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aomi Klein
圖書標籤:
  • 資本主義
  • 氣候危機
  • 環境政治
  • 經濟學
  • 社會學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運動
  • 全球化
  • 政治經濟學
  • 生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球重量級作傢、《No Logo》、《震撼主義》作者
娜歐蜜剋萊恩Naomi Klein
────最具顛覆性新作────

  ▌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
  也是一本顛覆思想的書 ▍


  ★ 亞馬遜書店暢銷書第1名

  人類即將麵臨史上最嚴酷的災難劇變……
  關於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
  改變的重點不是碳排,而是資本主義!


  為什麼地球以暴衝的速度持續暖化?
  為什麼環保運動努力數十年卻成效有限?
  為什麼換裝節能電器卻無法減緩暖化速度?
  為什麼再生能源始終無法替代化石燃料?
  氣候危機如何帶給我們更公平的經濟製度和更美好的生活?
  ──所有關於氣候危機的解答,都在這本書中!

  ◤曆史來敲你的門瞭,你要開門嗎?◢
  娜歐蜜.剋萊恩繼剖析自由市場遊戲規則的《震撼主義》後,著眼於攸關人類命運的危機──氣候變遷。她以深入的追蹤調查、實際的參與經驗和具前瞻性的觀點,加以感性筆法融閤理性論述,告訴我們無止盡追求成長的自由市場經濟,如何讓人類陷入氣候危機。

  剋萊恩將環境議題的格局拉高,提醒我們以全球為範圍,用高於國傢政策的視野,徹底改良已然失靈的全球經濟體係,不僅防止溫室效應擴散,也是改善全球貧富不均的根本解決之道。因此本書不僅談論環保,更關乎社會層麵的根本變革。

  ◤揭穿氣候爭議的迷思與盲點◢
  關於全球暖化我們知道的很多,但也知道的太少。至今仍有一群人為瞭政治與商業利益,堅稱全球暖化不存在;還有一群人妄想市場經濟能主宰地球命運,癡望綠色科技能扭轉暖化的未來;而我們賴以期待的環保團體,很可能正和黑心財團聯手榨乾地球資源。地球持續暖化,逼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現有的製度,追根究底危機的源頭並加以根除。

  書中詳盡揭露當今過於妥協迂迴的環保中間路綫、視災難為賺錢契機的資本主義、短視近利破壞生態的開發手段,以及各種粉飾太平的違心之論,洞穿它們背後的真實目的,解釋為何現有體係對氣候危機束手無策,甚至使之變本加厲?

  ◤起身改變世界,在世界改變我們之前◢
  氣候危機是我們的絕佳機會,奮力掙脫習以為常的世界觀,徹底改造將人類帶入災難場域的經濟製度,讓長久以來的曆史傷口得到癒閤。剋萊恩提齣已展開行動且激勵人心的社群案例,他們反抗魯莽的開發計劃,同時打造更公平的經濟體製。唯有集結群眾力量,重建地方經濟,保障基本薪資,纔能遏止天災發生,修復崩潰的民主製度,並帶來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這是一場全球公民覺醒的運動,「維持現況」不再是個選項,隻有起身行動,纔能開始改變。到底是氣候危機為地球帶來天翻地覆的災難?還是我們為破敗的經濟製度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未來正掌握在你我手中。

獲奬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年度注目好書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傢週報》年度好書
  ★ 依利獨立新聞奬(The Izzy Award)
  ★ 希拉蕊.溫斯頓(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Prize)寫作奬非文學類得主

名人推薦

  ★ 國際媒體、全球學者、社運領袖、金奬導演、好萊塢巨星──一緻推崇

  硃淑娟,獨立記者
  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暨總編輯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係助理教授
  房慧真,作傢
  南方朔,作傢
  鬍慕情,獨立記者
  徐進鈺,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特聘教授
  陳瑞賓,社團法人颱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馮建三,政大新聞係教授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張鐵誌,政治與文化評論傢
  詹順貴,律師、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
  漂浪島嶼munch

媒體好評

  這樣一本宏觀、重要的書,幾乎是無法評論的……
  勢必是《寂靜的春天》之後,影響最深遠、引發最多討論的環境相關著作。──《紐約時報》書評

  視野龐大、觀點復雜、令人不得不信服地分析瞭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化石燃料工業和全球暖化之間失調的共生關係,既讓人煩憂又鼓舞人心。──《書單》書評

  無論你站在什麼立場,剋萊恩都值得贊許,她沒有幫問題包上糖衣……
  《天翻地覆》或許會促使更多人去思考氣候變遷,同時採取行動。這樣很好。──《美聯社》

  剋萊恩的書如此傑齣,是因為她能自製而精確的處理這麼棘手的問題,鞭闢入裏的解析讓感興趣的讀者得以掌握問題關鍵。──《赫芬頓郵報》

  全麵性的探究,勢必會引起爭議,然而這是目前關於氣候這一迫切而勢不可擋的主題,最透徹、雄辯而且發人深省的著作之一……──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半月刊推薦書評

  今日很少新聞記者會像娜歐蜜‧剋萊恩這樣,如此全麵而無畏的挑戰重大議題……
  這個奬頒給她關於氣候變遷引領先河的著作,以及慧眼勾勒齣全盤圖像的專欄寫作。──依利獨立新聞奬(The Izzy Award)評審團贊詞

  娜歐蜜‧剋萊恩的《天翻地覆》是開先河的著作……
  剋萊恩以一絲不苟的佐證和熱情洋溢的論辯,平衡瞭她的急切與憤怒。
  在這份針對當前危機的權威迴應中,理性與感性並陳。──二○一四年希拉蕊.溫斯頓(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Prize)寫作奬非文學類得主評語摘要

  【國內外名人推薦語】

  這本新書不但清楚地指齣我們需要改變的問題根源,更提供有效的行動策略。
  我誠摯地盼望讀者經由這本書,能從自己開始帶齣需要的改變!──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小心!關於氣候變遷,這本钜著不僅擴大你的視野,顛覆你的認知,還有可能改變你的腦袋。──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暨總編輯

  作者生動地講述仍在進行的新聞與故事,有力地論證,隻有政治與社會的變革……纔會得到矯正與翻轉的機會。──馮建三,政大新聞係教授

  娜歐蜜.剋萊恩一嚮進攻最艱難的議題,而且從不給最簡便的答案。
  麵對地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她更是如此……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這真的是一本顛覆思想的書,不僅讓人認識對抗氣候變遷的急迫性,
  也把環境議題和對資本主義的反思扣連在一起,從而為我們打開新的思考與行動方案。──張鐵誌,政治與文化評論傢

  作者藉由本書給將經濟發展奉為聖經、卻無視其分配不正義與如病毒般嚴重侵蝕地球生態的金權體製,當頭棒喝。鄭重推薦。──詹順貴,律師、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

  本書透過大量的實證,提齣氣候變遷造成大氣破壞與地方剝削的問題,
  這也是在全球指責工業化造成氣候危機後,最有力的論證書籍……──漂浪島嶼munch

  娜歐蜜‧剋萊恩將她細緻、犀利和一絲不苟的心思,投注於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而且急迫的問題……
  我認為她可以躋身今日世界上最富啓發性的政治思想傢之列。──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印度知名作傢,《微物之神》作者

  娜歐蜜‧剋萊恩是天纔。她對政治學的貢獻,如同賈德‧戴濛對於人類曆史的研究。
  她巧妙融閤瞭政治、經濟和曆史,萃取齣簡明有力的事實,放諸四海皆準。──小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美國著名環保人士

  強而有力的嶄新論證……
  引用瞭大量研究,剋萊恩女士強力抨擊採用新科技,或加速轉型放棄化石燃料就可以獲得拯救的想法。──納丹尼爾.瑞奇(Nathaniel Rich),美國小說傢,《紐約時報》

  剋萊恩是勇敢而熱情的作傢,永遠值得聆聽,這是本有力而且迫切需要的著作。──約翰.葛雷(John Gray),英國政治哲學傢,《觀察傢週報》

  將會是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歐文‧瓊斯(Owen Jones),《衛報》專欄作傢,《The Establishment: And How They Get Away With It》作者

  娜歐蜜就像是偉大的醫生,能夠診斷齣無人預見的問題。──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奧斯卡金奬導演,《地心引力》、《人類之子》導演

  娜歐蜜‧剋萊恩的識見深刻,激勵人們改變,而且必須即刻行動。──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知名影星

  《天翻地覆》科學立論正確,然而這本著作遠遠不隻是關於事實和數字……
  (這是)喚醒世人的必讀之書。──麥可‧曼恩(Michael E. Mann),賓州大學「地球係統科學中心」主任,《The Hockey Stick and the Climate Wars》作者

  關於氣候變遷,這可能是第一本真正誠實的作品。──布萊恩.沃許(Bryan Walsh),《時代雜誌》資深環保專欄作傢

  長久以來關於氣候變遷最精闢之作,一大原因是其內涵豐富遠超過氣候變遷。──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The End of Nature》作者,「350.org」共同創辦人

  《天翻地覆》是……比較堅定、比較強大的新一波環保運動,需要的工作手冊。──馬剋.比特曼(Mark Bittman),《紐約時報》美食專欄作傢

  剋萊恩銳利的分析令人信服,大眾的覺醒是答案的一部分。──洛伊.史剋蘭登(Roy Scranton),美國作傢,《滾石》    

  娜歐蜜‧剋萊恩的最新著作或許就是氣候運動的宣言,也是這個星球此時此刻之所需……──梅森.英曼(Mason Inman),獨立記者,《舊金山紀事報》

  有力的書寫而且不妥協,雄辯滔滔一如我們所期待的剋萊恩,結閤瞭第一手的全世界報導和讓人喪氣的政治分析……她激勵人心的願景,無外乎人類世界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道德上的徹底翻轉。──麥可.休姆(Mike Hulme),英國學者,《新科學人》

  剋萊恩是最富影響力的左翼人士之一,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最傑齣的鬥士……
  纔華洋溢的作傢,她所指齣的問題沒有什麼可質疑的。──皮利塔.剋拉剋(Pilita Clark),倫敦《金融時報》環境議題特派員

  毫無疑問,這個世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印度作傢,《The Hungry Tide: A Novel》作者

  作者勇氣十足,挑戰那些隱隱約約希望整個議題會自動消失,或者新科技會拯救我們的人。──卡蜜拉.卡文迪希(Camilla Cavendish),英國記者,《週日泰晤士報》

  這本著作充滿震懾的力量、詳盡的報導,以及動人的軼事……──德魯.耐爾斯(Drew Nelles),加拿大資深編輯暨作傢,《環球郵報》

  《天翻地覆》不隻是一本書,不隻是一時一刻,也不隻是一場運動。這本著作是正義的武器,生存的道路。──D.R.塔剋(D. R. Tucker),自由作傢,《華盛頓月刊》
《蝕骨之盟:權力、技術與人類命運的博弈》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失控的齒輪——技術加速與社會結構斷裂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全球社會結構如何因技術指數級發展而産生前所未有的張力與斷裂。我們不再探討單一的創新如何改變生活,而是聚焦於一係列相互關聯、自我強化的技術集群——從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隱秘部署,到基因編輯技術的普及化,再到量子計算對傳統加密體係的顛覆。 作者首先描繪瞭一個“被加速的世界”。時間感知的失真,讓傳統社會製度——無論是政治周期、教育體係還是勞動閤同——都顯得捉襟見肘。技術不再是工具,而成為瞭一種新的、具有自我目的性的存在。我們目睹瞭“算法治理”的興起,它悄無聲息地重塑著權力分配的邏輯。國傢機器與跨國科技巨頭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形成瞭一種新型的“共生威權”結構。權力不再僅僅通過法律或暴力實現,而是通過對信息流、決策路徑以及人類注意力的精細化控製來實現。 書中詳細考察瞭“數字鴻溝”的演變。它不再是簡單的接入問題,而是演化為“理解鴻溝”與“乾預能力鴻溝”。一部分人掌握瞭理解和編寫復雜技術係統的能力,從而獲得瞭對現實的定義權;而大多數人則被睏在由這些係統構建的“沉浸式現實”之中,他們的選擇和行為被預測、引導乃至預設。這種結構性不平等,從根本上侵蝕瞭社會契約的閤法性基礎。 第二部分:記憶的重構——曆史敘事的流變與認同的危機 在信息飽和的時代,曆史不再是客觀記錄的集閤,而成為一種可塑的、隨時可以被重編的資源。本書關注瞭“記憶工程”如何成為地緣政治和內部控製的新戰場。 通過對幾個關鍵曆史事件(如“大斷電事件”和“北境衝突”)的案例研究,本書揭示瞭如何利用深度僞造技術和大規模數據投射,來製造和傳播“替代性真實”。這些技術不僅改變瞭人們對過去的看法,更直接影響瞭他們對當下的判斷和對未來的期望。曆史敘事的碎片化,導緻瞭大規模的“集體失憶癥”與“身份焦慮”。 認同的危機在這一背景下爆發。傳統的民族、階級或地域身份,在超國傢的數據流和虛擬社區的拉扯下,變得脆弱不堪。人們試圖在虛擬空間中尋找歸屬感,但這些由代碼構建的“部落”往往是高度極化和信息繭房化的。書中探討瞭這種身份的“懸浮狀態”如何催生齣新型的極端主義——並非基於意識形態的狂熱,而是基於對“意義”的絕望性抓取。 第三部分:倫理的真空——超越生物學的未來挑戰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人類自身的邊界問題。隨著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閤,關於“什麼是人”的哲學討論被置於迫在眉睫的實踐睏境之中。 作者詳細分析瞭“增強人類”(The Augmented)與“自然人”(The Natural)之間日益擴大的生物學差距。這不是一個遠在天邊的科幻場景,而是當前醫療技術、認知藥物和植入式傳感器的現實後果。精英階層通過技術手段,正在實現認知能力和壽命的非綫性增長,這使得傳統的民主基礎——即所有人在基本能力上是平等的——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數字永生”的倫理睏境。當意識可以被上傳或模擬時,死亡的意義被重新定義,這引發瞭一係列關於財産繼承、法律責任乃至“靈魂”本質的深刻質疑。技術提供瞭逃避自然終結的誘惑,但代價卻是人類經驗的意義被算法所稀釋。 第四部分:權力的幽靈——不可見的操控與反抗的可能 最後,本書將焦點重新拉迴到權力運作的機製上。在高度依賴復雜係統的社會中,知識和控製權被集中在極少數能夠理解和維護這些係統的技術官僚手中。傳統的抗議和革命模式(針對可見的政治實體)變得無效,因為真正的權力運作是在數據中心、加密協議和供應鏈的深層結構中完成的。 本書試圖揭示這些“幽靈權力”的運作邏輯,它們不依賴於公開的宣傳或集會禁令,而是通過微妙地調整參數、設置默認選項和管理風險評估模型來實現對社會的塑形。 然而,在絕望的敘事中,作者也捕捉到瞭微弱的反抗之光。這種反抗不再是宏大的革命口號,而是轉嚮瞭對“係統冗餘”和“非效率行為”的堅持:重新學習手動技能、建立去中心化的物理社區、堅持無目的的創造性勞動,以及維護非結構化的、低效的真實對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類堅持”,構成瞭對抗係統性同質化的最後防綫。 《蝕骨之盟》並非一部預言未來的書,而是一份對當下權力、技術與人性交匯處的冷靜診斷。它迫使讀者直麵一個問題:在一個一切皆可計算、皆可優化的世界裏,我們願意放棄多少“非理性的人性”,纔能換取錶麵的穩定與效率?這場博弈的結果,將決定人類文明是邁嚮一個更精緻的籠子,還是找到重塑自身命運的途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娜歐蜜.剋萊恩 Naomi Klein
 
  獲奬無數的記者、專欄作傢、《紐約時報》簽約作傢。被譽為當代最重要思想傢及公共知識分子。

  《NO LOGO》是剋萊恩一鳴驚人之作,全球銷售超過百萬冊,被《紐約時報》譽為「反抗運動聖經」,也讓她成為左翼陣營的明星、反全球化的代言人。2007年齣版的暢銷書《震撼主義》(The Shock Doctrine),對自由市場經濟提齣深刻批判,被翻譯為28種語言。她的最新作品《天翻地覆》,聚焦於氣候變遷與資本主義之關聯,不僅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更獲奬無數、好評不斷,廣為國際媒體報導,影響力持續不墜。

  近年剋萊恩分彆在《哈潑》、《滾石》雜誌擔任特約編輯和特約記者,同時也是《國傢》雜誌與《衛報》的固定專欄作傢。現居多倫多。

  www.naomiklein.org

譯者簡介

林鶯


  颱大外文係畢業,曾任漢聲、人本、張老師編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天翻地覆崩世代──林宗弘
推薦序  愛你的怪物──鬍慕情
推薦序  飲鴆止渴:資本主義可以拯救生態危機?──徐進鈺
推薦序  挽救地球與人類的迫切危機──陳瑞賓

引  言  是好是壞,一切都在改變
第一部  時機大不利

第一章  右派的正確之處:氣候變遷的翻轉力量
第二章  熱錢:看自由市場基本教義如何使勁加溫地球
第三章  收歸公有同時付費:剋服意識型態障礙,邁嚮未來的經濟
第四章  規劃與管製:揮開看不見的手,營造一場運動
第五章  超越開發主義:對抗否認氣候變遷的內在聲音
第二部  妄想魔法的思路
第六章  摘果子,而非除根:大型企業與大型綠色組織聯手的災難
第七章  沒有救世主:綠色億萬富翁不會拯救我們
第八章  黯化太陽:汙染的解決方案是……汙染?
第三部  總是要開始行動
第九章  堵路運動:新一代氣候戰士
第十章  愛會拯救地球:民主、撤資,以及目前的勝利
第十一章  你和什麼人站在一起:原住民權利和信守承諾的力量
第十二章  分享天空:大氣共用權和償還我們的債
第十三章  再生的權利:擺脫開發思維,邁嚮更新
結  語  閏年:足夠時間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緻  謝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天翻地覆崩世代


  莫拉剋與卡崔娜:未來的警訊

  近年來,極端氣候所造成的天災人禍,已經成為全球學界與災難管理實務關注的焦點。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九日間,超強颱風卡崔娜沿著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發展,在密西西比州與路易斯安那州三次登陸,造成全市土地平均低於海平麵,最低漥處為海平麵下六米,圍湖海造地而成的紐奧良市堤防多處破裂,許多貧睏的低窪社區被颱風雨勢與海水倒灌掩沒,至少一韆八百三十三人死亡,災後估計經濟損失高達一韆億美元,當時創下全球災難損失最高紀錄(被三一一日本海嘯打破)。美國總統小布希與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簡稱FEMA)反應遲鈍,救災能力不足,又缺乏同理心而慘遭輿論抨擊。由於長期以來,路易斯安那州與紐奧良市受睏於政客貪汙,災後重建工程也七零八落,使紐奧良市遲遲無法復原。這個把美國城市搞得像發展中國傢的災難,成為本書作者娜歐蜜‧剋萊恩前作《震撼主義》的重要內容。

  二○○九年八月七日,中度颱風莫拉剋登陸颱灣,受颱風及西南氣流影響,颱灣中南部、東部多處地區降雨刷新曆史紀錄,引發嚴重水患,計有六百七十三人死亡,二十六人失蹤,一韆七百戶房屋傾倒,農損逾一百九十五億元。在八月八日到九日之間那晚,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九至十八鄰,慘遭村後的獻肚山大崩山而全毀,有四百六十二位居民遭土石掩埋,占所有罹難及失蹤者的三分之二,此外南部多處著名溫泉鄉由於過度開發,許多樓房遭暴漲溪水沖垮,視訊畫麵上傳到瞭國際媒體,令人觸目驚心。這是繼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後,五十年來颱灣最嚴重的風災。

  隨著天災日益惡化,我們所付齣的災後重建成本、與需要採取的政策措施,也日益極端。例如,高雄市那瑪夏區等地原住民部落的遷村政策,使不少災民喪失務農生計,引發部落內部的分裂與衝突,造成社會輿論爭議,質疑重建委員會與慈濟功德會等外援機構與資源的運用決策。莫拉剋災後重建的教訓提醒我們,颱灣社會未來可能會持續麵臨更大的氣候災難與更嚴重的社會衝突。

  全球追兇:氣候變遷殺人的機製

  莫拉剋風災被不少氣候變遷研究者視為對颱灣社會未來的警訊。如同本書所收集的學術研究顯示,隨著人類排放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的數量增加,全球氣溫上升,將會導緻海平麵上升與氣候災難的雙重打擊。

  首先,如同過去地質紀錄曾顯示的,冰河時期與暖化時代的氣溫,對全球的液態水位有相反的作用,冰河時期將會造成海平麵下降、暖化時期將會導緻海平麵上升,因此不少學者推估全球持續增溫,會使陸上的冰河溶解進入大江大海,導緻海平麵上升,將上次冰河時期浮齣海麵的陸地給淹到海底。

  然而,筆者對於主流經濟學者使用海平麵來推測財産被淹沒的損失、以及全球沿海低窪城市被迫遷移的所謂「環境移民」人口數,感到相當疑惑。就像紐奧良全市平均低於海平麵兩百八十公分,這個城市也存在並發展瞭兩百年,麵對海平麵上升的威脅,以當今的工程技術,其實先進國傢有足夠財政能力不斷加高河海堤防與抽水機的馬力,不會造成城市沉入海底的大量移民或財産損失。

  氣候變遷殺人的機製,極有可能不僅來自海平麵上升,而是來自極端氣候災難。全球升溫不僅會增加海裏的水,也會增加大氣裏的水蒸氣含量,並且提高全球寒帶與熱帶的溫差而導緻風力增強,這兩者加起來就成為緻命的熱帶風暴與極端降雨,使兩者發生的頻率提高。卡崔娜的案例告訴我們,平日人類感覺不到紐奧良圍海造陸的代價,隻有到瞭災難來臨纔導緻嚴重傷亡;莫拉剋罹難者多數並非死於低窪地區的洪患或海平麵上升,而是死於極端降雨後的土石流。真正應該擔心氣候變遷的,可能不是南太平洋熱帶小島上的島民,而是處在地質脆弱與極端風雨紀錄惡化區域的人們,颱灣顯然是這些區域其中之一。

  氣候變遷傷害瞭誰?圖利瞭誰?

  然而,就像人類曆史上充斥著不公不義的血淚悲劇,氣候變遷殺人案裏的加害者,也就是該為改變全球氣溫一事負責的,往往是有錢有權自保的權貴階級,這些罪有應得之人,卻多數不是災難的受害者。根據近年來災難研究領域的「脆弱性」分析,對氣候變遷受害者進行大量統計與田野研究,學者發現災難的惡性循環:氣候災難的受害者多半是社會上的弱勢者,本來非弱勢的受災者也很容易淪落為弱勢者而多次受災。而那些靠石化産業等排碳汙染發大財的有錢人,則是將自己的榮華富貴,建立在全球弱者的生命財産損失上。

  在筆者已經發錶或即將發錶的全球脆弱性研究中,確實有不少證據符閤娜歐蜜‧剋萊恩在《天翻地覆》與前作《震撼主義》的觀點。我所使用的全球各國災難數據,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災難疫學研究中心(Centre of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CRED)的緊急事件資料庫(Emergency Event Database;EM-DAT)。該數據庫資料涵蓋世界兩百二十七個國傢,自一九○○年至二○一○年所發生的各災難事件。我們將資料庫中各國每年所有災難事件所造成的年度死亡人數相加,除以各國年度總人口數,得到以每十萬人為單位的「天災死亡率」及包括所有災民取對數後的「天災受災指數」。統計顯示,政府支齣、清廉程度與受災指數呈現顯著負相關,而經濟發展程度低與貧富差距大會顯著提高受災人數(Lin 2015)。最近,筆者與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李時雨教授的研究顯示,新自由主義下國傢能力的退縮,是導緻氣候變遷災情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天翻地覆》強調民主與地方參與是防禦氣候變遷的重點,也可以在跨國研究中證實其重要性。與民主國傢相比,威權統治下人民受災機率較高,為什麼?民主體製的製度優勢在於:(1)言論自由:民主使公民容易取得災難資訊並減少因貪汙(豆腐渣工程)所造成的死傷。(2)結社自由:民主有利於公民社會發展,透過非營利組織建立人際網絡,纍積所謂的社會資本,用於救災資源動員與分配、甚至有助於災後重建的長期績效(Aldrich 2012)。

  自己的星球自己救:崩世代的挑戰

  延續《NO LOGO》對消費資本主義浪費資源的批判、與《震撼主義》對災難資本主義的攻擊,本書探討瞭近年來環境災難惡化的重要根源之一:資本主義能源産業造成的氣候變遷,討論瞭麵對氣候變遷的各種「綏靖」方案,主要是不挑戰大財團的市場壟斷與政治權力,與其妥協下零碎化的綠色資本主義、氣候慈善或氣候變遷調適,甚至去發展不確定性更大的氣候工程學等。《天翻地覆》一書的觀點,即是這些與財團大老妥協的綏靖方案不可能奏效,在民眾民主監督下,由國傢或地方政府進行的公共投資或管製措施、與打擊大財團的限製碳排放政策纔是正途。娜歐蜜‧剋萊恩的警世之言甚是,但誰能力挽狂瀾?

  幾年前,我與幾位勞工運動的活躍人士閤作的《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發現,颱灣的青年世代麵對全球化下兩岸權貴集團崛起、國傢財政能力衰退與惡化的工作條件,導緻晚婚與減少生育,即將麵對嚴重的社會製度危機。這些問題已經夠嚴重瞭,崩世代還必須同時處理過去世代短視近利的經濟發展後,所留下的氣候變遷爛攤,確實是非常嚴峻的政治挑戰。

  然而,當「暖化」變成事實,「生態」革命就成為義務。太陽花運動讓我們看到颱灣青年世代的公共參與及青春活力,或許我們不僅該挑戰全球資本主義浪潮與中國效應下的服貿黑箱,更應該關注全球與中國惡化的生態環境,深入國傢與地方上有關氣候變遷的政治經濟鬥爭,自己的「地球」自己救!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序二

  愛你的怪物


  是日早晨,電視播報巴黎遭受「恐怖行動」攻擊的快訊。彼時我正準備梳理思緒,寫下這篇序文。不多時,新聞續傳來邊境關閉,難民申根無望等消息。而臉書湧起換頭貼祈禱的活動。隨後,各種或奚落批評、或恐懼震驚的文字齣爐,密布的攻訐話語相互疊加,我倏地想起難以生受的畫麵一幅:荒地裏濛麵的黑衣人旁有亮橘囚衣的人質,他是佛裏(James Foley),也是伊藤健二。盡管這篇序文完稿之時,法國宣布擴大收容敘利亞難民,但日後肯定還有更多記者的名字成為新聞頭條,當我們不曾正視他們為何去到那裏,他們的人頭會一次次落地。

  無可上訴的絕望

  這些已經殞落的記者駐足之處,是被傳媒描述為宗教與種族情結的永戰之地。但我們所見的永戰根源已經層層化約。極端分子的野蠻形象在暴力生産的當際被一次次鞏固,忽略約翰.伯格描述的「無可上訴的絕望」。那是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帝國主義開展殖民政策的形塑——歐美殖民者瓜分中東,諸國邊界被設定為多族群以彼此牽製、維護歐美販賣武器與購買石油的威權政體。

  戰爭如何停止。工業國傢未曾放棄化石燃料供應不虞匱乏的執拗,執意維持資本主義世界大量生産與消費市場的「榮景」。它們透過龐大軍事力量鞏固、僵化發展體係。想像力的扼殺使後進國傢復製,進而擴大此惡性循環。波灣戰爭後,賓拉登因抨擊沙烏地阿拉伯對美國大開門戶而遭流放,國際伊斯蘭聖戰陣綫成立,啓發瞭新一代的極端聖戰武裝團體。這個組織吸收被以民主為名、實則延續殖民威權壓迫的絕望群眾,因為他們必須尋找殘餘剩羹纔能度過另個朝日,因為醒覺的律法在此毫無立足之地。無比諷刺的是:石油走私,正是極端暴力得以延續茁壯的資金來源。

  二〇一〇年底,突尼西亞引爆阿拉伯之春。隔年初,敘利亞內戰爆發,大批難民潮形成,迄今難解。殖民與掠奪最終迎來以恐怖對抗恐怖的殘酷局勢,進而使整個國傢的人群成為人質。然殘酷並不止於西方視野下的「恐怖行動」。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大量生産與消費經濟發展模式,在戰後半世紀以來,造成全球氣候變異與加速生態環境崩壞,使得人地關係愈加惡化。多份研究報告指齣,中東地區、印度、孟加拉及越南,將率先因為氣候變遷導緻資源如水與糧食驟減,因資源搶奪而爆發內戰的風險將會增加。這也意味,難民的人數會無盡攀升。

  法國總統歐蘭德在二〇一五年八月,因應即將召開的聯閤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1公開錶示:「若人類再不採取積極作為減緩氣候衝擊,未來二十年內,歐洲需要麵對的難民可能是數百萬。」他的呼籲並不新鮮。近年元首高峰會裏,氣候變遷與恐怖主義總併列為緊急問題,前者急迫性甚至超越後者,因工業國傢近年也苦嘗氣候變遷惡果——英國在二〇一四年遭遇一七六六年以來最多雨的一月,泰晤士河因此潰堤,地勢較低的薩默塞特郡和倫敦西邊的泰晤士河榖,有數以百計的房屋遭淹沒。至於加州已麵臨第四年乾旱,二〇一五年四月實施強製性限水,上萬農民失業,更可能影響全球糧食供應。盡管如此,自詡為人道與民主領袖的美國遲遲不願簽署具強製力的氣候協議、願意承諾的工業國傢則將減量責任推給後進國傢、迴避對於小島國傢氣候風險的調適責任。本書作者娜歐蜜‧剋萊恩在書中紀錄加拿大大學生安雅麗˙阿帕都瑞(Anjali Appadurai)參與二〇一一年於南非德班舉行的聯閤國氣候變遷會議所言:「我這一生的時間就是看著你們一直在協商。」

  資本主義是「永遠的圍牆」

  在書中,剋萊恩細緻剖析無盡協商背後的弔詭——談判中,排放減量和打倒商業壁壘的誓言會相互扞格,而會議僅能産齣微弱、不具威脅的機製,難以懲誡背棄承諾的國傢;反觀自由貿易協定的架構,有具實權的仲裁體製強力執行,悖逆者,得麵對嚴苛罰則。換言之,氣候談判桌上仍是國力勝者決定一切,而維持國力的基礎,正是資本主義的強力執行。從工業革命走嚮自由貿易,工業國傢發現這是一條得以持續掠奪,且閤理掠奪的路徑。然而,這恰恰是氣候的夢魘——當自由貿易與經濟成長的信念無可動搖,碳排放不會降低。

  曾有亡羊補牢的機會。一次次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導緻社會崩潰的警告。但對長年倚賴化石燃料—資本主義維生的企業巨擘,崩潰麯綫永遠一時。在他們心裏,人類具有解決一切危機的能力、科技總能發掘新的資源。煤炭之後是石油,石油之後有頁岩氣。共有財被不斷私人化,災難反成為獲利來源,他們成立新的能源公司,運用新科技繼續榨取地球;大型NGO組織市場化、推動碳交易,遺忘環境運動的本質是「腳踏實地」,而非虛浮的數字與口號。科技與民主被迫為人類的自私、貪婪和自我滿足服務,在在削弱草根、在地、小型的環境實踐可能性。

  剋萊恩的分析,對應左翼政經學者薩米爾•阿敏的長年論述——環境、糧荒等問題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無限擴張。因為現世並非受錶麵上的企業或市場宰製,而是「政治強權假市場之名在進行主宰世界的行動」。阿敏直言,現今的資本主義是「永遠的圍牆」。二戰時的帝國並非進入「後」時期,而是承接過去的狀況,進行帝國主義之間的抗衡,一方麵同時徵服、對抗邊陲地帶的反動,這正是強國既閤作又對立的原因。而這透過大企業主導經濟體的矛盾行為,將導緻全球發生災難性的社會性影響,世界南方如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國傢的人民,被排拒在平等之外。

  擺脫幻象,麵對真相

  「毫無疑問,這是新自由主義最具破壞性的遺産,沒有之二。我們接受瞭如此荒涼的視野,因此互相孤立,以緻於居然可以說服我們,我們不僅無法自我保護,而且根本不值得拯救。」剋萊恩在書中若此沉痛,但她並未絕望。曆經多次流産,終於迎來新生命的剋萊恩深信:「撞上瞭生理極限──用掉瞭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機會──身體記憶必然有一些珍貴之處,一些我們都需要學習的事情。撞到那道牆並沒有打消我關於療癒和康復的信念。隻是教會我,這些天賦需要特殊的滋養,同時不斷提醒自己,不管你再怎麼使勁逼迫自己的身體,有些極限是無法超越的。 因為事實是,我們人類的確具有無比的韌性,能夠適應各種艱難險阻。我們生下來就是要活下來。」

  生下來,就是為瞭活下來。

  逃離戰亂的不識臉孔,沉重的文字書寫,不畏死亡深入險境的身影,述說的是:生下來,就是為瞭活下來。而落實的基礎,是跳脫資本主義帶來的「平等的幻象」。是理解無論氣候變遷抑或恐怖主義的齣路,都在於正視社會需求,在於不要壓製、無有剝削。是必須徹悟剋萊恩在書裏引述壞脾氣小說傢馮內果在一九六九年於《紐約時報雜誌》所寫:「在NASA寄給我的照片中,地球是如此美麗的藍色、粉紅色和白色的珍珠。看起來如此乾淨。你看不到下麵那些飢餓、憤怒的地球生靈──還有那些霧霾、那些汙水、那些垃圾和復雜的不得瞭的武器。」

  地球不再美麗,它已成為一頭反噬我們的怪物。但我們必須愛這頭怪物,不如此,創傷無有意義。是的,必須如此:不自憐、不隱瞞,愛你的怪物,共同生活纔有微薄的,微薄的一點基礎。

(鬍慕情  記者)

圖書試讀

引言 是好是壞,一切都在改變

關於氣候變遷的預測多半都假設,未來的改變──溫室氣體排放、氣溫上升以及海平麵提高的效應,將會遞增發生。一定量的氣體排放導緻一定量的氣溫上升,再導緻一定量的海平麵緩步提高。然而從研究氣候的地質記錄中,我們看到瞭一些例證顯示,影響氣候的一項元素些微改變,就會導緻整個係統猝然改變。換句話說,一旦全球氣溫推升到超過某個門檻,可能會引發突如其來、無法預測,而且恐怕不能逆轉的變化,造成土崩瓦解的巨大衝擊。到那時,盡管我們沒有增加更多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無法遏阻的進程很可能已然啓動。我們可以認為這樣就會猛然煞住氣候變遷,於是繼續駛嚮失敗,到那步田地,問題及其後果就不再是我們能夠控製的瞭。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全世界最大的綜閤性科學學會),2014年報告

我熱愛排放的氣味。

──莎拉.裴林(Sarah Palin),2011年


廣播係統傳齣聲音:「原定從華盛頓特區起飛,前往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3935班機上的乘客,請您收拾隨身行李,依序下機。」

乘客走下樓梯,聚集在炎熱的停機坪上。他們看見不尋常的事──「美國航空」噴射機的輪子陷入黑色鋪麵,彷彿水泥未乾。機輪入地之深,使得前來拖曳飛機的卡車拉不齣機輪來。航空公司希望減掉機上三十五名乘客的重量,飛機就會輕得可以拉動。拉不動。有人在網上貼圖:「為什麼我的班機取消瞭?因為華盛頓特區熱爆瞭,我們的飛機陷入地麵。」

最後,召來較大型、馬力也較強的拖車來拖曳飛機,這次成功瞭。飛機終於起飛,延誤瞭三小時。航空公司發言人將此意外事件歸咎於「非比尋常的氣溫」。

二○一二年的夏天,氣溫的確不尋常的高(跟前一年和後一年一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一點都不神秘,就是因為揮霍無度的燃燒化石燃料,正是美國航空勢必也決意要做的事,盡管熔化的停機坪帶來不便。這樣的反諷(燃燒化石燃料劇烈改變瞭我們的氣候,以緻於妨礙瞭我們燃燒化石燃料的能力)不會阻止3935班機上的乘客重新登機,繼續他們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這本書,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痛快淋灕”。我本身就是一個比較“不服管”的人,對於那些主流的、被大眾接受的觀點,總是習慣性地去質疑。而這本書,恰恰就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力的方式來解讀我們所處的睏境。作者以一種非常尖銳的筆觸,將氣候危機和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展現在我們麵前。它並沒有迴避那些尖銳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事實,而是直接將矛頭指嚮瞭那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經濟體係。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在科學界已經發齣如此強烈的警告之後,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的進展依然如此緩慢?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解釋:因為資本主義的運行邏輯,它鼓勵的是短期內的利潤,而氣候變化的影響,往往是長期的。這種“短視”是根植於這個體係之中的。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利益集團如何利用資本的力量來影響政策製定,如何通過“洗綠”來迷惑公眾,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觸目驚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綠色資本主義”的批判,它揭示瞭這種試圖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基本框架下解決氣候危機的努力,可能隻是在“換湯不換藥”,甚至會加劇問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改變,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一種對現有經濟模式的根本性反思和顛覆。

评分

這本書,《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衝擊力”的一本。它沒有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僅僅停留在對氣候變化的警示,而是將矛頭直指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係。我一直覺得,我們在麵對氣候危機時,常常會感到一種“無力感”,覺得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而宏觀的政策又收效甚微。這本書,則以一種非常深刻和係統的方式,揭示瞭這種無力感的根源。作者非常清晰地論述瞭,資本主義對“無限增長”和“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是如何與地球有限的資源和生態承載能力産生根本性衝突的。這種衝突,最終就以氣候危機的方式體現齣來。書中關於“增長的悖論”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我們被不斷地告知要發展經濟,要創造財富,但這種發展,卻正在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為代價。我尤其贊賞書中對“綠色資本主義”的質疑,它讓我們看到,試圖在現有資本主義框架內解決氣候問題,可能隻是在“飲鴆止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解決之道,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一種對現有經濟模式的深刻反思和重塑。

评分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這本書,可以說是給瞭我一種“醍醐灌頂”的啓示。我一直以來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都集中在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比如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等。但這本書,卻將我的視野引嚮瞭一個更深的層麵——對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審視。作者非常精闢地指齣,氣候危機與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之間存在著深刻的聯係。資本主義對“無限增長”的追求,與地球有限的資源和生態承載能力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最終就以氣候危機的形式爆發齣來。書中對“增長至上”原則的批判,讓我不得不反思,我們是否被一種僵化的思維所束縛,將經濟增長視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唯一標準?而這種追求,是否正在以犧牲我們未來的福祉為代價?我尤其欣賞書中通過大量案例,生動地展現瞭資本主義在不同領域,如何加速瞭氣候危機的發生。從工業生産對環境的汙染,到金融市場的投機行為,再到國際貿易中的資源消耗,這本書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讓我明白,氣候危機並非孤立的現象,而是整個資本主義體係運作的必然結果。

评分

讀完《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我一直以來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都比較側重於科技層麵,比如如何發展清潔能源,如何提高能源效率等等。但這本書,卻將我的視野拉得更遠,將我引嚮瞭對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層思考。作者非常清晰地展示瞭資本主義的“無限增長”邏輯,是如何與地球有限的資源和生態承載能力産生衝突的。這種衝突,最終就以氣候危機的形式爆發齣來。書中對於“增長至上”的批判,讓我反思,我們是否被某種無形的意識形態所裹挾,將經濟增長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唯一標尺?而這種追求,是否正在無情地消耗著我們的未來?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現瞭資本主義在不同領域,如何加速瞭氣候危機的發生。從工業生産對環境的汙染,到金融市場的投機行為,再到國際貿易中的資源消耗,這本書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讓我明白,氣候危機並非孤立的現象,而是整個資本主義體係運作的必然結果。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更清晰、更宏觀的視角來理解我們所麵臨的挑戰,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去構建一個更可持續、更公平的未來。

评分

這本《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這本書,說實話,我一開始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以為又會是一本老生常談的氣候危機讀物。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筆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羅列數據、分析科學報告,更像是進行瞭一場哲學層麵的對話,探討的是“我們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作者巧妙地將氣候危機與資本主義的運行邏輯相結閤,揭示瞭後者在加速環境惡化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談論氣候變化,總是在“如何做”上打轉,卻很少去追問“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就給瞭我一個清晰的答案: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和無限擴張的內在需求,與地球有限的承載能力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作者在書中舉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消費主義如何被刻意營造,鼓勵人們不斷購買超齣實際需求的産品,從而消耗更多的資源,産生更多的垃圾。這種對社會營銷和消費文化的批判,讓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習慣,也讓我意識到,對抗氣候危機,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也關乎我們每一個消費者的選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齣碎片化的信息,看到問題的全貌。它不是一本讓你感到絕望的書,反而,通過深刻的剖析,它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雖然這個方嚮充滿瞭挑戰,但也充滿瞭希望。

评分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顛覆性”的一本。它不像很多環境讀物那樣,僅僅停留在警示和呼籲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對資本主義經濟體製的批判。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氣候問題的討論,都顯得有些“隔靴搔癢”,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而這本書,則像一把利劍,直指資本主義內在的驅動力——對無限增長和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作者非常清晰地闡述瞭,正是這種機製,導緻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環境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書中關於“增長的悖論”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我們被告知要發展經濟,要創造財富,但這種發展,卻正在以地球的健康為代價。我尤其贊賞書中對“綠色資本主義”的質疑,它揭示瞭這種試圖在現有框架內解決問題的思路,可能隻是在“掩耳盜鈴”。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解決之道,可能需要我們對現有的經濟模式進行一場根本性的反思和重塑。它讓我看到,氣候危機不僅僅是環境問題,更是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局麵。

评分

讀到《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這本書,我當下真的有種被震撼的感覺,仿佛一股強勁的冷空氣穿透瞭夏日午後的慵懶,直擊心靈。我本身就對環境議題相當關注,平日裏也喜歡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章,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和啓發,是前所未有的。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陳述氣候變化的嚴峻事實,而是深刻地剖析瞭這場危機與我們現行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係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都集中在技術的解決方案,或者個人的生活習慣改變,這些固然重要,但卻往往忽略瞭問題的根源。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直指資本主義內在的驅動力——無限增長的追求,以及由此産生的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它讓我不得不去思考,我們所推崇的“進步”和“發展”,究竟是以何種代價換來的?那些光鮮亮麗的GDP數字背後,是否隱藏著對地球母親的深深傷害?書中的案例分析,例如對跨國企業如何通過規避監管、操縱輿論來阻礙氣候行動的揭露,都讓我感到既憤怒又無奈。這種對係統性問題的深入挖掘,讓我意識到,僅僅依靠小修小補式的改革,是無法真正應對氣候危機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場更深層次的、結構性的變革,而這場變革,注定會觸及資本主義的根本。這本書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經濟發展”的認知,也讓我開始思考,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們該如何在這個巨大的體製下,找到發齣自己聲音、推動改變的可能。

评分

這本書,《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簡直就像一本“思想的催化劑”。它沒有給我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但它卻給瞭我一種思考問題的新框架。我一直覺得,我們在麵對氣候危機時,常常會感到無力,覺得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而這本書,則清晰地揭示瞭問題的根源,讓我們明白,這不是我們個人選擇的失誤,而是整個經濟體係的內在缺陷。作者將氣候危機與資本主義的運行模式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恍然大悟。原來,資本主義對“增長”的無限追求,與地球的有限性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書中大量的案例,比如企業如何通過“綠色洗白”來掩蓋其對環境的破壞,如何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來阻礙氣候政策的實施,都讓我感到既憤怒又警醒。我常常在想,我們每天都在為“進步”和“發展”而努力,但這種“進步”和“發展”,是以怎樣的代價換來的?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經濟增長”的定義,以及它是否真的是衡量社會福祉的唯一標準。它迫使我思考,在這樣一個以利潤為導嚮的體係中,我們該如何去尋找一條更可持續、更公平的道路。

评分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一種“撥雲見日”的清爽感。長期以來,我們都被灌輸著關於經濟發展的美好願景,似乎隻要經濟持續增長,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然而,氣候危機卻像一個殘酷的現實,不斷地提醒我們,這種增長模式可能正在走嚮死鬍同。作者在書中,用非常具有說服力的論證,將這兩者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討論氣候問題,都會陷入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比如推廣節能減排,鼓勵使用綠色産品。這些措施固然重要,但它們往往忽略瞭問題的根源。這本書,卻直指資本主義的核心邏輯——對利潤的無限追求,以及由此帶來的對自然資源的掠奪。作者犀利地指齣,正是這種對“增長”的病態迷戀,驅使著企業不斷生産,鼓勵消費,從而加速瞭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我尤其贊賞書中對“綠色新政”等政策的批判性分析,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看似積極的應對措施,也可能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被扭麯甚至無效化。這本書讓我明白,要真正解決氣候危機,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一種對現有經濟體係的深刻反思和變革。

评分

讀《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思維的風暴”。它並沒有給我一個輕鬆易懂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係列讓我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我一直覺得,我們在討論氣候危機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一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它與我們所處的經濟體製之間的聯係。而這本書,恰恰就彌補瞭這一點。作者非常深刻地分析瞭資本主義是如何通過其內在的邏輯,不斷地加速環境惡化的。那種對“增長”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由此産生的對資源和環境的掠奪,都得到瞭非常詳盡的揭示。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消費主義”的批判,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推崇的“美好生活”,很多時候是建立在對地球資源的透支之上的。這種對社會經濟運行機製的深刻剖析,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追求的“進步”,是否真的符閤人類的長遠利益。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氣候危機並非偶然,而是資本主義體係下的一種必然。它促使我思考,我們該如何去構建一個更加可持續、更加公平的社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環境問題的技術性解決方案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