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的設計:設計倫理思考與實踐

關懷的設計:設計倫理思考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設計倫理
  • 關懷設計
  • 用戶體驗
  • 人機交互
  • 設計思考
  • 社會責任
  • 道德倫理
  • 可持續設計
  • 産品設計
  • 用戶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社會持續發展,在現今經濟主導的環境下,人類各個方麵也受著巨大衝擊。與人類息息相關的設計行業,也因為這個原因,使設計圈漸漸失去瞭對人的關懷和對社會的責任,往往是為瞭商業企業的營利目標而服務。

  新一代設計師,必須迴歸基本,從人文倫理的角度來看設計,同時從設計的角度來迴想倫理道德,思考設計與人類、社會及自然萬物的關係,纔能做齣好的設計及有意義的設計,造福世界。

  本書由兩位資深設計界人士撰寫,理論與實踐兼備。第一部分討論設計倫理的理論及設計必須考慮的人文及可持續發展的要點;第二部分精選二十多個本地及內地設計師的設計個案,呈示設計師在設計工作中實踐設計倫理思維的成功要素。

本書特色

  1. 本書由設計大師靳埭強及經驗豐富的包裝設計師潘傢健閤著,內容是他們多年的經驗及設計心得的纍積。

  2. 本書內容為設計圈中少有談及卻是齣色從業人士的必備基礎元素。坊間較少以係統化討論設計倫理課題的書籍,華語市場尤其少。

  3.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淺白簡單的文字闡釋設計倫理理論,第二部分由靳埭強精選多個設計師的設計個案,讓讀者瞭解如何在生活上實踐有倫理的設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靳埭強


  1967年開始從事設計工作,受高度學術評價。1979年獲選香港十大傑齣青年,1999年獲香港特區頒予銅紫荊星章勛銜,2010年再獲銀紫荊星章勛銜。靳氏的設計及藝術作品獲奬無數,並經常在本地及海外各地展齣,作品被中外多傢藝術館收藏。他熱心藝術及設計推展的工作,曾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客座教授。2005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授榮譽設計學博士學位,並任榮譽教授。現為國際平麵設計聯盟(AGI)會員、香港藝術館榮譽顧問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

潘傢健

  於香港理工學院修讀平麵設計和包裝學,是靳埭強最早期學生之一。1970年開始從事設計工作,1972年閤夥創辦幻美設計,專注玩具包裝設計。1978至1988年間,作品曾於香港設計師協會年展參展。1988年成為美國專業包裝協會、英國專業包裝協會和加拿大專業包裝協會專業會員。1999年於加拿大全國公開徵稿比賽中,在五萬多名參賽者中勝齣,為加拿大設計第一枚韆禧幣。2009年由加拿大迴港,受靳埭強之邀為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撰寫設計倫理課程, 2011年在該學院擔任設計倫理課程導師。

圖書目錄

代序
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  設計倫理︰理論和責任_潘傢健

第一章 設計、藝術與倫理的關係
1.1 設計與藝術之分彆
1.2 設計的目的
1.3 設計倫理的概念
1.4 倫理道德的關鍵詞

第二章  現代社會的設計倫理觀
2.1 現代社會中的倫理思考
2.2 設計的倫理視野
2.3 設計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2.4 設計的經濟關係
2.5 設計與市場的關係
2.6 與設計關連的公司部門
2.7 設計與不同生産範疇的關係
2.8 設計與客戶的關係

第三章  設計師的社會責任
3.1 人道責任
3.2 安全責任
3.3 社會平等和資訊權觀念
3.4 自然責任與環保守則
3.5 綠色科技
3.6 環境保護3R

第四章  知識産權與設計文化
4.1 知識産權的保障
4.2 知識産權保障的四個部分

第五章  設計倫理與創意
5.1 創新與革新
5.2 感性導嚮和理性導嚮設計
5.3 設計潮流與設計倫理
5.4 國粹主義與個人風格
5.5 設計與消費主義
 
第二部分  設計倫理︰實踐個案_靳埭強

第六章  關懷的設計實踐
6.1 節約:由最基本做起
70 大阪世博香港館導賞手摺
四人設計展海報/場刊
集一設計課程海報/簡章
6.2 節能:珍惜地球資源
節能耐用的LED 産品
6.3 再用:物材的循環使用
墨化.脈化.物化展覽
6.4 惜物:舊物與廢品的重生
舊傢具的新生命
廢馬蹄鐵的重生
接受不完美而減廢
6.5 環保:愛護自然萬物的情操
怎樣錶現環保
做個地球之友
愛惜自然生態
愛護動物防止虐畜
6.6 善意:以仁愛關心社羣
主婦的手造肥皂
社企品牌330
社會需要正能量
6.7 公義:維護社會倫理價值
我的香港海報
城市重構文化保育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6.8 保育:文化創意的研究推廣
大紫禁城的研究齣版和展覽
《知竹》展覽、研究與著作
達達電颱Radio Dada 設計廣播

後話
參考資料
附錄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設計倫理》教案(2007-2008 學年第2 期)

圖書序言

導論
   
  踏入二十一世紀,世界本無甚特彆,一直到美國的信貸危機於2008年爆發,拖倒瞭全球經濟。日本2011年的大地震,引發瞭海嘯和核電危機,但可幸沒有釀成更大的災難。中國仍漸漸地、慢慢地崛起,沒有走迴頭路……
   
  迴望二十世紀,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曾集閤一羣建築師、藝術傢和工藝師之力,於1919年創辦瞭現代設計課程,他們立下瞭宣言,要訓練人纔,改善人民生活,造福社會。包浩斯啓動瞭現代設計—這股能夠改善社會、改變文化、造福人羣的新生力量。今天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的演變,當中設計的功能和努力是重要因素。設計和創意已是今天常用的詞匯;設計在生活中、在社會裏,更是無處不在。

  有關設計倫理的幾個問題
   
  2011年,蘋果電腦的創辦人史蒂夫‧喬布斯逝世。於是有人曾問,中國會齣現喬布斯嗎?若依照現在的發展而欠缺新思維,永遠也不會齣現。有人也問,喬布斯跟設計和設計倫理有甚麼關係?在迴答之前,請大傢想想以下幾個問題:
   
  •若果你有個概念,相信它能造福社會,改善生活。在沒法預測成果之下,有人說會帶來收益,但你將要付齣很大的個人代價,還會被人嘲笑;你要和現實鬥爭,更需要堅持纔有希望。然而,成果或收益還是未知之數;前景並不明朗,也不樂觀。這樣,你會做嗎?你會堅持嗎?
   
  •喬布斯是設計師嗎?為甚麼?
   
  •iMac、iPod、iPhone和iPad都是從Mac電腦衍生齣來的,究竟Apple和PC的基本分彆是甚麼?喬布斯當時在想甚麼?
   
  關於第一個問題,在這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之下,答案應該是一緻的。如果這樣做,在過程中會被人嘲笑,失敗還會被人說愚昧;要是堅持,很難得到同情和支持。不過,若果存在設計倫理的話,大傢的想法便會不同,甚至會好像喬布斯那樣想,因為那正是他的所為。設計倫理,會令人為價值再思考。
   
  至於第二個問題,從字典裏找設計的本義就知道,喬布斯所做的就是設計。他一生都專注於蘋果電腦的概念上,大部分工作時間都花在蘋果産品上;他專注、持之以恆而有所成,算是「師」吧。我們總不能說懂繪畫,會造型,能雕塑的纔是設計師。一位美術主任,即使繪畫能力低,但也不能否認他是有創意的設計師。時代改變瞭,舊的思維也要再檢討。
   
  喬布斯的創作已經得到世界的認同,但我們的創作呢?很多人都不愛看設計展的,隻會在社會裏鑽,隻會關心生活。即使你拿瞭奬,但他們很快就忘掉。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根本碰不著那些創作。那究竟誰有貢獻?誰是大師呢?我們有需要再思考。
   
  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Apple是生活,PC是工作。這是它們的根本分彆,也是概念上的分彆,雖然它們運用差不多相同的電子科技,兩者都是電腦。設計倫理教我們思考設計與社會的關係,明白設計的意義。喬布斯當時的想法是,電腦不應該隻能在辦公室裏使用,也可以在傢裏使用,甚至在生活上使用;電腦不應該像部機器,應該人性化,配閤人的習慣,改善人的生活。蘋果電腦的産品係列,就是在這個概念之下,因應需求而衍生的;亦即是說,為人類的生活而設計。
   
  喬布斯是一位設計師,但在今天的理解,這個說法很模糊。究其因,我們對設計的概念,還是停留在上世紀初的包浩斯時期。包浩斯沒有錯,特彆是包浩斯精神不應該有變,因為那是現代設計的核心價值。但是,時代變瞭,設計分門又分工,設計師再不必是藝術傢,他們隻要有藝術觸覺,有創意思維,明白設計運作,便可以與人閤作,各展所長,互相配閤來完成設計。喬布斯就是這樣一位設計師,雖然他自己也未必想過這個身份。

  設計的責任問題
   
  有人以為,若喬布斯算是設計師,他也不是一位好的設計師,因為他在生産製造中有剝削之嫌。他賺到百多元的利潤時,生産商隻分到幾塊錢,而且他也沒有照顧工人,欠缺社會良知。從事設計的,應該要照顧社會,這是設計師的分內責任。喬布斯有能力這樣做,但他沒有去做。
   
  這個想法引齣瞭設計的責任問題。這問題似乎沒有答案,隻有各自的理解;連設計師們的看法也會各有不同。恰如近年的趨勢,設計師設計産品綫,創造自己的品牌,並自己經營運作;設計和經營閤而為一,責任也混在一起瞭。其實,若果弄清楚設計與社會的關係、設計的功能和運作,以及設計在社會中的位置,便不難辨彆。跟經營品牌的設計師一樣,喬布斯不過是一身兼兩職—他是設計師,也是商人。
   
  與包浩斯時期不同,設計兼而製造,負責跟進生産和品質管理,甚至兼顧推銷經營。在今天的商業社會,那些都屬於商業企業的職權。設計仍然跟那些功能部門有著密切的關係,有時還被授權負責跟進,但決策權仍在商業企業手中。明瞭這個關係,責任便可以分辨清楚。
   
  現代製造業管理,運用程序方式生産,勞工與自動生産等同,亦可以互換,由生産需求來作決定。這是現實,但是否沒有人性?作為世界最大的製造商,蘋果公司當然有絕對的討價還價優勢;若果彆處能提供更高利潤,便會嚮彆處轉移,生産商備受競爭壓力。蘋果是上市公司,他們要對股東負責,營利是主要責任;而股東之中就不乏一般市民。
   
  社會不隻求財富,還求公平、和諧共處,以至社羣利益;獨霸市場的企業,有違背社會願望的危險,隻能靠政府的指引和乾預纔能平衡,這就是美國的反托辣斯(Anti-trust)精神。雖然社會常常處於被動,但商業企業仍然會迴應,因為這會破壞他們與社會的關係,影響利益。蘋果作為製造商,本應負相當責任。而問題的解決方法,需要從經濟和政策入手。
   
  作為商人的喬布斯,未有察覺到社會的願望,沒有用心處理問題,最終受到瞭社會的批評。今天設計師和商人的身份、功能和責任,越來越混淆不清。
   
  雖然喬布斯有傳銷天份,但他卻不是模範商傢。在經營走嚮成功時,他要聘請行政總裁來主理,但隻一下子,他就被聘來的行政總裁給踢瞭齣董事局。隨後,喬布斯把概念深化,製造瞭令人驚嘆的NEXT電腦,科技尖端而且創新,但馬上就給數間大軟件公司扼殺。買下佐治.勞卡斯(George Lucas)的動畫公司Pixar ,是他顧問的主意(1986年買入,2006年以7億4韆萬美元售予迪士尼),其間還受過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財政支援,纔有今日的成就。這都顯示齣他從商並不精明,也不是商業奇纔。
   
  喬布斯一麵是設計師,一麵是商傢。他有一麵做得十分好,另一麵卻不。作為設計師,我們值得思考這個身份問題。

  中國社會價值觀不容喬布斯
   
  中國為甚麼不會齣現另一個喬布斯?
   
  這是現今的社會價值觀使然。若果你問中國人,他們的理想是甚麼,迴應大體上是生活寄望和事業成就。生活寄望很容易轉化成金錢,事業成就更常是以金錢來計算,亦即是名與利的問題。這些迴應多隱現著先利而後名,亦有先名而後利,設計師和藝術傢就常屬後者。留心一點便會發現,渴望的成就是個人的,名與利都沒有底綫。有底綫的大多沒有遠景,不外乎是享受成果,安度餘生。理想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放遠一點就是對子女的寄望;念及為妻子和為丈夫設想,還照顧父母,已近宏願;如能達至兄弟姊妹,真是少有而可貴。及至朋友的層麵則鮮有聽聞。
   
  這有甚麼問題?問題是當我們聚焦於個人,目標是個人成就時,我們便不太能關心社會,關心賴以生存的環境,關心賴以共存的地球,亦即忽視我們後代的將來。放眼於名,人們多沒太堅持;因為名是彆人賜予的,不能強求。求虛名的,若不是用以易利,便是自娛。
   
  求利倒實在。然而,當你多費心思於求利時,工作就會為目的而做;對目的沒有幫助的,自然難費心多思考。私利相對有限而可掌握,但花費個人心思不少。求私利而焦點不在社羣時,對自身以外的事自然難想太多。求利最差劣是難剎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會有韆百個理由迫你繼續去做,最終花去你大半生的時光。
   
  若設計以大羣體為目的,以世界觀為概念,便需要對大羣體關懷,對世界有認識,對民生和文化、設計意義有瞭解;還要有使命感。抱著信念,加上意誌和毅力,纔可能做齣改善生活、改變文化、影響世界的有意義設計。在今天的社會價值觀籠罩下,沒有對設計的再認識,缺乏設計的新思維,可以說中國很難造就另一個喬布斯。

  重新認識設計
   
  談設計倫理,需要重新認識設計,將設計置於當代思維之中,再認識設計的意義和功能,確定設計在當代社會中的位置和關係,並對設計再思考,為將來發展尋找啓示。
   
  自從工業革命衍生瞭現代生産,包浩斯創辦瞭設計教育之後,設計已是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早期的工業隻關心基本需求,資源獲取和運用,以及生産效率和效益,忽視瞭人的感情因素和文化。於是工藝師們一麵為生計憂慮,一麵卻為生活質素和文化擔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社會蕭條,民不聊生。沃爾特.格羅佩斯領導一羣建築師、工藝師和藝術傢,就在此時創辦瞭包浩斯,並訂立瞭包浩斯宣言,要聯閤工業科技與藝術,為戰後重建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包浩斯精神可以理解為,結閤科技與藝術為人民改善生活,為人類謀幸福。
   
  當時包浩斯關心的是普羅大眾的需求,重視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照顧美感和文化需求的同時,更側重成本效益和實用。這股風氣改變瞭世界,以至無論城市建築、交通和運輸、衣著和飲食、生活用品和工作環境,甚至休憩場所,都有設計的存在,都看到包浩斯的影子。
   
  設計的成就在早年特彆顯著。因為工業生産和科技快速發展,現代設計從零開始,有效地改變瞭生活質素,也改變瞭社會,令人耳目一新。在那時就齣現瞭“現代感”一詞。更重要的是,當年的設計具有使命,要為人民福祉作齣貢獻。從包浩斯開始,設計漸漸分流到世界各地,地域文化融入瞭設計,為各地人民服務,也形成瞭不同的風格。功能則依舊是造福人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自由市場經濟主導之下,物質主義及消費主義興起,設計開始發生變化。電訊和各種傳播媒體相繼齣現,商業企業開始利用傳媒促銷,廣告和平麵設計有瞭長足的發展。設計為瞭資訊服務,反之亦然,成瞭設計工作的主流。科技發展越來越快,設計需求也越來越大。工作開始細分,在分門之下同時分工,設計越見專門,從獨自創作走嚮閤作。在經濟方麵,貿易從地域走嚮國際,「需求」開始改為「市場」。設計的視野和思維,也隻能相應地調整。貿易帶動經濟,使經濟學、管理學和市場學成瞭重要的專門學問,設計對需求再不能自作主張瞭,它得聽取意見,分工思考和閤作。
   
  時至今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科學和技術,特彆是電子和資訊科技,把社會和文化都改造過來,喬布斯的創新就是一個實例。需求的性質和方式改變瞭,例如品牌和形象消費、大型超級市場和互聯網購物;另外,供應方式也改變瞭,製造商已不再等同生産商。百年前的景象,如今不再。
   
  設計也不再像以前隻是需求、設計到供應這樣簡單的過程。現在需求不隻是重理性的需求,設計不再是供應前作主導的單一功能,供應前已增加瞭資訊和宣傳,而供應亦已變成一個組閤環節。我們不能抱著昨天的概念做設計,而需要用今天的角度來看設計,瞭解它在社會功能鏈中的位置,和如何發揮往昔的作用,甚至發揚光大。

  從倫理角度看設計
   
  道德因時而異,作為設計師我們要明白今天的社會願望,負上社會責任。我們要從設計倫理來思考,做設計該抱持的態度。瞭解社會現象,瞭解設計潮流的本義和精神,好讓我們取長補短,定下創作方嚮,恰當地發揮專業技巧。
   
  設計倫理是從倫理的角度來看設計,也從設計的角度來迴想倫理道德,思考設計與人、社會與自然的關係。設計是當今社會的一種重要功能,應該帶有道德倫理觀,並對社會負責任。認識設計、建立自信,並從大層麵思考創作,照顧入微,這樣我們纔可以像喬布斯一樣,做齣好的和有意義的設計。設計倫理是設計的當代思考,是在包浩斯成立近百年之後,為設計的意義作齣的補充。
   
  這本書談的設計倫理不是說教,也不是學術研究,隻源自設計師的反思和探索,對設計的再思考。在瞭解當代設計的問題之餘,亦希望大傢持守倫理道德觀念,思考該與不該,思考可與不可,閤乎現實而不委麯求全地從事設計工作,誠心而負責任地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為萬物服務。
 
潘傢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設計”這個詞有瞭全新認識的書。我一直認為,設計就是創造美,解決問題。但這本書告訴我,設計更是關於“人”的藝術,是關於“責任”的承擔。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設計原則,而是引導我們去探索設計背後的倫理睏境。比如,當我們為瞭提升用戶留存率而設計齣更具成癮性的功能時,我們是否在扮演著一種“操縱者”的角色?當我們追求數據的最大化時,是否忽視瞭用戶的基本權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設計的雙刃劍效應,也讓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進步”但可能隱藏著危險的設計趨勢。它鼓勵我用一種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設計,去思考它們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作為設計師,應該如何做齣更有益於社會的決定。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覺得自己在進行一項充滿意義的工作,而不僅僅是在完成一個任務。

评分

這本書,我真的有太多話想說瞭。當初拿到它,是被它那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書名所吸引。想著,設計不就是為瞭服務人嗎?怎麼會有不關懷的設計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一頭紮進瞭這本書的世界。剛開始,我以為它會像市麵上大多數設計類書籍一樣,教你一些具體的技巧,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它完全不是。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哲學探討,從最根本的層麵去審視“設計”這件事。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把那些看似宏大抽象的倫理概念,一點點剝開,讓我們看到它們是如何與我們日常的設計工作息息相關的。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每一次按鈕的擺放,每一個頁麵的留白,都可能承載著深刻的倫理考量。它不是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引導你思考“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麼做會産生什麼影響”。讀這本書,就像在腦海裏進行一場盛大的頭腦風暴,以前那些習以為常的設計邏輯,在作者的引導下,開始變得搖搖欲墜,又逐漸被更堅實、更人性化的理念所取代。我反復閱讀瞭好幾遍,每次都有新的啓發,感覺自己的設計觀被徹底地重塑瞭。

评分

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啓發。它沒有給我提供任何具體的設計模闆或操作指南,但我卻覺得收獲比任何一本技巧書都要多。它讓我從根本上改變瞭對設計的理解。我以前總覺得,隻要設計得好看,用起來方便,用戶就會喜歡。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考慮,那就是設計是否公平,是否尊重用戶,是否對社會負責。它讓我開始關注那些被忽視的群體,思考設計如何能夠 inclusivity,如何能夠彌閤數字鴻溝。我發現,以前我所追求的“最優解”,可能隻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最優,而忽略瞭更廣泛的社會影響。這本書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設計道路上的盲點,讓我明白,真正的“好設計”是需要有溫度、有良知的。讀完之後,我會在每次設計決策時,都忍不住去問自己:“我的設計是否真的關懷到瞭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人?”這種思考的習慣,正在一點點地改變我的設計方法和設計理念。

评分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設計行為背後隱藏的價值觀。我是一個從業多年的UI/UX設計師,總以為自己對用戶體驗的理解已經相當到位,直到我讀到這本書。它拋齣瞭許多讓我措手不及的問題,比如,我們設計的便利性,是否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獲取感為代價?我們追求的效率,是否忽視瞭情感連接的重要性?它讓我開始審視那些我過去可能從未在意過的細節,比如,某些廣告推送的“精準”是否侵犯瞭用戶的隱私權?一些“遊戲化”的設計,是否在無形中利用瞭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思考的框架,一種審慎的態度。它鼓勵我去質疑,去反思,去承擔設計帶來的社會責任。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進入瞭一個全新的設計維度,不再僅僅關注“好不好看”、“好不好用”,而是更深層次地去理解“好不好”的真正含義。這種轉變,對我個人的職業發展和對設計的理解,都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確實有點犯暈。大量的理論概念,加上作者的某些視角,讓我覺得有些晦澀難懂,甚至一度想要放棄。但我強迫自己堅持下去,因為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你一口氣讀完,就能立刻成為設計大師。它需要你花時間去消化,去咀嚼,去聯係自己的實際經驗。當我慢慢沉浸其中,開始理解作者提齣的那些“邊界”和“張力”時,我纔真正體會到它的價值。它不是告訴你如何“避免”犯錯,而是讓你深刻理解“為什麼會犯錯”,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設計體係。它讓我明白,好的設計不應該僅僅是冰冷的理性堆砌,而應該是有溫度、有同理心的産物。讀完之後,我會在工作中刻意地去運用書中提齣的某些思考方法,去審視自己的設計決策,去和團隊成員討論那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任何技巧的學習都要來得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