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颱記校注:燈前月下聽夜話

渡颱記校注:燈前月下聽夜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渡颱
  • 颱灣曆史
  • 文化研究
  • 民國史
  • 口述曆史
  • 社會生活
  • 風俗習慣
  • 曆史文獻
  • 校注
  • 夜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渡颱書誌是何石鬆老師母親(王氏保妹)、大哥(何俊生),教何老師記錄整理。

  在1930 年(昭和五年)中元節在筆者大哥俊生兄書室中始發現用毛筆書寫,文體為客語與俗語混閤之七言句,內容之書寫大意與母親與大哥所闡述之內容相近。憶起筆者齣生前,1894 到1895日清戰爭(甲午),至1905 日露戰爭(日俄),軍國主義前進,幼小時之忠貞愛國之思想、殖民地的理解過程單純無邪的筆者,父親的歌辭與遺稿保管是何老師最喜歡的事情,之後父親的藏書與傢記簿均已遺失掉,現在這個抄錄是父親的遺稿與母親、哥哥口述匯集編成而來的。

  明勛公曆代為農傢之子,總慾望獲得一塊耕地過的一生的安樂,同時留給子子孫孫之憶念,而父親所留祖父溫情的遺稿中,遺漏部份之記載筆者亦在記載中補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石鬆


  現職:颱北市立教育大學語教係副教授

  學曆:
  寶山國小、北埔中學、新竹師專、淡江中文係畢業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經曆:
  南勢國小、龍岡國中、中壢高商教師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副教授

圖書目錄

渡颱記 燈前月下聽話經曆
明勛公渡颱年錶
1818(戊寅,16 歲) 仁宗嘉慶23 年 10 月初5 日
壯誌淩雲齣鄉關 離鄉背井過颱灣
1820(庚辰,18 歲) 仁宗嘉慶25 年 元月
店前遊戲破甘蔗 連破三支頭到尾
1821(辛巳,19 歲) 宣宗道光元年 元月
阿土辭雇轉十興 阿二升格當長年
1821(辛巳,19 歲) 宣宗道光元年 5 月
兩老囑咐何阿二 代替頭傢來問安
1821(辛巳,19 歲) 宣宗道光元年 7 月 9 月
勿問衣衫燥也濕 且看兩手血斑斑
1822(壬午,20 歲) 宣宗道光2 年 鼕
扇仔排裏墾新田 伐開一片田火田地
1824(甲申,22 歲) 宣宗道光4 年 9 月
離鄉背井已七載 眺望山頭思故鄉
1828(戊子,26 歲) 宣宗道光8 年 4 月
嘗盡幾多寒酸日 方得今日見春光
1828(戊子,26 歲) 宣宗道光8 年 5 月
阿二來颱將十載 淩雲壯誌發初聲
1828(戊子,26 歲) 宣宗道光8 年 8 月
山頭瀉到坑壢底 三丘田埔變坑溝
1828(戊子,26 歲) 宣宗道光8 年 鼕
秀姑贈我一句言 人情禮義兩分明
1831(辛卯,29 歲) 宣宗道光11 年 2 月
九死一生蘇柏淵 今日依依分彆去
1831(辛卯,29 歲) 宣宗道光11 年 5 月
來颱已有十三載 業未立來傢未成
目次․32
1831(辛卯,29 歲) 宣宗道光11 年 11 月 12 月
三崁店麵東海窟 呂爺財主看中你
1833(癸巳,31 歲) 宣宗道光13 年 3 月
手精眼快何明勛 初試玄門第六玄
1833(癸巳,31 歲) 宣宗道光13 年 11 月-
煥元迎我笑連連 交交談談話連篇
1833(癸巳,31 歲) 宣宗道光13 年 12 月18 日
唯有秀姑說一語 十招九難有其因
1834(甲午,32 歲) 宣宗道光14 年 4 月
無所不談薑煥元 近來難得相見麵
1834(甲午,32 歲) 宣宗道光14 年 5 月
兩人一見兩鍾情 空抱幻影頻寄恨
1834(甲午,32 歲) 宣宗道光14 年 10 月
豐功偉績薑秀鑾 奠定大隘金廣福
1835(乙未,33 歲) 宣宗道光15 年 正月20 日
阿壬生來多美貌 身材又好又聰明
1835(乙未,33 歲) 宣宗道光15 年 10 月
慘澹厄運兩來臨 兩傷一亡羅傢園
1835(乙未,33 歲) 宣宗道光15 年 10 月14 日
寄人籬下十七載 心事纏綿難入眼
1835(乙未,33 歲) 宣宗道光15 年 12 月
依情留下從舊主 仍是長年阿二頭
1836(丙申,34 歲) 宣宗道光16 年 2 月16 日
羅氏壬又陳氏芹 一見阿二就鍾情
1836(丙申,34 歲) 宣宗道光16 年 7 月
親傢支薦陳秀妹 身份相差隔重天
1836(丙申,34 歲) 宣宗道光16 年 8 月
再談呂傢入贅時 秀妹一言記在心
1836(丙申,34 歲) 宣宗道光16 年 9 月20 日
阿秀心歡結成雙 擇取良時並吉日
1836(丙申,34 歲) 宣宗道光16 年 10 月20 日
十月二十是佳期 黃道吉日舉婚禮
目次․33
1837(丁酉,35 歲) 宣宗道光17 年 元月
嫁分狗時跟狗走 嫁分雞時隨雞飛
1837(丁酉,35 歲) 宣宗道光17 年 2 月3 日
一見鍾情藤寮坑 十二隘寮石榴山
1837(丁酉,35 歲) 宣宗道光17 年 9 月17 日子時
來日方長事事勝 長子安名喊來勝(長男來勝)
1837(丁酉,35 歲) 宣宗道光17 年 12 月鼕
平地處處享太平 廩滿榖兮米滿倉
1838(戊戌,36 歲) 宣宗道光18 年 10 月14 日
十月十五艷陽天 山明水秀石榴山
中記備註 唐山過颱灣 有三股逆流記註 -
1683(癸亥) 聖主康熙22 年
逆流一
逆流二
逆流三
1731(辛亥) 肅宗雍正9 年
淡水同知始駐竹塹
1765(乙酉) 高宗乾隆50 年
令地方官編排保甲
清朝之保甲法
墾戶與業戶
乾隆嘉慶年間之工資
1839(己亥,37 歲) 宣宗道光19 年
多少歲月墾得成 石榴藤寮兩地走
1840(庚子,38 歲) 宣宗道光20 年 正月
新地首次迎新歲 入山開墾第二春
1840(庚子,38 歲) 宣宗道光20 年 10 月初8 日
十月初八正子時 阿秀生下女孩兒(長女庚妹)
1841(辛醜,39 歲) 宣宗道光21 年
目次․34
橫窩地段多起伏 草木蓬蓬起斧難
1842(壬寅,40 歲) 宣宗道光22 年
幾多血汗濺墾土 四年墾成石榴山
1843(癸卯,41 歲) 宣宗道光23 年
夯起钁頭藤寮坑 再赴橫窩墾田園
1843(癸卯,41 歲) 宣宗道光23 年9 月19 日
九月十九正卯時 阿秀生下是男兒(二男財勝)
1844(甲辰,42 歲) 宣宗道光24 年3 月初5 初6 日
犁耙碌碡並牛隻 石榴藤寮兩處有
1845(乙巳,43 歲) 宣宗道光25 年3 月20 日卯時
三月二十日卯時 阿秀生下是女兒(次女鳳妹)
1846(丙午,44 歲) 宣宗道光26 年2 月23 日
巨星墜落大隘山 一夢韆古金廣福
1847(丁未,45 歲) 宣宗道光27 年
風調雨順五個月 一座華堂即竣成
1848(戊申,46 歲) 宣宗道光28 年正 二月
燒香點茶拜祖先 迴憶往年情綿綿
1848(戊申,46 歲) 宣宗道光28 年8 月19 日正酉時
得堂得山又得子 乃是德行恩惠矣(三男德勝)
1850(庚戌,48 歲) 宣統道光30 年9 月20 日
精打細算會凝傢 十年未有轉外傢
1851(辛亥,49 歲) 文宗鹹豐元年元月
文筆獨秀第三房 田也愛耕書愛讀
1851(辛亥,49 歲) 文宗鹹豐元年9 月26 日辰時
四子取名福勝稱 來財德福庚鳳妹
1854(甲寅,52 歲) 文宗鹹豐4 年
對麵青巒筆架嶺 華堂再振舊乾坤
1854(甲寅,52 歲) 文宗鹹豐4 年10 月13 日巳時
阿秀生下是男兒 取帝一字文勝稱(五男文勝)
1855(乙卯,53 歲) 文宗鹹豐5 年8 月19 日
四九男求三六女 敬仁迎娶葉雙妹
1855(乙卯,53 歲) 文宗鹹豐5 年8 月19 日
目次․35
德勝年登方四歲 言定拜師曾敬仁
1856(丙辰,54 歲) 文宗鹹豐6 年正月
疑為山窮水也盡 還有秀妹何明勛
1857(丁巳,55 歲) 文宗鹹豐7 年9 月初6 日寅時
先生女兒後生男 女取對妹男雙勝(六男雙勝 四女對妹)
1858(戊午,56 歲) 文宗鹹豐8 年9 月初6 日
承買田業嫁長女 阿秀凝傢發其祥
1860(庚申,58 歲) 文宗鹹豐10 年8 月19 日
德勝年庚十三歲 拜師修業已四年
1861(辛酉,59 歲) 文宗鹹豐11 年
生男哭聲甚威雄 三朝取名喊錢勝(七男錢勝)
1862(壬戌,60 歲) 穆宗同治元年2 月13 日
缺喙伯姆身體好 無病無痛離世間
1863(癸亥,61 歲) 穆宗同治2 年3 月初9 日
同穴共葬嶽父母 一彆韆古不再逢
1864(甲子,62 歲) 穆宗同治3 年元月
十胎生下十一兒 吊尾槌名喊銀勝(八男銀勝)
1868(戊辰,66 歲) 穆宗同治7 年6 月初9 日
曾師迴鄉離彆日 正是六月緊工時
1869(己巳,67 歲) 穆宗同治8 年10 月
已時齣門亥時轉 行無韆裏若韆裏
1872(壬申,70 歲) 穆宗同治11 年
親密勝過親兄弟 永年知心薑煥元
1872(壬申,70 歲) 穆宗同治11 年12 月初6 日
方登十六成人歲 駕鶴西歸不迴來(六男雙勝過世)
1872(壬申,70 歲) 穆宗同治11 年12 月19 日
阿二秀妹成雙日 正是芹妹斷腸時
下段為追憶1836 年之往事
1836(丙申,34 歲)宣宗道光16 年10 月20 日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目次․36
後記
明勛親族會創會簡述
明勛公行跡參考地圖
1 新竹縣大正九年( 1920 )街莊圖
2 寶山鄉地名分布圖
3 北埔鄉地名分布
4 峨眉鄉地名分布
5 芎林鄉行政區圖
6 芎林鄉地名分布圖
7 竹北市地名分布圖
8 新埔鎮地名分布圖
9 新埔鎮行政區圖
10 關西鎮地名分布圖
11 湖口鄉地名分布圖
12 湖口鄉行政區圖
13 新豐鄉行政區圖
14 橫山鄉行政區圖
參考文獻
明勛親族會活動留影
明勛公行跡現址
何寅生生活剪影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我關注瞭很久,一直沒捨得下手,總覺得古籍校注類的書要麼過於晦澀,要麼就缺乏可讀性,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但最近實在是對一段曆史時期特彆感興趣,聽聞這本《渡颱記校注:燈前月下聽夜話》正好涉及到這方麵的內容,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裝幀吸引瞭,很有分量,一看就是用心製作的書。翻開書頁,排版也相當舒服,字跡清晰,注釋也做得細緻入微。我尤其喜歡它采用的校注方式,既保留瞭原文的韻味,又通過現代的語言和研究成果進行解讀,讓枯燥的曆史資料變得生動起來。特彆是那些關於當時社會風貌、人物活動、甚至是細微生活習慣的描寫,通過校注者的補充和考證,仿佛一下子就將我拉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那些曾經隻是文字的片段,如今都有瞭血有肉的肌理,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想象不再是模糊的剪影,而是有瞭更具體的輪廓和色彩。而且,書中的一些插圖和地圖,也為理解內容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有更直觀的感受,這一點對於我這種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

讀一本厚重的古籍校注,最怕的就是作者的個人情感過於濃烈,或者是一些不必要的解讀乾擾瞭原文的本來麵目。然而,這本《渡颱記校注:燈前月下聽夜話》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校注者仿佛一個冷靜的偵探,嚴謹地考證每一個字詞,每一個典故,每一個細節,但又不會過分賣弄學問,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文字“翻譯”成我們今天能夠理解的意思。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強行拔高原文的意義,或者生搬硬套一些現代的理論。他隻是盡其所能地還原作者在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境和意圖,以及當時的曆史背景。這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對話,仿佛在和百年前的人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那些“燈前月下聽夜話”的場景,在校注者的筆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故事。這種溫和的解讀方式,讓我能夠更輕鬆地進入文本,並且逐漸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含義。

评分

每次捧起一本用心打磨的古籍校注,心中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這本《渡颱記校注:燈前月下聽夜話》便是這樣一本讓我心生敬意的書。校注者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將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呈現給讀者,並且以一種既尊重原著又便於現代人理解的方式進行瞭闡釋。我非常欣賞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注重文字的流暢性和可讀性。那些繁復的考證和注解,被巧妙地融入到敘述之中,既不會顯得突兀,又能有效地幫助讀者深入理解文本。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似乎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我一步步走進曆史的深處,去感受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我能夠從中體會到校注者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也更加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去發現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秘密。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讓我得以一窺那個充滿故事的年代。校注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一位學者,不如說是一位導遊,他帶著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發現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風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對某個詞語的溯源,對某個地點的考證,甚至是對某個風俗習慣的解釋,都做得非常到位。這些細節的補充,讓原本可能略顯生澀的古籍,變得充滿瞭趣味性和可讀性。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校注者對這份文獻的熱愛,以及他對曆史的敬畏之心。他並沒有試圖去改變原文,而是努力去理解和闡釋它,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近這份寶貴的曆史遺産。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夠聽到那些“燈前月下聽夜話”的聲音,感受到那些故事中的喜怒哀樂。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僅是一份校注,更是一次對曆史的深情迴望。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溫度的文字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讓我們窺見古人真實生活片段的記錄。這本《渡颱記校注:燈前月下聽夜話》正是這樣一本讓我驚喜的書。它的特彆之處在於,不僅僅是將一份古老的文獻原封不動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校注,為這份文獻注入瞭新的生命。我可以想象,在燈火闌 the之下,校注者是如何一番一番地對照古籍,考究字詞,力求還原最準確的曆史信息。那些看似枯燥的注釋,實則是通往那個時代的鑰匙,解開瞭我心中諸多關於曆史細節的疑問。書中對於當時人物的描繪,他們的言談舉止,甚至是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都通過這些校注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我讀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對逝去歲月的深深體味。尤其是當校注者引入瞭一些當時的其他文獻或考古發現來佐證時,那種嚴謹治學的態度更是讓我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深刻感受到,曆史並非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瞭無數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個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