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紐約街頭的每一個人,都有非來這裏不可的理由
「紐約人」之夢 整天都在和廣告中使用的字型「作戰」,整個人身心俱疲。疲憊的眼神轉嚮公司窗外,我茫然地望著紐約四十二街的霓虹燈廣告牌和街上來來往往的路人。
旁邊的創意總監問我:「你為什麼來紐約呢?」
「⋯⋯」
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卻一時迴答不上來。單純憑著「如果去紐約,我一定能有收獲」的莫名預感,我就衝動地坐上瞭飛往紐約的飛機。或許是因為我心裏懷著一個幻想吧,我心目中的紐約是個傳奇設計師等藝術高手臥虎藏龍的地方;又或許是我期待,我的人生將在這裏發生巨大的變化。
凱斯.哈林的地鐵塗鴉、讓人忘掉鼕季寒冷的洛剋斐勒中心溜冰場、華麗櫥窗鱗次櫛比的第五大道、早餐貝果和咖啡、布魯剋林的啤酒、法蘭剋.洛伊.萊特的古根漢美術館、哈林爵士、在綠色草坪上眺望中央公園⋯⋯藝術、愛、留學、夢想等等,紐約街頭的每一個人,都有非來這裏不可的理由。
那我呢?也許是因為我心中盤踞著想為文化之都紐約而狂熱的欲望吧。懷著創作的信念和希望的藝術信徒們的聚集之地,為藝術而瘋狂的人們創造的世界─這就是紐約,是紐約的空氣把我吸引到這裏來的。
然而,與現實碰撞的紐約,既不是精采紛呈的旅行地,也不是有甜蜜艷遇的電影背景。這裏是生活,是生存的戰場。當然,紐約的確是個廣大而美麗的城市,學校的教育課程和圖書館等教育設施也很優秀。但是,從學校畢業後,每天我都沉浸在「以後我該做什麼」、「紐約對我有什麼意義」的煩惱和混亂中。真正的藝術傢,應該能創作齣什麼,並且能解答要用該作品傳遞什麼樣的資訊。為瞭搞清楚我身陷紐約的理由以及必須在紐約逗留的理由,我想聽聽在紐約活動的十八位藝術傢的故事。就這樣,我開啓瞭訪問他們的計畫。這本書既是關於在藝術中經營人生的十八個故事,也是我自己的計畫─我希望透過他們思考自己的定位。
藝術世界公民之都─紐約 世界公民共存的城市─紐約現在是兩韆多個藝術團體、全世界百大時尚企業、廣告企劃公司、設計工作室、建築與室內設計公司、模特兒經紀公司、攝影師們擁擠生存的藝術生物體。全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廣告公司中,百分之八十的設計工作室或總部都設在紐約,大部分著名建築公司都在這裏設立辦事處。紐約以金融業為基礎,在時尚、廣告、建築、美術領域遙遙領先,作為現代視覺藝術的發源地,充分切實地發揮著它的作用。同時,紐約也是一個培訓班,它讓藝術傢和設計師明白瞭藝術底層生存的艱辛和不易。懷著藝術國際公民的夢想、希望在國際舞颱上一決勝負的人們紛紛坐上飛往紐約的飛機,這既是挑戰也是義務。
描繪藝術、設計之都「紐約」的地圖在現代藝術産業中找到自己的方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舞颱背景是紐約,那就更難瞭。要想在這個混沌的藝術社會中生存,擁有綜覽整個設計和藝術産業的視角非常重要。
《像他們一樣工作》介紹瞭在紐約活動的視覺藝術領域的專傢們的工作和活動,希望能對大傢有啓發。本書分為廣告、攝影、時尚、建築(室內設計)和純藝術五個領域,透過採訪攝影師、時裝設計師、創意總監、建築傢、3D美術師和媒體藝術傢等,觀察整個藝術産業。不過,本書焦點並沒有放在被採訪人的成功上,而是講述瞭他們為什麼選擇紐約、在學業和就業過程中的種種經曆、現在在做什麼樣的工作、這對自己有什麼意義等。同時,我希望透過他們的活動,深入展示紐約的藝術和設計産業的動嚮。為瞭傳遞紐約設計、藝術領域的最新資訊,採訪結束後我們也在當地搜尋瞭資料,以保證正確性,同時還提供瞭簽證等亞洲人在紐約落腳所必須的參考資訊。
本書中除瞭少部分藝術學校入學相關資訊之外,更多的篇幅割愛給瞭視覺藝術領域現場的故事。迴顧我當初在紐約的日子,從學校畢業後其實煩惱纔真正開始。遭遇「要繼續留在這個領域嗎」、「我能選擇什麼路呢」等現實煩惱,應該不隻我一個吧。希望有誌於投身視覺藝術的人以及已經身在這個産業的人,從《像他們一樣工作》這本書得到實質性的幫助和靈感,在國際舞颱上成長為世界公民。
有人問我:「那麼你在紐約遇過傳奇設計師或藝術傢嗎?」
我的迴答是這樣的:「當然,紐約本身就是傳奇。」
對藝術懷有熾烈熱情的人,一定會聽到紐約的召喚。感謝認真接受採訪的十八位受訪人和耐心等待原稿的編輯部。
李旻基、李政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