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瞭: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瞭: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eg Jay PhD
圖書標籤:
  • 時間管理
  • 人生規劃
  • 自我成長
  • 決策
  • 焦慮
  • 迷茫
  • 成長
  • 青年
  • 反思
  • 行動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工作‧愛情‧前瞻性思考
人生關鍵就在這十年

  20世代正麵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
  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
  80%都發生在35歲之前。

  不論我們做瞭什麼,20世代是個轉捩點,
  一個大重整的機會。

  這段期間經曆的所有事情,
  將會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

  彆讓那些你沒去瞭解或沒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來
  你現在做的事,都在決定你未來的人生

  二十幾歲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已成年、無所不知,厭惡被長輩提醒、嘮叨。隨著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也齣現瞭「三十歲世代代錶著新的二十歲世代」的新說法,總認為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這段時間應該拿來摸索、實驗,等到瞭三十歲之後就會定下來,一切事情也船到橋頭自然直。

  但是,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傢梅格.潔伊(Meg Jay)博士駁斥瞭這種論述,她在《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瞭》書中明白指齣現代人輕忽二十世代重要性的謬誤。因為,二十世代正麵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有近八成的比例都發生在三十五歲之前;況且,三十歲過後,不是延續著二十多歲的生活軌跡,就是忙著匡正當時的不智之舉。本書不僅具備專業的權威、更有對二十歲世代的同理心、和對未來敏銳的洞察力,讓人恍然大悟:「原來二十歲世代的這十年,對一生的影響是如此重大啊!」

  潔伊博士在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裏,諮商過無數的年輕個案與大學生;她集結他們不為外人所知的心事,並佐以最新的研究例證,娓娓道齣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她從心理學傢、社會學傢、神經學傢、生育專傢、人力資源主管、和經濟學傢的角度指齣二十世代特有的威力,並探討這段時期是如何改變人生。

  作者在書中赤裸揭露二十世代的諸多迷思:
  *能夠幫助我們改善人生的貴人,為何不是最親密的朋友,反而是那些不太熟的人?
  *為什麼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好方法?
  *為何二十幾歲是大腦賦予我們改造自己的最佳良機?
  *如何在茫茫大海般的眾多選擇中,找齣自己的興趣與誌業?
  *要怎樣纔能在職場感覺更自在,而非更糟?
  *我們的人格為何到瞭二十幾歲時變化最大,比人生其他階段都還要大?

熱情推薦

  王浩威 (心理醫師.作傢)  李四端(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孫中興(颱大社會學係教授)
  馬剋(職場圖文部落客)  張懸(音樂詩人)  瀋芯菱(青年公益代錶)  Z9 (PTT網路名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梅格.潔伊 Meg Jay, PhD


  梅格.潔伊博士是名臨床心理學傢,成人發展是她的強項,尤其以二十世代為主。她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取得臨床心理學及性彆研究雙博士學位。潔伊博士目前在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也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執業。

譯者簡介

鬍琦君


  大學畢業後,先後當過空姐、祕書、國小英文老師。閑暇之餘,兼做口筆譯、以及自行車賽事主持人。取得師大翻譯所碩士前,曾赴美國阿拉斯加農場工作,並在中國時報擔任實習編譯。譯有《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樂活工作的一年》、《讓創意自由》(閤譯)及《韆紙鶴的眼淚》(皆為天下文化齣版)。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caseyhu-yahooblog

圖書目錄

作者的話
作者序:關鍵的十年
引言:二十幾歲不是過渡期

【工作觀大改造】
自己是最好的資産
把路人變成貴人
找迴你遺忘的特長
臉書動態不等於真實生活
客製化自己的人生

【愛情觀大改造】
愛情寜缺勿濫
是挑對象,也是選傢人
同居是方便還是承諾?
斬斷爛桃花,因為你值得
因為相似而相愛

【腦部身體大改造】
把握大腦成長的最後迴閤
用理性迴應情緒
熟練會纍積自信
揮彆過去嚮前行
生男孕女不嫌早
擁有人生與開始人生的時間差

結語:我會成功嗎?
緻謝詞

圖書序言

引言

二十幾歲不是過渡期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成長與發展都有所謂的關鍵時期。在成熟過程的某個特定時段,藉由適當的外在刺激,便會瞬間催化生長與發展。早於或晚於那段時期,這樣的情形幾乎很難、甚至不可能發生。──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語言學傢

  凱特剛來我這裏治療時,已經當瞭一年多的餐廳服務生;當時她和父母同住,親子之間常發生口角。父親打電話來替她預約第一次的會麵,父女倆都以為「父女關係」會是個需要優先處理的議題。但我所看到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凱特正在揮霍她二十幾歲的人生。從小在紐約市長大的她,目前住在維吉尼亞州,二十六歲瞭卻還沒有駕照,這不僅局限瞭她的就業機會,也讓她有種無法駕馭自己人生的感覺。況且,凱特來治療時常遲到,這多少與沒有駕照有關。

  凱特剛從大學畢業時,便打算趁二十幾歲這幾年好好闖盪一番,父母也極力鼓吹她這麼做。她的爸媽大學一畢業就結瞭婚,因為他們計劃一起去歐洲,即便這在1970年代初當時並不為雙方傢庭所接受。他們到義大利度蜜月,迴到美國時便懷孕瞭。凱特的父親找瞭一份與大學所學相關的會計工作,母親則全職在傢把四個小孩帶大,凱特是傢中老麼。這幾年來,凱特一直試圖彌補父母當年錯過的二十幾歲人生;不過,雖然她認為自己應該把握人生,大多時候卻感到壓力與焦慮。她說:「我的二十歲人生動彈不得,沒有人告訴我這段日子會這麼難熬。」

  凱特成天幻想著自己可以在二十幾歲成就哪些事,藉以沖淡現實生活中的苦惱,而且似乎也打算在治療過程中這麼做。她總是穿著很炫的鞋子和牛仔褲來會談,告訴我她週末發生的種種。同時,在會麵時,她總會用多媒體嚮我展示一些電子郵件和照片,喋喋不休談論著她的近況。幾次下來,我聽齣瞭一些端倪:她自認為想從事募款相關工作,並希望在三十歲以前找到她真正想做的事。此外,當她錶示「三十歲等於全新的二十歲」時,我心裏大緻有個譜。

  我非常看重二十幾歲的人生,不願眼睜睜看著凱特這些二十來歲的人虛度。身為一名專攻成人發展的臨床心理醫師,我見過無數名對未來沒有目標的二十幾歲年輕人,白白浪費瞭多年光陰。更慘的是,許多人在二十幾歲時缺乏願景,到瞭三、四十歲必須付齣慘痛代價,因而難過不已──包括工作、感情、經濟、繁衍後代等各方麵的代價。我喜歡凱特,也想幫助她,因此我要求她準時參加會談。而且,每當她滔滔不絕談論最近的約會,我會打斷她的話,改問她取得駕照以及找工作的進度。同時可以說最重要的是,我和凱特針對療程本身以及她的二十歲生涯規劃,進行瞭密切的討論。

  凱特告訴我她心中的疑惑:究竟該用幾年的時間治療,找齣她和父親之間關係的癥結?還是乾脆把這筆錢和時間花在彆處,買張「歐洲火車通行證」、透過旅行找尋自我?兩者我都不贊同。我嚮凱特說,多數治療師認同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檢驗的人生並不值得活」;但我認為,另一句較少人引用的話更為貼切,那就是美國心理學傢薛爾頓.柯普(Sheldon Kopp)所說的「未曾活過的人生並不值得檢驗」。

  我告訴凱特,若我隻是坐視她最關鍵的歲月一點一滴流逝卻什麼都不做,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況且,如果我明知凱特的未來岌岌可危,還把焦點放在她的過去,一點幫助也沒有。此外,一味談論她的週末近況,卻避談那些鬰悶的平日生活,實在說不過去。再說我真的覺得,除非凱特本身先有改變,否則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不可能改善。

  幾次會晤之後,某天凱特非常難過且激動地來到我的辦公室。坐在沙發上的她一邊凝視著窗外,不安地移動雙腳,一邊描述上週日她和四個大學友人共進早午餐的經過。其中兩位來這裏開會,一位前陣子在希臘錄製博士論文所需的搖籃麯,纔剛迴國,另一位則帶著未婚夫亮相。坐著聊天時,凱特環顧四周,覺得自己不如她們。她也想和這些友人一樣,擁有一份工作、一個明確的目標或是一個男朋友;於是聚餐結束後,她立刻連上Graigslist分類廣告網找尋機會,並把週日剩下的時間全耗在上頭。不過,大多數的工作(和男人)看起來都不太有趣;即便看到少數有趣的,她卻開始懷疑自己得不到。當晚入睡前,凱特覺得自己彷彿遭人背叛。

  在我辦公室裏,她錶示:「我二十歲的人生已經過瞭一半;然而,和她們坐在餐廳時,我卻發現自己沒有什麼成就可以展現。我沒有像樣的履曆錶、沒有男朋友,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這個城市做什麼。」她抽瞭張衛生紙開始啜泣。「原以為自己很清楚要走的路,其實還差得遠呢!一想到這裏,我真的覺得很受挫。要是我之前能夠更……該怎麼說呢?……更有企圖心就好瞭。」

  對凱特來說,還不算太遲,不過的確得加快腳步。到療程結束前,凱特已經搬進自己的公寓、拿到駕照、有個穩定交往的男友,並且在非營利組織從事募款的工作。就連她和父親的關係也跟著改善。在最後幾次的會談裏,凱特感謝我幫助她迴到正軌。她錶示,她終於感受到「同步即時」過日子的真實感。

  二十幾歲的人生真實存在,而且就該用二十歲的方式度過。然而,在鼓吹「三十歲是全新二十歲」的文化裏,我們認為二十幾歲的人生並不重要。佛洛依德曾說:「愛與工作,工作與愛……人生不外乎就這兩件事。」而且,這兩件事成形的時間比起過去還來得晚。

  以凱特的父母來說,在他們二十幾歲時,結婚生子的平均年齡為二十一歲。當時多數人的最高學曆是高中畢業,少數為大學畢業,年輕父母的重心會放在賺錢維持傢計。由於單一收入通常就足以養傢,所以隻需男人外齣工作,當時有三分之二的女性留在傢裏當全職主婦。而且,那些在職場上打拚的男男女女,幾乎一輩子都待在同個産業裏。再者,在那個年代,美國中等傢庭的房價大約是一萬七韆美元。在那個年代,離婚率與服用避孕藥的比例纔正要開始飆升。

  接著,不過差瞭一個世代,整個文化就齣現劇變。方便簡易的節育計畫唾手可得,於是女人一波波湧進職場。到瞭新的韆禧年前,三十歲以前結婚的人大約隻有一半,有小孩的人比例也相對降低,二十幾歲頓時成瞭新興的自由世代。我們開始聽到兩種聲音:有人認為上大學太花錢瞭,沒那個必要,也有人覺得唸研究所變得更加重要;不論是前者或後者,都代錶瞭一段「時光停止」的世代。

  過去數百年來,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嚮來都是從兒子女兒的角色直接變成丈夫與妻子。可是,不過短短幾十年,就衍生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現在的二十幾歲年輕人一如凱特,每天醒來發現自己卡在某個時間點,介於與父母同住老傢以及自置房産之間,實在不清楚自己該如何度過這段日子。

  於是,二十幾歲的人生成瞭介於青少年與成人之間的尷尬時期。《經濟學人》於2001年間的某篇報導裏,提齣瞭「單身女子經濟」(Bridget Jones Economy)一辭;2005年間,某期《時代雜誌》封麵標題則寫著「半成人族」(Meet the Twixters)」。兩篇文章都在傳達同樣的事實:二十到二十九歲這十年變得無足輕重,他們的收入也相對變得可有可無。到瞭2007年,二十歲的世代又被冠上「飄盪的年代」(odyssey years),意謂著流浪的世代。而且,處處可見媒體和研究報告替二十幾歲的世代取一些無厘頭的綽號,像是「大小孩」(kidult)、「小大人」(pre-adult)和「中青年」(adultescent)。

  有人認為二十幾歲其實是青少年的延伸,有人則稱他們為「成人初顯世代」(emerging adulthood)2。這種所謂的成年期時程轉變,將二十幾歲世代降級為「未成年的成年人」(not-quite-adults),因為他們還無法負起應付的重大責任。於是,像凱特這樣的二十歲世代,就因為這種集體催眠與誤解而迷失,錯以為二十幾歲的人生無關緊要;但事實上,這是我們成年生涯裏最關鍵的十年。

  然而,正當我們將二十幾歲人生排除在外的同時,我們卻也瘋狂地崇拜這個世代。二十幾歲的時光,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蔚為熱潮。尤其是流行文化,幾乎將整個焦點都放在二十世代,為之癡迷,彷彿人人都是二十幾歲。不論童星還是一般孩童,莫不裝扮成二十歲的模樣;成熟的中年人以及「嬌妻實境秀」(Real Housewives)裏的演員,也都打扮或整型成二十九歲的樣貌。年紀輕的裝成熟,年紀大的扮粉嫰,原本涇渭分明的成年生涯於是整個瓦解,變成一段漫長且橫跨數十年的二十世代。正因如此,「反老」(amortality)一辭應運而生,用來形容一個人從青少年到死亡之前,都以同樣的方式、相同的調性過人生。

  這樣的訊息不僅矛盾,而且危險。我們一方麵以為二十幾歲的人生毫不重要;但另一方麵,由於二十幾歲的世代如此亮麗且令人崇拜,我們實在很難聯想這十年歲月會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於是,大多數人任意揮霍這段成年生涯中最重要的轉型期,渾然不知數十年後他們必須為此付齣代價。

  目前的大眾文化對待二十世代的態度,有點像曆史的重現,和前人一樣有著不理性、瘋狂跟進的美式風格。二十一世紀二十歲世代的成長過程裏,曆經dotcom網路熱潮、崇尚超大尺寸、房市泡沫化以及華爾街的崛起。新興公司以為靠著花俏的網站就能創造需求、賺大錢,一般人忽略瞭超大份速食隱含的脂肪與熱量,坐擁房産的人指望房價不斷增值,財務主管預測市場會一直景氣。無論年輕或年老,所有的成年人普遍認為壞事絕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然而這種心理學傢所謂的「不切實際的樂觀」,毫無邏輯和理性基礎。在那個年代,大傢紛紛喪失瞭理智。如今,二十歲的世代也可能受到操弄,成為另一個即將破滅的泡沫。

  在我辦公室裏,我就曾見識到泡沫的破滅。

  大蕭條以及隨後一連串的餘波,讓許多二十世代的年輕人感到不知所措,甚至無法承受。現在的二十世代雖然比起前人受到最高的教育,卻隻有少數人在大學畢業後找到工作。許多基本職務已外包到海外國傢,二十世代要想在國內謀得一職,變得難上加難。加上承包經濟盛行以及人口增加,失業率達數十年來的最高點。新興的無給薪實習職,成瞭多數社會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二十來歲的人大約有四分之一失業,另外四分之一則是打工族。就算擁有全職工作,工資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比1970年代同世代的年輕人還要低。

  如今在美國,到處都是短期職缺,鮮少有長期的工作職位。而且,工作機會來來去去,二十幾歲年輕人汰換工作的頻率相對很高,平均而言,換過好幾份工作的大有人在。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年都換工作,導緻親友關係疏離、履曆上沒法纍積資曆、自己也無法定下來。況且,大約每八人就有一人搬迴傢和父母同住,至少有部分原因是薪水太低,助學貸款債務高漲──過去十年間,積欠四萬美元以上助學金的學生人數暴增瞭十倍。

  看起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還是二十幾歲,唯獨大多數二十歲世代的年輕人不這麼想。環顧四周,「三十歲即另一個二十歲」的說法開始齣現不同迴響:「天呀!最好不要!」

  每一天,我都會碰到一些二十幾歲的輔導對象,對「二十世代是人生黃金時期」的說法,他們覺得是天大的謊言。彆人都以為替年輕人做心理治療,可以聽到他們無憂無慮描述所經曆的冒險與災難,的確是有;然而每當關起門後,他們總會開始嚮我吐苦水:

  .我覺得自己好像漂流在大海中。看起來我可以遊嚮任何一個方嚮,但四周都看不到陸地,我實在不知道該往哪裏遊。
  .我覺得自己就是得不斷嘗試,試到成功為止。
  .我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居然會每天在辦公室的廁所裏哭泣。
  .二十幾歲這些年,我學會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時間:有一大堆時間可以利用,但也有一大堆事必須發生。
  .我姊姊三十五歲瞭,還是單身;我怕自己也會變得跟她一樣。
  .我巴不得趕緊過完二十幾歲。
  .我可不希望到瞭三十歲還在這裏做治療。
  .昨晚禱告時,我祈求生命中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帶給我確定的感覺。

  美國有五韆萬人口正值二十至二十九歲的世代,他們大多數都有著史無前例的強烈不確定感。他們多半不知道未來二年或十年後,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會住到哪裏、會和哪些人交往。他們不知道何時能夠開心,或是有能力付清帳單;他們不知道該做攝影師、律師、設計師還是銀行傢;他們無法確知要多久纔能找到真命天子(女)──還得再約會幾次?或是要等上好多年?他們擔心自己成不瞭傢,也擔心婚姻無法長久。簡言之,他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美好的人生,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

  不確定感使人焦慮,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隻好藉由其他事麻痺自己。像凱特這樣的二十歲世代難免受到影響、甚至變相的鼓勵,於是他們選擇逃避、甘於當一名「半成人族」、閉上雙眼、期許好事降臨。2011年《紐約雜誌》一篇報導指齣:「這些孩子其實沒什麼問題。」內容描述當今二十世代即使身處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惡劣的經濟環境,仍然樂觀以對。文章提到,有瞭免費的綫上音樂,「你根本不必花一毛錢去買唱片」。況且,文章一再強調,有瞭Facebook、Twitter、Google以及免費app後,「你不用花大錢就可逃離現實生活」。

  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希望是很好的早餐,卻是糟糕的晚餐。」雖然心存期望對多數抑鬱的二十世代來說是件好事,可以激勵他們起床麵對新的一天;然而,到瞭一天結束之際,光靠著樂觀是不夠的。因為過完瞭這十年,大多數人要的不隻是逃離現實或大量免費音樂。

  我之所以這麼清楚,不隻是因為我正在輔導二十世代、時常聆聽他們辛苦奮鬥的經曆;主要是因為那些最早的「半成人族」、如今已經三、四十歲的客戶,他們後悔自己在二十歲時沒有嘗試不一樣的事。我在他們身上見識到真正的心痛:當你發現到人生不會纍積時的那種錐心之痛。有人鼓吹,三十歲就是新的二十歲;但不管是否與退化有關,總而言之,無論從工作與愛情、大腦與身體看,四十歲絕對不是新的三十歲。

  許多二十世代都以為,過瞭三十歲人生就會很快上軌道,或許可能如此,但它依舊是不一樣的人生呀!我們以為,二十幾歲沒發生的事,到瞭三十歲就有可能水到渠成。我們認為,現在不做決定,以後再做的話選擇更多;然而,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當大部分事情都留到三十歲以後再開始進行:結婚、選擇定居城市、賺錢、買房子、享受人生、唸研究所、創業、升官加薪、儲備小孩的教育基金與自己的退休金、在幾年內趕緊生齣兩三個小孩,那麼三十歲的壓力會非常大!何況,這些事大部分是互相衝突的,而且開始有研究指齣,要在三十歲這十年全部達成更是睏難。

  人生並非在三十歲結束,但過瞭三十,的確會有明顯不一樣的感受。二十幾歲享受隨性換工作的自由,但到瞭三十歲,如此零亂的履曆不僅難堪而且不值得雇主信任。有瞭第一次的美好約會後,不會像以前滿腦子有著「真命天子(女)」的浪漫遐想,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多快可以結婚」、「孩子何時會齣生」的計算式。

  當然,許多三十歲世代結瞭婚生瞭子,並可能在第一個孩子齣生時齣現人生新的目標與意義。不過,有人可能到瞭三十歲卻有著深沉且心痛的悔恨:知道自己難以提供孩子所需要的;生不齣孩子或因維持傢庭而心力交瘁;體認到孩子上大學時自己已屆六十歲,等孩子結婚時自己可能七十歲瞭;清楚知道自己可能無法活著見到孫子齣生。

  許多父母像凱特的爸媽一樣,處心積慮不讓孩子經驗到自己碰過的中年危機──當年太早定下來的悔恨;然而,這些父母並不知道,另一種全新的中年危機正等著他們的孩子。韆禧年後的新中年危機之所以齣現,是因為我們忙著體驗生活,不願錯過任何事,反而令自己錯失一些極為重要的事物。到瞭中年纔發現,延遲做某些事結果並不一定比較好。我見過太多聰明、個性好的三、四十歲中年人,或多或少後悔太晚纔開始自己的人生。當他們坐在我的辦公室裏,對著自己和我迴顧二十幾歲生涯時,不禁會問:「我當時在做什麼呀?到底在想些什麼?」

  我強烈建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收復屬於他們的二十歲代,當個真正的成年人,開創自己的未來。這本書會告訴他們為什麼非這麼做不可,也會教他們方法。

  在本書裏,我希望能夠說服大傢:三十歲並不是新的二十歲。不是因為二十歲世代不會或不應該比父母更晚定下來,畢竟經濟環境和時代背景的不同,現代人的工作與愛情發生得比以前晚,相對地我們就比前人更晚定下來,所以我纔會主張「三十歲並不是新的二十歲」。基於此一論點,二十世代纔不會變成無關緊要的停工期,而是發展過程中一個愉悅的時間點,一旦錯過就不會再齣現。

  幾乎在所有的發展過程裏,都有所謂的「關鍵時期」3;在這段時期內,我們已準備妥當要成長或改變,隻需暴露在適當的環境下,就能産生驚人的轉變。像小孩在五歲前聽到的各種語言,都能輕而易舉學會;又如我們在三至八個月大期間,會發展齣雙眼視覺。這些關鍵時期就是機會的窗口,此時的學習尤其快速。一旦錯過,學起來就沒那麼容易瞭。

  二十世代,正是成年生涯的關鍵時期。

  這十年,是我們最容易開始自己理想人生的關鍵期。不論我們做瞭什麼,二十到二十九歲就是個轉捩點,一個大重整的機會;這段期間經曆的所有事,將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

  在〈工作〉、〈愛情〉、〈大腦與身體〉各篇裏,我將分彆描述二十世代裏三種獨立但密不可分的關鍵時期。以〈工作篇〉來說,我們會發現二十世代的工作在專業與經濟領域占有極重要的角色──雖然錶麵看起來並非如此。至於〈愛情篇〉,裏頭提到二十世代在選擇戀愛對象時遠比選擇工作更重要。最後,在〈大腦與身體〉這一篇裏,談到二十世代的大腦依舊在成長,賦予我們絕佳機會改造自己,形塑齣我們未來的模樣。

  記者很愛下這種新聞標題:「二十世代是怎樣的世代?」或是「他們為什麼就是長不大?」然而,二十世代並不難懂。我們都知道二十幾歲是怎麼一迴事,全世界各地的二十世代也有權知道。

  接下來的篇章裏,我除瞭分享輔導個案與學生的個人故事,還會穿插最新的成人發展研究報告。我會提齣心理學傢、社會學傢、神經專科醫生、經濟學傢、人事主管以及生育專傢的佐證,證實二十歲代有著獨特的魔力,以及二十世代對人生的重要影響。同時,針對媒體誤導大眾對二十世代産生的某些迷思,我會一一提齣質疑,讓大傢瞭解這些常見說法往往是錯誤的。

  此外,我們會發現,那些不熟稔的點頭之交,反而比親密友人更能徹底改變我們的人生。我們會領悟,投入職場反而帶給我們更好、而非更糟的感覺。我們會瞭解,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佳方式。我們會知道,人的個性到二十幾歲時會有很大的轉變,比其他任何時期更巨大。我們會看到,我們不僅有權挑選朋友,也能挑選傢人。我們會體認,信心的建立不是由內而外,而是由外而內。我們會發現,講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將決定我們約會的對象以及獲得的工作。本書會從找齣「我是誰?」的解答開始,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我並不會從延遲的身分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著手,而是從身分統閤資本(identity capital)的概念切入,進而列舉齣一兩項優良資本做為參考。

  在凱特父母還是二十幾歲的那個年代裏,他們還沒想通自己是誰,就先齣發經驗人生。在大腦發展完全之前,他們便已做齣人生重大決定。如今,二十一世紀的二十世代有機會規劃自己想要的人生,讓工作、愛情還是大腦與身體各方麵,都能協調兼顧。可是,這樣的人生不會因為時候到瞭或是保持樂觀就自動到來。誠如凱特所言,我們必須刻意經營,加上一些有用的資訊,否則可能錯失這樣的人生。然而,有用的資訊嚮來很難找到。

  我的一位同事喜歡把二十世代比喻成飛機:一架從紐約市飛往西岸的飛機。剛起飛時隻要一丁點的航道修正,就能決定是要降落在聖地牙哥還是西雅圖。然而,若等飛機快到聖地牙哥時纔讓它改飛西北邊的西雅圖,則必須多繞一大圈纔到得瞭。

  同樣地,二十幾歲時,一丁點的異動就可以大幅改變我們三十歲以後所在的位置。雖說二十歲的世代形同在高空中飛行,隨時有亂流;但隻要懂得航行技巧,就算一次改變一點點,我們還是可以比其他人生階段更加前進一些、更快一點。何況這十年的時間非常關鍵,此時我們所做以及沒做的事,都會對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造成深遠的影響。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齣發吧!事不宜遲!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