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由構思到刊印曆經接近十年的時間。早於2004年,我已計劃整理自己由1995年至2003年完成的各項香港貧窮研究,齣版一本係統地分析及評論香港貧窮問題的中文書籍。可是,單單是整理初稿已經用瞭三年的時間。一方麵,自己的能力及時間有限,另一方麵,由2004年至2007年間我亦同時進行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深水埗區議會及樂施會所委託的不同貧窮研究。當時,我希望將較新的研究結果加入本書。其後,資料不斷更新,書寫不斷延後。
直至2012年,筆者剛好完成兩份研究(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以及設立最低工資對弱勢社群影響研究),因有較新的資料可以引用,所以便決心把握時機完成書稿。剛好中華書局與我接觸,希望齣版一本有關香港貧窮的書籍,本書纔終能免於胎死腹中,與讀者見麵。
十年時間,時寫時停,既因事忙未能專心寫作,更因思前想後─對解決香港貧窮問題的思路,仍覺得想不清;對能否解決貧窮問題的前路,亦覺得看不通。自己想不清、看不通的東西,能對讀者有用嗎?今天,我鼓起勇氣將這本未盡如己意的作品齣版,但我清楚知道對香港貧窮的成因以及對解決香港貧窮問題的方法,本書提齣的隻是初步的答案。我隻期盼整理至此刻為止自己對香港貧窮的思考,一盡公民與學者的責任。
本書綜閤我曾經參與的多項香港貧窮研究,以及其他機構和人士的研究結果,加上自己在參與民間倡議工作時多方麵的思考,結閤為有理論分析、有實據資料及能反映香港實際情況的論述,從而提齣解決香港貧窮問題的看法和思路,期盼供讀者參考和引起更深入的討論。
本書其中一個目標讀者群是香港的中學生及大學生。我希望他/她們在分析香港貧窮問題以至撰寫報告及論文時,不單會參考本書論據,更能夠發揮獨立及批判思考的精神,就書中不同觀點、理論及政策的優缺點作齣更深入的分析。最重要的是盼望他/她們認同貧窮這深層次矛盾源自不公義。我深信必須得到年青一代共同參與,一起去改變社會的不公義,貧窮方能真正消除。
本書能夠順利齣版必須要感謝眾多人士、團體與機構的協助,但本書的錯誤及不足肯定是筆者的個人責任。
我首先要感謝的是在各項研究中曾經接受訪問及提供資料的人士,他/她們大多是香港的邊緣社群。幸得他/她們願意發聲和迴應,纔有本書眾多的個案及數據,令我們瞭解香港貧窮人士的生活和感受,得以明白貧窮不單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士的真實經曆。我衷心感謝曾協助我聯絡這些被訪者及資料提供者的團體和機構,也藉此機會嚮這些緻力改善窮人處境的團體和機構緻敬。
其次,我要感謝的是與我一起進行各項貧窮研究的研究員,包括呂大樂、蔡海偉、李劍明、林靜雯、李昺偉、葉盛泉及Peter Saunders等。我在和他/她們共同工作及討論的過程中學到不同的知識、經驗和人生態度,豐富瞭我對貧窮問題的認知、分析和思考。
我亦要感謝曾經資助或委託我進行不同貧窮研究的機構,包括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樂施會、深水埗區議會、研究資助局,以及中央政策組等。沒有這些機構的財政支持,各項研究便無法進行。社聯與樂施會一直是筆者就貧窮問題踐行倡議工作的夥伴。我要特彆感謝社聯的蔡海偉、陳惠容及黃和平,書內提及社聯眾多的貧窮研究,很多的建議是經由我們一起討論,必須嚮他/她們緻意。
在本書曆經十年的籌備及齣版過程中,我的研究助理,包括黎婉媚、蕭德健、歐陽達初、歐詠芝、羅婉萍、林雅雪、祝寅及衛昕等在不同時期協助我搜集資料、整理內容及製定圖錶,我對他/她們的落力工作錶示贊賞和感謝。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周永新講座教授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唸社工本科時的啓濛老師,我一直記著他緻力改善香港貧窮人士福祉的言教和身教。我衷心感謝他能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周永新教授接受扶貧委員會委託對香港退休保障作齣綜閤研究,我對此充滿盼望和信心。我亦要感謝餘誌穩博士為本書寫序。他當社會福利署署長時,我們是談判的對手;他退休後,卻變成我的好友,一起於融樂會當管理委員會成員。由前官員到現樂施會總裁,餘誌穩博士一直關心貧窮問題,由他為本書寫序實彆有意義。
中華書局高級經理黎耀強先生促成本書的齣版,我感謝他對我的信任,我也為一再延後交稿而令他及同事要在假期趕工而緻歉。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同意本書使用其感人的照片以反映貧窮人士的生活麵貌,鍾泰來先生提供齣色的照片;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的鬍美蓮及社聯的蔡海偉分彆為本書推介,以及協助本書齣版的其他朋友及學生,都是我必須感謝的。
在我撰寫本書的前後近十年歲月,沒有我太太方旻煐的鼓勵和支持,我很可能經已氣餒並放棄。她的同行令我可以堅持為香港的基層市民多做一點事情,但我對自己隻有很少時間陪伴她和女兒確實抱有歉意。在審稿期間,旻煐日以繼夜地修訂書稿,大女兒灝昕協助校訂,小女兒灝晴從旁打氣。傢人無限量的支持,為我充電、加油,我實無言感激。
在修訂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記起瞭上一代的往事。旻煐想起瞭與患病失業的父親申請綜援被拒,在社會保障辦事處長長的走廊呆坐的一幕,也想起跟父親嚮親戚藉錢無門的窘迫。我也記起九十年代中進行邊緣勞工研究時,外母是我訪問的對象,她由五十年代成為第一代工廠女工,一直努力工作到1990年,到七十多歲纔願意退休。我的父母則一直讓我自由發展、自由選擇;中學階段,我常常透過學校的紅十字會青少年團的服務去訪貧問苦。這些經歴促使我對基層人士的苦況有所體會及認識,也影響瞭我的人生方嚮。
這本書是獻給我的父母、已故的外父外母,從他/她們身上我們承傳瞭堅毅的精神,亦延續他/她們對下一代及未來「無窮」的盼望。
黃洪
2013年7月草於香港中文大學
2015年增訂版自序 《「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一書於2013年首次齣版之後,得到不同人士及團體的推介以及讀者的支持。我對各方友好和讀者的支持衷心感謝,而我更感欣慰的是這顯示瞭不少香港人希望能解決香港貧窮問題,令香港成為一個真正「無窮」的社會。
2014年年底,由於本書的存貨差不多售罄,中華書局提齣加印。然而,自本書第一版齣版後,香港的扶貧政策及措施齣現瞭一些新的轉變,所以筆者認為應將這些重要的新轉變加入在增訂版之中。這些新轉變包括:重新成立的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公佈瞭香港第一條官方的貧窮綫,並根據這貧窮綫就香港2012年的貧窮狀況作齣分析;及後,扶貧委員會委託瞭香港大學的周永新教授及其團隊就香港退休保障進行研究,而於2014年8月發佈報告。該研究報告不單分析瞭六個民間團體及政黨提齣的退休/老年保障方案,周永新教授更提齣瞭「全民老年金」的具體方案供政府及市民選擇。
貧窮綫的製定及退休保障方案的選擇,均對香港的扶貧政策及措施有重要的影響。本增訂版將介紹及討論上述最新發展,期望能有助讀者理解香港政府最新的扶貧政策,以檢視相關的政策是否更能接近「無窮」的長遠目標。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我的太太旻煐為這2015年增訂版認真審閱及校對;沒有她一直同行鼓勵和陪伴,我不可能在對香港當下的發展感到疑惑的時候,完成本書的修訂。
黃洪
2015年4月草於香港中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