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分歧與認同,是當代文化及神學討論中的一些重要主題。基督宗教置身多元化的宗教及文化處境中,當如何麵對眾多分歧甚至互相矛盾的文化雜音?在參與討論具爭論性的社會文化議題時,應否、能否及如何保持自身獨特的聲音及身份認同?事實上,當代基督宗教本身也麵對內部的種種分歧。那麼,基督宗教會對教會閤一、和諧社會以至一切受造的閤一的企盼,是否與這種強調多元、分歧以至衝突的文化背道而馳?基督宗教是否可以對文化轉型産生積極及重要的作用?本書嘗試從文化與神學的視角,並以宗教多元及生態倫理為焦點,探討這些問題。
作者簡介
賴品超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主修宗教、副修哲學)及神道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英皇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哲學博士(主修神學)。曾任英國基督教禮賢會牧師、英國密德塞剋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講師等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主要著作有:《開放與委身:田立剋的神學與宗教對話》(2000);《邊緣上的神學反思──徘徊在大學、教會與社會之間》(2001);(編著)《近代中國佛教與基督宗教的相遇》(2003, 2008);《傳承與轉化:基督教神學與諸文化傳統》(2006);(與林宏星閤著)《儒耶對話與生態關懷》(2006)。
第一部份:神學與文化
第一章 文化研究與神學
第二章 從文化神學再思漢語神學
第三章 基督宗教對公共價值的迎拒與商議
第二部份:教會閤一與多元
第四章 聖餐與教會閤一:曆史與神學的斷思
第五章 教會閤一與漢語基督教研究
第六章 漢語神學、聖經和普世基督教傳統
第三部份:宗教分歧與和諧社會
第七章 宗教的確信與寬容
第八章 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
第九章 對話.認同.參與:廿一世紀的宗教教育
第四部份:宗教多元與生物多樣
第十章文化多元與生物多樣
第十一章宗教對話的生態轉嚮
第十二章聖誕、環保與道成肉身
附錄:基督宗教信仰與香港文化核心價值
序
本書有賴於多方人士的幫助方能完成。這本來最好是親自當麵道謝的,但在某些情況下,親自當麵道謝的機會也許不太容易把握。筆者想起的是,去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奬的科學傢,因患腦衰退癥而未能親自宣讀謝詞,難免使人覺得在欣慰之餘卻又帶著一丁點兒的遺憾,因為奬項似乎來得晚瞭一點,否則他應可親自緻答謝詞。至於今年獲得諾貝爾和平奬的異見人士,但卻因身係囹圄而未能親自領奬、更遑論親自宣讀答謝詞,對於他的支持者來說,在高興之餘難免也會感到有點無奈又或帶著一絲絲的盼望,希望奬項隻是來得早瞭一點,離開他獲釋的一天不會太遠。對於筆者來說,在眾多要感謝的人之中,有些是雖欲當麵道謝已無從的;有一些是太遲,因為他們已不在人世,包括筆者所尊敬的老師瀋宣仁(1931-2004)及根頓(Colin Gunton, 1941-2003)兩位教授,他們對神學與文化的討論曾啓迪筆者的相關思考;另外也有一些是太早,因為筆者與他們素未謀麵,這包括在華人社會中緻力追求社會公義並維護弱勢社群權益的人士,他們的勇毅激勵著筆者的努力。
筆者在這裏首先要道謝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包括崇基學院神學院的同事與同學,雖然我們有著不同的學術訓練,對宗教及∕或文化的問題有不同的見解與立場,但因有相同的對學術的委身,並又對社會文化的問題有相似的關注,在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中,皆使筆者獲益良多。此外,筆者更要多謝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與筆者在神學上互相切磋砥礪的一班朋友∕戰友,包括香港的神學人團契(後易名為香港神學人協會)的弟兄姊妹,以及在海內外一同關注及探討漢語神學∕漢語基督宗教研究的教內外朋友。與這些「同行」(從事同一行業)「同行」(一起行走神學探索之路),常使筆者深受鼓舞。
本書大部份章節曾在不同的會議、講座或期刊上發錶,具體齣處留待在相關章節中交代。在此謹一併多謝相關講座或會議的主辦單位的安排,更多謝相關期刊或文集的編輯或齣版社,容許筆者將相關論文收錄於此。此外,更要感謝齣席這些會議或講座的朋友,因為他們提齣的寶貴意見不時使筆者深受啓發。在本書的齣版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沙湄博士曾協助校訂文稿,在此一併緻謝。
最後,筆者更要多謝馬鞍山靈糧堂的弟兄姊妹,他們除瞭讓筆者及妻女有一個屬靈的傢外,更讓筆者這位經常「明知故問」或「故意不問」的顧問牧師,能體會並謹記神學活動與教會的關係。
賴品超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
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讀完《多元、分歧與認同:神學與文化的探索》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考模式被徹底打開瞭。我過去對神學的印象,總覺得它離我太遙遠,是屬於少數專業人士的領域。然而,作者在這本書裡,卻用一種非常貼近當代人生活經驗的方式,來闡述神學的意義和價值。 我對書中「認同」的探討特別有感觸。作者深入剖析瞭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個人和群體如何建立和維持自身的認同。他提齣,這種認同的建立,往往是建立在與「他者」的對比和互動之上。這個觀點讓我聯想到,在颱灣,我們經常在討論「颱灣人」的認同,以及如何與「中國人」的認同區隔。作者透過神學的視角,提供瞭一個更為寬廣的理解維度,讓我們不再僅僅從政治或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而是能從更深層次,關於價值觀、信仰、生命意義等方麵去思考。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乎我的預期,它讓我覺得,神學其實是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自身和我們所處的世界的一把鑰匙。
评分這本《多元、分歧與認同:神學與文化的探索》實在是打開瞭我不少新視野。我原本以為神學就是關乎宗教教義、神職人員那套,跟普通人生活沒什麼太大關係。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法。作者非常巧妙地將神學的視角融入到對當代文化的觀察中,我纔驚覺,原來我們每天接觸的各種價值觀、社會現象,很多都能從神學的角度找到脈絡。 書裡麵有一段討論到「原罪」的概念,我以前隻覺得是個很古老的宗教說法,但作者卻把它連結到現代社會裡人們普遍存在的焦慮感和對自身不完美的認知。他提齣,這種對「不完美」的深刻體認,其實是神學思想在文化層麵留下的痕跡。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耳目一新,也更深刻地理解瞭為什麼人們總是渴望救贖,渴望擺脫內心的不安。他還提到瞭「恩典」的概念,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找到一種超越個人努力的希望和力量。這本書真的讓我覺得,神學不隻是一個學術領域,它更是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理解自身的重要思想資源。
评分這本《多元、分歧與認同:神學與文化的探索》這本書,老早就聽說瞭,一直放在書單裡,終於有機會好好翻瞭一下。說實話,我本身不是神學專業的,但對於文化跟社會的連結一直很有興趣,所以這本書的書名就深深吸引瞭我。一開始看的時候,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讀起來很枯燥,畢竟神學這個主題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有點距離感。但是,作者的寫作風格比我想像中要親切很多,他用瞭很多貼近生活的例子,把一些比較抽象的神學概念解釋得非常淺顯易懂。 我特別喜歡書中探討「認同」的部分,這真的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尤其在颱灣,我們有這麼多元的族群、不同的歷史脈絡,再加上全球化帶來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每個人在「我是誰?」這個問題上,其實都在不斷地摸索。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帶領我們去思考,在這些多元和分歧中,我們如何找到一種能夠包容、尊重,同時又能確立自身價值的認同。他引用的案例,有從歷史上的宗教衝突,也有現代社會中的身份認同危機,這些都讓我非常有共鳴,覺得這本書不隻是在談論「神學」,更是在探討「人」本身。
评分這本《多元、分歧與認同:神學與文化的探索》真的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普通讀者,我發現作者在處理「分歧」這個主題時,展現瞭極大的同理心和細膩的觀察。他並沒有簡單地將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對立,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分歧的根源,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下所呈現的麵貌。 書中有很多關於不同宗教傳統之間如何互動、如何產生衝突,又如何尋求共存的討論。這些討論讓我對於「和解」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的理解。在颱灣,我們也麵臨著許多族群、政治、社會階層之間的分歧,如何在這些分歧中找到共同點,建立更和諧的社會,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作者透過神學的視角,提供瞭一些寶貴的啟示,例如他強調「謙卑」和「聆聽」,認為真正的理解是從願意放下自身的預設立場,去聽取對方的聲音開始。這本書的論述不隻停留在理論層麵,更具備瞭實踐的指導意義。
评分最近終於拜讀瞭《多元、分歧與認同:神學與文化的探索》,真是讓人讀來意猶未盡。我一直對颱灣社會的變遷和人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這本書正好提供瞭一個很有意思的切入點。作者並沒有把神學當成一個孤立的學術學科來談,而是將它視為一種理解和詮釋文化的重要工具。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現代性」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分析瞭現代社會所強調的理性、科學,以及個人主義,這些看似與宗教無關的元素,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與神學思想相互作用、甚至互相挑戰的。他提齣瞭「後現代」思潮的興起,以及這股思潮對傳統神學和文化認同所帶來的衝擊。在颱灣,我們也正經歷著快速的現代化和後現代化,麵對著各種價值觀的衝突和迷惘,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有深度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去梳理這些複雜的現象。它讓我開始反思,在追求個人自由和社會進步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因此失去瞭某些重要的連結和歸屬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