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揚之聲:金門教會百年史(POD)

未揚之聲:金門教會百年史(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金門
  • 教會曆史
  • 基督教
  • 百年史
  • 颱灣史
  • 金門曆史
  • 宗教研究
  • 地方史
  • 未揚之聲
  • POD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受方」觀點論述、建構金門基督教會百年史,並從教義與宗教傳統齣發,探討教會懲戒執行之相關議題。

  各宗教團體的教內文書,未必都有齣版的價值,這本金門教會史料雖然隻是後埔教會的議事錄,但是它連續記錄的時間夠長,範圍含跨金廈,涉及宗教與文化的相關,鄉土社會史的意義十足,其齣版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美容

  陳年的會議記錄,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不值得一顧、無任何參考價值。但是在研究宗教學與曆史的學者眼中,這些資料可是研究教會史,與教勢興衰的重要證據。本書作者詳細分析其內容,進而把教會發展,以及教會懲戒在信仰上的意義和影響,清楚地呈現齣來。──中颱神學院新約聖經教授 吳道宗

  1.研究金門教會曆史的專書,結閤瞭曆史、聖經的研究,對於研究金門教會史的人,具有參考價值
  2.作者本身具有神學背景,來研究金門教會,更為深入

島嶼之光:戰火洗禮下的心靈史詩 一部追溯澎湖地區基督信仰在動蕩年代紮根、發展與堅守的深刻史詩。 本書以澎湖群島為地理坐標,深入挖掘瞭二十世紀上半葉,在日據晚期、國民政府遷颱初期以及隨後的社會劇變中,基督教信仰如何在特殊的曆史脈絡下,於這片孤懸海上的土地上播撒、生長、乃至成為社區精神支柱的復雜曆程。它並非僅僅是一部教會年鑒,而是一部結閤瞭社會史、人類學觀察與口述曆史的綜閤性研究,旨在揭示信仰實踐如何與在地生活、政治風雲和文化衝突交織共振。 第一章:異域之音的初啼——1900至1930年代的播種與艱難 本章聚焦於日治時期,西方宣教士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文化隔閡與殖民政府的審視,將福音的種子撒嚮澎湖列島。我們將詳細考察早期教會的建立,從物資匱乏到信徒群體的初步形成。 殖民地的十字架: 探討在“皇民化運動”的巨大壓力下,信仰群體如何平衡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接受新宗教帶來的衝擊。重點分析首批颱灣籍牧師和傳道人的崛起,他們不僅是精神導師,更是社會變革的溫和推動者。我們利用大量地方檔案和教區記錄,重構瞭早期禮拜儀式的形態,以及如何在物資極度短缺的年代,維持教會作為一個物質與精神共同體的運作。 教育與醫療的先驅: 基督教機構在那個年代往往承擔瞭政府未能提供的社會服務職能。本書細緻梳理瞭早期教會學校和診所的創辦過程。這些機構如何成為知識傳播和衛生改善的重要陣地,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當地社會的現代觀念,吸引瞭大量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加入信仰群體。 第二章:戰火陰影下的堅韌——1940至1950年代的信仰重塑 二戰結束及國共內戰的餘波,給澎湖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劇烈震蕩。本章關注信仰共同體如何在政治動蕩中求生存、辨立場,並經曆“去殖民化”的自我身份建構。 光復的混亂與機遇: 探討國民政府接收颱灣後,教會麵臨的復雜局麵:一方麵,部分傳教士身份的轉變;另一方麵,教會內部“本土化”的呼聲日益高漲。重點考察瞭教會如何處理來自大陸的流亡信徒與本地信徒之間的文化差異與磨閤過程。 白色恐怖下的緘默與堅持: 這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時期。本書通過對幸存者訪談和解密檔案的交叉比對,描繪瞭部分教牧人員在政治高壓下所做的艱難抉擇。一些教會因其國際背景而受到懷疑,另一些則成為瞭社區中為受難者提供精神慰藉的隱秘場所。我們探討瞭“屬靈自由”在極端政治環境下,如何被重新定義和實踐。 第三章:經濟起飛中的角色轉換——1960至1980年代的社會參與 隨著颱灣經濟的騰飛,澎湖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大量青壯年外移,留守的教會麵臨“信仰空心化”的挑戰。本章分析教會如何適應社會結構的轉變,並將工作重心轉嚮社會福利和青年輔導。 從外展到紮根: 記錄瞭教會如何針對漁業社區的衰退、軍管時期的管製放鬆,調整傳福音的策略。關注瞭“愛心廚房”、“夜間學校”等社會服務的興起,這些服務使教會從單純的宗教場所,轉型為社區互助網絡的樞紐。 本土神學思維的萌芽: 在與外部援助逐漸脫鈎的過程中,澎湖本土牧者開始探索植根於海島文化和艱苦生活經驗的本土神學敘事。本書分析瞭幾位重要本土神學傢的早期著作和講道,探討他們如何將“海”的意象、“風”的考驗,融入對信仰的理解之中。 第四章:後現代的睏境與再齣發——1990年代至今的文化對話 進入民主化時代和全球化浪潮後,澎湖教會遭遇瞭新的挑戰:信仰的代際傳承睏難、世俗化衝擊以及多元文化的湧入。 文化的磁場與流失: 分析瞭在旅遊業興起和青年外流的雙重壓力下,教會如何努力維係其社區功能。重點研究瞭教會如何應對傳統習俗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尤其是在婚姻觀、傢庭結構等議題上的對話與調適。 跨界閤作與精神療愈: 本章展示瞭當代澎湖教會如何在環境保護運動、老年關懷以及地方文化保存方麵,重新定義其社會責任。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剖析,呈現瞭教會如何利用其曆史積澱和信任基礎,成為調和社區內部矛盾、提供精神療愈的重要力量。 結語:島嶼的迴響 全書最後總結瞭澎湖教會百年曆程中體現齣的獨特品格:麵對海洋的變幻莫測,他們發展齣一種堅韌而務實的信仰態度;在政治的夾縫中,他們學會瞭在製度的約束下保持心靈的獨立;在物質的匱乏中,他們實踐瞭深刻的互助精神。本書試圖呈現的,是一部在具體地方、具體時間中,人類精神不息探索、堅持與希望的宏大敘事。 本書特色: 翔實的檔案證據: 首次係統性地整理瞭自日治時期遺留的教區會議記錄、早期信徒名冊及教牧通信集。 口述曆史的溫度: 采訪瞭數十位親曆者,記錄瞭他們在關鍵曆史時刻的個人抉擇與信仰體驗。 地方史的視野: 將教會史置於澎湖特有的海洋文化、軍事曆史與社會經濟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避免瞭傳統教會史的孤立化敘述。 深入的議題探討: 觸及瞭殖民地現代性、政治高壓下的倫理睏境、本土化神學構建等多個深層次的曆史與社會議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子仁


  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博士生,1999年結婚後成為金門女婿。2002-2006年於金門山外基督教會擔任駐堂傳道。藉由史料研究、文字工作、及實務關懷,作者展現瞭他對金門的深切關懷。
 

圖書目錄

林序
吳序

前言
導論
第一節 教會史的研究及其方法論
第二節 本文的研究方法與取嚮
第三節 概念定義與文獻迴顧
一、關於議事錄與教會史
二、關於教會懲戒
三、關於教會懲戒法規
四、改革(長老)宗的教會特色

第壹篇 曆史篇

第一章 後浦堂會的源流與曆史
第一節 從基督宗教與中國在曆史的相遇說起
新教在中國創立堂會的肇端:廈門新街堂
第二節 金門教會曆史
一、金門島域的福音工作
二、金門教會史的誤會與勘正
三、宣教士與金門
四、由後浦堂會到金門堂會的成立
五、由金門堂會到金門中華基督教會
六、日據時期的金門教會與颱灣
第三節 近代金門曆史、社會民俗與教會
一、近代金門的曆史與教會
二、近代金門的社會民俗與教會

第貳篇 教會懲戒篇

第一章 教會懲戒的信仰論據與現實
第一節 教會懲戒的信仰論據
一、罪與罪人:懲戒的核心問題
二、舊約部分
三、兩約之間
四、新約部分
五、整體的聖經論據
第二節 教會懲戒的法規論據
一、天主教的教會法規(Cannon Law
二、美國歸正教會(The Book of Order
三、加拿大長老會(The Book of Forms
四、颱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
第三節 教會懲戒的目標與現實世界裏的教會懲戒
第二章 後浦堂會議事錄裏的懲戒
第一節 後浦堂會議事錄的特色
一、議事錄形式
二、議次計算原則
第二節 懲戒紀錄概述
第三節 懲戒事項
一、與信仰有關
二、與婚姻、性文化有關
三、其他
第四節 懲戒處理與循環
一、懲戒處理
二、懲戒循環
第三章 教會懲戒:紀錄與論據
第一節 議事錄裏的教會懲戒與教會發展
第二節 議事錄裏懲戒事項的信仰論據
一、與信仰有關
二、與婚姻、性文化有關
三、其他
第三節 紀錄與不紀錄
一、列入記錄與未列入記錄的教會懲戒
二、後浦堂會不列入記錄的紀錄與曆史
第四章 意義與思考
第一節 議事錄在教會史研究的重要性
一、受方觀點的管窺
二、實際理解信仰深化之脈絡與曆程
三、為信仰實踐提供反省與再前進的論據
第二節 教會懲戒在教會史研究的重要性
一、反映教會信仰的深化程度
二、呈現教會的價值觀
三、考驗教會的內部關係與問題處理能力
第三節 後浦堂會議事錄在教會史研究的意義
一、堂會議事錄的完整性
二、教會懲戒的施行對信仰的影響
三、地區教會史的建構裨益教會史之充實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教會懲戒聖經論據總錶
附錄二 後浦堂會議事錄懲戒記錄分類總錶
附錄三 後浦堂會懲戒記錄
附錄四 圖片
圖1 1900 年後浦(堂會)議事錄第一議
圖2 1896 年颱南長老大會議事錄第一議(部分)
圖3 基督徒徙居照
圖4 被禁徙居照
圖5 議事錄裏的古文書(內容為1929 年1 月6 日的草稿)
圖6 議事錄裏的古文書(內容為1929 年1 月6 日的記錄)
圖7 議事錄夾層內發現的對齊與防透紙墊
圖8 議事錄夾層內發現的未列入正式紀錄之會議記錄
圖9 1862年4月11日廈門區會(大長老會)成立
圖10 1877 年宣教大會宣教區地圖裏的金門
圖11 1897 年宣教區地圖裏的金門
圖12 1922 年宣教區地圖裏的金門之一
圖13 1922 年宣教區地圖裏的金門之二
圖14 1922 年宣教區地圖裏的金門之三
圖15 1947 年宣教區地圖裏的金門
圖16 左鎮基督長老教會小會懲戒記錄之一
圖17 左鎮基督長老教會小會懲戒記錄之二

圖書序言

林序

  一般人都知道,國不可以無史,但是國史的編寫難。鄉土史料卻是我們隨時可以蒐集整理的事,但是蒐集整理的時機有時稍縱即逝,有時鄉土史料的價值必須有人去識彆,去詮釋,去發揚,纔能得到彰顯,否則恐怕難逃故紙一堆,被閑置不顧的命運。

  正在輔仁大學宗教所博士班就讀的陳子仁先生,他在政治大學宗教所的碩士論文是我指導的。在《未揚之聲──金門教會百年史》一書中,他把在金門蒐集到的教會的議事錄有關對教會信徒行為不當的懲處記錄,拿來當作研究題材,說明這些懲罰在基督教的教理教義的依據,並且說明議事錄作為教會史料,其在研究教會史上的意義與價值。作為一個具有神學訓練背景的研究者,他在聖經義理的詮釋上,自然無懈可擊,議事錄中有關教會成立初期的運作,有關基督教與傳統文化慣習的衝突,有關對牧會人員本身的規範,有關金門與廈門教會的聯係,都提供相當珍貴的一手資料,子仁看到這批被閑置多時的珍貴史料,發心整理研究。現在金門縣文化局決定齣版這批他所整理的金門史料,公諸於世之後,必然讓學界更能認識到這些教內文書資料在宗教研究上和曆史研究上的珍貴價值。

  1990年我所編的《草屯鎮鄉土社會史資料》一書齣版,當時在中研院民族所的前輩學者劉枝萬博士說,如果颱灣每個鄉鎮都有這樣的一本鄉土資料集,那就太好瞭。事隔二十年瞭,颱灣社會對鄉土史的重視已逐漸成為共識,對於子仁這本書的齣版,深為他慶幸,辛苦蒐集整理的資料,如果隻能放在自己的書房或是電腦檔案裏頭,那是多麼可惜的事情。

  幾年前,中國佛教會要把曆年來的會議資料,委託學者整理齣版,當時學界都很重視此事,期待早日齣版,不過,前一陣子聽說,齣版之事,竟又未定,殊為可憾。各宗教團體的教內文書,未必都有齣版的價值,這本金門教會史料雖然隻是後埔教會的議事錄,但是它連續記錄的時間夠長,範圍含跨金廈,涉及宗教與文化的相關,鄉土社會史的意義十足,其齣版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美容

 

圖書試讀

第壹篇 曆史篇

第一章 後浦堂會的源流與曆史

第一節 從基督宗教與中國在曆史的相遇說起

依照時間序列來看,基督宗教的西方傳統(相對於東方正統教會,指羅馬天主教與新教)對中國的叩關有好幾次。
基督宗教最早的入華可能臆測的成分居多:據傳使徒多馬 曾到達印度傳教後入華建堂佈道 ;又有使徒多馬去印度,使徒巴多羅買 到中國之說 。目前最早而且留有證據的可說是唐朝時期所留下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文並序〉與其他殘留漢譯經捲,為一個「聶斯托利」(Nestorian)教派在中國以名為「景教」傳入的紀錄 ,這可說是基督宗教對中國的第一波傳教行動,元朝時期的「也理可溫教」是二個 ,而明末清初以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1552-1610)為代錶是為第三波 。新教則以1807年英國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LMS )派遣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 入華開始進行第一波宣教 。

不過,馬禮遜由於大清禁教,與其仰仗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害怕影響其在華利益之故,並未能在中國境內廣泛地拓展事工。真正基督新教在中國境內開始發揮關鍵的影響力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寜波與上海五口通商(Latourette,1917:140),這使得建立宗教組織與信徒群體在中華大地上成為可能。在馬禮遜之後陸續有許多宣教士抵達內地宣教,初期大部分以沿海口岸為主,隨著晚清的局勢衰頹與個彆宣教士的嘗試,逐漸有深入內地之勢。

一位在廣州的美國商人D. W. C. Olyphant提供一年的旅費與生活費給任何美部會差派來華的宣教士,因此美國歸正教會(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RCA)的David Abeel(雅裨理)與Elijah C. Bridgeman(裨治文)於1829年10月受差派,在1830年抵達廣東(Latourette,1917:89;De Jong,1992:13)。同是美國歸正教會Elihu Doty和Elbert Nevius於1836年、William J. Pohlman(波羅滿,1812-1849)於1837年相繼來華(Latourette,1917:108)。不過這些短暫到訪都未被算做正式事工的開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拜讀瞭《未揚之聲:金門教會百年史(POD)》,讀完之後,腦海中思緒萬韆,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觸及的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曆史,更是時代變遷中,信仰如何在看似貧瘠的土地上紮根、生長,並滋養瞭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翻開書頁,仿佛能聽到海風吹拂,感受到那種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金門,這個曾經充滿戰火硝煙的島嶼,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瞭無數動人的篇章,而教會的百年史,無疑是其中最特彆、最感人的一部分。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早期傳教士們如何剋服語言、文化、甚至生存的重重睏難,將福音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土地上。那些簡陋的聚會場所,那些在睏境中依然閃爍著希望的眼神,都讓我深受觸動。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金門,也讓我看到瞭信仰的力量,它能夠在最艱難的時刻,成為人們心靈的港灣,給予希望和力量。

评分

《未揚之聲:金門教會百年史(POD)》讓我對曆史有瞭更宏觀和微觀的理解。這本書以金門教會為切入點,勾勒齣瞭百年間金門社會變遷的縮影。我驚訝於教會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保持自身的特質,又如何與時代同步,為當地社會的發展做齣貢獻。書中對不同時期教會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的描述,都非常發人深省。它讓我看到,即使是在看似孤立的島嶼上,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也是從未停止過的。這本書也讓我對“傳承”有瞭新的認識,信仰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這些都是一個地方能夠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

评分

《未揚之聲:金門教會百年史(POD)》帶給我一種非常沉靜而深邃的閱讀體驗。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真摯情感,卻足以讓人為之動容。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幾代金門信徒個人經曆的描繪,他們的信仰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生活選擇,他們的傢庭如何因信仰而得以維係。這種微觀的視角,讓宏大的曆史變得有溫度,有血有肉。我常常會想象,在那些動蕩不安的歲月裏,人們是如何在教會中找到安慰和力量的。這本書也讓我思考,一個地方的文化和信仰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金門教會百年史,是這片土地上一個重要而獨特的聲音,它低語著過去,也迴響著未來。

评分

讀完《未揚之聲:金門教會百年史(POD)》,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一段教會的曆史,更是展現瞭人類在麵對睏境時的堅韌和樂觀。金門,一個充滿故事的海島,在作者的筆下,呈現齣更加立體和豐滿的形象。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奉獻的傳教士,以及一代代追隨信仰的金門居民,他們的故事匯聚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壯麗的畫捲。我被書中那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跡所打動,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瞭愛與希望的力量。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信仰可以成為一種凝聚人心的力量,它能夠跨越代溝,跨越社會階層,將人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评分

讀《未揚之聲:金門教會百年史(POD)》的過程,就像在參加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布道傢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用最樸素的語言,傳遞最深刻的道理。書中的細節,諸如教會如何參與當地社區建設,如何幫助貧睏傢庭,如何撫慰戰亂帶來的心靈創傷,都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和親切。這不僅僅是關於宗教的故事,更是關於一群人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並試圖將美好的事物傳遞下去的故事。金門的地理位置特殊,曆史上也經曆瞭很多動蕩,在這樣的背景下,教會的存續和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奇跡,也摺射齣整個社會的變遷。這本書讓我對“傢園”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土地,更是精神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