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

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此書先從胡適的《白話文學史》掀起轟轟烈烈的新文學革命開始,並以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與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對胡適《白話文學史》以至於新文學的逆向論述,以呈現新文學運動中新、舊兩陣營以至於在新文學陣營內部的頡頏書寫。1949年之後,文學史的書寫基本淪為政權確立之論述,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為他帶來無盡的批判與屈辱,唐弢等人歷時二十多年所集體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塑造了官方主宰現代文學史書寫的樣板,而身處海外的夏志清則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立意抗衡,並企圖勾勒出不受時代影響的文學「大傳統」。20世紀的文學史的書寫,既可見文學的發展,而文學史家的姿態,思維之所向,更是百年中國風雨飄搖之縮影。

  此書名為《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乃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不滿」指的是文學史書寫的不圓滿而致有嶄新的書寫的出現,時代在改變,思潮亦隨之,「不滿」是永恆的現象,亦是學術動力之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岸峰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文學博士,現任職於香港大學。研究範圍涉及中國詩學、魏晉文學、文學史以及現當代中國小說。著述包括在香港出版的《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2014)、《詩學的政治及其闡釋》(2013)、(戰國策》(2013)、《世說新語》(2012)、《神話的叩問: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2012),以及2011年在大陸出版的《沈德潛詩學研究》與《疑古思潮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胡適與顧頡剛》(獲「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獎」二等獎)。

圖書目錄

推薦辭 i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2
二、文學史的書寫及其意義 3
三、獨立成科與政治干預 9
四、「重寫文學史」的思潮 15
五、非偶然的擦身而過 20
六、現代文學史的分期問題 24
七、章節安排 27

第二章 革命與重構:胡適的《白話文學史》
一、前言 30
二、文學史的革命 31
三、白話文學的範圍 35
四、重構的跋涉及其不足 40
五、「上卷」之外的補闕 57
六、疑古思潮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及其影響 59
七、結語 64

第三章 發憤以抒情: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
一、前言 66
二、錢基博生平及其文學旨趣述略 68
三、文.文學.文學史 70
四、文學史觀:「返本修古」與「有往必復」 74
五、態度之轉變 77
六、文學史方法論 94
七、治文學史之意義及其目的 97
八、結語 107

第四章 追源溯流,旁敲側擊: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
一、前言 110
二、文學.原始文學.純文學.俗文學 112
三、治文學史的方法 121
四、追源溯流:公安派與新文學運動 125
五、旁敲側擊:八股文之提倡 128
六、「理想國語」之構思 135
七、結語 143

第五章 開山之作與政治審判: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
一、前言 146
二、開山之作 148
三、書寫模式:開始、性質、領導思想及分期 152
四、重點修訂 156
五、政治審判及其影響 163
六、兩個版本的比較 165
七、結語 179

第六章 政治宰制與書生遺恨: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一、前言 184
二、毛澤東思想的影響 187
三、政治宰制的文學史書寫模式 197
四、作家的評價問題 204
五、文學史家及其意識 213
六、想像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220
七、結語 224

第七章 政治頡頏,建構傳統: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一、前言 226
二、政治傾向與「文學價值為原則」 227
三、「大傳統」的建構 231
四、從文學史的書寫到政治立場之爭 250
五、文學的鄉愁 255
六、反省與檢討 258
七、結語 260

第八章 總結 261
徵引書目 264
後記 274

圖書序言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20世紀肇始,中國已有文學史的書寫。1904年,在北京京師大學堂授課的林傳甲(歸雲,1877-1922)編寫了第一本中國文學史。1同年,在蘇州東吳大學,黃人(摩西,1866-1913)也正編撰作為教材的《中國文學史》。2 1917年,適值五四運動爆發,由胡適(適之,1891-1962)與陳獨秀(仲甫,1879-1942)所領導的新文學運動亦燃起燎原之火,胡適所書寫的《白話文學史》更掀起了百年文學史的高潮,此書既揭開白話文學史書寫之潮流,更引來無窮的思索。其後,周作人(周櫆壽,星杓,1885-1967)的《新文學的源流》與錢基博(子泉,1887-1957)的《現代中國文學史》雖姿態互異,各具心思,均先後對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及其文學史觀作出挑戰與修訂。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風雲色變,現代文學史之書寫成為政權確立之政治論述,民國時期文學史書寫之思想激盪,渺難再期。王瑤(昭琛,1914-1989)的《中國新文學史稿》出版後,不為官方所接納,招來無盡批判,遂有唐弢(越臣,1913-1992)等人奉命集體編寫之《中國現代文學史》,而海外的夏志清(1921-2013)卻早以《中國現代小說史》,獨自抗衡大陸以官方意識形態書寫現代文學史之流弊。百年以來的文學史書寫,可謂曲折而坎坷。

二、文學史的書寫及其意義

1. 性質
在中國的學術傳統中,歷來「文」、「史」不分家,從《戰國策》到《史記》,既是歷史,亦是文學。關於文學與「文學史」之別,以及兩者之功能,錢基博有如下闡述:

夫史以傳信。所貴於史者,貴能為忠實之客觀的記載,而非貴其有豐厚的主觀的情緒也,夫然後不偏不黨而能持以中正。推而論之,文學史非文學。何也?蓋文學者,文學也。文學史者,科學也。文學之職志,在抒情達意。而文學史之職志,則在紀實傳信。文學史之異於文學者,文學史乃紀述之事,論證之事;而非描寫創作之事;以文學為記載之對象,如動物學家之記載動物,植物學家之記載植物,理化學家之記載理化自然現象,訴諸智力而為客觀之學,科學之範疇也。不如文學抒寫情志之動於主觀也。3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