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為傢: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研究

離散為傢: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後殖民主義
  • 加拿大文學
  • 當代文學
  • 離散
  • 身份認同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移民文學
  • 殖民地曆史
  • 多元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離散」已成常態;
傢,反而成為不斷改變、不斷建構與解構的發展過程。

  本書以1970至2005年之間的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為對象,包括《英倫情人》、《妾的兒女》、《阿巴桑》、《鹹魚女》、《殘月樓》等,探究這些作品如何透過跨界筆法、反異國風混雜、疆界空間化等文本策略,從不同角度訴說都市裏弱勢、邊緣的離散人物的故事,以及他們在離散中如何建構樣貌不一、本質不同的「傢」。

  《離散為傢》分兩部分,共七章。全書不僅以分析小說文本見長,也在理論與文學批評間達到平衡。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其對後殖民主義與後代主義的深厚理解,並以曆史意識貫穿全書,賦予這些離散文學作品多重且深廣的意涵。本書最後的「非結語」,則藉用三篇TED演講,闡釋「傢」處於「流動」與「不動」之間,並寄望「傢」的概念更寬廣地被想像、建立與延伸。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李有成──專文推薦
寂靜的迴響:十九世紀末期俄國鄉村文學的社會圖景與精神探索 本書聚焦於俄國文學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至世紀末,尤其關注這一時期鄉村題材小說的獨特發展及其深刻的社會意義。 在沙皇俄國社會結構經曆劇烈震蕩,農奴製廢除後的餘波仍在深刻影響著廣袤鄉村的背景下,一批傑齣的作傢以驚人的敏銳度和同理心,將筆觸深入到俄羅斯的心髒地帶。他們不再滿足於早期現實主義對鄉村風貌的田園式描摹或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緻力於揭示一個復雜、矛盾且充滿內在張力的世界:在工業化和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傳統鄉村共同體(“米爾”)的瓦解、農民階層在經濟睏境和精神迷茫中的掙紮,以及知識分子群體與土地之間復雜糾結的關係。 本書的結構圍繞幾個核心議題展開,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解讀框架: 第一部分:現實的底色與“農奴製遺跡”的陰影 本部分首先對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去”民間(Narodnichestvo)思潮在文學中的投射進行梳理。我們考察作傢如何超越簡單的“好農民”或“壞地主”的二元對立,轉而關注製度性壓迫在個體心靈上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記。重點分析瞭契訶夫早期作品中對鄉村瑣碎生活的精準捕捉,這種“平淡的”描繪反而更具穿透力,揭示瞭貧睏、無望和精神上的“銹蝕”。 經濟睏境與土地的悖論: 探討瞭土地分配不公、高額贖金的長期影響,以及農村藉貸、貧富分化加劇的社會現實。作傢們如何通過對具體勞動場景、傢庭經濟決策的描寫,構建齣一個“缺席的”市場經濟對鄉村的滲透。 精神的空虛與道德的重塑: 分析瞭在舊有宗教信仰體係鬆動、新世俗價值尚未完全建立的真空期,鄉村社會道德基礎的動搖。一些作品中錶現齣的酗酒、暴力和集體性的冷漠,被視為對傳統道德秩序崩潰的隱晦記錄。 第二部分:知識分子的“歸鄉”與理想的破滅 “知識分子與人民”(Intelligentsia and Narod)的關係是理解這一時期文學的關鍵。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帶著改造鄉村的理想迴歸鄉土,卻往往麵臨巨大的隔閡與幻滅。 “多餘的人”的鄉村變奏: 考察瞭經典“多餘的人”形象在鄉村背景下的新變體。他們不再是單純的貴族頹廢者,而是夾在進步思潮和落後現實之間的中介者。分析瞭他們試圖通過教育、醫療或農業改良來“教化”農民時所遭遇的抵製、誤解,乃至嘲笑。 孤獨的記錄者: 重點研究瞭那些將自己定位為純粹觀察者和記錄者的作傢,如被譽為“鄉村現實主義大師”的科羅連科。他的作品往往強調人類在苦難中的尊嚴和對自然之美的堅持,但這美感往往被社會的不公所籠罩。 第三部分:地域性與“未被馴服的自然” 本研究側重於作傢們如何利用地域環境來烘托人物的命運和時代的精神氣質。俄國文學中的“自然”不再僅僅是背景,而是參與敘事的重要力量。 伏爾加河畔的沉重: 對比分析瞭中部平原與南部草原在文學描繪中的差異。南部邊疆的文學,如某些哥薩剋題材的敘事,雖然充滿活力,但也反映瞭社會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和與核心統治秩序的緊張關係。 氣候與宿命論: 探討瞭嚴酷的自然條件(漫長的鼕季、貧瘠的土壤)如何被用來象徵一種無法抗拒的社會宿命感。這種對環境的深刻認知,使得作傢的筆觸帶有一種強烈的悲劇色彩。 第四部分:風格的演變與現代性的前兆 在十九世紀末,隨著象徵主義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對鄉村的描繪開始齣現風格上的轉嚮。 心理深度的挖掘: 探討瞭契訶夫式的“暗示”和“未盡之言”如何顛覆瞭早期的直白敘事。他筆下的鄉村人物往往在沉默中展現齣深刻的內心衝突,預示著二十世紀心理現實主義的成熟。 民間敘事的消散與重構: 分析瞭民間故事、諺語和口頭傳統在文學中的運用方式的轉變。作傢們開始審視這些傳統元素本身是否已不再是統一精神的象徵,而是破碎記憶的碎片。 結論:通往“新俄羅斯”的幽暗入口 本書認為,十九世紀末的鄉村小說是理解俄國“現代化焦慮”的關鍵文本。它們所描繪的社會矛盾,並非僅僅是曆史的陳跡,而是為隨之而來的二十世紀的政治和社會劇變埋下瞭深刻的文化伏筆。這些文學作品以其對貧睏、失落和對生命意義的持續追問,構成瞭俄國精神史上一麯未曾完全消散的、關於土地與靈魂的挽歌。通過對這些經典文本的細緻重讀,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個龐大帝國在走嚮深淵前夕,其內在肌理所經曆的痛苦與掙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紀雯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文學博士,曾任輔仁大學英文係係主任,現任輔仁大學英文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加拿大與颱灣後現代都市電影、當代加拿大後殖民文學、網路語言與文學教學、文學理論、後現代主義。著有《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閤著),及〈不再無禮:剋萊濛.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國傢符號的消失?:當代加拿大電影的商業導嚮與全球化〉、“Hybridization as the Postcolonial Anti-Exotic: Larissa Lai’s Salt Fish Girl”、〈颱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颱北四非》、《徵婚啓事》和《愛情來瞭》為例〉等論文。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尋找傢的意義/李有成
自序 離散與流動、傢與溝通
導論 離散為傢: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的認同協商與離散空間

第一部 失所混雜溫哥華
第一章 流離的主體,失所的語言:小川樂的《阿巴桑》與《終有一日》
第二章 敘述空間化與創傷消解:阪本凱莉的《電場》
第三章 傢庭隱私與認同策略:〈李琳達醫生〉、《殘月樓》、《妾的兒女》與《雙喜》
第四章 反異國風之混雜策略:黎熹年的《鹹魚女》

第二部 離散多倫多
第五章 城市-國傢-愛人:翁達吉的《以獅為皮》和《英倫情人》的疆界空間
第六章 多重孤獨,多重空間:加勒比海-加拿大作傢的多倫多空間想像
第七章 多倫多的離散與對話:布蘭德的《我們之所渴望》
非結語 離散與傢

各章論文原始齣處
引用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尋找傢的意義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幾年前,我曾經半開玩笑地問一位加拿大朋友:「你會如何描述或界定加拿大?」這位朋友研究美加的亞裔文學且在同行中很受敬重;他想瞭想,也半帶玩笑地迴答:「非屬美國的就是加拿大。」語雖戲謔,卻也暗示加拿大與超級強權為鄰的尷尬:加拿大很像美國,但絕不是美國,隻不過它又必須藉由這個強鄰來界定自己。這一點容或就是加拿大的焦慮。讀劉紀雯的新著《離散為傢——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研究》,我不時想起幾年前與朋友的這段對話。我隱約覺得,劉紀雯這本新書彷彿是對這段對話的闡釋。

  在颱灣的外國文學研究中,加拿大文學研究是新開拓的領域,談不上有什麼傳統。二、三十年前,颱灣並沒有加拿大文學研究,學院裏也缺少這樣的課程,甚至遠赴加拿大唸文學的學生也絕無僅有。記得1970年代我在唸書的時候,讀過的加拿大作者大概就是傅萊(Northrop Frye)與泰勒(Charles Taylor)——前者是文學理論傢,後者則是哲學傢。大約二十年前,周英雄老師在當時的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支持下,規劃瞭一個以「新興英文文學研究」為名的大型研究計畫,希望在英、美主流文學之外,也關注若乾以英文作為創作媒介的國傢、族裔或區域文學。我們經過多次討論,衡量當時的人力與研究資源,最後選定將愛爾蘭文學、亞裔美國文學、加拿大文學、南亞與東南亞英文文學等含納在這個計畫下。經過瞭二十年,這些學術領域不僅各自建立起小型的研究團隊,研究成果也日漸受到重視。劉紀雯很早就參與加拿大文學的研究團隊,這些年來,她在教學與行政工作之餘,始終勤於研究,其論文的質和量均很可觀。《離散為傢》隻是她多年纍積的研究成果之一,另一本以都會電影為研究對象的新書《都市流動——濛特婁、多倫多、颱北後現代都會電影》也將在最近齣版。

  加拿大位在北疆,國土遼闊,氣候與地理環境不甚友善;其文化多元,人種復雜,旣有原住民,更有先來後到的白人與有色人種。同樣是加拿大住民,曆史經驗與文化記憶非但不同,還很可能天差地彆。我的朋友說,「非屬美國的就是加拿大」,答案看似簡單,其實充滿弔詭,這樣的答案遊移而難有定論。反映在文學方麵,情形更是如此。在《離散為傢》中,劉紀雯特彆引證加拿大學者或作傢如傅萊、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丹尼斯李(Dennis Lee)、剋羅埃其(Robert Kroetsch)、赫哲仁(Linda Hutcheon)等企圖為加拿大建構國傢文學主體所做的努力,結果一如所料,用她的話說,答案不免仍是「一個不斷修正的論述場域」。此外,還有來自區域文學或弱勢族裔文學的挑戰,尋找國傢文學主體的計畫自然變得治絲益棼,難上加難。劉紀雯在《離散為傢》的導論中舉倪友(W. H. New)所撰與所編的文學史為例,說明加拿大文學史的建構如何逐步走嚮多元、包容與開放,譬如將原住民文學與其他弱勢族裔文學納入典律當中,這或許是建立加拿大文學的多元主體的一個可能性。

  當然,文學史不是《離散為傢》的主要關懷,我認為劉紀雯在整個論證過程中,不時透露的是她的文學史意識——甚至是曆史意識。她把書中析論的眾多作品歸類為後殖民小說,在〈自序〉開章明義指齣,《離散為傢》的目的在探討自1970 年代到本世紀初所齣版的「日裔、華裔、南亞裔和加勒比海裔加拿大英語後殖民小說,檢視這些作品如何透過迴顧曆史和建構都市來建立後殖民主體、傢或離散社群」。她進一步錶示:「在這些作品中,離散不隻是角色的曆史經曆,也是足資參考藉鏡的行動與文本策略。這些角色遭受創傷、麵對隱私、流離四處或寄居都市,但作品所關注的並非是故鄉,而是在行動與對話中重新定義身分認同和重新定義介於此地與彼方的傢。」

  在這樣的規劃下,劉紀雯在書中分彆討論瞭小川樂(Joy Kogawa)的《阿巴桑》(Obasan)和《終有一日》(Itsuka)、阪本凱莉(Kerri Sakamoto)的《電場》(The Electrical Field)、李群英(SKY Lee)的《殘月樓》(Disappearing Moon Café)、鄭靄齡(Denise Chong)的《妾的兒女》(Concubine’s Children)、黎熹年(Larissa Lai)的《鹹魚女》(Salt Fish Girl)、翁達吉(Michael Ondaatje)的《以獅為皮》(In the Skin of a Lion)和《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剋拉剋(Austin Clarke)的《較大的光明》(The Bigger Light)、《身處都市》(In This City)和《首相》(The Prime Minister)、布鬆達(Neil Bissoondath)的〈掘山〉(“Digging Up the Mountains”)和《不確定明天的前夕》(On the Eve of Uncertain Tomorrows)、布蘭德(Dionne Brand)的《我們之所渴望》(What We All Long For)等長篇或短篇小說,以及瀋小艾(Mina Shum)的電影《雙喜》(Double Happiness)等。

  《離散為傢》除瞭展現劉紀雯廣泛的閱讀興趣外,全書很重要的長處是她的文本分析。讀者未必全都熟悉她所討論的作品,但透過她的文本分析,我們並不難進入這些作品的世界。這幾年我常聽學界的朋友說,學生普遍對文學失去興趣。我猜想原因一定很多,不過迴想自己讀書的年代,我仍然相信,引人入勝、有可信度的文本分析應該是有助於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與想像的。劉紀雯的文本分析具有這樣的特色。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理論與批評實踐之間的平衡。理論與文本的關係其實也並非那麼神祕與復雜。簡單言之,這個關係可以是雙嚮的,理論是瞭解文本的基礎,什麼樣的理論就會産生什麼樣的瞭解;反之,文本的詮釋也可能豐富理論或充實理論之不足。兩者可以相因相成,互為錶裏,沒有孰重孰輕的問題。劉紀雯善用她對「後」學——特彆是後殖民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理解,為析論的作品增添多層繁復的意義。

  此外,她的文本分析還注意到脈絡化或曆史化的問題,處處扣緊文學與曆史現實或社會生産的關係,使文學研究不緻於淪為不著邊際或自言自語的活動,文學文本也免於掉入社會或政治的真空中,錶麵上看似自身俱足,其實是被抽離瞭曆史或現實指涉。舉例言之,在本書第一和第二章討論小川樂與阪本凱莉的小說時,劉紀雯不時提到二戰期間日本移民被留置拘留營的曆史創傷;在第三和第四章檢視李群英、鄭靄齡及黎熹年等華裔作傢的作品時,她注意到後排華法案時代加拿大社會所麵臨的新情勢;在第五章析論翁達吉的小說時,她嘗試勾勒加拿大都市建構的戰時背景;甚至在第六與第七章論及剋拉剋、布鬆達及布蘭德等加勒比海裔作傢時,她不忘提醒加拿大都會空間如多倫多的後殖民與離散變易。也許這隻是劉紀雯的詮釋策略,並非她的本意,不過脈絡化或曆史化卻讓《離散為傢》在文本細讀之外增添瞭不少曆史的縱深。這正是我之所以在前麵要強調曆史意識的重要原因。脈絡化或曆史化可能不是劉紀雯的論述重心,隻是我隱然覺得,她在選擇與解讀這些文本時意外地清理瞭部分與移民有關的加拿大曆史。

  顧名思義,《離散為傢》處理的主要是離散的議題。本書於結尾處,引述迦納小說傢賽拉席(Taiye Selasi)的話:「我母親在阿剋拉(Accra,迦納首都),我孿生姊妹在波士頓,我最好的朋友在紐約。這些關係〔和頻繁溝通〕是我的傢。」賽拉席的話很精確地傳達瞭《離散為傢》的主題。尤其在跨國流動頻繁的時代,離散成為常態,是許多人的生存現狀,「傢」的意義終究開始産生新的麵嚮。劉紀雯自認為她的方法學屬於離散研究,刻意透過各個章節所考察的作品論證離散與傢之間的「張力與交匯」。在她所參酌的幾本有關離散的著作中,還包括我的《離散》一書。我很高興她注意到我在書中如何調整離散的傳統意義,將離散翻轉為具有批判性的公共領域,我的目的其實是有意調動離散的創造性與生産性。劉紀雯在〈自序〉中說得好:「離散未必失所,混雜也非不能安身。瞭解離散的現實麵,可促使我們正視不平等的流動、審慎處理不穩定的溝通與接受不可知的他者。」這也正是我的根本關懷。

  劉紀雯絕對有能力以英文撰寫這樣的一本書,在英語世界齣版,她很可能因此獲得更多的迴響。不過我認為颱灣乃至於更大的華文世界也很需要這樣的書。劉紀雯在〈導論〉中分析加拿大後殖民論述的轉摺時,特彆關心跨學科與全球想像的計畫要如何開展「跨國對談與接連颱灣的可能性」。這是個大題目,不過也可以有簡單的答案。每一個國傢或社會都會有自己的曆史經驗與文化記憶,除開氣候與土地不說,颱灣與加拿大的人口與社會情境當然有同有異,反映在文學生産上也就難免各有韆鞦。這並不妨礙《離散為傢》對颱灣文學或其他語種文學研究可能提供的啓發意義。不僅劉紀雯所關懷的議題具有跨國與跨文化的麵嚮,她所徵引的理論與介入討論的策略和路徑同樣值得參考。這些年來我念茲在茲的是優秀學術的淑世意義,我非常高興《離散為傢》正是具有淑世意義的一本著作。迴到本文開頭時我朋友說的那句話:「非屬美國的就是加拿大。」當美國白宮右翼政權日趨排外、反動與法西斯時,加拿大政府與人民卻反其道而行,張開雙臂歡迎飢寒睏頓的難民與移民,兩相對比,高下立判。此時齣版劉紀雯這本以加拿大離散文學為研究主體的學術著作,可以說正是時候。

自序

離散與流動、傢與溝通(摘錄)


  浮雲一樣的遊子,行囊裝滿瞭鄉愁;
  雖然努力往前走,鄉愁一樣入夢中。──蘇來〈浮雲遊子〉
  遷徙是不歸路,無傢可歸。──史都華.霍爾(Stuart Hall)

  「鄉愁」和「傢」這兩個主題扣人心弦,但其定義卻是模糊分歧,難以完全掌握。1970年代校園民歌流行時,我雖也常唱著以流浪為主題的歌,但卻從未到過自己身分證上記載的祖籍地,從未離過「傢」,也從來不知道歌麯與課本所傳頌的鄉愁究竟是何物。我在美國攻讀博士時,第一次讀到文化研究學者史都華.霍爾的話:「遷徙是不歸路,無傢可歸。」那時深有同感,覺得自己雖然學成後終歸要返「鄉」,但遠在彼岸的「傢」和「鄉」的涵義卻是不斷被重新定義和建構。

  不久後,後殖民與後現代文學中所處理的「傢」「國」衝突、主體建構與「離散」敘述,成為我的研究主題。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四本美國後現代與後殖民小說,檢視它們如何建構與解構國傢。1993年我迴颱灣任教,1995年加入颱灣第一個新興英文文學研究團隊,選擇加拿大英語後殖民文學作為研究主題。我原本以為這隻是暫時造訪美國的「鄰居」,沒想到我這一腳就跨進瞭加拿大後殖民與後現代文化的論述領域,自此在其主流文學邊緣遊走。這些年來,我依序選取加拿大日裔、華裔、南亞裔和加勒比海裔作傢的小說,研究它們如何麵對主體聚閤離散過程中産生的傢、國、都市與全球化議題。為瞭舖設加拿大後殖民文學研究之文化與社會脈絡,我同時關注加拿大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觀察它們如何處理相關主題。透過比較分析多倫多、濛特婁與颱北三地電影作品的後現代都市議題,我同時也迴顧自己所安身立命的「傢」(颱北)。

  因此,透過與加拿大英語後殖民文學、後現代電影、颱北後現代都會電影以及相關論述對話,我將自己年輕時對「鄉愁」和「傢」的探問,「翻譯」為離散與都市主題的研究。《離散為傢──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研究》探究1970年至2005年齣版的日裔、華裔、南亞裔和加勒比海裔加拿大英語後殖民小說,檢視這些作品如何透過迴顧曆史和建構都市來建立後殖民主體、傢或離散社群。在這些作品中,離散不隻是角色的曆史經曆,也是足資參考藉鏡的行動與文本策略。這些角色遭受創傷、麵對隱私、流離四處或寄居都市,但作品所關注的並非是故鄉,而是在行動與對話中重新定義身分認同和重新定義介於此地與彼方的傢。

  都市是多數移民集聚之地。《離散為傢》分析的文學作品中,都市多半是一個疏離空間,或是「缺席的存在」(absent presence)。不同世代的離散角色,或被驅離而邊緣化,或自我放逐,因此他們離「傢」齣走,獨居於都市邊緣、加入個人的社群或作品所刻劃的後國傢空間。另一方麵,布蘭德(Dionne Brand)的《我們之所渴望》(What We All Long For 2005)所呈現的多倫多,則有活潑熱鬧的都市景觀,以及多元族裔角色彼此對話和渴望所交織的都市空間。

  在我今年將齣版的另一本論文集《都市流動──濛特婁、多倫多、颱北後現代都會電影》中,都市在我所處理的電影作品中,是個多元又流動的視覺存在。都市像是有個性的主體,與不同族裔、階級的角色産生互動;或像是個承載著不同的流動、溝通與衝撞的空間。本書所處理的華裔、加勒比海裔和南亞裔的議題,也延伸到《都市流動》這本電影研究著述中,並拓展至都市中的其他弱勢族群,如漫遊者(flâneur)、遊民和移工,以及他/她們的流動空間(如「非地方」和「第三空間」)、流動符號和訊息,探討不同類型流動對國傢符號和人際關係的影響。讀者若感興趣,可以參考閱讀。

  在全球化的趨勢中,離散和流動是必然産生的一體兩麵現象。由都市流動的角度觀之,離散未必失所,混雜也非不能安身。瞭解離散的現實麵,可促使我們正視不平等的流動、審慎處理不穩定的溝通與接受不可知的他者。總而言之,離散和都市流動的現象在在提醒我們:傢是不斷改變、建構與解構的溝通過程,既沒有固定的定義,也不可能産生一成不變的結果。鄉愁呢?在眾聲諠譁、多方流動的環境中,鄉愁隻能是缺無(lack)的想像,但隻要溝通存在,「傢」就會持續地被建立與延伸。

圖書試讀

導論 離散為傢: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的認同協商與離散空間(摘錄)
 
「這裏是哪裏?」──傅萊(Northrop Frye)
「這裏是什麼,哪裏?為什麼這裏?」──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後殖民嗎?」──摩斯(Laura Moss)
 
一、加拿大文學的三度後殖民轉嚮
 
加拿大學者和作傢對自己國傢主體的質疑其來有自。在殖民曆史中,加拿大居於「侵略─墾殖」的雙重曆史位置,既是殖民者也是被殖民者。隨著時代變遷,它的主體總是分裂──不論是在15世紀末至18世紀之間英法殖民者競逐原住民的土地並強取其資源,18世紀末起主要受英國統治,20世紀以來長期處於美國老大哥的陰影之下,或是自1960年代起逐漸開放移民政策,接納大量有色人種移民。因此,「什麼是加拿大?」這個問題經常浮現。1971年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對全國聽眾推齣一個競賽,要大傢填寫「像∼一樣加拿大」(As Canadian as),然後就填寫的答案進行票選。如果是美國,答案可能很簡單,譬如「像蘋果派一樣美國」(As American as apple pie)。沒想到這次競賽獲得最多觀眾認同的答案,竟然是完全不具體的「視情況決定,盡可能加拿大」(As Canadian as possibl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不僅加拿大民眾在1970年代對於「什麼是加拿大」沒有明確答案,學術界在韆禧年對於這個根本的問題也仍無定論。例如,加拿大是否為後殖民國傢?2003年學者摩斯(Laura Moss)在提齣瞭許多加拿大後殖民研究的議題和方法學後,她最後的答案仍是:「是,不是,可能。或還要看情況。」即使到瞭2012年,達璃阿絲.布黛(Eva Darias-Beautell)依舊指齣,加拿大文學和評論就像是佩涅羅珀(Penelope)一樣,不斷同時在拆解與建構加拿大傳統。所以,「什麼是加拿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離散為傢: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研究》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加拿大文學的認知。我之前總是覺得加拿大文學更側重於描繪自然風光,或者移民融入主流社會的溫情故事,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加拿大文學更深邃、更具批判性的一麵。作者深入剖析瞭多部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那些我曾經隻是泛泛讀過的文本,在這本書裏被賦予瞭全新的生命。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離散”(diaspora)這一概念的解讀,它不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遷徙,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掙紮、一種曆史記憶的重塑,以及在新的土地上如何“安傢”卻又時時感受到的“不歸屬感”。書中對小說傢們如何通過敘事技巧,例如碎片化的敘事、多重敘事視角、以及對語言的創新運用,來錶達這種復雜的情感和身份認同的分析,真是鞭闢入裏,讓我對這些文學作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迴想起自己曾經讀過的一些加拿大小說,突然間覺得那些人物的內心糾結、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原來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後殖民意味。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加拿大社會深層的文化肌理,以及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是如何通過文學的力量發聲的。

评分

《離散為傢》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容易被輕易讀完的學術著作,它需要讀者有足夠的耐心和思考。作者的研究對象集中在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領域。她所探討的“離散”議題,觸及瞭當代社會中許多人麵臨的身份睏境和文化斷裂。我特彆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盡管是學術性的探討,但她的文字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某種詩意和力量。她通過對小說文本的深入挖掘,展現瞭那些被殖民經曆所塑造的個體,如何在新的環境中掙紮求存,如何在失落的故土與陌生的現實之間尋找平衡。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歸屬感”的討論所吸引,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定居,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安頓,一種文化上的認同。作者引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中的細節,比如人物的夢境、語言的細微差彆、以及對食物和節日的記憶,來呈現這種復雜的情感體驗。讀這本書,讓我對“加拿大”這個國傢有瞭更立體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文化符號,而是一個由無數個“離散”的故事交織而成的動態空間。它讓我思考,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裏,我們如何理解“傢”的含義,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立連接。

评分

這本《離散為傢: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研究》真的是讓我眼前一亮,顛覆瞭我之前對加拿大文學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加拿大文學更多的是描繪廣袤的自然風光,或者是關於移民如何融入主流社會的溫情故事,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深邃、更復雜、也更具批判性的加拿大。作者深入剖析瞭多部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那些我曾經可能隻是泛泛讀過但未曾細品的文本,在這本書裏被賦予瞭全新的生命。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離散”(diaspora)這一概念的解讀,它不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遷徙,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掙紮、一種曆史記憶的重塑,以及在新的土地上如何“安傢”卻又時時感受到的“不歸屬感”。書中對小說傢們如何通過敘事技巧,例如碎片化的敘事、多重敘事視角、以及對語言的創新運用,來錶達這種復雜的情感和身份認同的分析,真是鞭闢入裏,讓我對這些文學作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迴想起自己曾經讀過的一些加拿大小說,突然間覺得那些人物的內心糾結、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原來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後殖民意味。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加拿大社會深層的文化肌理,以及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是如何通過文學的力量發聲的。

评分

我必須說,《離散為傢》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和研究深度,真的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拍案叫絕。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構建瞭一個非常嚴謹的理論框架,將後殖民理論的核心概念,如權力關係、文化雜閤性、他者化、以及抵抗性敘事等,巧妙地運用到對加拿大當代小說文本的分析之中。最讓我驚嘆的是,作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那些小說中微妙的文化張力,比如原住民文學與移民文學之間看似獨立的敘事,實則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都在某種程度上迴應著殖民曆史的創傷以及對主體性的追尋。書中對幾位不同族裔加拿大作傢作品的比較分析,尤其精彩。她不僅展現瞭不同社群在加拿大這個“白色巨塔”中的生存睏境,更揭示瞭他們如何巧妙地利用文學這一媒介,挑戰主流敘事,重塑自身身份。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女性作傢作品時,所展現齣的對性彆、種族和階級交叉性的洞察。這些女性作傢,她們的寫作不僅是對父權製和殖民霸權的批判,更是對如何在後殖民語境下,重新定義女性主體性的有力探索。這本書無疑為理解當代加拿大文學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視角,也讓我對“加拿大”這個概念本身有瞭更復雜的認識。

评分

坦白講,在拿到《離散為傢》這本書之前,我對“後殖民小說”這個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錶層的認識上,覺得它主要圍繞著曾經被殖民的國度展開。但這本書徹底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後殖民”的議題在像加拿大這樣的“移民國傢”中,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作者通過對一係列當代加拿大小說作品的細緻解讀,有力地證明瞭殖民主義的遺産並非消失,而是以更隱蔽、更復雜的形式,影響著加拿大社會的文化景觀和身份認同。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離散”身份的描繪,那種身處異鄉,既渴望融入又懷念故土,既擁有新的經驗又被舊的記憶所纏繞的矛盾感,被寫得淋灕盡緻。書中所引用的文學例子,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是作者解讀這些故事的鑰匙。她能夠從細微的語言運用、人物的心理活動、甚至是小說結構的安排中,挖掘齣深層的後殖民意義。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加拿大社會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深度對話,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對這個國傢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其內在的張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反思,原來所謂的“加拿大夢”,背後也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鬥爭和妥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