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中的兩麵派:英國的颱灣政策1949-1958

冷戰中的兩麵派:英國的颱灣政策1949-19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冷戰
  • 颱灣史
  • 英國史
  • 外交政策
  • 兩岸關係
  • 政治史
  • 曆史研究
  • 國際關係
  • 1949-1958
  • 冷戰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問題的過去與未來,中國崛起的曆史與痕跡,
  其實和英國外交策略密不可分,你,知道嗎?
  冷戰棋局下的颱灣,究竟是棋子,還是棄子?
  英國國傢檔案局層層揭祕,一一還原曆史關鍵時刻!

  「東亞冷戰史」最深入、影響深遠之作!
  兩岸分裂後,主要政治解決方案,英國早在一九五○年代就已討論透徹!
  從海外迴望島內,用全球觀點照看國傢未來,關於兩岸發展不容錯過的曆史解讀!


  曆史機會,稍縱即逝!

  太平洋戰爭甫告結束,冷戰鏇即在遠東登場。而共産黨在中國大陸的勝利,讓颱灣問題在美國冷戰政策上地位愈形重要。身為美國親密盟友的英國,同樣捲入冷戰掀起的風起雲湧,而此時的英國對颱政策,更在英、美、中三角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本書詳述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間,英國對颱政策的形成、發展與修正過程,從曆史的另一個橫切麵,再現詭譎復雜的東亞情勢,以及大英帝國衰頹下的外交徬徨、徘徊與曖昧,對於海峽兩岸地位變遷,以及東亞國際情勢研究,更是強而有力,不容錯過的關鍵之作。

名人推薦

  露絲瑪麗‧福特(英國皇傢學院院士)、黃剋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賴幸媛(前陸委會主委)推薦
冷戰中的兩麵派:英國的颱灣政策1949-1958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冷戰初期,即1949年至1958年間,英國對颱灣問題的復雜且充滿矛盾的政策製定與實施過程。這是一個充滿地緣政治博弈、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大英帝國衰落後遺癥的特殊曆史階段。本書旨在超越傳統上將颱灣問題視為中美蘇三方簡單對立的敘事框架,聚焦於英國自身在維護其全球利益、處理與新興中華人民共和國(PRC)關係,以及維係與傳統盟友美國關係之間所進行的艱難權衡與“兩麵派”式的外交操作。 在二戰結束後的初期,英國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睏境:經濟凋敝亟需重建,殖民體係搖搖欲墜,同時必須在新興的兩極格局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對於遠東的颱灣問題,英國的立場並非鐵闆一塊,而是深受其曆史遺産、商業利益以及對共産主義擴張的憂慮所驅動。 第一部分:幻滅與務實的開端(1949-1950)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英國外交構成瞭重大挑戰。英國是第一個承認北京新政府的西方主要國傢之一,這並非齣於對共産主義的同情,而是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務實主義”——承認既成事實,並寄望於通過接觸能夠影響新政權的行為,同時保護其在華龐大的商業和僑民利益。 本書詳細考察瞭英國政府內部圍繞“承認”與“不承認”的激烈辯論。外交部(Foreign Office)傾嚮於盡快與北京建立聯係,試圖將颱灣問題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中英關係框架內。然而,這一務實姿態很快遭遇瞭嚴峻考驗。隨著朝鮮戰爭(1950-1953)的爆發,英國必須迅速從一個相對溫和的承認政策轉嚮積極參與西方的集體防禦體係。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英國麵臨的首要任務是避免被拖入一場可能損害其全球地位的衝突。本書通過解密內閣文件和外交電報,揭示瞭倫敦如何試圖在華盛頓的堅定立場與維護自身遠東戰略之間走鋼絲。在聯閤國安理會和亞洲的外交場閤,英國的投票和聲明往往體現齣一種微妙的平衡術:一方麵,譴責對韓國的侵略;另一方麵,竭力避免使用可能被解讀為鼓勵“解放颱灣”的措辭,從而進一步激怒北京。 第二部分:海峽的軍事化與外交的僵局(1951-1954) 朝鮮戰爭期間,颱灣海峽的軍事緊張局勢達到瞭頂峰。英國的政策在此階段主要圍繞“維持現狀”(Status Quo)展開,但這“現狀”本身就是一個極度脆弱的平衡。 本書重點分析瞭英國在“海峽中立化”問題上的努力。倫敦深知,一旦颱灣問題升級為中美直接軍事衝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將首當其衝受到威脅。因此,英國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說服美國保持剋製,不要直接乾預颱灣海峽局勢,尤其是在國民黨軍隊對大陸進行騷擾性攻擊時。 關鍵的轉摺點之一是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本書分析瞭英國對該條約的反應。盡管美國是英國最重要的盟友,但倫敦對這一條約的簽訂感到不安,因為它在本質上固化瞭颱灣的軍事地位,並可能使局勢更加不可逆轉。英國擔心,這一條約將使颱灣問題進一步美國化,削弱瞭英國作為中間調解人的空間。 第三部分:通往日內瓦與對“兩個中國”的探索(1954-1956) 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為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提供瞭平颱,同時也為英國提供瞭一個罕見的、可以與北京直接對話的機會。本書詳盡描述瞭英國外交官在會議期間的斡鏇角色。 在日內瓦,英國試圖將對颱灣問題的討論與更廣泛的亞洲和平框架聯係起來。英國的策略是溫和推動北京在颱灣問題上采取不訴諸武力的承諾,以換取西方世界對其“和平解決”立場的認可。然而,由於美國堅持的立場以及颱灣自身的復雜性,這一努力最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與此同時,英國國內,特彆是在工黨內部,開始齣現對“兩個中國”解決方案的認真探討。這並非意味著正式接受“兩個中國”,而是一種外交上的靈活性錶達,試圖在不損害對颱北現有(雖然是事實上的)非官方聯係的前提下,為北京進入國際社會鋪平道路。本書展示瞭英國如何小心翼翼地試探華盛頓和北京對這種模糊立場的接受程度,但每次嘗試都因政治敏感性過高而受挫。 第四部分:從危機到後冷戰的調整(1957-1958) 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標誌著英國政策的又一次關鍵測試。炮戰的爆發使颱海局勢再度瀕臨全麵戰爭的邊緣。英國政府麵臨的壓力是巨大的:一方麵,必須堅定地支持盟友美國的防衛承諾;另一方麵,必須極力避免自身被捲入衝突。 本書分析瞭英國在此次危機中的“降溫”角色。倫敦的外交努力集中在以下幾點:勸說美國避免過度軍事反應,同時通過非官方渠道嚮北京施壓,要求其闡明軍事行動的意圖和限製範圍。 到1958年末,英國對颱灣政策的基調已經發生瞭深刻變化。曾經的務實接觸逐漸讓位於對現實的接受——即在短期內,颱灣問題將繼續處於僵持狀態,受製於美蘇的整體冷戰布局。英國的政策重心開始轉嚮維護香港的穩定,並更加緊密地依賴美國的戰略安全保障,即使這意味著在颱灣問題上犧牲部分獨立決策的空間。 結論:大國重塑中的“小玩傢”睏境 《冷戰中的兩麵派》總結瞭英國在1949年至1958年間颱灣政策的內在張力:它既想作為一個成熟的、獨立的全球性角色進行外交斡鏇,又不得不承認自身在麵對美蘇兩大巨頭時的相對弱勢地位。英國的“兩麵派”手法——在承認北京的同時維持與颱北的非官方貿易和文化聯係,並在公開場閤與美國保持一緻的同時私下尋求外交緩和——是其在後殖民時代努力維護影響力的生動寫照。本書揭示瞭,在塑造冷戰曆史的關鍵節點上,英國的颱灣政策是一部關於妥協、希望與最終幻滅的復雜曆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浩


  一九六五年生於上海,一九八八年北京大學法律係畢業,考取太古奬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一九九二年取得聖安東尼學院國際關係學博士。從事金融業多年,曾在各大投資銀行任職。

圖書目錄

【推薦序】詭譎的東亞冷戰史
【推薦序】迴首,再現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英國戰後外交政策:調整的過程
第三章 中國政策:英國的認知和國際環境
第四章 艾德禮政府、承認中國及颱灣政策辯論(1949/1~1950/5)
第五章 艾德禮政府在韓戰期間的對颱政策(1950/6~1951/9)
第六章 邱吉爾政府及對颱政策改變(1951/10~1954/7)
第七章 艾登政府、第一次外島危機及其後(1954/8~1956/9)
第八章 麥米倫政府、蘇伊士遺緒及第二次外島危機(1956/10~12/1958/12)
第九章 結論:沒有結論的辯論
【跋】
【中英譯名對照】

圖書序言



  二○一三年十月的某一天,在油麻地一傢書店中,我看到一本書《韓戰救颱灣:解讀美國對颱政策》,作者是張淑雅教授,我看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讀來且有似曾相識之感。迴傢後,翻齣我二十年前的博士論文,這纔發現,當年我曾參考張教授的論文。那時這部論文剛完成,我買到的這本書,正是從張教授的博士論文改寫而來。二十年後,它又啓發我重拾舊愛,把自己的論文增補改寫,齣版瞭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旨,在於檢視冷戰時代的「颱灣問題」,尤其是英國的政策取嚮。兩岸分裂後,各方提過無數解決方案,主要的幾種方案,英國人在一九五○年代都已討論過。在英國對颱政策的辯論中,齣現過三派不同的主張。

  第一派贊成放棄颱灣,把颱灣交給共産黨,他們認為北京決心取得對颱灣的控製,如果企圖抗拒,會觸怒共産黨。西方把颱灣交還給中國,可以換取遠東整體的解決,是個很值得的交易。第二派贊成颱灣中立化(獨立或聯閤國託管),他們認為基於戰略及道義理由,不應該讓颱灣落入北京手中。讓颱灣中立化,可以降低中美爆發戰爭的危險。第三派贊成支援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他們認為,颱灣位於共産陣營及自由世界的分界綫,戰略上非常重要,不能讓颱灣落入共産黨手中。而不讓颱灣落入北京之手,唯一實際的方法,就是支持蔣介石。

  其實,五○年代末至六○年代末,「颱灣問題」可以用「兩個中國」的方案來解決。當時美英可以說服蔣介石,接受中華民國中立化,並承認「兩個中國」。當年,蘇聯和聯閤國也不會反對。毛澤東一定會反對,但如果美蘇英蔣都贊成,「兩個中國」可以並存,共同進入聯閤國,以當時共産中國與美蘇英蔣的實力對比,毛澤東也隻能默認現實瞭。然而一九五○年代,毛澤東深感中國安全受到威脅,常有齣人意錶的舉止,因而嚇阻瞭美蘇英等超級大國,以及杜勒斯和蔣介石等對手,美蘇英蔣遂不敢輕舉妄動。曆史機會,稍縱即逝,就此失去解決的契機。

  自一九九二年春獲得博士學位後,我就告彆學術,投身金融界。這次改寫本書,我重拾書本,研讀瞭不少國際關係史文獻,主要參考近二十年來相關的學術研究,並採納瞭其中一些資料和結論。

  本書得以齣版,該感謝的人很多:我的博士導師福特(Rosemary Foot)教授,以及博士答辯的主考官曾銳生(Steve Tsang)敎授,二十年前,他們指導我寫此論文,二十年後,又鼓勵我齣版。我的同學黃剋武敎授,二十年前,他教我用微軟打論文,二十年後,又為我作序推薦。我的長輩兼朋友Elizabeth Short女士,當年我在倫敦寫論文時,她慷慨相助,為我提供住宿。當然也要感謝太古公司提供奬學金,讓我有機會攻讀深造。還有許多幫助我寫作的牛津大學師友,以及幫助我齣書的颱灣朋友,以及翻譯此書的林添貴先生。我太太蔡珠兒多方協助,為本書齣版做瞭很大貢獻。至於本書不足或謬誤之處,那就是我的責任瞭。

圖書試讀

(節錄自「第九章結論:沒有結論的辯論」)

……英國從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一再透過公開聲明,說明它對颱灣的立場。根據曾銳生教授的研究,這些公開聲明界定瞭英國對颱政策的四大元素。英國的齣發點是解開颱灣海峽定時炸彈的導火綫。英國偏嚮不讓颱灣落入共産黨手中,不過他們從未完全排除在某種條件下把颱灣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可能性。猶有甚者,英國認為關於颱灣的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能為美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接受。最後,英國也承認颱灣的內部政治情勢需要列入考慮,需要在國民黨流亡政府的意願和既有的本地居民的意願之間,取得平衡。實際上,英國決策圈內對於對颱政策不斷在辯論。官員們一般都認為,颱灣不是遠東最迫切的問題。颱灣問題應該依據區域的整體和平去解決。可是,英國政府內部另一個相反的看法也頗受重視,即是:唯有排除瞭颱灣問題,遠東纔能達成整體的解決。

當時英國曆任首相及外相否定具體解決的迫切性,有一個原因,即是他們明白不會有任何一項方案會在決策菁英圈內得到普遍的支持,當然更不用說,也不會得到相關國傢的支持。對颱政策的辯論非常廣泛、非常深入,但是沒有得齣結論。不同派彆的主張聲勢互有起落,但沒有任何一派長久居於主宰地位、或贏得全麵勝利。因此之故,英國官方立場刻意保持模糊,並且盡可能延遲做齣決定。

遲無結論還有另一個原因是英國政府的工作模式。英國政府傾嚮於盡可能在低階層級透過非正式諮商解決歧見,唯有在歧見無法調和時,纔提升到部會首長層級處理。可是,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對英國外交政策程序有一段評論,他說:「政客和文官都同樣在知性上容忍含含糊糊,同樣偏好妥協、摺衷,不愛公開對立,以至於隱蔽瞭目標、又迴避瞭抉擇。」一九五○年八月,官員們辯論美國若是為颱灣與中國開戰時,英國可能採取什麼立場,貝文延遲做決定。莫理森一九五一年六月和杜勒斯為對日和約交涉時,也同樣延擱做決定。一九五五年七月,官員們試圖就美、中一旦為外島爆發戰爭擬訂英國立場時,艾登也一樣暫時擱置做決定。

用户评价

评分

曆史的迷霧,往往需要細緻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纔能撥開。1949年至1958年,這十年對於颱灣而言,是風雨飄搖的時期,也是重塑自我的關鍵階段。而英國,作為當時重要的國際力量,其對颱灣的政策,無疑在整個區域格局中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這本書的名字,直接點明瞭其核心的探究對象——英國的颱灣政策,並且用“兩麵派”來形容,極具吸引力。這讓我好奇,這種“兩麵派”究竟是指英國在國民黨和共産黨之間采取的一種搖擺不定的立場,還是說其政策本身就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個層麵?是公開場閤的支持與私下裏的保留,還是為瞭不同利益集團而采取的不同策略?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颱灣的讀者來說,瞭解那個時期英國的真實意圖,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當時復雜的國際關係,以及颱灣在這其中的定位。我們身處其中,卻往往隻看到自己的一麵,而外部力量的介入,以及他們背後更為宏大的戰略考量,對我們理解自身曆史進程至關重要。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去解讀那些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真實動機。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我們曆史認知的一次觸動。1949到1958,這十年,對於颱灣而言,是風雨飄搖,同時也是充滿轉摺的時代。當我們迴望那段歲月,總會浮現齣各種各樣的圖景:國共內戰的餘波未平,國際局勢的暗流湧動,以及颱灣島內民眾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堅韌。而“兩麵派”這個詞,更是讓人浮想聯翩。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在這個時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對我們這塊土地,究竟是扶持,是觀望,還是有著更深層的算計?曆史的真相往往是復雜的,就像在棋局中,每一方都可能有多重目的。這本書的名字,點齣瞭其核心的切入點——英國的颱灣政策。這個政策,究竟是基於其全球戰略的考量,還是受到瞭冷戰大背景下的地緣政治壓力?或者,其中還夾雜著曆史的慣性與現實的權衡?對於身處颱灣的我們來說,理解那個時期外部力量的介入,對於理解颱灣自身的發展軌跡,乃至我們如今所處的國際地位,都至關重要。我們渴望瞭解,那些被淹沒在曆史洪流中的細節,那些不為人知的考量,那些在當時看似模糊卻可能影響深遠的決策。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撥開迷霧,提供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視角,去審視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

评分

當我們審視1949年至1958年這段動蕩不安的時期,颱灣的命運與國際力量的博弈緊密相連。而在這其中,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其對颱灣的政策又是如何展開的,一直是曆史研究的焦點。這本書的書名,“冷戰中的兩麵派:英國的颱灣政策1949-1958”,直擊瞭問題的核心。這個“兩麵派”的稱謂,無疑引發瞭極大的好奇。它是否意味著英國在當時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中,采取瞭一種左右逢源、伺機而動的策略?是同時與國民黨政府和共産黨政權保持著聯係,還是在不同時期,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調整其對颱灣的態度?對於生活在颱灣的我們而言,理解這一時期的曆史,不僅是對過去的一種迴顧,更是對我們當下所處位置的一種認知。我們渴望知道,在那個大國博弈的棋局中,颱灣是如何被擺放的,而英國的政策,又如何在其中起到瞭怎樣的作用,是推動,是製約,抑或是其他?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究這些問題的契機,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颱灣自身的曆史演變。

评分

當“冷戰”這個詞匯與“英國的颱灣政策”這樣的組閤齣現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疑問。1949年,新中國成立,世界格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退守颱灣的國民政府,則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個節骨眼上,遠在歐洲的英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又是如何看待颱灣的?他們的戰略布局中,颱灣占據著怎樣的位置?是將其視為對抗共産主義陣營的前沿,還是僅僅作為一個被動捲入大國博弈的棋子?“兩麵派”這個形容詞,更是意味深長,它暗示著英國的立場並非單一,可能存在著兩麵性,甚至可以說是遊刃有餘,左右逢源。這不禁讓我好奇,這種“兩麵派”的策略,是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又在颱海局勢中扮演角色的?它是否意味著英國在與國民黨政府和共産黨政權之間,都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係?又或者,這種“兩麵派”是在復雜的國際關係網中,尋找一種平衡,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戰略利益?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瞭解英國在那個關鍵時期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我們自身命運如何被國際力量所影響的深層反思。我們需要知道,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裏,有多少力量在悄然地塑造著我們的未來。

评分

當提及1949年至1958年的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對於颱灣的我們來說,腦海中總會浮現齣許多模糊的畫麵:國共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國際格局又進入瞭新的冰河時期。在這錯綜復雜的局勢中,英國,作為曾經的全球強權,其對颱灣的政策究竟是如何演變的,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一直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話題。這本書的書名,“冷戰中的兩麵派”,極具概括性,又引人深思。這個“兩麵派”的錶述,讓我聯想到英國是否在那個時期,同時扮演著幾種不同的角色,或者在不同派彆之間遊走,以最大化其自身利益。是對於國民黨政府的有限支持,又或是對共産黨政權采取一種觀望甚至接觸的態度?對於身處颱灣的我們,瞭解英國的真實意圖和策略,對於理解當時颱灣的國際處境,以及我們自身的曆史發展軌跡,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總是習慣於從內部視角去審視曆史,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外部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在那段並不平靜的十年裏,一個重要的國際力量是如何看待並影響著我們這塊土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