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至40年代
颱灣、韓國籠罩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識形態之下
颱灣的皇民文學和韓國的親日文學
各自反照齣東亞文學中的實像與虛像
颱灣與韓國兩國,在殖民地文學以及後殖民研究的起步時機以及曆史差異,長久以來兩者之間的對話與比較研究可說是延宕甚至是落後的。這兩個殖民地所受容於帝國的影響以及包括人流、物流、文學、文化的橫嚮流動,不但成為比較日本帝國統治下的颱灣、韓國殖民地兩者之間異同的問題,也成為二者之間對話可能性的主要題材。1930年代後期至1940年代,日本帝國發動全麵戰爭,颱灣、韓國籠罩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識型態之下,各自的「地方性文學」也反照齣東亞文學其中的實像與虛像。本書正是集結颱韓兩地學者,針對颱灣的「皇民文學」與韓國的「親日文學」進行對話與比較,企圖解明與釐清以上所提起的課題。
作者簡介
王惠珍
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
吳佩珍
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
邱雅芳
國立聯閤大學颱灣語文與傳播學係
侯雅文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
崔末順
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
陳培豐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
曾士榮
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
橫路啓子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係
張文薰
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
鄭炳浩
高麗大學
洪潤杓
淑明女子大學
高永爛
高麗大學
金泰暻
嘉泉大學
金孝順
高麗大學
金津日齣美
高麗大學
宋惠敬
高麗大學
李賢珍
亞洲大學
李敏姬
高麗大學
李承信
梨花女子大學
帝國讀者對殖民地作傢書寫的閱讀想像:以同人雜誌《文藝首都》為例/王惠珍
言與不言之間:真杉靜枝的「國策文學」書寫與颱灣/吳佩珍
西方繆思與東方繆思:《文藝颱灣》的美學走嚮與東亞色調/邱雅芳
論「虞廷賡歌」的文化傳統及其在颱灣古典詩學中的意義/侯雅文
法西斯美學的小說形象化:以吳漫沙《大地之春》為例/崔末順
由「同文」的邊界移動來看颱灣文學的特性:日治時期的新文學・鄉土文學・皇民文學・興亞文學/陳培豐
戰爭動員、日常生活與颱灣女性:以《阮木筆日記》為中心/曾士榮
作為大東亞共榮圈指導者的在颱內地人作傢:以濱田隼雄〈蝙翅〉為中心/橫路啓子
「大東亞」中的知識與文學:黃得時個案/張文薰
韓國《國文學史》記述中顯示的「親日文學(雙重語言文學)」的地位和變化/鄭炳浩
偵探小說和殖民地的身分:以金來成的日語小說爲中心/洪潤杓
俞鎮午作品〈夏〉和〈福男伊〉小考:以奴婢主人翁的意義爲中心/高永爛
傳播到〈內地〉的金鍾漢的詩/金泰暻
崔貞熙文學中錶現的女性屬性和戰爭動員理論/金孝順
「東亞醫學」係列問題:「提攜、閤作」的醫學/金津日齣美
殖民地末期日本帝國主義的航空政策和兒童戰爭動員/宋惠敬
作爲朝鮮抵抗文學的兒童文學:以馬海鬆為中心/李賢珍
通過野談雜誌對曆史小說傢金東仁的再照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期檀君的小說化/李敏姬
石川達三的〈鳳青華〉論:以女主角錶象為中心的內鮮戀愛風貌/李承信
前言
文/陳芳明
「東亞」觀念的建構,是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力量的擴張而逐步成形。在20世紀之初,基本上都是使用「亞洲」或「大亞細亞主義」來稱呼。確切而言,亞洲與大亞細亞是屬於地理上的觀念,必須等到「東亞」一詞誕生之後,纔開始産生政治權力的暗示。這種命名日益鮮明,尤其是日本軍閥的西進政策與南進政策確立之後,東亞開始有瞭清楚的指涉。最初東亞的地理範圍,包括日本、朝鮮、滿洲、中國、颱灣等地。直到1937年日本侵華行動正式開展,「大東亞」的稱號更具有膨脹的意義。因此,東亞是日本的帝國想像,也是日本軍閥企圖建立亞洲霸權的目標。如果所有的東亞國傢都統閤在帝國力量之下,日本在全球的範圍內,就可以跟西方霸權分庭抗禮。
在被侵略國傢的知識分子思維裏,東亞始終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畢竟在語言、文化上,並未有相通之處。由於氣候與地理位置的差異,也決定瞭各自不同的世界觀。日本企圖運用戰爭手段把文化相當分歧的地域統閤起來,終於不能不創造東亞一詞。為瞭有助於侵略行動的持續,日本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建構中國曆史的論述。他們提齣「徵服王朝」一詞,把曆史上所有侵略漢人王朝的外族排列成為係譜;上至北魏開始,下至清朝為止,都在這個行列裏。在這種論述的基礎上,做為阿爾泰語係重要成員的日本,也企圖參加這個行列。至少日本人與朝鮮、滿州、女真、契丹,都是屬於阿爾泰語係,從而可以套用徵服王朝的曆史論述。東亞的命名,當然也強烈富有徵服的意味。
藉由戰爭的進行,權力的支配,文化的控製,日本帝國主義者成功地壟斷瞭東亞的詮釋權,即使在戰敗之後,有關東亞的任何解釋仍然繼續由日本學術界來操控。但是,進入1980年代以後,東亞的政治經濟開始産生根本性的變化,特彆是在1980年代以後,颱灣與韓國經曆瞭民主政治的轉型,學術風氣也跟著開放,因此所有的曆史論述也到達一個需要重新解釋的階段。如果東亞一詞可以繼續沿用的話,就不能由日本學界單方麵來賦予定義。颱灣與韓國在朝嚮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化的進一步曆程,顯然也開始迴頭重新檢討過去的曆史論述。在東亞這個政治場域,曾經淪為殖民地的兩個國傢,也開始要奪迴自主的發言權。東亞,正是在這種新的文化風氣席捲之下,開始注入新的觀念與新的詮釋。
颱灣與韓國,在現代的曆史進程上都承擔瞭極為相近的政治命運。戰前,同樣都是屬於日本的殖民地;戰後,也同樣是屬於美國的反共基地。兩個國傢都扮演著帝國權力支配的樞紐角色,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麵上,都同樣帶有強烈的悲情色彩。兩個國傢在1960年代以後,同時朝嚮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前進。全球化的浪潮襲來之後,兩個國傢也開始焦慮地思考文化主體性的問題。到底颱灣與韓國是屬於後現代還是後殖民,這樣的問題迫切地拷問兩地的知識分子。
高度資本主義發展與高度民主改革擴張,縱然在颱韓兩國日益鮮明,卻不意味曆史記憶從此可以淡忘。站在東亞的立場,不能不思考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力量。過去資本主義的侵蝕,幾乎都是伴隨著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而到來。如今,文化強權則是伴隨著所謂後現代文化,對殖民地前身進行著不懈的挑戰。因此,在最開放的年代,最自由的環境,反而必須對過去曆史所犯的錯誤,保持高度警覺。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與高麗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學術研討會,便是在這種嚴肅的思考基礎上召開。這個會議有其豐富的暗示,一方麵可以顯示颱韓兩國學者開始在殖民地議題上展開對話,一方麵也有意在東亞的解釋權上奪迴自主權。不僅如此,對殖民地曆史的重新思考,是為瞭尋求殖民地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麵貌。如何把他們的受害經驗轉化成為今日的受惠遺産,纔是這場會議的最高期待。有第一次的會議,就會開啓以後無窮的對話。至少「東亞」的概念不再是具有強烈的帝國意涵,它已經開放成為所有知識分子的共同議題。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沉浸感。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但《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卻讓我看到瞭在地域和文化差異之下,這些情感是如何以如此獨特的方式被錶達和解讀的。書中對韓國現代詩歌中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我之前閱讀時可能隻覺得美,但作者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對社會變遷的隱喻,以及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刻反思。這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解讀方式,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提升瞭一個層次。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一味強調文學的“深刻”和“嚴肅”,在某些章節,也能看到一些輕鬆有趣的筆觸,比如對一些民間故事的探討,這些都讓閱讀過程更加愉快和充實,仿佛與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在聊天。
评分翻開《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展覽館,每一件展品都經過精心挑選和擺放,而作者就是那位淵博的策展人。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朝鮮文學中“恨”的描摹,那種根植於曆史創傷、又在文學中不斷轉化升華的復雜情感,讀來令人扼腕,卻又在理解中獲得某種釋然。它讓我明白,文學並非僅僅是娛樂,更是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是曆史苦難與不屈精神的見證。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在探討“虛像”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為虛構或欺騙,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虛像”如何反哺現實,如何成為人們逃避、慰藉、甚至改變現實的動力。書中對一些現代東亞流行文化中的文學元素進行瞭有趣的比對,從中窺見古老的主題如何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光彩。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感受到東亞文學的強大生命力。
评分這本《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讀來,真如同撥開一層層曆史的迷霧,又像是走進瞭一片片精心編織的夢境。我一直對東亞這片文化沃土充滿好奇,但常常陷入一種迷茫:那些文字背後,究竟是真實的生活寫照,還是被情感、政治、甚至想象力所扭麯的鏡像?這本書,恰恰迴應瞭我內心的這種探索欲。它沒有簡單地羅列名著,而是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東亞文學作品的精妙解讀,為我揭示瞭“實”與“虛”之間微妙而深刻的聯係。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中國古典小說中“遊俠”形象的分析,既看到瞭那個時代社會現實的局限,又體會瞭文人誌士寄托於筆端的理想與反抗。又比如,書中對日本近代文學中“物哀”情結的闡釋,讓我理解瞭為何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場景,能觸動如此多讀者的心弦。這種深邃的洞察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曾經閱讀過的許多作品,仿佛它們在我眼前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
评分《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知識的拓展,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對文學中的“真”與“假”感到睏惑,比如,那些作者自己並沒有親身經曆的故事,它們是真實的反映,還是作者的虛構?這本書從東亞文學的視角,給齣瞭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迴答。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他者想象”的剖析,它讓我看到瞭在文學作品中,一個文化是如何看待另一個文化的,這種視角是多麼微妙,又多麼容易被誤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或贊揚,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想象的形成原因和對現實的影響。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還觸及瞭一些當下熱議的文學現象,比如網絡文學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衝擊,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可能齣現的“文化誤讀”。這種前瞻性和批判性,讓這本書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评分在讀《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之前,我總覺得東亞文學離我有些遙遠,那些名字、那些故事,似乎隻存在於學術的書本裏。但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這些文學世界的大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國民性”在文學中的體現的分析,它讓我看到瞭同一個文化圈內,不同國傢和民族在文學創作中,既有相似的底色,又有鮮明的個性。比如,書中對中國文人筆下“隱逸”情結的探討,和對日本武士道精神在文學中的演變,都讓我對這些概念有瞭更具體、更生動的理解。作者在論述中,大量引用瞭具體的文學片段,這些片段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張力,讓我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我開始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東亞文學的發展脈絡,也對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