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

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
  • 當代詩歌
  • 情感
  • 孤獨
  • 存在主義
  • 哲學
  • 生活
  • 思考
  • 內省
  • 傷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凝靜日常,熨洗五感
截一段時光痕縫的視角
照見奼喜韶年之重瓣花身
宛若真空管裏的獨角獸
以如詩的臨摹
祈望一處全新異境
緩緩運寫齣一篇篇長鏡頭式映像故事

  73篇嚮幽微處藉光的低語,疊砌成極細緻振顫的「此在」。

  【縫】
  有些時候因為無能為力使得自己感到卑微,好像隻身走過一座巨大空曠的鋼鐵工廠,遠遠的看那身影因為相對渺小而使得那構成龐大布景的怪物充滿瞭粗暴的美感。

  【瞬】
  不管世界多麼廣袤巨大,終究隻能從自身開始,再慢慢承接這世界的種種,從眼耳鼻舌身意,吸收再疏導齣來,但麵對一整個世界壓縮的力道,又有幾個人招架承受得瞭呢?

  【轉】
  我想念那些年歲,喜歡那時的自己(即便更自以為的憂鬱些,那時所有事都可以是瞭不起的大事,隻要自己那樣以為),懷念那些並騎的黃昏、烈日或突然的午後驟雨,無所事事的頹廢時光。

  【痕】
  有些念頭是不去起念就會相安無事,一旦動念瞭,就越來越在意,直到它緊貼著就到瞭眼前。

名人推薦

  五月天阿信  陳淑瑤  童偉格  楊澤  駱以軍  暖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音色,音準迷人,清澈,冷冽的散文隨筆,定定凝視生活日常,細品起來卻是甘甜。——楊澤

  它的每一鱗,每一爪趾,每一眼珠,每一脊骨,都是從這個繁華但虛無,喧囂其實寂寞的,「也許這個世界已被偷換掉瞭」,夢中之悲,孵長的獨角獸吧?但當你整本讀完,它又湧現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駱以軍

  置身在這異境裏,「時間有不同的算法」。或者高低,或者遠近,非常可能,所有事關距離的錶述,無一不標注著「本質」,與「形成可指喻嚮本質的形貌」,兩者間的必然時差。——童偉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俊傑


  一九八四年生於屏東,文化大學中文係文藝創作組畢業。
 

圖書目錄

真空管裏的獨角獸 /駱以軍
祈望一處全新異境 /童偉格        



藏於世界錶層以下的
賣花人
覆掩角落的翅羽
清晨醒來
鏇轉門
那些浮華嘻鬧的夢從來都觸不及他
聽不見誰在嚷嚷
在路上
鑰匙掉瞭
蜘蛛細腳輕匿地爬走
你離開這島的那天淩晨
時間的黑潮

蝸牛匿走的前言
記得
光陰
後來
世界早就被靜悄悄換掉瞭
隻是想說經過的那一片海有多美
他的熊抱抱
後來纔逐漸想起
同一個夢



幻影
觀看的瞬間
城市的天空
無聊散步
簡單的事
在邊際與邊際之間
成為怎樣的人
我無法進入你正在述說的那個語境
你說的那些地方我還是沒有概念
未來
一切緣由都是因為我
至少完成瞭一件事

那門微微打開
目光之外皆有路
自顧自地聽說
夢裏漂浮航行
知音
山池
芒雪
巨石霧隘
心地
成人
追影
破光
傳說——無人之境


 
忘城

時間的祕密抽屜
反字
黑暗如雲霧飄浮
奇異果不得不
自己知曉的不等值交換
最好是隻要高興就好
入戲
隨伊認字
南迴遠方
不存在的記憶
烏鴉黑犬
貓頭鷹
大樓的屋頂
另一個我
彷彿黑暗裏什麼都可以期待
 


屋漏痕
血味‧死夜
黑水熱凝的路麵
學校
夜行客車
錯認
從旅館退房開始
穿透(廢墟夢)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真空管裏的獨角獸


  我年輕時迷戀的《微物之神》,後來也在某些小說書寫實踐,似乎再對某幅流動的街景,某個遺憾的神祕時刻,某個記憶裏像用火柴棒點燃,那短暫照亮屋內擺設的幢影,很快便熄滅的火焰;某張臉在說某些話的,那個細微變化的錶情……,在對這些較難標定、圖繪、打撈的,曾經像細微電流竄過眼球下方,從另一個玻璃球弧形映照的蜉蝣光點。我發覺那樣的「微勘」、「顯微」,是進入到另一個關於時間、空間的重塑,另外一個重力的世界。連觀測時原本不當迴事的「光子」,在量子等級的微觀宇宙,都是造成被觀測對象被碰撞、移位的重大因子,乃造成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

  事實上,在那樣「微物探勘之顯微鏡」下,一點點的光源,一些些的移位,皆造成無比劇烈的海底火山式的晃搖、景觀滅瞭再重生,或是像水母運動那麼美(卻不在正常世界齣現)的痙攣、幽靈般的在此消失在彼齣現,或電流的竄閃。

  在俊傑的文字中,我驚嘆的發現這樣的「微物之神」,非技藝的(眼球或光學儀器的透摺度無限放大),而是他腦海,或靈魂性的特質,那是一幅一幅其實應該被宣告為「靜物」──時間在其中被取消瞭──乍看是靜止不動的畫麵,可是在他的敘述中,那是一個流變,劇烈到像宇宙飛船穿過小行星帶,熠熠生輝而雷電閃閃的,弦在那麼小的微分世界裏,躍遷、麯扭、彈跳的,也就是說,構成時間、空間、光、粒子,在一個放大無數倍的觀看鏡筒下,全部是流動、不穩定、變幻萬韆的。

  ……不知道怎樣繞路,隻是自始至終都迴到瞭原點。窗外雨勢漸大,自虛空落下的雨遍布在各式場域,汽機車疾駛的柏油馬路、高矮行道樹的稀疏枝葉、恢裸裸的水泥屋頂、違建的高樓鐵皮屋,不斷間錯移動著的各樣圖彩的傘花,或是被車輛極速沖颳攔截的雨水飛蹦濺上路旁的行人小腿。不同的接受體有不同的哀鳴。但大部分的時候那些藏於世界錶層以下的嚎叫都是不會被聽見的。

  這些文字中的,那個鬼魂般的「他」,好像常總迷路:騎著機車,被睏於韆百輛同樣在黃昏翳影,亮著車前燈的機車陣。那是典型中和的景觀,高矗半空遮蔽天空的高速公路水泥橋架;一鑽進去變迷失的十二指腸般的巷弄,壓低的雜亂電綫和檳榔攤、修車行、混亂的騎樓;那像是賈樟柯的電影,或一點點的蔡明亮。但他不是放慢或空鏡頭,那些雜遝、疲憊、空氣中似乎有一層煤渣因此吸光畫麵變髒糊些……,那驟轉進去的死巷弄;舊公寓樓梯間;樓梯間上經過的一隻死去斑鳩的屍體,顔色氣味在那視覺避開的角落變化;或是隔壁的敲牆聲;書房裏的「鼠道」……那便是他的魔術時刻,「一花一宇宙」,那些所謂的「微觀宇宙裏的弦」被打開瞭,撬開瞭,你會想到昆德拉說的:「從卡夫卡之後,我們所有的小說主人公,都隻能是土地測量員K瞭。」但你發覺「他」是一個不去探問「城堡的核心運作,或官員的人際關係」的土地測量員,他是沉默無聲,畫框外之人,而又會因一個轉角將世界帶進他的那個「不為人知的祕密」──那個時間暫停,因此多齣來的「停憩」。每一種情緒或情感,都像水壺裏的水,一次啜飲一小口,節製的懷念、淡泊的感傷、將戲劇性盡量屏蔽掉的,這樣騎機車在這樣混雜、荒蕪、疊堆、醜陋的街景中穿梭,連「修補者」、「漫遊者」都不是的,像卡爾維諾〈帕洛瑪先生〉,在書寫中纔能逐漸浮現,逐漸拼綴的存在之景。

  後來想起來,當時的我像一隻獨站在河邊石頭上的鳥,張望著河裏的蝦蟹,鬧哄著引擎聲的船,岸邊的燈火起伏變幻,那麼多事情在周邊發生著,不願輕舉亂動,怕錯失瞭什麼,兩眼直瞪瞪的瞅著隨機的變動,越專注越入迷,越入迷就越遠離其他,然後突然被另一樣事物驚動,轉頭,眨眼,來不及顧慮剛剛就馬上跌入現在。

  這種飄蓬、淡淡的惶然,性格上的缺乏掠奪性、但觀測或描繪某個迴憶、情感、意義時,動用的參數又龐大無比──因此造成錶達上的慢半拍,或乾脆靜默;一種對所觀看之景,瞬間湧齣情感的自我懷疑,必須再一步確認── 一種永遠處在「時間差」的現在、此刻,這個感受中的「我」總是因這樣的「慢半拍」,幾秒,幾分鍾,幾天,乃至於幾年後,那個「啊,當時的我該如何反應」或「我知道瞭,當時的我是這樣想的」,這樣的延後,再追捕上來的遺憾、懷念、內心獨白的對時光景的解釋,形成這個作者每篇文字,那充滿翳影,因為時空在極小、極私密的尺度內彎麯弧凹瞭,於是總是像波光幻影,正聚集成像的當下,就破碎,不,一個將破碎的預感。這種因為「更多齣來的感性能力」而像數十張極薄透光的描圖紙、層層覆蓋、疊成一個極細微振顫的「此在」,一種連拍式攝影(譬如蜂鳥的翅翼,或簇放中的花朵)造成的連續性或倒反過來的「這是被剪接過的」幻覺,或正是他的每天作品,那說不齣來的詩意與美感之謎。

  對這城市要求也不能太多就是瞭,至少每天早上躺在床上可以看見窗外沒有被對麵公寓擋住的一半天空,清晨陽光照進來房裏牆上挾著一道窗欄的影子,夜裏浮走在窗口邊沿的圓缺月體,有風流過,窗颱上的幾株盆栽會被較大的雨勢波及,甚至一兩次齣門忘瞭關窗,逢風挾雨勢濺瞭窗邊的桌上的一灘灘濕濘。他喜歡這種被模糊的界綫,就好像不曾被阻隔、不曾分彆過內外,因此可以期待更多嚮外擴張延伸的可能。盡管這樣想,但實際上,也許更大的緣由是這房間的確太小,或者說,打從一開始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是太剛好的空間,卻沒估量到那隨之而來日積月纍的必然,東西雜物越來越多,清瞭又清,想盡辦法要在這空間裏放進更多東西。

  我想這或是很難言明、辨析他這些文字幽微、影綽的一部分密碼:他是屬於田野,或說風景顔色在完全曝光的南方的孩子,但終究進瞭城;但他又將「後來的這個自己」像匿蹤術,化成背景,成為城市裏那些下班時刻灰影重疊、挨擠的車流中其中一輛摩托車,成為無數色塊畫素馬賽剋拼疊後卻是一片灰影裏的安靜巡遊者。他住進瞭「太剛好」,其實是太小的這些異鄉年輕人都如是的齣租小房。他既未像童偉格在同齡時,將之全景夢中「昔日田園」化,成為無限透析,透明,找尋無中之我的小說形上旅程。也不如房慧真那如黃錦樹所說的「勤奮的腳,攝像機般的眼」,給予這穿梭的被遺忘城市邊隅,追憶的化石岩層影魅與時間感。他也不像我的「無故事可說卻蹲點咖啡屋的保羅.奧斯特化城市幻術」。戀戀風塵那樣的舊月颱或鐵軌布置,或我想許多他這樣的「北漂」年輕人腦額葉裏著迷的「不能沒有你」式的公路電影,都成切斷抒情電阻的不可言說之物,遺忘的夢境。但要如何啓動書寫?他自覺的從這壓到最小的暫存之我裏,「日積月纍的必然,東西雜物越來越多,清瞭又清,想盡辦法要在這空間裏放進更多東西」,抽絲與剝繭,故鄉,或就是那隻死去的班鳩,「從來都沒注意到原來班鳩的平常灰褐羽毛下隱藏著那麼美麗的顔色,大部分是如同蓊鬱森林的墨綠色,夾雜一絲一絲的黃昏落日將盡彷彿要燒盡最後一片雲的紅色」;卻「避免探視那個角落,那個角落的黑暗就越是放大,每每齣門下樓或是上樓轉角經過都會被那一直擴張的灰暗沾染、拉住。想著是否要把它移開另作處置,卻一直覺得這樣做彷彿是侵犯瞭什麼,或是擅動瞭不屬於自己的某樣東西」。這確實是一很難的,閃瞬消滅的,奇怪的怕冒犯的,卻又藏在眼皮下那死亡、背後、異鄉、如雨中鬼魂般的敘事發動。

  有某幾個夜晚,我如常掛在臉書上,那像雨林中朝生暮死的菌種,小蟲,短短的閃滅眾人浮生的存在之屏,突然會浮現俊傑臉書上的一長段文字。如果那一短暫時刻錯過,它當即被淹沒在龐大的動態海洋裏。他這一篇一篇的文字齣現在那短為王道的臉書雨絲之窗玻璃上,其實總顯得過長。但我每每讀瞭後,浮躁陀螺的心便沉靜下來。好像隻有在文字的轉角再轉角,那些廢棄生銹的大型遊樂場機具後麵,文學的諸神早已離開,剩下一片廢墟給他們;然這個年輕人思索感受他的時代的專注,仍從那極窄的透視、遮蔽、散焦、流離,以安靜的書寫抓到那一瞬靈光,那些溫暖而明淨的什麼。現在這些文字結集成書瞭,各篇篇幅其實又顯得不長,但我讀來卻又不覺得輕靈短小,像是一個真空管裏,精巧繁復的某種未來物種的設計圖,世界被微縮隱喻。它的每一鱗,每一爪趾,每一眼珠,每一脊骨,都是從這個繁華但虛無,喧囂其實寂寞的,「也許這個世界已被偷換掉瞭」,夢中之悲,孵長的獨角獸吧?但當你整本讀完,它又湧現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

  祝福俊傑的這本書。
 
駱以軍

推薦序

祈望一處全新異境


  像是宇宙忽然對你露齣一道隙縫,而你也剛好得見,至此之後你再也不是同一個人瞭,如果你看過那剎那……如果你選擇更艱難的那一種,活瞭下來。—蔡俊傑〈在邊際與邊際之間〉

  在確知本書書名以前,有近半年時間,我練習著,成為一部無有定名,也無定序的未來之書的讀者。這是因為去年底,本書作者蔡俊傑滿逗趣地,將書稿分作七個電子檔,一口氣寄給我,讓我頓時,好像身處戰國時代。我到影印店去,嘗試將列印所得,組成一部書的樣態,以方便閱讀。是在那時,我纔發現所有檔案,皆從第一頁開始編碼,而沒有任一檔案,明示這書稿總體說來,該怎麼稱呼。我一麵看著影印機吐紙,一麵對著一部彷彿是以某種隱密邏輯,不斷重新開始的作品傻笑,隻因(這當然是僭越的猜想)我好像目擊瞭作者,對個人第一本著作,不願輕易讓其定型、預付自我言詮的害羞情狀。就我眼前所見,甫「齣生」的每一頁,都行文細密,拿在手中,有種適切溫度,完全可能,它們具體來自更漫長躊躇,與個人習練,而所謂成「書」這事,大概也隻是必然(或不得不然)的一時結果罷瞭。當時我想:無妨欣然接受作者傳達的「原樣」,將整部書稿,分七份裝訂,隨取閱讀。

  關於這部來自更漫長時程的書稿,我初讀不久就發覺瞭:其中並無什麼隱密邏輯,正好相反,所有這些細密行文,最要求讀者的,格外明確,即是(或可能僅是)沉靜而專注地閱讀。或者,能復雜點這麼說:我猜想,這部書稿最穩確傳達的,正是它極難能被穩確接收的實況。事關一個書寫悖論:當一位作者,想在一個逝者如斯的世界裏,轉注短瞬細節,成其恆定意義時,他獨身背嚮的,正是那個從來就不恆定的世界本身。

  可能,對這位作者而言,書寫首先是一種重復地置身,置身於一種隻能藉由話語傳達,所格限齣的話語阻絕裏。在這話語異境中,奇妙的是,某些恆定的所謂「本質」,將被作者假擬為是靜默深潛,但卻不證自明的。如書稿中許多篇章,蔡俊傑延異錶述的書寫想像。他想像,書寫的可能性之一是:

  不去顛反整個世界,反而從整個現實的裂縫中小心翼翼的抽扯齣一些隱於錶層之下的東西,再重新賦予一種全新的樣貌。而本質是不會改變的,但新的形貌卻能突破以往的思維窠臼。讓我們重新去思考那些裂縫,在錶層之下被隱藏保護著的無人知曉。

  我們看見,是在這設想下,許多作者等距貼眼的查察,具體捕捉的微觀細節,在語境內,有瞭指喻嚮那「不會改變」之底蘊「本質」的可能定性。而所有這些細節,在話語格限裏所傳達的,也就同時,既是從那暫時「裂縫」中,源源湧現的細節,亦是對那「無人知曉」的恆定藏潛,最(倘若不是惟一)可能具體付諸白描的明證瞭。

  如蔡俊傑所言:置身在這異境裏,「時間有不同的算法」。或者高低,或者遠近,非常可能,所有事關距離的錶述,無一不標注著「本質」,與「形成可指喻嚮本質的形貌」,兩者間的必然時差。在此,我們看見的,是一種特屬於這部書稿的時空思維,或再現法則:或許,正是為瞭要恆定背嚮那一切無可恆定的紛錯,作者將書寫,假想且實踐為對所謂的「整個現實」,嚴絲密縫的脈絡再織理。簡單說來,書寫所成就的,因此首要是某種「全新」的原貌奉還,而這奉還所錶明的,總是時延的既遂。

  由此,作為讀者,我們可能也就相對較能理解,何以,除瞭上述引文所從齣的〈城市的天空〉外,書稿中更多篇章,如〈賣花人〉,〈目光之外皆有路〉及〈傳說——無人之境〉等,作者會著力在簡短篇幅內,密植逼近極限值的修辭量,以此,成就一種靜置既逝動態的景窗。這些景窗,有的一緻擱懸觀望者以成「無人之境」,有的,作者會讓素樸現身的單數人稱(書稿中輪用的「我」,「你」及「他」),以前領聚焦、或被動追認的姿態,在觀望中,確認所有細節(那些從「裂縫」中湧現的)正在勃生,正織就著自身的條理。簡單說來,這些佔據書稿絕大部份篇幅,或無,或主要由單數人稱框定的景窗,非常可能,就是作者的書寫想像與實踐中,那明確用以指喻「整個現實」的具體切片瞭。

  在這個以景窗織就,代換全景的書寫實踐中,蔡俊傑寫下所有這些具現時延的縱逝:在昏暗的公寓內梯,偶然撞見的,一具翅羽「褶褶發光」的班鳩屍體;盛夏,烈曝的蟬蛻,似乎「生命的遺緒」,「還被草葉的細尖給擎頂著,隨風搖搖晃墜」;影隨父親,行過捷運地底工地,看他在那漆黑到全然失距的隧道中,無比神準地,一一標記滲水牆麵,而彼時,「彷彿黑暗裏什麼都可以期待」。或者,更多散碎於個人記憶中的此曾在。

  難解的問題仍是:何以,藉由一些組態模式相似的景窗,蔡俊傑恆定觀照與拾取的,會是這些已從自身,或自他者存有中,「剝落離棄」的光影?答案或許是:就上述書寫想像看來,或許果真,沒有任何細節,會比那些已然「剝落離棄」的,更完整指喻瞭蔡俊傑預擬的,存有的「本質」自身。然而,不無矛盾的是,一方麵,就極端想像,則可能,蔡俊傑執著錶述的,不是獨特的記憶,而是對記憶之獨特性的消解。也許因此,在〈忘城〉中,他這麼說:

  後來他再也不稱呼任何再居住的場所為傢,隻任由身心飄蕩流浪,在放遠徵途的最後總是,惟獨念守著故土的人最傻。

  或許正因記憶自身,也僅是某種已遂時延:對「故土」的記憶,更多地具證瞭「故土」原貌不存的實然。於是不無可能,這些「搶救」自沉默,也將在篇章告罄後,重新解組進沉默裏的書寫所隱喻的,因此是事關存有,本就起落無由的所謂「本質」。

  另一方麵,用作者的話來說,則亦可能,在這些以細節差異,一再重復組態的景窗中,或者,在這個一再復寫的行動中,「那些每次齣現細小變化的邊邊角角都被略捨瞭,隻留下最大相疊的幅員」。也就是說,在一再復寫中,將「被略捨」的,是所有沿於個人記憶或體驗的細微差異;將以「最大相疊」的重復被留存的,其實,正是景窗自身的組態模式:作者自我習練的感覺結構。我猜想,這是蔡俊傑書寫,最獨特的一麵。或許,他寫下的,終究是一種反語的祈望。如〈鏇轉門〉中,對這反復習練的景窗模組,作者所下的結語,他或許祈望著,「在玻璃罩的倒影裏看不見自己」。

  祈望是否可能,一個全新「自我」,在當「我」不獨念守著「我」伊時,對自己確存。我猜想,是在這裏,蔡俊傑展現瞭個人,迥異於自傳式抒情散文的書寫探索,而以類如〈在邊際與邊際之間〉、〈觀看的瞬間〉與〈藏在世界錶層以下的〉等篇章,更明確地,為自己定明觀望的邊框。一種關於書寫的書寫。然而,卻正是在這些較無個人抒情印記的篇章中,蔡俊傑對自己,重建瞭事關一位作者,不獨是麵嚮「書寫」此事的「情感」全景:對他而言,那具體是「自身的情感、對世界的情感、自身投射在世界中的情感,被世界內化的情感」。

  也許亦能這麼說:倘若既逝的無法復原,那麼能修復的,毋寜是個人繼續感受的意願與能力。「如果你選擇更艱難的那一種」。於是,就個人一再復寫的「無人之境」,這位作者同時「發現所謂無人其實是無有來人,沒有人來,卻一直都有人在」;而關於「本質」可能的起落無由,他同時亦說,「可以確定的是,自己已經在瞭,成為一種生命的時光中很重要的基準點」。如此,這整部書稿,陳述瞭這位作者,存身此世的豐盈感知,那既來自記憶,也來自對記憶之「本質」的省思。於是,當我得知,蔡俊傑決定將一部「未來之書」,定名為《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之時,我感覺十分適切:此刻,書寫纔要確切落定,而這位新作者,早就迢遠地齣發瞭。

  祝福他。
 
童偉格

圖書試讀

光陰

太熱瞭,他感覺到左後背一陣逐漸升溫的熱意,像氣泡蘇打水那樣粼粼冒泡消破般被熱日嚙噬的搔癢感,匆忙起身時碰倒瞭一些東西,書桌上雜亂無章,一疊紙散瞭齣去,早已過期的發票還黏在手臂上,靠著牆的電腦螢幕電源燈轉為休眠的橘紅。

起身闔上百葉窗片,再坐迴椅子上,電風扇轉著,整個窗颱因為上麵半透明遮光罩而圍滯著烘烘熱氣。

昨晚就這樣趴著睡著瞭,迷迷糊糊還隻是半醒,即便是清晨的陽光也這麼熱烈啊,這個夏天熱得讓人疲憊,蒸騰的氣浪中漫漫是灼燒的焦燙,不僅是被日曬,那從舒涼冷氣房中撞上濃稠攪和不開的戶外熱沼,空氣裏的溫熱如燃餘的灰燼淋繞著身旁,隻等勉身走動再帶起一道稀微的氣流;還有氣味也是,盈盈糾纏著彷彿所有的味道都起瞭毛邊,總搔得嗅味感到難受自溺,進而浸滲到身體裏,再從每一個毛細孔冉冉蒸散。令人不耐卻又顯得意識消沉,融化與汗流的夏日,躲藏與陰影,消極抵抗的夏日。

眼睛還無法完全張開,太過乾而痠澀,一手還撐揉著睡沉的額頭,邊輕著另手摸戴起眼鏡,看著眼前桌上因為趴睡而被兩手臂推齣的空間,陽光從百葉窗片的間隙透印而齣,浮遊成一列明暗粗細的光影條碼,纔看到原本被雜物堆埋的桌麵上,殘餘一些泥土跟枯葉細枝。

他看瞭看一旁窗颱光蔭下的幾盆小草樹,大都因缺水或烈曬而枯萎,有些則是哪段時間異常殷勤地澆瞭太多水被淹溺,之後再留意到枝葉變得薄爛褐黃,纔發現根芽已經被泡爛瞭。他摸不清哪一棵嗜水、哪一盆又偏好乾土,總就一貫的憑藉感覺予以暴飲暴食(還有暴曬),隨手就是猛灌,直到過多的水從盆底汩汩流齣,或就是連著幾日頹廢而懶懶看著盆土乾灰甚至硬裂。而那些癟乾的殘葉瘦枝像是經過細琢慢製的雕塑,成瞭一道道深褐的骨影。

全部也隻剩下兩三盆始終維持著盎然綠葉,但也就這樣瞭,也沒見再長大,他想能這樣活下來已經是很不簡單瞭,更多的他也做不瞭,換大盆就會占更多空間,不換盆就等到根節盤桓茁壯占瞭更多盆裏空間,同時也和著水排擠流失掉原本就極少的土壤,直剩那些喪失供養與保水功能徒留裝飾存在黏附根莖上的稀疏甚或多處鏤空的旱薄土層,而枯萎都是從最底下的葉叢開始,然後逐枝、逐葉往上蔓延,又像著染上色,直到最後整棵植物被染成一種死寂無聲的焦褐。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我感覺整個人都被掏空瞭,然後又被一種莫名的清醒填滿。這本書真的太絕瞭,完全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認知。作者不是那種會直接告訴你“真相是什麼”的作傢,而是像一位溫和的引導者,帶你一點一點地剝開層層迷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裏很多描述的“替換”並非是那種戲劇性的、讓人一看就覺得不對勁的改變,而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就像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小事,你可能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彆,但當你把它們串聯起來,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和你過去所認知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東西,已經悄悄地在你眼前成型。作者對細節的把握簡直令人發指,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社會肌理的變化,並將它們轉化為引人深思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他描寫一些日常對話的場景,那些話語在錶麵上看沒有任何問題,但仔細琢磨,你會發現其中隱藏著微妙的權力關係,或者已經被悄然改變的價值判斷。這讓我開始懷疑,我們每天說的話,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瞭某種“新常態”的載體?這種感覺非常奇妙,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玻璃罩裏,外麵的一切都在慢慢變化,而你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卻又無能為力。而且,作者並沒有給齣什麼明確的解決方案,這反而更加凸顯瞭問題的嚴重性。他隻是拋齣瞭一個問題,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反思。這本《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评分

說實話,讀完《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我的心情復雜得難以言喻。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哈哈大笑或者熱淚盈眶的書,它帶來的更多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思考,一種對現實世界的全新審視。作者構建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解讀“改變”這個概念。他認為,許多改變並不是以那種驚天動地的形式齣現,而是以一種更加隱秘、更加溫和的方式,悄悄地發生在我們身邊。我特彆喜歡他描述的那些“被替換”的場景,比如那些曾經被視為神聖的儀式,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被簡化、被娛樂化,甚至被遺忘的。這種過程,就像是看著一件珍貴的古董,被一點點地磨損,最終隻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你讀著讀著,就會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無聲的流逝和悄悄的變質。這本書讓我開始懷疑,我們所追求的“進步”,是否真的讓我們變得更好?還是說,我們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也悄悄地丟掉瞭許多寶貴的東西?這種感覺,就像是走在一條寬敞明亮的馬路上,你以為自己正在加速前進,但你可能卻忽略瞭路邊那些更加古老、更加有韻味的風景。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在於它讓我重新認識到,“日常”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如此深刻的意義,以及如此巨大的力量。

评分

天啊,我纔剛讀完《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這本書,現在腦袋裏還嗡嗡作響,感覺好像被某種巨大的、看不見的力量浸泡過一樣。一開始以為這隻是又一本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評論,沒想到它所探討的“靜悄悄的更換”的概念,比我之前接觸過的任何東西都要來得深邃,甚至可以說是令人不寒而栗。作者巧妙地避開瞭那些轟轟烈烈的巨變,而是將焦點放在瞭那些微不足道的、日積月纍的改變上,就像在描述一個你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朋友,突然某天你發現他身上多瞭幾條細微的皺紋,他的眼神裏多瞭些你從未見過的疏離,而你自己卻渾然不覺。這種“換掉”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是無數個不被注意的選擇、被遺忘的傳統、被修改的記憶纍積而成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被替換”的日常片段時,那種不動聲色的筆觸,像是老照片褪瞭色,卻又讓你越發感受到其中隱藏的過往。那些被淡忘的習俗,那些被邊緣化的價值觀,它們並沒有被徹底摧毀,而是以一種更溫和、更不易察覺的方式,悄悄地融入瞭新的秩序,甚至成為新的“常態”。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現在所認為的“真實”,又有多少是我們自己親手構建的?又有多少,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就被他人精心安插進瞭我們的認知裏?這種感覺,就像在自己的傢裏,發現牆壁上的畫被悄悄換成瞭另一幅,你或許會覺得有點奇怪,但仔細一想,好像又沒什麼大不瞭的,直到你驀然驚覺,那幅新畫,正微妙地改變著你對整個房間的感知。這本書的震撼,不在於它揭露瞭什麼驚天秘密,而在於它讓我們直麵自己認知的盲點,以及我們對“改變”的麻木。

评分

《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這本書,我得說,它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會是一篇關於社會變遷的探討,結果它卻像一麵放大鏡,將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都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作者的筆觸非常犀利,卻又恰到好處地收斂,不會讓你感到過於壓抑,但那種冰冷的現實感卻始終揮之不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裏關於“習慣”的描述。那些我們每天都在重復的行為,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習慣,有多少是被時代所塑造,有多少又是被某種更深層次的力量所引導?作者巧妙地將這些日常的行為,解讀成瞭一種“被替換”的證據。他沒有去批判,沒有去指責,隻是靜靜地展示,然後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無力感。就好像你發現,每天早上你都習慣性地打開同一個App,你以為是你自己的選擇,但也許,這個App的設計者,早就已經通過無數次的用戶行為分析,將你的“習慣”牢牢地抓在瞭手中。這種感覺,既是諷刺,又是警醒。而且,作者對於“信息”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有多少是真實的,有多少是經過“篩選”和“包裝”的?那些被刻意強調的,和那些被有意忽略的,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什麼樣的“現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所謂的“真相”,可能從來都不是唯一和絕對的,它可能是一種被精心構建齣來的幻象。

评分

讀完《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曆瞭一次“認知重塑”。這本書不是那種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看到自己,看到你所處的環境,然後自己去思考。作者所描述的“靜悄悄的替換”,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漸進的過程,它不是那種讓人一眼就能看穿的陰謀,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侵蝕。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文化符號”的解讀所吸引。那些曾經代錶著某種意義的符號,是如何在時間的流逝中,被賦予新的含義,甚至被完全顛覆的?這種轉變,可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我們卻往往不以為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這些“文化符號”之上的,而當這些符號被悄悄替換時,我們的認知,也隨之發生改變。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情感變化,最不易察覺的社會肌理。他沒有直接告訴你“真相”,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被替換”的真實感。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是否真的讓我們變得更好?還是說,我們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也悄悄地丟掉瞭許多寶貴的東西?

评分

《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這本書,真的給瞭我極大的震撼。我一直以為“改變”都是顯而易見的,是需要被察覺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改變,往往發生在最不容易被察覺的地方。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激昂的批判者,而是一位冷靜的觀察者,他用一種近乎冷酷的筆調,描繪齣世界的“靜悄悄的替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價值體係”的探討。我們所相信的,所推崇的,所鄙夷的,這些價值判斷,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被悄悄地改變的?這種改變,不是由某個具體的事件引發,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的選擇、無數次的信息輸入纍積而成。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停下來,然後環顧四周,審視我習以為常的生活,開始懷疑,這些“習以為常”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替換”。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他能夠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為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讓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種無聲的流逝和悄悄的變質。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能讓你感到輕鬆的書,它會讓你思考,會讓你不安,但它絕對是一本能夠讓你更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的書。

评分

《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這本書,真的讓我腦袋炸開瞭。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關於宏大曆史敘事的書,結果它卻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將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被掩蓋的“真相”一點點地剖析開來。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冷靜,他沒有情緒化的錶達,也沒有煽情的描述,隻是用一種近乎科學的嚴謹,去揭示“靜悄悄的替換”是如何發生的。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消費主義”的討論所吸引。我們每天都在購買,在消費,我們以為這是自由的選擇,但作者卻讓我們看到,這種“選擇”可能已經被精心設計,而我們所消費的,也可能正在悄悄地改變我們。這種感覺,就像是你以為自己是在為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消費,但實際上,你卻在被消費的欲望所驅動,甚至被消費品所定義。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深刻的道理。他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本《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審視你所生活的世界,然後,你可能會發現,你所熟悉的一切,都已經不再是你所認識的樣子。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這本書,讓我花瞭不少時間去消化。它不是那種讀起來輕輕鬆鬆的書,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思考,甚至是一種內省。作者所描繪的“悄悄的替換”,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過程,它不是突如其來的巨變,而是日積月纍的侵蝕。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集體記憶”的描寫所打動。我們以為的共同記憶,真的是真實的嗎?還是說,它已經經過瞭某種“編輯”,變得麵目全非?這種想法讓我感到非常不安,因為記憶是我們構建自我認知的基礎。如果連記憶都不可靠,那我們還能相信什麼?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情感變化,最不易察覺的社會肌理。他沒有直接告訴你“真相”,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被替換”的真實感。我喜歡他對於“懷舊”的解讀,他認為,我們對過去的懷念,可能也是一種被“簡化”和“美化”的記憶,而我們真正失去的,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多。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追求的“進步”,是否真的讓我們變得更好?還是說,我們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也悄悄地丟掉瞭許多寶貴的東西?

评分

這部《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絕對是我近幾年讀過最能挑戰我思維的書籍之一。它所描述的“靜悄悄的替換”,就像是一種無聲的革命,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一點點地重塑。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使用那些煽情的辭藻,也沒有刻意製造緊張的氛圍,而是用一種極其冷靜、客觀的筆調,勾勒齣一個個令人不安的畫麵。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記憶”的探討所吸引。我們以為的記憶,真的是我們真實的經曆嗎?還是說,我們的記憶,也可能在不經意間,被某種力量所“編輯”瞭?這種想法非常可怕,但作者卻以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將這種可能性展現齣來。他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那些曾經堅不可摧的信念,那些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是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被一點一點地侵蝕、替換,最終變得麵目全非。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身邊的一切,那些我習以為常的事物,那些我堅信不疑的道理,它們真的還是當初的樣子嗎?或者,它們也已經被某種“靜悄悄的替換”所改造瞭?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人物內心活動時的細膩之處,他並沒有直接寫齣角色的絕望或恐懼,而是通過他們的眼神、他們的微錶情、他們那些不經意的舉動,來傳遞齣那種被剝奪感和無力感。這本《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不是一本讀完就能讓人感到輕鬆的書,它會讓你思考,會讓你不安,但它絕對是一本能讓你更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的書。

评分

《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激烈的衝突,但它所揭示的“悄悄的替換”,卻讓我感到一種徹骨的寒意。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沉靜,他就像一個旁觀者,冷靜地觀察著世界的變化,然後用最簡潔、最樸實的語言,將其記錄下來。我特彆喜歡他對於“語言”的分析。他認為,我們使用的詞語,我們錶達的方式,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那些曾經有力量的詞匯,可能變得蒼白無力;那些曾經被視為禁忌的詞匯,可能變得司空見慣。這種語言的“替換”,比任何物質上的改變,都更加令人不安,因為它直接觸及瞭我們的思維方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的交流,我們每天的思想碰撞,都在無形中,塑造著一個全新的“現實”。而且,作者並沒有提供任何“救贖”的方案,他隻是拋齣問題,讓我們自己去思考。這種開放式的結尾,反而更加令人迴味無窮。我常常會在讀完某一段落後,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含義,然後陷入沉思。這本《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瞭》絕對是一本值得你花時間去細細品讀的書,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審視你所生活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