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紅樓夢
  • 小人物
  • 文學
  • 古典文學
  • 文化
  • 社會
  • 曆史
  • 人物研究
  • 脂硯齋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紅樓夢》裏的「情」,濃烈如此,驚心如此,悲憫如此……

  《紅樓夢》的作者不斷思考「情」的意義,情深如此。
  「情」與「淫」,撲朔迷離,交錯糾纏成小說人物的沉淪與昇華。──蔣勛


  情,亙古不變的人生習題,《紅樓夢》裏寫得熾熱驚心的,莫過於「二尤」的悲劇吧。恣意狂放卻剛烈執著的尤三姐,渴望幸福卻苦受摺磨的尤二姐,失格不堪的賈珍、賈蓉,機心妒恨的王熙鳳;更有大膽追求愛情、不惜走嚮毀滅的司棋,引得寶玉為黛玉癡狂發病的紫鵑……殘酷鄙劣、深情眷戀、脆弱卑微又執迷不悟,如此動人心魄。

  一次一次讀《紅樓夢》的快樂,是反覆拾掇那些令人難忘的畫麵吧:芍藥落花中湘雲的酣睡、壽宴酒熱間芳官的耳墜、香菱的紅裙、迎春的花串、葡萄架下的馬蜂、飄颻的風箏、吟詩的鸚哥……交織成華麗與迴憶間,迷離恍惚的美。

  更有微塵眾生,旺兒、張華、鞦桐、張德輝、費婆子、夏守忠、彩雲、彩霞、傻大姐……他們來過,用自己的方式存在,又都走瞭,紛紛擾擾一場。

  《紅樓夢》的作者這樣說著小事,堅持著細節的記憶,地久天長;這樣書寫著傢族的墮落腐敗,在「刀斧之筆」與「菩薩之心」之間,權衡著智慧與慈悲。

  「情愛」與「繁華」的燦爛復幻滅,《紅樓夢》領悟透徹,且循此書,靜靜溫習。

深摯推薦

  小人物,大人生。蔣勛細讀紅樓,以現代觀點細說古今不變的人性,使我們更加敬佩曹雪芹,更感受到這部經典的可親可愛。──林懷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勛


  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聯閤文學》社長,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係。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著有:《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身體美學》、《漢字書法之美》、《吳哥之美》、《夢紅樓》、《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II、III》、《九歌──諸神復活》、《舞動白蛇傳》、藝術解碼五書、《秘密假期》、《孤獨六講》、《生活十講》、《新編傳說》、《欲愛書》、《大度‧山》、《多情應笑我》、《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手帖──南朝歲月》、《此生──肉身覺醒》、《新編美的曙光》、《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少年颱灣》、《萍水相逢》、《此時眾生》、《肉身供養》等書,以及各種有聲書。

圖書目錄

自序:情既相逢,與君兩無相涉

一 一條裙子
二 私密生日派對
三 芳官耳墜
四 花譜
五 汪恰鼻煙與依弗哪
六 溫都裏納
七 賈蓉與二尤
八 賈蓉──失格的人
九 三個「司機」
十 尤三姐
十一 鴛鴦劍
十二 馬蜂
十三 旺兒
十四 張華
十五 鞦桐
十六 尤二姐吞金
十七 張德輝
十八 桃花行
十九 風箏
二十 賈母八十歲
二十一 賈母──一棵大樹
二十二 滿床笏
二十三 費婆子
二十四 司棋
二十五 再說司棋
二十六 紫鵑
二十七 紫鵑與薛姨媽
二十八 夏守忠
二十九 彩雲和彩霞
三  十 傻大姐
三十一 迎春

結語:鸚鵡

圖書序言

自序

情既相逢,與君兩無相涉


  沒有想到,《微塵眾》第三集的序,會在旅途中陸陸續續寫。小說像風景,風景也像小說。

  從日本劄幌的支笏湖到丸駒祕湯,浸泡在與湖水平的露天風呂中,隔水遠眺風不死嶽。長長一條綫,兩座小丘,一尖一圓,很像趙孟頫畫的鵲山和華不注山。乾隆皇帝到泰山,經過鵲、華,想起宮裏的收藏,還特地快馬加急,取來「鵲華鞦色」,對著實景欣賞。乾隆是愛誇大張揚的人,故宮的書畫名作上都是他飛揚跋扈誇張的印記題跋。但他的確也有張揚的福氣,讓我想到《紅樓夢》裏的賈母。賈母過八十歲生日,大概是賈府富貴榮華的巔峰,巔峰也就是下坡的開始,然而她的下一代,不體察因果,就要怨恨受苦瞭。

  北海道很大,風景也都不同。大雪山在七月酷暑還積雪未融,山頭白皚皚一片瑩玉,山榖溪澗激流奔湍。有瀑布曰「銀河」、「流星」之瀧,很難想像,瑩玉潔白靜定,到瞭溪澗,如此飛揚濺洴,在風裏歑歑散成煙霞。

  富良野的紅豆頗富盛名,這次來看的,卻是看不到邊、起伏連天的金黃麥田,以及一片紫光迷濛的薰衣草,也是曠大無垠無涯。碧藍、金黃、紫艷、蔥綠,讓我想到這一集裏最漂亮明媚的芳官,寶玉生日那天,她的裝扮是小說中最美的畫麵之一。

  芳官是作者心疼的少女,她卻常男裝,有一個鬍人名字叫「耶律雄奴」,也有一個法蘭西的洋名字叫「溫都裏納」。

  在層雲峽山腳看到日本林業長官為山林設立的「樹靈碑」,巨石高聳,三個正楷大字,令人心中一動。我低頭閤十敬拜,覺得遍山萬韆樹木,霎時都能響應,風中婆娑,彷彿有靈。

  到瞭登彆,溫泉熱鬧之地,很像北投,觀光客熙來攘往。但是在「地獄榖」入口,還是看到一「庖丁塚」,方型長碑,上麵刻著「魚鳥菜供養之碑」。知福惜福,微塵眾生,若魚蝦、若禽鳥、若菜蔬,也都能得供養。硫磺榖濁煙濃霧,閻摩魍魎,彷彿鬼影幢幢,還是可以靜下心來,低頭閤十,為供養的肉身唸一遍經。「魚鳥菜供養之碑」,讓我想到林黛玉瀟湘館那一隻會嘆息的鸚哥。

  小暑後到瞭溫城,序將寫完瞭,每天就多齣時間走路。

  每天走路時間固定,走海港邊的森林,通常兩小時到三小時。如果貪看路邊偶然遇到的小事情,可能會多耽擱一些時間。但大約四小時左右,會把路走完。

  所謂小事,有時是忽然在森林深處看到一塘池水,水中都是紅色蓮花,紅蓮盛放,如一朵一朵的火焰。

  記得前年「春分」畫展,詩人?弦送一花籃,附一卡片,卡片上寫一句子:「愛如一火炬,萬火引之,其火如故。」

  好像是佛經的句子,我沒有查證,但是看到一池盛放紅蓮,無端就想起詩人所贈的詩句。

  森林有許多小徑通嚮港灣,走著走著,忽然眼前就是一片大水澎湃,巨浪礁石,視野開闊,與林木間小徑光影搖曳的幽靜十分不同。

  所謂小事,也就是在洶湧澎轟的浪濤間,忽然看到數隻海獺泅泳。一仰、一俯,姿態曼妙。海獺俯身潛藏下去一會兒,不多久,口中啣著獵物升起,便爬到鋪滿水藻的礁石平颱上,細細咀嚼享用牠剛捕獲的大餐。

  這不過是天地間微不足道的小事吧,幾隻海獺在礁石上吃魚吃蟹,夏日陽光亮麗,天空中原來棲止在林木樹梢的兀鷹,開始在近空盤鏇。

  鳶飛,魚躍,我們常覺得萬物各得其所,也難細查其中因果。

  不多久,兀鷹靠近礁石,看準目標,忽然低飛,展翼滑翔,姿態輕盈優美,無聲無息,低低掠過礁石。兀鷹翅翼掠過,數隻海獺迅速敏捷地躍入海中,潛藏在浪濤裏,霎時不見蹤影。我纔知道,兀鷹的低飛,原來也是要尋找捕食獵物。

  海獺的泅泳,兀鷹的飛掠,都輕盈美麗,使人忘瞭生存艱難。因為生存,微塵眾生也都練就連自己或許都並不一定知道的掠食時精準的姿態吧。

  賈母的福分

  讀《紅樓夢》,越來越記得一些小事,小到不能再小,卻一再浮現齣來,像兀鷹飛掠,像海獺潛泳,像第二十九迴清虛觀裏一個無名無姓的小道士。

  第二十九迴,賈府初一要到清虛觀打醮祈福,賈母、薛姨媽、王熙鳳都去,寶玉也去,闔傢大小,每個主人都帶著七、八個車伕、馬伕、丫頭、婆子,浩浩蕩蕩。

  作者這樣描述:

  隻見前頭的全副執事擺開,一位青年公子騎著銀鞍白馬,彩轡硃纓,在那八人轎前,領著那些車轎人馬,浩浩蕩蕩,一片錦綉香煙,遮天壓地而來。

  這樣一大傢子貴公子、貴婦人齣外,真的是「遮天壓地」吧,庶民百姓也都趕來圍觀。「遮天壓地」,像是說這一傢族外齣時的浩蕩排場,全副執事的陣仗;也像是說黑壓壓一大片、不知道為何如此興奮、趕來圍觀的群眾。

  榮國府一行人馬進瞭道觀,賈母要下轎,王熙鳳趕忙上前迎接攙扶,卻正好撞上一個失魂落魄從觀裏衝齣來的小道士。

  大概因為榮國府大隊人馬要來,道觀主持一早就發動所有小道士做清理工作,修剪花草,燈燭高燒,彩幡綉旗,裝點門麵。這個十二、三歲的小道士負責剪燈燭蠟花,太負責任瞭,剪到忘瞭時間。聽到鼓樂迎賓,知道人馬已經到瞭,嚇得沒處躲藏,手裏還拿著個剪筒,趕忙竄齣來,正巧就撞到王熙鳳懷裏。

  王熙鳳被撞到,怒不可遏,「便一揚手,照臉打瞭個嘴巴,把那小孩子打瞭一個筋鬥。」王熙鳳一麵打,一麵厲聲罵道:「小野雜種!往那裏跑?」

  小道士闖瞭禍,嚇壞瞭,被打在地上,剪子也顧不得撿,爬起來就要再跑。小姐們還沒下車,隨行的眾婆娘、媳婦圍得密不透風,小道士沒處鑽,眾人齊聲喝叫捉拿:「拿!拿!打,打!」

  賈母聽見喧譁,問是什麼事?王熙鳳迴說:「一個小道士兒,剪蠟花的。沒躲齣去,這會子混鑽呢!」

  賈母聽瞭,忙說:「快帶瞭那孩子來,彆唬著他。小門小戶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慣瞭的,那裏見過這個勢派?」

  賈母怕嚇到這孩子,窮人傢的孩子,沒見過這樣豪門貴族的陣仗,賈母說:「倘或唬著他,倒怪可憐見兒的,他老子娘豈不疼呢?」

  小道士被帶來見賈母,跪在地上,全身發抖亂顫。賈母問他幾歲,小道士一句話也說不齣來。

  賈母可憐這孩子,要賈珍帶齣去,給他錢買果子,還特彆叮嚀:「彆叫人難為瞭他。」

  《紅樓夢》的微塵眾生,也許是這一個無名無姓、偶然闖齣來的小道士吧。微塵眾生,想到兀鷹、想到水獺,想到水獺口中嚼爛的魚、蟹,想到林木間偶然相遇的一水塘,水塘中盛放的紅蓮,其實我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因果。

  賈母到清虛觀,是為祈福而來,這一迴的迴目說:「享福人福深還禱福」。連用三個「福」字──這麼有福氣的人,這麼多福分瞭,還要祈求幸福!

  我有時停下來想:「福分」是什麼?

  一生富貴榮華的老太太,這一天,動念可憐一個嚇得全身發抖的孩子,這便是她的「福分」吧。她對自己的榮華富貴知福惜福,她對卑微生命的驚慌恐懼有不忍,對自己擁有的生死予奪權勢有謹慎,也有謙遜。

  這就是「福分」吧。

  「彆叫人難為瞭他。」賈母這一句話,會不會像是清虛觀的晨鍾暮鼓,無論過往的人多少,無論聽到的人多少,無論聽懂的人多少,總要在清晨、傍晚,在心慌、心驚時,再一次敲響。

  賈母說這話時,王熙鳳就在身邊,但是,她可能一時還無法聽懂。小道士撞到她,她一巴掌打下去,斥罵「小雜種」,她生在豪門望族,嫁到豪門望族,她是有「福分」的人,但是,少瞭對自己榮華富貴的謹慎謙遜,王熙鳳也就少瞭賈母的「福分」吧。
王熙鳳後來對付尤二姐,手段狠戾殘酷,其實和她一巴掌打翻小道士一樣,沒有一絲不忍。她的榮華富貴,因此沒有瞭「福分」,不會長久。她下手毫不留情,她無法知道,自己也難逃因果。

  《紅樓夢》多讀幾次,恍惚覺得並沒有真正的主角。主角是誰?賈寶玉?林黛玉?青埂峰下那一塊頑石?靈河岸邊那一株絳珠草?

  讀到第六十三迴,賈寶玉、林黛玉都不見瞭,主角又彷彿是尤二姐、尤三姐。

  讀到第六十九迴,尤三姐、尤二姐先後死瞭,一個刎頸,一個吞金。她們來過,又都走瞭,紛紛擾擾一場,有人感嘆惋惜,有人落寞悽愴,但也就慢慢淡忘瞭。像礁石上殘留的魚骨、蟹夾,兀鷹、海獺都不會記得,浪潮來去,山與海都無動於衷,一點殘跡,很快也就沒有瞭蹤影。

  從鳶飛魚躍的港邊走迴森林,偶然遇見一池,池中有雲天倒影,紅蓮盛放,我還是欣喜萬分,覺得是一天裏莫大的福分。

  紅樓二尤

  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是突齣的,在一部大小說裏也非常獨立。把第六十三到六十九迴抽齣來,幾乎可以是完整的一個中短篇。戲劇裏早有人編瞭「紅樓二尤」,在舞颱上單單講這兩位女性的故事。但是看「紅樓二尤」,總覺得不是《紅樓夢》,編劇很完整,沒有遺漏什麼細節,導演、演員也都好,尤二姐的善良溫馴,尤三姐的潑辣叛逆,錶演都恰如其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覺得不是《紅樓夢》。

  每次看「紅樓二尤」,或者《紅樓夢》改編的戲劇、影視,迴傢就習慣再拿齣《紅樓夢》原書來看。想知道抽齣小說一部分改編成戲劇,和慢慢一日一日閱讀《紅樓夢》,到底不一樣在哪裏?

  以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來看,隻是大小說裏很小一部分。真的像礁石上殘留的魚骨蟹夾,浪潮來去,頃刻就不見蹤影。

  這兩個年輕女子,名義上是寜國府賈珍妻子尤氏的妹妹,算是貴族的近親。但是,其實並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尤二姐、三姐的母親尤老娘,是尤氏繼母,嫁過來時,帶瞭跟前夫生的兩個女孩兒,就是尤二姐、三姐。因此賈珍妻子尤氏,跟這兩個妹妹,不同母親,也不同父親。
  尤氏公公賈敬突然暴斃,喪事忙碌,沒有人料理,纔把繼母接來,在寜府看傢,尤老娘也就帶瞭兩個未齣嫁的女孩兒,一起住進賈府。

  大概知道一點身世背景,很快就能感覺到這兩個美貌的女子,其實齣身卑微,如同微塵眾生,有機緣住進榮華富貴的公爵府,似乎是幸運,卻都因為涉世太淺,天真無邪,對貴族男子玩弄人的手段無知,對權貴世傢作踐欺壓人的本事全無對抗能力,最後一一都死於非命。

  尤二姐、三姐的受辱、死亡,是大小說懺悔錄形式對傢族批判的關鍵。小說在這兩人陸續死亡之後,繁華就急轉直下,好像傢族盛旺上百年的福分已到盡頭。七十迴以後,雖然林黛玉試圖重建「桃花社」,賈母過八十大壽,看起來外錶冠冕堂皇,還興盛熱鬧,沸沸揚揚,然而內裏腐敗的氣味已經一陣一陣襲來,貪瀆、索賄、離散、死亡,接二連三,作奸犯科,藏汙納垢,接踵而來,傢族一步一步走嚮沒落,已經無法挽迴大局瞭。

  所以,尤二姐、尤三姐死亡,時常讓我想到賈母在清虛觀心疼護衛的那個小道士,賈母下令:不可以為難瞭這孩子。

  好像傢族盛旺的福分,原來是冥冥中的寬容。或許,慈悲、對生命不忍,都是福分的原點。雖然身在福分之中,自己知福惜福,也同時還是兢兢業業,為微塵眾生祈福,因為知道天地間有我們看不到的因果。

  「紅樓二尤」是大小說大因果裏不可分割的部分吧,抽齣來,可以獨立,但隻是故事;放迴整部小說中,就有瞭因果。

  尤二姐、三姐都漂亮,又都齣身「小門小戶」,賈傢豪門一嚮玩「美眉」為樂的男子,動念要染指瞭。關鍵的人物是賈蓉,他跟這兩個美貌阿姨都關係曖昧,他也知道自己老爸賈珍,也覬覦這兩個小姨子的美貌。賈蓉也看齣來堂叔賈璉對尤二姐有意思,就唆使賈璉瞞著王熙鳳,在小花枝巷買瞭房子,置辦傢具,金屋藏嬌,瞞著王熙鳳娶尤二姐為妾。
賈蓉知道王熙鳳凶,賈璉懼內,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讓笨賈璉花錢養女人,自己和老爸都可以抽空去玩。

  賈傢權貴男性的骯髒卑劣不堪,在尤二姐、尤三姐一段,全部曝露無遺。作者在寫自己傢族,一定心痛,然而他是在寫傢族懺悔錄,對兩個平民女性的受辱、死亡,念念不忘。

  《紅樓夢》的作者不斷思考「情」的意義,情深如此,然而作者開宗明義也說過:「情既相逢必主淫。」

  「情」與「淫」,撲朔迷離,交錯糾纏成小說人物的沉淪與昇華。尤三姐看穿瞭賈傢幾個男子玩弄她們姐妹的把戲,她在小說裏劈打賈蓉,摟著賈珍、賈璉玩「轟趴遊戲」。尤三姐豁齣來,大膽說:「將姐姐請來,要樂咱們四個一處同樂。俗語說『便宜不過當傢』,他們是弟兄,咱們是姐妹,又不是外人,隻管上來。」

  《紅樓夢》裏對女性肉體露骨的描寫,也集中在尤三姐一人身上:

  這三姐索性卸瞭妝飾,脫瞭大衣服,鬆鬆的挽個髻兒,身上穿著大紅小襖,半掩半開的,故意露齣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鮮艷奪目,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就和打鞦韆一般,燈光之下,越顯得柳眉籠翠,檀口含丹。本是一雙鞦水眼,再吃瞭幾杯酒,越發橫波入鬢,轉盼流光。

  「綠褲紅鞋」、「一痕雪脯」、「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檀口含丹」,這是《紅樓夢》裏最像《金瓶梅》的一段瞭。作者究竟在寫「淫」?或是寫「情」?顯然《紅樓夢》作者極力書寫尤三姐這一人物,她的「淫」與「情」,在傳統女性書寫裏,獨具一格。
戲劇改編的尤三姐,常常看到她「淫」的潑辣,卻不容易看到她「情」的深沉。
尤三姐似乎是被逼受辱到極點,用庶民百姓的「無恥老辣」反擊瞭。她戳破仕紳貴族虛僞假道學的麵具,她處處錶現「餳澀淫浪」、「淫情浪態」,顛覆權貴男性玩弄女子的把戲。

  作者說得好:「竟真是她嫖瞭男人,並非男人淫瞭她。」

  尤三姐是《紅樓夢》作者極力刻畫的人物,她像是警幻仙姑在人間的替身,是小說裏少數能夠徹底勘破「淫」與「情」的先知性人物,是能夠走齣「淫」、「情」迷障的領悟者吧。

  尤三姐玩瞭所有「淫」的把戲,卻堅守著內在心靈世界「情」的潔淨清明,她用鴛鴦劍自刎而死,魂魄迴來,最後對柳湘蓮說的是:

  「來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誤被情惑,今既恥情而覺,與君兩無乾涉。」

  這像是《紅樓夢》作者藉尤三姐之口說齣的「偈語」吧!

  尤三姐死亡於自己剛烈的執著,寜為玉碎,落入寜國府那樣骯髒的泥沼,也隻有以死亡完成自己的清潔乾淨。

  她對一生等待、最愛的人說:「與君兩無相涉。」

  我們有一天可以對最愛或最恨的人說「與君兩無相涉」嗎?

  我還是在想佛經上的一句話:「於一切有情無憎愛。」

  無「憎」無「愛」,憎恨和眷愛,海獺、魚蟹、兀鷹、水塘、紅蓮,或者眼前這一片像小說的風景,能夠無憎恨、無眷愛嗎?

  《紅樓夢》最終想說的「情」的領悟,沒有黏膩、沾著,沒有瓜葛、牽連,隻是「與君兩無相涉」吧!

  尤三姐與柳湘蓮的結局,或許是作者讓傢族眾多人物從「淫」、「情」糾結轉嚮結尾的一個重要預告。

  尤三姐走瞭,柳湘蓮恍恍惚惚,來到一所破廟,廟旁一個瘸腿道士捕虱,柳湘蓮問道士:這是哪裏?你是何人?

  道士笑道:「連我也不知道此係何方,我係何人,不過暫來歇足而已。」

  也許,微塵眾生,也都是「暫來歇足」吧。旅途漫長,每一處停留,也都是暫時來歇歇腳,或許並無關天地的因果。

  作者說:「情既相逢」,作者也說:「與君兩無相涉」……

蔣勛 二○一四年七月卅一日大暑立鞦之際於溫哥華

結語

鸚鵡


  許多人問我,寫《紅樓夢》的微塵眾生,寫瞭這麼多,最有印象的是誰?賈瑞?二丫頭?戴權?金釧?齡官?石呆子?

  朋友們問,我也在心裏過一過,也許真有一兩個人物是我印象特彆深的吧。像無名無姓的農村少女二丫頭,短短一段,跟寶玉也真隻是一麵之緣,但不知為什麼,我總惦記著她。寶玉迴頭,在農莊路口看到她,手裏抱著一個孩子,但一霎時,風馳電捲,車馬啓動,沙塵滾滾,就再也看不到二丫頭瞭。

  每一次看到這一段,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覺得心酸,熱淚盈眶。像記起自己生命裏一個無緣分的人,匆匆擦肩而過,迴頭看,想記住一點什麼,但什麼也記不住。真的是「風馳電捲」,都是微塵灰沙,全沒有瞭蹤跡。

  然而,微塵眾生,我細想一遍,彷彿記得的也不隻是二丫頭。我記起瞭鐵檻寺牆裏開的一株盛艷的紅梅,妙玉高傲潔癖,沒有人敢和她親近,但是寶玉去要瞭一枝,那紅梅插在梅瓶裏,紅艷奪目,全不像寺廟裏修行人的花,那麼驚人的紅,好像紅到要逼齣血來。

  我也想到賈母年輕時蒐在庫房裏的軟煙羅,上用的好紗,有雨過天青,有銀紅色的,有鞦香色的,賈母捨不得用,藏在庫房裏。一過幾十年,她想起來瞭,恐怕那樣珍貴的織品放久瞭,褪瞭色,都要長瞭黴斑,白白放壞瞭,就命令鳳姐拿齣來,給姑娘們做帳子簾子,給丫頭們做衣服裏子,還有剩的,就給鄉下窮老太婆劉姥姥兩疋。

  微塵眾生,原不隻是說人物,有色、無色,有想、非有想,一切存在的物質,《金剛經》裏都叫做「眾生」。

  我也對妙玉要砸碎的一隻成化窯的杯子念念不忘,幸好寶玉求情,那杯子沒有砸碎,送給劉姥姥做瞭禮物。

  人與人的緣分,人與物的緣分,物與物的緣分,都不可解,或者以為解開瞭,還是執著吧。

  像是妙玉,因為有潔癖,劉姥姥用瞭她的成化窯杯子喝茶,她就記恨那杯子,寜可砸碎瞭。

  我們也會如此無緣無故記恨一個人,或一件物嗎?或許,不是無緣無故,是真沒有「微塵眾」的緣分吧。

  我其實想起《紅樓夢》一開始的那一塊石頭,在青埂峰下,那時真是無緣無故吧。然而他,看到瞭一株草,他為草澆水灌溉,草越長越茂盛,就要惹齣緣故來瞭。石頭和草,也是「微塵眾」。

  「微塵眾生」,我還想起林黛玉瀟湘館廊下架子上養的一隻鸚哥。

  最初看《紅樓夢》,對這鸚哥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三十五迴,林黛玉迴瀟湘館,一進門,這鸚哥會叫丫頭雪雁:「雪雁,快掀簾子,姑娘來瞭。」

  這樣靈慧,已經讓我嘖嘖稱奇,接下來更令人嘆為觀止,這鸚哥會學林黛玉「長籲短嘆」。我青年時讀到這裏,就盼望自己養的狗也能如此嘆氣,如此知道主人的憂傷喜悅,必定可以做更親的知己吧。

  還不隻如此,嘆氣完,這鸚哥就飛到架上,唸齣黛玉作的〈葬花吟〉中的句子:「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盡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鸚哥唸詩」,記憶太深刻瞭,我後來在大學教書,還念念不忘這鸚哥。我那時年輕,不夠包容,每遇到冥頑不靈的學生,功課老做不好,心裏就想:不如養幾隻鸚哥!

  《紅樓夢》拍成新連續劇,我沒有看,但是聽說為瞭這鸚哥屬於哪一種禽鳥,究竟鸚鵡能不能唸詩,引起過很大的討論。

  不知道當時有沒有劇組的工作人員參考過狄尼森(Isak Dinesen)寫的《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其中就有一段寫到一隻鸚鵡,也能用古希臘語唸七世紀女詩人莎孚(Sappho)的詩。

  這一段有關鸚鵡的故事,也是文學裏讓我念念不忘的,與《紅樓夢》裏林黛玉的鸚哥有得媲美。

  作者狄尼森是丹麥貴族,住在非洲肯亞,種咖啡、狩獵,一生傳奇,她的《遠離非洲》是自傳,寫動物禽鳥,寫自然森林,寫部落土著,都有二十世紀初歐洲覺醒的白人獨特而動人的觀點。因為是親身經曆,也特彆與今日有些書房作傢自我膨脹的囈語不同,很真實,也發人深省。讀過多次還會想讀,有黃宇瑩、劉粹倫不錯的中譯本。

  《遠離非洲》有關鸚鵡的故事,在書中隻是一個小小片段,像一個極短篇。故事是一個丹麥老船長講給作者聽的,大意是:老船長十六歲時,跟父親齣海到新加坡,水手上岸後都去妓院,他在妓院遇到一個中國老嫗,老嫗問他從哪裏來?他說丹麥。老嫗有一隻鸚鵡,是她年輕時愛戀她的英國貴族送的。她帶著這隻鸚鵡,在國際港口的妓院學瞭各種語言,但是,她始終解不開英國貴族教鸚鵡唸的那幾句。試瞭很多次,都沒有人能懂。老嫗沒有試過丹麥文,想這十六歲青年來自遙遠國度,或許解得開吧?

  我讀到這裏好緊張,不知道這丹麥青年能否解開老嫗一生沒有解開的謎語。

  老嫗帶來鸚鵡,讓牠唸那英國貴族留給她的句子。鸚鵡一個字一個字唸,唸得很慢。丹麥青年聽懂瞭,不是丹麥文,是古希臘文。他懂的古希臘文不多,卻正好可以解開這幾句莎孚的詩。

  丹麥青年翻譯給老嫗聽,「她抿著嘴,瞇著一雙鳳眼。語畢,老嫗又請他再說一次,邊聽邊點頭。」(紅桌文化譯本)

  除瞭《紅樓夢》裏的鸚哥唸〈葬花吟〉,這是另一個我聽過關於鸚鵡最美的故事。

圖書試讀

〈鴛鴦劍〉

尤三姐是《紅樓夢》裏突齣的人物,她總讓我想到《史記‧列傳》裏的「遊俠」、「刺客」,想到荊軻,想到聶政或豫讓,為一個自己堅持的信念,不在意他人可能不屑一顧,不在意旁觀者訕笑辱罵,可以義無反顧,走嚮死亡。

她也讓我想到四麵楚歌時圍睏於垓下、在慷慨悲歌的項羽麵前引頸自刎的虞姬,生命對她們來說,可以這樣豁達灑脫,沒有計較牽掛。

華人受儒傢的價值觀影響,世俗文化裏並不歌頌尤三姐這類的悲劇生命形式。儒傢歌頌的悲壯的死亡,是要在「忠」、「孝」名目下的「捨身」或「成仁」,像文天祥,像史可法,像史傳中疑點重重的嶽飛,即使僞造,也要做齣一個儒傢忠孝式的英雄榜樣。像中國文革時「創作」齣的樣闆人物──雷峰,政策上作假,僞造齣一個典型楷模,但是,十數億人的民族全國風行,沒有人敢有異議,個人有一點懷疑,就要被批鬥至死。

沒有異議是「大同」的理想嗎?「大同」是一個多麼偉大的社會理想,然而「大同」的社會,可以包容「大不同」的生命形式嗎?可以容忍從「大同」、「幸福」裏斷然齣走的孤獨者,像尤三姐嗎?

《紅樓夢》為一個懷抱著鴛鴦劍自刎而死的女性立傳,尤三姐自盡時,作者用瞭「玉山傾倒」的典故,這是《世說新語》裏形容嵇康的句子。尤三姐也讓人想到嵇康嗎?那個對世俗禮法不屑一顧的南朝的孤獨者。

嵇康如此美,他醉酒傾倒也如玉山崩裂,令人驚動。他對鄉願者不屑一顧,他對唯唯諾諾的庸懦者不屑一顧,他對攀緣巴結的小人不屑一顧,他最終要帶著絕世的高亢之音《廣陵散》走嚮刑場,他的罪名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於今,有敗於俗。」

禮教殺人的名義常常是「敗俗」,尤三姐也死於「敗俗」,誹聞、傳言、八卦的「俗」殺死瞭尤三姐。

尤三姐在《紅樓夢》裏主要的情節,隻有第六十五和六十六兩迴。六十五迴裏,她「無恥老辣」地戲弄辱罵瞭紈褲權貴賈珍、賈璉,自此之後,她就全麵錶現齣寜為玉碎的悲劇個性。

用户评价

评分

颱灣這邊的書店裏,關於《紅樓夢》的書籍琳琅滿目,但大多是圍繞著寶黛釵、賈府興衰等主綫展開的。我常常覺得,雖然那些故事固然精彩,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直到我看到《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這本書名,纔仿佛抓住瞭我的閱讀癢點。一直以來,我都很想瞭解那些在賈府底層辛勤勞作的僕人們,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他們有沒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他們是如何看待那些錦衣玉食的主子的?又或者,那些偶爾齣現在書中,名字都懶得細寫的親戚、鄰居、甚至是街頭賣藝的小販,他們的人生軌跡又是如何的?《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經典,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構建瞭一個極其真實、極其龐雜的社會生態,而這個生態,絕不僅僅是依靠那些核心人物來維係的。正是那些“微塵眾”,構成瞭這個世界的土壤和根基。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到這些人物的內心深處,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的生存智慧,去發現那些被隱藏在時間洪流中的閃光點。

评分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這個書名,就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瞭我一直以來對《紅樓夢》的某種閱讀期待。在我看來,《紅樓夢》的偉大,絕不僅僅在於那些風華絕代的公子小姐們,更在於它所描繪的那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結構,而這個結構,恰恰是由無數個“微塵眾”所組成的。那些默默無聞的丫鬟、小廝、僕婦,甚至是那些偶爾齣場的親戚故舊,他們的生活軌跡、他們的悲歡離閤,纔是構成《紅樓夢》真實肌理的重要部分。我一直覺得,曹雪芹的筆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配角”,每一個人物,無論大小,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因此,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我們可能在閱讀原著時輕易忽略的人物,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情感掙紮,以及他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更加貼近現實的《紅樓夢》世界,感受到那些“微塵”們在時代洪流中,微小卻堅韌的存在。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讓我第一眼就很有共鳴。老實說,我一直對《紅樓夢》裏那些光鮮亮麗的大少奶奶、風流纔子們的故事有點疲乏,反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像丫鬟、僕人、甚至偶爾齣現的街頭藝人,他們的生活軌跡、喜怒哀樂,纔更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曹雪芹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不僅描繪瞭賈府的興衰,更在字裏行間留下瞭無數“微塵”的印記,每一個小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義和故事。我總覺得,正是這些“微塵”構成瞭《紅樓夢》這個龐大而真實的社會縮影,沒有他們,賈府的繁華便失去瞭根基,那些所謂的“大傢族”也不過是空中樓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就知道,這絕對是我一直想讀的那種解讀方式。我特彆期待能從書中看到那些在主綫故事中被忽略的細節,比如寶玉身邊的小廝們,他們如何伺候寶玉,他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勾心鬥角;比如劉姥姥這樣的鄉下人,在賈府經曆瞭什麼,又如何看待這個繁華的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讓他們不僅僅是背景闆,而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個體。

评分

收到《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這本期待已久的書,心情真是難以言喻。作為一個從小就被《紅樓夢》的魅力所吸引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帶我深入瞭解書中那些“非主流”角色的作品。這一次,我滿懷希望地翻開瞭它。書名中的“微塵眾”這三個字,精準地概括瞭我的閱讀興趣所在。在那些華麗的辭藻、精美的服飾、跌宕起伏的傢族命運之下,隱藏著的是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他們沒有顯赫的傢世,沒有驚人的纔華,他們的命運往往隨著主子的興衰而起伏,甚至他們的名字都可能在曆史的長河中被遺忘。然而,正是這些“微塵”,共同編織瞭《紅樓夢》那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他們的辛酸、他們的堅持、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希望,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真實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盞明燈,照亮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角落,讓我們重新認識《紅樓夢》的世界。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從這些“小人物”的視角齣發,去解讀那些我們熟悉的故事,又會發掘齣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洞見。

评分

拿到《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這本書,心裏湧起一股久違的親切感。我總覺得,《紅樓夢》之所以能夠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除瞭它宏大的敘事和深刻的哲學思考,更在於它那些鮮活生動的人物群像。而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一直對那些在權力中心邊緣遊走、命運如同風中飄絮的小人物充滿瞭好奇。這本書的書名“微塵眾”,就恰恰點齣瞭我的這份閱讀偏好。我常常在閱讀《紅樓夢》原著時,會不自覺地去留意那些在華麗府邸中默默無聞的身影,比如那些負責打掃庭院的婆子,那些為小姐們梳頭的丫鬟,那些在廚房裏忙碌的廚子,甚至是那些偶遇的、說著幾句閑話的鄉鄰。他們的存在,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卻構成瞭《紅樓夢》世界最真實、最接地氣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情感糾葛、以及他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存狀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為這些“微塵”賦予生命,讓我們看到他們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即使他們身處卑微,也同樣擁有豐富的情感和值得被講述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