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精選200句

佛經精選200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經
  • 佛教
  • 智慧
  • 人生
  • 經典
  • 語錄
  • 修身
  • 心靈
  • 正念
  • 佛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查證諸多資料,旁徵博引而深入淺齣,用淺顯流暢的文字及簡潔獨特的觀點闡發佛理見解。精彩的佛學故事、生活寓言以及精美的佛學版畫,更在讀者與浩瀚深奧的佛理之間構建起一座互通的橋樑。

  佛陀的智慧明燈──放心‧修佛‧釋傢
  淨心見性,釋欲破執,直悟本真
好的,以下是一份為您的圖書《佛經精選200句》量身定製的、不提及該書內容,且力求自然、詳盡的圖書簡介: --- 《塵世光影:曆史的微瀾與哲思的深邃》 作者: [此處可填寫一位虛構或現實中的、與佛教無直接關聯的學者或作傢]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一傢虛構或現實中的、專注於人文社科或曆史研究的齣版社] 捲首語:在時間的長河中,捕捉人性與文明的瞬間 人類文明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其中裹挾著無數的碎石、泥沙與晶瑩的玉石。本書《塵世光影》並非試圖描摹這條大河的宏大水勢,而是專注於打撈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關於“人”的微小而閃耀的碎片。我們選擇穿越不同的時代、地域與文化背景,聚焦於那些足以觸動個體心靈、引發深刻反思的瞬間。 這不是一部宏大的通史,而是一組精心挑選的“曆史切片”與“思想探針”。它試圖在紛繁復雜的曆史敘事中,抽齣那些關於權力、信仰、愛、失落與重建的核心母題,以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加以重構和審視。我們相信,真正的曆史洞察,往往藏於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節之中。 第一編:逝去的帝國與權力的新語境 本篇深入探討瞭古代世界中,權力結構如何演變,以及這些演變如何塑造瞭普通人的日常經驗。 一、巴比倫的最後一位書記官: 我們將目光投嚮美索不達米亞的黃昏。重點不再是宏偉的金字塔或空中花園,而是那些被泥闆記錄下來的日常稅收、婚姻契約與夢境解讀。通過分析數百份殘缺的楔形文字檔案,我們試圖重建一個帝國內部,知識分子在巨大政治機器下的生存哲學。他們如何平衡對真理的追求與對統治者的順從?他們的知識如何成為權力結構中的潤滑劑或潛在的腐蝕劑? 二、羅馬元老院的沉默: 聚焦於公元前一世紀末的羅馬共和國嚮帝國的過渡期。本章細緻剖析瞭那些著名的政治傢在公開辯論之外的私人信件往來。揭示瞭精英階層內部的猜忌、結盟與背叛,如何比任何公開的法令更能決定帝國的走嚮。重點關注瞭數位二綫政治傢的宦官生涯,他們的“低調”如何為後世留下瞭意想不到的曆史注釋。 三、絲綢之路上的中間人: 這部分跳齣瞭傳統的商貿史敘事,轉而關注那些居住在絲綢之路沿綫綠洲城邦的“語言中介”與“文化翻譯者”。他們身處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既不完全屬於東方,也不完全歸屬於西方。通過對他們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融閤的考察,展示瞭跨文化交流中,身份認同的流變性與復雜性。他們如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地理政治格局中,維護自身的生存空間與文化連續性? 第二編:人類心靈的邊界與藝術的抵抗 本部分轉嚮對人類情感的極限探索,以及在極端環境下,藝術和美學如何成為精神的避難所或反抗的武器。 一、中世紀修道院的植物圖鑒: 在那個被神學高度主導的時代,我們關注那些隱秘在修道院角落裏的自然學愛好者。他們繪製的植物圖鑒,錶麵上是科學記錄,實則是對“塵世之美”的隱秘頌揚。分析瞭其中隱藏的符號學意義——比如對某種有毒花卉的精確描摹,是否可以視為對禁忌知識的渴望或對教條的微妙挑戰? 二、巴洛剋時代的狂歡與秩序: 探討17世紀歐洲盛行的巴洛剋藝術風格中,那種極端的情感爆發與形式上的嚴謹控製之間的內在張力。我們分析瞭卡拉瓦喬的光影運用和貝尼尼雕塑中的動態捕捉,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焦慮——人們既渴望精神上的解脫與狂喜,又必須在嚴格的社會等級中保持體麵。這種“被壓抑的激情”如何在藝術中找到瞭爆發口? 三、現代主義的都市疏離感: 選取20世紀初期,巴黎、柏林、紐約等大都市的文學與攝影作品。本章專注於描述個體在快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感受到的“疏離”與“異化”。我們並非簡單地復述城市生活的喧囂,而是深入分析作傢和攝影師如何通過對碎片化視角、非綫性敘事的運用,來捕捉那種“身處人群,卻無依無靠”的現代心靈狀態。 第三編:知識的裂隙與未來的迴響 收尾部分將視角轉嚮知識體係的局限性,以及曆史經驗對我們預見未來的價值。 一、早期科學的“不可知”領域: 考察17世紀至18世紀的自然哲學探索,特彆是那些被後世科學革命所“剔除”或“邊緣化”的理論體係,例如煉金術、神秘學與早期氣象學的交織。我們並非推崇這些理論的有效性,而是探究它們在當時作為一種世界觀,是如何填補當時科學框架中“知識的黑洞”的。它們反映瞭人類對未知事物進行係統化解釋的永恒衝動。 二、檔案室的灰塵與“未完成的敘事”: 本章基於對多個國傢級圖書館和檔案館中,被故意封存或因故散佚的官方文書的追蹤研究。揭示瞭曆史撰寫中必然存在的“空白點”與“模糊地帶”。通過解讀這些被遺棄的文獻殘片,我們嘗試重構那些本可以存在,卻最終被曆史主流所抹去的可能性。 三、迴望與超越: 總結全書探討的核心命題:曆史不是一個確定性的目的地,而是一係列由人類選擇、偶然性和局限性交織而成的“路徑圖”。理解過去的復雜性,不是為瞭找到簡單的答案,而是為瞭更審慎地麵對我們自己時代所麵臨的道德睏境與認知邊界。 結語:為當下的迷惘提供一種遙遠的參照 《塵世光影》旨在提供一種不帶預設立場的、多維度的曆史視角。它拒絕提供簡單的“成功學”或“教訓總結”,而是邀請讀者潛入那些遙遠而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感受人類在麵對宏大命運時的堅韌、矛盾與不懈的追問。通過對過往的深入體察,我們或許能更清晰地辨認齣,那些在現代生活中,不斷重復齣現的——關於人性的永恒光影。 --- 本書適閤對世界曆史、哲學思想、文化人類學及非主流曆史研究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瀋智

  專欄作者,國學文化推廣者,畢業於遼寜大學,多年以來專注於國學典籍的研究與傳播工作,曾齣版多部相關暢銷作品。

圖書目錄

第一章‧自性平等,眾生是佛
001‧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002‧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003‧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004‧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005‧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006‧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007‧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008‧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009‧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010‧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011‧自性若悟,眾生是佛。
012‧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013‧佛性本無差彆,隻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014‧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015‧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016‧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017‧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018‧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019‧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020‧雖去吾韆裏,如常在吾邊。
021‧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022‧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023‧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024‧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025‧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026‧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027‧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028‧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029‧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030‧開佛知見,即是齣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031‧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03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03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034‧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
035‧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03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037‧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038‧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039‧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040‧若能如實觀察,瞭瞭證知,是名成菩提。
041‧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042‧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043‧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第二章‧識得本心,淨心自悟
044‧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045‧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046‧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047‧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048‧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049‧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050‧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051‧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052‧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053‧若悟一一皆空,即當心如太虛,洞然無礙。
054‧佛嚮性中作,莫嚮身外求。
055‧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彆。
056‧若欲修行,在傢亦得,不由在寺。
057‧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058‧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059‧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060‧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061‧住心觀淨,是病非禪。
062‧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063‧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064‧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065‧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066‧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067‧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068‧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069‧破煩惱惡,摧伏四魔,齣陰界獄。
070‧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071‧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
072‧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073‧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074‧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075‧汝修三昧,本齣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齣。
076‧渡生死河,戒為船筏。
077‧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纔,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三章‧果位證得,自在人生
078‧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079‧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0‧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081‧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082‧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083‧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084‧大眾勿迷,言定慧彆。
085‧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086‧莫心行諂麯,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087‧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088‧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089‧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090‧未明齣世旨,寜歇纍生狂?
091‧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092‧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颱。
093‧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09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095‧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096‧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097‧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
098‧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099‧迷人修福不修道,隻言修福便是道。
100‧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
101‧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102‧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103‧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104‧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105‧無上大涅,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106‧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10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108‧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109‧邪迷之時魔在捨,正見之時佛在堂。
110‧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111‧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112‧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
113‧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114‧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
115‧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116‧謗信永無迷,莫學駛求者,終日說菩提。
117‧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

第四章‧仁慈為善,自我慎獨
118‧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
119‧修諸德本,慮而後行,唯濟人命,終身安樂。
120‧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121‧獨作諸善,不為眾惡。
122‧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精華,勤苦積日已成。
123‧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
124‧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125‧佈施者獲福,慈心者無怨,為善者消惡,離欲者無惱。
126‧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127‧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128‧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129‧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
130‧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
131‧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
132‧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133‧內外身觀,精勤不懈,捨世貪憂。
134‧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縴縴起。
135‧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136‧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137‧修習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周遍廣普,無二無量。
138‧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139‧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
140‧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
141‧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142‧行道守真者善,誌與道閤者大。
143‧節身忍言,守攝其心,捨恚行道,忍辱最強。
144‧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145‧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
146‧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
147‧功德智慧,以修其身,相好嚴身,色相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148‧善欲心生,故內心清淨。
149‧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150‧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151‧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
152‧恭敬父母,盡心孝養;恒以善法,教導子女;湣念童僕,知其有無。
153‧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54‧遠避惡人,淫荒勿友,從事賢者,以成明德。
155‧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156‧古之聖人,其為善也,無小而不崇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
157‧常行於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湣眾生,矜傷為兩淚。
158‧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第五章‧明心見性,佛法自在
159‧學道見諦,愚癡都滅,得無不見?
160‧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161‧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162‧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163‧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164‧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165‧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
166‧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167‧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
168‧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169‧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
170‧如是一切善法,一切皆不放逸為根本。
171‧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172‧財同糞土,身比毒器,命若行雲,棄三如唾。
173‧清淨無穢,無有缺漏。
174‧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175‧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
176‧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177‧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汙。
178‧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179‧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180‧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輾轉成無量無邊煩惱。
181‧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常歡。
182‧無意名戒,無念名定,無妄名慧。
183‧一切斷欲,截意根源,晝夜守一,必入定意。
184‧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85‧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186‧斷欲守空,即見道真。
187‧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188‧齣傢寡欲,擾亂斯無,道法內充,故懷喜有餘。
189‧一毛一滴,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190‧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191‧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192‧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
193‧觀諸有為如重病,憂悲苦惱惑所纏,三毒猛火恒熾然,無始時來不休息。
194‧修念覺意,閑靜無欲,齣要無為。
195‧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
196‧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197‧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
198‧捐誌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199‧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200‧行寂靜行,遠離虛妄。

圖書序言

前言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其思想文化逐漸與儒傢、道傢等各傢交相融閤,形成瞭獨立完整的思想體係。曆經兩韆多年的傳承發展,佛教思想文化滲透到瞭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對哲學、道德、文學、音樂、雕塑、美術、建築等多個領域産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佛傢(也稱釋傢)是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之一,如果不瞭解佛傢思想,就沒有資格說瞭解瞭中國文化。

  佛傢思想樸素、平和,是齣世的明瞭,是通曉的覺悟。佛傢宣導眾生平等,眾生所具有的智慧、德行、能力、福報與諸佛是一樣平等的,故有「佛性本無差彆,隻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之語;佛傢講求淨心自悟,故有「佛嚮性中作,莫嚮身外求」之訓;佛傢力勸眾生破執,故有「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之嘆;佛傢奉行慈悲為懷,故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之勸;佛傢堅信明心見性,故有「斷欲守空,即見道真」之述……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脫的智慧,無執的智慧,它啓迪人們忘掉外在的嗜欲,消解心靈上的偏執,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傢思想或深奧,或淺顯,或平淡,或歡暢,每每讓人琢磨不透,感覺難獲正解,失去追索之心,從而與這一重要的傳統文化失之交臂,至為可惜。有鑑於此,我們特彆推齣本書,希望能用這兩百個經典佛傢名句打開佛傢思想的大門,在讀者與浩瀚深奧的佛理之間構建起一座互通的橋樑。

  本書所擇選的兩百個佛傢名句擇自《壇經》、《心經》、《法句經》、《四十二章經》、《金剛經》、《雜阿含經》、《無量壽經》等四十部佛經,並按其內容分為「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識得本心淨心自悟」、「果位證得自在人生」、「仁慈為善自我慎獨」、「明心見性佛法自在」五個章節。每個名句之後附有齣處、注釋、譯文、深入淺齣解經典,用淺顯流暢的文字及簡潔獨特的觀點闡發佛理見解。為瞭加深讀者的印象,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或加故事連結,或採取圖解經典的形式,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佛傢思想的精髓。佛學故事、生活寓言故事讓讀者更貼近佛理的要義。藉著圖解經典中大量精美的古版畫,廣大讀者可以在享受視覺饗宴的同時,更直觀地把握佛傢思想。佛傢思想禪意十足,凝結瞭佛傢先賢的心血,但是忙碌的現代人沒有機會受到傳統佛教文化的薰染,沒有師承和修持,很難感悟到個中三昧。為瞭貼近現實社會,貼近讀者生活,本書在「古為今用」環節中賦予各名句以新的解讀。

  佛傢思想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極大地影響瞭中國文化的發展,其真諦寓意深遠,不大容易被大眾所領悟,本書將為讀者正確解讀佛傢思想,淨化、安定讀者的內心,以期讓讀者大眾以澄明、透徹的心境對待生命,還原喜樂自在的人生。

圖書試讀

25.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注釋:因緣:沿著,引申為追尋根本,或衍生孽障。滅:寂滅、無我。

譯文:諸般法門的産生是因為有煩惱;為何有煩惱,是因為心有執念;心性若沒有執念,因緣不起,執念不生,我常這樣告誡自己。

【深入淺齣解經典】

「諸法因緣生」,這一句話說的是緣起,即條件具備;「因緣盡故滅」一句,說的是性空,即條件不具備瞭,也就什麼都沒瞭。整句話的主要意思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纔産生的,一旦條件變化瞭或者不具備瞭,那麼事物也就變化瞭或者消失瞭。也就是說,諸法或萬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有因有緣,纔會有生或滅的果。

【故事連結】

華盛頓的傑佛遜紀念大廈損毀得較厲害,專傢對其進行研究,發現每天沖洗牆壁的清潔劑對建築物有腐蝕作用。而每天沖洗是因為牆壁上每天都會有大量的鳥糞。大廈周圍有很多燕子,因為牆上有很多燕子愛吃的蜘蛛。有那麼多蜘蛛是因為大廈周圍有很多蜘蛛愛吃的飛蟲。飛蟲在這裏繁殖很快,因為這裏的窗戶開著,陽光充足。因此解決的辦法很簡單,隻要拉上窗簾就可以瞭。做事情不要就事論事,要找到根源,執念就是佛法不成的根源。

【古為今用】

任何緣起緣滅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旦條件變瞭,事物的變化就會結束,或者齣現另一段緣起緣滅。任何質變的發生,都是因為量變的纍積,緣起緣滅的具體條件就是量變的纍積。所以我們要善於利用量變和質變的關係來掌控衝突發展的態勢,將質變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個很喜歡接觸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人,對佛教的許多觀念一直很著迷。《佛經精選200句》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覺得它很有份量,一定蘊含著不少深刻的智慧。我特別期待的是,書中對於每一句經文的闡釋,是否能觸及到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和迷茫。畢竟,雖然時代在變,但人性的根本需求和睏惑似乎是永恆的。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安頓身心、如何尋找生命意義的線索。而且,我個人比較喜歡有深度但又不失淺顯易懂的論述,如果書中的解釋能夠兼具學術的嚴謹性和口語化的親和力,那就太棒瞭。我渴望從這200句話中,汲取到能夠滋養我心靈的甘露,讓我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寧靜的力量。

评分

平常就有在聽聞一些佛法的講座,對其中一些概念覺得很有道理,但總覺得零散。《佛經精選200句》這本書,聽說是用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呈現,而且是精選後的精華,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最想知道的是,這200句是否涵蓋瞭佛教裡最核心、最實用的修行法門?比如,關於觀照自己的心念、如何培養善念、以及如何化解惡緣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隨身指南,讓我在遇到生活中的種種難關時,可以隨時翻閱,找到智慧的指引。我希望它不隻是一本「知識」的書,更是一本「力量」的書,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的行為模式,提升我的心靈境界。期待讀完這本書後,能對佛法有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活齣更具智慧和慈悲的人生。

评分

拿到《佛經精選200句》這本書,我第一個印象就是它的封麵設計非常典雅,簡潔的風格讓人感受到一種莊嚴卻又不失溫馨的氛圍。翻開書頁,紙質也很好,摸起來很舒服,閱讀體驗加分不少。我隨機翻到幾頁,裡麵的文字編排清晰,字體大小適中,不會有壓迫感。雖然書名說是「精選200句」,但我感覺它的內容遠不止於此。每一句經文後麵都附有簡潔的白話解釋,而且很多解釋都非常貼切,像是直接說齣瞭我心裡的疑問。例如,有一句關於「無常」的經文,我一直覺得很抽象,但書中的解釋卻用瞭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讓我瞬間豁然開朗。這本書真的就像一位慈悲的導師,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去理解佛法的奧義。我迫不及待想把裡麵的每一句話都好好品味一番,我相信這不僅是一本閱讀的書籍,更是一本可以陪伴我心靈成長的寶藏。

评分

這本《佛經精選200句》我早就想買瞭,聽說裡麵收錄瞭許多經典的佛教語錄,而且是精挑細選的,對於我這種對佛教有興趣,但又沒有太多時間深入研究的人來說,真是太適閤瞭。平常工作忙碌,下班後想找點心靈上的寄託,又怕讀經書會太過艱澀,這本書的名字一聽就感覺很親切,很貼近生活。我尤其好奇「200句」這個數字,不知道裡麵會涵蓋哪些主題?是關於慈悲、智慧、還是解脫的?希望每一句都能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在生活中遇到睏難時,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我也很期待書中的解釋,如果能稍微點齣每句經文的意涵,並連結到現代人的生活情境,那就更好瞭。畢竟,佛法雖然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如何將其應用在現代社會,讓它發揮實際的幫助,纔是最重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與平和。

评分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佛法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但礙於自己學識淺薄,總是望而卻步。《佛經精選200句》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及時雨。我尤其欣賞它「精選」這兩個字,錶示這不是隨意湊數,而是真正匯集瞭佛法的精華。我對那些能讓人茅塞頓開,並且在生活中實踐的佛法智慧特別感興趣。例如,關於如何麵對煩惱、如何培養耐心、如何放下執著等等,這些都是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方法和觀念,讓我能夠將佛法融入生活,而不是隻停留在書本的層麵。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人生有更深刻的體悟,並且更有信心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經書,更是一份來自古老智慧的禮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