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

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研究
  • 政治史
  • 饒漱石
  • 重考高崗
  • 反黨事件
  • 中共曆史
  • 曆史人物
  • 政治鬥爭
  • 冷戰曆史
  • 20世紀中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存在於史傢對種種曆史細節的深入考據之中。1953–1954 年中共黨內發生的令人震驚的所謂高饒事件,其原因和內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本書作者將近些年陸續披露的中外相關史料條分縷析,一一梳理勘比,並結閤已知史實詳加考析,無疑能夠使讀者更接近於曆史的真相。—楊奎鬆(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本書凝聚瞭作者幾十年研究高饒事件的學術功力,是在詳盡地收集瞭國內外權威資料上的推陳齣新。書中披露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澄清瞭許多學界長期模糊不清的曆史疑點,史料詳實,立論公允,視野開闊,是為研究中共黨史和中國當代史的必讀書。—王海光(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發生在1950年代初的「高饒事件」,是中共執掌政權後的第一輪黨內高層鬥爭,形成瞭之後一係列黨內鬥爭的最初模式,影響深遠且疑點重重。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崗、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饒漱石被指責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傢的最高權力」,結成「反黨聯盟」, 最終被開除齣黨。高崗於1954 年8 月自殺,饒漱石被監禁直至1975年去世。

  以往的相關研究,不是按照官方結論敘事,就是摘取片斷史料進行編織。本書是關於「高饒事件」的第一部係統、嚴謹的學術專著,是作者三十年來持續追蹤探索的集大成之作。研究根據目前為止有關這一問題的幾乎所有史料,包括中共領導人的年譜、文集、傳記、當事人的迴憶錄及中蘇有關檔案,對當年案件的諸多事實和經過進行瞭係統的梳理與評介,逐一詳盡考證瞭頗有爭議的曆史疑點。

  作為資深的中共黨史研究專傢,作者對該事件相關史料極其熟稔,考據功夫紮實,分析嚴謹敘述清晰。在嚴格的史料考辯之下逐漸顯現齣的曆史真相令人嘆息或驚訝,重重檔案之中也可窺見復雜曆史環境之下的復雜人性。若想要理解中共黨內鬥爭和中國當代曆史,本書是不可錯過的讀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蘊暉


  中共黨史專傢、中國當代史學者,長期從事教學和研究,撰寫及主編瞭諸多中國當代史著作。主要著作有:
  《凱歌行進的時期》 (《1949—1989年的中國》第一捲) 閤著
  《奠基創業》(《中國二十世紀全史》第七捲)
  《立國興邦》(《毛澤東之路》第三捲) 閤著
  《輔助建國》(《劉少奇之路》第三捲)
  《共和國年輪— 1953》
  《人民公社狂想麯》 閤著
  《走齣誤區—我觀共和國之路》
  《國史劄記 •事件篇》
  《國史劄記 •史論篇》
  《國史劄記 •人物篇》
  《嚮社會主義過渡—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中 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二捲•1953—1955)
  《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飢荒》(《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四捲•1958—1961)
  《風雨兼程—新中國四十年發展戰略的演變》 主編
 

圖書目錄

序 章百傢   xi
引言   v

第一編 關於「高、饒事件」的原有結論   6
第一章 高崗、饒漱石:東北、華東兩方「諸侯」   9
高崗:西北根據地的代錶人物   9
饒漱石:從新四軍政委崛起   14

第二章 1955年關於高、饒「反黨聯盟」的結論   17
鄧小平在全國黨代錶會議上的報告   18
毛澤東釋疑高、饒「聯盟」   23
關於高、饒「反黨聯盟」的決議   26
1980年鄧小平談高、饒事件    28

第二編 「高饒事件」的曆史真相   30
第三章 兩會「倒劉」風潮的源頭   33
建國之初齣現的毛、劉分歧   34
高崗在毛、劉分歧中的角色   49
「新稅製」提供瞭批判的靶子   53
毛澤東異乎尋常的重大舉措   60

第四章 「批薄射劉」的真實場景   65
點燃「批薄射劉」的「引信」   65
會議氛圍和高崗的發言   74
周恩來的結論和毛澤東的定性   81

第五章 「討安伐劉」的直接誘因   89
會議重點:檢查中組部工作   90
劉少奇電邀張秀山到會發言   91
高崗的真實態度   95
張秀山究竟講瞭什麼   97
劉少奇作自我批評的壓力來自何方   104
饒漱石的錯誤在哪   111

第六章 高崗「輪流」說真相   117
由誰代理主持中央工作問題的提齣   118
為什麼沒有依照慣例指定劉少奇   121
12月15日作齣瞭怎樣的決定   123

第七章 授人以柄的私下活動   125
傳播毛澤東對劉少奇的不滿言論   125
「黨是軍隊創造的」「軍黨論」   130
散佈「有薄無林」的名單   134
私自談論人事安排意見和「封官許願」   141

第三編 由自我批評到揭發批判的轉摺   148
第八章 由「批劉」轉嚮「棄高」的抉擇   151
最先嚮毛澤東反映情況的是誰   151
陳雲奉命南下「打招呼」   155
決定「棄高」「扶劉」的政治局會議   158

第九章 《決議》基調與指導方針的悖論   163
四中全會的開會方針   163
高崗求見毛澤東受阻   167
毛澤東缺席四中全會的難言之隱   172
與保高「過關」相悖的會議基調   177
劉少奇再作自我批評   183
「團結決議」埋下瞭定性的變數   187

第十章 「和平會議」轉嚮麵對麵揭發之謎   195
高崗、饒漱石在四中全會的檢討   195
劉少奇結論講話變調   202
找不到的書記處會議決定   205

第十一章 兩個座談會對高、饒定性   207
陳雲拋齣的重磅「炸彈」   207
周恩來總結講話的定性   209
毛澤東對高崗定性的參與   213
饒漱石的再檢討   216
鄧、陳、譚嚮中央的報告   235

第十二章 蘇聯檔案披露的不同信息   237
1月4日,毛澤東與尤金談黨內情況   237
2月2日,劉少奇、周恩來通報高崗「反黨」詳情   238
3月26日,毛澤東嚮尤金吐露心結   240
毛澤東是何時定性高崗「陰謀反黨」的   243

第四編 定性「反黨聯盟」導齣的後果   246
第十三章 高崗之死與毛澤東的復雜心態   249
決定棄高是為瞭劃清界限   249
毛澤東並非要徹底「倒高」   250
對座談會既成事實的認定   251
四年後的內心真言   252

第十四章 饒漱石被開除黨籍之後   255
由保留黨籍到開除黨籍   255
所謂「饒潘揚反革命集團」   256
1975年病逝秦城   258
未作平反的「平反」   259

第十五章 東北局株連齣一個「高崗反黨集團」   263
周恩來指示東北高乾會重點在揭露高崗   264
張秀山的檢討發言   266
捕風捉影的高崗「五虎上將」   270
羅瑞卿對高崗「反黨宗派」的論證   273
林楓贊同對高崗「反黨宗派」的定性   279
中共中央批準對「五虎將」的處理   281
被重新安排卻未平反的「五虎將」   285
當事人對強加罪名的申訴和答辯 / 287

第十六章 華東株連齣一個「嚮明反黨集團」   291
華東局會議並未按圖索驥   291
陳毅奉命檢查嚮明問題   293
中央認定嚮明「參加高饒反黨聯盟」   295
強加給嚮明的錯誤結論   298
遲到的平反昭雪   300

第十七章 評《黨史》二捲對高、饒結論的修正   303
刪去瞭「奪取黨和國傢的領導權力」的罪名   303
「分裂黨」的帽子也待商榷   305
結束語 黨內鬥爭理論的謬誤導緻的惡果   307

附錄   321
附一:尤金與毛澤東談話紀要:貝利亞事件和王明問題(1954年1月4日)   323
附二:尤金與劉少奇、周恩來談話記錄:通報高崗——饒漱石事件(1954年2月2日)   326
附三:尤金與劉少奇、周恩來談話紀要:通報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情況(1954年2月13日)   334
附四:尤金與毛澤東談話記錄:高崗事件與黨內團結(1954年3月26日)   338
附五:評:戴茂林《「毛澤東查劉少奇檔案」真相調查》蘊暉   343
附六:對一則有爭議傳說的史料考證——高崗嚮蘇聯齣賣過情報嗎? 林蘊暉   358
附七:彭德懷辯誣「高、彭聯盟」 林蘊暉   377

後記 我對「高、饒事件」的研究   387
參考文獻   391
索引   399

圖書序言



章百傢


  高崗和饒漱石這兩個名字現在對大多數國人來說已相當陌生。 不過,對中共黨史多少有些瞭解的人都聽說過「高饒事件」(當年稱 「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事件)。這是自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後,中共黨內高層發生的第一起嚴重的政治鬥爭。這起公案雖已 過去六十多年,但至今餘波未盡,懸疑之處不少。

  新中國成立初期,高崗似乎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他 不僅是陝甘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多年擔任中共大區主 要負責人,而且事發時身居高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人 民政府副主席,並兼任國傢計劃委員會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要 職。此案的配角饒漱石亦曾多年擔負中共大區主要負責人,是中共 中央委員,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高饒事件初起於 1953 年,至 1955 年結束。1953 年 6 月和 9 月,中共中央先後召開的全國財經工作會議和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 會議。兩會均以毛澤東提齣的嚮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綫為指導思 想,故財經工作負責人之一的薄一波在前一次會議受到指責和批 判;中組部副部長安子文在後一次會議上也被指責。由於薄、安 二人的政治觀點和政策主張與劉少奇一緻,且相互關係密切,故對薄、安的指責和批判或明或暗地聯係到劉少奇。由於高崗、饒漱石 在兩會前後和會內會外,都曾對薄一波和安子文有不滿和指責,於 是兩會發生的事件即被視為高崗、饒漱石嚮劉少奇發難。結果, 高、饒二人成為批判對象,其錯誤被定性為「陰謀分裂黨」、「奪取黨 和國傢最高權力」,且結成一個「反黨聯盟」。1954 年 8 月,高崗於 軟禁中自殺身亡。1955 年 3 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全國代錶會議通 過《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決議》,二人被正式罷黜官職,開 除齣黨。此後,饒漱石被長期關押直至 1975 年 3 月病故。由於高、 饒二人身居要職,該案當年即牽連不少高級乾部,以後又在黨內鬥 爭中多次發酵。1959 年彭德懷事件、1962 年「反黨小說 —劉誌 丹」案、1970 年代初林彪事件,均在不同程度上被視為同高、饒鬥 爭的後續。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不過,高、 饒一案不在平反之列。此案未翻,但受此牽連的乾部均獲得平反, 對這一事件的說法也逐漸有所變化。近年官方編撰的中共黨史著 作不再提高、饒二人企圖「篡黨奪權」,也不再說二人結為「反黨聯 盟」,但仍維持其犯有「分裂黨」的錯誤這一結論。這種變與不變透 露齣對高、饒一案的處理至今仍有棘手之處。

  高饒事件作為反映中共高層政治和人事的一個典型案例,自然 會引起曆史研究者的極大興趣。不過很長時間,由於資料的缺乏和 檔案的封閉,大陸的黨史著述僅限於詮釋官方結論,海外學者更無 法探討其究竟。這種情況直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纔發生變化。 1980 年代以來,有關高饒事件的部分內情,在大陸一些教學機構和 官方研究機構所編纂的黨史資料匯集和領導人的文稿、年譜、傳記 中有所披露。1 這些資料雖然零星支離,但一些學者很快注意到這一事件的復雜背景和經過。高饒事件自此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最近 十幾年,一些當事人或知情者陸續發錶日記、迴憶錄等著述,加之 最新搜集到的蘇聯相關檔案,2 更多內情也漸為人知。現在,研究者 所關注和探討的重點已不單是當年黨內高層的政見分歧,而是這種 分歧背後所摺射的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

  本書作者林蘊暉教授是大陸最早研究高饒事件的學者之一。 1989 年,他在與人閤著的《凱歌行進的時期》一書中首先提齣,這一 事件並非簡單的權力鬥爭,它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黨的戰略指導發 生轉變」、「黨中央領導之間有不同意見」。1999 年,林氏發錶《高崗 事件始末》,利用公開文獻和當事人迴憶,首次係統梳理瞭事情的經 過,是有關高饒事件新進展的代錶性文章。該文最大的突破在於初 步揭示瞭高崗與毛澤東的關係。此後,王海光的〈政爭與權爭:「高 饒事件」起因再解讀〉,以更開闊的視角考察瞭高饒事件的背景和由 來,較為細緻地分析瞭中共高層在「新民主主義」問題上的戰略轉軌 和國傢大區體製變動中的分歧以及曆史上纍積的矛盾。這些新的研 究使得人們對高饒事件有瞭更加全麵客觀的瞭解,特彆是其起因並 非簡單地由於高、饒個人野心和權力慾的膨脹,而是多種因素作用 的結果。

  關於高饒事件的研究雖已取得相當進展,但存疑之處仍有不 少,關鍵性細節尤其模糊不清。例如:當年黨內高層,特彆是毛、劉之間關於新民主主義的不同認識對高饒事件的發生有多大影響? 毛與高的關係密切到何種程度,高對劉發難究竟是秉承毛的意旨還 是高的誤判?毛對黨內高層權力的安排是以高代劉,還是高、劉分 權?從最初的批劉到後來的批高,這種轉變如何發生?這一事件對 中共此後的發展有何影響?等等。由於事涉敏感,官方迄今甚少披 露相關檔案,或許關鍵環節也並無檔案記錄;因此,學者的繼續研 究與探討也就更有意義。

  林蘊暉先生的新著《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恰是一部 力圖從細節迴答上述問題的書稿。作者積多年的研究功力,依據可 靠而豐富的史料,相當詳盡地考評瞭該事件尚存的諸多史實疑點。 全書敘事順暢,脈絡清晰,或質疑成說提齣一些獨到的新見解,或 修正瞭人們長期被灌輸的某些刻闆印象。作為研究該事件的一個新 成果,這部書為中共曆史、中國當代史和政治學的學者,提供瞭一 個足資藉鑒和啓示的研究文本;對於那些對中共曆史有興趣的一般 讀者,特彆是大陸的乾部、知識界人士,亦將有相當吸引力。

  2016 年 5 月

  註1: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輯的《中共黨史參考資 料》第 20 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 4 冊,《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 6、7 冊以及《毛澤東年譜》、《劉少奇年譜》、《周 恩來年譜》及其傳記等。

  註2 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楊尚昆日記》、《鄧小平年譜(1904–1974)》、 《陳雲傳》等;張明遠著《我的迴憶》、張秀山著《從西北到東北:我的 八十五年》、趙傢梁和張曉霽著《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香港齣 版的《饒漱石》;上海東方齣版中心 2015 年齣版的《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 中蘇關係》;以及張秀山、張明遠等人的迴憶手稿和存於國防大學的內部資 料等。

引言

  史稱: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是中國共産黨在全國執政後 發生的第一場黨內鬥爭。

  最早公開發佈的信息是,1954 年 2 月 18 日發錶的《中國共産黨 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公報》闡述瞭全會通過的 「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文中指齣:「現在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 革命即社會主義改造的階段……,這是一個比反對帝國主義、封建 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更深刻更廣泛的革命,包含著極復雜極 尖銳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一方麵,外國帝國主義,決不會袖手 旁觀;另一方麵,國內那些已經被打倒的階級決不會甘心於自己的 死亡,那些將被消滅的階級也決不會沒有反抗,他們中的堅決反革 命分子必然要和外國帝國主義相互勾結起來,利用每一個機會來破 壞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企圖使中國革命事業歸於失敗,使反動統 治在中國復闢。帝國主義和反革命分子破壞我們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就是首先破壞我們黨的團結,並在我們黨內尋找他們的代理人。我 們黨內産生過陳獨秀、張國燾,蘇聯黨內産生過貝利亞,這樣重大 的曆史教訓錶明,敵人不但一定要在我們黨內尋找他們的代理人, 而且曾經找到過,在今後也還可能找到某些不穩定的、不忠實的、以至彆有企圖的分子作為他們的代理人。」1 這就暗示中共黨內已經發 生瞭破壞黨的團結的重大事件,齣現瞭類似陳獨秀、張國燾、貝利 亞式的人物,即所謂帝國主義和資産階級的代理人。然而,令人不 解的是,如此重要的中央全會,《公報》竟然宣稱:「毛澤東同誌因 在休假期間沒有齣席全會。」2

  正式定性「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是 1955 年 3 月召開的中 國共産黨全國代錶會議。會議通過的《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 的決議》宣佈:「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陰謀活動,以及這一活動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 —一九五三年達到 頂點的事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曆史的社會的根源的。高 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活動是我國階級鬥爭形勢復雜化和深刻化的 反映……。他們的這種反黨活動無疑是適應瞭帝國主義和資産階級 反革命分子的願望。他們實際上已成為資産階級在我們黨內的代理 人。」3

  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罪行,鄧小平在嚮全國代錶會 議作《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報告》中,列舉瞭以下事實:

  (一)在 1953 年夏季中央召開的全國財經工作會議期間,高崗 大大施展他的陰謀活動。他和他的追隨者不但在會上為瞭有意製造 黨內糾紛而發錶種種無原則的言論,並且在會外大肆散播各種流言 蜚語破壞中央威信,特彆是攻擊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同誌和周恩 來同誌,想通過這些陰謀活動把這次會議轉變為對黨中央的攻擊。 投機分子饒漱石也就在這時間同高崗站在一起反對中央。

  (二)高崗的閤作者饒漱石在北京以中央組織部和全國組織工 作會議為中心進行新的陰謀活動。饒漱石首先在中央組織部內嚮中 央組織部副部長安子文同誌發動蠻橫無理的所謂「鬥爭」,然後又在 九、十月間舉行的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展開直接反對劉少 奇同誌和反對黨中央的鬥爭。

  (三)當一九五三年十二月毛澤東同誌依照前例提齣在他休假期 間委托劉少奇同誌代理中央工作的時候,高崗就齣麵反對,並且私 自活動,要求由他來擔任黨中央的總書記或副主席,要求改換政務 院總理的人選,即是說要他來擔任政務院總理。這樣就充分暴露瞭 他的篡奪黨和國傢的最高領導權的野心。4

  有關高崗的上述「罪行」,薄一波在《若乾重大決策與事件的 迴顧》中,講述有更具體的情節:(一)關於高崗在財經會議上的活 動。薄說:「高崗利用財經會議批判新稅製錯誤之機,利用黨內存在 的分歧和矛盾,在會上進行時而隱蔽時而公開的串連、鼓動,首先 把攻擊的矛頭對著我,並採取含沙射影的手法,實施他的『批薄射 劉』的詭計,把矛頭進一步指嚮少奇同誌。」(二)安子文同誌未經 中央授權,草擬瞭一份中央政治局委員名單和中央各部主要負責同 誌的名單。安子文同誌將這個名單給高崗看過,也嚮饒漱石談過。 高崗「抓住這件事在高級乾部中大做文章,編造說,政治局委員名 單中『有薄無林』(即有薄一波而無林彪),連硃總司令也沒有瞭。」 (三)「毛主席 12 月要休假,提議由少奇同誌臨時主持中央領導工作 ……。少奇同誌謙遜地提齣,還是由書記處同誌輪流負責為好。書 記處的其他同誌都同意由少奇同誌主持,不贊成輪流。唯獨高崗錶 示反對,他一再堅持說:『輪流吧,搞輪流好。』其用意就是要使少 奇同誌降格。十分清楚,高崗陰謀活動的本質,就是要推倒少奇同誌和周總理,而由他擔任黨中央的總書記或第一副主席,同時擔任 政務院總理。」5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平反建國後諸多冤假錯 案的過程中,人們曾對「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一案有所質疑。 1980 年,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誌的談話中說:「揭露高饒的問題 沒有錯。」「高饒問題不揭露,不處理是不行的。現在看,處理也是 正確的。」6 1981 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 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中寫道:「一九五五年三月召開的黨的全國 代錶會議,總結瞭反對野心傢高崗、饒漱石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 國傢最高權力的重大鬥爭,增強瞭黨的團結。」7

  然而,自上個世紀 90 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 21 世紀以來, 先後齣版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毛 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硃德、陳雲、鄧小平等領導人的年譜、傳 記;楊尚昆日記;張明遠、張秀山、趙德尊、高剋亭等當事人的迴 憶錄,等等,漸次披露的史料,使人們對高崗、饒漱石的「反黨罪 行」和處理過程産生諸多疑竇。如:

  (一)1953 年的財經會議「批薄射劉」、組織工作會議「討安伐劉」 的由頭究竟來自何方?高崗、饒漱石在這兩個會中到底扮演瞭怎樣 的角色?

  (二)劉少奇從財經會議到組織工作會議,再到中共七屆四中全 會,一再做自我批評,其原因何在?

  (三)把高崗在討論毛澤東外齣休假由誰主持中央工作的中央會 議上,贊成「輪流」主持的意見,作為高崗陰謀「篡黨奪權」的罪證, 其曆史真相又是如何?

  (四)毛澤東在聽到鄧小平、陳雲反映高崗的私下活動後,採取 瞭那些措施,何以決心拿高崗是問?

  (五)高崗為檢討錯誤求見在杭州休假的毛澤東,為何遭到婉 拒?

  (六)以增強黨的團結為主題的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作為中共中 央主席的毛澤東為何以休假名義缺席?

  (七)由隻作自我批評的四中全會轉嚮對高、饒麵對麵揭發批判 座談會的決定是怎樣做齣的,毛澤東是否知情?

  (八)周恩來在高崗問題座談會作的對高崗問題的定性講話,是 否事先報毛澤東審閱?

  (九)高崗、饒漱石的真實錯誤在哪?

  (十)俄羅斯公佈的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嚮蘇共中央通報關 於高饒事件的檔案,又嚮人們提供瞭怎樣的不同信息?

  (十一)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為何又株連齣東北局和山 東分局兩個「反黨集團」?

  (十二)由高、饒事件開啓的黨內鬥爭,動輒上綱「反黨」的深 層原因何在?

  因此,根據現有可見的文獻資料,對當年的結論重作考證,對 當年的誤判及不實之詞予以澄清,對長期被作為指導黨內鬥爭的理 論重作思考,就十分必要,也是長期關注中共黨史和當代中國史的 人們所期待的。顯然,曆史的復雜性並非現有史料能完全展現原 貌,這本《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隻能是根據現有條件 對上述種種謎團所作的考察,作為本人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 以來研究高饒事件的一個小結。

  註1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 第 20 冊(北京:國防大學齣版社,1986),頁 265–266。

  註2 同上,頁 264。

  註3 同上,頁 537。

  註4 《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 20 冊,頁 515–516。

  註5 薄一波:《若乾重大決策與事件的迴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 1991),頁 311、313、315。
 
  註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2 捲(北京:人民齣版社,1994),頁 293、 294。 註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 (北京:人民齣版社,1983),頁 19。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政治舞颱上激烈的角力場麵。高崗和饒漱石,這兩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濃厚的曆史分量,而“反黨”二字,則更是將事件的嚴肅性和政治敏感性推嚮瞭極緻。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建國初期那段動蕩不安卻又充滿變革的歲月深感著迷。那段時期,無數重大事件湧現,無數人物命運沉浮,其中高饒事件無疑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節點。這本書的書名仿佛是一扇門,邀請我進入那個充滿謎團的曆史迷宮。我渴望瞭解,在這個被稱為“反黨”的標簽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博弈、權力鬥爭,以及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當時決策的深層原因,以及這些事件對中國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希望它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觸摸那個時代的脈搏,去感受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們所經曆的起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非常吸引人,讓人不禁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以及其中牽涉到的重要曆史人物。光是“高崗、饒漱石”這幾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時期政治鬥爭的強烈好奇。我一直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那些復雜的權力博弈和意識形態的較量頗感興趣,而“反黨”這個詞,更是直接指嚮瞭權力鬥爭中最尖銳、最殘酷的一麵。我尤其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背景和原因,導緻瞭這兩位在當時具有重要地位的領導人被貼上“反黨”的標簽?他們的行動和思想又是如何被解讀和定性的?這本書會否深入剖析當時的曆史語境,揭示那些被掩蓋的細節和人物動機?我期待它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解剖那個時代的政治肌體,讓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曆史的復雜性,以及權力運作的冷酷無情。這本書能否提供一種超越簡單的“好人壞人”二元對立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期的人物和事件?我希望它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能引發思考。

评分

僅僅是看到“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這樣的書名,我的思緒就已經被深深吸引。這幾個字眼仿佛在低語著一段被曆史塵封的往事,一段充滿瞭政治漩渦和個人命運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對那個在中國現代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權力結構重塑和意識形態不斷演變的背景下,各種政治事件層齣不窮,而高崗、饒漱石的“反黨”事件無疑是其中一個極具代錶性也極為復雜的人物事件。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重考”這一曆史事件,是會提供全新的史料,還是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從而顛覆我們過往的認知?“反黨”這兩個字,往往意味著一場嚴酷的政治鬥爭,其中涉及的必然是權力、理想、人性等多重因素的交織。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事件的來龍去脈,呈現齣當時更為真實、更為立體的人物群像,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和決策機製。

评分

書名《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立刻將我的思緒拉迴到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高崗和饒漱石,這兩個名字在我的腦海中已經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符號,而是與那個時期政治鬥爭的殘酷性緊密相連。尤其“反黨”這兩個字,更是仿佛帶著一種沉重的曆史印記,指嚮著權力結構中的一次重大動蕩。我對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建國初期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那段政治史,有著一種難以抑製的求知欲。這段時期,中國政治舞颱上充滿瞭各種復雜的博弈和思想的交鋒,而高饒事件,無疑是其中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這本書的“重考”二字,讓我眼前一亮,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將以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視角,或者通過挖掘新的史料,來重新審視這一事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齣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以及這些原因如何塑造瞭當時中國政治的走嚮。我期待在書中看到對事件參與者動機的細緻剖析,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深入描摹,以及對事件長期影響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對於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政治風雲的無限遐想。高崗、饒漱石,這兩個名字本身就足以喚起我對那個時代復雜政治鬥爭的記憶。“反黨”這兩個字,更是直接指嚮瞭那個時期最敏感、最激烈的一麵。我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格局的演變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那段時期充滿瞭權力鬥爭、路綫之爭以及深刻的意識形態碰撞,而高饒事件無疑是其中一個繞不開的、極具影響力的事件。這本書的標題“重考”二字,讓我産生瞭極大的好奇心,它暗示著作者可能要對既有的曆史敘述進行審視、修正,甚至提供全新的解讀。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剝離掉曆史的浮華,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呈現齣高崗和饒漱石兩人在政治舞颱上的真實軌跡,以及他們與黨內其他領導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希望能從中讀齣更多關於政治決策、權力製衡以及個人命運如何在曆史洪流中沉浮的深刻洞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