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世記到啓示錄,環保是聖經的主鏇律!
原來,耶穌跟環保息息相關!知名經文「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裏,「世人」的希臘原文竟然是kosmos,是「宇宙」的意思!神差遣祂的獨生愛子來到世上,是因為祂深愛地球,關心生態的福祉。
當我們以嶄新的眼光讀聖經,便赫然發現:環保就是聖經的主鏇律!打從創世記開始,神創造人就是為瞭要讓人類和祂一起管理大地;後來神呼召以色列人,是呼召他們成為榜樣,活齣人與土地的美好關係;甚至在啓示錄裏,神也不是要毀滅地球,而是帶來徹底的更新、神國的降臨,人與萬物和諧共存。
本書以聖經大故事的五幕劇為框架,從創造、墮落、土地、耶穌、新創造等主題,讓我們看見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緊密關係;第六章開始進入實際應用,幫助讀者將環保應用在門徒培訓、敬拜贊美,以及生活方式和宣教使命,為渴望在讀完本書後有所行動的讀者,提供實用的指引。
準備好瞭嗎?一起走上這條旅程,顛覆你對環保的想像,為你的教會生活、讀經禱告,以及身為門徒的每一天,注入全新的活力。
原來聖經是綠色的!各界綠色基督徒一緻推薦 包衡 英國聖安德魯大學榮譽教授、英國國傢學會及愛丁堡皇傢學會院士
萊特 靈風基金會國際事工主任、《宣教中的上帝》作者
申永順 馬偕醫學院副教授暨學務長
張文亮 颱大生工係教授、《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作者
許世璋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
鄧元尉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係助理教授
贊譽 布剋雷在這本書結閤瞭他對耶穌的委身、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聖經神學的認識,指齣因為聖經裏的神關心一切祂所造,並呼召祂的子民參與其中,因此以上三者息息相關。布剋雷透過聖經的整全故事帶齣神對世界的心意,並指齣身為人類,我們跟神所造之物的關係是這個大故事的一部分。布剋雷糾正我們的神學,並提供非常實用的引導和建議,指齣正確的神學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怎麼在這個充滿環境危機的時代活齣整全的基督徒生命?很多人非常關心這件事,但也感到徬徨無助。布剋雷透過自己的經驗,提齣幾個改變生活方式的作法,相信神會把我們的微小努力織進祂對受造界的偉大心意。──包衡,英國聖安德魯大學榮譽教授、英國國傢學會及愛丁堡皇傢學會院士
我們在神的話語裏歡欣雀躍,因為看見基督為我們所做之工的長闊高深,並且持續在聖經中發現新的重要洞見。幾個世代前的人誤解瞭聖經關於奴隸、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教導。如今,布剋雷嚮我們展示,人類如何忽略瞭神要我們愛護環境(也就是祂所造的世界)的教導。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全球汙染、臭氧層破壞,以及由於過度放牧和砍伐造成土壤的不穩定,已經愈來愈明顯;然而,我們沒有看齣來,這些會發生,全是因為我們忽略瞭神賦予我們的責任──妥善管理受造界。保羅明確指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不僅是為瞭拯救人類,更是要使萬物與天父和好。神賜給我們記載祂的傑作的書(受造界),以及記載祂話語的書(聖經),除非我們兩本都好好讀過,不然我們會變成畸形的基督徒。《耶穌的環保學》一書帶著我們從創世記到啓示錄,清晰而有力地指齣聖經中有關照顧受造界的大量記載,告訴我們從神的命令來看,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做。──R. J. 貝裏,英國生態學會前主席
布剋雷以簡明易讀的風格,嚮我們介紹麵對氣候變遷和大地管傢的職分,一個實際且閤乎聖經的迴應。對所有委身於神在這世界的使命的耶穌門徒,這本書一定要讀。──提姆˙戴甘,英國聖公會差會秘書長
過去二十年間,我和許多教會和基督徒有過不少接觸,他們都努力地和當前的環境危機奮鬥。周遭環境的巨大變化,影響著他們的社群以及居住地、耕種的農地和捕魚的海洋。每個地方麵對的挑戰都不一樣,但他們都問著相同的問題:麵對現狀,基督徒該如何思考?他們也尋找著相同的資源,很多人問我:哪裏可以找到聖經關於環境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的教導?
布剋雷給瞭我們這樣的資源,而且是很好的資源。二十多年來,在極為艱難的都市條件下,布剋雷和傢人活齣他在書中描述的信仰和行動。因此,他在本書(經過多年探討和研究)所帶齣的結論,已經經過瞭最嚴格的考驗。而且,布剋雷熟悉世上許多地方,以及這些地方在實務和神學上的風貌。布剋雷在印度長大,住在全英國文化最多元的行政區,且參與A Rocha在世界各地的事工。他曾和許多群體一同敬拜、一起生活,並在當中授課。因此,布剋雷是位值得信任的嚮導,帶領我們走過以下旅程:若要忠心跟隨我們的造物主、參與在或許是這時代最重要的議題,我們需要像個基督徒般地思考、並問齣以下這個可能有點復雜的問題:為什麼要關心神的世界、如何以榮耀基督的方式進行?就我所知,有關耶穌對自己所造世界的心意,沒有任何書比《耶穌的環保學》提供我們更好的教導。我的禱告是,許多人能夠受本書中聖經的智慧所引導,在受造界急需受到關切的地區,實踐耶穌的教導。──彼得˙哈裏斯,基督徒生態保育組織A Rocha創辦人
在這本發人深省的書裏,布剋雷挑戰我們根據聖經,重新思考所有人類今天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地球的未來。雖然把焦點集中在氣候變遷已經變成一種潮流,但我相信布剋雷是正確的。他指齣,我們問題比這深得多,關乎我們整個生活形態。他極具說服力地指齣,我們的生活方式需要接受全盤挑戰。
所有真心想知道聖經完整意義的基督徒,都應該閱讀這本書。長久以來,我們都隻接受聖經部分的教導,忽略除瞭個人與神的關係以外的教導。整全的福音談的不僅是耶穌轉化瞭我們與神的關係,更改變瞭我們與其他人、與周遭世界的關係。身為人類,我們的任務是要以言說及行動,把耶穌的好消息帶給整個受造界。倘若我們的生活方式未能彰顯齣對全本聖經所記載的神的敬拜,我們怎能指望人們能聽到真正的好消息呢?
過去幾年,幾經思考後,我也和布剋雷有同樣的觀點,而且一直希望寫一本同樣的書。現在布剋雷為我們完成這項任務。他在本書中提齣深入淺齣的神學以及實際的建議,帶著謙卑探討環保主題,坦承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同時,他也從永續的觀點,全麵探討西方的生活方式,挑戰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形態,希望對你也有類似的幫助。
讀完這本書後,希望你也可以跟我一樣,為著能夠有嶄新的生活方式感到釋然──這生活方式修復我們與神的關係,也讓我們與他人、與地球的關係得到恢復。期待你也接受挑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深信,當你以禱告的心思考本書嚮眾人發齣的信息後,你也會渴望這樣的改變。──安迪˙裏德,英國國會議員
作為德愛基金會(Tearfund)的主席,我親眼看見不斷變化的生態環境如何危害世界上的貧苦大眾。人們常會認為應該關心的是窮人而不是地球;布剋雷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這樣的分割其實錯誤且不閤聖經。聖經所啓示的神十分在乎整個受造界,包括人類和非人類的受造,並呼召我們也如此行。如果我們不關心耶穌的環保學,就無法幫助窮人。好好讀這本書,買來送朋友,並準備接受挑戰。──愛蓮˙史托基,神學傢和社會科學傢
在這本鼓舞人心的佳作的每一頁,布剋雷對屬神世界的深切關懷躍然紙上。當我們看見人類如何對待神交付給我們的世界,就知道我們急需重新發現聖經如何對我們目前的情況說話。布剋雷劄實的聖經知識,以及對他們一傢生活方式的真誠反省,將挑戰並裝備我們,在為這個世界和其中所有生物帶來盼望的這份重任上,發揮我們的作用。──路得˙瓦萊裏奧,著有《細數生活每一麵:不再危害地球的基督徒生活形態》(L is for Lifestyle: Christian Living that Doesn’t Cost the Earth)
「該拯救靈魂的時候,何必多此一舉拯救樹木?」認真提齣這個問題的基督徒,熱衷於宣教使命,卻不理解基督徒為何需要關注以閤神心意的方式,使用並關愛受造界。他們大概同意基督徒的使命應該包含關顧窮人,卻不認為需要包括愛護環境(縱然兩者緊密相關)。布剋雷這本書讓我們看到,關顧屬神的受造界如何全然閤乎聖經(以及不這樣做的話,如何不閤聖經、不敬畏神)。如果你喜歡聖經,並委身宣教使命,本書將打開你的眼界,讓你看見基督福音的廣闊,其中有些麵相可能是你未曾想過的。如果你要遵行大使命,請記得,大使命始於耶穌對天地萬物的主權。「如果耶穌是全地的主,那麼,我們就不能把我們與基督的關係,跟我們對待地球的舉動切割開來。因為傳揚『耶穌是主』的福音,就是在宣告一個包含地球的福音,因為基督的主權遍及一切受造。」(洛桑運動《開普敦承諾》)。請細讀這本書,擴展你對聖經中的使命之理解和實踐。──萊特,靈風基金會國際事工主任,著有《宣教中的上帝》及《基督教舊約倫理學》
《寂靜的低語:荒野中的生命哲學》 書籍簡介 這是一部深入探討人與自然界復雜關係的哲學隨筆集,它並非關乎特定的教義或意識形態,而是聚焦於人類文明在高速發展中所遺失的一種古老智慧——對“界限”與“關聯”的深刻體認。全書分為“原初的沉默”、“人工的迷宮”和“迴歸的路徑”三大部,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現代社會中,個體如何被無休止的喧囂和無限擴張的欲望所裹挾,並試圖在當代生活的碎片中,重新拾起一種與萬物共生的、更具呼吸感的生存哲學。 第一部:原初的沉默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在工業革命前對環境持有的樸素態度。作者沒有采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通過對北歐薩米人的遷徙路綫、亞馬遜雨林部落的祭祀儀式,以及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間的隱逸生活進行細緻的觀察和描述,構建瞭一種“地方感”的理論基石。 書中詳細分析瞭“限製”在構建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不同於現代社會將限製視為障礙,早期文化往往將地理、氣候、乃至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視為塑造社會結構和個體行為的必要框架。例如,在探討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學時,作者著重分析瞭其如何將事物的殘缺和短暫性內化為一種美的標準,這直接對抗瞭現代追求永恒和完美的主流敘事。 此外,這一部分對“時間性”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傳統農業社會中對季節更迭的依賴,使得時間呈現齣周期性和循環性,而非綫性的、不可逆轉的“進度條”。作者引用瞭大量關於古老曆法的研究,論證瞭這種時間觀如何培養齣耐心、節製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接受能力。書中有一章節專門討論瞭“聆聽岩石的語言”,通過地質學的觀察,將時間尺度拉伸至數百萬年,以此映照人類生命的短暫和謙卑。 第二部:人工的迷宮 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態度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本部分聚焦於這種轉變如何體現在個體心理和都市結構之中。作者認為,現代城市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更是一種“被設計的遺忘場”。 在論述“空間的異化”時,書中批判性地考察瞭現代建築學中對“效率”的極端推崇,以及由此産生的“功能至上”的副作用。作者通過對一座典型中型城市新城區的透視,展示瞭綠地如何被切割成孤立的“景觀帶”,水流被管道化,動物的棲息地被徹底壓縮。這種結構性的割裂,使得居住其中的人喪失瞭對生命網絡的基本感知。 “消費主義的無限延伸”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之一。作者沒有采用經濟學分析,而是從現象學的角度,探討瞭“擁有”如何取代“存在”成為生活的主要驅動力。書籍中描述瞭一係列訪談,對象包括高負荷運轉的金融從業者和沉迷於虛擬世界的網絡玩傢,揭示瞭他們共同的焦慮:對“不足”的永恒恐懼,以及試圖通過物質和信息過載來填補內心空虛的徒勞努力。 書中還包含瞭一篇關於“噪音汙染”的深度報告,將其定義為一種“感官的強奸”。作者認為,持續不斷的人造噪音(交通聲、設備嗡鳴、信息推送)不僅損害聽力,更重要的是,它係統性地屏蔽瞭自然界微妙的信號,使得人類在心理上無法迴歸到本真的、非刺激性的狀態。 第三部:迴歸的路徑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在高度人工化的環境中,個體如何重建與環境的有效連接,尋求一種可持續的內在平衡。作者強調,“迴歸”並非物理上的退隱山林,而是一種意識和行為模式的重塑。 書中提齣瞭“微觀的實踐哲學”。這部分拒絕空泛的口號,而是聚焦於日常生活中可以實施的具體行動:如何重新學習辨識不同樹木的葉片紋理,如何區分不同天氣下土壤的氣味,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進行“有意識的勞動”(例如,種植香草、修補舊物)。這些實踐的意義不在於産齣效率,而在於重構個體與物質世界的“親密關係”。 一個重要的章節專門討論瞭“責任感的再定義”。作者認為,現代語境下的責任感往往局限於傢庭和工作圈,而這本書主張將這種責任感拓展至“看不見”的領域——那些被我們消費卻從未謀麵的生産者,以及那些被我們汙染卻無法發聲的生態係統。這種責任感不是基於道德壓力,而是源於對“我們都是同一張網的一部分”的直觀認知。 最終,書籍以對“慢”的推崇作為總結。慢不是懶惰,而是一種審慎的、深思熟慮的生活節奏。它要求個體學會忍耐信息流的延遲,學會接納事物發展本身的固有速度。作者以一位老木匠打磨傢具的過程作為結尾意象,那個過程冗長、需要專注,但最終産齣的物件,承載著時間和心力的重量,具有瞭超越其物質本身的價值。這本書最終試圖引導讀者,在紛繁復雜的現代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寂靜之所”,在那裏,生命纔能以最真實的麵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