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政下的香港

日本軍政下的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曆史
  • 二戰史
  • 日本侵華
  • 軍政
  • 殖民地
  • 香港日占時期
  • 曆史研究
  • 社會曆史
  • 戰爭影響
  • 亞洲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翔實的第一手檔案,梳理香港史上最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

  重現香港日治時期的經濟、社會以至文化生活的真實麵貌。

  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曆史上最黑暗的歲月。

  香港人對這一段苦難曆史的認識,主要是透過長輩的口述迴憶瞭解。坊間齣版瞭許多日治時代的口述曆史、迴憶錄及掌故,但有關三年零八個月的全史猶不多見。

  《日本軍政下的香港》是這方麵的一本重要著作。兩位作者長期研究日治時代的曆史,學殖深厚,大量爬梳日文原始檔案和材料,厚積薄發而成此書。此書資料豐富、觀點中肯,且能發掘曆史真相,內容翔實而條理清晰,可讀性高,絕對是一部雅俗共賞的日治時代香港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林英夫


  943年齣生,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曆任東京駒澤大學經濟學部教授、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近代亞洲史,尤以二十世紀日本的經濟史為主。

  著作包括《大東亞共榮圈的形成與崩壞》、《戰後日本資本主義與“東亞細亞經濟圈”》、《日本軍政下的亞細亞——“大東亞共榮圈”與軍票》、《滿鐵——“知之集團”的誕生與死亡》、《帝國日本與總力戰體製——戰前.戰後之連續與亞細亞》等。

柴田善雅

  1949年齣生,日本曆史學及經濟學傢,獲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大東文化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主要研究日本經濟史。

  著作包括《佔領地通貨金融政策的展開》、《中國佔領地日係企業的活動》、《戰時日本的金融統製——資金市場與會社經理》等。
 

圖書目錄

序一/鄺智文
序二/鄭寶鴻
 
前言  日本軍政期的香港研究課題
一、本書的課題
二、香港軍政史的研究現狀
 
第I部  香港軍政史  小林英夫

第1章  日軍佔領香港
引言
一、中日戰爭下的香港
二、日軍佔領香港軍事行動的具體推進
三、佔領香港
四、日軍拘禁香港要員
五、軍政廳的設立
結語

第2章  日軍佔領香港軍事行動的策劃和展開
引言
一、〈香港、九龍軍政指導計劃〉
二、〈香港統治策略之我見〉
三、動員香港名人
結語

第3章  軍政下香港的統治體製
引言
一、香港總督部的成立
二、總督部的機構特徵
三、日本統治者們
結語

第4章  疏散人口政策與軍票政策
引言
一、疏散人口政策
二、疏散的路綫
三、疏散的實態
四、海南島的人口疏散
五、軍票流通政策的開展
結語

第5章  華民代錶會、華民各界協議會與分區統治政策
引言
一、華民代錶會的活動
二、華民各界協議會的活動
三、分區統治政策的開始
四、分區統治的實態
結語

第6章  軍政下的生活
引言
一、軍政下的生活
二、香港居民生活的衰敗之路
三、抗日運動高漲
結語

第7章  戰後的香港
一、戰後處理
二、中國革命與香港
三、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四、香港迴歸的道路

第8日本軍政與澳門
引言
一、太平洋戰爭下之日葡關係
二、佔領前的中立區,──澳門
三、被佔領後的澳門動態
四、戰後的澳門
五、澳門迴歸的道路
 
第II部  香港日本軍政統治的各方麵  柴田善雅

第1章  香港軍票和通貨金融政策
引言
一、軍票的普及活動和對港幣的處置
二、對敵性銀行的接管和對市內金融機構的對策
三、對外匯率結算
結語

第2章  日本軍政下對香港企業的管控與貿易
引言
一、日本軍政下對香港企業的管控方針
二、貿易業與香港周邊貿易
三、運輸業
四、製造業等
結語

第3章  日本軍政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引言
一、食物等生活物資的短缺
二、公共服務水平下降
三、醫療服務
四、教育
五、大眾娛樂和新聞報導等
結語
 
後記

圖書序言

序一
    
  關於日據香港的曆史研究,大多圍繞當時社會狀況作個案式描述,或集中討論當時市民苦難或特定人羣,例如戰俘、集中營的英籍和混血兒居民,以及遊擊隊或英軍方麵的地下抵抗者等。華文著作討論這段時期時,通常引用時人迴憶或報刊資料,直至近年纔使用藏於英、日、美,以及香港等地的解密檔案史料。即使1970年代香港史傢安德葛(G. B. Endacott)撰寫的《香港日蝕》(Hong Kong Eclipse),亦主要參考英國和香港的相關資料,幾乎未有引用任何日本方麵的檔案。日本防衛廳的官方戰史《香港‧長沙作戰》雖然使用日本檔案,但研究範圍隻限1941年12月8日到25日的香港戰役,而且描述重點亦隻是日軍的作戰經過。因此,小林英夫與柴田善雅的《日本軍政下的香港》在1996年齣版時,實在是開創瞭利用日本檔案資料研究戰時香港曆史政治與社會的先河。
    
  《日本軍政下的香港》的第一作者小林英夫生於1943年,曾就學於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曆任東京駒澤大學經濟學部教授、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科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嚮為近代亞洲史,尤以二十世紀日本的經濟史為主,除瞭本書外,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大東亞共榮圈的形成與崩壞》(1975年)、《戰後日本資本主義與“東亞細亞經濟圈”》(1983年)、《日本軍政下的亞細亞──“大東亞共榮圈”與軍票》(1993年)、《滿鐵──“知之集團”的誕生與死亡》(1996年),以及較近期的《帝國日本與總力戰體製──戰前‧戰後之連續與亞細亞》(2004年)等。他早年的作品大多集中討論近代日本的宏觀經濟問題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其後則逐漸轉移至近代日本國傢機構對國民經濟進行統閤的嘗試,並提齣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即逐步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計劃和控製,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日本戰敗結束仍未有改變這個趨勢。他在研究滿洲國、香港,以及其他東南亞日本控製範圍的經濟史時,即注意到當時日本政府決策者均擁有強烈的計劃意識,並不斷嘗試統製經濟活動以增強國力或支撐日本的戰爭機器。第二作者柴田善雅為近代日本經濟史傢,研究興趣主要為金融、貨幣,以及企業活動,著眼點為193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主要著作包括《佔領地通貨金融政策的展開》(1999年)、《中國佔領地日係企業的活動》(2008年),以及《戰時日本的金融統製──資金市場與會社經理》(2011年)等。
    
  小林和柴田秉承日本近代經濟史學者的優良傳統,對數據搜集和統計均極為仔細,亦對諸如法令編寫、資金流動、經濟政策,以及物流活動等非常敏銳,而且兩人一個注重宏觀經濟與政策,一個注重金融與企業等問題,因此《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一書對戰時香港經濟的描述極為詳細,甚具參考價值。撰寫拙著《重光之路》時,我亦曾不時參考此書,尤其是部分大藏省和防衛省的資料,後者包括日本軍政府首任參謀長矢崎堪十撰寫的〈香港統治方策私見〉等重要文件。他們亦是首批使用日據時期日文經濟刊物《香港東洋經濟新報》的學者,該刊詳細列齣瞭日本對香港的經濟計劃,並有大量關於社會、經濟,以至文化生活的資料。可是,兩人主要使用當時已公開的資料而忽略日本軍政部門內部的數據,因此有時隻能列齣計劃數字而無法呈現實際情況。這個問題,需要利用日本陸軍以及諸如大東亞省等機關的檔案、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的情報資料,以及藏於香港政府檔案處的總督部檔案纔得以有所突破(詳見《重光之路》)。
    
  由於小林和柴田撰寫此書時不少日文資料尚未普及,而且兩人均為經濟史學者,加上兩人少有使用中、英、美三國資料,因此《日本軍政下的香港》集中討論日據時期的社會和經濟麵嚮,並且主要以日本官方(軍政府、總督部,以及東京政府的各部門)為視角。雖然兩人亦有著力描述日本的人口強遷、軍票,以及配給政策為香港社會帶來重大破壞,但兩人卻未有詳論各方在戰爭期間於香港進行的軍事活動、香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戰略重要性,以及日、英、美、中(包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以及中共)各勢力對香港的計劃以及行動。因此,戰爭成為經濟和社會變化的大背景,而非改變的原因之一。《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亦缺少關於香港軍民地下抵抗及其戰略重要性的討論,因此未能把香港在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曆完整地(除瞭經濟部分外)放在亞洲以及世界曆史的脈絡之中。可是,本書依然為少數關於香港日軍時期的學術研究著作,而且兩位作者亦搜集瞭大量外國人難以獲得的重要檔案資料與數據,因此本書在香港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可置疑。筆者能獲商務印書館邀請為本書中文版作序,深感榮幸。

鄺智文(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

序二
    
  十多年前,本人為瞭編寫一本有關1941至1946年間港人生活的書籍,曾翻閱不少當時的報章及雜誌,以為寫作材料。現在能先睹小林英夫和柴田善雅兩位先生的著作《日本軍政下的香港》,得以增加若乾方麵的知識。
    
  書中著重描述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期間日軍當局的統治體製、人口疏散、軍票、“兩華會”和區政等各方麵,亦重點談論當時滯港的中國要人,以及殖民地社會的華人精英。而書中第I部分的第8章,更介紹當時不少港人移居到被視為“世外桃源之中立地帶”的澳門。原來當時的澳門亦是物資轉運及走私的中心點。
    
  書中提到日本當局刻意將香港經營為顛覆重慶政權,以及日本位於南方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基地。為達此目的,日軍在港推行各種殘暴和苛刻的措施。根據各種記載,當中包括人口疏散、戶口調查、物業登記等政策,以冀大幅度減少人口,同時用軍票掠奪港人的現金和資産。不少人於轉徙中喪失瞭財産以至生命。

  此外,糧食、油、糖、鹽以至柴薪等皆嚴重短缺,市民需長時間輪候以待配給。到瞭後期,當日軍官員與財閥閤組的“興發營團”成立後,更壟斷瞭米糧的經營和運輸。每斤米價由淪陷初期的軍票20錢(仙),暴升至1945年8月的300元(摺閤港幣1,200元)。不少人因此餓死,煮食屍體事件亦時有發生。
    
  除電車外,各種車輛,包括消防車和救護車等,大部分被運往日本。轎和人力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另外水、電、煤及汽油嚴重短缺,供應不穩定,各種渡輪也因而停駛。
    
  淪陷期間,教育幾乎完全停頓,隻有四十多間學校獲準復課。至1945年中,島上中、小學生隻有四韆多名左右。
    
  在醫療方麵,為市民提供免費服務的主要是東華及廣華醫院,輔以由那打素醫院及國傢醫院易名的兩所“市民醫院”。1945年中,東華三院總理為籌募經費沿門勸捐,又闢房捨收容街頭垂死者。香港此時的人口隻剩下五十餘萬。
    
  書內亦提到“兩華會”的成員於日軍投降後,在英國統治再次迴歸下活動。前港府華民政務司那魯麟(Roland Arthur Charles North)指齣,在淪陷初期,他與律政司和軍政司曾接觸羅旭龢(Robert Kotewall)及周壽臣,希望他們能忍辱負重,減少華人的痛苦,呼籲港人勿對之諸多留難。羅旭龢在1949年逝世,港督曾派麥道高(David Mercer MacDougall)等多名高級政府官員齣席喪禮。
    
  本人的雙親於淪陷時期一直在港生活,可以用“朝不保夕”來形容,後來更不時憶述當時的艱苦日子。十年前編寫《香江冷月》時,本人曾獲聖雅各福群會安排,訪問十多位經曆過日治時代的長者,獲得不少有用的資料。自拜讀《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之後,認識就更深瞭。
    
  商務印書館邀請本人寫序,愧不敢當,謹以此文,錶達對當年曆史的關注。

鄭寶鴻謹識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圖書試讀

前言 日本軍政期的香港研究課題

一、本書的課題


1941年12月8日的宣戰公告宣佈亞洲太平洋戰爭爆發。早在1937年,日本已經開始發動戰爭侵略中國,中國沿海主要城市被日軍佔領。除此以外,日軍佔領的地區還包括當時被稱為“濛疆”的內濛古和長江沿岸地區。太平洋戰爭爆發使被割讓的香港、天津和上海租界也遭日軍佔領,日軍當時在華侵佔瞭很多土地。

日本在各佔領地區均成立瞭親日政權。1937年12月日本在華北成立瞭臨時政府,1937年3月在華中成立瞭維新政府,在內濛古則分彆於1937年9月成立察南政府、10月成立晉北政府及濛古聯盟政府後,於1939年9月設置瞭濛古聯閤自治政府。此外,還讓國民黨的汪精衛逃齣重慶,並於1940年9月在南京建立對抗蔣介石重慶政府的南京政府。在汪精衛建立政權的同時,日本解散瞭維新政府,把臨時政府改稱為華北政務委員會,而濛疆的濛古聯閤政府則一直獨立於汪精衛政權。這些被佔領的地區都由日本陸軍進行軍事控製,隻有海南島於1939年2月被日本海軍佔領。在海南島上雖然也齣現過親日政權,但事實上實行的是近乎軍政的佔領政策,甚至否認汪精衛政權的貨幣發行權而繼續使用軍票,直至日本戰敗為止。一旦把握這個脈絡,我們就可把日軍佔領香港視作亞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一種地域擴展舉動。

被日軍佔領前,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支援重慶政權的物資都經由香港通過粵漢鐵路運送迴中國大陸,日軍在攻佔廣東的戰事中切斷瞭這條運輸綫路。盡管如此,香港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作為未被佔領的自由區域,連同上海租界、天津租界一併成為對華支援的據點。不過,即使不經粵漢鐵路,大量物資也通過空運、海運、陸運等流入中國大陸。另外,由於香港設有法幣安定基金,因此香港在金融方麵也是支援重慶政府的一個據點。所以對英宣戰的公告使香港成為日軍必須立即佔領的地區。而且,由於日軍已經遍佈廣東省並已掌握瞭中國沿海的製海權,因此從軍事戰略上來說,香港已經處於甕中之鼈的境地,日軍佔領香港的戰事最終以12月25日香港淪陷終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書名是《日本軍政下的香港》,這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主題,勾起瞭我對那段曆史的濃厚興趣。我一直對二戰時期亞洲各地的殖民統治和反殖民鬥爭非常著迷,而香港在日本占領下的經曆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描繪日本軍政當局在香港的具體統治方式。是簡單的軍事管製,還是有更復雜的社會改造計劃?書中是否會涉及日本殖民者如何利用香港原有的社會結構,或者如何試圖重塑香港的社會秩序?另外,我也很關心這本書會如何呈現香港普通民眾在日本人統治下的生活狀態。他們經曆瞭怎樣的磨難,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生存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和具體的事件,將那段曆史呈現在我麵前,讓我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和殘酷性,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香港人民在逆境中的堅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日本軍政下的香港》觸動瞭我對近代史中殖民與被殖民議題的關注。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是認識其現在的關鍵。對於香港而言,日本占領的這段時期無疑是一個充滿創傷但也塑造瞭其獨特韌性的重要節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日本軍政體係是如何在香港建立並運作的,它的權力結構和管理方式究竟是什麼樣的?書中是否會涉及當時香港的經濟如何被納入日本的戰爭體係,以及這對當地社會和民生造成瞭怎樣的衝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香港人民在這段艱難時期是如何應對的,他們是僅僅承受壓迫,還是在其中找到瞭反抗和生存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和細膩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段復雜的曆史,也能夠從中看到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和頑強。

评分

“日本軍政下的香港”這個書名,精準地概括瞭它所要探討的核心內容。我對日本在二戰期間對東南亞地區的統治一直保有極大的好奇心,而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在日占時期的經曆必然充滿瞭獨特的復雜性和戲劇性。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日本如何實施其“大東亞共榮圈”構想,並將其應用於香港的具體細節。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日本的軍事管理製度,以及這種製度對香港社會各個階層,包括華人、英國殖民者以及其他族裔群體,分彆造成瞭怎樣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翔實的史料和深入的洞察,揭示齣日本軍政統治的實際運作情況,以及香港人民在這一時期所經曆的苦難、抗爭與適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角度的審視,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那段曆史的真實麵貌,從而對香港這座城市的韌性和復雜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二戰時期香港的畫麵。雖然我對那段曆史已經有所瞭解,但總覺得缺乏一些更為詳實的細節和深入的分析。這本書的名字《日本軍政下的香港》直接而有力,似乎預示著它將提供一個非常具體的視角,去剖析日本占領時期香港的政治運作和軍事管理。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展現日本統治者是如何滲透和控製香港社會的各個層麵的,包括經濟、文化、司法等等。同時,我也非常關注書中會對香港人民的抵抗和反抗精神進行怎樣的描繪。在那樣嚴酷的環境下,人們是如何保持希望,如何組織起來對抗壓迫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和故事,讓我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勇氣和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陳述史實,更能通過細緻的敘述和深入的分析,帶我們穿越時空,去體驗那個時代的真實情境,從而對那段曆史産生更深刻的共鳴。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主題,讓人一看便知是關於日本在香港時期的一段曆史。我對那段黑暗時期一直很感興趣,特彆是它對香港社會、經濟以及人們日常生活造成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似乎能填補我在這方麵的認知空白,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香港是如何在戰爭的陰影下掙紮求存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日本軍政當局是如何運作的,他們的統治策略是什麼,以及香港民眾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的。戰爭不僅僅是宏大的政治博弈,更是無數個體命運的沉浮。我希望這本書能從多個角度,比如民眾的視角、殖民者的視角,甚至是抵抗者的視角,來描繪那段曆史,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和殘酷性,也更能體會到和平的珍貴。曆史的書寫往往是多維度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避免單一的敘事,而是呈現齣一個更具深度和廣度的曆史圖景,讓我對這段曆史有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