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越

度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成長
  • 治愈
  • 自我
  • 人生
  • 感悟
  • 隨筆
  • 散文
  • 情緒
  • 思考
  • 溫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香港三部麯」、「颱灣三部麯」深受文壇肯定
國傢文藝奬、各大好書奬得主──施叔青
短篇小說〈壁虎〉到最新長篇小說《度越》
成爲颱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女祭司
 
  「小說在寫我,寫小說的我,我疑心也許並不是真正的我。那麼,我是什麼?」
  人生的緣起與緣滅是流轉無常的,修行無非不斷打破我執,度越「有」、「無」
  知名作傢施叔青宣布封筆、潛心修行六年之後,再度推齣長篇小說!
 
  小說以第一人稱做為敘述者。主人翁「我」申請到南京和颱灣某企業共同贊助的論文奬助金,飛到南京做田野踏查,以齣土的蓮花紋瓦當探討東晉建康佛教的宣揚。「我」在雞鳴寺附近租房而住,與當年陪師父愛道尼師來過建康的如慧(前歌妓嫣紅齣傢後的法名)重疊,古今對照,引發聯想。期望憑藉佛法去除煩惱痛苦的「我」,經由曾經一起打坐,禪修功夫甚深的曾諦教授的幫肋,走上修行之路。這位佛學教授和東晉的僧人寂生一樣,都在尋找佛陀的原始教法,以求超脫。

  施叔青將修行心得融閤中國佛教曆史,以親身禪修攝心的體悟,化作點點珠璣的小說,為自己的修行做一個總結。
  從情天欲海寫到大悲憫、大虛空。從寫作中,施叔青見證枯木開花,五蘊度越,一切法得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叔青

  颱灣鹿港人,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17歲時以處女作〈壁虎〉登上文壇,寫作之餘從事平劇、歌仔戲研究,曾任教於政大及淡江。1977年赴香港任職香港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策畫主任,曾任東華大學駐校作傢、師範大學應華係講座教授。著有《愫細怨》、《維多利亞俱樂部》、香港三部麯(《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微醺彩妝》、《枯木開花》、《兩個芙列達‧卡蘿》、颱灣三部麯(《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等。

  第十二屆國傢文藝奬文學類得主。作品曾獲《中國時報‧開捲》年度十大好書、《中國時報》文學推薦奬、《聯閤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奬、颱北市文化局文學奬、上海《文匯報》散文奬,其中「香港三部麯」入選1999年《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作品有英、日、法、韓、西班牙、捷剋文等譯本。

圖書目錄

序 寫作如修行,小說即緣法 王德威

度越

後記 活著,就是為認識自己

圖書序言



寫作如修行,小說即緣法/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與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施叔青十七歲開始創作,一九六五年在《現代文學》發錶短篇〈壁虎〉一鳴驚人。在那個短篇裏,年輕的女作傢描寫陰森的傢族,蟄伏的欲望,幽微的女性情事,糾結婉轉,而以牆上一隻壁虎的「虎」視眈眈總結那無以名狀的、詭異的氛圍。隨著〈壁虎〉這樣文字的竄動,施叔青寫齣〈約伯的後裔〉、〈倒放的天梯〉等作,成為颱灣現代主義的女祭司。

  一晃五十年過去,施叔青依然寫作不輟。這些年裏她輾轉香港、紐約、颱北,寫過香港的盛世繁華,也寫過颱灣的曆史起伏,筆鋒所及,既有寫實主義的銳利觀察,也有現代主義的實驗風采。而她對女性人物的刻畫,以及藉女性所發揮的種種隱喻,早已贏得好評。當年與她同時崛起的作傢不是早已偃旗息鼓,就是改弦更張。施叔青創作的能量因此特彆值得注意;尤其近年她潛心修佛,境界與以往更有不同。

  在新作《度越》裏,施叔青處理瞭一則宗教故事。主人翁依然是位女性,因為紓解情事糾纏來到古城南京,從事六朝佛教藝術研究。與這一當代故事平行的是則中古的故事。「寫經生」硃濟齣身寒門,輾轉剃度,法名寂生。寂生原本清淨的修行因為偶遇一位齣逃的歌妓嫣紅而起瞭波瀾;與此同時,他來到建康—今天的南京—學道弘法,卻為當日江南士子的文采風流而目眩神迷。寂生和嫣紅將何去何從?同樣的,一韆五百年後的女主人翁將何去何從?

  在最淺白的意義層次上,施叔青寫齣一則宗教輪迴寓言,並由此反省凡夫俗子的癡、嗔、貪、怨,此生彼滅,綿綿無有盡時。欲望的挑逗,聲色的誘惑,還有潛伏在其後的曆史惘惘的威脅,猶如羅網般籠罩你我的前世今生。如何需求解脫,端在一念之間。但這一念的轉摺卻是何其艱難!故事中的人物輾轉各種色相考驗,看似山窮水盡的睏境可能帶來靈犀一點的啓悟,但眼前的大徹大悟又何嘗不暗含另一層無明的種子。小說中的寂生追求闃寂,卻禁不住偶然而生的誘惑,反倒是浮華世故的嫣紅在眼前無路之際,放下一切,皤然皈依。緣起與緣滅是這樣流轉無常,修行無非不斷打破我執,度越「有」、「無」的功課。

  然而施叔青也有意藉著這個故事反省自己多年創作的心路曆程。熟悉施叔青以往作品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度越》的敘事變得簡約素靜。不論《香港三部麯》、《颱灣三部麯》,施的寫作一嚮以豐瞻繁復為能事,而經營筆下人、情、與物的糾纏務求引人入勝。《度越》的情節仍然復雜,如果沿用以往的策略,不難寫齣個動人的故事。但施叔青顯然背道而馳。簡短的章節、直白的宗教典故、意象化的人物,無不淡化小說傢原所擅長的穠麗風格。返璞歸真,彷彿她終於理解寫作之道就是個方便法門,何需踵事增華?

  細心讀者當然看齣施叔青掙紮的痕跡。她的嫣紅曾經如此活色生香,不妨就是《香港三部麯》女主人翁黃得雲的前身,而她對六朝佛教典故的考證記錄也依然帶有羅列钜細的意圖。但唯其如此,反而顯示作傢和筆下人物參詳、演義佛法的艱難。未必完整的結構、人物、猶帶填充的情節縫隙,徘徊今古的時間轉摺,在在暗示著本書旨在喚起讀者的慧心,如響斯應,方底於成。

  《度越》還有更深一層意義:施叔青的故事引導我們想像宗教、曆史和(文學)書寫的關係。佛教於東漢傳到中國,大盛於魏晉南北朝。佛教教義不僅改變瞭秦漢以前中國思想的脈絡,並且深入民間文化,帶來深遠影響。施刻意描寫東晉以後建康佛教大興,糅閤玄學清談、以及傳統儒傢思想所衍生的奇異現象。她也注意南北朝佛教傳布和五鬍亂華、導緻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的密切關係。亂世裏避居江左的高門巨族麵對文明劫毀,儼然從佛教找到安頓—或逃避—現實的方法。但佛法精深,難以一蹴而成。如何正本清源,重溯真如,是小說人物最後的悲願。

  而書寫如何展示度越的功能,恰恰成為癥結之一。曆史的迷津,生命的睏惑,韆言萬語難以道盡。翻譯、傳抄、詮釋佛經要義,如何能傳達三昧,錶達信仰的真諦?於是有瞭硃世行、法顯、玄奘西域取經的壯舉。寂生齣傢前就是抄寫經文為生,曆經齣傢、雲遊、邂逅的重重考驗,終於瞭解自己的局限,有瞭取經的願景。而韆百年後的小說傢又如何承襲這條麯摺艱難的途徑,以虛構的文字尋求那不著文字的真理?以往的施叔青調動她的生花妙筆,力求再現「她的」香港,「她的」颱灣。驀然迴首,她似乎瞭解寫作猶如修行,隻是銘記那佛法的無從銘記性,鍛煉文字藉此喻彼的空性與自性。

  二○一一年,施叔青完成瞭《颱灣三部麯》最後一部《三世人》,宣布封筆。哪裏知道結束就是開始。在聖嚴法師的點化下,她踏上瞭創作的新路。這條路,如她自述,走得辛苦,也未必功德圓滿。然而做為一位學佛者,做為一位專誌的作傢,施叔青必定理解《雜阿含經》的教訓:「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從少女時期的〈壁虎〉寫到《度越》,施叔青創造瞭無數人物、情節、世界,從情天欲海寫到瞭大悲憫、大虛空。她從而理解小說也就是緣法。從寫作中,施叔青見證枯木開花,五蘊度越,一切法得成。

後記

活著,就是為認識自己

  1

  「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時,我住在香港,由於愛玩樂的天性使然,我在那個物質文明發展到極緻的城市,享受著吃盡穿絕的生活方式,全身名牌披掛流連於香檳宴會嘆世界,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身為小說作傢的我,對自己自信又自負,總以為手中握著一支筆,命運、生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六四」槍聲一響,改變瞭耽於逸樂的我。整整有半年時間,我無法使自己安靜下來,人在憤怒與傷慟中煎熬。那個時候,東西方各種信仰不同的宗教師都到香港來,為療傷止痛撫慰港人受傷的心,我依附瞭印度教的女上師,到中環一處可供唱誦、冥想,洗滌心靈的幽寂暗室,盤腿坐下學習靜坐,試著把心安定下來,轉嚮內在性靈的追求。

  這是我生命中的一次大翻轉。

  為瞭不願「九七」香港迴歸主權,在中共統治下過日子,一九九四年我離開一住十七年的香港,搬迴生養我的颱灣。原本以為幾年的靜坐,優遊於內在空間,減低瞭世俗的欲望,得以抱著無所求的心情迴到颱北定居,沒想到卻是睏難重重。

  隨著時間的變遷,想要在人事已非的傢鄉重新適應,尋找自己的位置,覓得安頓身心的所在,需要何其大的心力。加上獨生女遠去空巢的寂寞,令我終日惶然,不知如何自處。

  就在為自覺是個傢鄉裏的外鄉人而苦惱時,我參加法鼓山農禪寺聖嚴法師主持的「菁英禪三」,三天禪修在雨中度過,濛塵的心有如經過一番清洗,最後一晚的感恩拜懺,在引磬聲中伏地下拜,懺悔以往的驕慢狂妄,生齣謙虛感恩的心。跪拜中我泣不成聲,決定追隨聖嚴師父學禪。

  小說創作一直是我生命的中心,我把寫作看得像命一樣重要。人到中年,自覺心靈漸漸變得粗糙遲鈍,很擔心年輕時那種縴細敏銳的感覺會隨著年歲增加離我而去,創作之泉源也隨之乾涸枯竭。

  我必須尋找一條途徑,緣著它,使我疲憊的心靈得以復甦。我想望經由禪修靜坐把自己沉澱下來,以靜湖般的心來繼續寫作。我不止一次參加聖嚴師父親自主持的,分彆是七天、十天、十四天的閉關禪修,起早晚睡,禁語默坐,一天坐十支香,蒲團練心,把往外攀緣的心嚮內收攝。我很羨慕一些禪修道友,跟聖嚴師父打一次禪七,就有脫胎換骨,如死而重生的效甪。

  我倒也有一次值得一提的經驗:

  二○○一年,我以我的原鄉鹿港為題材,以它象徵清朝時期的颱灣,做為颱灣三部麯的開篇,由於曆史文獻資料過於龐雜,正為找不到小說的核心結構而煩心,本想放棄已經報名參加的十天默照禪修,留在傢中書桌前進行二稿改寫。師父看齣我動搖的心思,臨陣逃脫不得,還是去瞭,心想上山閉關,讓惱子淨空,好好休息一番。

  進入禪堂前,遵照師父的叮嚀,試著放下一切,先把心中的煩惱、創作所碰到的睏擾障礙,通通打包放在禪堂外,再進去認真坐禪。所謂「將色身交與常住,性命付託龍天」。

  禪坐第七天午後,感覺到禪堂四麵牆及屋頂全消失瞭,處身空曠無垠的大氣之中,身心與依住的空間閤而為一,統一成為一個整體。

  聽到引磬聲,睜開眼睛,禪堂前山坡下,村路過去的樹群彷彿全移到我的眼前,距離那麼近,近到樹上每一片葉子好像都看得清清楚楚。

  第八天下午,我進入多次閉關以來從未經曆過的甚深禪定,一種深沉安寜的狀態持續著,所有的煩惱睏擾似乎全都止息,離我而去,感到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心暫時有著一刻的休歇。

  突然,有一個細小的聲音在全無預期的情況下,浮現上來,極簡短的一句話,隻有幾個字,霎時間解決瞭糾纏多時無以釐清的小說結構上的問題。那句話有如一根絲綫,把散落四處的珍珠瞬間串聯成一串。

  我找到瞭小說的主乾。

  透過禪坐,喚醒瞭我心靈深處的原氣,觸發內在的能量,挖掘齣潛在的智能,使我得以從狹隘的自我限製中掙脫齣來。心的沉澱增強瞭我的理解力,令我超越思考,生齣原本沒有的特異能力,受到啓示,在毫無蓄意尋找之下,一瞬間靈光一閃,意外找到瞭答案。

  禪修攝心達到一定深度的境地,會爆發齣始料不及的靈感,使我的創作之源泉汩汩不絕地流著。

  「呣,不會開悟,能有靈感。」

  我把受到啓示的經驗告訴師父,得到這樣的迴答。

  受命寫聖嚴師父傳記《枯木開花》,是我認真學佛的伊始。

  在這之前,從未寫過傳記,而傳主又是備受人們推崇景仰的一代高僧。動筆之前,先行調理自己的狀態,早晚打坐靜心,臨帖寫書法,描畫觀音佛像,甚至重當老學生,到颱大旁聽佛教藝術史課。我有意識地將自己從長期浸淫的文學創作中抽離齣來,一心隻閱讀與佛教相關的文字。對我來說,佛學畢竟屬於另一種思維語言。

  我把寫傳當作修行,情緒極少起伏波動,心境也一直保持前所未有的穩定。雖然長時間地離群索居,也不為寂寞所苦,平生首次體味到佛法的妙用,寫作過程中,有如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攝,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2

  隨佛法師說:

  「佛法是顛覆自己的經驗,用來革認知的命。」

  二○○八年,我的生命又有瞭極大的翻轉。

  紐約悶熱的盛夏,我在法拉盛一處由善心人士慨然相藉的空屋,和幾十位法友擠在水泥地上鋪的塑膠墊子上,聆聽隨佛法師說因緣法。

  佛法的核心是因緣法。五蘊(色、受、想、行、識)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滅。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互相關聯,這就是緣。

  因緣在關係當中發生,彼此相互影響而改變,改變的同時因緣會瓦解,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無常,沒有永恆性,沒有固定的真實和存在者,沒有自我,亦無法被擁有,為我所有。

  由於無明,我一廂情願地希望一切事物、情感都是恆常不變,必須緊緊抓住纔感到安全,這種想望正好與事實顛倒,與佛法相違背。為瞭對自己的期許,我穿著沉重的鐵鞋,在人生的道路上蹣跚而行,我把寫作比喻為爬山,沒有到達頂峰誓不罷休。創作瞭那麼多年,自以為還停留在山腳下,但是我總認為憑著毅力戮力而為,或許終有願望達成的一天。

  一直如此期許自己,一顆心就在憧憬成果的苦海中浮沉,以緻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康州五天禪修,隨佛師父所教的因緣法,終於使我脫下沉重無比的鐵鞋,踏上真正修行的道路。因緣法令我體悟到文學藝術創作,隻停留在感官情緒的轉摺,感官受到生理的局限,受五蘊所限製,再怎麼創造也跳不齣這框框。

  完成瞭颱灣三部麯的最後一部《三世人》,在新書發錶會上我當眾宣布就此封筆,決定把剩下來有限的歲月用來修行。迴想我這一生,文學創作找到瞭我,從還是少不更事的慘綠少女時,就已經把寫作當作一生的誌業,十七歲發錶第一篇小說,至今白發蒼蒼,一路走來,無不是為瞭對自我的挑戰。專心一誌的筆耕,忽略瞭對生命本身的認知。

  小說在寫我,寫小說的我,我疑心也許並不是真正的我。那麼,我是什麼?

  隨佛師父以他的慧眼看齣我假藉自我完成為名,汲汲營營,不肯放下。凡事用力過猛的我,需要來個大休息,好好放鬆,開放擴大心念,由外往內,觀照自己的心,張開心中的眼睛,麵對內心深處,感受內在的生命韻律,以期發現生命之流的原貌。

  把時間留給生命本身,活著就是要認識自己。他說。

  隨佛師父要我什麼都不做,好好休息兩年。遺憾的是我難以遵照。休息一段時間後,寫作的欲望又蠢蠢欲動,我有意對這些年的修行做一個總結,以自身學佛經驗為原型,將修行心得融閤中國佛教曆史,以小說形式來錶現。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東晉六朝開始興盛,《世說新語》所敘述的佛教高僧周鏇於清談名士之間,既談般若,又談老莊令我十分嚮往。佛法與玄學會通,依附和吸收道傢的思想來發展自己,開啓瞭佛教中國化的新紀元,建康(南京)正是當時最大的譯經中心。

  東晉佛教中國化這一段曆史,引發我的好奇與興趣。

  我安排這部小說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兩晉,時間始於五鬍亂華晉室南渡,北方的洛陽,東晉建都的建康是為發展情節的兩個主要舞颱。

  二○一三年暮春,我去瞭南京,踏查東晉建康的遺跡。

  上世紀八○年代,初次造訪這十朝故都,印象最深刻的是田野鄉間,矗立的那一座座巨型的石雕,這些鎮守皇陵為亡魂闢邪求福的天祿麒麟靈獸,頂著藍天白雲,一韆多年來依然威武挺立,它們姿態靈異生動,又不失雄偉,六朝藝匠憑著豐富的想像力,所創造的石雕,在中國藝術史上大放異彩。

  我想再次嚮那些屹立於荒煙蔓草中的鎮墓靈獸緻敬。

  經由南京人錢南秀教授引見,我拜見南京大學考古係賀教授,他主導南京考古齣土的東晉瓦當,激發瞭我的創作靈感,促使我起瞭改動小說初稿念頭。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覺得雖然我對《世說新語》中的人與事件贊嘆嚮往,然而,既然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主要為闡述二十年學佛修行的心得,我似乎不能隻迷戀於遠古的曆史人物,而應該將時代拉近,貼近現代社會來寫,或許可引起當今佛教信徒的共鳴。

  我於是運用佛教的輪迴轉世之說,創作瞭另一組現代的男女,以「我」做為敘述者,颱灣某大學哲學係的研究生,沉陷於情欲渴愛,被男友拋棄後,為瞭逃離療傷,到南京做田野踏查,以齣土的蓮花紋瓦當探討東晉建康佛教的宣揚。

  以欣賞洛陽牡丹為名,二○一四年暮春,我有瞭洛陽之行。果然不齣所料,對我的小說沒有多少啓發,倒是雲颱山之美令我難忘。
 
  3

  花瞭三年的時間,這本小說前後三次易稿。原以為修行瞭這麼些年,對這個題材應該可勝任,寫齣不至於令自己太過失望的作品,沒想到這種想望還是落空瞭。我為沒能突破,修行境界更上一層而煩惱洩氣,怨怪自己程度太差,靈性上無法超越,我又故態復萌,犯瞭對自己過度期待,苛求過甚的毛病。

  我執著於完美,把它變成我的理想和目標,隨佛師父指齣我為追求完美而讓自己活在一個不真實的想法裏。

  得失心是壓力的來源。

  「人間沒有完美,最美的事情是恰到好處的缺陷。追求完美會讓我們痛苦,生活的重點是遠離痛苦。」

  隨佛師父說:

  「風在哪裏,浪就在那裏,期待在哪裏,煩惱就在那裏。」

  他的一句「智慧的極限」驚醒瞭執迷不悟的我。世界上的事沒有一勞永逸,麵對問題,盡力解決問題,人生隻是一個過程,因緣不停轉變,不斷變化,事過境移,現前的一切都是影響中的狀態,無法確定,有所期待,想要擁有,一定會導緻煩惱痛苦。修行的目的就是為瞭重建自我的認知,去除不切實際的想法和作為,度越迷惘,息止憂苦。

  我一直觀望所攀登的山脈的峰頂,從來注意不到腳下生長的綠草和花朶。

  隨佛師父要我們以佛法度越自己的煩惱,將學習到的知見轉化成為自己的智慧。

  我們的身心素質人格錶現是由思維慣性、情感模式和生活型態所塑造,倘若人格沒有改變,師父說在落實修學上也不會有真正的改變。會改變的,大多隻是旁枝末節的技術性做法,無法進行內質的轉化,在佛法的實修上,念佛、持戒、禪坐、行善、聞法,隻能搭齣個修行的架子,還缺少真正重要的內涵。若想要轉變思維慣性、情感反應與人格的模式,産生內在的深化與度越,隻靠這些學習是遠遠不夠的,但是絕大多數學人都陷在這個睏局裏。

  修行最需要的是不逃避,直接麵對實際生活的種種問題與煩惱,審察當中的緣由與發展,改變轉化思維慣性、情感行為模式、生活型態,以之導嚮問題與煩惱的消除。隨佛師父說:身心與情感有瞭改變,生命就會自己找路走。

  身為女性,我對佛教的女性觀,一直耿耿於懷。經過阿難三次祈請,佛陀終於允許摩訶波闍波提齣傢,然而,他為女性僧團製定「八敬法」,規定比丘尼必須遵守的法規,其中第八條:

  比丘尼受具足戒雖至百歲,故當嚮此受具足戒比丘極下意稽首作禮,恭敬承事,叉手問訊。

  百歲比丘尼必須嚮剛受具足戒的比丘稽首作禮問訊。比丘尼不論戒臘多高,或佛學知識有多淵博,見任何比丘即應迎接禮拜,即使是新受戒的比丘亦然。如此一來,比丘尼的地位永遠低於比丘。

  佛涅槃後,五百阿羅漢沒有女性,也不見有佛專對女性的教導經說。然而曆史上記載優秀齣色的女修行者,除瞭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外,她的女兒孫陀羅難陀,禪定功夫第一,法與比丘尼被譽為說法第一。

  反觀中國的比丘尼,梁朝寶唱所撰的《比丘尼傳》盡錄佛門中道信心堅強,膽識超人,願為佛法捨棄生命的比丘尼,她們善於闡述誦念各種經典。小說中我特意創造愛道尼師這個人物,本來也以自己身為女性而難以釋懷,隨著修行功夫增進,體悟到人在瞭脫生死之前,就是在無窮盡的輪迴中,這一生身為女身,隻不過是生生世世中的一世而已,學佛在自性上用功夫,而不在男女形相上起差彆。我以此自勉。

圖書試讀

1
 
南京博物館,我佇立一尊佛像前凝視良久。那是一尊典型的六朝石佛,長臉細頸,秀骨清相,身體微微嚮前傾,衣褶飄動,佛像目光下視,浮現著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對世間一切完全超脫。佛像臉上那不可言說的深意微笑,使我聯想起曾諦,他在我颱北就讀的大學教龍樹論師的「中觀」,如果這位教授除下他的黑框眼鏡,目光下視,看起來會很像這尊六朝佛像。
 
研究所選課時,我沒修他的課,覺得這位教授太冷淡,上他的課一定很無趣。這兩年流行狹窄的鏡框,他依然故我,臉上架著一副寬邊的黑框眼鏡,襯衫永遠不齣灰黑白三色,頸間的風紀釦不論寒暑,都是緊緊扣住。從他說話的口音,聽不齣是哪裏人,可能是南洋來的華僑吧?係上的師生對他的過去有不少傳言,最聳人聽聞的是說他在美國曾經跟宣化上人齣過傢,在「萬佛城」修夜不倒單的苦行,後來還俗,到瞭颱灣在佛光大學得到博士學位。
 
去過他宿捨的同學形容,曾諦教授傢徒四壁,清苦得像個苦行僧,書架上盡是佛書,經典論著無不齊全,據說光是《維摩詰經》就收藏有好幾種版本。同學說:
「那一屋子的佛書,幾輩子也讀不完!」
 
我聽瞭,吐瞭吐舌頭。每次到廟裏或佛學圖書館,看到玻璃櫃珍藏的《大藏經》長長一排,連走完都費勁,更不要說讀完瞭。
 
我一直待到博物館關門纔離去。當天晚上我讀著《洛陽伽藍記》,讀著讀著睡著瞭,做瞭個夢,夢見曾諦是東晉的僧侶,身穿華美的僧服,走進一座裝飾富麗的佛寺,來到花園一口水井旁,紅磚砌成的井已被填塞,井緣長滿蘆荻,曾諦俯身嚮水井照自己的影子,但水麵覆蓋著菱荷……
 
夢做到這裏,醒瞭。
 
我相信前世今生。陪母親到廟裏,常聽到法師們說起齣傢的因緣;還是在傢的俗人時,到佛寺參拜,一走進去,感覺十分熟悉,似曾相識,對寺中景物如睹舊物,恍如以前來過,有著很深的宿緣。如果說曾諦教授的前世是位東晉的僧侶,我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有關他的傳言都和佛教圈子有關,有一說他在澳洲淨空法師的講堂念佛,定心見法,大白天見到阿彌陀佛廣大身,後來接觸到阿薑查的英國弟子,到泰國烏汶的巴蓬寺森林修行,他的巴利文是在緬甸的曼德勒學的。
 
和曾諦教授有瞭接觸,是從打坐班的靜坐開始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度越》這本書,光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質感,這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思想的沉澱,一種情感的傳遞。我猜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個對生活有深度觀察,有深刻感悟的人。從封麵設計的留白,到書名本身傳遞的意味,我感覺作者想要錶達的,可能是一種內斂而又強大的力量。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我內心共鳴的書籍,它們就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迷茫。我猜測《度越》可能探討的是一種“自我超越”的主題,這種超越不一定是外在的成就,更可能是內在的成長和蛻變。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看到自己在麵對睏境時,其實擁有比想象中更強大的力量。我常常覺得,生活就像一場修行,我們在經曆中學習,在磨礪中成長。而“度越”,在我看來,就是這場修行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猜作者可能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或者一些深刻的道理,來引導讀者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喜歡那種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錶達方式,它能夠讓我在閱讀中感到輕鬆,同時又能獲得深刻的領悟。我希望《度越》能夠成為我心靈的“加油站”,在我感到疲憊或者迷茫的時候,給予我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動力。

评分

一拿到《度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雖然我還沒有開始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瀏覽一下目錄和章節標題,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好奇心。那些標題,有的像是詩意的呢喃,有的則像是哲學思辨的開端,隱約透露齣一種深邃的意境。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引發共鳴的作品,而《度越》的標題似乎正朝著這個方嚮指引。我常常覺得,生活就像一條河流,我們每個人都是河上的行舟者,有順流而下的平靜,也有逆流而上的挑戰。而“度越”,不正是在這趟旅程中,我們不斷剋服睏難,突破自我的過程嗎?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麵對人生中的“度越”時刻的啓示。或許是關於如何處理人際間的矛盾,或許是如何在失意時重拾信心,又或許是如何在迷茫中找到方嚮。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教會我一些實用性人生智慧的書籍,它們不隻是提供理論,更能指導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我猜這本書的作者一定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纔能寫齣如此富有哲理的章節名稱。我特彆留意到其中一些標題,帶有“光”、“影”、“迴聲”等意象,這讓我聯想到很多文學作品中用來象徵內心世界的元素。我希望《度越》能帶我進行一場心靈的探險,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光影背後的自己,去傾聽那些來自內心深處的迴聲。颱灣的生活節奏很快,有時候覺得我們都在忙碌中遺忘瞭自己最真實的渴望。我期待《度越》能成為我心靈的棲息地,讓我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思考的空間。

评分

《度越》這本書的包裝就給我一種很特彆的感覺,簡約而不簡單,封麵的設計有一種留白的美感,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在一傢獨立書店工作,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書籍,但真正能讓我眼前一亮的並不多。《度越》絕對是其中之一。我通常會先從書的序言或者作者的簡介入手,瞭解作者的背景和創作的初衷。我猜作者可能是一位對生活有著獨特見解的人,他/她沒有選擇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種更樸素、更真誠的方式來錶達。我喜歡這種“少即是多”的風格,往往蘊含著更深厚的力量。我猜測《度越》可能探討的是一種“內觀”的旅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常常被外界的紛擾所裹挾,卻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內心。而“度越”,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嚮內求索,不斷超越自我設限的過程。它可能不是指那種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更像是一種日積月纍的沉澱和升華。我在工作中常常看到一些讀者,他們不隻是為瞭消遣而閱讀,更是為瞭尋求一種精神的慰藉和啓迪。《度越》這本書,我感覺它就屬於那種能夠給讀者帶來深刻影響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引導我去思考一些關於人生選擇、關於堅持與放棄,關於愛與被愛的問題。我喜歡那些能夠讓我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或者讓我重新審視一些習以為常的觀念的書。

评分

《度越》這本書,光是看書名,就有一種引人深思的感覺。我猜它可能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我喜歡這種類型的書籍,它們往往能夠帶給我深刻的思考。我通常會從書名去猜測作者想要探討的主題,而“度越”這兩個字,在我看來,就蘊含著一種“跨越”與“升華”的意味。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的思考。我猜作者可能是一位對人生有著深刻洞察力的人,他/她能夠用一種非常獨特而又富有哲理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我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我思考,讓我對生活有新的認識的書籍。我希望《度越》能告訴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應該如何去“度越”那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障礙。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涉及一些關於“成長”與“蛻變”的主題。我總覺得,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斷的“度越”與“成長”。我喜歡那種能夠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甚至改變我人生觀的書籍。我希望《度越》能成為我心靈的“燈塔”,在我黑暗的時刻,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

评分

《度越》這本書,僅僅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能量。那種“度越”,不僅僅是指一種物理上的跨越,更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我平時喜歡看一些關於心理學和個人成長的書籍,我猜《度越》可能在這方麵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我喜歡能夠幫助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內心世界的書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壓力。我猜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善於觀察生活的人,他/她能夠從日常的點滴中提煉齣深刻的道理。我喜歡那種看似樸實無華,實則蘊含智慧的文字。我希望《度越》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與自己和解”的啓示。我們常常被社會的期待所束縛,卻很少真正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找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並且學會接納和愛自己。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涉及一些關於“放下”和“接納”的主題。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正是因為我們不肯放下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不肯接納那些不完美的自己。我希望《度越》能教會我如何以一種更輕鬆、更自在的方式去生活。我喜歡那些能夠給我帶來“豁然開朗”的感覺的書,它們就像黑暗中的一盞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评分

《度越》這本書,封麵設計很有藝術感,那種簡潔的風格,反而更加凸顯瞭“度越”這兩個字的力量。我通常會先從書籍的裝幀來判斷一本書的品味,而《度越》絕對是屬於那種有品味的。我喜歡這種不張揚,但卻能觸動人心的設計。我猜作者可能是一位藝術傢,或者是一位對美學有深刻理解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美”的思考,關於“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美”的啓發。我猜測“度越”可能是一種審美上的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提升。它可能是在講,我們如何從平凡的生活中,去發現那些不平凡的美好,如何去超越日常的瑣碎,去領略更深層次的意境。我喜歡那種能夠提升我精神品質的書籍,它們就像是一場心靈的SPA,讓我感到放鬆和愉悅。我希望《度越》能帶我進行一次美的探索之旅,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我們周圍的美,去感受那種“超越”於物質的美麗。我猜測作者可能通過一些詩意的語言,或者一些精妙的比喻,來傳達他的思想。我喜歡那種能夠讓我産生畫麵感,讓我沉浸其中的文字。我希望《度越》能成為我心靈的“調色盤”,為我的生活增添更多絢爛的色彩。

评分

看到《度越》這本書,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些關於人生哲學的畫麵。它不是那種會告訴你“怎麼做”的書,而是會引導你“去思考”的書。我喜歡這種類型的書籍,它們更像是一種智識的陪伴,而不是單方麵的灌輸。我猜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她能夠用一種非常溫柔而又深刻的方式,去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喜歡從書籍中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如何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度越》這個名字,在我看來,就蘊含著一種跨越與和解的意味。它可能是在講,我們如何跨越自身的局限,如何去理解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人際關係,關於情感處理的新視角。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與他人的隔閡,都源於我們內心的“度越”不足。我們習慣於用自己的視角去評判一切,卻很少去嘗試理解對方的立場。我希望《度越》能教會我如何用更包容、更開放的心態去麵對世界。我住在颱南,這裏的節奏相對慢一些,我喜歡在悠閑的午後,泡上一壺茶,然後靜靜地閱讀。我猜《度越》這本書,很適閤在這樣的氛圍下品讀,它會讓你在字裏行間,找到一種寜靜的力量。我喜歡那種能夠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的書,它們會在我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記,甚至改變我的人生觀。

评分

拿到《度越》,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字體和排版吸引瞭。那種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剛剛好,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有壓迫感。我是一個對閱讀體驗要求比較高的人,如果排版不好,即使內容再好,也會影響我的閱讀心情。《度越》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讓我覺得作者和齣版方都非常尊重讀者。我通常會從書名本身去猜測作者想要錶達的主題。《度越》,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和希望,它暗示著一種剋服睏難,走嚮更高境界的過程。我猜這本書可能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或者是一個關於突破極限的曆程。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積極嚮上的力量,讓我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到“度越”。我記得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極限運動的書,雖然我不是運動員,但那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人類潛力的無限可能。不知道《度越》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啓發意義?我喜歡那些能夠拓寬我視野,讓我看到世界更多可能性的書籍。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不局限於某一個領域,而是融閤瞭人生哲學、心理學,甚至是社會觀察。我希望它能讓我思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應該如何去“度越”那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障礙。我住在高雄,天氣常常很熱,我喜歡在下午找一個安靜的咖啡館,點一杯冰拿鐵,然後沉浸在一本好書裏。《度越》這本書,我覺得它很適閤這樣的場景,它能讓我暫時忘記外界的炎熱,進入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

拿到《度越》,我第一眼就注意到它那種樸素而又充滿力量的書名。我猜這本書的主題,一定跟“成長”和“超越”有關。我喜歡那些能夠在我迷茫時,給予我方嚮的書籍。我通常會從書名去猜測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理念,而“度越”這兩個字,恰恰傳遞瞭一種積極嚮上,不斷突破的精神。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如何麵對人生的挑戰”的啓示。我猜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經曆豐富的人,他/她能夠從自己的經曆中,提煉齣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我喜歡那些接地氣,但又能觸及靈魂的書籍。我希望《度越》能告訴我,在麵對睏難時,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力量。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涉及一些關於“堅持”和“韌性”的主題。我總是相信,隻要我們不放棄,總有一天能夠“度越”眼前的難關。我喜歡那種能夠讓我感到振奮,讓我重拾信心的書籍。我希望《度越》能成為我心靈的“指南針”,在我迷失方嚮時,為我指引前行的道路。

评分

哇,拿到《度越》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麵吸引住瞭。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若隱若現的光影,總有一種莫名的故事感。我猜它可能講述的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而更像是生活裏細水長流的軌跡,或者是一個人在內心深處不斷探索、自我超越的旅程。封麵上的“度越”這兩個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超越、跨越的意味,讓我好奇作者究竟想讓我們“度越”什麼?是現實的睏境,還是內心的藩籬?我一直很喜歡這種能引人深思的書名,總覺得好的書不僅僅是講故事,更是提供一種視角,一種思考。我住在颱北,每天通勤都擠捷運,經常看到很多人低頭滑手機,但偶爾也會有人捧著一本書,那種沉靜的氣質總讓我特彆羨慕。我希望《度越》這本書能帶給我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通勤的路上,或者睡前的一段時光裏,能夠暫時抽離現實的喧囂,進入一個完全屬於書本的世界。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成長和哲思的書,它們往往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每次讀完都會有一些新的領悟。不知道《度越》這本書會不會有類似的效果?我猜它可能包含瞭很多關於自我認知、人際關係,甚至是生命意義的探討。畢竟,“度越”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成長和蛻變的寓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打開我新的視野,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和周遭的世界。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顯得很用心,紙張的觸感也很舒服,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很“書”的感覺,而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這種細節往往能體現一個齣版團隊的用心程度,也讓我對內容的品質有瞭更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