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還孩子做自己,藝文教育動起來 二十世紀以來,工商發展主義加速人類社會組織的都會化,人類的生活與行為模式於是漸趨格式窄化,生活的目的都在為將來的生存競爭做準備。這樣的劇變,直接加速人類官能與精神疾病的增加。日新月異的病名,不僅使大人們疲於問診求藥,也讓更多兒童,隻因無法乖乖坐在教室內完成各種規範,而被大人抓去求診、評量和餵藥。
這當中,多少淚水從焦急憂鬱的大小臉龐急流湧齣,氾濫程度已預見人類一場不可避免的文明之災。此種失衡的社會運作模式,主要肇始於人類背離與原始自然的感官律動,細觀我們的教養環境,其內涵便嚴重缺乏「解放身心、連結他人」的藝文「動」教育。
遊戲,從幼兒教養中大量縮減,「坐好,不要亂動」成為學習的鐵律。文學,是為瞭把作文寫好。藝術,也成為加分的利器。孩子在這樣的教養環境中,被教得極為壓抑,他們在「害怕犯錯」的情境中逐漸失去想像力、觀察力、感受力與思考力,不但與自己的肢體疏離,也對他人難以有感。
我們不但閹割自己心智發展的所需,還不斷製造病態的下一代。近年就有不少科學傢看見此種人性傾頹的危機,紛紛以數據證明「迴歸動態成長」的重要性。他們主張兒童在遊戲中,能調節情緒、學習創造、發展各種大能力,「自由玩樂」事實上幫助建造更好的大腦與更健康的社會,而且,長成後的大人也需要持續遊戲。
遊戲,是孩子開始認識世界的方式。而戲劇,是孩子們遊戲的最佳形式,也是立體化文學的錶現。
本書作者從理論的論述,建立以孩子為主體,以兒童特質為本的戲劇理念,從在英國的所學,連結到迴颱的教學實做與側麵觀察;從語言、想像力、心智與肢體發展、親子關係等角度,幫助颱灣新一代的教養者理解「戲劇遊戲」、「說故事劇場」等概念與作法。例如將繪本故事與遊戲戲劇結閤,使得文本中的深意,在立體的互動錶演與遊戲中,被抽絲剝繭的演繹,舉例既明瞭又鮮活。
我對兒童戲劇的深刻接觸,也是源於在英國求學期間,因此作者在書中對英國兒童劇的介紹,以及對傳統兒童劇迷思的釐清,我感同身受。而訪談介紹幾位颱灣戲劇工作者的章節,其中幾位也是我接觸體驗過,並期待她們對颱灣兒童劇有所翻動革新。因此,讀來特彆激勵人心。
總之,這是一本颱灣藝術教育等待多年的書。它,終於到來瞭。
幸佳慧 兒童文學工作者
推薦序2
玩戲扮戲、遊戲演戲,戲齣新創意、戲齣大能力 孩子愛玩會玩,是天生玩傢,玩是孩子獨特的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方式。孩子玩戲扮戲的能力與功力,與生俱來不學而能,而遊戲演戲的動力與潛力更是大人難以匹比!玩戲扮戲也等於是孩子的生活經驗史,孩子會藉此深化自己曾有的生活經驗、豐富自己的生活。同時,孩子因為非常享受玩戲扮戲與遊戲演戲的樂趣,在過程中會把內在一些緊張、害怕的情緒自然而然錶露齣來,所以它具有調節孩子內在負麵情緒的功能。
發展心理學界的大師皮亞傑(Piaget)和維高斯基(Vygotsky)皆認為玩戲扮戲是兒童智能發展的關鍵,孩子會從模仿自己和他人,經曆「重現」生活經驗的玩戲扮戲,逐步發展成有組織、有計畫、有主題的遊戲演戲,這是孩子在智能發展的大躍進。
除此之外,兒童戲劇對孩子的重要性是什麼?簡單來說,戲劇不但滿足瞭孩子「聽故事」、「看故事」、「說故事」、「演故事」的需求,是孩子心靈上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美好體驗,也提供孩子發揮想像力、開發創造力的無限空間。孩子藉由玩戲扮戲、遊戲演戲,創意地錶達自己內在的情感和想法,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學習和啓發。
這本書就是為瞭宣揚以上的理念而寫,帶領讀者穿越孩子和我們玩戲扮戲、遊戲演戲的童年,提醒大人玩戲扮戲、遊戲演戲對孩子的價值與重要性,破除我們一般人對兒童戲劇的諸多迷思,想想在孩子玩戲扮戲、遊戲演戲的世界裏「我」是誰,思考如何在孩子玩戲扮戲、遊戲演戲的童年扮演適切閤宜的角色,並分享戲劇工作者親身投入戲劇活動的經驗及案例,提供任何時刻都可進行的戲劇活動,非常適閤與孩子一起生活或工作的大人閱讀,包含傢中的父母、幼教機構的老師教保員或兒童劇場的專業工作者。
我尤其推薦即將成為或已經在職的幼教工作者都能閱讀這本書。本書內容豐富生動有趣,輕鬆閱讀就能掌握重點,能讓幼教人員從閱讀中建立兒童戲劇的重要概念與基本知能,自然而然就躍躍欲試、充滿信心,想將書中所學靈活運用在自己的教學中。
最後,再一次呼籲作者在書中的呼籲:讓劇場成為親子共遊、師生共遊的遊「戲」世界;讓孩子活在故事裏,不僅「看」故事、「聽」故事、還能「玩」故事!讓孩子多親近兒童劇,在兒童劇場多層次的感官經驗中,獲得新課綱認知、情緒、美感、社會、語言、身體動作領域等成長所需的重要養分!讓孩子從生活中的玩戲扮戲、遊戲演戲,戲齣新創意、戲齣大能力!
林佩蓉 颱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推薦序3
遊/戲/轉/劇 這本書《遊戲童年》從遊戲談起,不禁讓我想起,德國教育學者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認為兒童時期的教育最為重要,特彆應重視遊戲與手工。他認為遊戲即兒童的工作,讓兒童們從工作的曆程獲取經驗,得到認知,與他人互動時學習情感的錶達。遊戲有一種情境的假設與扮演,進入故事的情境,可以說是對未來希望的投射,透過當下短暫的扮演行動,達到立即的快樂和滿足。
從遊戲到戲劇,人對於戲劇的本能錶現是相當自然的,例如幼童時期就會獨自或群集扮演「傢傢酒」的遊戲,幾乎不須他人指導,可以將人物角色、故事情節等一一俱全,甚至可以自由地進齣角色。當內化的戲劇核心本質轉化成實務的應用功能時,戲劇必須觀照的層麵,應該不隻是藝術的本身,還包括教育的部分,廣麵的教育就不限在學校,應含括傢庭、社會環境等。戲劇是可以幫助兒童感官世界的發展、想像力的運用、創造力的開發、情感投射、語文運用的思考、人際互動關係的改善、同理心的養成等教育目的。
這本書兩位作者:張麗玉老師與羅傢玉老師,均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都是學有專精的戲劇博士,且從事戲劇教育相關工作多年,經驗相當豐富。她們將適閤於兒童階段的戲劇教學與活動、戲劇工作者的經驗,以及兒童劇場觀看等麵嚮逐一爬梳,有脈絡地將戲劇的核心與精神一一陳述。
仔細閱讀,這是一本實務與理論相互驗證過程的說明,作者從遊戲開始,「在模仿、扮演的戲劇活動中,玩齣多種潛能」。可以讓讀者身曆其境地感受到「參與戲劇的行動、互動、發想、創造、討論、反思、改變再創新等一連串的過程」,這個轉演戲劇的過程,幫助參與的孩童開展潛能,發現自我,學習成長。
在這本書的最後章節,提供許多觀看兒童劇場演齣的角度,「帶孩子看兒童劇,開啓視野和感官經驗」。觀看兒童劇場的錶演也是一門重要課程,演員在現場說演故事,觀眾在現場閱聽故事,對觀者與演者而言,都是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故事作為學習的起點,自感性經驗切入,讓孩童經曆美的感受,進而認識自身的生活教育、麵對衝突的態度、社會互動的概念,以及對文化環境的想法。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有人引導,給予孩童們閱聽的方嚮。
最後,更寶貴的資料是編輯瞭三十齣英國兒童劇精選,包括劇團與網站資訊,資料相當豐富,令人感佩。相信讀完這本書之後,會湧齣更多關於童年「遊戲轉劇」的想法與做法。
容淑華 颱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前言
遊戲&扮戲,開啓學習與想像之眼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有些需要教導,有些則不用,但玩遊戲、扮傢傢酒卻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不用人教,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瞭。這兩個看似沒有「生産力」的活動,滋養的,其實是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學習泉源──想像力!
在成長過程中,為瞭符閤大人的期待,我漸漸收起玩心,學著當個乖乖念書、不亂動的好學生,將遊戲、扮戲曾帶給我的歡樂深深埋在心底,但心裏那個愛玩的小孩從未消失過。因為「她」,我努力讀很多書、仔細觀察周圍的孩子,想要證明,擁有一個自在玩樂的童年是多麼地彌足珍貴!
邂逅「戲劇」──活化學習的感動
好長一段時間,揮彆玩扮傢傢酒童年的我,也以為「戲劇=演戲」;而我與戲劇的關聯,頂多是隱身於暗黑座位上,成為一位靜坐觀演的觀眾罷瞭!
某日,一位來上我英語會話課的學生,分享瞭她在「二○○二颱北雙年展」中的創舉,纔大大開啓瞭我對戲劇的想像。這位學生名叫張幼玫,是擁有英國戲劇教育碩士學位的中學老師。在「Show and Tell」口頭報告中,幼玫介紹瞭如何和兩位同樣學有專精的好友──林茵、歐怡雯,帶領大直高中學生結閤錶演藝術,讓觀眾經曆前所未有的看展經驗。不同於傳統美術館靜態參觀的常態,演齣學生引導觀眾在美術館各個展場空間移動,並以互動的方式,讓觀眾成為錶演的一部分,激發觀眾對視覺藝術作品産生更豐富的詮釋。
隔年,我協助當時任教的大學規劃高中英語夏令營,特地邀請幼玫和林茵擔任戲劇老師。這個由教育部補助的夏令營,主要參加對象是偏遠地區較缺乏英語學習資源的高中職生。大多數學員報到時,連簡單的英語都開不瞭口,對自己的英文程度明顯信心不足。但營隊多元的戲劇活動,提供瞭學員發揮不同天賦能力的機會。短短五天的時間,原本一句英文也不敢說的學生,竟全都主動報名參加瞭結業式的英語自我介紹比賽,還分組演齣瞭自編的英語短劇。他們在颱上神采飛揚的臉龐,不僅感動瞭我,也燃起瞭我遠赴英國學習戲劇教育的動機。
負笈英國,驚喜於「戲劇與人」的緊密
二○○四年鞦天,我如願來到瞭英國華威大學,跟兩位享譽國際的戲劇教育大師Dr. Joe Winston及Dr. Jonothan Neelands取經。我猶如進入戲劇大觀園的劉姥姥,充滿好奇地探索「戲劇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更驚喜萬分的發現,戲劇演齣與應用竟有如此豐富多元的形式。
我曾在大樹環繞、空氣彌漫草地芳香的大帳篷中,彷若身曆其境般觀賞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也曾跟演員同處狹小的露營車裏,近距離觀看他們搬演因水患無傢可歸的英國人民,長年生活在鼕冷夏熱的露營車上的生活點滴。有次還於伸手不見五指的地窖裏,由演員帶領,摸黑穿梭於蜿蜒的通道中,在意料之外的角落與各個演齣片段相遇。而這些僅僅是深深烙印我腦海的觀演經驗中極小的一部分。
英國親子劇場演齣的精采程度亦不遑多讓,許多劇團擅長以令人驚艷卻不譁眾取寵的創意,讓大小觀眾乘著想像的翅膀,在故事的國度裏自在遨遊。學校裏更可見老師運用各種戲劇活動,引導學生進入故事角色,設身處地體會不同角色的境遇,開展學生待人處事的視野。
我也在社區中,看到戲劇如何成為凝聚居民的重要力量。原本習於都市生活而彼此陌生的民眾,透過社區劇場的演齣,不但拉近瞭人際距離,也因團隊閤作成功完成演齣,而流露齣動人的自信風采。
「戲劇」就在生活中,顛覆刻闆印象
完成英國學業返颱後,我迫不及待想實際運用所學,推廣戲劇教育。然而教學身分的轉換,卻帶給我一個不小的衝擊。
齣國前,我是英文老師,每次結識新朋友,大概都會有如下的對話:
「妳是老師喔,教什麼科目?」
「我教英文。」
「哇!英文耶,好厲害!我英文最爛瞭,妳可以教我怎麼學好英文嗎?」
對方通常會接著提齣一連串跟英語學習相關的問題,渴切希望從我身上獲得打通英語學習任督二脈的萬靈丹。
迴國後,我成瞭戲劇老師,認識新朋友的對話開始大不相同:
「妳是老師喔,教什麼科目?」
「我教戲劇。」
(幾秒的停頓)「哦!所以妳是演員?」
「不是耶,我學的不是錶演。」
「那妳會導戲囉?」
「噢不,我也沒有修導演。」
「那妳應該很會編劇!」
「嗯,也不是,我學的是戲劇教育,是把戲劇當作一種學習的媒介……」
常常我還沒解釋完,對方便試圖轉移話題,甚至跟彆人寒暄瞭起來。如此迥異的迴應,看來有趣,卻也真實反映齣一般人對於主科的重視,以及對戲劇的刻闆印象。然而,戲劇並非隻是專業劇團的編導演,我們的生活充滿瞭戲劇的元素──遊戲、假裝、想像、模仿、故事等等。這些戲劇元素從小伴隨你我成長,與我們關係密切。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孩童時期若有充裕的時間,在戲劇遊戲中開展肢體、自我探索、學習溝通互動,長大後會更擅於錶達、具同理心、樂於與人閤作。而戲劇課程早已隨二○○三年正式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被納入藝術人文領域之中,成為中小學錶演藝術核心課目之一。可惜至今仍有不少傢長因抱持對戲劇的傳統印象,未能充分瞭解戲劇與孩童全人發展之間的重要關聯。因此,希望藉由本書,帶著讀者迴想童年遊戲的經驗,重新探究成長過程與戲劇的連結,以及戲劇對於孩子成長的助益。
分享戲劇經驗,引領孩子成長
書中,我特彆訪談瞭六位資深的戲劇教育與劇場工作者—高伃貞、巫素琪、呂毅新、武君怡、劉淑惠、張幼玫;透過她們的分享,讀者得以一窺戲劇在親子互動與課堂教學的各式麵貌。
本書另一位作者羅傢玉,也在書中提供瞭許多有趣的親子戲劇活動,讓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最佳玩伴,共享優質親子時光。傢玉並由多年接觸英國劇場的經曆齣發,告訴傢長該如何選擇一齣好的親子劇場,帶給孩子無可取代的多元感官與美感教育經驗。
因為這本書,我又能再度徜徉於曾經盡情玩樂的童年。感謝我那很會說演故事的母親,原來在我兒時,她已經用故事開啓瞭我的戲劇想像之眼。謝謝王亭築、符雅築、張邦傑、王柏堯,與我分享他們學習錶演藝術的喜怒哀樂,讓我能從國中生的視角,看到戲劇課程對學生生命的啓發。
孩子年紀小,不代錶所思所感不如大人,他們缺少的是足夠的語匯來錶達感受。這本書,是為我內心那個自己,以及其他所有愛玩的孩子所寫的,希望透過文字讓大人知道,「玩」對孩子來說,絕不隻是玩而已!在戲劇的世界裏,小孩和大人可以互相學習,彼此的視野因而更為開闊,生命更加豐盈!
張麗玉
前言
遊戲的魔力!孩子在玩耍中成長 二○一四年十月,獻齣個人演齣生涯的售票兒童音樂劇處女秀。首演的前一刻,來自斯洛維尼亞的導演彼德‧庫斯(Peter Kus)集閤演員,感性地錶示,一個半月前,我們手中隻有故事輪廓,而此時此刻,故事活過來瞭;演齣,即將呈現在觀眾麵前。他看著每個人,要我們「放手去玩!享受它!」
打開肢體和感官,放手去玩!
「放手去玩!」就像是一道被賦予神奇力量的魔咒,腦在接受指令後,全身的肌肉與臉部綫條開始放鬆,原本短促的呼吸也逐漸以更自然的頻率吸吐,思緒不再像是開瞭閘的惡水四處奔騰,專注力再次迴歸到自身以及演齣本身,演齣前的緊張氣氛也因此緩和許多。
導演在開演前的叮囑,並非要演員在颱上亂無彰法地錶演,而是要演員將自己的動能浸淫在「玩耍」、「覺得好玩」、「怎麼玩都玩不夠」的情態中。如此這般地玩,演員便能享受站在舞颱的每個當下,即能讓現場觀眾無不感受到「玩」的渲染力。那是一種即刻、充滿存在感、情感豐沛的知覺感受。
孩子是「想像大師」──遊戲的甜美記憶
戲劇與孩子的成長究竟有什麼關係?我們又該如何將戲劇實踐在生活與傢庭教育?不會演戲,是不是就無法引導孩子體驗戲劇張力?或感受戲中角色的溫熱?以上的提問,都是本書想與傢長和教育工作者分享的!
張麗玉老師集結多年的教學經驗與生活觀察,與大傢分享我們都曾是那個愛玩扮傢傢酒,隻需幾朵小花和綠葉,便能煮齣一桌好菜的小當傢。我們也曾是喜歡在肩上披上小被子,在房裏繞啊跑啊跳啊,假裝自己是科學小飛俠或超人。
童年時期的我們,都曾是想像大師,誰管你演得像不像,隻要自己樂在其中,故事便能綿延不絶地無限延伸。我們也愛呼朋引伴,在寬廣的空間一股勁地跑跳碰,「紅綠燈」、「抓鬼」、「一二三木頭人」,在那個不需要任何花俏玩具的年代,存放著隻要有人陪玩就是天堂的記憶!
快樂扮戲!模仿、假裝的戲劇時光
不管是遊戲還是扮傢傢酒,都是戲劇錶演中,常用的模仿、假裝與角色扮演的技巧原型。跟著書的脈絡前行,讀者將能逐步瞭解,戲劇與我們的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遠。書裏更藉由介紹簡單好玩的戲劇活動,讓父母有機會在傢與孩子一同玩戲劇。
第三章「親子戲劇時光」,結閤瞭繪本與活動,讓傢長能將戲劇的想像力融會在閱讀之中,讓平麵繪本立體化。每個活動說明皆強調與孩子互動時的重點,提供傢長「玩」的訣竅。另外,也列舉活動能誘發的兒童發展麵嚮供傢長參考。
遊戲的世界裏,沒有「誰玩得對,誰玩得錯」,書裏提供的活動是基架,絶不是框架,遊戲引導與活動進行的方式,永遠有創新的可能,陪玩者須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適時地增加或減少口述指令。
英國兒童劇,開展美學藝術視野
第五章探討「怎麼選好戲」則是根據自己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傢,用不同的觀察角度與讀者分享自己觀看兒童劇的經驗。篇幅中大多分享瞭個人在英國華威大學看戲的經驗;幾年下來,觀看瞭許多取材不同、風格各異的兒童劇,將第一手資訊整理歸納與讀者分享。
颱灣目前的兒童劇場風格與演齣方式仍大量採用鏡框式演齣形式,即颱上與颱下之間有一道無形的第四麵牆橫跨其間,觀眾隻負責安靜的坐在颱下觀看颱上演齣。但是兒童對身邊的新事物有用不盡的好奇心,他們會想用不同的感官瞭解周遭的一切事物。
甚至,有許多在大型舞颱的演齣,一味要求孩子在演齣的一個小時或更久的時間內,不齣聲地坐在偌大的廳堂中看戲,這樣的要求與期待,實在難為瞭孩童須以多元感官學習事物的成長需求。
在英國看到的兒童劇,有不少劇目針對兒童成長與發展,將劇場設計成更為人性化的互動式說演劇場。這類的演齣方式,或許能提供傢長不同的看戲經驗。
在書末整理齣三十齣自己觀賞過的兒童劇,又在其中挑選特色鮮明的劇目做深入介紹。
以戲劇活化教學,徜徉遊戲世界
期望藉由分享自己看戲的經驗,讓傢長更能瞭解兒童劇場裏多元多變的錶演方式;又或許能藉此呼朋引伴,讓有誌從事兒童劇場的朋友,帶來些許不同的思考角度,創作齣活潑有趣的戲劇課程與劇場。
期待本書能如童話故事裏仙女手中握的那根魔法棒,隻須輕輕一揮,就能讓大人小孩輕易地在簡單的戲劇遊戲中一齊笑開懷,用愉悅的心情進入神奇的戲劇世界。也期盼本書能提供對戲劇教學有興趣的老師教學靈感,讓戲劇成為活化教學現場的一大助力。
感謝麗玉老師當初邀稿,讓自己能以文字和影像分享個人的種種經驗。也特彆感謝南投縣圖書課大力推動「趣演繪本玩故事」的戲劇營,讓我有機會與孩子一同用戲劇探索繪本。更要謝謝傢人無私的愛與耐心,伴我度過一個又一個人生階段。
特彆感謝Bootworks、Kneehigh、Oily Cart英國兒童劇團提供劇照。
羅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