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日記(附贈「大地行走—蔣勛朗讀池上縱榖詩句」CD)

池上日記(附贈「大地行走—蔣勛朗讀池上縱榖詩句」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蔣勛
  • 池上
  • 日記
  • 散文
  • 旅行
  • 文化
  • 颱灣
  • 自然
  • 慢生活
  • 詩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縱榖的雲在山巒谿榖間舒捲
大山篤定,流雲自來自去,彷彿天長地久
 
  ★春日迷濛、夏日金夕、鞦日低迴、鼕日晃漾,縱榖一年,蔣勛找到心方嚮
  ★收錄蔣勛縱榖四季光影紀錄,美學大師走過的池上遍地,攝影百分百呈現

 
  附贈「大地行走—蔣勛朗讀池上縱榖詩句」CD

  「有時候覺得,風景其實是一種心事。」蔣勛細細說著,他與縱榖的緣分,朗讀他在縱榖寫下的詩。CD全長50分鍾,縱榖的山、縱榖的雲、縱榖的風聲、水聲……都迫不及待想要告訴你。
 
  山水自然,纔是永遠讀不完的詩句
 
  二○一四年十月,蔣勛接受颱灣好基金會邀請,開始在颱東池上擔任駐村藝術傢。他在縱榖找到一間老宿捨,在最簡單的生活條件下,開始寫作、畫畫。本書集結蔣勛一年多來的池上駐村文字、攝影創作。他讓聲音帶領著他,讓氣味帶領著他,與大地、萬物、季節流轉對話並心有所感;春夏鞦鼕,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癢,都在他的身體裏,有如找迴兒時的記憶,一點一點,在池上落土生根。
 
  「在長河和大山之間,聽著韆百種自然間的『天籟』,好像也就慢慢找迴瞭自己身體裏很深很深的聲音的記憶……。那麼多渴望,那麼多夢想,長長地流過曠野,流過稻田上空,流過星辰,像池上的雲,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貼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瑩的露水……。」─蔣勛
 
  池上四季流轉之美:
 
  【春】
  清晨霧迷濛。從縱榖一路南下,許多高大苦楝。一樹淺淺淡淡的粉紫。因為淡如煙塵,不容易發現。空氣裏也都彌漫花香,像女子身上嬌甜的粉香。一過春分,花絮如細霧紛飛飄零四散。
 
  【夏】
  縱榖的稻田開始有很豐富的綠瞭。如果有風,可以看到風行走的姿態,在稻葉上滉漾、搖曳、翻飛,如同波濤,風起雲湧。看到風停,一切都無痕跡,仍然隻是靜靜的稻田。
 
  【鞦】
  入鞦以後,荷葉枯黃萎敗,結瞭許多碩大蓮蓬。池麵空淨,隻剩疏疏落落幾朵荷花兀自開落,映著水光,彷彿臨水自鑑,不爭春夏,有鞦天的淡遠悠長。
 
  【鼕】
  收割後的稻田留著短短硬硬的稻梗,還有一些割稻機駛過的轍痕。大片荒蕪的田地在入鼕以後顯得冷清野悍,是土地本身的力量吧,沒有多久,田間燒起野煙,之後就要翻土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勛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颱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係主任、《聯閤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齣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著有散文《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微塵眾》《少年颱灣》等;藝術論述《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捲》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 M》;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蔣勛Facebook: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圖書目錄

序  人在池上
 
捲一  山影水田
池上日記──相伴
歡喜贊嘆──震旦博物館北齊佛像
公東教堂──懷念錫質平神父
池上日記──落地
巴勒摩、巴勒摩──懷念碧娜.鮑許
縱榖之歌──寫給巴奈、那布
池上日記──雲域
流浪歸來──寫給流浪者旺霖、欣澤、榆鈞、耿禎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董乃仁/Nick Dong/董承濂與《悟場》
池上日記──燒田
我的空間記憶──城市的空間與時間
 
二  日光四季
二○一四  十一—十二月
二○一五  一—十二月
二○一六  一—四月

圖書序言

自序

人在池上
 
  駐村
 
  二○一四年的鞦天我到池上駐村瞭。

  早些年,大部分的西部居民對遠在東部縱榖的池上印象模糊,常常聽到的就隻是「池上便當」而已。至於池上便當好在哪裏,也還是說不清楚。有當地居民跟我說,池上米好,大坡池産魚,米飯加上魚,就是早期池上便當的豐富內容。我沒有查證,這樣說的居民,臉上的錶情有一種長久以來對故鄉物産富裕的驕傲吧。

  颱灣好基金會希望大傢認識島嶼農村的美,開始在池上蹲點,二○○九年第一次鞦收以後,六、七年來,我從徐璐口中就常常聽到池上這個名字。

  如果隻是名字,池上對我而言還是很遙遠的吧。然而像是有一個聲音在牽引呼喚,我也一次一次去瞭池上,一次比一次時間久,終於在二○一四年決定駐村兩年。

  徐璐當時是颱灣好基金會的執行長,已經計畫在池上辦一係列活動,像「春耕」「鞦收」。她希望島嶼上的人,特彆是都會裏的人,可以認識池上這麼美麗的農村,「春耕」「鞦收」是池上土地的秩序,在後工業的時代,也會是重新省思人類文明的另一種新秩序嗎。

  二○○九年第一次鞦收活動辦完,徐璐傳一張照片給我,彷彿是空拍,鋼琴傢在一大片翠綠的稻田中央演奏,看到照片就會從心裏「哇」的一聲,覺得世界上怎麼有這麼美的稻田風景。那張照片後來在國際媒體上被大篇幅介紹,池上的農田之美,不隻是島嶼應該認識,也是全世界重新省思土地意義的起點吧。

  隔瞭幾年,二○一二年,我就應邀參加瞭「春耕」的朗讀詩活動,那一年參加的作傢還有詩人席慕蓉、歌手陳永龍和作傢謝旺霖。

  我們住在一個叫福吉園的民宿,走齣去,抬頭就看到近在眼前巨大壯觀遼闊的中央山脈,峰巒起伏綿延,光影瞬息萬變。每個人最初看到也都是「哇」「哇」叫著,平常咬文嚼字的作傢,到瞭大山水麵前,好像找不到什麼詞匯形容,「哇」「哇」也就是歡喜和贊嘆吧。但住幾天之後,自然也會沉默安靜下來。我們當然是初次到池上,有點大驚小怪,當地農民在田裏工作,對眼前風景也隻是司空見慣。他們安靜在田裏工作,對外地人喧譁誇張的「哇」有時點頭微笑欣賞,有時彷彿沒有聽到,繼續埋頭工作。

  那一次的朗讀詩碰到大雨,在大坡池邊搭的舞颱,雨棚上都積滿瞭水,背景是大坡池,以及隔著池水籠罩在雨霧中蜿蜒的海岸山脈。

  有當地居民告訴我,大坡池是地震震齣來的大水池,自然湧泉,水勢豐沛,也是野生鳥類棲息的地方。我喜歡大坡池夾在東邊海岸山脈和西邊中央山脈之間,無論從哪一邊看都有風景,東邊秀麗尖峭,西邊雄壯,日齣時東邊的光照亮中央山脈,日落時分,晚霞的光就映照著海岸山脈。池上晨昏的光變化萬韆,不住一段時間,不容易發現。

  夏天的時候大坡池裏滿滿都是荷花,繁華繽紛,入鞦以後,荷花疏疏落落,殘荷枯葉間會有成群野鴨、鷺鷥飛起。到瞭鼕末春初,大坡池幾乎清空瞭,水光就倒映著山巒和天空。初春的清晨,大約五點鍾,太陽還沒有從海岸山脈升起,大霧迷濛,我曾經看到明淨空靈的大坡池,和白日的明艷不一樣,和夏季的色彩繽紛也不一樣。我偶然用手機留下瞭那一刻大坡池的寜謐神祕,傳給朋友看,朋友就問:你又齣國瞭嗎?這是哪裏?

  二○一二春耕朗誦詩,碰上大雨滂沱。觀眾原來可以坐在斜坡草地上聆聽,因為草地積水,結果都穿著雨衣,站在雨中聽。

  詩句的聲音在大雨嘩嘩的節奏裏,也變成雨聲的一部分。詩句一齣口就彷彿被風帶走瞭,朗讀者聽著自己的詩句,又好像更多時間是聽著雨聲、風聲。那樣的朗讀經驗很好,也許詩句本來就應該在風聲、雨聲裏散去。

  山水自然的聲音纔是永遠讀不完的詩句吧。

  朗讀的時候,我背對大坡池,看不見大坡池。後來有人告訴我,池麵上一絲一絲的雨,在水麵盪起漣漪,山間一縷一縷裊裊上升的煙嵐,隨風飄散。我真希望自己不是朗讀者,是一起分心去看山、看水、看雲嵐雨絲的聽眾。

  那是春天的大坡池,記得是四月,池上剛剛插瞭秧的水田,一片一片明如鏡麵。細細的一行一行的秧苗,疏疏落落,水田淺水裏反映著天光雲影,迷濛氤氳,像潮濕還沒有乾透的一張水墨。

  那是一次奇特的聲音的記憶,風聲,雨聲,自己的聲音,水渠裏潺潺的流水聲,海岸山脈的雲跟隨太平洋的風,翻山越嶺,翻過山頭,好像纍瞭,突然像瀑布一樣,往下傾瀉流竄,洶湧澎湃,形成壯觀的雲瀑。

  池上的雲可以在一天裏有各種不同的變化,雲瀑隻是其中一種。有時候雲拉得很長,慵懶閑適,貼到山腳地麵,緩緩盪漾,有人說是卑南溪的水氣充足,水氣滋潤稻禾,也讓這裏的稻田得天獨厚。

  二○一三年雲門四十年在池上鞦收的稻田演齣《稻禾》,下著雨,山巒間也齣現雲瀑,使那一天的觀眾看到天地間難以比擬的壯觀舞颱。

  雲的瀑布,沒有水聲那麼轟轟喧譁,是很難察覺的聲音,是山和煙嵐對話的聲音,是雲和煙嵐對話的聲音,是細細的輕盈的纏綿的聲音,像耳鬢廝磨,像輕輕撕著棉絮。春天,我像是在池上的土地裏聽到一種聲音,是過瞭寒鼕,春天開始慢慢復活甦醒,一點點騷動愉悅又很安靜的聲音,我想到節氣裏的「驚蟄」,是所有蟄伏沉寂的生命開始翻身、開始初初懵懂甦醒起來的聲音吧。很安靜的聲音,很內在的聲音,不急不徐,牽引我們到應該去的地方。心裏最深處的聲音,身體最內在的聲音。人聲喧譁時聽不到的聲音,喧囂躁動沉靜下來,當大腦的思維都放棄瞭操控聽覺,聽覺迴復到最初原始純粹狀態,像胎兒蟄伏在子宮裏,那麼專一、沒有被打擾的聽覺,那時,你或許就會聽到自己內在最深的地方有細細的聲音升起。
 
  聲音
 
  池上那一個春天的雨聲中,我聽到瞭自己內在的聲音。

  常常是因為這樣的聲音,我們會走嚮那個地方。

  年輕的時候在巴黎,有時候沒有目的,隨興依賴心裏的聲音隨處亂走,在小巷弄中穿來穿去。巴黎古舊緩慢的幾個河邊社區,總是讓我放棄大腦思維,可以漫無目的,任憑身體跟著聲音走,跟著氣味走。

  這幾年,偶然迴到巴黎,走著走著,還會聽到冥冥中突然興起的聲音,彷彿是自己二十幾歲遺留在一個巷弄角落的聲音,忘瞭帶走,忘瞭四十年。它還在那裏,那聲音如此清晰,像遠遠的一點星辰的光,在暗夜的海洋引領迷航的船舟。走著走著,感覺到那聲音越來越近,很確定就近在麵前瞭,我張開眼睛,看到整麵牆上有人寫著韓波〈醉舟〉的詩句。

  我們內在都有詩句,藏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不是在大腦中,大腦的思維聽不見內在的聲音。那聲音有時候像是藏在心髒中空的地方,在達文西說的「被溫熱的血流充滿迴盪的中空地方」。有時候,我也覺得那聲音是否也許像是存放在胎兒時的肚臍中心。那個地方,齣生時一不小心,會被剪掉,那很慘,就一輩子不會再聽到自己的聲音瞭。聽不到那聲音,有點像佛經裏說的「無明」吧,像再也打不開的瞳孔,像沒有耳膜可以共鳴的聽覺,像《紅樓夢》裏賈寶玉失去瞭齣生時啣在口中的那塊玉,他就像失瞭魂魄,失瞭靈性,永遠與自己身體最深處的聲音無緣瞭。

  我呆看著巴黎牆上大片工整書寫的〈醉舟〉,想起那個十八歲就把所有詩句都寫完瞭的詩人,在城市資産階級和知識分子間被捧為天纔,然而天纔在城市裏彷彿隻想活成敗俗的醜聞,他讓整個城市震撼,他讓倫理崩裂潰敗,他說:要懂得嚮美緻敬。後來他齣走瞭,流浪飄泊在暗黑的非洲,航海,販賣軍火,在陌生的地方得病死去。

  我聽到一個聲音說:詩人在高熱的燒度裏鬍言囈語,望著白日的天空大叫:滿天繁星,滿天繁星。

  他或許不是囈語,而是真的看見瞭滿天繁星吧。詩句死亡的時刻,天空或許總是有漫天的星辰升起,每一粒星辰都是曾經熱烈活過的肉體,帶著最後一點閃爍餘溫升嚮夜空。

  我知道即使是在白日,星辰都在。然而池上夜晚的星空如此,讓我浩嘆,無言以對。

  你知道嗎?為瞭讓稻榖在夜裏好好休息,池上許多地區沒有路燈。讓稻榖休息、睡眠,像人睡足瞭覺,纔有飽滿的身體。稻榖飽滿,也是因為有充足的睡眠。因此,幾條我最愛在夜裏散步的路,都沒有照明,如果沒有雲遮擋,抬頭時就看到漫天撒開的星鬥。大概住一個月,很快就會熟悉不同季節、不同時辰星座升起或沉落的位置。鞦天以後獵戶星座大約是在七點以後就從東邊海岸
山脈升起,慢慢升高,一點一點轉移靠近西邊的中央山脈,很像我們在手機裏尋找定位。

  有人真的下載瞭手機軟體,對著天上的某一處星群,手機麵闆上就顯示齣那些星座的名稱和故事。

  但是我還是有莫名的衝動,有時閉起眼睛,聆聽天上星辰流轉的聲音,升起或沉落,都如此安靜沒有喧譁。
 
  詩句
 
  二○一四年十月住進池上之後,慢慢聽到更多的聲音,樹葉生長的聲音,水滲透泥土的聲音,昆蟲在不同角落對話的聲音,不同鳥類的啁啾,求偶或者爭吵,清晨對著旭日的歌唱,或黃昏歸巢時吱吱喳喳的吵嚷,聲音是如此不同。我嘗試聽更多細微的聲音,像莊子說的「天籟」,動物爭吵,人的謾罵,聲音都太粗暴,聽久之後就無緣聽到「天籟」瞭。「天籟」是大自然裏悅愛或親暱的聲音吧,「天籟」或許也就是自己心底深處的聲音,可以在像池上這樣安靜的地方聽到「天籟」,也就找迴瞭自己。

  池上住到一個月後,就開始嚮四處去遊蕩。

  從池上往西南,約一小時,就進到南橫的入口。南橫的車道因為風災中斷瞭,但還可以走到利稻。如果步行,沿著新武呂溪的溪澗峽榖,可以走到這條溪匯入卑南溪的交會處。我躺在巨大岩石上,聽著新武呂溪的聲音,彷彿溪澗裏每一條水流都在尋找卑南溪的入口,兩條溪澗的水聲不同,碰到不同的礁石,有不同的聲音,碰到岩壁轉彎的時候,也有聲音。我仔細聆聽,聲音裏有尋找,有盼望,有眷戀,有捨得,也有捨不得,有那麼多點點滴滴的心事。

  我走到溪畔山坡上的霧鹿部落,看小學生在校園升旗,大片的番茄田不知為何落滿一地番茄,任其腐爛。記得山坡上的曇花嗎?在月光下同時開放瞭數百朵,我彷彿也聽到曇花一一綻放時歡欣又有一點淒楚的聲音。

  迴到池上,走過育苗中心,看到一條一條長約一百公尺的白布,鋪在地上,有人細心澆水。我好奇翻開濕潤的白布一角偷窺,蜷伏在白棉布下,一粒一粒的稻榖,剛冒齣針尖般白白的嫩芽,像許多胎兒,我聽著它們初初透齣呼吸的聲音,吱吱喳喳,也像在歡欣對話。

  在長河和大山之間,聽著韆百種自然間的「天籟」,好像也就慢慢找迴瞭自己身體裏很深很深的聲音的記憶。像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禮》中那一聲彷彿從記憶深處悠長升起的呼喚,像亙古以來原野中的聲音,那麼多渴望,那麼多夢想,長長地流過曠野,流過稻田上空,流過星辰,像池上的雲,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貼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瑩的露水,讓睡覺飽足的秧苗在朝陽升起以前醒來。

  雲可以如此無事,沒有目的來,沒有目的又走瞭。

  初春的某一天,我聽到一株苦楝樹將要吐芽的聲音,聲音裏帶一點點粉紫,纔剛立春,縱榖還很冷,但是那一株苦楝樹彷彿忍不住要趕快醒來。

  入睡以前和甦醒時分,我總是躺在床上,閉著眼睛,聆聽許多種聲音。最安靜的是雲緩慢流走的聲音,清晨或暗夜裏,無蹤無影的雲,優雅的飄拂、流蕩,不急不徐,在空中留下他們有時銀白、有時淡淡銀灰的聲音。

  清晨五點前後,夜晚七、八點之後,沒有日光,沒有燈光照明,有時有月光和星光,月光和星光都是安靜的,不會打攪擾亂心裏麵的聲音。

  我聽著雲流動的聲音,比水要輕盈,雲嵐移動,很慢,若有若無,若斷若續。我在筆記裏寫下一些句子,想告訴你那心底聲音的記憶:
 
  聽自己的聲音
  聽風的聲音
  聽秧苗說話的聲音
  聽水圳潺潺流去
  聽山上的雲跟溪榖告彆的聲音
 
  我們都要離去
  雖然不知道要去哪裏
 
  所以,你還想再擁抱一次嗎?
  我因此記得你的體溫
  記得你似笑非笑
  記得你啼笑皆非的錶情
 
  告彆自然很難
  比沒有目的的流浪還難
  我為什麼會走到這裏?
  在鞦收的田野上
  看稻梗燒起野煙
  火焰帶著燒焦的氣味騰空飛起
  乾涸的土地
  等待下一個雨季
 
  可以聽風聽雨
  聽秧苗醒來跟春天說話
  我要走瞭
  你隻是我路過的村落
  讓我再擁抱一次
  記得你似笑非笑的錶情
 
  宿捨
 
  從十月到隔年二月初,大約是從寒露、霜降,經過一個鼕天,到次年的立春。我逐漸習慣瞭縱榖的方嚮,從池上往南,到關山,鹿野,有時去鸞山部落,看神奇的大榕樹,盤根錯節。這個差點被唯利是圖的建商毀掉的部落,有一個叫阿裏曼的原住民,努力保護住這片山林,我跟支持他的遊客進山,遵照他的囑咐,帶瞭小米酒和檳榔,先隨他祭拜祖靈,離開的時候也遵照他囑咐種下一棵樹,島嶼可以天長地久,是因為惡劣的商業撼動不瞭鸞山部落的阿裏曼,那裏古老巨大的榕樹都沒有被砍伐,讓部落的孩子有一代一代可以傳說下去的故事。

  立春前後,鸞山部落有開成漫漫花海的梅林,馥鬱芬芳,我的嗅覺記憶也在身體裏蠢蠢欲動瞭。「蠢」這個漢字,是在提醒思維的停止嗎?像許多蟲在春天醒來,興奮愉悅,「蠢」被聰明的人嘲笑鄙夷,然而「蠢」在池上的土地裏,是許多沉默著努力在春天要甦醒的生命。

  蠢蠢欲動,春天要來瞭,走在池上,我的身體裏升起用鼻腔嗅覺在母親胸前索乳時那麼真實的氣味的記憶,那些花,那些新芽,各種不同的氣味,也像我嬰兒時一樣,用嗅覺牽引昆蟲前來,為她們的繁殖成長完成授粉。

  縱榖很長,我的第一個鼕天,彷彿冰凍在島嶼的走廊裏,聽瞭一個季節的風聲。

  火車穿行在縱榖,從鳳林一路南下,瑞穗、玉裏、富裏,還有一些不停的小站,像東竹。縱榖是一條長長的廊道,東北季風的時節,這也是風的廊道。池上在縱榖長廊南端,鼕天當然風大,很冷,有一個夜晚,縱榖的風呼號嘯叫,我住的是舊宿捨改建的老屋,木窗的隙縫鑽著一綹一綹的風,我測瞭溫度,是攝氏五點四度。想起來農民跟我說,日夜溫差大,稻榖適應冷熱收縮,榖粒也纔健康結實。

  土地裏勞動的人,有他們許多對自然獨特的解釋。我也開始學習,試圖用身體記憶這條縱榖中冷與熱的溫差。

  白日中午,烈日當空,炙燙炎烈,皮膚上被炙烤,彷彿綁在烤架上火燒的記憶。寒鼕夜晚,東北季風一路自北追殺而來,如入無人之境,風通過縱榖長廊,把所有的溫度帶走,這裏的生命,必須要在鼕季耐住這樣冰寒的風,這樣冷冽無情的嘯吼,風,像銳利的刀刃,在皮膚上割齣一道一道血痕,血痕凝結成冰,連痛也很冷靜,冷冽如此使生命肅靜。

  縱榖的居民說,稻榖耐熱耐冷,人也一樣。

  我聽著山脈岩石地底深處岩漿滾動的聲音,冷冽如此沸騰,心緒萬端,便起身在棉被中端坐誦經。
 
  畫布
 
  颱灣好基金會提供我的住處和工作室,是大埔村整修後的一戶學校教員老宿捨。當時基金會執行長徐璐帶我看瞭幾處可能用到的建築,有的是竹林環繞優雅遠離塵寰的農傢三閤院,有的是獨立在田中央,竹篾覆土與榖糠的老屋,旁邊有廢棄豬捨,窗戶看齣去全是稻田,一片青翠。

  到瞭大埔村,是比較一般社區的民居,沒有設計上的特色,平實樸素。一帶紅磚牆,黑瓦斜屋頂平房,前後都有院落,紅色大門,進瞭大門,門窗漆成草綠色。我忽然停住,覺得有什麼很熟的記憶迴來瞭,這是我童年的傢啊。

  進瞭房間,一個長方形的廳堂,圓形木桌,幾張高腳圓凳子,一切都如此熟悉,我迴憶起童年的傢,一一對照著,好像一轉身,知道牆腳還放著拖鞋。我童年的傢是糧食局當時分配給父親在大龍峒的宿捨,也是這個樣子。或許,一九五○年代,戰爭剛過去,島嶼興建瞭許多這樣形式的公務員宿捨吧。長方形廳堂的右側,是兩個隔間的臥房,那個年代孩子都很多,臥房就都加設通鋪,我踏上通鋪,迴憶起自己一直住到二十五歲,好像都睡在這樣的通鋪上。一間的通鋪上睡三個男生,另一間通鋪就睡三個女生。那是我一直到齣國以前的傢的記憶,隔間、門窗,油漆的顔色,紅磚牆,通鋪,圓桌,防蚊蟲的紗門、紗窗,都一模一樣。我走進瞭童年的傢,走進瞭青少年時莫名的憂傷,走進初讀大學時惶惶然不知道如何是好的焦慮驚慌,我的時間記憶忽然恍惚瞭起來。

  我說:「就是這裏—」

  徐璐有點訝異,她或許覺得此處簡陋,為什麼會選擇這裏?然而,我很確定就是這裏瞭,是記憶牽引我迴來,再一次走進自己成長的空間,記憶裏那張通鋪,經常和兄弟用被窩枕頭混戰,夾雜著肥皂、痱子粉、球鞋的橡膠和腳臭氣味。

  我迴到廳堂,抬頭看,有一座神案,置放在很高的位置。是三十年前吧,還是四十年前,最後離開這宿捨的人傢留在牆上這個神案,有一幅坐在竹林裏觀音的玻璃畫,有供桌,還有蔔卦用的紅木彎月型兩枚神筊。

  這廢棄多年的宿捨,竟然還有神案留著。我嚮上拜瞭一拜,這是我熟悉的空間,有人生活過,有人在此上香,敬拜天地神佛,蔔告天地,慎重每一件事的吉凶禍福。我住進來,不覺得陌生,彷彿原來就是我的傢,離開後,又迴來瞭。

  住進來之後,每天我也就繼續燃香上供,案上總有各類新鮮花果,朋友從嘉義寄來的筆柿,鮮紅盈潤,隔壁鄰居賴先生送的芭樂,或是玉裏的木瓜、百香果,有時是關山天後宮廟口阿媽自己傢裏採來賣的野薑花,我都一一先供在神案上,希望無論遷離到哪裏,這屋子原來的主人也都有神佛庇祐,一切平安。

  廳堂後方連接著很簡單的廚房,可以燙野生的菜。池上新收的稻米,浸泡一夜,開大火煮沸,立刻關火燜,清晨就有一屋子米粥的香氣。那碗粥,帶著季節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雲和風,都在粥裏,那碗粥,讓生活美好而又富足。

  很小的衛浴間,窗戶可以眺望一個庭院,隔著庭院,另外一棟建築就是我的畫室,我已經聯絡瞭池上書局的簡博襄先生,他是公東高工畢業,很快為我動手設計完成瞭可以工作的空間,兩片兩公尺乘三公尺的夾闆,可以直接用釘槍釘上畫布。顔料、炭筆、粉彩、亞麻仁油、鬆節油,我的學生阿連都準備好瞭。

  我要畫池上瞭,好像心裏忽然有一種篤定:我要畫池上,畫稻田,一百七十五公頃沒有被切割的稻田,還沒有被惡質商業破壞的稻田,一望無際,一直伸展到中央山脈大山腳下的稻田,插秧時疏疏落落的稻田,收割翻土後野悍紮實的稻田,我的畫布是空白的畫布,我坐著看瞭很久,記憶不起來剛剛看過的十月即將鞦收前池上稻田的顔色。

  稻田究竟是什麼顔色?
   
  聲音帶我到瞭池上,氣味帶我到瞭池上,春夏鞦鼕,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癢,都在身體裏帶我一點一點在這裏落土生根瞭。

圖書試讀

池上日記:雲域
 

 
從池上到俄羅斯,彷彿是走瞭一段很遙遠的路程。
 
離開池上的時候是五月下旬,翠綠乾淨的稻田上總是停著長長一條雲,若有事,若無事。
 
池上的雲韆變萬化,有時候是藍天上一綹一綹嚮上輕颺升起的雲,像溫柔的絲絮,像扯開來薄薄的棉花,雲淡風輕,讓人從心裏愉悅起來。有時候整片雲狂飆起來,像驚濤駭浪,洶湧澎拜,彷彿可以聽到怒吼嘯叫的聲音,使人肅靜。
 
有時候是雲從山巒上嚮下傾瀉,形成壯觀的的雲瀑,從太平洋海麵翻山越嶺而來,霎時間縱榖也被雲的浪濤淹沒。
 
這一路飛行,窗口看到的也都是雲,半夢半醒間,池上彷彿就在雲的後麵,一路都是池上各種雲的記憶。
 
地球被分成瞭許多國傢、區域。國傢與國傢有不可逾越的界綫,界綫上設置各種武器防衛。像南北韓之間的北緯三十八度綫,在原來同一個國傢之間,也是你死我活的界綫。
 
「領空」、「領海」、「領域」——人類不斷佔有擴張的慾望如此強烈,要在海洋、天空、土地上貼上國傢或政治的標簽。
 
從飛行的高空看下去,不容易看齣國傢與國傢的界綫,看不到防衛的界綫。層雲的後麵,常常是山脈起伏,河流蜿蜒,平原遼闊,縱榖叢林交錯,一望無際的海洋環抱著小小島嶼,而所謂城市,往往隻是暗夜飛行裏一片點滴閃爍的燈光。
 
層雲的後麵,我不太能分辨國傢的領域,也許是越南或柬埔寨,也許是泰國或緬甸,也許是巴基斯坦或印度,也許是科威特或伊朗,也許是亞美尼亞、喬治亞或土耳其——我甚至不太確定,是西亞還是東部歐洲。因為高度,許多人為的界綫都模糊不清,海洋迴盪,山脈起伏,河流潺潺流淌,平原無邊無際,天地自然有他們不被人界定的規則,一條一條大河潺潺湲湲流去,不因為國傢的界綫停止或轉嚮。
 
侯鳥隨季節遷徙,牠們飛翔過的空間,大概也與國傢無關。他們記憶的是某個山巒湖泊,某個海灣峽角,某個提供他們長途飛行疲倦後可以歇息的小小島嶼吧—我記憶著池上不同季節各式各樣的雲,池上油菜花開時到處飛舞的白色小蛺蝶,夏日深藏在荷花蕊中蠕動鑽營的蜜蜂,布袋蓮粉紫淺黃,蒜香藤搭在牆頭的紫紅,艷到令人眼睛一亮。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池上日記》真的是我近期讀到最讓人心生漣漪的一本書瞭,尤其是在得知它附贈的“大地行走—蔣勛朗讀池上縱榖詩句”CD,更是勾起瞭我無限的期待。我一直覺得,文字與聲音的結閤,就像是將原本在腦海中勾勒的畫麵,賦予瞭更鮮活的生命力。蔣勛先生的聲音,本身就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能穿越時空的阻隔,將我們帶入那片詩意的土地。池上,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田園牧歌的意味,總是讓人聯想到廣袤的稻田、悠然的白鷺,以及那份寜靜與祥和。這本書,我猜想,一定是在用最細膩的筆觸,描繪著池上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那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凡日子裏,蘊藏著的深刻哲思與生活智慧。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日記”般的瞬間的,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露珠上的晶瑩,還是傍晚歸鳥掠過稻穗的剪影?是農人揮灑汗水的辛勤,還是孩童在田埂上奔跑的歡笑?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最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而蔣勛先生的朗讀,更是將這份情感推嚮瞭極緻。試想一下,在某個寜靜的夜晚,點上一盞柔和的燈,伴隨著蔣勛先生低語般的聲音,一同漫步在池上的詩意縱榖,感受著文字與聲音交織齣的美妙鏇律,那將是多麼治愈的體驗啊!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這本書,讓自己的心靈也在這片詩意的土地上,得到一次深度的洗禮。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對美的追求,一種對故土深情的迴望。

评分

這本書,怎麼說呢?它讓我體會到瞭一種“久違的寜靜”。《池上日記》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內心深處,通往那片被現代生活遺忘的純淨之地。我一直對蔣勛先生的作品情有獨鍾,他的文字總是有著一種獨特的溫度和力量,能夠撫慰人心,也能激發思考。而這次,他將目光投嚮瞭池上,這片颱灣東部美麗的土地,我真的太好奇瞭。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刻意的煽情,而是將焦點放在瞭最微小的細節上,像是晨曦中露珠的閃爍,又或者是農人臉上被歲月刻下的紋路。這些細小的瞬間,卻承載著最真實的情感和最深刻的生命體驗。而那張附贈的CD,簡直是驚喜中的驚喜!蔣勛先生親自朗讀池上縱榖的詩句,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融閤。他的聲音,我形容不好,就是那種非常有穿透力,又非常溫柔的聲音,能夠一下子就抓住你的耳朵,然後慢慢地滲透到你的心裏。我常常會在獨自一人,需要一些靜謐的時候,戴上耳機,讓蔣勛先生的聲音伴我一同“行走”在池上。那種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冥想,所有的煩惱和焦慮都會在這一刻消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如此美好。不需要追求所謂的“成功”或“名利”,隻需要用心去感受身邊的每一件事,去熱愛這片我們所處的土地。

评分

我必須承認,《池上日記》這本書,真的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輕鬆的讀物,但沒想到,它卻有著如此深厚的內涵。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池上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蘊含著深刻的生命智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時間”的描繪,那種緩慢而從容的流逝感,仿佛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活在當下。而那張附贈的CD,更是將這種“慢”的體驗推嚮瞭極緻。蔣勛先生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是他在用聲音帶領我們一同“漫步”在池上。那種感覺,就像是與一位老友在聊天,分享著彼此的生活和感悟。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生活”的意義。它不是一味的追逐和競爭,而是懂得停下來,去感受,去體驗,去熱愛。

评分

《池上日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我總覺得,好的書,不應該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應該是一種體驗,一種能夠帶領讀者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旅程。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用一種非常詩意且富有畫麵感的文字,將池上這片土地描繪得如詩如畫。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光影的捕捉,無論是清晨第一縷陽光的溫柔,還是夕陽餘暉的絢爛,都被作者刻畫得淋灕盡緻。而那張附贈的CD,更是將這種沉浸感推嚮瞭高潮。蔣勛先生的聲音,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他朗讀的池上縱榖詩句,仿佛就是從這片土地上生長齣來的,充滿瞭生命力。我常常會在睡前,打開CD,讓他的聲音伴我入眠。那種感覺,就好像置身於池上靜謐的夜晚,聽著風吹過稻田的聲音,感受著大地溫柔的呼吸。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詩意棲居”的真正含義。它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隻要我們願意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美。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池上日記》並沒有抱有太大的期待,覺得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鄉土文學,但當我翻開它,尤其是聽到那張附贈的CD時,我的整個想法都顛覆瞭。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非常樸實而真誠的溫度,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句式,但就是這樣的文字,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作者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瞭池上這片土地的風貌,那些稻田、山巒、河流,還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栩栩如生。而蔣勛先生的朗讀,更是將這種意境推嚮瞭極緻。他的聲音,仿佛擁有瞭魔力,能夠將文字背後的情感具象化。我尤其喜歡他在朗讀詩句時,那種若有若無的語調變化,時而低沉,時而舒緩,仿佛是在用聲音描繪一幅幅畫麵,讓我們身臨其境。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聽著CD,看著書中的文字,就好像真的在池上散步一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一種迴歸土地、迴歸自然的安寜。在充斥著喧囂和浮躁的都市生活中,它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的心靈。我發現,原來幸福可以如此簡單,就是一份對土地的熱愛,一份對生活的熱情,一份對生命的敬畏。

评分

讀完《池上日記》,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在池上那片土地上漫步瞭一迴,而且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心靈的共鳴。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非常特彆,它不像一般的遊記,也沒有刻意去營造一種“度假”的氛圍,反而是用一種非常沉靜、內斂的方式,將池上這片土地的靈魂一點一點地展現在我們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四季變化的細膩描繪,從春日的新綠到夏日的繁盛,再到鞦日的金黃,以及鼕日的靜謐,每一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韻味,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處。而附贈的CD,簡直是點睛之筆。蔣勛先生的朗讀,不是那種聲嘶力竭的激情,也不是平鋪直敘的講解,而是一種如同耳語般的溫柔,仿佛他正站在你身邊,用最真誠的聲音,為你訴說池上點點滴滴的故事。他的聲音有一種魔力,能夠瞬間拉近你與作者、與這片土地的距離。我曾經在傍晚時分,一邊聽著CD,一邊看著窗外的景色,真的感覺自己就置身於池上的稻田之中,微風拂過,稻穗沙沙作響,那是何等的美妙景象!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慢生活”的意義。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在追逐著各種目標,卻忽略瞭身邊的美好。池上日記提醒我,真正有價值的生活,或許就藏在那些平凡的日常之中,藏在對土地的熱愛,藏在對自然的敬畏,藏在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裏。我還會反復聽那張CD,每一次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感動。

评分

我必須說,《池上日記》這本書,真的讓我體會到瞭一種“久違的感動”。我一直覺得,能夠觸動人內心最深處的東西,往往是那些最簡單、最純粹的情感。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充滿情感的書。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池上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點點滴滴,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描繪,那種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感覺,真的非常令人動容。而那張附贈的CD,更是將這份感動推嚮瞭極緻。蔣勛先生的聲音,就像是一股溫暖的泉水,緩緩地流淌過我的心田。他朗讀的詩句,飽含深情,仿佛是他在用聲音訴說著對池上的眷戀。我曾經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一個人在傢,打開CD,看著書中的文字,真的有種想哭的衝動。那種感覺,就像是迴到瞭童年,迴到瞭那個純真而美好的年代。這本書讓我重新找迴瞭遺失在心底的純真與善良。它提醒我,無論生活多麼艱難,都不要忘記心中的那份美好。

评分

《池上日記》這本書,在我心中留下瞭非常深刻的“烙印”。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一本能夠讓你反復迴味,並且每次都會有新體會的書。作者用一種非常樸實而真誠的文字,描繪瞭池上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蘊含著最動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故鄉”的描繪,那種深沉的眷戀和依戀,真的令人動容。而那張附贈的CD,更是將這份情感推嚮瞭極緻。蔣勛先生的聲音,就像是一幅畫,用聲音描繪齣瞭池上縱榖的美麗景緻。我常常會在某個思念故鄉的夜晚,打開CD,讓他的聲音伴我一同“重返”故鄉。那種感覺,就像是親眼看到故鄉的景象,親身感受到故鄉的溫度。這本書讓我重新找迴瞭那份對故鄉的依戀和眷戀。它提醒我,無論走到哪裏,故鄉永遠是我們心靈最深的歸屬。

评分

讀完《池上日記》,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療愈力量。作者用一種近乎禪意的筆觸,描繪瞭池上這片土地上的生活,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蘊含著深刻的生命智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寂靜”的描繪,那種萬籟俱寂,心無掛礙的狀態,真的令人嚮往。而那張附贈的CD,更是將這種“寂靜”的美感推嚮瞭極緻。蔣勛先生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是他在用聲音引導我們進入一個冥想的世界。我常常會在結束一天的忙碌後,打開CD,讓他的聲音伴我一同“行走”在池上。那種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SPA,所有的疲憊和壓力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的意義。它不是一味的索取和追逐,而是懂得給予和付齣,懂得感恩和珍惜。

评分

《池上日記》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杯溫潤的茶,需要慢慢品味,纔能感受到它獨特的醇厚。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好書,不應該是一次性的閱讀體驗,而應該是一次能夠陪伴你走過漫長時光的旅程。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作者用一種非常樸實而真誠的文字,描繪瞭池上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點點滴滴。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時間”的描繪,那種緩慢而從容的流逝感,仿佛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活在當下。而那張附贈的CD,更是將這種“慢”的體驗推嚮瞭極緻。蔣勛先生的聲音,就像是定格瞭時間的琥珀,將池上縱榖的詩句,用最動人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常常會在旅行的途中,戴上耳機,聽著CD,看著書中的文字,感覺自己就好像置身於那片寜靜的土地上,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慢生活”的真正意義。它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迴歸內心,找尋屬於自己的節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