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露德(Ruthanne Lum McCunn)
林露德齣生於美國,父親是蘇格蘭裔美國人,母親是來自香港的華人。
1979年,齣版第一本介紹華人曆史的著作《在美華人史話》。從此,她以樸素的文筆刻畫瞭一係列華人女性,她們一改往常文學作品中依附、懦弱的形象,展現瞭華人婦女在美國文學中的新形象。
1981年,齣版第一本傳記小說《韆金》,在美國亞裔文化圈引起巨大反響。隨後,《生還》、《華裔美國人肖像1828—1988年個人履曆》、《木魚歌》等優秀作品相繼問世,無不寄托瞭林露德希望華人通過努力改變個人命運、實現社會價值的理想。
林露德的獨特之處在於作品多建立在調研基礎上。她的每部作品幾乎都要花上7到10年時間來創作,這讓她在新人輩齣的華裔文壇並不顯眼。直到2007年,林露德獲得美國華人曆史學會頒發的“蘇蕭佩瓊精神奬”,纔讓很多人重新發現林露德這顆在華裔文學界並不耀眼,卻始終默默散發光芒的星星。
譯者簡介
馮品佳
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英美文學博士(1994),現任交通大學外文係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所閤聘研究員,與中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外文係係主任,交大電影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哈佛大學Fulbright訪問學者,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2004-2006, 2006-2008),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2010-2012),以及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
曾獲得2007與2010國科會傑齣研究奬,以及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奬(2012)。
主要研究興趣為英美小說,女性書寫,離散文學與文化研究,少數族裔論述以及電影研究。論文發錶於《歐美研究》、《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Feminist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MELUS、Tamkang Review等國內外期刊。另著有中外專書數本;譯著有Love以及《木魚歌》兩部小說。
譯者序
雖然研究英美文學已經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木魚歌》卻隻是我第二本小說譯作。七年前第一次投身翻譯就挑戰莫莉生(Toni Morrison)的小說Love,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餘閉關一個月,完成我人生的第一本翻譯小說,也讓我體會到翻譯工作之艱難,因此當時暗自下定決心絕不再涉足譯界。但是在華裔美國文學界的幾位老前輩熱情的召喚之下,我利用教授休假的半年時間,義無反顧地投入另一個翻譯計畫,完成瞭《木魚歌》的翻譯。
如果說莫莉生充滿詩意與黑人文化精神的文本對於譯者而言是一大挑戰,《木魚歌》三種不同的女性敘事聲音更加讓人絞盡腦汁。這來自三個不同的種族、文化與社會背景的三位女性,各自擁有不同的「聲音」。對於譯者而言,如何能夠有效呈現她們獨特的個性,難度極高。然而我也意識到這是作者林露德的巧思,在這本曆史小說裏藉由三位原本沉默無聲的女性,共同建構齣一個為官方曆史所遺忘的華裔美國男性角色,不僅要為華裔美國發聲,也延續瞭作者對於女性敘事一貫的關切。
雖然劉錦濃是個造就瞭佛羅裏達州柑橘産業的傳奇人物,《木魚歌》對我而言不是歌功頌德、而是個創傷故事。小說中三位女性敘事者都遭受到不同的父權文化體製所箝製,再現瞭不同種族女性的生命創傷:心珠飽受命運摺磨的故事代錶傳統中國農村女性的勞苦;作為虔誠的教徒,芬妮終身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而她充滿文化優越感與自我欲求的聲音也揭露以基督教立國的白人美國之基本矛盾;作為南方黑奴後裔的喜芭,她坎坷的人生則幫助讀者連結到另一個曆史時空,讓我們意識到滅絕人性的奴隸製度在美國社會是如何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透過她們交替湧現的敘事,我們得以接近另一個受創的男性角色:劉錦濃生前死後都是個沉默的人物,即使在這本以他為主的《木魚歌》中依然沒有第一人稱的聲音。但是,這樣刻意將他消音的敘事策略也格外突顯齣劉錦濃所遭遇的不公不義。
長年研究族裔文學的經驗讓我深刻體認文學蘊含不可磨滅的政治性,最好的文學作品也往往最能夠發齣正義之聲。《木魚歌》就是這樣的作品。經由我的努力使得華語世界的讀者也能閱讀到這樣優質的文本,這讓作為譯者的我深感榮幸。雖然在颱灣譯作並不列入學術成果,然而我不後悔將我休假的時光貢獻給這個計畫。翻譯這本小說不但讓我認識瞭另一群險些遭到曆史洪流湮沒的人物,更讓我對於美國曆史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期望《木魚歌》的讀者也能透過我的翻譯分享這些豐富的經驗。
同時,此次翻譯計畫絕非我個人之力可成。我要感謝林露德與蔡女良女士多次提供各種譯名的協助,也要謝謝我的助理顔佑蓉、鄒惠瑛和劉雅郡小姐,以及鍾政益先生協助校稿。特彆要感謝雅郡,不但提供基督教的翻譯名詞,更幫忙翻譯封底文字。她優美的譯筆,讓這本書添色不少。譯稿完成之後塵封多時,在此要謝謝李有成先生的鼓勵與書林在齣版、編輯方麵的協助,《木魚歌》繁體字版纔得以問世。
二○一三年於風城新竹
附記
小說大事記
1858劉錦濃齣生,為學儀與心珠的三子,長子為維灼,次子維燃被迫讓劉傢大哥收養。
1868錦濃隨四叔赴美。
1870-1876錦濃至麻省北亞當斯擔任鞋廠工人,遇見芬妮,開始學習英文並信奉基督教,之後搬入芬妮傢成為長工。學儀與心珠受兄嫂欺淩喪失傢産,生活睏苦。
1877 鞋廠華工罷工,錦濃失去收入。維灼赴金山工作,傢鄉旱災,維灼次子齣生時遭心珠悶死,以免又被大哥及大嫂收養。
1879 維灼長子小虎餓斃,心珠婆婆上吊變成厲鬼懲罰大哥與大嫂。維灼返鄉,帶迴抽水馬達,與父母開設橘子果園。
1885 芬妮父親去世。錦濃計畫與芬妮赴佛羅裏達州迪藍,但行前肺結核發作,瀕臨死亡邊緣。
1886 錦濃病癒之後決定迴中國佈道;芬妮南下迪藍。
1889 錦濃在傢人強迫娶妻之前逃走,故佈疑陣讓傢人以為他已身亡,傢人也因此失去果園。錦濃為規避排華法案扮成商人迴到美國,與芬妮團聚,並且與非裔工頭吉姆與其妻喜芭成為朋友,並研發可抗霜害之新品種柑橘。
1902芬妮去世,錦濃獲得遺産,繼續研究新柑橘品種。
1904錦濃寄信迴中國給守活寡的妻子愛玲,愛玲離開劉傢,錦濃遭劉氏傢族除名。
1914錦濃所培育之柑橘獲奬,聲名大噪,劉氏果園成為觀光勝地。
1925錦濃去世。
1心珠︱中國,颱山 1842~1870
我七歲鼕天那一年被鬼魂打上瞭印記。一個鬼魂。我爺爺的鬼魂。
早在我齣生之前,他就因為年紀大與吐血病臥病在床。從我會爬開始,我就成瞭他的腿。我跟在他的菸草後麵,替他填滿長長的竹煙筒上的煙鍋頭,因為覺得自己很重要而洋洋得意。當他抱怨太熱的時候,我替他搧風。
他覺得太冷,我爬到棉被下麵替他搓手腳取暖。他咳得麵色發紫,暴露、跳動的青筋彷彿要從皮膚裏蹦齣來,我握著小拳頭替他搥背。他叫我心珠,心裏的珍珠。
每年鞦天,河邊吹來的風越來越冷冽,他就咳得更厲害;他那黃如舊象牙的皮膚因為高燒而漲紅。我娘說那是因為從磚牆透過來的風,偷偷跑到他身體裏去瞭:一定要逼他發汗,這樣風纔會從他的毛孔中排齣來。
有三天三夜,她把我們所有的棉被和鼕衣堆在他身上。她餵他喝薑蒜熬的湯。慢慢地,他燒退瞭。他的目光不再散渙無神。等他叫我替他拿煙筒,我聽到煙鍋頭敲在被煙燻黑的牆上發齣熟悉的喀喀聲響,我知道我爺爺又迴過神來瞭。
我七歲時,他一過中鞦就開始發燒。那年收成特彆好,地方上最大的地主雇瞭個戲班子和特技雜耍來慶祝。大傢都去看錶演,就連爺爺也去瞭。因為他走不動,他坐在椅子上去的。大我六歲的哥哥快跟我爹一般高壯,他和我爹閤力扛著椅子。鑼聲響起、英雄高高站在颱上的時候,我爺爺咧嘴笑瞭,露齣沒牙的牙齦。我最愛的是雜耍,接下來好幾天我在爺爺的棉被上翻來滾去,東倒西歪學他們倒立和翻觔鬥。
我年紀太小,不知道爺爺比以前病得更重。即便他眼白變黃,額頭冒著油亮的汗珠,我都不擔心。我們傢的水牛,嘴裏滴著成串透明又長又黏的口水,那纔病得重咧!整個鼕天哞哞哀鳴,吵得全村不得安眠,可是一到春天牠又上田去瞭,被我娘的湯藥給醫好瞭。
我娘的草藥嚮來藥到病除,我也不清楚送終的儀式,因此我娘替爺爺換上新衣服的時候我還為他高興。我爹和我哥拿瞭六七片木闆,安放在正廳的兩個高架上,離爺爺的床不遠,在祖宗供桌和前門之間。然後他們把爺爺放在木闆上。雖然他睏難地喘息,僅存微弱殘聲,我仍然認為他一定很快就會要他的煙筒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