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溫伯格是位理論物理學傢,曾獲頒諾貝爾物理學奬(1979)、美國國傢科學奬章、劉易斯•托馬斯詩人科學傢奬(Lewis Thomas Prize for the Scientist as Poet)以及眾多名譽學位暨其他奬項。溫伯格是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也是倫敦皇傢學會、美國哲學學會以及其他多所學術機構的會員。溫伯格長期為《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撰稿,著有《最初三分鍾》、《終極理論之夢》、《仰望蒼穹》和《湖畔靜思》等書籍以及理論物理學界頂尖論文。溫伯格現擔任德州奧斯汀大學澤西董事科學講座教席。
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非但因為前人並不知道我們現今對世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像我們所具備的概念,不清楚世界到底有哪些事物該認識、還有該怎麼去研究。在我為課程準備教案的過程當中,過去許多世紀以來的科學研究與現代科學間的巨大差異,每每讓我印象深刻。誠如哈特利(L. P. Hartley)的一本小說中常被引述的一段話所言,「過去就像異國,那裏的人們做事方式不同。」我希望本書不僅能嚮讀者提供一套嚴謹科學史上發生瞭哪些事情的概念,而且能讓讀者領會那一切來得有多艱難。
書名副標中的「發現」(discovery)一詞也是有點爭議的。我曾思考過是否要用「現代科學的發明」(The Invention of Modern Science)做為副標。畢竟,若沒有人類的實作,科學幾乎不可能存在。我最後之所以選擇「發現」而非「發明」,就是想暗示,現代科學之所以有此型態,並非大部分是源自於各種曆史上人為的發明創新,而是因為自然界本身樣貌就是如此。盡管有種種瑕疵,現代科學仍是一門經過細密調校,能與自然一緻匹配的有效技術──它是一套能讓我們學習關於世界可靠知識的操作模式。就這層意義,現代科學可說是一門等著人類去發現的技術。
伽利略死於一六四二年,死時仍在阿切特裏接受軟禁。不過類似伽利略著作的擁哥白尼體係書籍則是直到一八三五年纔從天主教會禁書目錄挪除,不過在那之前許久,哥白尼天文學其實早在多數天主教國傢和基督新教國傢所廣泛為人採信。伽利略在二十世紀獲得教會的平反。一九七九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稱伽利略〈緻剋莉絲蒂娜信函〉已經「建立瞭具有一種認識論性質的重要規範,而這正是融通調閤《聖經》與科學所不可或缺。隨後一個委員會經邀集來調查伽利略案,結果顯示,伽利略時期的教會錯瞭。教宗就此迴應,「當代神學界的錯誤在於,當他們堅守地心說時,心中乃是認為,我們對物理世界結構之認識,理當依循某種方式,由《聖經》經文字麵意義所強行賦予。」(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