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的寄生蟲

我媽媽的寄生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了不失去所愛的人,她寧願活得像寄生蟲。  
  
  「她以寫作,做了自己的切片,做了母女關係的篩檢,她就是那個怪胎家庭羅曼史深處,受陰翳餵養而長大的女孩。」——楊佳嫻
  
  「這些年來,我歷經休學、憂鬱症發作、自殺未遂、強制入院……現在雖然情況比較穩定了……但在金錢和情感方面,我依然在某種程度上依賴著父母,就像是一條寄生蟲。」——林蔚昀
  
  詩人╱譯者林蔚昀首部散文著作。林蔚昀的媽媽是一位寄生蟲學家,這注定她的成長經驗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的媽媽帶孩子去東京狄斯奈樂園,她的媽媽帶她去日本目黑寄生蟲館。別人的媽媽看到街上的狗屎是趕緊繞道並告訴小孩不要踩,她的媽媽則是像撿到寶一樣把它打包回家塞進冰箱,準備第二天帶到學校去研究。別人的媽媽也許會誇讚他們好可愛,她的媽媽則是在女兒進入青春期後就不再誇讚她可愛,反而誇讚寄生蟲和蛆很可愛。
  
  林蔚昀一直以為,媽媽只是興趣比較特殊,其餘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直到媽媽在身體裡養起寄生蟲,引發家庭革命,她才意識到自己一點也不瞭解媽媽。
  
  她以從小熟悉的寄生蟲為喻,寫下二十五則家族和個人的生命故事。帶著距離的幽默角度回顧生命最痛的傷疤,從台灣高中休學,赴英國留學再到波蘭生活,努力在異鄉尋找歸屬,最終以自己的方式重建人生。如實來寫的文字令人動容,一部從寄生到獨立的女性成長史。
  
名人推薦
  
  王浩威、王聰威、吳億偉、郝譽翔、許佑生、楊佳嫻 感動推薦
  
  如此猥瑣卑微又如此美麗強大。赤裸裸呈現自身情欲流淌、愛恨交織的女性家族史書寫。——王聰威(小說家)
  
  林蔚昀把傷與愁寫得那麼細膩,血和痛都生出了地圖。人生最難纏的是心頭的顛,她以幽默領路不急著逃,直搗傷疤就算一碰就疼。她的破碎展示了完整,寄生蟲最終幻化成蝴蝶,不飛也是風景。——吳億偉(作家)
  
  這是一本自傳散文,也是人際關係、親子教養、心靈療癒之書,總之,它觸及到了作者內心的最深處,但也同時觸及到現代人所面臨的種種生命課題,所以這本書彷彿是面鏡子,而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郝譽翔(國北教大語創系教授)
  
  多年前剛認識蔚昀,她以匿名在我書寫憂鬱症的奇摩部落格,總留下長文回應。那時讀蔚昀的掏心分享,給了我很大療癒。後來,才知道她是出色的作家,細讀她的文字,勇於揭露成長中的傷痕,並深刻、誠懇地記錄她在傷痕中,如何進行自我療癒。前後階段的兩個蔚昀,都讓我感動不已。請跟她的文字交談,她也會打動你!——許佑生(作家、性學家)
  
  林蔚昀這部散文集,有些地方讀起來是佛洛伊德寓言,有些地方讀起來是暗黑版童書;如此誠實,誠實到不堪的境地,而又不堪到使人不忍。她以寫作,做了自己的切片,做了母女關係的篩檢,她就是那個怪胎家庭羅曼史深處,受陰翳餵養而長大的女孩。——楊佳嫻(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蔚昀


  一九八二年生,台北人。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在波蘭生活已十年,以中文、英文及波文寫作詩、散文、小說及評論,其創作及譯作散見各大報及雜誌。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二〇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台灣人。同年以波蘭文譯者及台灣╱波蘭文化交流推廣者的身分,獲得中華民國第五十一屆十大傑出青年獎項(文化及藝術類)。著有《平平詩集》,譯有《獵魔士:最後的願望》、《鱷魚街》、《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等作。

圖書目錄

輯一  蟲卵階段
絛蟲
鉤蟲
小嬰兒

蚊子
大便(一)
大便(二)
大便(三)

輯二  幼蟲時期——中間宿主
可愛蟲
蛆(一)
蛆(二)
蛆(三)
跳蚤
采采蠅
水蛭
疥螨
浪漫蟲

輯三  成蟲時代
卵巢囊腫
弓蟲
實驗動物
死胎
包蟲
蝨子
放射蟲/寄居蟹
阿米巴

後記  蠹魚

圖書序言

絛蟲

我小時候經常和朋友一起去河邊釣魚,那些魚都有絛蟲,我們把蟲從魚肚子裡扯出來,把它們埋在土裡(因為怕狗去挖),然後把魚烤來吃。有一次,在我們埋完蟲後,有一個小孩跑來附近玩。他在地上東挖西挖,也不知道在挖什麼。後來他的爸媽來找他,他驕傲地轉向他們,手裡拿著我們的絛蟲,大喊:「哈哈哈!你們看我找到什麼?鞋帶!」──我的波蘭朋友E和我說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童年回憶之一,是一隻在東京「目黑寄生蟲館」看到的絛蟲。

那是人的絛蟲。牠到底有多大我已經忘了,只記得很大很大,像輓聯或那種用來上吊的白布條一樣掛在牆上,比當時的我高出好幾倍,而且還繞了好幾圈。想來應該有十公尺吧。也許,牠並沒有這麼大,只是在我孩童的眼光看來,牠簡直大到不可思議。

我會看到這隻絛蟲,是因為我媽媽。她當時在台灣知名學府T大的寄生蟲學科工作,是那裡的副教授。當別人問起她的職業,她總是曖昧地笑著說:「我在教寄生蟲。」言下之意,學生也是寄生蟲。所以那些學寄生蟲的研究生為了避嫌,都說他們是「微研所」的學生,而非「寄生蟲學組」學生。

從我有記憶開始,寄生蟲就存在於我生命中,和我常相左右,像是童年最好的玩伴或最棒的玩具(雖然,牠不能陪我玩也不能讓我拿來玩),或甚至,一個隱形的手足。

在我開始學英文,認識ABC並且會說第一句英語「How are you?」之前,我就記住了一個非常難並且拗口的英文單字──Parasitology(寄生蟲學)。我媽媽指著電梯前的樓層標示向我解釋這個字,當時小小年紀的我發下宏願,要把旁邊其他的英文單字如Anatomy(解剖學)、Pharmacology(藥理學)、Biochemistry(生物化學)、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都背下來。

我有沒有想過要和爸媽一樣,成為一個具有博士頭銜的生物學家?答案是有,也沒有。我小時候第一個志願是當動物園園長(因為父母都是學生物的),後來是當發明家(這是因為看了小叮噹),之後是當小學老師(我父母、我外婆和我曾外祖父都是老師),十二歲的時候我立志當作家(這是因為看了張系國的小說《棋王》),然後念國中時我突然說,我要去研究水母(因為在帛琉看到的水母很漂亮,而且我想試試看被水母螫到是什麼滋味)。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