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比興系論

詩比興系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完整展現中國古典詩歌的「比興」觀念

  顏崑陽教授的《詩比興系論》創見有三點:一、漢儒箋釋詩騷以降,「比」與「興」即混同為一。自此,兩者涵義之別,始終未有學者能辨析明確。顏崑陽以「物性切類」釋「比」,而以「情境連類」釋「興」,乃有效辨識兩者之殊義。二、近現代學界之「詩比興」研究,不明動態歷史語境之視域,將「比興」抽離觀念史,而靜態化、簡化為形象思惟或修辭技法之義;《詩比興系論》力矯此弊,讓「比興」回歸動態的觀念史,以詮釋歷代觀念的變遷。三、「詩比興」不僅是文學創作的表現法則,更是古代文人階層之社會文化行為的特殊言語形式,具有「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的意義,這更是《詩比興系論》的重要創見。

  本書第一篇〈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這篇論文的主題是提出「言意位差」的觀點,以詮釋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第二篇〈《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這篇論文中,做了幾個比較確當的導向:展示一套文本細讀法、視「比興」為開放性、演變性的觀念、對「比興」觀念史做出確當的理解,以做為參照架構;然後將《文心雕龍》的「比興」觀念置入此一架構中。

  第三篇〈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為討論起點〉。本篇主題在於詮釋「託喻」這一觀念,在各時代的詩歌文化中蘊涵著什麼樣的意義。

  第四篇〈《文心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本篇論文詮明二重「興」義的內涵;接著,從《文心雕龍》新舊「興」義並陳的狀況,揭明他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

  第五篇〈「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古代士人階層的社會互動,都必須依循倫理關係;而「倫理」即是以「禮」的精神及形式,所建構的行為規範及秩序而「比興」是一種最典型的「詩性語言」。

  第六篇〈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人與自然的關係」既是群體共對的「存在結構」,也是個體殊歷的「存在體驗」。因此,從詩之創生與表現的實踐歷程而言,必然涉及賦、比、興之為「用」及其效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顏崑陽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任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兼擅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學術博及中國古典美學、文學理論、老莊思想、詩詞學等。著有:《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反思批判與轉向》、《詮釋的多向視域》、《詩比興系論》等十餘種。創作以古典詩詞、現代散文、小說為主,曾獲聯合報短篇小說獎、中國時報散文獎、中興文藝獎章古典詩獎,另著有《顏崑陽古典詩集》,短篇小說集《龍欣之死》,現代散文集《窺夢人》等十餘種。
 

圖書目錄

轉向的領航者/鄭毓瑜
批判性反思/廖棟樑

導言
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
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為討論起點
《文心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
「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
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

 

圖書序言

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一、緒論
 
在學術史上,有關「比興」的論述,群言日出,不可勝數。其中尤以「興」義之說,更為繁複。「興」義論述,從歷史進程來看,應當分為二個大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古典詩歌文化實踐力」尚未衰竭的時期,可稱為「古典詩歌文化實踐期」。所謂「古典詩歌文化實踐力」指的是古典詩歌在社會中被普遍的創作、解讀、使用、論述而所涵具的生命力。這樣的文化情境,我們可以稱它為「古典詩歌文化情境」。在這階段,所有對「興」義發言的人,都還存在於此一情境中,對詩歌文化進行各種實踐;因此,他們的發言都基於對古典詩歌之創作、解讀、使用的切身體驗,去加以省思而作「當下決斷」的論述。這時,由於詩歌文化對他們而言是切身的存在情境,而不是純為認知之客體,故其言說充滿主體性。凡於文化情境中之實踐主體,其言說皆當享有創造之自由,與同一情境中之其他言說相對為義而等待接受詮釋。這一時期之「興」義論述,當作如是觀。
 
第二時期是「古典詩歌文化實踐力」已漸衰竭的時期。古典詩歌不再是社會中現存的一種普遍文化情境,而是故書堆中的史料,只做為被研究的知識對象。這一時期,可稱為「古典詩歌知識研究期」,多數對「興」義發言者,都已在「古典詩歌文化情境」之外,故其發言都非基於對古典詩歌之創作、解讀、使用的切身體驗,而是擇取古代的文獻當對象,進行分析而綜合的客觀性、系統化論述。這就是現代學術研究下的「興」義。它必須受到文獻證據以及方法學上的客觀限定,絕非可以主觀的自由創說。
 
社會文化之變遷,其「變」以漸不以頓。因此任何社會文化歷史的分期,都不可能如政治上之改朝換代,以一定點時間為斷限。上述二期的分割,亦大致只能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分水嶺。
 
這樣的分期,最主要的用意,乃是為了分辨這二個時期有關「興」義論述,其論述目的、知識性質與方法的差異,從而為處在第二期的現代學者做出發言的定位,讓我們明白,在進行「興」義論述時,必須先確認論述的目的、方法與乎所獲致之知識的性質。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