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誌文學史是颱灣的發明
《同誌文學史:颱灣的發明》看見完整建構颱灣同誌文學史發展!
「同誌文學」是「讓讀者感受到人事物的文學」
「同誌文學史」是「立基於同誌文學的公眾曆史」
公眾曆史就是有彆於主流史觀的另類記憶 紀大偉的論著《同誌文學史:颱灣的發明》爬梳長達一甲子的颱灣公眾曆史,從美國主導冷戰的1950年代,一路細數到「後冷戰」的21世紀初期,各類型颱灣同誌文學作品,包括長、中、短篇小說,散文、詩、劇戲等。
《同誌文學史》有彆於主流曆史的另類文化史論著,頻頻探問: 1950年代如何早在白先勇進入颱灣文壇之前就打造瞭「識讀」同性戀的「想像共同體」?
1960年代白先勇大放異彩之際,他的文壇前輩、平輩怎樣在作品裏描繪其他同誌的主體效果?
1970年代颱灣文學中,女性嘗試和同性配對的時候,同時期的男性怎樣獨闖「內在」的美國?
1980年代,新興的「核心傢庭霸權」怎麼和人道主義協力催生同誌的悲情?
世紀末的「愛滋」、「同誌」、「酷兒」等等外來語進入颱灣之後,如何與本土語境互相激盪、彼此改寫?
到瞭21世紀,颱灣同誌又怎麼過渡到「液體現代性」?
一甲子以來,颱灣同誌文學裝滿瞭被恐懼、被排擠、被侮辱、被摧毀、被偷偷祝福的種種難言之隱。紀大偉的《同誌文學史》就是貓一樣踮腳起來,迴顧難言之隱的旅程。本書選取文本討論對象的「積極策略」是「求多不求精」,而不是「求精不求多」:書中每一章大緻對應瞭每個年代(每個十年,例如1960年代),每一章都避免聚焦在那個年代極少數、極菁英的兩、三種颱灣同誌文學,反而盡可能納入同一個年代內十種以上的文本,纔能呈現每一個年代的眾聲喧嘩風貌。
《同誌文學史》引用的颱灣本土文獻可以上溯至20世紀初期,下探至21世紀初期。在超過一百年的時光中,「呈現同性戀」的颱灣印刷品文本(包括「被視為文學作品」的美文,也包括「不被視為文學作品」的報上社會新聞)幾乎不曾在任何一個年代缺席。呈現同性戀的印刷品享有一百多年的曆史。本書細數一甲子的曆史(六個年代;六個十年),包括(1)1950年代;(2)1960年代;(3)1970年代;(4)1980年代;(5)世紀末;(6)21世紀初,橫跨三個時期,依序是(1)冷戰之前時期(從20世紀初期至1940年代,也就是日本統治颱灣時期),(2)冷戰時期(從1950年代以降,也就是國民黨統治颱灣時期),以及(3)後冷戰時期(從20世紀的世紀末直至21世紀初期)。
本書共分8章,第1章〈緒論──颱灣的發明〉簡單扼要指齣:「同誌文學史就是颱灣的發明」,強調「同誌文學」不僅僅可以視為一種「文類」,更可以視為「領域」:這個領域需要在重視作者之餘承認讀者的貢獻,需要營造眾聲喧嘩的文本對話環境。同時,這一章也說明「同誌文學史」是一種和「主流曆史」互彆苗頭的「公眾曆史」。
第2章〈白先勇的前輩和同輩──從20世紀初至1960年代〉指齣,白先勇雖然是颱灣同誌文學史的先驅之一,但先驅畢竟也自有前輩和同輩。早在白先勇之前就有各種前輩投入同性戀的呈現。
第3章〈愛錢來作夥──1970年代女女關係〉指齣,颱灣女同誌文學要等到1970年代纔密集齣現。雖然早在日本時期、戰後初期的報紙就已經不時披露女同性戀新聞,但是女同誌文學風潮要到70年代纔浮現。這個文學界的風潮呼應瞭現實生活中女性經濟地位的改變:多虧冷戰全球布局之「福」,颱灣變成美國的代工廠,因而在70年代體驗「經濟起飛」。本土女性紛紛進入工廠、職場,爭取到較多的經濟自主,可以開始想像女女作夥的生活。
第4章〈誰有美國時間──一九七○年代男同性戀者〉發現「美國」在颱灣文學中韆呼萬喚始齣來:雖然戰後颱灣長期受到美國宰製、1960年代文學早就展現瞭美國式「現代主義」痕跡,但是要等到70年代本地文學纔開始明確寫齣「美國」:將「另類的人」(男同性戀者)和「另類空間」(美國)連結在一起,暗示「另類之人」要在「另類之國」纔得以倖存。
第5章〈罷傢做人──1980年代〉主張「同性戀罷傢」現象在1970年代末畫下瞭分界綫:分界綫之前,颱灣文學裏的同誌幾乎不和傢庭衝突;分界綫之後,颱灣文學裏的同誌和傢庭決裂則幾乎成為鐵律。
第6章〈翻譯愛滋、同誌、酷兒──世紀末〉經曆瞭從「冷戰時期」進入「後冷戰時期」的曆史轉摺,強調,「同誌文學在二十世紀末蔚然成風」的現象除瞭可以歸諸於1987年的解嚴,還可以更往前推一點,歸諸於「愛滋」字詞與相關脈絡的「翻譯遭遇」。
第7章〈固體或液體的同誌現代性──二十一世紀初期〉藉用社會學傢鮑曼(Zygmunt Bauman)的「液體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觀念,解釋同誌文學麵臨的變局:「去中心」的液體現代性崛起,以既有體製為中心的固體現代性則持續失勢。
〈後記──中國在哪裏〉與其是要議論「同誌文學」和「中國文學」的關係,不如說是要指陳一個較少為人談論的事實:同誌文學史幾十年來的發展剛好見證瞭「中國」隨著時代變化的「有/無」。
《冷戰陰影下的流亡者:戰後香港的文化記憶與身份重塑》 作者:陳子謙 齣版社:遠東書坊 齣版年份:2023年 --- 內容提要 《冷戰陰影下的流亡者:戰後香港的文化記憶與身份重塑》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一九四九年前後,大規模人口遷徙背景下,香港社會在政治、文化及心理層麵經曆的劇變與適應曆程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緻力於挖掘“流亡”這一核心經驗如何塑造瞭一代香港知識分子、文化生産者乃至普通市民的集體身份,並探討這種身份建構如何與戰後全球冷戰格局下的意識形態衝突緊密交織。 本書的主體結構圍繞“失落的傢園”、“邊緣的構建”與“未來的書寫”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展開,力圖從文化史、社會心理學和空間理論的交叉視角,重塑讀者對戰後香港作為“過渡性空間”的理解。 --- 第一部分:失落的傢園——記憶的碎片與地理的斷裂 第一章:一九四九:未完成的遷徙 本章考察瞭自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政權更迭後,湧入香港的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的構成及其社會背景。重點分析瞭“政治難民”與“經濟移民”在文化資本上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在戰後初期的香港社會階層中投射齣新的權力關係。作者通過對當時報刊、私人信件和早期文學社團記錄的細緻爬梳,還原瞭抵達香港時的心境:既有對新生政治環境的警惕與疏離,也有對南方故土的鄉愁與割裂感。香港並非目的地,而是一個“等待的站颱”,這種“未完成的遷徙”狀態是理解後續一切文化現象的基石。 第二章:建築的證詞:城市空間的異化與重構 本章將研究的焦點轉嚮物質空間。香港的城市景觀,從戰前的殖民地風格,到戰後為應對人口激增而迅速崛起的簡陋公屋,都成為承載流亡者記憶的載體。作者運用城市地理學的分析框架,探討瞭“雙重空間”的形成:一方麵是殖民政府規劃下的理性化都市空間,另一方麵是底層群體和新來者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空間”(如非法搭建、街頭文化)。這些空間不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抵抗記憶消融的場所。特彆關注瞭早期社區刊物和地方誌中對“故鄉符號”的符號化挪用,以及這種挪用如何與香港本土的殖民地經驗發生張力。 第三章:語言的睏境:白話、官話與“可譯性”的邊界 語言是身份認同的核心戰場。戰後香港匯集瞭來自不同地域的漢語使用者,普通話(國語)作為文化精英的通用語與廣州話(粵語)作為底層和本土社群的方言形成瞭復雜的權力三角。本章詳細考察瞭這一時期在教育係統、齣版界和電影工業中關於“何種語言纔是香港的語言”的爭論。作者提齣“可譯性危機”的概念,指齣流亡者在試圖用粵語或英語錶達其“北方經驗”時所遭遇的文化斷裂,以及這種斷裂如何催生瞭對一種“混閤語體”的無意識探索。 --- 第二部分:邊緣的構建——冷戰下的意識形態角力 第四章:中間地帶的敘事:從“反共”到“非政治化” 冷戰背景對香港的文化生態産生瞭決定性影響。本章分析瞭香港知識分子如何在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夾縫中求生存。初期,許多南遷的文化人帶有強烈的反共立場,他們的作品(文學、戲劇)帶有明顯的政治批判色彩。然而,隨著政治環境的日趨復雜和英國殖民政府對政治乾預的警惕,這批知識分子逐漸轉嚮一種策略性的“非政治化”姿態。這種姿態並非真正的無心,而是通過關注日常生活細節、傢庭倫理或純粹的藝術形式來規避審查,構建齣一種獨特的“避世美學”。 第五章:殖民權力與文化“中立”的悖論 本章探討瞭英國殖民政府在意識形態拉鋸戰中的角色。殖民當局樂見文化精英的“去政治化”,並利用這一點來鞏固其“中立管理者”的形象。作者認為,香港文化界對政治的沉默,在客觀上成為瞭一種對殖民管治的默許。通過分析戰後香港大學的課程設置、公共圖書館的采購政策以及與英國文化機構的閤作案例,本書揭示瞭在西方文化輸入與本土身份重建之間,香港知識精英所采取的微妙平衡術——即采納西方現代主義範式,同時將其本土化,以此作為對抗兩岸意識形態灌輸的“文化盾牌”。 第六章:大眾文化的浮現:通俗小說與“逃逸式”娛樂 與嚴肅文學的沉重相比,戰後香港的大眾文化(武俠小說、麗的呼聲廣播劇、早期粵語片)展現瞭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態。本章分析瞭通俗娛樂産業如何成為中下階層流亡者進行“情感流亡”的齣口。這些作品往往脫離宏大的曆史敘事,專注於個人英雄主義、江湖道義或傢庭倫理的細微之處。作者認為,這種對“當下生活”的聚焦,雖然看似對宏大曆史的逃避,實則是一種對政治真空的積極適應,即在無法改變外部環境時,將敘事中心轉移到可以掌控的“小我”之上。 --- 第三部分:未來的書寫——記憶的轉化與身份的再定義 第七章:戰後一代的崛起:本土經驗的萌芽 本書的後半部分關注在香港“齣生”或“成長”的第二代。他們未曾經曆大陸的動蕩,他們的“傢園”即是香港的街頭巷尾。本章描繪瞭這批新一代文化人如何開始質疑“流亡者”的敘事框架,並逐漸將目光投嚮香港自身的環境、社會問題和獨特的市井生活。他們對“鄉愁”的理解與父輩截然不同,不再是對遙遠故土的懷念,而是對身邊環境的疏離感和歸屬感的雙重探索。 第八章:藝術的轉譯:現代主義的藉用與反叛 本章聚焦於戰後香港藝術領域對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如抽象錶現主義、存在主義文學)的接收與改造。作者認為,香港的現代主義運動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政治隱喻性”。例如,對抽象藝術的偏愛,可以被解讀為對具象政治符號的迴避;對卡夫卡式荒誕的共鳴,則反映瞭他們在殖民地體製下的存在睏境。這種藉用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在特定社會壓力下,對現代美學工具箱的創造性挪用。 第九章:記憶的協商:從“過渡站”到“新香港”的命名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流亡記憶如何在戰後數十年中被不斷協商、淡化和重塑的過程。作者指齣,香港身份的最終形成,是在殖民管治、大陸遺産和本土經驗的持續張力中完成的。這種身份不是一個明確的、一體化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矛盾的“協商場域”。通過分析七十年代後期的文化轉嚮,本書最終論證,戰後流亡者的經驗,雖然始於失落,卻意外地為香港提供瞭一種獨特的、基於“邊緣性”和“適應性”的文化韌性,為其日後復雜的全球化角色奠定瞭基調。 --- 核心論點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戰後香港並非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避難所,而是一個在冷戰意識形態高壓下,被迫成為“文化中間地帶”的實驗場。在這裏,巨大的記憶創傷與強烈的生存需求共同作用,催生齣一種獨特的、充滿張力的“流亡文化”,這種文化最終在集體無意識中,為香港的當代文化身份提供瞭最深層的土壤。 --- 關鍵詞: 戰後香港、流亡經驗、冷戰文化、身份重塑、城市記憶、語言政治、殖民地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