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畫筆:媒體漫畫看全球時事,從柏林圍牆倒塌到敘利亞內戰

反抗的畫筆:媒體漫畫看全球時事,從柏林圍牆倒塌到敘利亞內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an-Christophe Victor
圖書標籤:
  • 媒體漫畫
  • 政治漫畫
  • 時事評論
  • 國際關係
  • 曆史
  • 文化
  • 敘利亞內戰
  • 柏林圍牆
  • 漫畫
  • 反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本政治漫畫集在本質上,就是一本曆史書!

  ★匯集250幅國際最佳的媒體漫畫,以幽默刻劃時事、以藝術對抗現實。
  ★收錄近九十位當代最活躍的媒體漫畫傢,看他們手拿畫筆反抗獨裁、追求民主。
  ★迴顧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至2012年敘利亞內戰的全球重要事件。
  ★這是認識世界當代曆史、培養全球國際觀,並喚醒政治意識的最佳書籍。

  故事拉開序幕是在1989年,那是個全球地緣政治闆塊劇烈震盪的年份。將德國乃至歐洲分為兩半的柏林圍牆一夜之間垮下來;蘇聯從內部解體消失,帝國末日餘波盪漾,在浩瀚的國際局勢中久久不消;中國爆發天安門事件,舉世震驚。故事在2012年落幕:歐蘭德當選總統,法國迴歸左派懷抱;在地中海的彼岸,敘利亞內戰如今仍如火如荼地上演。九十位當今最活躍的媒體漫畫傢,用個人獨到的方式書寫當代人類的曆史詩篇,使得這本曆史書能夠如此擲地有聲、一針見血。

  法國國王路易腓力一世曾說:「圖畫比文字更具顛覆性。」隨著時代發展,媒體漫畫儼然已經成為一把精準、尖銳、犀利而有效的武器,足以捍衛寶貴的言論自由。本書收集的二百五十幅漫畫證實瞭這句名言的道理。這些精闢透徹而又幽默慧黠的大師作品,以簡練有力的筆觸勾勒齣時事的精髓。這些諷刺漫畫傢們無不展現驚人天賦,以銳利目光審視國際議題,再精準而深刻地透過筆鋒使之躍然紙上。本書要嚮這些漫畫傢的勇氣與決心錶示崇高的敬意,因為他們在某些國傢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嚮世人做見證。

  本書匯集二十餘年來250幅最佳的國際媒體漫畫,透過無比睿智、幽默而充滿藝術堅持的作品,引領讀者重新走過世紀交疊之際詭譎多變的世局。尚–剋裏斯多夫‧維剋托以深入淺齣的方式,解密這些漫畫作品的弦外之音。他讓多位來自不同國傢的漫畫傢,於同一時事主題上相互碰撞激盪,透過不同麵嚮剖析今日世界錯縱復雜的曆史,及地緣政治議題,同時也強調:我們的世界觀無可避免地帶著主觀性。第九藝術與第四權力的交會,在書頁間交織齣扣人心弦的風景。因此,在世界時事詭譎多變的屏幕背後,我們隱約透見瞭人性的真實質地。

名人推薦

  王丹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魚夫  漫畫傢
  何榮幸  天下雜誌總主筆
  林生祥  美濃山下歌手
  林莉菁  旅法漫畫傢/《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作者
  鬍忠信  曆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馮光遠  專欄作傢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黃孫權  破報總編輯
  張鐵誌  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係副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
  趙少康  中廣公司董事長
  羅文嘉  水牛書店社長

  這些精彩漫畫不隻記錄曆史,更留住人類最珍貴的情感與記憶。
──何榮幸  天下雜誌總主筆

  文字更有力,比影像更抒情,政治漫畫的魔魅與衝擊,此書一覽無遺。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這些漫畫傢是藝術傢,是反抗者,是政治評論傢,更是曆史的紀錄者。

  他們把現實的復雜張力濃縮在一幅簡單的畫中,他們或者誇張化,或者簡單化,但總是用迷人的想像力讓讀者發噱、振動或反思,把讀者帶到新聞背後的更深。

  而這本書濃縮瞭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大事,讓你在每一幅畫中穿越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種族主義、民主抗爭,天安門鎮壓、香港迴歸、福島核災、全球金融危機,網路新世界等等,讓世界曆史在你眼前快速倒轉。
──張鐵誌  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

穿越時空的光影敘事:一部聚焦全球變革的視覺史詩 圖書名稱: 《鐵幕的裂痕與烽煙的挽歌:冷戰終結後二十年全球政治的視覺解碼》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教科書,而是一部深度聚焦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全球地緣政治劇變的視覺社會學考察報告。我們試圖以一種不同於純文本敘事的視角,深入剖析自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世界格局如何經曆從兩極對峙到多極動蕩的復雜轉型過程。全書的焦點在於解碼一係列裏程碑式事件——從東歐劇變對民族主義與身份政治的激活,到“9·11”事件如何重塑全球安全觀,再到信息技術革命對權力結構的衝擊——這些事件在當時的公眾輿論場域中是如何被圖像和符號所建構、傳播和理解的。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崩塌與新秩序的萌芽 (1989-2001) 本部分著眼於冷戰意識形態壁壘瓦解後的初期陣痛與狂歡。我們首先迴顧瞭東歐劇變前夕,那些在街頭湧現的非官方藝術和抗議標語所蘊含的文化能量。這不是對官方曆史的簡單平反,而是對“非主流敘事”如何挑戰既定記憶的細緻梳理。重點分析瞭中東歐國傢在融入西方體係過程中的文化適應性挑戰,特彆是對“去共産主義化”運動中符號符號學的替代性研究。我們考察瞭民族認同如何在真空期被重新挖掘和政治化,以及這種內在的重塑如何預示著未來區域衝突的潛在引爆點。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在葉利欽時代的探索與迷失。不同於側重經濟轉型的傳統史學,本書關注的是俄羅斯在後共産主義身份構建中的視覺掙紮。從對蘇聯時代遺産的解構,到西方流行文化對俄羅斯精英階層的滲透,我們通過對當時俄羅斯流行媒體和藝術作品的分析,揭示瞭一種深層的文化焦慮和對“大國地位”的失落感。這種心理預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後續走嚮。 在同一時期,本書詳細考察瞭“新世界秩序”的早期錶徵。我們分析瞭西方主流媒體如何使用“勝利者姿態”的敘事框架來描繪冷戰的終結,以及這種敘事在多大程度上掩蓋瞭全球南方國傢在後冷戰格局中的邊緣化趨勢。對海灣戰爭中媒體戰的案例研究,揭示瞭信息戰如何在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開始部署,以及軍事行動的“清潔化”視覺呈現如何有效地隔離瞭公眾對戰爭殘酷性的直接感知。 第二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權力重構與文化衝突 (2001-2010) 進入新韆年,全球治理的邏輯被“反恐戰爭”徹底顛覆。本書將“9·11”事件視為一個關鍵的斷裂點,它不僅改變瞭國際安全議程,更徹底重塑瞭公共空間中的“他者”形象構建。我們深入分析瞭西方媒體如何快速構建“伊斯蘭極端主義”的符號集閤,以及這些圖像在政治宣傳和國內政策收緊中所扮演的角色。這部分內容避免瞭對恐怖主義行為本身的道德評判,而是專注於分析“恐懼”作為一種可操作的政治資本是如何被視覺工具放大的。 同時,我們關注到信息技術(特彆是互聯網的普及)對權力製衡的初步影響。在伊拉剋戰爭的背景下,公民記者和早期社交媒體的齣現,首次對官方信息壟斷構成瞭微弱但持續的挑戰。本書詳細對比瞭美國國防部發布的新聞簡報與民間影像記錄之間的顯著差異,從而探討瞭“現場感”與“權威性”在數字時代初期的權力拉鋸戰。 此外,本部分探討瞭全球化進程中,新興經濟體——特彆是中國的崛起——在國際舞颱上如何通過文化輸齣和國傢形象塑造來應對西方主導的敘事。通過對中國在國際大型活動中的視覺呈現研究,我們分析瞭國傢軟實力建設中的符號策略和對國際話語權的爭奪。 第三部分:數字時代的碎片化敘事與不確定性 (2010-2015) 最後一部分將分析聚焦於“阿拉伯之春”所帶來的短暫希望與隨之而來的地區動蕩,尤其是對敘利亞內戰初期的視覺記錄和國際介入的審視。本書側重於分析“起義”的視覺語言是如何在不同地區被藉鑒、模仿和異化的。我們對比瞭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的初始抗議浪潮中,民眾自行捕捉和傳播的素材如何構建瞭最初的革命敘事。 在敘利亞的案例中,本書著重探討瞭“內戰”的長期化如何導緻視覺疲勞和國際關注度的衰減。我們研究瞭敘利亞衝突中,各種武裝團體(包括非國傢行為體)如何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意識形態動員和招募,以及這些“數字戰爭宣傳”如何超越瞭傳統的國傢宣傳範疇。我們還審視瞭難民危機所引發的歐洲社會內部的身份焦慮,以及這種焦慮如何體現在歐洲各國報刊對難民群體的圖像選擇和標題定調之中。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迴顧冷戰結束後的二十多年,全球政治從“清晰的對立”滑嚮“模糊的衝突”的全過程。我們認為,理解這一時期的關鍵,在於識彆那些在技術進步和意識形態真空下,被不斷重塑和利用的視覺符號,它們是理解當代世界復雜性的重要鑰匙。我們旨在提供一種多維度的視覺批判框架,幫助讀者穿透日常的新聞噪音,洞察權力運作深層的視覺邏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尚-剋裏斯多夫・維剋托(Jean-Christophe Victor)


  知名地緣政治專傢,在法國及世界各地教授國際關係課程。
  他創辦「預測研究暨地圖分析實驗室」(LEPAC, Laboratoire d’études prospectives et d’analyses cartographiques),並擔任該機構學術總監。他也在Arte電視颱推齣地緣政治節目(Le Dessous des cartes),二十年來在每週一次的節目中透過精闢的地圖分析,深入淺齣地解密世界局勢。節目內容已陸續編成數本時事地圖集,廣受讀者喜愛。

譯者簡介

徐麗鬆


  颱大外文係畢,旅居法國多年,攻讀語言學與跨文化研究。
  經常穿梭於藝術、文化、曆史、音樂、美酒及各國名川百嶽間,喜愛鑽研語言學理論,也樂於翻閱各國童書繪本。譯作甚多,近來則與恐龍特彆有緣,譯有多部探討恐龍的電視影片。

圖書目錄

〔推薦序〕看到世界,看到理想    王丹
〔漫畫序〕不畫漫畫,毋寜死    魚夫

引言
1989
魯西迪事件西方國傢譁然 vs. 迴教世界暴跳
北京之春 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柏林圍牆的末日 東歐鐵幕的曆史性終結之夜

1990
曼德拉獲釋 全球最受矚目的政治犯重見光明
伊拉剋入侵科威特 冷戰結束後第一個大規模國際危機
德國統一 歐陸第一大國悄然成形

1991
南斯拉夫戰爭 巴爾乾半島乾戈再起
戈巴契夫辭職 蘇維埃帝國正式瓦解

1992
阿爾及利亞全麵陷入暴力 伊斯蘭極端主義點燃的危機
洛杉磯暴動 「另外那個美國」發動城市遊擊戰
地球高峰會 第一幕:裏約

1993
奧斯陸協議 以色列與巴解首度相互承認
毒梟艾斯科巴之死 全球毒品交易重新洗牌

1994
盧安達種族屠殺 瘋狂的族群滅絕行動
車臣戰爭遭砲火壓製的獨立之夢

1995
法國重啓核武試驗 南太平洋再度麵臨浩劫
拉賓遭暗殺 以巴和平進程驟然熄火

1996
密特朗總統與世長辭 法國左派頓失重心  
阿拉法特當選巴勒斯坦自治區主席 一次曆史性的選舉
狂牛癥爆發 英國承認齣現病例  
論審查製度、偏狹認知與不容異己

1997
香港迴歸中國 共産中國內的超級資本都會
黛安娜王妃香消玉殞 一場震驚全球的車禍
京都議定書 地球環保露曙光

1998
莫妮卡事件 柯林頓總統的性醜聞
印度與巴基斯坦進行核子武裝 南亞的兄弟之

1999
西雅圖遊行 另類全球化運動的肇始
韆禧蟲危機 世紀末的心理恐慌癥
普丁入主剋裏姆林宮 俄羅斯改革時代落幕
 
2000
小布希當選美國總統 輸掉普選卻僥倖勝齣

2001
米洛塞維奇被移送國際刑事法庭 為前南斯拉夫種族屠殺罪行受審
九一一事件  美國遭受恐怖攻擊
反恐戰爭在阿富汗揭開 美國的「持久自由行動」
 
2002
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統閤邁開大步
勒彭打入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 第五共和遭受當頭棒喝
地球高峰會 第二章:約翰尼斯堡
盧拉當選巴西總統 南美洲的一場柔性革命

2003
美國對伊拉剋宣戰 狂人海珊的敗亡
愛滋病與世界貿易組織 南方窮國獲得學名藥使用權

2003-2006
全球SARS危機 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與禽流感爆發

2004
歐盟的曆史性東擴 歐盟增為25個會員國
印度洋大海嘯 超乎想像的世紀災難
法紮特:大無畏的點燈人

2005
梵蒂岡易主 從若望保祿二世過渡到本篤十六世
倫敦自殺攻擊 恐怖活動重創都會核心

2006
哈瑪斯的驚人勝利  巴勒斯坦立法選舉揭開新局
第二次黎巴嫩戰爭 糾結不清的藍色分界綫
網路社群媒體爆紅 2.0版的美麗新世界  

2007
薩科齊入主愛麗捨宮 作風備受爭議的「閃亮亮總統」

2008
卡斯楚引退 古巴政權轉入勞爾手中
貝魯斯柯尼重新掌權 義大利政壇風波不斷
北京奧運 中國對世界的亮麗宣示
全球經濟大崩壞 次級信貸危機引發資本主義風暴
歐巴馬入主白宮  劃時代的美國總統大選  

2009
蘇丹達佛衝突的恐怖 巴西爾主導下的種族大屠殺
麥可.傑剋森驟逝 飽受爭議的一代巨星

2010
維基解密 揭開世局的內幕
中國超越日本 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權

2011
阿拉伯之春 伊斯蘭世界的民主革命
福島核災 災難直搗日本核心
西班牙抗議事件 一場自發性的多元化抗爭運動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 經濟統閤與國傢主權之爭

2012
敘利亞內戰 堅持壓製到底的阿薩德
歐蘭德贏得法國大選 法國政權迴歸左派

漫畫傢一覽 274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看到世界,看到理想

王丹


  有一次在我主持的中國沙龍上,我請到一位曾經為聲援西藏人權問題而去北京,在天安門廣場錶達抗議的德國學生David,來講西藏問題。講完後,有個中國大陸來的學生提問:「如果彆人說你是一個外國人,為何插手中國的事情,你怎麼迴答?」David迴答說:「作為德國人,我希望很多外國人來關心德國的事情。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更多的人關心彆的國傢和地區的事情,世界會更美好。」
 
  幾年,颱灣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其實,全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翻開這本政治漫畫集,我們就可以大緻瀏覽一下國際社會的風雲動盪,其中又有很多,是颱灣的年輕人可以從中得到藉鑑和啓迪的。颱灣自己的問題很多,但是很多問題其實是在國際社會,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瞭解其他國傢和地區的社會運動或反抗者的曆史,正如David所說,是可以使得世界更加美好的事情。因此我纔推薦這本書給讀者,希望大傢都能從自己的周圍齣發,睜開眼睛也看看更加廣大的世界。然後再迴過頭來看自己,或許更為清晰。
 
  同時,翻閱這本小書也令人感慨,因為我看到不同的國傢和地區,不同的社會運動,反抗與壓迫的對抗,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如同一條不絕如縷的紅綫,標示齣「堅持」這件事,對於美好世界的意義。我曾經曆過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也曾經曆過二十年的監獄和流放生涯,可以說高峰體驗和漫長歲月中的低潮都有過,因此深切知道:在一場大的社會變革到來的時候,登高一呼是不難的,隻要你把握住時機、隻要你有勇氣;最難的,就是在運動陷入長時期的低潮時,你還能堅持住自己的理想,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繼續留在隊伍中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對於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來說,結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個堅持的過程。社會需要一時的英雄,更需要能夠堅持不懈,能夠耐得住寂寞的理想主義者。而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的身影。
 
   政治漫畫既輕鬆又沉重,因此適閤我們閱讀。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世界,看到理想。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推薦序二

不畫漫畫,毋寜死!

魚夫


  政治漫畫我畫瞭三、四十年瞭,而且還堅持在沒有紙本媒體採用的情況下,繼續在網路裏創作,法國革命:不自由,毋寜死,同樣的,不畫漫畫,我也毋寜死。

  全球的漫畫傢我所認識者,為數不少,許多漫畫傢都很受歡迎,作品老少鹹宜,有些人的作品甚至還能改編成電視劇,如亞馬遜集團為瞭製作給網路政治題材的影集「Alpha House」 ,還重金禮聘美國著名政治漫畫係列Doonesbury的作者Gary Trudeau來編劇,漫畫傢的作品總是越陳越香,永世流傳,至於他們所諷刺的對象--那些爭逐權力、禍國殃民的政客們,猴子從樹上掉下來還是一隻猴子,政客則從高處掉下來,就什麼都不是瞭。

  漫畫是美學的匕首,我記得這是列寜說的,能在敵人重重的包圍下殺齣一條血路來。國共內戰,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被親共的漫畫傢整得慘兮兮,政權丟瞭,退到颱灣,就由國立編譯館嚴格審查「連環漫畫」,甚至連畫眼珠子凸齣來,違反人體正常結構的手法都不準齣版,當年颱灣的漫畫傢也不懼威權,還去該單位踢館抗議,有趣的是,那時候的規定,居然獨漏單張漫畫,所以我的政治漫畫再怎樣嘻笑怒罵,就隻有報社的壓力,免去瞭政府事前的審查,即使這樣,在戒嚴時代風聲鶴戾的氛圍裏,總是得硬著頭皮,邊畫邊怕,邊怕邊畫,爭取更多人共同奮鬥,免得黑暗勢力全麵反撲。

  專製中國也有很多漫畫傢,過去以華君武為首,因為國共內戰時建國有功,所以還曾擔任全國人大、政協代錶等,這是少數,大部份的漫畫傢都沒有入朝為官的心態,他們創作的齣發點就是為基層的人民發聲,或是一種「圖形的評論員」,美國「普立茲新聞奬」也有奬項予以肯定,基本上,漫畫傢生性詼諧,追求浪漫,官場是待不住的。不過當我第一迴在北京和華君武見麵,他看到我將國傢元首以及一乾政客全畫進瞭漫畫裏,很羨慕颱灣有這樣的民主環境讓漫畫傢發揮,他們當年諷刺國民黨,也隻能躱進租界裏為之。

  我自然知道,這是颱灣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漫畫傢在民主改革的進程中,就像這本書裏自1989年起所蒐集的250幅媒體漫畫,大多數的政治漫畫傢都是提著腦袋與畫筆參與革命的,又得保持詼諧幽默,透過藝術反抗不公不義,寜可被追殺、坐牢也不願意嚮暴力集權政府妥協,最後,因此和熱愛自由民主的人們一起改變瞭全世界。

  這不隻是漫畫傢的故事而已,也是全世界的非物質文明遺産,描繪人類爭取自由民主的曆程 中最值得珍惜的普世價值。

  我的女兒問我半生以來最喜歡的頭銜是什麼?我當過電視颱總監、動畫公司老闆、大學教授等等,答案當然是「漫畫傢」,漫畫傢是有益人類幸福的誌業,其他的不過是人生短暫的職稱罷瞭,所以也理所當然的要大力推薦這本書瞭。

(本文作者為知名漫畫傢)

引言

  以時事之眼洞悉人性


  媒體漫畫是一個重要的民主工具,漫畫傢則是貨真價實的政治活動者。且讓事實說明這個道理:因為在建築物外牆大膽畫圖諷刺利比亞狂人格達費而聲名大噪的媒體漫畫傢凱伊斯‧阿爾–希拉裏,於2011年3月20日在班加西(Benghazi)的一次槍擊事件中喪生,年僅34歲。數月後,敘利亞漫畫傢阿裏‧法劄特在大馬士革被親政府民兵以棍棒毆打手部,造成手指碎裂,目的是為瞭「使他無法再嘲笑阿薩德」。在伊朗,馬納‧內耶斯塔尼因為一本諷刺漫畫集齣版後引發民眾暴動,坐牢三個月後被迫流亡國外。2011年11月,法國政治諷刺刊物《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的辦公室遭受祝融肆虐,原因是該報發行嘲諷特刊,將刊物標題改為《沙裏亞週報》(Charia Hebdo)[譯註:「沙裏亞」為Charia(伊斯蘭教法)一字之音譯,此處並取「查理」之諧音],並特彆聘請「先知穆罕默德」為總編。反諷的是,縱火者自認英勇捍衛伊斯蘭,卻沒有勇氣暴露身分!種種事證顯示,許多思想與言論已經失去存在的權利,甚至無法公開討論。這種現象令人感到無比沉重。有鑒於自由的空間遭受壓縮,我們認為齣版專書介紹這些政治漫畫傢以及他們的作品與影響,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法文動詞caricaturer(「以漫畫諷刺」)源自拉丁文caricare一字,原意為「裝載」或「誇張」。

  隨著時代發展,媒體漫畫儼然已經成為一把精準、尖銳、犀利而有效的武器,足以捍衛寶貴的言論自由。在自由民主的社會裏,漫畫傢的角色是引發思考,揭發不公,製造歡笑,帶來新鮮空氣。在一些其他地區,慢畫傢勇敢舉起自由的火炬,堅毅頑強,以婉轉幽微抑或明目張膽的方式對抗政權。他們的作品受某些人深深喜愛,又令其他一些人畏懼萬分。這種必須採取時代見證者之姿的專業工作對我們而言是單純的新聞工作,但在部分國傢卻挾帶無比風險。這種對比很容易想像:如果你想畫漫畫諷刺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或伊朗總統艾瑪丹加,最好你服務的媒體是在日內瓦、紐約或巴黎,而不是大馬士革或德黑蘭。法國黑色幽默傢德普洛治(Desproges)說過:「我們可以嘲笑一切,但還得先瞧瞧身邊站的是誰。」

  政治漫畫傢的工作是為瞭反抗,也是為瞭調解,但他的步履可以走得比作品更加無遠弗屆。帕特裏剋‧夏帕特(Patrick Chappatte)旅居象牙海岸時,曾在那裏舉辦一次為期三天的漫畫工作坊,邀集來自北部反叛區及南部政府控製區的媒體漫畫記者共同參與。當時象牙海岸因政治因素分裂為南北兩個敵對派係,雙方發生內戰。夏帕特在一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做瞭調解的工作,結果證明來自兩邊陣營的漫畫傢們可以共同閤作,協力透過漫畫為象牙海岸描繪齣值得憧憬的未來。

  秉持相同的精神,普朗圖(Plantu)創辦的「漫畫為和平」(Cartooning for peace)協會於2006年在瑞士日內瓦正式成立,並邀請聯閤國安理會主席安南代言。這個協會的宗旨在於匯集不同意見,在對立陣營及相反觀點間建立對話,亦即創辦人所言:「全麵拋棄不容異己的惡習」。但是,媒體漫畫真的足以加速和平的進程嗎?即使隻是小小的幾步?這個理想是否實際?漫畫可能具備我們期待它擁有的政治影響力嗎?沒有任何測量工具能為我們提供答案。

  每一幅媒體漫畫的背後,都有一個男人或女人,一座城市(我們必須承認,定居鄉村的媒體漫畫傢少之又少),一份刊物,一個故事。漫畫傢坐在咖啡館或書桌前,閱讀報章中國內外各地雞毛蒜皮的消息或影響深遠的大事。世局展開在他們眼前,迴盪在他們腦中,彷彿有一條直綫,貫穿著不斷變動的世界,漫畫傢的眼睛,他的思緒,他的手,以及他的筆。

  透過畫筆的活力與犀利性,漫畫傢的作品同時是一個見證、觀點和答案。媒體漫畫易於解讀,一筆中的,可殘酷亦可爆笑,無疑是有效呈現我們所處世界的絕佳方式。它的著眼點不在魅惑讀者,而是要捕捉真實的瞬間。此外,人類對媒體漫畫的理解不分國界,因為重點均以畫筆呈現,語言隔閡得以降至最低。所以媒體慢具有全球性格?不須翻譯?不盡然如此:同樣的漫畫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中,可能獲得不同的解讀。但無論它以何種方式被理解,這種看圖說話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一個難得的溝通工具。漫畫的幽默本質使讀者與事件之間必然拉齣一段觀察距離。它令人彷彿獲得解脫般失聲而笑,將人帶入揶揄嘲諷的境界。它可以是一種苦笑,也可以是黑色幽默。它以一種帶著詩意的悲劇性格,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以及一切的信念都是何等脆弱。四月的日本櫻花盛開,一片絕世美景。但我們很快看到,這些在福島核災爆發一個月後綻放的脆弱花朵,在遊人不再的災區盡顯孤獨,片片花瓣飄落都象徵著輻射的可怕。這樣的畫麵既精準呈現災變的悲哀,又透過無限張力觸發人的反省。的確,漫畫經常也帶著令人難堪的意味,不惜觸擊讀者的弱點。它直搗我們不安的靈魂,逼迫我們麵對某個非常具體的問題或矛盾。這又是漫畫的功用所在。

  媒體漫畫傢的位置可以與時事平行,但更可以昇華到時事之上。多數時候他的角色也是一名記者,但不同於有義務據實報導的文字記者或攝影記者,漫畫記者有權利對事件進行詮釋。他依自己的觀點解剖時事,按自己喜好加以形塑,一手為事件打造齣空間與佈景,並在其中安置取材自實情或八卦的人物。這樣的工作特性使他在編輯部擁有比其他記者更大的自由與報導獨立性。

  漫畫傢的批判立場建立在嘲諷甚至控訴的基礎上,與所屬媒體的編輯方嚮不見得一緻。許多實例可以讓我們看到這種不對稱性:《日內瓦論壇報》(Tribune de Genève)的赫曼(Hermann)、日內瓦《時報》(Le Temps)的夏帕特、《衛報》(The Guardian)的史提夫貝爾(Steve Bell)、《世界報》(Le Monde)的普朗圖、《費加洛報》(Le Figaro)的費桑(Faisan)、荷蘭《誓言報》(Het Parool)的約普‧貝特拉姆(Joep Bertram)…例子可謂不勝枚舉。世界上大約有一百位舉足輕重的政治漫畫傢,本書希望能夠嚮他們及他們的作品緻意。其中有些漫畫傢纔華橫溢卻沒沒無聞或作品産量甚少,在此種情況下名氣就完全不是我們的考量標準。在所有同意讓作品收入本書的漫畫傢中,我們除瞭遴選纔氣最特齣者外,也特彆重視將最多的國傢與刊物容納進來。

  書中收錄的兩百五十幅漫畫都刻畫瞭最近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及曆史事件。我刻意不對瑪霍梅特(Mahomet)的丹麥諷刺漫畫這個主題做太多著墨,以免讓我自己成為被操縱的工具,反而間接助長瞭極端主義者的氣焰。我也主動避開前世界貨幣基金總裁坎恩(Dominique Strauss-Khan)涉嫌性侵一案,因為這個題材雖然被媒體高度炒作,但在明日的人類曆史中很快就不會再具有任何重要性。

圖書試讀

1989. 6. 4
北京之春
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1978年,鄧小平分彆接替毛澤東和華國鋒,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主席兼共産黨總書記。他推動經濟改革,使中國開始嚮世界開放。十年後,中國已經在快速蛻變,逐漸發展成所謂「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的混閤式經濟型態。但民主改革並未伴隨經濟發展而來,因此造成經濟生活日益自由化,政治生活卻依然受共産黨嚴密控製的矛盾現象,兩者間的落差越來越大。1989年4月15日,進行民主抗爭的學生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全麵占領這個平日空空蕩蕩的遼闊廣場。6月4日晚間,在鄧小平命令之下,解放軍開進首都鎮壓反抗活動。

1989年6月30日,中國政府公布的報告顯示,天安門廣場有三韆名平民受傷,超過三百人死亡。直到今天,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的確切傷亡人數依然是個謎。數字問題不談,中國政府對抗議民眾的鎮壓行動,在當時的國際輿論中對中國帶來極其負麵的效應。各國譴責聲浪不斷,中國血腥鎮壓的暴行,使其在國際社會中遭受長期孤立。

也是在天安門廣場上,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並宣示要為中國社會帶來基礎性的變革。1976年毛澤東去世,他的陵寢也設在這座廣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週年後,赫爾布羅剋以畫筆呈現中共言行不一的行徑,抨擊解放軍對人民的鎮壓。在解放軍奉命以武力弭平示威運動的同時,日本及西方電視媒體也將鎮壓畫麵拍攝瞭下來。2001年去世的赫爾布羅剋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社論漫畫傢之一,他在服務於《華盛頓郵報》的多年時間裏,秉持民主與自由的理念,緻力批判共産主義,並嚴厲抨擊麥卡錫主義的流弊。  

隨著1989年天安門示威活動的擴大蔓延,中國的保守派領導人也加強對趙紫陽等傾改革派政要的反動。在此同時,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領導的蘇維埃共産集團,正在改革開放的腳步下逐漸解體。中國的保守派分子在鄧小平羽翼下斷然決定結束民主對話,於5月19日宣布實施戒嚴。在本圖中,身穿「毛裝」的鄧小平正津津有味地吞食中國人民。他在天安門事件中,似乎至少暫時獲得全麵勝利,反對派聲音被完全壓製,中共政權內部的貪腐終究沒有受到質疑,超過十億的中國人民則繼續為經濟成長賣命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反抗的畫筆:媒體漫畫看全球時事,從柏林圍牆倒塌到敘利亞內戰》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一探究竟。漫畫,這種看似輕鬆的藝術形式,在媒體的語境下,卻能成為一種極其強大的批判武器和記錄工具。作者選擇從柏林圍牆倒塌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作為開端,著實是個絕妙的選擇。我想象著,在那段曆史的關鍵時刻,世界各地的漫畫傢們會如何揮灑他們的畫筆,去描繪那種百感交集的心情,去諷刺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壁壘瞬間崩塌的景象,去捕捉人們眼中重獲自由的光芒。緊接著,將時間軸拉長到敘利亞內戰,這無疑是近年來最令人心痛的國際悲劇之一。我好奇,麵對如此復雜的衝突,漫畫傢們又會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去呈現戰爭的殘酷,去控訴無休止的暴力,去展現那些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的人們?這本書給我一種預感,它不會是那種乾巴巴的曆史敘述,而是充滿瞭情緒、思想和藝術性的碰撞。透過這些漫畫,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曆史事件背後的人文關懷,以及媒體漫畫在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這本《反抗的畫筆:媒體漫畫看全球時事,從柏林圍牆倒塌到敘利亞內戰》的選材真是太有魄力瞭!光是標題就足以勾起我無窮的好奇心。我想,透過媒體漫畫這種形式來梳理近三十年來全球發生的重大事件,絕對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柏林圍牆的倒塌,那象徵著冷戰結束、世界格局巨變的偉大時刻,究竟是如何被不同國傢的漫畫傢捕捉和解讀的?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可能充滿嘲諷、批判,又或許帶著一絲悲憫的筆觸,如何在一格格的畫麵中,濃縮曆史的厚重感,又如何揭示齣事件背後的復雜人性。而從柏林圍牆到敘利亞內戰,這中間跨越瞭多少風起雲湧的年代,經曆瞭多少看似平息實則暗流湧動的衝突?敘利亞內戰的慘烈,其背後牽扯到的國際勢力博弈,人道主義危機,這些沉重的主題,又會如何在漫畫傢的筆下幻化為強烈的視覺衝擊,引發讀者深思?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篩選這些具有代錶性的漫畫作品,它們是否足夠多元,能否反映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察角度?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圖畫集,它更像是一本濃縮的全球史,用最直觀、最生動的視覺語言,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塑造瞭今日世界的重要節點。

评分

《反抗的畫筆:媒體漫畫看全球時事,從柏林圍牆倒塌到敘利亞內戰》這個題目,就像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媒體漫畫,一直以來都是我觀察社會、理解時事的重要途徑。它不像嚴肅新聞那樣枯燥,也不像政治評論那樣遙遠,而是用一種充滿智慧和幽默,有時又帶著尖銳批判的筆觸,直擊人心。從柏林圍牆倒塌這個象徵著一個時代結束、另一個時代開啓的重大曆史事件入手,我無比期待看到書中呈現的漫畫,如何捕捉到那個變革年代的復雜情緒和深遠影響。是喜悅的歡呼,是迷茫的探索,還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隱憂?而當敘利亞內戰這個近年的重大地緣政治悲劇被納入其中,我更加好奇漫畫傢們會如何用他們的畫筆,去迴應這場牽動全球神經的衝突。在充滿血腥與絕望的現實麵前,漫畫能否傳遞齣人性的光輝,能否喚醒世人的良知,能否揭示戰爭的荒謬?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視覺之旅,一次用漫畫的眼睛去審視世界、理解曆史的深刻體驗。

评分

《反抗的畫筆:媒體漫畫看全球時事,從柏林圍牆倒塌到敘利亞內戰》這個書名,讓我想到瞭無數的可能性。媒體漫畫,它承載的不僅僅是圖像,更是一種態度,一種思考,一種對現實的介入。從柏林圍牆倒塌這一標誌著東西方冷戰格局瓦解的重大曆史事件開始,我設想書中收錄的漫畫,會以何種角度去解讀這一曆史性的轉變?是慶祝自由的到來,還是對舊秩序瓦解後的混亂進行反思?又或者是對新格局下潛藏的危機進行預警?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來自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的漫畫傢們,如何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去捕捉那股衝破束縛的時代洪流。而當敘利亞內戰這一現代地緣政治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篇章被提及,我更加好奇漫畫傢們會如何去呈現這場人道主義的災難。在有限的篇幅裏,他們如何描繪齣戰爭的無情,平民的苦難,以及國際社會在這場危機中的角色?這本書,我認為它將不僅僅是一部圖文並茂的全球時事集錦,更是一次關於視覺敘事力量的探索,一次關於人類在曆史洪流中,如何用藝術來錶達、來反思、來記錄的深刻實踐。

评分

這本《反抗的畫筆:媒體漫畫看全球時事,從柏林圍牆倒塌到敘利亞內戰》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內容會非常厚重且引人入勝。媒體漫畫,這個載體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接地氣”的力量,它能夠以最直觀、最生動的視覺語言,觸及最深刻的社會議題。將它的時間軸設定在從柏林圍牆倒塌這一標誌性的曆史節點開始,一直延伸到敘利亞內戰,這跨越瞭將近三十年的全球風雲變幻,想想就覺得內容會非常豐富。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媒體漫畫中,甄選齣那些能夠代錶特定曆史時期、具有普遍意義的作品。柏林圍牆倒塌,那是世界格局重塑的關鍵時刻,當時的漫畫界是如何看待這一變化的?是欣喜、是疑慮,還是對新世界秩序的探索?而敘利亞內戰,那是一個充滿著苦難、衝突與復雜博弈的時代,漫畫傢們又會用怎樣的筆觸,去描繪這場悲劇,去反思其背後的根源?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次對媒體漫畫作為一種社會評論和思想載體的深度解讀,我期待從中看到藝術的力量如何與現實的衝擊相互激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