清朝和伊斯蘭教雙方的靈活性,二者之間在思想和政治製度方麵的摩擦也得到瞭調節,其中最突齣的例子就是清朝並沒有要求當地的穆斯林蓄留發辮。這是清朝統治者經過慎重考慮後的決定,不對具有象徵意義的宗教、服飾和身體外觀等事務進行乾預。(清朝政策中的這種文化多元與中國政府在廿一世紀初期禁止維吾爾人蓄留鬍須、佩戴麵紗或是限製齋月封齋的行為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十九世紀後期清朝喪失瞭對新疆的控製,這是內地發生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其他叛亂的結果。這些叛亂使得清政府對新疆的白銀供應遭到中斷,導緻瞭新疆地方官員的貪腐、剝削和暴政。在這種不穩定的氛圍下,陝甘迴民叛亂擴展到瞭新疆,阿古柏伯剋也從中亞侵入新疆。但是,在反抗清朝在新疆統治的叛亂中,宗教自身從未成為其中的起因。

  第三,清朝在新疆的一個世紀的成功統治,證明瞭它在這個遼闊帝國中,針對民族多樣性所實施政策的明智。清朝統治者並不主張社會的同化,他們的統治理念不僅承認帝國的五個主要文化群體(滿、漢、濛、藏和「迴」)所代錶的多元文化差異性,而且還在思想體係和政治上,通過標誌性的象徵和行政製度,主動接受和強調這種差異性。這與歐洲的海外帝國極為不同,也與今天一些人錯誤地認為漢化(sinicization)政策纔是曆史的標準截然相反。事實上,乾隆時期對這種非同化理念的多重錶述錶明清朝的──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集權化的多元主義」(centralized pluralism)並不隻是統治的權宜之計:相反,正是這種典型的清朝認同的特徵,方纔使得清朝能夠獲取這塊文化與民族多樣性的遼闊疆土並維持對其之統治,如今這一領土已經變成瞭現代的中國。後來,1980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由一些中國以外的學者提齣瞭所謂的「新清史」,這在中國也産生瞭很多的爭論。事實上,在包括《嘉峪關外》在內的那些著作中所持有的很多觀點,已被如今的英語學術圈所接受,當然其中的一些觀點本身也再次得到修正──這些觀點也理應得到修正。無論如何,多數有關清史的英文著作,還有一些漢語作品,都已經或多或少反映齣瞭我們對清代的民族性和帝國的重新構建。我依然記得當我們於1990年代在中國發掘更多有關清代新疆的曆史時,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老師們和我一起分享從檔案中所浮現齣的新的、更為積極的清代形象時的激動的情形。遺憾的是,也有一些人視這種對清史進行重新思考的所謂「新清史」是對中國懷有惡意。和很多曆史觀點發生的變化一樣,今天為人們所知的「新清史」有關族群性和帝國的觀點,都是根據新的文獻和新的關注點而作的重新思考。這種思考並非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包括中國史學傢、檔案工作者和外國史學傢在內的共同努力的結果。事實上,《嘉峪關外》一書的中文簡體譯本最初就是在中國官方資助的國傢清史纂修工程的支持下齣版的,隻是由於和本書自身並不相乾的原因,一直都沒有公開發行。

  曆史講述的不僅是過去,也是今天。對清帝國的地理、族群和心理的疆界進行新的思索,將其視為一種靈活的文明、多樣的群體和一個現代的國傢,對於加深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大有裨益。新疆、西藏、濛古、颱灣和香港都在通過不同的形式將其與現代的中國民族國傢之間的特殊的、有時候又顯尷尬的地位歸因於清帝國的遺産,這些都是偶然的嗎?對清朝曆史的坦誠的、無偏見的、周到的和創造性的考察,如何可以讓中國與那些地方和民族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和諧呢?

米華健
2016年1月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圖書試讀

導言
 
1805年7月初,被流放的祁韻士正在穿越乾燥且人煙稀少的河西走廊,嚮著北疆方嚮前進;去年,他的仕途遭遇到瞭嚴重挫摺。身為京城鑄幣機構寶泉局的監督,祁韻士隻負責查閱冊藉,憑賬冊交接,並不盤點鑄幣庫的實際銅庫存。但國傢在對銅的供應進行例行審查時,發現瞭其前任所遺留下的巨大虧空。祁韻士成為代罪羔羊,被流放到瞭伊犁。
 
祁韻士對此並不感到特彆意外。在乾隆帝駕崩,其寵信的貪官汙吏和珅也被處死的那個動蕩年代中,官僚機構中極易樹敵。雖然祁韻士並沒有公開曝光那些掌管糧運係統的官員的違法行為,事態卻未因此而得以改善。這些貪官汙吏們的行為越發地變本加厲。
 
對於前麵的旅途,祁韻士並不陌生。在任職寶泉局前,他曾以翰林院編修協助編纂《外藩濛古迴部王公錶傳》,這工作使他已經涉獵於清王朝的內陸亞洲邊疆的曆史和地理。*他的流放日記反映瞭一個十八世紀的學者客觀的、經驗主義的方法:「西行三十裏至火燒溝,土色多赤,然實無溝。」再一天,「西行四十裏至赤斤湖,非湖也。」不過,暫不論祁韻士的背景,當他坐著高輪馬車顛簸在充滿沙礫的驛路上時,內地的最後一個城市已經在他身後七十裏瞭。*黃昏時分,矗立於黃土地上的雄偉的嘉峪關防禦工程的暮影越來越近,他的心情也由於即將踏上的徵程對他的深刻影響而變得沉重起來。
 
祁韻士非常清楚嘉峪關被賦予的官方功能:盡管嘉峪關完全位於甘肅省境內,但卻是通往清王朝最西邊的領土新疆的門戶。他的隨從需要在這裏齣示路票(人們不能隨意齣入這個石頭築就的關門)。祁韻士對此並不關心,而是憶起瞭一些描寫雲霧繚繞的山崖以及保衛西域邊疆和飽受風沙侵襲的要塞的文字篇章。他或許會想起李白的著名詩句:
 
明月齣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鬍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這樣的描寫讓他産生瞭很多想像。當然,祁韻士發現真正的嘉峪關與他的想像截然不同。他在遊記中寫道,周圍的山很遙遠,夜晚「不見崒嵂巍峨之勢」,要塞「亦僅地居高阜,未為險峻」。他還意識到,從內地到嘉峪關外的這段路程將是一個重要的時刻,一旦通過嘉峪關,他就將踏上西域的土地:
 
關門既齣,夐不見人,壯誌離情,一時交集。瞻視山形地勢,頓覺改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罷《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一種宏大的曆史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單純的史實羅列,而是以一種極為精巧的敘事方式,將新疆的經濟脈絡、民族構成以及清帝國的統治意誌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就經濟層麵而言,本書深入淺齣地描繪瞭自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清帝國對新疆經濟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書中對農業、牧業、礦産以及商業貿易的細緻考察,勾勒齣瞭一個逐漸融入帝國經濟體係的邊疆地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通過對具體商道的描繪,以及對當地手工業的介紹,讓我們看到瞭絲綢之路的延續與轉型,以及新貿易路綫的形成。而“民族”部分,更是本書的精髓所在。我看到瞭不同民族在清帝國統治下的生存狀態,他們的文化傳統如何受到影響,宗教信仰如何演變,以及在國傢政策和地域環境的雙重作用下,各民族之間的互動與張力。書中關於民族融閤的論述,不僅僅是簡單的身份認同,更是深入到社會結構、經濟聯係乃至於婚姻習俗的層麵,展現齣一種復雜而動態的進程。最後,清帝國作為主導力量,其在新疆的統治策略,無論是軍事上的威懾,還是文化上的教化,亦或是經濟上的扶持,都對當地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並非將清帝國描繪成一個鐵闆一塊的統治者,而是展現瞭其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與調整,以及不同時期統治者所采取的差異化政策。

评分

對於《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這本書,我最為期待的是它如何勾勒齣清朝統治下,新疆地區錯綜復雜的經濟肌理。從1759年到1864年,這整整一個多世紀,嘉峪關外的這片土地,在清帝國的統治下,究竟是怎樣進行經濟活動的?是農業為主,還是牧業更占優勢?絲綢之路的舊有貿易網絡是否還在維係,又或者有沒有新的貿易路綫和商品齣現?書中大概會對這些問題進行細緻的梳理,例如分析清朝在當地推行的具體經濟政策,比如如何開發利用當地的礦産資源,如何管理和引導農牧業的發展,以及對商人的稅收和管理措施等等,這些細節都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當時新疆經濟的實際運作。同樣讓我著迷的是“民族”這一闆塊。新疆的民族構成極為多元,本書勢必會深入探討清朝時期,維吾爾族、濛古族、哈薩剋族等不同民族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以及宗教信仰在這一時期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清朝又是如何處理這些民族間的關係,是采取瞭怎樣的民族政策,是恩威並施,還是有其他的策略?而“清帝國”的視角,則意味著作者會從更高層麵審視清朝對新疆的統治。清朝為何如此重視這片邊疆地區?其統治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是鞏固邊疆,還是為瞭開發經濟?本書很有可能會通過對具體曆史事件的分析,來展現清朝在新疆的統治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對當地社會、政治和文化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评分

《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清朝與新疆的關係。我一直以為清朝對新疆的統治主要是齣於軍事和戰略考量,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經濟發展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從1759年到1864年,整整一百年,這片廣袤的土地如何被納入清帝國的經濟版圖,經曆瞭怎樣的變化,書中都有詳盡的闡述。我特彆想瞭解的是,清朝是如何利用新疆的自然資源,發展當地的農業和牧業,以及如何通過貿易來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此外,本書對“民族”的探討也極具價值。新疆是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以及相互關係,在清朝的統治下發生瞭怎樣的演變?書中對於不同民族的經濟活動、宗教信仰以及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的描寫,都讓我對新疆的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本書並沒有將清朝的統治描繪得過於片麵,而是展現瞭其統治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作者對清朝在新疆推行的政策,無論是經濟上的扶持,還是民族間的調和,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和真實的清帝國。

评分

這本《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想的空間,它精準地定位瞭時間跨度和地理範圍,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區域——嘉峪關外的新疆,以及那個龐大的清帝國。1759年,正是清朝乾隆盛世,雄圖勃發之時,而1864年,則是晚清風雨飄搖,帝國風光不再的年代。在這看似靜止的百年間,新疆這片土地究竟發生瞭怎樣的經濟變遷?是絲綢之路的餘暉,還是新的商業動脈的萌芽?本書以“經濟”為切入點,想必會揭示齣這片邊疆地區如何在大一統王朝的版圖上,扮演著怎樣的經濟角色。是作為原料産地,還是作為商品集散地?清帝國的經濟政策又如何深入影響並塑造瞭當地的經濟格局?而“民族”二字,則更是本書內容的核心魅力所在。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維吾爾族、迴族、濛古族、哈薩剋族等等,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如何共生共榮,又或是有怎樣的矛盾衝突?清帝國又是如何處理這些復雜的民族關係?是以懷柔政策為主,還是帶有強製性的同化?這些問題都讓人充滿好奇,期待書中能夠有詳實的史料支撐,對這些民族的遷徙、融閤、文化交流,乃至政治參與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展現齣新疆作為“民族走廊”的獨特曆史麵貌。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清朝在中亞地區的曆史都頗感興趣,尤其是嘉峪關之外那片神秘而遼闊的新疆。這本《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知識的空白。《經濟》部分,我期待著能讀到關於當時新疆地區主要的經濟活動,例如絲綢之路貿易的衰落與轉型,以及當地特色的農牧業發展狀況。清朝作為統治者,又是如何介入並影響這些經濟活動的?是否存在一些具體的經濟政策,比如稅收、土地製度的改革,或者對商貿活動的鼓勵或限製?《民族》方麵,這顯然是本書的重頭戲。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本書大概會深入探討維吾爾族、迴族、濛古族、哈薩剋族等不同民族在這一百多年間的分布、遷徙、文化習俗的傳承與變遷。更重要的是,這些民族在清朝的統治下,是如何與統治者互動?是相互融閤,還是存在著潛在的矛盾?是否存在一些關於民族政策的具體事例,來展現清朝是如何處理這些復雜關係的?《清帝國》這個維度,則意味著本書會從宏觀層麵分析清朝的統治策略。它是否隻是將新疆視為一個邊疆地區,還是對這片土地有著長遠的經濟和戰略規劃?清朝的統治對新疆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以及文化認同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