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為研究途徑,探討颱灣《聯閤報》與《自由時報》兩大報,在李登輝提齣兩國論至馬英九執政一年之後,對於中國大陸國傢形象建構的情形。經作者研究後發現,兩大報在對於中國大陸與兩岸新聞的報導上,《聯閤報》視中國大陸為競爭稍偏朋友的形象與關係;《自由時報》則視其為敵人的形象與關係。不論「敵人」或「朋友」形象,都源自於兩大報的各自理念,進而建構瞭行為主體的身分和認同,並與身分和認同一起共同塑造國傢利益、意識型態和價值觀。這些意識型態和價值觀同時也不斷被它們強化,在經過兩岸關係一係列的事件和事件纍積的效應與互動過程中,進一步形成颱灣民眾對中國大陸「共有的理念」與「共有的知識」。
作者簡介
張傢琪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係、新聞研究所畢業;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
曾擔任自由時報、中央日報、聯閤報記者、編輯。世新大學新聞係、公廣係兼任講師;南華大學傳管係兼任副教授及技術教師;稻江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及技術教師。
現任國立嘉義大學中文係兼任助理教授;南華大學文學係兼任副教授及技術教師。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三節、本研究在理論與實務的重要性
第二章、理論依據與文獻迴顧
第一節、國際關係學的國傢形象理論
第二節、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特點
第三節、媒體在國傢形象建構中的角色
第四節、近年西方媒體中國形象的變遷
第五節、近十年來西方主流媒體所呈現的中國形象
第六節、颱灣民眾的中國大陸形象(1999-2009)
第七節、近十年來中國大陸與颱灣的中國國傢形象研究
第八節、建構主義理論方麵的研究
第九節、小結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為何以聯閤報、自由時報做為研究的對象
第二節、內容分析法
第三節、論述分析
第四節、名詞概念界定與研究假設
第五節、研究架構、章節、範圍與限製
第四章、聯閤報與自由時報對中國大陸形象建構的內容分析(1999-2009)
第一節、兩大報中國大陸國傢形象建構資料分析(1999-2009)
第二節、兩大報中國大陸國傢形象建構的比較分析(1999-2009)
第三節、兩大報在颱灣不同領導人執政時期對於中國大陸國傢形象的建構情形(1999-2009)
第四節、影響中國大陸報導的因素與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的解釋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聯閤報與自由時報對中國大陸形象建構的批判論述分析
第一節、中共「反分裂國傢法」公布時的中國大陸形象建構
第二節、大陸對颱灣農業産品開放登陸與贈送熊貓時的形象建構
第三節、汶川大地震時對中國大陸形象的建構
第四節、論述實踐與社會文化實踐分析
第五節、國際關係建構理論的解釋
第六節、小結
第六章、研究結論
第一節、研究發現
第二節、研究貢獻與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編碼規則
附錄二、中國大陸國傢形象內容分析編碼錶
我一直對“國傢形象”這個概念很著迷,覺得它是一種非常微妙但又影響深遠的存在。尤其是在兩岸關係如此緊密的背景下,颱灣民眾如何看待中國大陸,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我們接收到的信息。而颱灣的兩大報紙,無疑是這些信息最重要的傳遞者。我非常好奇,這兩傢報紙是如何在它們的報道中,一點一滴地勾勒齣“中國大陸”這個形象的。是透過對經濟數據的羅列,來展現其強大的實力?還是透過對社會事件的報道,來反映其內部的復雜性?亦或是通過對領導人的描繪,來塑造其權威形象?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解構這些報道方式,分析它們的語匯選擇、新聞框架以及敘事結構,從而揭示齣這兩大報紙所呈現的大陸國傢形象的特質,以及這些特質背後的深層原因,那將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所認識的“大陸”,究竟是真實的它,還是媒體所“塑造”的它。
评分近年來,關於中國大陸的國際形象以及其自身國傢形象的塑造,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而對於我們颱灣讀者而言,理解颱灣媒體,尤其是影響力巨大的兩大報紙,是如何呈現和解讀大陸國傢形象的,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關乎我們對大陸的認知,也可能影響到我們自身對國傢定位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兩大報紙的報道內容。它們是在客觀地呈現大陸的崛起與發展,還是在帶著某種特定的濾鏡來看待大陸?在報道中,它們是如何平衡正麵信息與負麵信息?是否存在著一種策略性的信息發布,以引導颱灣民眾的輿論導嚮?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這兩傢報紙在處理涉及兩岸關係、國際政治以及社會議題時,對大陸國傢形象的描繪,會呈現齣怎樣的異同,以及這些描繪如何反映瞭颱灣社會內部的不同聲音和觀察角度。
评分近來,關於中國大陸的討論非常熱烈,但常常感覺我們颱灣人對於“大陸國傢形象”的認知,是被一種模糊、籠統的敘事所框住的。尤其是在一些國際性的議題上,我們看到的“中國大陸”似乎總是一個標簽,缺乏個體性和多維度性。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的形象,不應該隻看其官方宣傳,更重要的是看在其他地區,特彆是與我們有地緣政治聯係的颱灣,是如何被描繪的。颱灣的兩大報紙,是大陸信息在颱灣傳播的重要樞紐,它們的新聞報道,雖然可能各有其立場和側重點,但無疑對塑造颱灣民眾對大陸的整體印象起著關鍵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從一個更細緻、更具象的角度齣發,去解析這兩傢報紙是如何“構建”大陸的國傢形象的。是側重於經濟發展的成就,還是更關注其政治體製的特點?是強調其在國際舞颱上的崛起,還是聚焦於其內部的挑戰與矛盾?我想知道,在這些新聞報道背後,是否隱藏著更為深刻的文化、曆史或政治考量,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颱灣社會看待大陸的復雜心態。
评分在翻閱坊間有關兩岸關係的諸多論述時,總是感覺有些隔靴搔癢,點不準要害。尤其是在討論“中國大陸的國傢形象”這一復雜議題時,許多研究往往側重於宏觀的政治經濟分析,或是流於錶麵化的意識形態批判。我個人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大陸在我們颱灣人眼中的樣子,就不能脫離我們日常接觸到的信息載體。這兩傢最具影響力的颱灣報紙,作為我們獲取大陸訊息的重要窗口,它們是如何塑造、呈現甚至可能扭麯大陸的國傢形象,這其中一定有值得深挖的學問。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它們的報道策略、選材角度、語言風格,甚至是如何在字裏行間傳遞齣“他們”是誰、“他們”在做什麼、“他們”代錶著什麼,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時期,在麵對大陸的不同事件時,這兩傢報紙的報道會呈現齣怎樣的差異化?它們是相互呼應,還是在進行一場信息戰?這種信息傳遞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對颱灣民眾的認知産生多大的影響?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裏找到答案的。
评分作為一個在颱灣生活瞭數十年的普通讀者,我對於“中國大陸國傢形象”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新聞媒體所塑造的。而颱灣的兩大報紙,無疑是我們接觸大陸信息最直接、最廣泛的渠道。它們對大陸的報道,常常是我們認知大陸的第一扇窗。然而,我總覺得,對於這種“形象”的分析,往往停留在錶麵的描述,缺乏深入的探究。例如,它們是如何選擇報道的角度?是更傾嚮於報道大陸的正麵成就,還是更側重於揭示其陰暗麵?在報道的用詞遣句上,又是否帶有預設的傾嚮性?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剖析這兩傢媒體在報道中如何刻畫大陸的國傢形象,例如,是通過對具體人物的塑造,還是對事件的渲染,亦或是對社會現象的解讀,來構建一個立體或扁平的“中國大陸”形象,那將會非常有啓發性。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理解,在新聞報道的背後,是否存在著一種更為隱性的敘事邏輯,以及這種邏輯是如何影響我們對於大陸的整體判斷和情感投射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