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沖繩交流史論集

颱灣沖繩交流史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沖繩史
  • 交流史
  • 近現代史
  • 文化交流
  • 政治交流
  • 經濟交流
  • 曆史研究
  • 中日關係
  • 島嶼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策劃的「颱灣史與海洋史」係列。

  本書利用颱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颱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日據時期颱灣戶籍資料、颱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中琉協會關係文書、沖繩縣人事錄、《八重山新報》、《颱灣日日新報》等資料,是以近現代東亞關係為範疇,精闢論述颱灣、沖繩兩地官民、底層勞工,廣大族群接觸與交流,呈現多元化樣態之作品。
   
  本書分為:相互認識、經貿往來、勞務協助三大單元,第一單元闡明沖繩、颱灣距離很近,人來人往相當頻繁,但因治者和被治者相互認識不同,以緻兩地經濟發展大異其趣。第二單元以商品為焦點,首先探討沖繩人來颱爭採石花菜,和颱灣人從衝突到融閤的互動情形﹔其次解明米與生豬的交換,促使無關稅障礙的颱、沖貿易取代瞭颱、陸貿易地位。第三單元分析二戰期間沖、颱勞工受雇於日商,遠渡西沙群島採掘化肥原料燐礦問題,及申論戰後美軍支配下的沖繩,大企業國場組委託中琉協會斡鏇,代雇颱灣勞工從事基地建設,協助發展地方建設經緯。
   
  本書除瞭以豐富的圖文資料、田野調查為基礎,結閤宏觀與微觀,進行新議題之論證外,書中還到處洋溢著作者對沖繩的熱情與熱心。可以說,通觀近現代颱灣與沖繩交流各麵嚮的書,它不僅是第一本,而且也是颱、沖學術交流值得紀念的成果,值得極力推薦。
好的,這裏為您呈上一份圖書簡介,該書名為《颱灣沖繩交流史論集》。 --- 書名:《颱灣沖繩交流史論集》 圖書簡介 《颱灣沖繩交流史論集》是一部深度挖掘並係統梳理颱灣與琉球(衝繩)之間曆史互動、文化交融、社會變遷的學術文集。本書匯集瞭多位海洋史、民族誌、政治經濟史領域的專傢學者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突破傳統上將兩者視為孤立地理單元的視角,重塑一種基於海洋通道的連接性曆史敘事。全書不僅關注近代以來頻繁的官方與民間往來,更將目光投嚮瞭更早期,特彆是在東亞海洋貿易體係中,兩者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書共分四個主要部分,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前近代海洋網絡中的琉球與颱灣 此部分重點探討在明清時期乃至更早的年代,琉球王國(尚氏王朝)與颱灣原住民部落及後來的漢人移民社群之間的早期接觸與互動。研究著重於貿易路綫的重建,分析瞭琉球在南島語族與漢文化圈之間的中介地位。 其中一篇論文深入考察瞭琉球王國對颱灣原住民地區的“朝貢”或“進貢”活動(盡管性質復雜,需要辯證看待),結閤考古學證據和口述曆史,探討瞭琉球商人攜帶的物品(如琉球漆器、紡織品)在颱灣島內不同族群間的傳播路徑。另一篇研究則聚焦於颱灣西部海岸的“番社”與琉球船隻的季節性交易點,揭示瞭海洋資源(如鹿皮、海參)如何成為連接兩地的經濟紐帶。本部分強調瞭在缺乏現代國界概念的背景下,海洋本身如何構成瞭共享的文化與經濟空間。 第二部分:殖民擴張與現代性衝擊下的聯係重塑(1895-1945) 這一部分聚焦於日本帝國主義時期,颱灣與琉球在殖民統治下的特殊關係。由於兩者均被納入日本的“內陸”或“外地”體係,殖民政策對兩地的社會結構、經濟布局産生瞭深遠影響。 研究人員分析瞭颱灣總督府和衝繩縣廳在政策執行上的協同與差異,特彆是在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如港口和電報綫路)方麵,兩者如何被納入同一殖民戰略版圖。一個重要的論點涉及人口流動:探討瞭戰前因經濟壓力或殖民政策導嚮,部分颱灣原住民(如高山族)被徵用或遷移至琉球進行勞役或生活,以及日籍知識分子在兩者間進行田野調查和文化研究的軌跡。此外,本書還對比瞭殖民地現代性下,兩地在語言政策(日語教育)和醫療衛生體係建設上的異同,揭示瞭殖民權力對地方認同塑造的雙重效應。 第三部分:戰後重建與冷戰格局下的身份認同與文化再現 戰後,颱灣與琉球(當時在美軍托管下)經曆瞭不同的政治命運,但其曆史聯係並未完全中斷,而是以新的形式重現。本部分探討瞭冷戰時期,兩地在意識形態對抗和美軍基地問題上的交叉點。 研究人員審視瞭流亡颱灣的政治人士在衝繩的活動,以及衝繩的反美軍基地運動對颱灣社會知識分子群體産生的思想激發。文化層麵,本部分重點討論瞭戰後文化認同的“迴歸”與“重塑”。例如,颱灣的南島語族研究與琉球的“歸屬”論辯之間的對話;以及衝繩的“島歌”文化和颱灣的民歌運動之間,在對現代工業社會的反思中産生的共鳴。通過對戰後初期民間團體、宗教組織以及留學生群體的考察,本書勾勒齣一條非官方、民間主導的聯係網絡。 第四部分:當代議題的交織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當代兩地麵臨的共同挑戰和交流的新趨勢。這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旅遊業發展、環境生態議題(如珊瑚礁保護、海洋汙染)的跨境閤作,以及身份政治的再激活。 學者們探討瞭在颱灣追求本土化和衝繩堅持“去日化”或尋求更自主發展訴求的背景下,兩地文化工作者如何進行跨界閤作,共同推廣“琉球颱灣學”的概念。其中,對數字媒體和社交網絡中“颱灣衝繩關係”的討論尤為深入,分析瞭新一代青年如何通過網絡重新發現彼此的曆史淵源和文化相似性。 總結 《颱灣沖繩交流史論集》不僅是對特定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海洋樞紐”曆史的書寫。它挑戰瞭傳統上以大陸為中心的史觀,強調瞭東亞島嶼鏈條中,颱灣與琉球作為重要節點所發揮的能動作用。通過對經濟、政治、文化、族群等多個維度的深入剖析,本書為理解東北亞與東南亞的海洋曆史提供瞭一個重要且必要的參照係。本書適閤曆史學、人類學、國際關係研究者以及對區域文化交流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德蘭(筆名辛德蘭)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史學博士。專攻海洋史、颱灣史、華僑史。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颱灣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監事會召集人兼學術研究組召集人、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副理事長。
 
  代錶著作有《颱灣慰安婦》、《颱灣總督府?慰安婦》(東京:明石書店,2005)、《崔小萍事件》、《長崎華商貿易?史的研究》(東京:芙蓉書房,1997)。
 
  主編史料有解說、編集《颱灣慰安婦關係資料集》2捲(東京:不二齣版社,2001)。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學術交流成果的確認與邁嚮未來  上裏賢一            
推薦序二    第一本近現代颱灣沖繩關係史研究  赤嶺守
作者序   歲月迴眸──我與颱灣沖繩交流史研究   
 
壹  相互認識(1895-1945)
 
第一章  日本皇室視察新領地
一 前言
二 帝國的新領地-沖繩與颱灣
三 日本皇室視察沖繩
四 日本皇室視察颱灣
五 沖繩與颱灣的統治價值
六 結語
 
第二章  觀光客在颱灣、沖繩的旅遊活動
一 前言
二 颱灣旅遊業的興起
三 沖繩觀光資源
四 來颱沖繩觀光客
五 訪沖颱灣觀光客
六 結語
 
貳  經貿往來(1895-1945)
 
第三章  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
一 前言
二 沖繩近代漁業的展開
三 基隆漁業發展概況
四 石花菜與沖繩漁民
五 石花菜管理措施
六 社群衝突與融閤
七 沖繩人在颱勞務網絡
八 結語
 
第四章  颱灣米與沖繩豬貿易
一 前言
二 颱灣米榖産量與貿易量
三 日本政府介入米交易活動
四 颱灣米交易方式
五 米貿易商
六 颱灣進口生豬量
七 沖繩養豬業
八 颱灣養豬業
九 生豬商人
十 結語
 
三  勞務協助(1937-1969)
 
第五章  西沙群島的沖繩、颱灣勞工
一 前言
二 西沙群島燐礦
三 開洋燐礦株式會社經營西沙群島採礦業
四 沖繩人從業實況
五 颱籍工人騷動事件
六 礦業所作業改善方針
七 結語
 
第六章  颱灣勞務輸齣國場組
一 前言
二 颱灣勞務輸琉政策
三 國場組對工程隊的評價
四 國場組留用颱灣勞工問題
五 結語
 
圖次
錶次
徵引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學術交流成果的確認與邁嚮未來

                         
  今年十一月下旬,我的老朋友硃德蘭教授傳來瞭電子郵件,囑我為其即將齣版的新書寫序,由其附寄的書名和目錄看來,書的內容是寫沖繩與颱灣的關係,可以想見是一本意味深遠的書,但因與我的研究專長不同,我想應該另請更適當的研究者寫序纔對,想把這個想法迴覆給硃教授。
   
  就在躊躇之間,時間很快地到瞭十二月五日、六日,第十五迴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下簡稱「中琉學會」)在琉球大學召開,硃德蘭教授也以論文發錶者和主持人的雙重身分參與盛會,發錶的論文正是本書第六章的一部分。研討會開始之前,承濛硃教授惠賜本書全文復印本一冊,當下我立刻為其?容所吸引。即使我不是此一研究領域的專傢,一讀之下,頗能感受其內容的有趣與深度,加上硃教授直接囑咐,也就沒有拒絕的理由,因此,纔敢動筆撰寫這篇推薦序。
   
  本書分為三部,每部是由?容互相關連的兩篇論文構成。在此未能詳細介紹各篇?容,深感抱歉。不過,不論哪一篇論文,都是以豐富資料(著作、新聞報導、雜誌、田野調查等)為基礎,展開精密的論證。
   
  以下就本書內容舉齣其優異成果的一部分,試著做一說明。例如,收錄在第三部「勞務協助(1937-1969)」中的兩篇論文,這是前人研究少有成果的研究領域,由本論文最先解明的事項為數頗多。作者竭盡精力的資料收集、深刻且慎重的論證,令人印象深刻。此外,第五章解明瞭沖繩與颱灣的勞動者閤力從事西沙群島燐礦採集事業。關於這件事情,一直以來,隻見零星的記載,像本書這樣詳細的論證應該是第一次。本章以最近中國的海洋進齣問題做事例,指齣:關於西沙群島這個與南沙群島受到同等注目的群島,其問題實則與日本領有颱灣,日本敗戰後的颱灣地位問題互相糾結,是個極為復雜的課題。所謂「西沙群島做為颱灣的一部分因而為日本所領有」、「西沙群島是颱灣的一部分、颱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因此,西沙群島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樣的說法,颱灣政府當然反對。和釣魚颱問題一?,西沙群島問題的背後也有很復雜的曆史糾葛,本章對於這個政治上的微妙課題做瞭深刻的論述。
   
  至於第六章,論述瞭第二次大戰後,被置於美軍統治之下的沖繩,從颱灣引進為數眾多的勞動者來從事美軍基地建設工事。在沖繩,國場組等本地業者與美軍基地建設有關,沖繩的勞動者被動員而成為「軍作業者」(基地勞動者),這件事廣為人知;但是,以國場組為窗口,從颱灣引進大量的勞動者這件事卻不為一般人所知。還有,雖說統稱為「颱灣人勞動者」,但其中卻有颱灣籍勞動者之外的,其他的「義士」(韓戰時期以及韓戰之後,自朝鮮逃離共黨勢力,加入反共勢力的原共?黨軍人)、「義胞」(為追求自由而自大陸、香港等地而來的同胞)、「歸僑」(歸國華僑)等區彆,我想這件事情更不為一般沖繩人所知。
   
  沖繩與颱灣在第二次大戰之後的亞洲之中,究竟處於什麼位置?對於這個問題,本書以被稱為「冷戰時期」的戰後世界秩序為背景,描述瞭身處社會最基層的勞動者的動嚮,並且通過這些事例來加以解明。有如在閱讀傳說故事一般,趣味盎然。另外,貫穿全書的、論述之時的慎重的細心考慮(例如:將勞動者的姓名,隱藏瞭其中一字),錶現齣作者重視人權以及謙虛的心,應可取得讀者的好感。
   
  硃德蘭教授是擔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負副主任重責的研究者,其專門領域:海洋史、颱灣史、華僑史,是日本國立九州大學史學博士,迄今為止,著有《長崎華商貿易?史的研究》(東京:芙蓉書房,1997年)、《颱灣總督府?慰安婦》(東京:明石書房,2005年)、《颱灣慰安婦》(颱北:五南圖書齣版公司,2015年二版一刷);又有主編?資料解?《颱灣慰安婦關係資料集》2?(東京:不二齣版,2001年)等多種著作。

  硃德蘭教授說著流暢的日本語,也有許多以日文寫成的著作和論文,做為一位知日派的研究者,硃教授有許多日本友人。硃教授是沖繩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與本地大學和研究機關學術交流的推進者,也是「中琉學會」(中琉曆史學術會議)發展及營運的中心成員,多年來,發揮瞭其卓越的領導能力,使得「中琉學會」時至今日,依然持續隆盛,這對沖繩而言,真是一位恩人。而我,做為一位從「中琉學會」設立的準備階段開始,就持續和硃教授經常意見交換的人,想在此嚮硃教授的盡力,錶達敬意。
   
  通過學術交流,沖繩得到瞭滋養,本書是對這樣的沖繩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愛護之情的結果。書中到處洋溢著作者對於沖繩的熱情與熱心,這是颱灣與沖繩學術交流值得紀念的成果。做為一部指示著今後雙方交流的可能性與方嚮的著作,毫無疑問地,它將會受到學術界長久的重視。本書不僅是一部值得嚮沖繩年輕研究者推薦,而且也值得嚮一般沖繩年輕人推薦的著作。因此,期待可以盡早見到本書日語版的齣版。

  最後,想對作者貼近沖繩的溫暖的心意錶示感謝,同時,也祝願今後的研究能有長足的進展。是為序。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名譽教授 上裏賢一謹誌
2015年12月25日
(颱灣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副教授童宏民翻譯)
 
推薦序二

第一本近現代颱灣沖繩關係史研究

 
  本書是由第一章「日本皇室視察新領地」、第二章「觀光客在颱灣、沖繩的旅遊活動」、第三章「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第四章「颱灣米與沖繩豬貿易」、第五章「西沙群島的沖繩、颱灣勞工」、第六章「颱灣勞務輸齣國場組」等六章所構成。各章所收錄的都是卓越的論文,其中,我對於第三章「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第五章「西沙群島的沖繩、颱灣勞工」、第六章「颱灣勞務輸齣國場組」的主題投予特彆關注。
   
  首先是關於第三章「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當我還是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學生時,曾經從師範大學王?宗教授口中聽到社寮島(現在的和平島)的沖繩人聚落還有戶籍名簿存在。社寮島在基隆港附近,戰前有許多沖繩齣身的漁民移居,形成瞭颱灣最大的沖繩聚落,這件事我從以前就已知道,到目前為止,也曾多次與前往社寮島與戰後沒有歸國,而繼續在颱灣居留的沖繩縣齣身者見麵。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維持其一貫的、不承認日本領有琉球的主權,因此,他們是以「琉僑」(在颱琉球人)的身分,而特彆得到居留許可的人們。其中也有因為無法證明自己曾經長期在颱灣居留,而被取消日本國籍,成為無國籍狀態的人。這個颱灣最大的沖繩聚落的實態,因為缺乏長期的調查與研究,而不為人知。硃德蘭教授在「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這一章中,清楚地說明瞭:每年春、夏,石花菜成長期之際,會有數百名沖繩齣身的漁民來到社寮島,潛水採集石花菜之事。沖繩齣身的漁民,有的人隻要錢一到手,就喝酒喝到天亮,甚至倒臥路邊。看到這種好像死去一般的樣子,基隆人就叫他們:「死琉球人」。這是從戰後仍然繼續留在社寮島的琉僑口中聽來的故事。另外,硃教授也清楚地說明瞭,社寮島沖繩人聚落並非完全是定住型聚落,根據「日據時期颱灣寄留戶籍資料」記載,同時也存在許多長期寄留者。像這樣,具體論及社寮島沖繩人聚落相關事物的論著,顯然,硃教授的著作是首見學術貢獻的作品。
   
  再來是第五章「西沙群島的沖繩、颱灣勞工」,硃女士運用颱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將西沙群島燐礦石(過燐酸肥料的主要原料)開採有關的勞動條件、勞工人數以及薪水,還有其中的沖繩齣身者的姓名明白地揭示齣來,並且將開採數量,以錶格的形式標示齣具體的數?。燐礦石開採的勞動者是由開洋燐礦株式會社所雇用,其中存在著許多沖繩齣身者,對於這件事我感到很驚訝,在此之前,我對這個事實完全無知。這些學術訊息,對我而言,是嶄新的見識。我想,對許多讀者而言,無疑地,也從本書得到瞭新知。對於開拓新研究領域的硃教授,我由衷地錶達敬意。
   
  至於第六章「颱灣勞務輸齣國場組」指齣:戰後由颱灣派遣到沖繩建築業「國場組」來的勞工,從事粗活是必要的,因此,以稱為「義士」、「義胞」、「歸國華僑」的男性為中心,這與鳳梨、甘蔗收獲時期,由颱灣派遣來的「季節勞工」以女性居多,有所不同。書中介紹國場組在颱代理人李雪峰先生是我多年來的熟人,但以李先生代理人的身分,處理因派遣勞務而引起的糾紛,錶現得極為活躍,這件事,我也是看過本書纔知道的。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第一任理事長方治先生對於戰後颱灣與沖繩的經濟交流,的確有很大的功績。颱灣方麵,在颱灣海域追捕沖繩漁船之際,為尋求解決、援救之道而備極辛勞的也是方治先生,這件事我曾聽方治先生本人談過。在文化交流方麵,像有三頭六臂一般活躍著,做為沖繩縣齣身的學生的身分保證人,照顧過許多留學生的也是方治先生。在「颱灣勞務輸齣國場組」這章中,硃教授利用保存在中琉文化經濟協會裏的記錄文書,很詳細地闡明瞭經由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的仲介而實施的勞務輸齣。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在經濟交流上能夠成就實質功績,大概是因為方治先生是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的政治地位所使然。像這樣,將颱灣與沖繩的經濟交流,加以學術性地檢討,本書可算是首創。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也對到目前為止,所有在颱灣舉行的「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給予贊助。硃教授是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的監事會召集人,同時兼任曆史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專長是海洋史、颱灣史、華僑史等,但也對中琉關係史非常關心,曾經寫過多篇論文,特彆是最近數年來,發錶過多篇聚焦在近現代的論文。以中琉關係史的研究而言,關於前近代的研究論文,在數量上可說具有壓倒性,在這種狀況之下,像本書這樣,以近現代為對象,開拓瞭新的領域,硃教授的學術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關於近代颱灣與沖繩的論著也有些許,但像這樣,能夠通觀近現代颱灣與沖繩交流各麵嚮的研究專書,本書可說是第一本。書中揭載瞭很多圖版和錶格,是為瞭要讓讀者易懂,為瞭要讓讀者對於近現代颱灣與沖繩交流史能夠有具體的瞭解。這樣的細心安排,在書中可說是隨處可見,這也是本書的優點之一。
   
  對我而言,這是一本充滿瞭我所懷念的颱灣往事的、寶貴的書。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教授 赤嶺守謹誌
2015年12月31日

作者序 

歲月迴眸──我與颱灣沖繩交流史研究

 
  1982年我在日本國立禦茶水女子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加和田久德教授的「朝鮮、琉球交流史」研習課程,每周除瞭和五位學姐輪流做研習報告外,還到老師傢一次,一同解讀《李朝實錄》中的琉球史料。1984年在和田久德、岸本美緒兩位教授的指導下,完成論文〈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中國沿海地方?於??略奪貿易?研究〉,通過口試,取得史學專攻碩士學位。1985年進入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工作,時值中琉曆史研究專傢徐玉虎教授擔任學術訪沖團團長,我是他學生,應邀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存武、王璽、颱灣大學教授李東華、颱灣師範大學教授吳靄華、颱北文獻委員會邱秀堂女士等,一行七人同赴那霸參加「中琉曆史文化關係學術文化研究會」,此一機緣引起瞭我對颱、沖交流史的興趣。
   
  1985年9月29、30日《琉球新報》刊登瞭拙著〈颱灣─沖繩學術交流之旅「沖繩訪問記」〉上、下篇,記錄8月5日至9日「中琉曆史文化關係學術文化研究會」的學術活動,其中,徐玉虎教授演講「清代琉球人漂流颱灣之研究」;我方訪問琉球大學、各研究機構、沖繩縣立圖書館及舉行史料交換儀式,受到當地文教界人士高度矚目。
   
  而所謂史料交換,是指我方贈送日治時代《颱灣教育文獻》微捲六萬六韆張,沖方贈送我們琉球大學我部政男教授在沖繩公文書館發現,世界諸國新聞報導「颱灣牡丹社事件」的復印資料。在沖訪問五天,承濛時任浦添市公民館係長(股長)又吉盛清、颱灣大學博士生赤嶺守熱忱接待,帶領我們參觀平和祈念資料館、玉泉公園、守禮之門,及觀賞由佐藤先生總監的舞踴團錶演「琉球舞」。
   
  首次遊覽沖繩,充分享受瞭沖繩美麗的自然風光。沖繩萬裏無雲的燦爛陽光,天空和大海蔚藍透明,相互輝映,白色沙灘和海麵點綴著若隱若現的島礁,令我十分著迷。對於二戰末期美軍登陸沖繩,轟炸、破壞許多古蹟、文獻資料,戰後沖繩人不畏艱辛,努力復原建設,並到處收集散藏於各地的琉球(沖繩)資料,那種熱愛鄉土、重視先人資産,積極重建自身獨特曆史文化的精神,深感敬佩。
   
  颱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中琉協會)創立於1958年,創會理事長方治為加強中琉友好情誼,促進民間經濟閤作與文化交流關係,一直盡力推動雙方文教、新聞、藝術、體育等團體,及農林漁工商各界人士相互訪問活動。在學術交流方麵,1985年雙十節方治理事長組織「中華民國琉球友好訪問團」赴沖,與沖繩文教人士座談時,齣席人士盼望有共同研究中琉曆史關係的機會,由於一緻贊同在颱北、那霸兩地輪流舉辦中琉曆史關係研討會,訪問團迴國後,中琉協會就立即成立文化委員會,敦聘文建會主任委員陳奇祿(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次長施金池擔任主委及副主委,並由方治理事長、張希哲副理事長、陳奇祿主委擔任中琉曆史學術研討會籌備會召集人,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陳捷先為執行長,開始籌辦「第一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工作。
   
  1986年11月23日至24日「第一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在國立中央圖書館大樓視聽資料室召開,與會學者國內有各大專院校從事明清中琉曆史研究者,及中琉協會理監事會聘任為文化委員會者,一共三十八人,國外部分有沖繩、日本本土、韓國、美國、法國、澳洲等地學者二十九人,總計六十七人。論文篇數共二十四篇,包含:中文九篇、日文十三篇、韓文及英文各一篇。開幕當天到會學者、貴賓雲集,機關首長有:教育部長李煥(教育部次長施金池代錶)、國史館館長硃匯森、政治大學校長陳治世、逢甲大學董事長高信、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昌彼得、曆史博物館館長陳癸淼、中央圖書館館長王振鵠。颱灣學者:梁嘉彬、曹永和、陳奇祿、張希哲、陳捷先、林衡道、徐玉虎、張存武、鄭樑生、吳靄華、黃寬重、劉寜顔、張啓雄、硃德蘭等;沖繩學者:島尻勝太郎、比嘉政夫、比嘉實、田名真之、田裏修、糸數兼治、高良倉吉、赤嶺守、知念勇、富島壯英、渡名喜明、照屋善彥、豐見山和行、真榮平房昭等,共計一百餘人。
   
  「第一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集閤瞭各地從事中琉關係研究者的論文,國內及沖繩新聞界提供相當篇幅的新聞報導。1987年聯閤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轉交聯經齣版公司印製七百本《第一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1987年7月10日至22日我為收集中琉曆史資料,單獨赴沖做資料調查與收集工作。同年8月12日《琉球新報》刊登瞭拙作〈再訪沖繩記〉。我對琉球大學我部政男教授帶我參訪曆史古蹟,如:勝連、知念、垣花、玉城、具誌川等著名城址、沖繩海洋博覽會紀念公園;時任沖繩縣立圖書館奉仕課長宮城保幫忙復製論文、圖片;比嘉實教授邀我到那霸高塔晚餐,在十七樓鏇轉式餐廳眺望落日餘暉中的景物,三位先輩的親切厚誼,至今仍然銘感於心。
   
  在朋友的引領下,另外見識瞭沖繩人的夜生活。沖繩文教人士喜歡在酒館裏一邊飲著泡盛酒,一邊聆賞三弦琴伴奏,藝者演唱琉球民謠,在酒意微醺中,時而隨著樂麯手舞足蹈,陶醉於渾然忘我的境界。
   
  1987年方治理事長聘我為中琉協會文化委員會委員,沖繩同道遵循每兩年輪辦一次會議的約定,1988年在那霸召開學術研討會。1988年10月12日至14日中琉協會新任理事長張希哲率領:宋文薰(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寜顔、陳捷先、徐先堯、徐玉虎、鄭樑生、莊吉發、吳靄華、莊伯和、簡瑞宏、張啓雄、硃德蘭、吳密察等十五名學者發錶論文。中琉協會常務理事陳世文、李雪峰、祕書長榖玄生、祕書陳寶來也應邀列席。10月11日我方抵達那霸機場時,沖繩「第二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由沖繩國際大學校長高宮廣衛領頭,聚集文教界、政經界、僑界人士等共三十餘人前來機場歡迎。時任沖繩北部製糖會社社長仲田睦南、國場組祕書長渡嘉敷勇、沖繩中琉協會會長宮城人四郎也來機場接機,沒想到二三十年後,他們經營的會社成為我的研究對象。
   
  1990、1992年第三、第四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分彆於颱北、那霸舉行。1994年大陸學者首度加入,第五屆由福建師範大學與福州社會科學院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院在福州閤辦。1996年第六屆由北京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承辦。1998年輪到颱北中琉協會接辦第七屆,新任理事長彭炳進聘我為曆史研究委員會委員,協助召集人徐玉虎、執行祕書周光鬥籌備會議工作。
   
  2000年中琉協會推選我為監事兼曆史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反映中琉曆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新任理事長蔡雪泥熱心支持下,我將第一至第八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的中、日文摘要,及二百六十三篇論文目錄整理成冊,2002年齣版《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目錄要覽》 (483頁)。
   
  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是為學者提供中琉、颱沖曆史跨學科研究,不同史料、多視角交會的討論平颱。2000年以降,我與琉球大學教授高良倉吉、赤嶺守;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王耀華、謝必震及青島海洋大學教授麯金良、修斌,成為各地輪辦學術會議和編輯齣版會議論文集的負責人。統計2000到2015年為止,分彆在那霸、福州、颱北、青島,輪流舉行瞭第八到第十五屆會議。客觀的說,在中外學術界裏,似此鍥而不捨地聚集各地學者,圍繞著中琉曆史關係問題,舉辦長達三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情形十分罕見。
   
  颱北中琉協會內設:文教、中琉曆史研究、經貿、農林水産業、公關、青年、婦女、觀光、體育、原住民等委員會。由於許多委員與沖繩各界人士交往頻繁,送往迎來及共推閤作項目開銷浩大,協會經費不足,而常仰賴理事長慷慨解囊,捐款補助。
   
  對於承辦會議的我來說,最感到煩惱的是經費籌措和邀人發錶論文兩大問題。關於前者,中琉協會理監事結構轉型,若乾成員不重視中琉曆史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活動,為使學會活動能夠持續下去,和為減少協會經濟壓力,2004年起我朝嚮個人服務機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申請補助。2005年第十屆、2013年第十四屆輪到颱北主辦,皆因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提供會議空間、論文印刷費、行政資源,教育部、曹永和文教基金會、中琉協會各補助部分費用,而得順利地舉行。
   
  依例會議結束後,承辦方須將會議論文集結齣版。然因以往論文集沒有審查製度,收錄文章有好有壞,以緻品質參差不齊。有鑑於學術齣版品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一項要素,因此在編輯第十屆會議論文集時,率先組織編審委員會,嚴格要求作者修訂原稿,藉以提升研究水平。
   
  除此之外,我還主張每屆學術研討會應有一個研究主題,會議論文集名稱亦然。此一提議得到赤嶺守教授、謝必震教授贊同,從近幾年研究成果:陳碩炫、徐斌、謝必震主編《順風相送:中琉曆史與文化──第十三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海洋齣版社,2013年) ;辛德蘭(硃德蘭)、劉序楓、廖肇亨主編,《萬國津梁:東亞視域中的琉球──第十四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颱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15年),及2015年12月5-6日琉球大學國際沖繩研究所主辦「第十五迴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越境的東亞島嶼世界」(那霸:琉球大學50周年紀念館多目的廳),約可看齣中琉關係學術活動不斷的嚮上成長。
   
  再論研究人纔方麵,近一二十年中國大陸齣土許多琉球文獻史料,福建師範大學更於1996年成立「中琉關係研究所」,開設中琉關係課程,培養一批碩士生、博士生,形成老、中、青三結閤的中琉關係研究隊伍。相形之下,颱灣研究力量比較分散,由於老一輩凋零殆盡,選擇非主流的中琉關係研究者相當稀少,為瞭薪火相傳,我們中壯年學者頗需以身作則,努力發錶論文,並鼓勵年輕人加入研究行列。
   
  迴顧我的研究成果,1990年我到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攻讀曆史學博士學位,1995年學成歸國後,為修訂博士學位論文齣版《長崎華商貿易史的研究》一書(東京:芙蓉書房,1997年),及因應東亞社會高度關注的戰爭遺留問題,全心投入「颱灣慰安婦」研究,故有一段時日屬於中琉曆史研究的空白期。大體言之,早期個人研究集中於15至19世紀中琉關係研究,齣版品有以下四篇:
   
  1.〈十五世紀琉球的亞洲外交貿易〉,刊於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第二迴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那霸: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1989年),頁195-224。
   
  2.〈1838年與1866年的封舟貿易〉,刊於中琉曆史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第三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颱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1年),頁135-162。
   
  3.〈清乾隆期對中琉交流活動中違法問題的處置方式〉,收入中琉曆史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第七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颱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9年),頁365-376。
   
  4.〈從曆代寶案與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看乾隆時期(1736-1795)中琉之間的海難事件〉,收入《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1捲第2期,1999年,頁203-231。
   
  鑑於明清時代中琉關係重要文獻典藏於北京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颱北故宮博物院、颱灣大學圖書館,資料豐富,內容廣泛,學者多以明清兩朝中琉關係為研究對象,近世颱灣、琉球從屬於中國,近代颱灣、沖繩雖被劃入日本版圖,颱、沖兩地距離很近,人來人往頻繁,地緣命運十分相似,但颱、沖曆史關係鮮少受到大傢關注,為填補此一研究領域的不足,自2005年起到2015年為止,我由近代日本與颱、沖關係之視角齣發,一共發錶論文八篇:
   
  1.〈颱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中的八重山史料價值〉,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編,《第九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海洋齣版社,2005年),頁303-320。
   
  2.〈近代日本皇室的視察活動--沖繩與颱灣的比較研究(1891-1941)〉,中琉曆史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第十屆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颱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07年),頁241-280。
   
  3.〈基隆社寮島的石花菜與琉球人村落(1895-1945)〉,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第十一迴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那霸: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2008年),頁217-248。
   
  4.〈基隆社寮島?沖?人集落(1895-1945)〉,上裏賢一、高良倉吉、平良妙子編,《東????文化?琉球‧沖繩──琉球∕沖繩‧日本‧中國‧越南》(東京:彩流社,2010年),頁49-77。
   
  5.〈近代觀光客在颱灣與沖?之間的旅遊活動(1895-1945)〉,麯金良、修斌編,《東亞海洋世界中的琉球和中‧琉‧日關係》,北京:北京圖書齣版社,2010年,頁46-63。
   
  6.〈基隆社寮島?沖繩人??????(1895~1905)〉,我部政明、石原昌英、山裏勝己,《人?移動、融閤、變容?人類史 沖繩?經驗?21世紀??提言》(東京:彩流社,2013年),頁53-74。
   
  7.〈20世紀前半葉沖繩人‧颱灣人在西沙群島的勞務活動〉,辛德蘭(硃德蘭)、劉序楓、廖肇亨主編,《萬國津梁-東亞視域中的琉球 第十四屆中琉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颱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15年),頁255-299。
   
  8.〈勞務外交:颱灣工員輸齣沖繩之研究(1966-1972)〉,2015年12月5-6日琉球大學國際沖繩研究所主辦「第十五迴琉中曆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越境的東亞島嶼世界」(那霸:琉球大學50周年紀念館多目的廳)。
   
  本書為呈現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第一到第五章為重新修訂並增補舊著,第六章則屬於新著。本書分為:相互認識、經貿往來、勞務協助三大單元,每一單元既自成一體,也互有關聯,讀者可從全書的時間脈絡裏,深入瞭解近代颱、沖兩地在中、日兩國外交衝突下,族群、官民之間廣泛的接觸與交流實況。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中央研究院各大圖書館、中琉協會、琉球大學圖書館、那霸市曆史博物館附屬圖書館提供寶貴的文獻資料;國史館颱灣文獻館授權,同意使用戰前颱灣專賣局及颱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同意使用其製作優質畫麵的颱灣人物誌及《颱灣日日新報》數位資料。
   
  其次,中琉協會曆屆理事長:方治、張希哲、彭炳進、蔡雪泥、瀋桂美、謝國棟、趙文瑜(敬稱略)及理監事多方指導,支持我推展颱沖學術交流活動;先師和田久德、徐玉虎及曹永和院士給予諸多啓發;亦師亦友的沖繩學者:我部政男(山梨學院大學法學部部長,退休)、宮城保(沖繩縣公文書館館長,退休)、又吉盛清(沖繩大學教授)指引迷津,點燃我對颱、沖交流史研究的熱情,在此一併深緻謝忱。 
   
  再次,颱、沖、陸三方舉辦中琉曆史關係研討會的核心人士,颱灣方麵:張希哲、陳捷先、榖玄生、李雪峰、陳寶來、蔡正雄、趙美雲;沖繩方麵:島尻勝太郎、高宮廣衛、高良倉吉、赤嶺守;中國大陸:王耀華、徐藝圃、謝必震、麯金良、修斌,感謝他們付齣努力,奠定良好的閤作模式,使我在順利推行學術交流活動的同時,開闢瞭颱、沖交流史新研究議題。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名譽教授上裏賢一是琉球漢詩研究專傢,赤嶺守教授是琉球王國研究專傢,兩位治學功夫紮實,研究成果纍纍,非常感謝他們撰寫內容肯綮的推薦序,為本書增添不少光彩。
   
  本書在齣版之際,特彆感謝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策劃、補助齣版,遠流齣版公司責任編輯張詩薇女士、黃嬿羽女士為審閱書稿付齣大量的辛勞。個人學識有限,書中可能仍有疏誤,敬祈專傢學者不吝指正。
   
  文末,還要謝謝同事張凱婷小姐設計封麵,姊姊硃芝儀、妹妹硃芝慧、哥哥硃德高、嫂嫂李春子、侄兒硃益宏、侄女硃傢慶、外甥梁喬、外甥女梁玉、壯敏慈,輪班照顧臥病在床的老母,並分擔瑣碎的傢庭事務,全力支持我的學術生涯誌業。

硃德蘭寫於颱北南港
2016年元旦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日本皇室視察新領地
   
沖繩、颱灣和日本地理環境不同,語言、習俗、文化殊異,曆來學者從法政、教育、曆史等不同視角,針對近代日本在新領地同化新附民問題上,做瞭若乾頗富啓發性的研究。有關官員恭迎皇室與同化關係之研究,較具代錶性的有:若林正丈〈1923年東宮颱灣行?及「?地延長主義」〉一文,指齣颱灣官民奉迎裕仁皇太子的卑躬行為,是一種「內地延長主義權威性的印記」。原武史《可視化的帝國──近代日本的行幸與巡?》一書,深入分析日本官員恭迎天皇、皇太子是為追求全國統治秩序的統一,及彰顯官民融閤一體的殖民政績。樸晉雨〈天皇巡幸所見天皇崇拜與民眾??以福島縣郡山地域為中心〉一文,指齣官員利用天皇巡視地方之神聖性,是為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體和統閤國民意識形態。山本信良、今野敏?閤著《大正昭和教育之天皇製意識形態──[Ⅰ]學校行事之宗教性格》一書,詳細探討20世紀前半葉日本教育之思想意識是,通過地方政府迎送皇室,培養官民的忠君愛國精神。又吉盛清〈沖繩、颱灣所見天皇與皇族──皇太子「行啓」與皇族「禦成」〉一文,主張皇室齣訪新領地的目的,主要是為彰顯其關懷新附民之仁德,及地方官宣揚其同化新附民之政績。
   
本文鑑於日本同化新領地政策和皇室與官民相互認識之異同,較少受到學界關注,為彌補過去研究之不足,擬以日本皇室成員視察新領地為範疇,通過裕仁皇太子齣訪沖繩、颱灣之分析,比較沖、颱兩地在日本統治中的地位。
 
第二章  觀光客在颱灣、沖繩的旅遊活動
   
所謂旅遊(tourism)是指觀光客(tourist)為達到消遣、度假、療養、保健、學習、宗教、體育運動、工商業務、公務齣差、學術研究、探親等,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目的,離開常居地到異鄉或外國的訪問活動。古代旅客受到經濟發展遲緩,交通運輸不便、衛生設備不佳等諸多條件的限製,無論旅行範圍、旅行規模或旅遊內容都相當有限。旅遊活動進入近代,隨著各地産業經濟的成長,人們物質條件與精神文化的提高,越來越受到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民族的重視。毫不誇張地說,大量旅客進行跨越海域的交往活動,已經蔚為一股國際風潮,一種大眾化社會現象。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驚喜連連的探索之旅。在此之前,我對於颱灣和衝繩的曆史聯係,僅限於一些模糊的印象。這本書則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瞭兩個島嶼之間更為深刻和復雜的曆史互動。作者在書中,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探討瞭颱灣和衝繩作為東亞海洋文明的一部分,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我特彆欣賞他對雙方早期農業和漁業技術的交流與藉鑒的論述,書中細緻地描述瞭,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兩個島嶼的居民是如何通過交流,學習對方的耕作方法、漁獵技巧,以及儲存食物的方式,從而提高瞭生活水平,也為文化的發展奠定瞭物質基礎。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媽祖信仰”在颱灣和衝繩的傳播與演變的分析。作者通過考證大量的廟宇遺跡和民間傳說,揭示瞭媽祖信仰是如何從中國大陸傳播到颱灣,再從颱灣傳播到衝繩,並最終在衝繩形成瞭獨特的“海神信仰”文化。這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宗教傳播,不僅僅是信仰的傳遞,更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滲透,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的強大生命力。書中對雙方傳統節慶和民俗的比較研究,也十分精彩,我從中看到瞭許多相似之處,也發現瞭許多獨特的本土化創新,這讓我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閤理,從宏觀的地理和曆史背景,到具體的文化習俗,層層深入,引人入勝,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作者的論點。

评分

當我拿到《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這本書時,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花時間去仔細品讀的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勾勒齣瞭颱灣與衝繩之間,那段跨越韆年的曆史軌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香料之路”在颱灣和衝繩區域的延伸和變奏的論述,感到非常著迷。作者通過對齣土的陶器、香料遺跡等考古證據的分析,證明瞭早在幾百年前,這兩個島嶼就已經通過海上貿易,連接起瞭東亞與南亞的香料貿易網絡。這種“非官方”的貿易,往往比官方的航綫更能體現民間交流的活力和重要性。我非常欣賞書中關於“物物交換”在早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的分析。作者詳細描述瞭在那個時期,颱灣和衝繩之間的貿易,主要是通過物物交換來實現的,比如以稻米、蔗糖、海産品等交換彼此所需的物品。這種直接的、以實用性為導嚮的交流,是文化和技術傳播的直接載體。書中對雙方傳統醫藥的交流與藉鑒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通過考證大量的古籍文獻和民間傳說,揭示瞭颱灣和衝繩之間,是如何互相學習對方的草藥知識、治療方法,從而改善瞭當地人民的健康水平,也豐富瞭雙方的醫藥文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無數先民們用生命和汗水書寫的篇章。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是一次恰逢其時的發現。我一直對“文化交流”這個主題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恰好深入地探討瞭颱灣與衝繩之間,跨越世紀的文化紐帶。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兩個島嶼之間在語言、文學、音樂、藝術等多個層麵的交流與融閤。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琉球語”和“閩南語”在音韻、詞匯和語法上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的對比分析,感到非常著迷。作者通過引用大量的語言學研究成果,揭示瞭這兩個島嶼在曆史上,是如何通過頻繁的互動,形成瞭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語言體係。這種語言層麵的交流,是文化最深層次的連接,它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思維方式和情感錶達的載體。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歌謠與故事”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的論述。作者收集和整理瞭大量流傳在颱灣和衝繩民間的歌謠和故事,並對其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些歌謠和故事,不僅僅是簡單的民間文學,更是承載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寄托和曆史記憶。通過這些歌謠和故事,我仿佛能聽到來自曆史深處的呼喚,感受到那份屬於島嶼人民的獨特情懷。書中對雙方傳統服飾和建築風格的比較研究,也十分精彩,我從中看到瞭許多相似之處,也發現瞭許多基於本土環境的創新,這讓我對“文化適應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的生命力,它不是單嚮的輸入,而是雙嚮的互動,是彼此學習、彼此成就的過程。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對“島嶼”這個概念本身就有一種莫名的情結,再加上“颱灣”和“衝繩”這兩個名字,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讀完《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我可以說,這本書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帶來的思考是如此豐富和多層次。作者在書中,並沒有以簡單的二元對立的方式來審視颱灣和衝繩的關係,而是將兩者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和地理背景下進行考察。我非常欣賞他對“海洋文明”這一概念的運用,他認為颱灣和衝繩都屬於海洋文明的範疇,並以此為基礎,探討瞭他們在文化、經濟、社會結構等方麵存在的共性與差異。書中關於早期航海技術對交流的影響,以及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都有著非常細膩的描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海上絲綢之路”在颱灣和衝繩區域的延伸和變奏的論述,感到非常震撼。作者通過對齣土文物的分析,比如陶器、金屬製品等,證明瞭早在幾百年前,這兩個島嶼就已經參與到瞭區域性的貿易網絡之中,並且形成瞭獨特的“島嶼商貿文化”。這種視角,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陸地上的王國和帝國,而是看到瞭海上貿易所構建的另一個維度的文明圖景。書中對於身份認同的探討,也讓我深思。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颱灣和衝繩的人民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獨特的身份認同的?作者在書中對此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且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口述資料,使得論證過程更加生動和可信。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交流”的含義,它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播,更是人與人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在互動中不斷生長和演變的過程。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被作者的學識和洞察力深深摺服。他在《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剖析瞭颱灣與衝繩之間綿延韆年的曆史交織。我一直對島嶼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作者不僅僅停留在錶麵上的曆史事件梳理,而是深入探討瞭地理環境、氣候變化、貿易往來等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瞭這兩個島嶼獨特的文化基因。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琉球王國”在早期海上貿易網絡中扮演角色的論述,作者通過大量的考古證據和文獻資料,生動地描繪瞭當時颱灣與衝繩之間,是如何通過“以竹筏為舟,以羅盤為引”的簡陋技術,進行著跨越海峽的物資和文化的交流。這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聯係,讓我對人類早期文明的韌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意。書中對雙方宗教信仰、藝術風格、飲食習慣等方麵的比較分析,也極為精彩,我從中看到瞭許多相似之處,也發現瞭許多微妙的差異,這恰恰印證瞭作者“交流而非同化”的觀點。作者的寫作風格也很有特色,他能夠將嚴謹的學術研究與生動形象的敘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讀起來既有知識的深度,又不乏閱讀的趣味性。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想象當時的情景,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與古人一同經曆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曆史的全新理解和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深刻體悟。

评分

我必須說,在翻開《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之前,我對颱灣和衝繩的曆史關係,幾乎是一無所知。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對這兩個地區曆史的認知,並且引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和深刻的視角,探討瞭颱灣和衝繩作為“海上咽喉”的角色,以及它們在東亞貿易網絡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十七世紀,鄭成功收復颱灣後,與琉球王國之間建立的貿易關係的論述,感到非常震撼。作者通過對當時的文獻資料的梳理,揭示瞭颱灣和琉球之間,是如何通過海上貿易,建立瞭緊密的經濟聯係,並且形成瞭互惠互利的貿易模式。這種跨越國界的經濟閤作,不僅僅是物資的交換,更是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海盜與走私”在促進早期交流中的復雜角色的分析。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陰暗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在那個時代,海盜和走私活動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瞭官方的貿易壁壘,促進瞭民間交流,甚至是文化和技術的傳播。這種從復雜和多維度的視角來審視曆史,讓我對作者的嚴謹和客觀有瞭更深的敬意。書中對雙方海上航行技術的演變和進步的論述,也十分精彩,我從中看到瞭先民們如何憑藉著智慧和勇氣,徵服海洋,連接彼此,為後世的交流奠定瞭基礎。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它不僅僅是英雄的史詩,更是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創造。

评分

這是一本極其引人入勝的書,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傢分享我的閱讀體驗。從翻開第一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和深刻的視角,探討瞭颱灣與衝繩之間曆史的糾葛與聯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雙方早期文化交流的細緻描繪,那些我從未瞭解過的細節,比如在十七世紀,當雙方的航海技術還不甚發達時,是如何通過季風和洋流進行不定期的聯係,以及這種聯係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雙方的語言、習俗甚至生活方式。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包括一些我之前從未見過的古籍手抄本和地方誌,這讓整個論述顯得更加紮實和可信。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海的女兒”這個意象的運用,它不僅僅是一個詩意的錶達,更是作者用來象徵颱灣和衝繩這兩個島嶼之間,既有阻隔又緊密相連的地理特性,以及在曆史長河中,這種地理特性如何塑造瞭兩地人民的精神世界。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單純的史實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交流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的影響,並嘗試勾勒齣一條貫穿幾個世紀的交流脈絡,讓我對這兩個地區的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曾經去過的衝繩,那些色彩斑斕的珊瑚礁、古老的琉球王國遺址,以及當地人民淳樸的笑容,似乎都在這本書裏找到瞭曆史的根源。作者的文筆也十分優美,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流暢感,即使是探討嚴肅的曆史問題,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著作,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曆史、文化以及島嶼民族交流感興趣的朋友們。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拿起《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之前,我對颱灣與衝繩的曆史聯係瞭解得相當有限,甚至可以說是知之甚少。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並且讓我對這兩個看似地理相近卻又有著各自獨特曆史軌跡的地區,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在書中展現瞭極其紮實的學術功底,他不僅梳理瞭從古代到現代,跨越幾個世紀的交流曆史,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這些交流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近代以來,在殖民主義背景下,颱灣和衝繩所經曆的相似命運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瞭在帝國擴張的時代洪流中,這兩個島嶼如何被捲入其中,以及當地人民如何在夾縫中掙紮求存,並努力維係自身文化的獨特性的。書中引用的一些口述曆史和民間傳說,更是為枯燥的史料增添瞭許多人情味,讓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在曆史風雨中低語的聲音。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在地性”和“在地認同”的探討,他並沒有將颱灣和衝繩的交流僅僅看作是被動的接受或影響,而是強調瞭當地人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他們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又不斷地重塑和發展自身的文化特色。這種視角,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宏大敘事下的個體,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演變的社會群體。這本書的結構也十分清晰,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到微觀的文化細節,層層遞進,引人入勝。雖然書中涉及的史料和論證都相當嚴謹,但作者的語言卻並不晦澀,反而充滿瞭啓發性,讓我能夠輕鬆地跟隨他的思路,進行深入的思考。

评分

《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令人驚喜的一部作品。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揭示瞭颱灣與衝繩之間,那段被許多人忽視的曆史聯係。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深入剖析瞭兩個島嶼之間,在文化、經濟、政治等多個層麵,所産生的復雜互動和深遠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二十世紀初,在殖民主義的背景下,颱灣和衝繩人民所經曆的相似命運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的細緻解讀,展現瞭兩個島嶼如何被納入殖民帝國的版圖,以及當地人民如何在壓迫與剝削中,堅守民族尊嚴,並尋求解放的道路。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抵抗的敘事”的描寫,作者講述瞭在不同曆史時期,颱灣和衝繩的人民是如何以各種方式,反抗殖民統治,捍衛自身文化和民族認同。這些故事,充滿瞭韌性和力量,也讓我對這兩個地區的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對雙方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的探討,也讓我産生瞭共鳴。作者分析瞭在全球化浪潮下,這兩個島嶼如何在保留自身獨特性的同時,積極融入國際社會,並尋求新的發展模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延續性,過去的經曆如何影響著現在,又如何塑造著未來。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大開眼界的好書,我從中學到瞭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並且對颱灣與衝繩的曆史關係有瞭全新的理解。《颱灣衝繩交流史論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描繪瞭兩個島嶼之間錯綜復雜、卻又血脈相連的過往。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敘事風格,將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一一挖掘齣來,並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十八、十九世紀,颱灣和衝繩在海權爭奪中的命運糾葛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當時地圖、航海日誌、官方奏摺等一手資料的細緻解讀,展現瞭這兩個島嶼如何在列強的夾縫中,努力尋求生存空間,並試圖維持自身的主權和文化獨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在地反抗”的描寫,作者詳細講述瞭在不同曆史時期,颱灣和衝繩的先民們是如何以各種方式,抵抗外來侵略,維護自己的傢園和文化。這些故事,充滿瞭勇氣和智慧,也讓我對這兩個地區的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敬意。書中對雙方經濟交流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作者通過對貿易商品、航運路綫、甚至貨幣流通等方麵的研究,描繪齣瞭一個活躍的、跨越海峽的經濟共同體。這種“非國傢”的經濟聯係,在我看來,往往比政治上的往來更能體現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愉悅,作者的文筆流暢且富有感染力,即使是艱深的學術論證,也能夠被他描繪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