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的寄生蟲

我媽媽的寄生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傢庭關係
  • 母女關係
  • 寄生蟲
  • 心理恐怖
  • 成長
  • 疾病
  • 隱喻
  • 自傳
  • 精神分析
  • 黑暗童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瞭不失去所愛的人,她寜願活得像寄生蟲。  
  
  「她以寫作,做瞭自己的切片,做瞭母女關係的篩檢,她就是那個怪胎傢庭羅曼史深處,受陰翳餵養而長大的女孩。」——楊佳嫻
  
  「這些年來,我曆經休學、憂鬱癥發作、自殺未遂、強製入院……現在雖然情況比較穩定瞭……但在金錢和情感方麵,我依然在某種程度上依賴著父母,就像是一條寄生蟲。」——林蔚昀
  
  詩人╱譯者林蔚昀首部散文著作。林蔚昀的媽媽是一位寄生蟲學傢,這注定她的成長經驗和彆人不一樣。彆人的媽媽帶孩子去東京狄斯奈樂園,她的媽媽帶她去日本目黑寄生蟲館。彆人的媽媽看到街上的狗屎是趕緊繞道並告訴小孩不要踩,她的媽媽則是像撿到寶一樣把它打包迴傢塞進冰箱,準備第二天帶到學校去研究。彆人的媽媽也許會誇贊他們好可愛,她的媽媽則是在女兒進入青春期後就不再誇贊她可愛,反而誇贊寄生蟲和蛆很可愛。
  
  林蔚昀一直以為,媽媽隻是興趣比較特殊,其餘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直到媽媽在身體裏養起寄生蟲,引發傢庭革命,她纔意識到自己一點也不瞭解媽媽。
  
  她以從小熟悉的寄生蟲為喻,寫下二十五則傢族和個人的生命故事。帶著距離的幽默角度迴顧生命最痛的傷疤,從颱灣高中休學,赴英國留學再到波蘭生活,努力在異鄉尋找歸屬,最終以自己的方式重建人生。如實來寫的文字令人動容,一部從寄生到獨立的女性成長史。
  
名人推薦
  
  王浩威、王聰威、吳億偉、郝譽翔、許佑生、楊佳嫻 感動推薦
  
  如此猥瑣卑微又如此美麗強大。赤裸裸呈現自身情欲流淌、愛恨交織的女性傢族史書寫。——王聰威(小說傢)
  
  林蔚昀把傷與愁寫得那麼細膩,血和痛都生齣瞭地圖。人生最難纏的是心頭的顛,她以幽默領路不急著逃,直搗傷疤就算一碰就疼。她的破碎展示瞭完整,寄生蟲最終幻化成蝴蝶,不飛也是風景。——吳億偉(作傢)
  
  這是一本自傳散文,也是人際關係、親子教養、心靈療癒之書,總之,它觸及到瞭作者內心的最深處,但也同時觸及到現代人所麵臨的種種生命課題,所以這本書彷彿是麵鏡子,而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瞭自己的身影!——郝譽翔(國北教大語創係教授)
  
  多年前剛認識蔚昀,她以匿名在我書寫憂鬱癥的奇摩部落格,總留下長文迴應。那時讀蔚昀的掏心分享,給瞭我很大療癒。後來,纔知道她是齣色的作傢,細讀她的文字,勇於揭露成長中的傷痕,並深刻、誠懇地記錄她在傷痕中,如何進行自我療癒。前後階段的兩個蔚昀,都讓我感動不已。請跟她的文字交談,她也會打動你!——許佑生(作傢、性學傢)
  
  林蔚昀這部散文集,有些地方讀起來是佛洛伊德寓言,有些地方讀起來是暗黑版童書;如此誠實,誠實到不堪的境地,而又不堪到使人不忍。她以寫作,做瞭自己的切片,做瞭母女關係的篩檢,她就是那個怪胎傢庭羅曼史深處,受陰翳餵養而長大的女孩。——楊佳嫻(作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蔚昀


  一九八二年生,颱北人。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係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在波蘭生活已十年,以中文、英文及波文寫作詩、散文、小說及評論,其創作及譯作散見各大報及雜誌。多年來緻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二〇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勛奬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颱灣人。同年以波蘭文譯者及颱灣╱波蘭文化交流推廣者的身分,獲得中華民國第五十一屆十大傑齣青年奬項(文化及藝術類)。著有《平平詩集》,譯有《獵魔士:最後的願望》、《鰐魚街》、《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等作。

圖書目錄

輯一  蟲卵階段
縧蟲
鈎蟲
小嬰兒

蚊子
大便(一)
大便(二)
大便(三)

輯二  幼蟲時期——中間宿主
可愛蟲
蛆(一)
蛆(二)
蛆(三)
跳蚤
采采蠅
水蛭
疥蟎
浪漫蟲

輯三  成蟲時代
卵巢囊腫
弓蟲
實驗動物
死胎
包蟲
蝨子
放射蟲/寄居蟹
阿米巴

後記  蠹魚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像寄生蟲苟且偷生就好瞭


  文╱王聰威(小說傢)

  人生不值得活的。

  稍早,我便有瞭如此預感。

  稍早,早於我的相對

  你的絕對——野兔般

  誠實勇敢底愛欲本能

  還有那(讓人在在難以釋懷)

  駁雜不純的氣質

  傾嚮感傷,傾嚮速度

  也傾嚮,因夢幻而來的

  一點點耽溺與瘋狂

  ……

  愛與死的迷藥無非是

  大海落日般——

  一種永恆的暴力

  與瘋狂……

  ——楊澤〈人生不值得活的〉

  第一次聽蔚昀說媽媽在肚子裏養寄生蟲的事,是在一傢已經關掉的老咖啡店門口前,那時候我甚至還不知道這間熟悉到不行的咖啡館會關掉——原本裏頭是一些陳舊簡陋的桌椅、斑黃牆壁與吧颱、磨霧瞭的虹吸式咖啡壺,幾大布袋咖啡豆堆在角落——如今改裝成一間高價精緻的日本料理店。我來來迴迴路過時偶爾會想起:老闆正煮著咖啡,老闆娘在窄小廚房裏做傢常簡餐,我從送餐口探頭進去時,她會說:「聰威來瞭啊,我給你煎荷包蛋。」同桌的人總覺得奇怪,為什麼老是隻有我有荷包蛋。然後咖啡館關掉瞭,老闆和老闆娘不知道去瞭哪裏。

  我們正要離開咖啡館,就在街邊站著,她要迴波蘭去瞭,而我則是要迴公司,她先是說瞭波蘭的足球比賽情形,又說瞭那邊猶太人被歧視的處境,我們隨便聊著她怎麼會去波蘭一類的,她說:「我媽是寄生蟲專傢,所以會在肚子裏養寄生蟲。」我當然搞不清楚所謂的「在肚子裏養瞭寄生蟲」有什麼科學意義,但聽瞭一直想起小時候吃驅蟲藥,結果拉齣一長條蛔蟲的可怕記憶,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隻要覺得屁眼癢癢的,就會懷疑是不是又有蛔蟲要鑽齣來,所以我想她媽一定非常幽默纔能做這樣的事,但您知道的,所有的事情,即使再痛苦的事,隻要稍微保持一點時空距離,看起來多少都會有點幽默,況且蔚昀說的時候也一派輕鬆的樣子,完全看不齣來她居然能夠熬過少女或輕熟女時代,順利地活下來。請彆誤會瞭,這麼說並不是一個文學上的浪漫譬喻,而就是像字麵所寫的那樣,蔚昀能夠活下來,真是不.可.思.議。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度想放棄不要讀算瞭,我何必這麼懂蔚昀這個人,我有自己的人生要過,她的人生顯然跟一般人的截然不同,但這關我什麼事呢?我隻要知道她是個年輕詩人,一個用優美哀愁,帶著宿命詩意的句子,為我服務過的齣版社翻譯瞭布魯諾.舒茲的頂尖翻譯傢就好瞭,彼此維持公事夥伴的樣貌就好瞭,我何必一邊讀這本書一邊忍著不掉淚,心裏痛罵著:「妳到底要把自己活得多悲慘纔甘心。」像是跟她很熟似的。但真的有人可以這麼活下來嗎?一方麵強迫自己活得像令他人,也令自己惡心抗拒的寄生蟲,一方麵卻又不得不這樣強迫自己,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就不能成為媽媽肚子裏的寄生蟲,不能得到真實的愛,如此猥瑣卑微又如此美麗強大。光是這樣深刻剖白,赤裸裸呈現自身情欲流淌、愛恨交織的女性傢族史書寫,就足以讓許多熱門的散文作品,讀來像是無聊貧乏的人生笑話。

  不過飽受震憾、同情蔚昀的人生並不是令我不想讀完這書的原因,其實我最大的恐懼是對自己平凡無奇的人生的追問:「好吧,那萬一人生真的不值得活怎麼辦?」這書搖晃瞭我個人的人生軸心,使其有些裂痕,露齣蒼白易損的內裏。蔚昀本人能夠活下來太好瞭,而且這書也沒鼓勵任何放棄自己的論調,但人隻要稍微脆弱一點點,稍微運氣不好一點,稍微割得深一點點,稍微往左邊或右邊轉一點點,反正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所以稍微有一點點差錯也無妨吧,於是我終究問瞭自己一個俗氣而且鄉願得不得瞭的問題:萬一是我的話,就算隻有百分之一的類似,也能像蔚昀如今做到的這樣,或是能像楊澤〈人生不值得活的〉尾段寫的那樣坦然嗎?

  隻為維護

  你最早和最終的感傷主義

  我願持柄為鋒

  作一名不懈的韆敗劍客

  土撥鼠般,我將努力去生活

  雖然,早於你的夢幻

  我的虛無;早於

  你的洞穴,我的光明——

  雖然,人生不值得活的

  而我多喜歡「持柄為鋒/作一名不懈的韆敗劍客」這兩句,那麼義無反顧地追求一種天真純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文學的方式)每日都更加努力地迎嚮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那麼最終,人生是不是值得活的就一點也不重要瞭,那是上帝或是誰的事,我們所能做的,是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去迎擊……不對,甚至不必是光明正大的迎擊也沒關係,或許能像寄生蟲一般苟且偷生就好瞭,蔚昀這本書說的就是這個,她不一定會同意我的說法,但若不是這個她就無法走到現在這個地步,這是我的想法,也是這本書最齣類拔萃的地方。

後記

  蠹魚


  文字對我是重要的。閱讀也是。

  我到處讀文字。在書上。在報紙上。在網路上。在菜單上。在公車站牌。在廣告標語。在垃圾桶。在路上的紙屑。

  多年前,當我剛到波蘭,搬進學生宿捨,在空無一人的房間發現瞭一張紙條,上麵寫著:

  他去上學以前

  可以讀

  樹的咆哮

  葉子的脈絡

  貝殼的螺鏇

  足跡

  還有手指的觸摸

  現在他去上瞭學

  就隻能讀文字

  ——Jennifer Farley

  我非常喜歡這首詩,於是把紙條留下來,把詩中的字句記在心中。

  我總是會記住我喜歡的句子。如果我覺得某句話打動我,就會把它記下來,當成人生座右銘,並在與人交談時使用。(掉書袋,同時不用費心解釋自己的想法,因為彆人已經說過、而且說得很好瞭嘛。)念國中時,我甚至會把《讀者文摘》上的佳句用電腦打齣來,一句一句剪開,貼到漂亮的小卡片上,不時拿齣來閱讀,還會在考捲背後默寫它們,因為考捲寫完後沒事做。

  我一直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好,直到有一天有人跟我說:「妳怎麼老是重復彆人的話啊?我覺得我不隻是在跟妳講話、認識妳,而是跟很多人一起講話、認識很多人。這樣很有趣,可是也好纍。」我纔猛然驚覺:「是啊,我為什麼一直在說彆人怎麼說呢?我自己就沒有聲音、沒有看法嗎?我到底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其他人和我自己?」

  如果佳句所錶達的價值是正麵、對我有益的,那問題還不大。但是,當佳句所代錶的價值觀模稜兩可、似是而非,那就不怎麼好玩瞭,因為我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中。(我怎麼可以懷疑佳句呢?那可是佳句啊!是經過曆史考驗的!)

  最糟的情況是,我在某個地方看到一句帶有惡意、缺乏同理心、充滿犬儒主義、我明明不認同的話語,但是卻不能忘記,於是讓它跟著我,三不五時跳齣來打我一鞭。

  如此容易受文字和彆人的話影響,我想除瞭缺乏自信,還有一個原因:我從小就活在書堆裏,靠啃食書本生存,就像蠹魚。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認識世界的媒介,我逃避現實的烏托邦,我和父母情感交流的平颱。

  爸爸媽媽上班無法陪我時,我就在傢看電視或看書(包括漫畫)。每年暑假,媽媽都會給我許多課外讀物,比如《拉拉與我》、《烏龜的婚禮》、小魯文庫……

  我靠文字認識現實、經曆現實,甚至覺得它就是我的現實。我想要透過書寫創造現實、和彆人溝通我的現實,於是我寫作。

  開始會寫字後,我就自己寫書、畫書、做書(獨立齣版?),賣給我爸爸。十二歲的時候,我立誌當作傢,於是開始寫小說和時事評論(大部分在批評教育體製),在報紙上發錶。

  開始有自殘問題的時候,我也試圖用文字和我父母溝通。我寫瞭一篇關於自殘的短篇小說給我媽媽看,但是她隻告訴我:「妳不要像這樣喔。」沒有對我說什麼彆的。

  那是我第一次發現:文字和文學也是有侷限的。它能反映現實,但不見得能改變現實。

  即使文字和文學有其侷限,但我卻不能放下它。多年來,我靠著它們支撐心靈,走過一個又一個黑暗幽榖,自己都很驚訝這麼縴薄的載體竟然能承載這麼多東西。(超薄蝶翼,吸收量大並能鎖住水分?)

  我的人生也是照著文字及文學鋪齣來的軌跡走。我因為一部電影到瞭英國,然後又因為一張海報和一本書到瞭波蘭……一路上,我用文字打開許多扇門,用文字當謀生工具,用文字和人交流。

  但是文字還是有侷限的。因為我忘瞭如何讀樹的聲音、葉脈、貝殼的螺鏇、足跡和手指的觸摸。我不知道怎麼讀人的感情,以及我自己的感情。

  我也不知道怎麼錶達感情。至少,不知道如何在文字及文學以外的地方錶達。我無法把我的文采和想像力像兌換外幣一樣兌換成和人溝通、進行情感交流的能力。於是,雖然我文筆很好,多年來卻在現實中過著失語的日子,這對我和其他人的關係(尤其是傢庭、婚姻、親子關係)造成很嚴重的傷害。

  過去四年,我努力地學習閱讀情感,以及錶達情感的語言。部分透過心理治療,部分透過和他人溝通的練習(過程充滿失敗與挫摺),部分則是透過我和自己對話的努力。

  我用新學會的語言寫我現實中的人生故事,這是我第一次有意識、主動地在現實中寫作,而非用文學、彆人的故事、彆人的佳句去堆疊拼湊齣一個我不想居住在其中的現實。

  我書寫我的人生。同時,我也開始在文學中記錄這書寫的過程──這就是《我媽媽的寄生蟲》創作的契機。

  《我媽媽的寄生蟲》記錄瞭我成長的經驗、我在三個傢(童年的原生傢庭、尋找歸屬的三不管地帶、結婚生子後建立的新傢庭)寄居的過程。我不認為這三個階段之間的關係是綫性的(A結束之後換B,B結束之後換C),而是同時存在,像是平行宇宙。

  我在三個傢之間穿梭,受它們影響,從它們之中擷取力量,麵對它們帶給我的傷害以及我帶給它們的傷害,然後,用我自己的方式去重建、創造它們(即使是已經發生的過去,也是可以被創造的,我們可以不斷迴去,用新的視野和角度看待它們)、給予它們養分。

  《我媽媽的寄生蟲》也是一個關於蛻變及演化的故事。我用二十五篇和寄生蟲相關的故事訴說我的生命經曆,同時也是把自己變化為這些動物,鑽到他們皮膚下體驗當一隻蟲的滋味,看看自己或自己內在的情緒是否和他們有相似之處。

  和前段提到的三個階段類似,這「二十五變」也是流動的過程。我有時候是阿米巴蟲,有時候是浪漫蟲,有時候什麼蟲都不是,隻是一個試圖適應現實、與環境共生共榮、在獨立及與人互相扶持之間取得平衡(不一定經常成功)的人。

  雖然書裏寫的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但它還是一部用文學手法寫下的文學作品。既然是文學,必定或多或少有誇張、為瞭敘事需要或戲劇性而虛構、剪裁的部分,也有隱蔽沒說的部份。我並不覺得這些故事就因此而變得不真實。這些故事所描寫的情感依然是真實的,隻是換瞭一種方式呈現,蛻變為隱喻,就像這本書中的寄生蟲也是一個隱喻。

  寫作《我媽媽的寄生蟲》的目的是什麼?我想一個理由是為瞭和我父母溝通、試圖瞭解他們和我自己(就像他們以前透過書本和我溝通、透圖瞭解我)。另一個理由是我想從彆人的敘事(書本、網路文章、專傢說法、名人觀點、鄉民爆料……)中掙脫,開始擁有我自己的敘事,並且想透過這個行動告訴讀者: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敘事。每個人都有權利以自己的方式去訴說自己的故事,不管他或她的故事在彆人眼中是成功還是失敗、值不值得說、說得好還是說得不好。

  我不覺得我的敘事一定是對的,也並不想「隻」活在自己的敘事中,聽不見彆人的聲音、看不見彆人的觀點。但是,我必須有我自己的敘事,必須用我自己的眼光注視自己。不然,我就等同於不存在。因為如果沒有自己的想法,我就隻是一個寄生在彆人頭腦中的寄生蟲,或是反過來,讓彆人的思想寄生在我的腦袋。

  我不想要再寄生瞭。不管是在經濟、思想、還是情感的層麵。我想要走嚮獨立,並且正在這條路上走著。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走到一個令我滿意的終點,但是我知道我必須自己去定義終點的位置,並且自己決定在哪些地方可以停下來休息(一定要達到終點纔可以休息?還是中途也可以停下來休息?遺憾的是,我目前還無法做到允許自己休息這件事),而不是等彆人來定義它。我也必須自己決定「獨立」、「依賴」、「接受幫助」之間的分界。

  我曾經認為,「獨立」就是完全不接受彆人的幫助、完全不依賴彆人,但是我現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我也不需要這麼做。這些年來,我接受瞭來自父母、丈夫、孩子、治療師、朋友的幫助,並且也盡瞭自己的努力,纔能從睏境中走齣來、並且尋找屬於我的路(我不認為「走齣來」就是結束,而是一個一直往前的過程)。對於給我幫助的人,我由衷地感謝,並且希望我能夠盡我的力量,在人生道路上也給予他們幫助──不是迴報,而是互相扶持──及歡樂。

  我希望,這本書也可以給某個我不認識的陌生讀者扶持,甚至是歡樂。我無法決定事情是否會如此,但是如果真的發生瞭,那我會很高興並感激。

2015.11.22.剋拉科夫

圖書試讀

縧蟲

我小時候經常和朋友一起去河邊釣魚,那些魚都有縧蟲,我們把蟲從魚肚子裏扯齣來,把它們埋在土裏(因為怕狗去挖),然後把魚烤來吃。有一次,在我們埋完蟲後,有一個小孩跑來附近玩。他在地上東挖西挖,也不知道在挖什麼。後來他的爸媽來找他,他驕傲地轉嚮他們,手裏拿著我們的縧蟲,大喊:「哈哈哈!你們看我找到什麼?鞋帶!」──我的波蘭朋友E和我說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迴憶之一,是一隻在東京「目黑寄生蟲館」看到的縧蟲。

那是人的縧蟲。牠到底有多大我已經忘瞭,隻記得很大很大,像輓聯或那種用來上吊的白布條一樣掛在牆上,比當時的我高齣好幾倍,而且還繞瞭好幾圈。想來應該有十公尺吧。也許,牠並沒有這麼大,隻是在我孩童的眼光看來,牠簡直大到不可思議。

我會看到這隻縧蟲,是因為我媽媽。她當時在颱灣知名學府T大的寄生蟲學科工作,是那裏的副教授。當彆人問起她的職業,她總是曖昧地笑著說:「我在教寄生蟲。」言下之意,學生也是寄生蟲。所以那些學寄生蟲的研究生為瞭避嫌,都說他們是「微研所」的學生,而非「寄生蟲學組」學生。

從我有記憶開始,寄生蟲就存在於我生命中,和我常相左右,像是童年最好的玩伴或最棒的玩具(雖然,牠不能陪我玩也不能讓我拿來玩),或甚至,一個隱形的手足。

在我開始學英文,認識ABC並且會說第一句英語「How are you?」之前,我就記住瞭一個非常難並且拗口的英文單字──Parasitology(寄生蟲學)。我媽媽指著電梯前的樓層標示嚮我解釋這個字,當時小小年紀的我發下宏願,要把旁邊其他的英文單字如Anatomy(解剖學)、Pharmacology(藥理學)、Biochemistry(生物化學)、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都背下來。

我有沒有想過要和爸媽一樣,成為一個具有博士頭銜的生物學傢?答案是有,也沒有。我小時候第一個誌願是當動物園園長(因為父母都是學生物的),後來是當發明傢(這是因為看瞭小叮當),之後是當小學老師(我父母、我外婆和我曾外祖父都是老師),十二歲的時候我立誌當作傢(這是因為看瞭張係國的小說《棋王》),然後念國中時我突然說,我要去研究水母(因為在帛琉看到的水母很漂亮,而且我想試試看被水母螫到是什麼滋味)。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