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颱灣往來記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颱灣往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琉球
  • 國境
  • 文化交流
  • 曆史
  • 旅行文學
  • 島嶼
  • 認同
  • 邊緣人群
  • 社會觀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曆史的共同生活圈如何被現代政治的國境綫撕裂?
《八重山的颱灣人》作者 鬆田良孝 最新作品
追述颱灣東部麵對太平洋黑潮,這一段被遺忘的曆史
 
  你知道在北風捲起的滔天巨浪中追捕旗魚的「突棒船」漁法是與那國人傳入颱灣的嗎?

  你知道20世紀上半葉的與那國人幾乎都來過颱灣討生活嗎?

  你知道基隆社寮島、宜蘭南方澳、颱東金樽港和成功鎮興盛的漁撈産業是由與那國漁人一手打造起來的嗎?

  颱灣東部海域上曾經存在的共同生活圈,隨著戰後國境綫的劃設而撕裂。

  鬆田良孝的《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颱灣往來記》講述瞭颱灣東部和與那國島曾經共同擁有的庶民曆史,兩地人群在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中葉之間往來密切,交流各自擁有的技術和物産,卻在1945年之後被嚴峻的國境綫隔絕瞭。

  颱灣東部距離與那國島最近的距離隻有111公裏,早在清代中葉,兩地之間的人們即有往來。19世紀末年,日本先後將琉球群島及颱灣納入日本帝國的疆域,改變瞭兩地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隸屬於同一個政權之下,此後雙方往來更為密切。

  在當時的與那國人眼中,颱灣是教他們「日本化」的導師,幾乎所有的「日本要素」都是透過颱灣再轉手傳入與那國。若想從東京寫信到與那國,必須先寄到基隆港再轉送;與那國島民在當地讀完小學之後,若想繼續念書,就得到颱灣上學;長大之後若不想繼續當漁民,就是去颱灣工作。

  這個日益密切的共同生活圈在1945年日本戰敗時發生劇烈的變化,日本國與中華民國之間劃定瞭嚴格的國境綫,割裂瞭颱灣東北部和與那國島兩百多年來的共同曆史,整個琉球群島上還有陌生的美軍進駐。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說明瞭兩地的曆史很難被驟然截斷,雖然昔日正常的物資和人員交流如今被視為走私罪行,但兩地人民依然試著偷偷跨越國境綫繼續往來,維持共同的經濟生活。不過颱灣的局勢變化太快,社會氣氛日趨緊張,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迫使大多數留在颱灣討生活的與那國人返鄉避禍,1949年國府大舉遷颱之後,更是幾乎斷絕往來。

  但是,過去兩百多年纍積起來的曆史記憶不會瞬間消失,曾經發生過的文化交流也處處留下痕跡。近年颱琉交往風氣逐漸加溫,也該是時候迴頭細細檢視那一段無關政治、屬於庶民生活的共同曆史瞭。

名人推薦

  知名作傢 廖鴻基 序文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鬆田良孝(Matsuda Yoshitaka)


  1969年2月齣生於埼玉縣大宮市,1991年3月畢業於北海道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學科,同年4月進入「十勝每日新聞社」(總社在北海道帶廣市)擔任政治經濟部記者,1993年2月開始於《八重山每日新聞》(總社在沖繩縣石垣市)擔任編輯部記者。《八重山的颱灣人》(2004年,石垣市:南山捨)獲得第二十五屆沖繩時報齣版文化奬,2009年於《八重山每日新聞》連載「生還—飢饉:八重山難民的見證」,獲得2010年報業工會聯盟第十四屆新聞報導奬,集結成《疏散到颱灣:「琉球難民」的1年11個月》(2010年,石垣市:南山捨)。

譯者簡介

蘆荻


  颱大曆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緻力於如何將茄子做齣雞肉味的祕訣。譯有:野島剛《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野島剛《颱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颱新框架》峯村健司《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掌權之路》。
 

圖書目錄

序 雖近猶遠/廖鴻基
基隆.和平島
南方澳(蘇澳南方)

前言
序章 刺旗魚
第一章 前往颱灣
第二章 蘇澳南方的琉球人
第三章 新港
第四章 基隆
第五章 終戰
第六章 戰後生活
第七章 重返颱灣
第八章 走私
後記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雖近猶遠 海洋文學傢
廖鴻基


  那是個還隻有收音機的年代,聽廣播劇時,收音機頻道轉著轉著,偶爾會跳齣帶著喳喳雜音的日語廣播。阿嬤說,是日本電颱的放送。當時我以為,電波或許會像光綫漫射有時跨海穿越時空,老遠的從遙遠的日本跑進我們傢的收音機裏。

  小時候,好幾次有琉球來的一對中年夫妻到傢裏作客,阿嬤和父母用日語與他們交談,記得那男的特彆喜歡吃肥豬肉,每一口都讓他好像很久沒吃到豬肉般的搖頭嘆息,女的喜歡吃阿嬤做的颱式醬瓜,而我們都喜歡他們帶來帶著甜味和酒味的日式醬瓜。後來纔曉得,男的是阿嬤的遠方親戚,年輕時就到琉球做茶葉生意,娶琉球太太。後來,阿嬤和父母也去瞭琉球拜訪他們好幾趟,每次都會帶迴來又甜又好吃的美國巧剋力,以及草綠色的美軍衣物和軍毯。

  這些迴憶感覺遙遠,就像日本在我印象中那般遙遠。

  花蓮高中海崖下,有個鳥踏石漁村,高中時常翹課去村子裏或海邊徘徊,不少縱榖來的同學寄居在村子裏。大約三十年前為瞭寫「消失的漁村」為主題的雜誌邀稿,再次迴到踏石漁村做訪談,記得村民們在訪談時提及,村裏的房捨建築式樣及工法很特彆,村人稱「琉球厝」;

  他們解釋說,村子最早是宜蘭龜山島藍姓傢族遷徙至此,後來幾位琉球漁人在此建屋定居,逐漸發展成漁村。

  直到那次做完訪談後,我纔曉得,日本雖遠,但琉球好像不遠。

  記得三十歲當討海人第一次齣海捕魚,搭乘的是我們討海人稱為「鏢船」的漁船,這種漁船最大不同是有座標颱突齣於船尖外。中鞦過後,東北季風逐漸增強,「丁挽」(白肉旗魚),會在這時節來到颱灣東部沿海,牠們常在浪牆上衝浪似的露齣尾鰭,鏢漁船就在這個季節冒浪齣海鏢獵旗魚。這是一種鏢手立於鏢颱前緣,手持長鏢,冒浪追獵海上奔遊旗魚的「鏢刺漁業」(本書中稱「突棒船」)。鏢手位置四周並無欄杆或繩索防護,大浪下作業,鏢手平衡感要好,更需十分膽識。

  「不曾見過這樣直接、勇猛,而且死不乾休的挑戰,這是一場滔天巨浪般的演齣,沒有劇本,沒有觀眾,一場遠離人群的演齣。」這是當年我搭乘鏢漁船對於鏢旗魚作業的一段描寫。

  問過不少鏢船老漁人,如此高難度、高風險的鏢刺漁法,如何傳續下來的?

  聽過最多的迴答是:「琉球人帶進來的漁法,經我們討海人改良而成。」

  也聽過不少老討海人談起過去在琉球人船上學討海,曾受過「日本精神式」的嚴格訓練,「想當鏢手,船隻一離港,就被叫上去站鏢颱,大浪下鏢颱劇烈起伏,往往一站上去就是七、八個鍾頭不準下來。」

  經過這些我們老討海人的傳說,這纔發現,琉球離颱灣真的不遠。

  過去,琉球人頻繁來過我們這裏,曾經住在這裏一段長時間,也在我們海域裏捕魚,並將漁撈技術傳教給我們如今已幾乎完全凋零的老討海人。這些琉球人,在這本《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颱灣往來記》書中記載,大多數來自與颱灣距離最近的與那國島。

  多年的漁村或漁撈經驗,我曉得,與那國島與颱灣的關係應該曾經十分密切。

  後來查地圖纔確認,就在我時常看海的花蓮海邊,或討海捕魚或尋找鯨豚的海域,往東北東望去,不過大約一百四十公裏外,就有一座屬於日本,屬於琉球八重山群島最西緣角落,名為「與那國島」的小島(這座小島離東京二韆二百一十二公裏遠)。

  不僅驚訝還有些震撼,年輕時看海,常想像那海天盡頭是否有座島嶼、有另一片世界存在?那如曆史記憶般滲入的收音機電波、隨漁村消失而如今已完全不見蹤影的琉球厝、琉球來的親戚、鏢漁船、我們老漁人的琉球討海師傅,在這本書中,那麼具體而近切的就隔著一道黑潮海流,仍然存在於不遠前方。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颱灣往來記》,讀完這本書後,有如一幅記憶拼圖終於完成的感嘆。這本書對焦般,原來如此的還原瞭原本朦朧不清的記憶而豁然開朗的清晰起來。這書完全、完整的迴應瞭上述個人成長背景與琉球相關的記憶。

  一如本書「後記」提到的,「本書乃是一部描繪與那國島人們與颱灣之間往來曆史的作品。」盡管本書設定的閱讀對象是日本讀者,目的是透過兩島間的田野訪談來重新整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曆史,喚起日本重視這段消失中的偏鄉離島,關於琉球群島的生活智慧與文化。

  書中場景,隔著黑潮兩岸,與那國島和颱灣,一大、一小兩座海島,同屬太平洋西緣,東亞陸棚東緣,無論地理或人文,都算是同個生活圈。

  颱灣是個四麵環海的海島,應該算是群島國,由颱灣這座大島,這隻母雞,帶領周遭一百多座小島,一百多隻小雞,組閤成的以颱灣本島為主的群島國。而與那國島,與颱灣過去的種種關係,理應是其中一隻小雞,但現實猶如書名「國境斷裂」,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颱灣和與那國島間,被劃上瞭一條國境綫。國境,如一把利刃,一刀劃開瞭兩座島嶼間雖近猶遠的親密或疏離的今昔之彆。

  戰爭結束國界畫下初時,因地理、曆史時空的慣性,兩邊船隻依舊頻仍往返,一段日子後,纔因「走私」緣故被嚴格禁絕。書中訪談人物之一,談及走私議題時,拋齣瞭一個頗為震撼的疑問句:「隻因為國傢分離,所以就得被說成是『走私』嗎?」

  現實如此,兩島間若是母雞小雞關係的話,就是物資運輸,切開來的現實就變成是「走私」。運輸和走私隻是活生生被切開的例子,原來兩座島嶼間的人事物原本絡繹不絕來來往往,人為的蠻橫無理劃上一條國界綫後,人情、文化、曆史的斷裂如一道再也無法輕易跨越的鴻溝。

  這本書或許是為日本讀者而寫的,但因為和颱灣地理、曆史距離不遠,書中盡是熟悉的地名,是我們生活的傢園,陌生的是,今昔對比的差異感,以及本書的日本(與那國島)觀點。

  讓我感嘆最深的是,親密和疏離交錯,不遠但已然遠去的這段颱灣麵嚮太平洋的曆史。

  本書開始閱讀時,或許會覺得是一部為瞭研究目的而作的田野訪查報告,對一般文學作品來說,的確是「硬」瞭些。但到瞭後半部閱讀時,就能瞭解作者的細心及用心,處處是得以證明的真實且近在身邊的臨場感,將本書的張力與魅力欲罷不能的完全給撐開瞭。

  五年前因參與活動,得以從花蓮港搭船航行至與那國島西側的久部良港。

  航程中當視野中浮齣與那國島西崎岬時,迴頭還清楚看見颱灣高聳的山陵綫浮在雲端。聽說在與那國島上,晴朗又水氣少的日子,可清楚看見颱灣山嶺。

前言

  距離颱灣最近的111公裏……

  每當說起有關與那國島的事時,總會在如詩如歌的文句中,湧現起這個鏇律。

  這111公裏,究竟是連結哪兩個地方的距離呢?

  在與那國島這邊,我們可以立刻清楚地答道,最接近颱灣的,就是位在西端的西崎。

  那麼,颱灣這邊又是哪個地點呢?

  正確答案是位在宜蘭縣蘇澳鎮的蘇澳南方(南方澳),一座位於颱灣東部的港口城鎮。

  在這「最近的111公裏」、狹窄的海路間,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在那個時代,與那國島的島民曾積極奔走於這條路上。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呢?

  從以前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數年的時期。

  為瞭什麼目的而奔走呢?

  有些人是為瞭工作。

  也有些人是為瞭求學。

  還有些人是活躍於與那國與颱灣之間,從事著「地下貿易」的工作。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許也會想試著從與那國島前往蘇澳南方一趟吧!不過,隻要稍微調查一下,就可以發現這並不是一段輕鬆愉快的旅程。

  首先,你必須從與那國島前往石垣島或那霸,從那裏搭飛機前往颱灣的颱北市;接下來,你要從颱北搭巴士或是火車,花上兩個小時來到蘇澳火車站,接著還要再轉乘巴士或計程車,纔能抵達蘇澳南方。

  這樣一趟就得花上一整天,搞不好還得先找個地方住宿下來纔行。所謂「最近的111公裏」的鏇律,其實遠比歌頌的還要遙遠許多。

  「既然如此,那麼與那國島和颱灣,事實上並非如此接近是嗎?」

  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許也會産生這樣的疑問吧!

  不過,還請稍安勿躁,不要這麼急著做齣結論。

  渡過這片海洋,從與那國島前往颱灣的人們,他們的想法是怎樣的?請側耳傾聽他(她)們的話語吧。然後,你應該就能體會到一水相連的與那國島和颱灣,那種彼此貼近的感覺。

  本書,正是一本以那些渡過海洋前來颱灣的人們所言所語為主軸,描繪齣與那國島和颱灣關係的作品。同時,我也嘗試用這種「說故事」的方式,將描述當時景況的紀錄與文獻包含其中,好重新建構起那段隻屬於與那國島、與颱灣之間密切牽係的曆史。

  故事的開頭是從大海開始的。

  我提起筆,開始描繪某個渡海前往颱灣的與那國島年輕人,追逐旗魚的畫麵──
 

圖書試讀

序章
 
漁船在猛烈吹襲的北風中追逐著獵物。這是一種被稱為「突棒船」的漁船,特色是在船首有一塊細長伸齣、可以供人站立其上的甲闆;漁夫會站在這塊甲闆上,對海裏遊的旗魚投下魚叉,給牠們緻命一擊。
 
與那國島祖納齣身的鬆川政良(1918年生),過去曾在颱灣東部的漁港—蘇澳南方和兄弟一起搭乘突棒船,並擔任投擲魚叉的工作。「我的眼力可是非比尋常喔!在整個與那國島,論起找旗魚的眼力,可沒人能超過我哪!」在颱灣追逐旗魚的政良,在被遣返迴與那國後依然繼續搭乘突棒船。對於自己能輕易找齣海中的旗魚、堪稱島上第一的眼力,政良感到相當自豪;即使在已經年紀超過九十歲的現在,他還是能夠不戴眼鏡看報紙。這敏銳的眼力,究竟是如何尋找旗魚的呢?
 
當波浪捲起、浪頭高漲的時候,(旗魚的)尾巴一定會突齣水麵。根據波浪起伏的高低,有時候(尾巴)會冒齣五寸,有時則會冒齣一尺。
 
「五寸」僅僅十五公分,而「一尺」也隻有三十公分左右。政良就在這波浪洶湧起伏的海麵上,僅僅憑著一點點尾鰭的尖端,用他的眼睛找齣旗魚、嚮海麵投齣魚叉。「小於五寸的話,就有點難找瞭哪!」政良又這麼說。簡言之,就算尾鰭隻突齣海麵區區十公分左右,他也能找到旗魚的蹤影。漁夫搭乘的突棒船、海麵的波浪,還有在水麵正下方遊泳的旗魚,一切全都在移動中;在這種狀況下,隻憑這樣一點綫索去找尋旗魚……
 
這種事,真有可能辦得到嗎?
 
辦得到。大概一百到一百五十公尺就能看見瞭。當然,普通的門外漢是看不到的;就算對他們說「你看、在那裏唷!(旗魚在那裏遊泳唷)」,(那些不習慣的人)還是會問「在哪裏」,怎麼找也找不著。我啊,因為打從二十二、三(歲)起就在乾這行,老早就習慣的緣故,對於「在怎樣的地方、在多高的浪底下,這東西(尾鰭)會冒齣來」,已經十分駕輕就熟,所以隻要(旗魚)一往這邊過來,一定會馬上看見,然後咻的一下、就把牠給(抓)到手啦!
 
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與颱灣之間,最近之處不過距離一百一十一公裏。在這黑潮流經的海洋裏,搭乘突棒船的與那國島民並不隻有鬆川兄弟;在颱灣還是日本殖民地的時候,人們的往來其實是相當頻繁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