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

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Hillman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亞馬遜網站5顆星評價!
  ※詹姆斯‧希爾曼繼暢銷書《靈魂密碼》後另一直搗生命奧義的探險巨著!


  隻有活著的人纔會死,隻有將死之人纔會真正活著。──詹姆斯‧希爾曼

  死亡禁忌令人迴避,自殺更是人們急欲遏止之罪惡。但榮格心理學大師詹姆斯‧希爾曼另闢蹊徑,從「靈魂」觀點齣發,主張若能站在生死關口深度審視生命,將能看見靈魂轉化的契機,照見生命更完滿的可能。

  當靈魂決定離開肉身開啓另一段追尋,便是肉體死亡的時刻。死亡,象徵靈魂將躍入新的階段,因此所有的死亡都可說是自殺。但問題是,為何靈魂想要在這個時間點,離開這個肉身?

  這是一個攸關生命齣路的大探問。以阻止死亡為圭臬的醫療體係,往往一味魯莽「搶救」生命,但這卻可能戕害靈魂;靈魂睏境未得抒解,病人也就可能再次尋死。希爾曼認為,心理分析師是最有潛力陪同個案尋找靈魂齣路的人。他主張心理分析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靈魂,而非搶救生命,「我們不為彆人的生死負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死,但我們對於自己的參與要負責。」

  本書罕見地將靈魂觀點帶上診療椅,探討心理分析師麵對死亡議題時應秉持的立場。其論點顛覆當代醫療主流價值,意在為心理學尋找新齣路。本書並非鼓勵自殺,而是提醒世人,當生命走到睏境而不得不碰觸死亡時,宜勇於傾聽靈魂,讓生命更有意義。

名人推薦

  王浩威/作傢、心理治療師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洪素珍/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副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係助理教授
  廖士程/颱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衛福部委辦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係助理教授
  羅耀明/社大生命教育講師

  這是一個重新喚起靈魂的時代,因為有許多像希爾曼這樣偉大的靈魂,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繼續真實地活著。──王浩威

  傳統上迴應自殺的說法,常造成自殺者與其遺族內在再次被傷害。本書勇敢地踏入心理學罕見涉入的靈魂領域,為長久被傳統捆綁的自殺,給齣一條嶄新的反思與安頓之路。──羅耀明

  本書縱使稱不上「奇書」,然而以靈魂需求照見自殺,不以肉體「苟活」為滿足,也是本書算是本珍貴而罕見的「異書」。──洪素珍

  書中提煉齣來的奧義,與當代生死學自殺研究的當事人觀點十分吻閤。──蔡昌雄

  希爾曼在本書中這種「不防治自殺,卻實際阻止瞭自殺」的弔詭說法,聽起來似乎不負責任,充滿著太多的風險。不過我相信,真正在臨床現場麵臨過自殺張力的人會知道,或許希爾曼纔是知情者。──彭榮邦

  本書彰顯瞭榮格分析師擁有的獨到理論與方法學,讓深度同理自殺變為可能。──廖士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希爾曼 James Hillman


  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學者,也是後榮格時代以靈魂為基礎之「原型心理學」(archetypal psychology)的創始者,被譽為美國最具獨創性的心理學傢。曾經在五〇年代師從榮格,之後成為蘇黎世榮格研究所的係主任;八〇年代迴到美國後,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紐約錫拉丘茲大學、芝加哥大學、達拉斯大學(在此創設達拉斯人文和文化研究中心)。除治學以外,經常巡迴各國演講。著述共二十餘種,計有《靈魂密碼:活齣個人天賦,實現生命藍圖》(The Soul’s Code : In Search of Character and Calling,心靈工坊齣版)、《夢境與幽冥世界》(The Dream and the Underworld,將由心靈工坊齣版)、《重新設想心理學》(Re-Visioning Psychology)、《妙手迴春》(Healing Fiction)等(中文版尚未齣版者為暫譯書名)。

譯者簡介

魯宓


  美國德州大學藝術係碩士,譯有「印地安巫士唐望係列」、《日見親近》、《超越心靈地圖》、《診療以上的謊言》、《道德的重量》、《箭術與禪心》、《紅書:讀者版》(閤譯)等書。

圖書目錄

【引薦者序】 靈魂的朋友/王浩威
【推薦序1】 傾聽自殺者的靈魂之聲/蔡昌雄
【推薦序2】 害其靈者甚於殺其身:自殺的靈魂觀點/洪素珍
【推薦序3】 辯論從未停歇/廖士程
【導讀】 為心理學重尋靈魂/彭榮邦

序 自殺:是瘋狂?還是一種選擇?/湯瑪斯.薩斯
前言

第一部 自殺與心理分析
第一章 問題
第二章 自殺防治:社會學、法律、神學與醫學上的觀點
第三章 自殺與靈魂
第四章 死亡經驗
第五章 麵對自殺風險

第二部 心理分析的挑戰
第六章 醫學、心理分析與靈魂
第七章 文字之事
第八章 治療者為英雄
第九章 病理學偏見
第十章 診斷與分析辯證
第十一章 希望,成長,與辯證過程

第十二章 醫療的守密與心理分析的神祕

後記 邁嚮世界靈魂

【附錄1】延伸閱讀
【附錄2】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導讀

為心理學重尋靈魂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係 助理教授


  相較於《重新設想心理學》(Re-Visioning Psychology)和《靈魂密碼:活齣個人天賦,實現生命藍圖》(The Soul’s Code: In Search of Character snd Calling)這兩本耀眼的著作,《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是詹姆斯‧希爾曼更為早期、也比較不為人知的作品。這本書寫就的時間很早(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四年間),篇幅不大,風格上也較前一本書(博士論文改寫的專書)來得自由許多,就像希爾曼當時寫給好友羅伯‧史坦(Robert Stein)的信上所透露的,是一本不需要埋身圖書館就能完成的「小書」。

  不過,這本書雖小,卻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希爾曼的傳記作者迪剋‧羅素(Dick Russell)就認為,《自殺與靈魂》這本小書打下瞭他後來所有著作的基礎。正如橡實蘊藏著橡樹的精髓,如果我們把希爾曼的成熟思想,想像成一棵枝乾壯碩的橡樹,《自殺與靈魂》就是它的橡實,而大樹的原型早就蘊含在胚胎裏,等待著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找迴「靈魂」的心理學

  「靈魂」其實不是一種概念,而是一種象徵。──詹姆斯‧希爾曼

  希爾曼在一九二六年齣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的大西洋城,但他二十歲前往歐洲求學發展,五十二歲纔因為學術任職迴美國定居,因此嚴格說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美國心理學傢」。不僅如此,做為一個心理學傢,他所設想的心理學和所謂的「美國心理學」之間,恐怕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從心理學史的角度來看,希爾曼在寫作本書之際,心理學在美國早已形成近乎科學主義(scientism)的堅實核心。也就是說,自然科學不隻是方法,更成瞭美國心理學的主流意識形態。這意味著,凡是無法滿足自然科學的「科學性」要求的概念或現象(例如,不能形成操作型定義或無法被重復),都無法正當地進入心理學的視域。在行為主義當道的年代,連「心理」(mind)這個概念都差點被放棄,因為相較於可觀察的外在行為,「心理」顯得太虛無飄渺、難以被界定。至於「靈魂」(soul)這個更為古老的概念,更是被歸類在心理學的史前史,不屬於其研究範圍。

  希爾曼並不反對以自然科學為師的心理學,但他認為這是「從外在來解釋」(explaining from the outside)人的心理學,一種類彆化、追求普遍性的係統性知識。希爾曼有異議的,是上文提到的科學主義——或者以他的話來說,心理學的科學情結。科學情結讓普遍性知識的追求成瞭心理學的偏執,忽略或矮化瞭「從內在去理解」(understanding from the inside)人的心理學。由佛洛伊德、榮格等人所開創的深度心理學傳統所代錶的,正是這個「從內在去理解」人的心理學。曆史告訴我們,深度心理學從一開始就參與瞭心理學的形成,隻不過在後來的發展裏逐漸被邊緣化,隻能委屈待在學院心理學的角落。

  對希爾曼來說,「從內在去理解」人涉及的是人的主體經驗,是關乎「意義」的問題,那是普遍性知識無法迴答的、屬於個體和「靈魂」的心理學領域。然而,深度心理學為瞭保住自己在學院的正當性,往往必須把臨床的個體性知識轉譯成研究的科學語言,纔能獲得認可。希爾曼認為,以這種摺衷方式存在於學院的深度心理學,雖然「找到瞭反應模式、發現瞭機製」,卻在過程中失去瞭它最珍貴的靈魂。

  因此,如果要真正保住深度心理學,就不能採取把「內在」翻譯成「外在」的摺衷做法,而必須真正恢復心理學的雙重視野。希爾曼認為,唯有「重新想像」(re-vision)心理學,導正心理學的視野偏斜纔有可能做到。他的做法,是把「靈魂」重新帶迴心理學,而且將它擺在中心位置,做為心理學的根源隱喻(root metaphor)。 這樣的心理學,希爾曼後來在《重新設想心理學》一書中,將它稱之為「靈魂的心理學」(psychology of soul)。

  值得注意的是,當希爾曼把「靈魂」重新帶迴心理學時,他並不是把「靈魂」視為某種性質確定的概念。「靈魂」是個相當古老的概念,圍繞著這個概念,曆史上有韆百種關於靈魂是什麼的說法。對希爾曼來說,這些說法都同樣的真實,因為它們都是「由靈魂所提齣的靈魂說法」,都是「靈魂用思維來描述自己」。希爾曼指齣,與其說「靈魂」一直以來被視為某種可以被明確界定的「概念」(concept),不如說「靈魂」是被當成一種「象徵」(symbol)來把握。「象徵」的特色是指嚮某種奧祕,卻無法被全然把握。「靈魂」正是如此,因為我們「雖然用它來描述那個賦予意義、把事件變成經驗、並且用愛來溝通的未知人類因素,卻無法不含糊地使用這個字眼」。

  把「靈魂」這個象徵做為心理學的根源隱喻,根本地改變瞭我們對心理學的想像,也改變瞭心理學的可能作為。因為「靈魂」拒絕被定義、而更像是一個奧祕,指嚮人那不可全然被掌握的「內在」或「深處」,「心理學」(logos of psyche)就不再是「行為及心理曆程的科學研究」,而是一種涉及瞭「靈魂的訴說」的學問。既是如此,以「靈魂」為根源隱喻的心理學作為也必然是深度的,如希爾曼所言,那是一種「以理解為方法,既能夠訴說靈魂,也能以靈魂的語言來與它溝通」的工作方式。

  自殺:靈魂的死亡經驗

  問題不是贊成或反對自殺,而是自殺在心理上的意義。──詹姆斯‧希爾曼

  希爾曼所設想的「靈魂的心理學」,因此並不屬於實驗室,而是屬於人與人遭逢的臨床現場。「靈魂」無法被儀器丈量,因為任何想要測量的舉措,都已經事先界定瞭它的物質屬性,也就錯過瞭「靈魂」本身——亦即,作為一種象徵而在主體間際打開的內在奧祕嚮度。既然如此,那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經驗,「靈魂」於其中清楚地浮現?

  如果從這個問題意識齣發,我們就可以知道希爾曼為何要構思《自殺與靈魂》這本小書,而它又為何會是進入希爾曼思想的橡實。在本書的前言,希爾曼就明白地告訴我們,這本小書質疑「自殺防治」的觀點,它「不從生命、社會與『心理健康』的觀點」,而是從「自殺與死亡和靈魂的關係」來切入「自殺」的問題。這意味著,對於希爾曼來說,「自殺」正是這種經驗,於其中「靈魂」清楚地浮現,對於自殺者來說是如此,對於麵對他人自殺的心理分析師來說亦是如此。

  死亡經驗,是希爾曼開展「靈魂的心理學」的起手式。希爾曼認為,「死亡」不隻是生理死亡這麼簡單,而是人在活著時就經驗到的狀態。生理死亡是最後發生的,在那之前,靈魂經驗著自己的死亡——亦即,「我」和所有被當成是「我」的一切都要終結。因此,在成為現實事件之前,死亡首先是一種靈魂經驗,「靈魂」麵對自己終結的深刻體驗。

  希爾曼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指齣,死亡齣現是為瞭轉化。透過死亡,生命纔可以從前一個狀態進入下一個狀態。這樣的說法並不難想像,因為舊的秩序不結束,新的秩序根本無從浮現。從分析的經驗中,希爾曼也發現靈魂偏好以死亡經驗來推動改變。在這個意義上,如希爾曼所言,「自殺衝動」是一種「轉化的驅力」,而「自殺」,則是「嘗試透過死亡,強製從一個領域移動到另一個領域」。

  因此,在自殺衝動的驅動下,透過死亡經驗的轉化,強製從現實狀態進入下一個未知的狀態,這個是「自殺」在靈魂層麵的真實。然而,「自殺防治」的做法往往把重心放在圍堵對肉體生命的傷害,而錯過瞭它對靈魂的意義。自殺的強製性是沒有辦法用各種預防措施來圍堵的,因為就像希爾曼所述,「抵抗隻會使衝動更為強烈,讓實質死亡更讓人信服」。

  「自殺不能防治」,希爾曼這樣的說法,恐怕會讓人感到相當無助。「難道我要眼睜睜看著他去死嗎?」妳/你一定會這麼問。希爾曼的說法是,既然自殺是靈魂之事,是靈魂透過自殺幻想所渴求的轉化,那麼我們就不能抵抗,反而應該藉由分析關係來促成死亡經驗的發生。心理分析師必須要體認到,他所麵對的是「靈魂」正在經曆轉化的痛苦,他得進入聆聽者的位置,不逃避靈魂的任何意圖,成為病人進入死亡的橋樑。希爾曼認為,唯有如此「死亡經驗或許會在實際死亡發生之前就來到」。在那時,靈魂所渴求的轉化已然發生,實際的死亡就不再具有強迫性和必要性。

  希爾曼這種「不防治自殺,卻實際阻止瞭自殺」的弔詭說法,聽起來似乎不負責任,充滿著太多的風險。不過我相信,真正在臨床現場麵臨過自殺張力的人(不管是自己或他人)會知道,或許希爾曼纔是知情者。

  導讀至此,我想我已經盡到瞭「破題」的責任。《自殺與靈魂》雖然是本小書,但我在閱讀時卻不時被它的文字感動,彷彿有能量穿透這些智慧的話語而來。或許那些悸動就是被封存的靈魂,它們在無時間的靜默中等待,而唯有閱讀,纔能解除封印。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問題
  
任何對生命的慎重思考,都需要反思死亡;而麵對現實就是意味著要麵對人的必死。我們永遠無法完整把握生命,除非我們願意與死亡角力。我們不需假定有所謂的死亡的衝動,也不需要猜想死亡的意義,就可以說齣一個單純的重點:一切深沉復雜的考量,不管是關乎一己或牽涉他人,其中都有死亡的問題。死亡的問題在自殺之中尤其鮮活。沒有什麼比自殺更接近死亡瞭。我們若要增進自我瞭解、體驗現實,探討自殺就是第一步。
  
因為心理分析對於生命謹慎以視,所以其中滿是關於死亡的疑問。它提供緊迫的人類處境,好讓我們專注於重要的問題,因此成為生命的典範。一切都在一個小房間內赤裸裸呈現,在兩個人之間,祕密而又隔離。罪惡的議題在這裏如魚得水,因為心理分析比較是左手的活動,而不是右手。它談論禁忌,自身也有一套禁忌。適應社會秩序是屬於右手的目標,屬於意識層麵的建言。但心理分析也包括瞭左邊。它揭露瞭一個次等的人,笨拙又帶著罪惡,而自殺議題在此至關緊要。心理分析讓左手有機會在意識上活齣自己,卻不會有知情的右手來說三道四。右手永遠不瞭解左手,隻能予以詮釋與顛倒。
  
因此透過心理分析來處理關於自殺的疑問,我們獲得的答案就有可能不是齣自統計數字、案例或研究文獻─這些方法都是右手發明的。因為心理分析是生命的縮影,尤其是黑暗麵的部分,因此從中發現的結果可以廣泛適用於其他理性不足以應付的個人親密活動。這些發現可以被顛倒成為自殺問題的處理,因為自殺可能齣現在生活的其他層麵。
  
自殺正是發生在生活之中。與一般的想像相反,自殺比較容易發生在傢中,而不是在療養院。它會發生在某個名人、隔壁鄰居、傢人─或自己身上。就像任何命運的轉摺,例如愛情、悲劇、榮耀,隻有在受到扭麯時,或是隻有在成為一種精神癥狀時,自殺纔屬於精神科醫師要處理的事。自殺本身既不是癥候群,也不是癥狀。因此這項探究可能沒有特定的方嚮;相反的,我們必須從人類的處境來分析自殺,因為自殺可能而且確實發生在任何生活中正常的時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