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2章 整合行銷傳播的定義與模式規劃
Unit 2-1 整合行銷傳播概念的演進及形成背景Ⅰ
有關「整合行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MC),亦有學者簡稱「整合行銷」(IM)或「整合傳播」(IC),亦有代理商從資料庫行銷的觀點,稱之為「整合直效行銷」(Integrated Direct Marketing, IDM)。
而學者Schultz則從社會的分化、新科技的出現及資訊流(Information Flow)的移轉等三方面,來推演出整合行銷傳播的形成。至於整合行銷傳播概念的興起,重要學者認為自有其特殊的背景因素存在。由於本主題內容豐富,特分五單元介紹。
一、整合行銷傳播概念的演進
「整合行銷傳播之父」Schultz(1996)從社會的分化、新科技的出現及資訊流的移轉等三方面,來論述消費市場的遞嬗,從當中推演出整合行銷傳播的形成如下:
(一)傳統市場(大眾行銷傳播模式):1970年代以前,這個傳統消費市場的特徵是因為製造商握有廠房、資金及生產技術而主宰整個市場行銷活動的進行,企業大量生產標準化產品,以相似價格,透過大眾媒體以單一廣告手法來接觸所有的社會大眾。此時的供應廠商也不多,消費者的教育及所得水準,多處在相對偏低的狀況下,而傳播媒介的發展也極為單純有限。
因為難以確認顧客及其購買行為,過去一百年來的大眾行銷模式,預設整個市場是單一化的大眾市場,多數的廣告規劃流程都是建立在1960年代Linear、Larry所描述的層級效果模式,消費者會歷經認知→知曉→喜愛→偏好→說服→購買等六個階段過程的消費行為,呈現出線性關係,在當時也僅能憑藉消費者態度研究來臆測其購買行為,只要行銷者透過媒體發送更多的訊息,則消費者會依循此路徑趨向終點,也就是採取購買行動。在這個模式的前提下,消費者是沒有差異的,也不論他們購買什麼產品。企業透過單向媒介管道及工具說服,就能輕易地建立全國性品牌,此時的市場並無整合行銷傳播的需求。
(二)新市場(消費者導向的行銷趨勢浮現):直至1970年代中期,因為商品條碼、POS購買點資訊系統、產品資料庫,以及民調統計軟體等新科技的出現,我們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了更具體的測試方式,從分析消費者對商品的反應,我們就能決定下一步的廣告及促銷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