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精選200句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佛經精選200句


著者
齣版者 出版社:達觀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翻譯者
齣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錶於2025-01-2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本書查證諸多資料,旁徵博引而深入淺出,用淺顯流暢的文字及簡潔獨特的觀點闡發佛理見解。精彩的佛學故事、生活寓言以及精美的佛學版畫,更在讀者與浩瀚深奧的佛理之間構建起一座互通的橋樑。

  佛陀的智慧明燈──放心‧修佛‧釋家
  淨心見性,釋欲破執,直悟本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沈智

  專欄作者,國學文化推廣者,畢業於遼寧大學,多年以來專注於國學典籍的研究與傳播工作,曾出版多部相關暢銷作品。
佛經精選200句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第一章‧自性平等,眾生是佛
001‧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002‧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003‧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004‧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005‧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006‧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007‧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008‧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009‧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010‧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011‧自性若悟,眾生是佛。
012‧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013‧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014‧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015‧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016‧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017‧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018‧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019‧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020‧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
021‧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022‧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023‧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024‧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025‧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026‧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027‧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028‧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029‧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030‧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031‧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03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03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034‧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035‧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03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037‧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038‧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039‧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040‧若能如實觀察,了了證知,是名成菩提。
041‧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042‧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043‧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第二章‧識得本心,淨心自悟
044‧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045‧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046‧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047‧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048‧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049‧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050‧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051‧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052‧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053‧若悟一一皆空,即當心如太虛,洞然無礙。
054‧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055‧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056‧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057‧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058‧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059‧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060‧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061‧住心觀淨,是病非禪。
062‧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063‧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064‧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065‧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066‧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067‧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068‧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069‧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070‧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071‧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
072‧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073‧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074‧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075‧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076‧渡生死河,戒為船筏。
077‧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三章‧果位證得,自在人生
078‧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079‧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0‧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081‧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082‧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083‧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084‧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085‧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086‧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087‧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088‧前愆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懺悔?
089‧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090‧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091‧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092‧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093‧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09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095‧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096‧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097‧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
098‧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099‧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100‧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
101‧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102‧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103‧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104‧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105‧無上大涅,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106‧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10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108‧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109‧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110‧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111‧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112‧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
113‧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114‧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
115‧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116‧謗信永無迷,莫學駛求者,終日說菩提。
117‧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

第四章‧仁慈為善,自我慎獨
118‧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
119‧修諸德本,慮而後行,唯濟人命,終身安樂。
120‧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121‧獨作諸善,不為眾惡。
122‧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精華,勤苦積日已成。
123‧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
124‧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125‧佈施者獲福,慈心者無怨,為善者消惡,離欲者無惱。
126‧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127‧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128‧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129‧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
130‧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
131‧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
132‧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133‧內外身觀,精勤不懈,舍世貪憂。
134‧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起。
135‧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136‧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137‧修習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周遍廣普,無二無量。
138‧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139‧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
140‧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
141‧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142‧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143‧節身忍言,守攝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強。
144‧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145‧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
146‧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
147‧功德智慧,以修其身,相好嚴身,色相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148‧善欲心生,故內心清淨。
149‧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150‧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151‧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
152‧恭敬父母,盡心孝養;恒以善法,教導子女;湣念童僕,知其有無。
153‧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54‧遠避惡人,淫荒勿友,從事賢者,以成明德。
155‧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156‧古之聖人,其為善也,無小而不崇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
157‧常行於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湣眾生,矜傷為兩淚。
158‧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第五章‧明心見性,佛法自在
159‧學道見諦,愚癡都滅,得無不見?
160‧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161‧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162‧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163‧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164‧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165‧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
166‧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167‧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
168‧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169‧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
170‧如是一切善法,一切皆不放逸為根本。
171‧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172‧財同糞土,身比毒器,命若行雲,棄三如唾。
173‧清淨無穢,無有缺漏。
174‧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175‧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
176‧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177‧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
178‧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179‧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180‧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輾轉成無量無邊煩惱。
181‧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常歡。
182‧無意名戒,無念名定,無妄名慧。
183‧一切斷欲,截意根源,晝夜守一,必入定意。
184‧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85‧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186‧斷欲守空,即見道真。
187‧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188‧出家寡欲,擾亂斯無,道法內充,故懷喜有餘。
189‧一毛一滴,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190‧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191‧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192‧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
193‧觀諸有為如重病,憂悲苦惱惑所纏,三毒猛火恒熾然,無始時來不休息。
194‧修念覺意,閒靜無欲,出要無為。
195‧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
196‧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197‧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
198‧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199‧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200‧行寂靜行,遠離虛妄。

圖書序言

25.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注釋:因緣:沿著,引申為追尋根本,或衍生孽障。滅:寂滅、無我。

譯文:諸般法門的產生是因為有煩惱;為何有煩惱,是因為心有執念;心性若沒有執念,因緣不起,執念不生,我常這樣告誡自己。

【深入淺出解經典】

「諸法因緣生」,這一句話說的是緣起,即條件具備;「因緣盡故滅」一句,說的是性空,即條件不具備了,也就什麼都沒了。整句話的主要意思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產生的,一旦條件變化了或者不具備了,那麼事物也就變化了或者消失了。也就是說,諸法或萬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有因有緣,才會有生或滅的果。

【故事連結】

華盛頓的傑佛遜紀念大廈損毀得較厲害,專家對其進行研究,發現每天沖洗牆壁的清潔劑對建築物有腐蝕作用。而每天沖洗是因為牆壁上每天都會有大量的鳥糞。大廈周圍有很多燕子,因為牆上有很多燕子愛吃的蜘蛛。有那麼多蜘蛛是因為大廈周圍有很多蜘蛛愛吃的飛蟲。飛蟲在這裡繁殖很快,因為這裡的窗戶開著,陽光充足。因此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只要拉上窗簾就可以了。做事情不要就事論事,要找到根源,執念就是佛法不成的根源。

【古為今用】

任何緣起緣滅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旦條件變了,事物的變化就會結束,或者出現另一段緣起緣滅。任何質變的發生,都是因為量變的累積,緣起緣滅的具體條件就是量變的累積。所以我們要善於利用量變和質變的關係來掌控衝突發展的態勢,將質變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圖書試讀

None

佛經精選200句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佛經精選200句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佛經精選200句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佛經精選200句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