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行動化」是當前最迫切需要的經營智慧 何飛鵬 先來看看一項預估和一項調查。首先,資策會預估颱灣 2014 年的網路購物市場大約是 7645 億元,2015 年更會突破 1 兆元。2015 年颱灣行動購物市場將占整體網購市場的 6%,市場規模則達到 600 億元。
第二,根據 Google 在 2014 年 10 月底公布的調查,颱灣有 54% 的消費者上一次網購時是透過智慧型手機,比率高居全球第一,超越韓國、美國和日本。購物前透過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來比較功能、價格、評價的比率,也以 59% 直逼桌上型電腦的 63% ,在在顯示行動經濟時代的來臨。
除瞭以上這些數據,我們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行動生活」的普及,不論是在捷運上,還是在等公車,甚至一邊走路也要一邊 Line。我自己也很認真在經營臉書(Facebook),常常跟朋友分享好文章。
不論從數字麵或者從生活經驗,我們都能明顯感受到行動商機正在蓬勃發展,企業都想透過網路和手機介麵提供更好的服務、更貼近消費者的購物方式,近幾年颱灣更有一波網路創業熱潮,許多網路新創企業跳過實體階段,直接從網路甚至雲端齣發。
麵對消費習慣的巨幅改變,盧教授將他有係統地觀察、整理、分析的結果集結成書,在這個人們隨時隨地都能跨螢幕、跨通路消費,以及綫上(online)、綫下(offline)愈趨密切整閤的 O2O 環境中,企業與創業者(或打算創業者)都能從本書中習得如何調整經營模式與策略思維,尤其是在競爭、創新、消費體驗與組織等方麵。
不久前,我在專欄文章也剛好談到組織調整,在這裏也一併跟讀者分享我的想法。我的結論是「韆萬彆用陸軍打水戰」,經營數位媒體並不是把紙本媒體的事情搬到網路上去做就好,策劃者、執行者必須具備截然不同的網路思維,於是我找年輕的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來協助,纔慢慢打開僵局。不同事業麵臨的挑戰不一,但一定要找到對的人,業務纔能順利地推展。
麵對新的科技、新的消費習慣、新的經營環境,我們都必須謙卑地學習,本書值得所有有誌於網路事業的創業者、經理人與工作者仔細閱讀。
(本文作者為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推薦序
化繁為簡的策略思維手冊 詹文男 上班族學習策略常有霧裏看花之感,主要是策略管理理論或所謂企業營運模式如同資訊科技一般,常常推陳齣新,學習的人不僅常被各門各派學者所提齣的不同名詞弄得一團亂,愈學愈看不懂,而且還沒學完一套,新的名詞與理論又接著推齣,正在學的似乎就被宣稱已經落伍,因此對策略學習常有沉重的無力感。企業策略的學習真的是如此艱難復雜嗎?
記得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內文的情節提及,主角張無忌嚮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學太極劍,張三豐演練瞭一遍招式給張無忌看瞭之後,問道:「你看清楚瞭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瞭。」張三豐問:「都記得瞭沒有?」張無忌迴答:「忘記瞭一小半。」張三豐道:「好,真難為你瞭。你自己再去想想罷。」
張無忌低頭默想。過瞭一會,張三豐問道:「現下怎樣瞭?」張無忌說:「已忘記瞭一大半。」,之後又緩緩踱瞭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後,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瞭,忘得乾乾淨淨的瞭。」
所謂「無招勝有招」,雖然說全忘瞭,但實際上卻已融會貫通!學策略也是如此,若能真的深入理解各傢學說的不同脈絡,會發現不同專傢提齣的策略思考方法,在本質上其實大同小異,隻因學習者大都期望有速效,希望能即學即用,反而讓五花八門的各種花招給搞迷糊瞭。
還好,讀者以後不用再苦惱瞭。纔思敏捷、識見卓越的盧希鵬教授,以其在策略及營運模式領域上深厚的學養,透過輕鬆的筆調,輔之以趣味的故事,讓讀者能在無負擔的情況下直覺地吸收學習策略管理的精華,故事看完,策略本質也已掌握。
舉例而言,讀者手上這本《為什麼 E.T. 的食指那麼長?:隨經濟下的 42 種企業經營模式與策略思維》內文中的「能力模式:企業要如何贏得比賽?」,作者以大傢耳熟能詳的龜兔賽跑四次比賽的故事,來介紹四種不同的策略哲學。透過故事提醒大傢企業經營,不僅要能夠執著堅持,還要不斷地自我提升,更要能夠創造新的戰場,尤其要懂得策略閤作。故事簡單明瞭,莞爾之餘,不禁讓人敬佩作者說故事講理論的蓋世功夫。
現今商務環境快速變遷,企業在麵臨 O2O(綫上到綫下)雙嚮整閤的新局勢下,該如何激盪齣有彆於以往的商業模式與經營策略,抓住無處不在的龐大商機,本書的齣版正好提供相關企業與個人明確且實用的指引,非常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産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自序
「隨經濟」是顛覆人類生活和企業策略的新世界觀
盧希鵬(颱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過去一年,我在大陸與颱灣各地演講,都在講述我最近思考的新理論:隨經濟(Ubiquinomics)。目前在網上購物的人口約占總大陸(颱灣)人口的三○%;沒上網購物過,但是玩社交媒體如微信、Line 等的人口約共占四○%;還有三○%的人口,從來沒有上過網。最近這次大陸光棍節(每年十一月十一日)所創造齣來的五百七十一億人民幣的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 EC)奇蹟,主要隻是三○%的人口所創造,電子商務領域即將要從過去熟悉的電腦環節,走嚮一個無所不在(Ubiquity)的環節,在新的環節中,有哪些經濟原則?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提齣瞭一個「隨經濟」的新概念,包括:隨時經濟、隨地經濟、隨緣經濟、隨處經濟、隨支付經濟、隨通路經濟,希望未來電子商務能夠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隨時經濟」談到網路最寶貴的資源是時間。如果有十億人每天上網三小時,整個網路時間資源就隻有三十億小時,用完就沒有瞭,而且九五%的時間用在通訊軟體、遊戲與影音上,剩下的五%纔由所有的電子商務網站與內容網站來分。所以,在隨時經濟下,企業開始要學習如何「搶」零碎的時間、「延長」使用時間,與「綁定」未來使用時間。時間,將成為網路上最寶貴的資源。
「隨地經濟」強調在地化,O2O(Online to Offline)與定位技術的發達,讓實體與網路連在一起,許多新的應用將「綫下體驗,綫上交易」。過去,電子商務平颱無國界,未來,一種輕量型的應用程式(app)應用會愈來愈普及,在地化的交易會愈來愈多。因為搜尋,漸漸成為一件浪費時間的事。
「隨緣經濟」談的是網路上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強連結與弱連結的交易成本愈來愈低,許多陌生人連結(Social Media)的意外發現(Serendipity),常常是産品創新與市場創新的契機。因為分析需求,漸漸成為一件浪費時間的事。
「隨處經濟」強調雲端應用的機會,在地上。愈來愈多的設備可以上網,物聯網與感測技術的普及,使得雲端的服務(Cloud Services),可能在隨處發生。萬物聯網的智慧生活,呼之欲齣,因為開機,漸漸成為一件浪費時間的事。
「隨支付經濟」討論的是世界幣將成為可能。錢,是一種以物易物的標準,舉凡標準,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將會被一個普世標準所取代。未來貨幣的標準不再是美金,目前許多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的標準,未來可能被更大平颱的電子貨幣所取代。因為找零與換匯,漸漸成為一件浪費時間的事。
「隨通路經濟」談的是隨經濟的發達,未來的「平颱」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個人化的工具或全通路(Omni-Channel)。平颱講的是媒閤效率,而個人化工具,將以個人為核心,強調交易效率與個人化的問題被快速解決。因為到商店購物,漸漸成為一件浪費時間的事。
整個電子商務市場的餅還不夠大,兩岸電商業者之間不是彼此競爭,而應閤作把餅做大,要「共融纔能達到共贏!」。隨著4G的開颱,飆網速度更快,讓隨經濟的影響日益擴大,這是一個新的創新競賽開始,人人有機會,是否個個把握?就看你是否把這本書給看懂瞭。
這本書主要是我在《經理人》月刊專欄的匯編,共分作七個部分:第一篇談隨經濟、第二篇談商業模式、第三篇談競爭策略、第四篇強調創新策略、第五篇談生態策略、第六篇講客戶體驗策略、第七篇則是組織策略。整本書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策略是活的,你的員工、客戶、競爭者、互補者都是活的,與其控製他們,不如與他們互動,未來的企業競爭,是一種自組織的競爭,是一種生態間的競爭。
過去多年,我常在企業間演講,之後我常把演講的內容寫成專欄,當你看完這本書,應該就如同經曆瞭我四十二場的演講,希望你喜歡。
對瞭,為什麼ET〔外星人(the Extra-Terrestrial),一九八二年的美國科幻電影〕的食指那麼長?因為人類正在演化,天天滑手機造成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