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聖像畫:Icon的技法與意涵

神祕的聖像畫:Icon的技法與意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olrunn Nes
圖書標籤:
  • 聖像畫
  • Icon
  • 宗教藝術
  • 繪畫技法
  • 藝術史
  • 拜占庭藝術
  • 東正教
  • 文化研究
  • 藝術理論
  • 圖像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Icon」一字,源自於希臘文□□□□□(eikon),意思是「圖像」。

  Icon常用來指稱以蛋彩顔料,繪製於木闆上的基督宗教聖像藝術作品。

  聖像畫(icon)不隻是畫,這門特殊的藝術領域融閤瞭信仰錶達、傳統製作技法的堅持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神祕的聖像畫》是為熟悉基督宗教藝術的讀者以及不曾接觸過它的人,傳遞一份深刻的心靈啓發。

  聖像畫紮根於有韆年傳統的拜占庭藝術(Byzantium),本書作者聶書嵐(Solrunn Nes)是歐洲最知名的聖像畫畫員,她深入探索許多廣為人知的聖像畫,使聖像畫的世界再度發光,她的錶達可稱為一種「新拜占庭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以圖片和五十幅以上親自完成的作品,帶領讀者一步步瞭解聖像畫的繪製技巧,解說聖像畫常見的主題、畫中人物的姿態以及顔色代錶的意義。並輔以聖經、早期基督徒的書信和教會禮儀的說明,使這些聖像的用途和意義清楚呈現。

  人們稱聖像畫是「通往神聖的窗戶」,讀者透過本書不僅能理解一門有韆年曆史的寶貴藝術,也能因而體會神聖世界以其無限慈悲嚮著世人敞開的溫柔心懷。本書將為你揭開聖像畫的神祕麵紗,一窺獨特深奧的宗教藝術。

作者簡介

聶書嵐(Solrunn Nes)

  藝術史學傢、自由講師和作傢。她受人矚目的聖像畫作品,被放置在許多處所,例如英國的艾勒斯佛修道院(Aylesford Priory)以及挪威卑爾根市的聖保祿大教堂裏。

藝術史的深邃迴響:中世紀繪畫技法與精神象徵的探尋 書名: 藝術史的深邃迴響:中世紀繪畫技法與精神象徵的探尋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一個符閤主題的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入一個符閤主題的虛構齣版社名]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中世紀(約公元500年至1500年)歐洲繪畫藝術的綜閤性研究著作。它摒棄瞭對單一藝術流派或地域的片麵聚焦,轉而緻力於構建一個多維度的視角,探討在那個宗教信仰主導一切的時代,藝術傢們如何運用獨特的物質材料和精湛的工藝,將抽象的神學概念轉化為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和深遠精神內涵的圖像。 本書的敘事主綫圍繞“技法演變”與“象徵體係構建”兩條軸綫並行推進。它不僅是一本關於顔料、媒介和底層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解讀中世紀心靈世界的鑰匙。 第一部分:材料的哲學——從自然到神聖的轉化 中世紀的藝術創作,其本質是對物質世界的超越。本部分首先詳盡考察瞭藝術傢們可用的所有材料,並闡述瞭這些材料在當時社會和神學體係中的地位。 顔料的秘密配方: 我們將細緻探究礦物、植物和動物性顔料的來源、采集和製備過程。例如,群青(Lapis Lazuli)的極端珍貴性如何影響瞭其在描繪聖母衣袍上的戰略性使用,以及它如何象徵著天堂的至高無上。同時,對赭石(Ochre)和炭黑等基礎顔料的分析,揭示瞭藝術傢如何通過對色彩的精妙調配,模仿光綫的強度和深度,即使在缺乏透視學的早期階段。書中會配有詳盡的圖錶,對比不同時代和地區的顔料配比差異。 載體與底層的構建: 繪畫的持久性依賴於其載體。本書花費大量篇幅討論瞭羊皮紙、木闆和石膏基底(用於濕壁畫)的準備工作。對木闆畫的“準備層”(gesso)的製作,從膠水的選擇到白堊的研磨,展示瞭藝術傢對畫作壽命的深切關注。我們還將探討早期歐洲對拜占庭蛋彩畫技術的吸收和改良,以及蛋黃作為乳化劑的物理化學原理,如何賦予早期畫像獨特的啞光質感和清晰的綫條感。 媒介的革命: 在中世紀晚期,油畫技術的逐漸引入被視為一次革命性的飛躍。本章對比瞭蛋彩與油畫在乾燥時間、色彩飽和度、光影處理(暈染法,Sfumato的早期萌芽)上的根本區彆。深入探討瞭林香油和核桃油等乾燥媒介的提煉過程,以及它們如何使得描繪復雜織物褶皺和人物肌膚的細膩紋理成為可能。 第二部分:視覺語言的語法——符號、敘事與光影的建構 中世紀的圖像並非單純的寫實記錄,它們是一種高度濃縮的、服務於教義的語言。 非寫實的透視學: 本部分分析瞭中世紀藝術傢如何處理空間問題。他們摒棄瞭古典寫實主義的焦點透視,轉而采用瞭“等級透視”(Hierarchical Perspective),即物體或人物的大小與其在神聖秩序中的重要性成正比。同時,對“反嚮透視”(Inverse Perspective)在東正教影響區域的運用進行瞭深入的考察,闡釋瞭這種技法如何引導觀者的目光嚮圖像的深處,最終導嚮“神聖的彼岸”。 色彩的語義學: 書中建立瞭中世紀色彩與基督教象徵意義的對應關係詞典。例如,金色(通常由金箔製成)不應被視為描繪黃金的寫實,而是“永恒之光”和“神聖存在的具象化”。紅色、藍色、白色等在不同場景下所承載的特定含義——如殉道、聖潔或哀悼——被係統地梳理和歸類。 光綫與神啓: 中世紀藝術傢對光綫的處理是其精神追求的直接體現。本書考察瞭如何通過背景的純金鋪設(Gold Ground)來模擬“非物質之光”(Lux Nova),這種光綫不來自任何自然光源,而是源於被描繪對象本身的神性。此外,對暈染(Hatching)和透明釉(Glazing)的使用,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模擬齣復雜的光影變化,增強瞭宗教場景的戲劇張力。 文本與圖像的互動: 圖像的閱讀離不開拉丁文或地方方言的銘文。本章研究瞭手抄本插圖(Illuminated Manuscripts)與壁畫、祭壇畫中文字說明的相互作用,探討瞭圖像與文本如何共同完成教義的闡釋,以及“簽名”和“題詞”在藝術傢身份認同的早期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區域風格的對比與融閤 中世紀的藝術圖景是分散而豐富的,本書選取瞭幾個關鍵的地理和時間節點進行對比研究。 加洛林文藝復興的嚴謹與卡洛林細密畫的精緻: 分析瞭查理曼大帝時期對古典傳統的重塑嘗試,以及其在細密畫中對綫條的偏執追求。 奧托王朝的莊嚴與羅馬式建築的融閤: 探討瞭在大型修道院和教堂壁畫中,繪畫如何服務於建築結構,以及其圖像的敘事功能——作為“不識字者的聖經”。 哥特式光綫的突破: 重點分析瞭法國北部如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中玻璃彩繪的興起,將其視為繪畫媒介的一種極端延伸。探討瞭在彩繪玻璃主導的時代,對傳統木闆畫和濕壁畫技法帶來的挑戰與影響。 結論:技法與信仰的永恒張力 全書的最終部分將迴歸到對中世紀藝術傢的個體性探索。盡管他們大多生活在匿名和集體的信仰體係之下,但通過對技法細節的考證,仍能窺見他們作為工匠和精神媒介的獨特性。本書旨在證明,中世紀的繪畫不僅是信仰的載體,其本身就是一場關於如何用有限的物質語言,錶達無限精神真理的宏大實驗。它為後世的文藝復興藝術奠定瞭不可磨滅的物質與觀念基礎。 目標讀者: 藝術史、中世紀研究、宗教圖像學、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者、學生,以及對早期西方藝術工藝有濃厚興趣的專業人士和愛好者。本書力求在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之間取得平衡。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聖像畫──遇見.神聖
繪畫技巧剖析.6
美與真理.10
美與神聖事物.10
聖像畫之地位與功能.11
反聖像運動和真信仰的勝利.13
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14
降生成人的奧蹟與聖像畫藝術.15
各式聖像畫主題.16
教會如同小宇宙.17
預像和位階模式.18
慶典與期待.19
繪製聖像畫的法則.19
聖像畫主題導覽
〈基督普世君王〉.23
〈代禱三聯畫〉.26
〈君王與大司祭〉.27
〈基督.厄瑪努爾〉.28
〈坐於寶座上的基督〉.30
〈聖容麵紗〉.33
〈舊約中的聖三〉.36
〈聖母領報〉.39
〈總領天使佳播〉.40
〈天主之母與休憩中的小耶穌〉.41
〈耶穌誕生〉.43
〈獻耶穌於聖殿〉.44
〈噤語的基督〉..46
〈位於智者之中的基督〉.47
〈徵兆之母〉.49
〈天主之母.上智之座〉.50
〈善導之母〉.52
〈可親可愛之母〉.55
〈哺乳聖母〉.56
〈天主之母.貝拉高尼梯撒和玩耍聖嬰〉57
〈永援之母〉.58
〈聖若瑟與小耶穌〉.60
〈西默盎與小耶穌〉.61
〈先知厄裏亞〉.63
〈曠野先知.洗者若翰〉.64
〈洗者若翰〉.65
〈耶穌受洗〉.67
〈耶穌顯聖容〉.68
〈復活拉匝祿〉.70
〈榮進耶路撒冷〉.72
〈最後晚餐〉.74
〈山園憂苦〉.76
〈遊行用十字聖架〉.77
〈哀悼基督的死亡〉.78
〈由十字架上卸下〉.80
〈在基督墳前哀悼〉.82
〈光榮君王〉.83
〈下降陰府〉.84
〈多默的不信〉.86
〈耶穌升天〉.89
〈聖喬治與惡龍〉.90
〈獅子圈中的達尼爾〉.91
〈總領天使彌格與佳播〉.93
〈總領天使們的聚會〉.95
〈聖伯鐸與聖保祿〉.96
〈聖保祿〉.97
〈神學傢聖若望〉.98
〈帕特摩島上的聖若望〉.99
〈埃及聖馬加留〉.100
〈米拉的聖尼閣〉.101
〈聖西濛.柱頂隱修者〉.102
〈聖葛拉斯摩斯和獅子〉.103
〈埃及的瑪麗〉.104
〈聖國瑞.巴拉馬〉.105

卑爾根聖保祿天主堂內的新十字架.107
畫評.112
聖像畫在教堂中垂直軸綫的佈置範例.114
基督宗教聖經及人物名稱對照錶.115
作者簡曆.117
參考書目.11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聖像畫──遇見.神聖
(原書p.5,附聖像畫圖)

  東正教會藝術的發展,就如其他類型的藝術,是在一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的。因此,人們必須藉由它獨特的曆史結構,纔得以完整地領略聖像畫的美。聖像畫沒有時間和區域性的限製,它是全球性的。聖像畫的錶達方式雙重而有力,同時兼具美學和靈性的藝術麵貌。近來,愈來愈多人關注教會閤一的議題,這樣的趨勢讓愈來愈多的人,對教會傳統中的其他基督宗教信仰,産生極大的興趣。許多西方的信友在東正教國傢旅遊時,如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以及蘇聯,他們都注意到瞭聖像畫的藝術型式。聖像畫一方麵代錶著一種獨特的藝術經驗,同時也開啓並引領人們通往靈修之門;聖像畫答覆瞭許多人,欲探尋更深一層信仰經驗的需求。

  身處於知識爆炸的社會裏,我們不斷被一些強迫且快速變遷的視覺圖像所刺激。大量的媒體資訊,使人在接收圖像時,就好像狼吞虎嚥時下速食品般。這些沒完沒瞭、粗糙的圖像,擾亂瞭人心。東正教聖像畫則有一係列引導、邀請人心進入「祥和默觀」的畫作。如今,在我們的時代中,聖像畫之所以備受推崇,歸根究底,正是由於這種默觀的屬性使然。

  Icon這個字源自於希臘文eikon,意思是「圖像」。為瞭區分icon和其他類型的繪圖藝術,希臘文以「神聖的圖像」(agiografies)來稱呼這獨特的神聖藝術。所有agiografies正教藝術,不論是哪一類型,均包含在icon的範疇內:如牆上的裝飾、馬賽剋和壁畫、木器、鐵器或象牙浮雕,甚至是手抄繪本、刺綉、琺瑯瓷釉彩繪等,都可以歸類於icon。不過,英文icon這個字,一般而言是指由東正教傳統的繪畫方式,就是以蛋彩顔料,繪於準備好的木質畫闆上的作品。

  本書的聖像畫,就是以蛋彩顔料繪製的icon。書中的畫都是依據極富威望的希臘和俄羅斯版本,以傳統的聖像畫主題和技巧來作畫。製作一幅聖像畫並不是照本宣科,或一成不變地復製;相反地,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其間,聖像畫畫員進入與原畫之間創造性對話。這種現代的聖像畫繪製法,既承繼舊有的技法,又兼具現代的精神,可歸類為新拜占庭藝術(New Byzantinism)。

繪畫技巧剖析

  一般而論,拜占庭式之聖像畫,其製作過程是既費時又費工的,必須通過多重專業且艱難的作畫技巧纔能逐步完成。首先,找一塊完全風乾,沒有龜裂或凹凸不平的木闆作為畫闆。在這本書中的聖像畫所用的木闆,大多是橡木或山毛櫸木,也有鬆樹、白樺樹和膠閤闆。若一幅聖像畫長約35-40公分,就必須用好幾塊木闆,以黏膠固定,組閤成為一塊大畫闆;有一些甚至要靠背麵的橫木來支撐,纔能讓這塊大畫闆穩固。畫闆的正麵必須鑿齣凹槽,但四周留下厚度以作為框邊。這樣,就算完成繪製聖像畫所需的畫闆瞭。古代畫者多半用長柄釜及刨刀鑿齣畫闆來;近代則改用現代工具,例如,電動木闆切割機、刨平機和磨光機。

  首先,在鑿好的木闆上反覆塗抹好幾層動物膠,這樣可以防止作畫過程中,木闆吸入過多的水分。接著,以薄畫布覆蓋在闆上,均勻塗上八到十層的混閤劑,內含動物膠、白色顔料以及石灰。混閤劑在使用前,必須先加熱到攝氏70度。在塗抹混閤劑時,要盡量整平布麵,這樣,可以移除任何可能沉澱的細微顆粒。如果可以的話,在每一層混閤劑乾燥時,即刻磨平闆麵,再塗抹下一層。有石灰混閤劑的反覆打底動作,這塊木闆纔能成為一塊平整、親水性適中的聖像畫畫闆,它現在已經能夠承載層層顔料的塗抹。當然,有時候也可能找到一塊完全平滑,且質地完美、適於作畫的木闆;不過無論如何,都還是必須進行動物膠打底的動作。

  接下來,把所要畫的圖像,以轉印紙描繪到畫闆上,或者直接以鉛筆或蛋彩顔料構圖。繪畫的步驟,一開始都是先上底色,接著再一步步,有係統地進行到錶層外部的上色。

  草稿完成後,接下來就是決定背景是否選擇上色,或是安上金箔。有時候,隻有光圈的部分貼上金箔,剩餘的背景就塗上與其他區塊相協調的顔色即可。

  最古老、費工,但是效果最好的安金箔法,會使金箔錶麵在拋光之後顯齣光澤。為瞭達到這樣的效果,一層特殊的打底,內含黏土與玄武土是絕對必要的。這種材料稱為紅玄武土,是一種黏稠如漿糊般的黏土。把它和動物膠混閤、加熱後,用來塗抹在光圈預設區。通常隻要塗上五到六層的紅玄武土調閤劑即可。接著以鋼毛刷、金鋼砂紙和瑪瑙石打磨。即使是最細小的灰塵微粒或抓痕,都會顯示在質地極薄的金箔麵上,因此,在使用紅玄武土調和劑時,必須有如履薄冰、步步為營的心情纔是。紅玄武土的顔色是紅棕色,它能通透金箔的色澤,加強金箔的光彩。紅玄武土也可以用土黃色或黑色取代。

  就如在磨光金箔麵時所需的一樣:油鞣革墊、剪金箔用的剪刀以及挑金箔片的工具。用手指碰觸金箔,很容易使之起皺褶,因此,拿取金箔必須藉助工具。在上瞭薄薄一層的動物膠上,小心翼翼地舖上金箔,再以橡實毛刷輕輕地刷過金箔,為確保金箔已藉由膠水固定在木闆上瞭。過瞭些許時候(視室溫而定),以瑪瑙石在金箔錶麵打磨。為求高度的光澤,施壓的力道必須採用逐次加重的方式進行。中世紀時期,也有用狼牙或狼的鬍須製成的磨光刷。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光看書名《神祕的聖像畫:Icon的技法與意涵》就讓我充滿瞭好奇!身為一個在颱灣長大、對藝術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很喜歡探索那些深藏著歷史與精神的藝術形式。Icon,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種莊嚴、神聖的感覺,但同時也充滿瞭未知。我一直覺得,宗教藝術不單單是視覺的享受,更是一種與歷史、與信仰對話的途徑。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它不僅會講解Icon的製作技巧,更會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文化意涵,這點非常吸引我。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那些複雜的技法,例如蛋彩的運用、黃金箔的鋪設,或是特定的色彩象徵,轉化成我們這些現代讀者能夠理解並感受到其深度的內容。而且「意涵」這個詞,讓我聯想到Icon背後的故事、人物、以及它們在東正教文化中扮演的角色,這是不是就像在翻閱一本活生生的歷史百科全書呢?我預期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與我過去所熟悉的東方藝術截然不同的視覺與精神世界,或許會讓我對「圖像」的意義有全新的理解。

评分

閱讀《神祕的聖像畫:Icon的技法與意涵》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種文化和歷史視角的大門。我一直對東正教的藝術形式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網路上看到一些Icon的圖片時,總覺得它們散發齣一種靜謐而莊嚴的力量。這本書的標題正中我的紅心,「技法」和「意涵」這兩個詞,代錶瞭它不僅僅是圖片的展示,更是對Icon製作工藝的深入解析,以及對其背後深層意義的探討。我非常期待能瞭解Icon的繪製過程,那些精細的線條、獨特的色彩配置,以及金箔的運用,在現代藝術創作中已經很少見瞭,我想知道這些古老的技法是如何賦予Icon生命力的。同時,「意涵」的部分更是吸引我,我希望作者能夠解釋Icon在東正教信仰中的地位,它們如何被用來傳達神聖的訊息,以及不同的Icon圖像所代錶的意義。我相信這本書會是一次豐富的學習之旅,讓我更深刻地理解Icon這門藝術。

评分

當我看到《神祕的聖像畫:Icon的技法與意涵》這本書的書名時,心裡就燃起瞭一股莫名的衝動,想立刻把它帶迴傢。我一直覺得,在現代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好像越來越少有機會去靜下心來,好好地感受那些沉澱瞭時間的藝術。Icon,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彷彿能將人拉迴到過去。書名中的「技法」讓我充滿瞭學習的慾望,我非常想知道,這些流傳韆年的繪畫技巧,是如何創造齣那種獨特的光影效果和莊重感。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顏料或者繪畫工具?而「意涵」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Icon的圖像總是呈現齣那樣的風格,它們所傳達的宗教情感和象徵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對Icon的人物描繪、色彩的運用,以及構圖的安排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走進Icon的藝術世界,讓我不再隻是單純地欣賞,而是能真正地「讀懂」它們。

评分

這次偶然在書店看到《神祕的聖像畫:Icon的技法與意涵》這本書,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覺得,在颱灣,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水墨畫、書法,或是近代的油畫、版畫等,但對於Icon這種風格的藝術,我其實瞭解的並不多,隻在一些電影或旅遊雜誌中偶爾瞥見過。感覺上Icon有種獨特的、神祕的氣質,跟我們平常接觸的藝術品不太一樣。書名中的「技法」讓我期待能學到一些關於Icon製作的知識,像是它用的顏料、筆觸,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工序?而「意涵」的部分,我則更想知道Icon在宗教儀式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傳達特定的信仰訊息。是不是每一筆、每一個顏色、每一個人物的姿態,都有其象徵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導遊,帶領我這個藝術門外漢,循序漸進地認識Icon的世界,從最基礎的瞭解開始,慢慢深入到它的精神內核。我很期待能透過閱讀,解開Icon在我心中那層「神祕」的麵紗。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神祕的聖像畫:Icon的技法與意涵》這本書,我並沒有太大的期待,我認為Icon這種藝術形式離我的生活比較遙遠。我平常比較關注當代的藝術創作,對於這種比較傳統、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圖像,總覺得有些距離感。然而,當我翻開書,看到裡麵精美的圖片,以及作者對於Icon創作過程細膩的描述,我的想法開始轉變。那種嚴謹的、近乎儀式感的繪畫方式,以及色彩運用上的獨特邏輯,讓我感到驚嘆。我原本以為Icon隻是單純的宗教繪畫,但書中闡述的「技法」,例如對光線的處理、人物比例的安排,以及那種平麵卻又充滿立體感的空間營造,都顯示齣其深厚的藝術功底。更重要的是,書中並沒有流於錶麵的介紹,而是試圖去剖析Icon背後所承載的「意涵」,這讓我開始思考,這些圖像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傳承信仰、凝聚人心,甚至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是看似遙遠的藝術,也能與我們的生命產生連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