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誌的100個故事

關於三國誌的100個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三國誌
  • 曆史故事
  • 曆史人物
  • 三國演義
  • 古典文學
  • 中國曆史
  • 戰爭
  • 權謀
  • 英雄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孫權草船藉箭,魯肅單刀赴會,
  劉備鞭打督郵,趙雲上演「空城計」,
  司馬懿是用兵大師,諸葛亮隻擅長做後勤,
  「受傷」最傷的是周瑜,關羽被曹操搶瞭心上人……
  
  這不是你把《三國演義》讀錯,是《三國誌》沒有普及到位惹的禍!
  
  《三國演義》是故事,不是史實;
  《三國誌》是史實,不是故事;
  想讀三國的曆史和三國的故事,就來讀這本書!
  
  讀曆史就是讀故事。

  作者從《三國誌》裏麵選取瞭100個極具代錶性的故事,在尊重曆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瞭藝術性加工,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嚮讀者娓娓道來三國那段恢弘的曆史,其間還穿插著《三國誌》與《三國演義》的相互比較。

  對於三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本比《三國演義》真實、比《三國誌》通俗的史學故事書,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也是一本輕鬆讀三國的普及讀物。

  讀後你會發現,三國的曆史原來可以這樣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穿越韆年:大唐盛世的輝煌與隱秘》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盡、貼閤曆史敘事風格,且不涉及您提到的《關於三國誌的100個故事》中的任何情節或主題。 --- 穿越韆年:大唐盛世的輝煌與隱秘 捲首語:長安的呼吸 “何處笙歌不再聞,唯餘宮闕鎖清鞦。”——這是一部關於盛世的史詩,但絕非僅是歌頌。 《穿越韆年:大唐盛世的輝煌與隱秘》並非一部堆砌年代和帝王功業的流水賬,它是一次深潛,潛入那個氣象萬韆、兼容並包的黃金時代——唐朝。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從物質文明的精妙到精神世界的碰撞,力圖還原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與活力的“大唐宇宙”。 我們拒絕將曆史簡化為“功臣頌”或“亡國鑒”。我們關注的是,在一個幅員遼闊、絲綢之路從未如此暢通的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圖景、朝堂之上的權力博弈,以及那些深刻影響瞭後世文明的文化基因是如何被鑄造的。 全書共計七捲,囊括瞭從初唐奠基的艱辛到開元盛世的極點,再到安史之亂後遺癥蔓延的復雜階段,共計約六十萬字的深度考證與敘述。 --- 第一捲:龍興紫髯——貞觀之治的基石(約八萬字) 本捲聚焦於李世民如何從一個“玄武門之變”的參與者,蛻變為一位開創韆古一帝偉業的君主。我們深入剖析“貞觀之治”背後的政治哲學。 核心章節探討: 1. “人主之鏡”:魏徵的諫諍與帝王的權術:詳細梳理君臣關係中,一次成功的批評是如何轉化為穩固的統治基礎的。書中收錄瞭對《貞觀政要》中若乾關鍵對話的文本細讀,分析其在治理邊疆(如對薛延陀的策略)中的實際應用。 2. 府兵製的興衰:盛世的軍事引擎:不再僅僅描述府兵的編製,而是深入探究其如何在地方士族的土地兼並中逐漸瓦解,為後來的藩鎮割據埋下隱患。我們考證瞭初唐地方軍事調動製度的細微差異。 3. “天可汗”的構建與文化輸齣:通過對西突厥的幾次決定性戰役的軍事地理分析,揭示唐朝如何以外交、貿易和文化吸引力,而非單純的武力徵服,確立其在東亞的領導地位。其中包含瞭對突厥貴族入仕唐朝後的社會適應性研究。 --- 第二捲:盛唐的脈搏——開元時期的氣象萬韆(約十二萬字) 本捲是全書的高潮部分,集中展現瞭唐朝在經濟、藝術和對外交流上的巔峰成就。我們將目光投嚮長安城,感受這座世界級都市的繁華細節。 核心章節探討: 1. 長安的“裏坊”生活與商業脈動:不同於官方史書的記錄,本章通過考古發現和唐代筆記,重構瞭東西兩市的貿易結構、物價波動,以及坊內居民的作息與宵禁製度。我們詳細描繪瞭“鬍姬”在西市的影響力,以及波斯、粟特商人帶來的異域風情。 2. 《霓裳羽衣麯》背後的音樂學:超越對李隆基“昏庸”的片麵指責,我們邀請音樂史專傢,試圖還原唐代燕樂的結構,分析其如何融閤瞭西域的演奏技法,並探討瞭宮廷音樂審批製度的鬆緊變化。 3. 科舉與人纔的流動:重點分析瞭唐代科舉製度對中下層士人的吸引力,以及詩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們細緻比對瞭不同考場(如“放榜”地點)的社會反響,揭示瞭“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背後的殘酷競爭。 4. 邊塞詩的“強音”與時代的焦慮:對岑參、王昌齡等人的邊塞詩進行文本分析,指齣這些豪邁詩篇背後,實則隱藏著對帝國擴張極限的隱憂。 --- 第三捲:盛世的暗流——權力中樞的腐蝕(約十萬字) 繁華的錶象之下,總是潛藏著結構性的危機。本捲開始關注權力對製度的侵蝕,以及皇帝與權臣之間的微妙失衡。 核心章節探討: 1. 楊國忠與李林甫:權相的“技術官僚”路綫:不同於傳統上將他們描繪為奸臣,本書探討瞭他們如何利用精密的行政手段(如財政改革和對科舉的控製)來鞏固個人權力,並分析瞭這種高度集中的行政效率如何最終服務於個人而非國傢。 2. 藩鎮的種子:節度使的權力膨脹:追溯節度使製度的起源,分析唐玄宗在天寶年間對邊疆軍事權力的過度授權,特彆是河北地區的軍政閤一化趨勢,並輔以具體的軍費開支數據進行佐證。 3. 宦官勢力的抬頭:從服務者到決策者:深入分析瞭唐代宦官參政的製度性缺口,以及玄宗晚期對親信太監的依賴如何繞過瞭正常的文官體係。 --- 第四捲:裂變——安史之亂的爆發與影響(約九萬字) 本捲是唐朝曆史的轉摺點,以更側重於“戰後社會重構”而非單純的軍事進程來敘述。 核心章節探討: 1. 馬嵬驛的真實動機重構:結閤新發現的史料碎片,分析瞭“馬嵬驛兵變”中,陳玄禮的真正訴求,以及楊貴妃之死在政治清洗中的象徵意義。 2. “再造”與“分裂”:郭子儀的睏境:探討郭子儀在平定叛亂中,如何從一位力挽狂瀾的英雄,一步步淪為需要依賴他昔日舊部——已然半獨立的節度使——來維持統治的復雜地位。 3. 人口大遷徙與經濟結構的重塑:分析瞭戰亂對黃河流域人口和耕地資源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南方經濟中心(如江南)地位的不可逆轉的提升,詳細描述瞭運河漕運在戰後重新承擔的重壓。 --- 第五捲:中晚唐的“新常態”——藩鎮割據與朋黨之爭(約八萬字) 安史之亂平息後,唐朝並未真正“恢復”,而是進入瞭一種新的、充滿內部張力的平衡狀態。 核心章節探討: 1. 朋黨的興衰與信息繭房:詳細梳理瞭牛李黨爭的根源,指齣這不僅僅是人事之爭,更是不同政治路綫——代錶舊士族利益的牛黨與代錶新科舉精英的李黨——在有限權力空間內的零和博弈。 2. “兩稅法”的深層睏境:分析瞭德宗時期推行的稅製改革,它試圖解決租庸調製的問題,但如何反而固化瞭土地兼並,並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政權進一步脫離中央。 3. 黃巢起義的社會經濟根源:超越簡單的“農民起義”標簽,考察瞭淮南鹽鐵壟斷對社會財富的固化,以及飢荒發生時,被削弱的中央政府對地方災變的反應遲緩。 --- 第六捲:文化的迴響——唐朝的知識遺産與世界觀(約六萬字) 本捲跳脫齣朝堂政治,聚焦於唐代知識分子的思想活動與文化創造力。 核心章節探討: 1. 佛教的本土化進程與禪宗的興起:不單純敘述玄奘取經,而是探討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禪宗如何通過強調“頓悟”來迎閤底層士人的心性需求,以及它如何與儒傢和道傢産生復雜的融閤與衝突。 2. 碑刻中的書法藝術:選取顔真卿、柳公權等人的代錶作,分析其書法風格背後的時代精神——顔體的“雄渾”與“正統”觀,以及這種藝術如何被統治者用作意識形態的工具。 3. 唐代士人的“齣世”傾嚮:研究晚唐士人對山水田園的迷戀,分析其作為一種對日益緊縮的政治環境的消極抵抗和精神避難所。 --- 第七捲:殘陽如血——帝國最後的掙紮與終結(約六萬字) 本捲審視瞭唐朝末年,一係列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匯聚成一股不可逆轉的洪流。 核心章節探討: 1. 硃溫的崛起:地方軍閥的“常態化”:分析硃溫如何通過對中央的“挾持”策略,逐步完成對朝廷的架空,以及他與沙陀勢力的復雜關係。 2. 昭宗的“無力迴天”:描繪瞭唐昭宗試圖重振中央權威的最後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如何因缺乏製度性支持而屢遭挫敗。 3. “正統”的終結與五代十國的序幕:對公元907年唐朝的覆滅進行多維度剖析,強調其並非一個“突然的死亡”,而是一個漫長、結構性衰敗的必然結果。 --- 結語:一個未完待續的帝國 本書最終旨在迴答:是什麼讓一個如此輝煌的帝國走嚮瞭衰亡?答案不在於某一個昏君或某一場戰役,而在於其在巔峰時期,未能成功解決的結構性矛盾——權力過分集中與地方軍事力量的失控、士族壟斷與社會流動性的枯竭,以及文化自信與現實睏境之間的巨大落差。 《穿越韆年》邀請讀者,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那個我們既嚮往又警惕的偉大時代。 本書特色: 詳盡的地圖考證: 輔以數十幅高精度復原的唐代疆域及長安城坊示意圖。 一手資料引用: 大量節選自《舊唐書》、《資治通鑒》的原始語段,並附有現代白話解讀。 跨學科視野: 結閤瞭曆史地理學、經濟史和社會人類學的分析方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輝


  史學碩士,以研讀曆史為喜好,以剖析曆史為主業,現從事史學研究工作。自小對曆史充滿興趣,從事史學研究後曾在相關雜誌上發錶過多篇史論文章,近幾年來潛心研究"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著有《關於史記的100個故事》等,期望給大眾樹立「悅讀」的曆史觀。

圖書目錄

前言  002
自序  004

第一章 英雄篇:文治與武功的交響麯
故事1 搶地盤靠「作秀」—劉備智取益州  012
故事2 自由全靠演技—曹操其實很憤青  015
故事3 美酒雖好,可不能貪杯—孫權嗜酒如命  018
故事4 華容道上走來個「大英雄」—曹操做夢也想不到的失敗 021
故事5 都是暴躁惹的禍—張飛死得冤  024
故事6 小忍釀大謀—諸葛亮的職業規劃  027
故事7 他的死與彆人無關—周瑜大計未成身先死  030
故事8 大英雄背後的大英雄—趙雲一馬救少主  033
故事9 悲情彷彿「天註定」—最強馬超的孤獨  036
故事10 說不齣的委屈—魏延濛冤韆古  039
故事11 從不信任到信任—龐統三計爭蜀地  043
故事12 我說投降你就信—赤壁先鋒黃蓋  047
故事13「潛伏大師」—司馬懿五十年見證自我  050
故事14 第一愛將有節操—張遼一心為曹  053
故事15 有周亞夫之風—徐晃樊城顯神威  056
故事16 肥馬跑不過瘦馬—世有龐德猶有伯樂  059
故事17 賠瞭眼睛輸瞭兵—夏侯惇中箭兵敗  062
故事18 就是不怕你—魯肅單刀赴關羽  065
故事19 竹林深處的逍遙—嵇康從容就死  068
故事20 沒瞭眉毛沒瞭命—王粲不聽醫者話  071
故事21 齣師一錶留重擔—董允擔起託孤大任  074
故事22 奇謀「造王者」— 智囊董昭助曹魏  077
故事23 曹魏第一接班人—曹沖早逝成遺憾  080
故事24 男人也是水做的—曹丕以哭占先機  083
故事25 都是喝酒惹的禍—曹植的太子之爭  086
故事26 夜劫新娘—袁紹和曹操的年少輕狂  089
故事27 位高權重的盜墓賊—董卓的特殊癖好  091
故事28 東傢奔,西傢走—呂布的選擇恐懼癥  094
故事29 不是夢中人—楊修直言觸曹操  097
故事30 不懂「醫者父母心」—被誤會的華佗  101

第二章 紅顔篇:被亂世左右的兒女情長
故事31 夾在男人政治裏的尤物—貂蟬紅顔薄命  104
故事32 隻怪洛神姿容俏—甄宓與曹植的叔嫂情  109
故事33 遙想公瑾雄姿英發—小喬相思成疾  113
故事34 當蘿莉遇見瞭中年大叔—孫尚香的政治婚姻  116
故事35 羞答答的情誼靜悄悄地開—杜氏到底有多美  118
故事36 寡婦也有春天—吳氏終成皇後  120
故事37 後宮裏的情色戰爭—郭女王盛寵難爭  123
故事38 大難臨頭夫君逃—甘夫人長阪坡受難  125
故事39 青史難留名—糜夫人患難相助  127
故事40 英雄做媒人—蔡文姬與藍顔知己曹操  129
故事41 曹操也會被「吐槽」—丁夫人與曹操的結發之情  132
故事42 一語安撫眾人心—卞夫人臨危應變  135
故事43 虎女安能嫁犬子—關羽之女的婚姻大事  138
故事44 最毒婦人心—袁紹娶錯老婆  141
故事45 泉下有知能安眠—虎妻徐氏復仇  144
故事46 皇帝也救不瞭你—伏壽暗殺不成反遭禍  147
故事47 名副其實的女智囊—辛憲英臨危斷大事  150
故事48 孫權的三段姻緣—步氏難修正果  152
故事49 女人是老虎—孫大虎壞事做盡  154

第三章 計謀篇:說不盡的爾虞我詐
故事50 天子在手誰敢不服—勤王圖霸計  158
故事51「官渡之戰」勝利的秘訣—扼喉待變計  161
故事52 劉備這纔保住瞭命—仗義招纔計  164
故事53 藏在幕後的劊子手—藉刀殺人計  166
故事54 想什麼偏不做什麼—聲東擊西計  169
故事55 感情不夠深厚的代價—離間計  172
故事56 容不得你再放肆—甕中捉鱉計  175
故事57 蜀國是這樣興起的—以逸待勞計  178
故事58「坐收漁利」也滿足不瞭的野心—趁火打劫計  181
故事59 讓你不聽勸—順手牽羊計  184
故事60 騙得你團團轉—調虎離山計  187
故事61 你的官早晚是我的—反客為主計  189
故事62 變臉比翻書還要快—笑裏藏刀計  192
故事63 掉進危險的「溫柔鄉」—美人計  196
故事64 騙過群雄的「影帝」—詐降計  199
故事65 諸葛亮也失算—緩兵之計  203
故事66 劉皇叔的「謙讓」—瞞天過海計  206
故事67 看誰的損失大—以小博大計  209
故事68 大人物有「小心機」—欲擒故縱計  212
故事69 再難的路也要走—暗渡陳倉計  215
故事70 載歌載舞給你看—空城計  217

第四章 戰役篇:烽火連年戰不休
故事71 曹操這次太沒麵子瞭—赤壁之戰  222
故事72 後院還真的起瞭火—官渡之戰  225
故事73 挑不對時機鬥氣—夷陵之戰  228
故事74 張遼的「對手戲」—閤肥之戰  230
故事75《隆中對》預言成真—益州之戰  232
故事76「詐屍」得勝—濮陽之戰  235
故事77 大意失荊州—襄樊之戰  237
故事78 就連「雞肋」也吃不到—定軍山之戰  240
故事79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五丈原之戰  242
故事80 大一統—晉滅吳  244

第五章 事件篇:看豪傑亂世博弈
故事81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青梅煮酒論英雄  250
故事82 一生糾葛的開端—桃園三結義  254
故事83 軍師,我需要你—三顧茅廬請孔明  257
故事84 死後的「小心機」—劉備臨死託孤兒  261
故事85 自己人害自己人—華雄死得其所  264
故事86 擋也擋不住的兄弟聚會—關羽韆裏走單騎  266
故事87 想留也留不住你—諸葛揮淚斬馬謖  270
故事88 抓瞭放,放瞭抓—逃不掉孟獲  273
故事89 下棋療傷兩不誤—關羽颳骨療毒  276
故事90 誰也救不瞭—呂布慘遭縊殺  279
故事91 不得不說的恩怨—張綉與曹操的君臣關係  282
故事92 曹操也有被坑時—草船藉箭真實版  285
故事93 被齣賣的人生—劉備與益州的緣分  288
故事94 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成詩  291
故事95 老天爺最「給力」—關羽放水淹七軍  295
故事96 傻人有傻福—劉禪快樂度餘生  299
故事97 滿城都是硫磺—來自博望的大火  302
故事98 說說曹操的狼狽相—割袍斷須躲馬超  304
故事99 劉後主是塊「大肥肉」—截江截下個劉阿鬥  307
故事100 誣告可不是好事—劉備怒鞭督郵  311

圖書序言

前言
  
  《三國誌》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生於三國蜀後主建興十一年(西元233年),於晉惠帝元康七年(西元297年)去世,享年六十五歲。陳壽年少時就曾立誌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鞦》三傳、《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研究。
  
  《三國誌》寫作於西晉統一中國後不久。全書共六十五捲,分為《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記載瞭黃巾起義之後到晉滅吳將近百年的曆史。其中《魏書》一至四捲是帝紀,《魏書》其他部分和《蜀書》、《吳書》全部都是列傳。
  
  《三國誌》剛一成書就受到瞭時人推重,人們贊譽它「善敘事,有良史之纔」、「辭多勸戒,明乎得失,有益風化」。
  
  不過,《三國誌》的真正價值還在於陳壽對三國曆史有總攬全局的看法和處理方式。三國時期曆史復雜,三個政權並存,在史書上如何恰當地反映這種情況,是頗費斟酌的,陳壽對此處理得比較得當。
  
  雖然《三國誌》篇幅較少,卻很全麵地介紹瞭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勢,以及曆史變化情況。陳壽以《魏誌》諸紀提挈起曆史大事,作為全書的總綱,又分彆以魏、蜀、吳三書記述三國鼎立的開端、發展及結束。他記述瞭黃巾的興亡、董卓作亂、群雄四起、官渡戰後曹操勢力的迅速增長、赤壁戰後三國鼎立、夷陵戰後蜀吳長期閤作、諸葛亮之死是蜀政變化的標誌、孫權晚年敗亡的危機、魏晉替興的轉摺等等,清晰地描畫瞭三國興亡的脈絡。
  
  與此同時,陳壽還能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隱蔽缺點。陳壽所處時代,各種政治關係復雜,曆史與現實問題糾纏在一起,陳壽在用隱晦方式反映曆史真實方麵下瞭很大功夫。
  
  《三國誌》行文簡明、精煉,常用簡潔的筆墨,寫齣傳神的人物。《先主傳》記曹操與劉備論英雄,當曹操說齣「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之時,「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記載,使劉備韜光養晦的心情躍然紙上。
  
  陳壽對人物的品評也很獨特:劉備是英雄,曹操是人傑,孫策、孫權是英傑,諸葛亮、周瑜、魯肅是奇纔,龐統是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劉巴是令士,徐邈、鬍質是彥士,王粲、秦宓是纔士,關羽、張飛、程普、黃蓋是虎臣,陳震、董允、薛綜是良臣,張遼、樂進是良將,這都反映瞭當時的時代風氣。
  
  而人事、人謀對曆史事件、曆史進程的影響,書中也作瞭大量記述,給人們提供瞭豐富的曆史經驗。人事與天命思想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三國誌》的矛盾特性。
  
  在《三國誌》裏,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個鮮明飽滿的人物形象,引得人隨之喜悲,對關羽死時的悲涼、對董卓殘暴的厭恨、對諸葛亮的欽佩、對曹操奸雄的感嘆、對阿鬥樂不思蜀的可笑可憐、對薑維之死的惋惜,各種體會如癡如醉不可自拔。對於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閱讀的上佳體驗和樂趣,而這一切,便源於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錶達能力。
  
  然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鑽研晦澀的古文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有適應現代的方式將三國時期的故事重現齣來。
  
  這也是本書作者的創作意圖,希望能透過講述三國時期的英雄故事,喚起讀者對三國時代的領悟與追求。
  
  作者從《三國誌》裏麵選取瞭一百個極具代錶性的故事,在尊重曆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瞭藝術性加工,透過輕鬆幽默的語言,嚮讀者娓娓道來三國的那段曆史,其間還穿插《三國誌》與《三國演義》的相互比較。
  
  對於三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本比《三國演義》真實、比《三國誌》通俗的史學故事書;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也是一本輕鬆讀三國的普及讀物。
  
  讀後你會發現,三國原來可以這樣讀。

圖書試讀

故事4
 
華容道上走來個「大英雄」—曹操做夢也想不到的失敗
 

自從曹操把漢獻帝弄到自己的地盤,開始瞭「挾天子令諸侯」的徵戰人生後,雖然不能說是逢戰必勝,可到底也是天下實力最強的人。
 
西元208年,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荊州奪瞭下來,以曹操的個性,自然要乘勝追擊,況且他坐擁二十萬大軍,想要奪取江東自然如探囊取物。
 
試想,如果當時沒有孫權和劉備的結盟,曹操一舉攻下江東孫權,轉而矛頭勢必要對準劉備。以當時的形勢,劉備和曹操正麵交鋒,自然不是對手,那麼曹操統一天下的宏願就很容易實現瞭。
 
可是,在劉備和孫權身後的智囊諸葛亮、周瑜卻阻礙瞭曹操的計畫,兩人策劃一連串的計策,直接導緻曹操在最關鍵的赤壁一戰中被孫、劉聯軍燒瞭個措手不及。
 
赤壁大火燒紅瞭半邊天,也燒得曹操倉皇潰逃,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而孫、劉聯軍這邊見到火攻之計起瞭效果,索性又一把火把曹軍剩下的戰船燒瞭個乾乾淨淨,失去水路作戰優勢的曹操隻得率軍經華容嚮江陵一路敗退。
 
此時,孫、劉聯軍自然趁機水陸並進地追擊曹軍。
 
不過,曹操雖然被大火燒得連連戰敗,但麵臨的形勢並不十分嚴峻。畢竟在赤壁交鋒之前,曹操的實力已經十分強大,而孫、劉尚未形成大勢力。
 
孫權和劉備也並沒有打算藉著赤壁一戰消滅曹操,一把火燒瞭曹操的船隊無非是希望阻止曹操渡過長江,以保全自己的勢力範圍,或保證自己不被曹操消滅掉。
 
所以說,曹操雖然後有追兵,但以孫權和劉備的實力還不足以抽齣部分兵力在曹操敗退的路上設伏軍。
 
即便如此,曹操在華容道上還是遇到很大的睏難。
 
失去水路作戰部隊的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逃跑,可這華容道自古就是沼澤之地,加上當天又吹著大風,想要通過華容道,其睏難程度不比躲避孫、劉兩軍的追殺來得少。
 
但是,除瞭沿江嚮西以外,曹操沒有彆的辦法,想要進入華容縣,還需要轉嚮西北繞上一個彎。而無論怎麼製定路綫,曹操都必須經過一大片沼澤地帶。
 
麵對無邊無際的沼澤,曹操萬般無可奈何,可後麵的追兵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追上來瞭,所以他隻能嚮前走。
 
但曹操的馬剛一踏入沼澤泥濘之中,就立即被睏住,使得曹操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說《關於三國誌的100個故事》是一幅宏偉的曆史畫捲,那麼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畫師,他不僅勾勒齣瞭壯麗的輪廓,更在細微之處著筆,讓整幅畫活瞭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故事選擇上的獨到之處,他似乎總能找到那些隱藏在主流敘事之外,卻同樣具有深刻意義的切入點。比如,我記得有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士兵在戰爭的間隙,如何因為思念傢人而寫下的一封傢書,這封傢書雖然沒有被載入史冊,卻真實地展現瞭戰爭對個體命運的殘酷影響,以及在絕境中對溫情的渴望。這種視角,讓我看到瞭三國曆史的另一麵,不是隻有權力鬥爭和英雄傳奇,還有普通人的悲歡離閤,以及人性的光輝與脆弱。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紮實,敘述流暢自然,情感真摯,能夠不動聲色地觸動讀者的內心。他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任何人物,而是以一種近乎旁觀者的冷靜,去展現曆史的真相和人物的復雜性。讀完之後,我對三國曆史的感受不再是片麵的瞭解,而是有瞭一種更全麵、更具溫度的認識,仿佛我曾親曆那個年代,與那些人物一同呼吸。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翻開《關於三國誌的100個故事》之前,我對三國題材的書籍已經有些審美疲勞瞭。畢竟,那些著名的故事和人物,已經被無數次地講述和演繹,總覺得難以再有新的突破。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讓我重新找迴瞭對三國故事的熱情。它並不是簡單地重復經典,而是在對曆史進行深入挖掘的同時,注入瞭作者獨特的視角和解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反常識”現象的探討,比如,為什麼某些看似明智的策略最終失敗瞭?為什麼某些原本被低估的人物,卻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齣意想不到的作用?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粗暴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分析人物當時的處境、心理以及環境因素。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受益匪淺。其中有一個關於郭嘉智謀的章節,與其說是講述他的計策,不如說是剖析瞭他性格中那種近乎“危險”的洞察力,以及曹操如何既倚重他,又對其有所警惕。這種對人物復雜性的描繪,讓我覺得他們不再是冰冷的史書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個體。書中的文字流暢自然,即便是在描述復雜的政治鬥爭或軍事行動時,也能做到條理清晰,引人入勝,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獲得知識的滋養。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故事”這兩個字。拿到《關於三國誌的100個故事》的時候,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串聯起三國曆史事件的讀物,沒想到它真正觸動我的,是那些隱藏在波瀾壯闊曆史洪流之下,鮮活而真實的人物情感與命運。作者在選取故事的角度上頗為獨到,並非僅僅羅列那些耳熟能詳的戰役或權謀,而是深入到瞭一些被曆史長河稍稍掩蓋卻依舊閃閃發光的細節。比如,書中對一些配角,甚至是被大眾忽視的細節人物的刻畫,就讓我眼前一亮。我記得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兵,在一次關鍵戰役前夜,如何因為對傢人的思念而産生的動搖,以及他最終如何剋服恐懼,堅守職責。這個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但所展現齣的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勇氣,卻比許多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更讓我動容。它讓我意識到,三國不僅僅是英雄豪傑的舞颱,更是無數個普通人悲歡離閤的縮影。此外,作者在敘事上也十分考究,語言樸實卻不失韻味,仿佛一位老者在悠閑地嚮你講述那些塵封的往事,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整本書讀下來,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對三國曆史的理解也因此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

评分

讀完《關於三國誌的100個故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解說員,他不僅清晰地講述瞭三國時期的關鍵事件,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洞察並放大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讓這些細節成為串聯起整個曆史畫捲的珍珠。這本書的精髓,我認為在於它對“人”的關注。三國時代,群星璀璨,名將謀士層齣不窮,但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描繪他們的功績,而是深入挖掘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情感。舉個例子,書中有一段關於諸葛亮對馬謖的栽培和最終失街亭的描寫,與其說是在批評馬謖的失職,不如說是在探討諸葛亮用人的長遠考量,以及即便英明如他,也無法完全掌控人性和命運的無奈。這種對復雜人性的洞察,讓整個故事的情感層次變得異常豐富。作者的筆觸細膩,語言富有感染力,能夠輕易地將讀者帶入到那個時代的情境之中。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飽讀史書的長者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讓我對三國曆史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也對那個時代的人物有瞭更真切的共情。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在講述三國故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全局觀”和“細節控”的完美結閤。作者並沒有滿足於羅列錶麵上的事件,而是試圖去探究事件發生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這些原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導緻瞭曆史的走嚮。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人物動機的細緻分析,他會從多個角度去解讀一個角色的行為,而不是簡單地貼上“忠臣”、“奸臣”的標簽。比如,書中對趙雲的描繪,除瞭展現他戰場上的勇猛,還著重刻畫瞭他作為一名普通士兵,在多次易主後的內心掙紮,以及他對劉備集團那種近乎執拗的忠誠。這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讓這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刻闆的形象,而是鮮活的存在。作者的敘事方式也極具特色,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信息,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語言精煉而不失深度,引人入勝。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一起探索古老的遺跡,他不僅會告訴你眼前的建築有多麼宏偉,更會告訴你它為何而建,建築師的心情如何,以及它所經曆的滄桑。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三國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那個時代的人物有瞭更真切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