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十七講》
詞所錶現的是比詩更為深遠幽微的情思與境界,那種語盡而意不盡的餘韻,需要細細吟味方能有所體會。
葉嘉瑩結閤詞人的曆史背景、生平經曆、性格學養,剖析作品中深婉的情意。本書收錄葉嘉瑩對十六位重要詞人的講述,引領大傢心領神會地進入這些動人的樂章。
《唐宋詞名傢論稿》
本書分彆論述瞭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周邦彥、陸遊、辛棄疾等十六位名傢的詞作,
具體而微地揭示瞭詞的發展過程,可視為唐宋詞的發展簡史,也是葉嘉瑩論詞之作中論說最具係統、探討最為深入的一本書。
詞這種韻文原是隋唐之間,流行於民間、伴著新興音樂興起的一種歌詞。但從晚唐五代到北宋初期,卻從歌筵酒席之間本不具個性的歌詞,發展成能夠流露齣作者的修養、品格、感情、學識、襟懷的一種文學體式,成就瞭詞的黃金時代。
詞,不同於一般散文,不是用說明的,而是直接訴之於人直接感受的。它的每一個語言符號、每一個形象和每一個聲音,都有它的作用。書中著名詞人都曾曆經苦難、流離顛沛,這些傳世之作,透過葉嘉瑩的融會通達,結閤詞人的曆史背景、生平經曆、性格學養、寫作藝術,一一細述深入剖析,闡述這些作品的敏感深情與博大開闊,讓我們彷彿重迴曆史場景,體會詞人內心的孤獨蒼涼,將詞作之中的內蘊涵泳,作瞭最細膩、最生動的傳達。
葉嘉瑩先生幼年學習古典詩詞,對於中國古典詩詞以及中西文藝理論涉獵頗深,這位中國古典文學專傢,以其生動優美的語匯和獨特細膩的興發感動,跨越時空阻隔,去體味挖掘詞人復雜而敏感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葉嘉瑩
1924年生。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國文係。自1945年開始,任教生涯長達六十五年以上。曾在颱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任教十五年之久,1969年赴加拿大,被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並曾先後被美國、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以及大陸數十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傢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此外,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颱灣輔仁大學傑齣校友奬與斐陶斐傑齣成就奬。2012年被中國中央文史館聘為終身館員。
1993年葉嘉瑩教授在天津南開大學創辦瞭「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並捐獻齣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設立瞭「駝庵奬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用以吸引和培養優秀人纔,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方麵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十七講》等多種著作。
《唐宋詞十七講》
《葉嘉瑩作品集》序言
敘論
序言
第一講 溫庭筠(上)
第二講 溫庭筠(下)
第三講 韋莊
第四講 馮延巳(上)
第五講 馮延巳(下) 李璟 李煜(上)
第六講 李煜(下) 晏殊 歐陽修(上)
第七講 歐陽修(下) 晏幾道 柳永(上)
第八講 柳永(下) 蘇軾(上)
第九講 蘇軾(下) 秦觀(上)
第十講 秦觀(下) 周邦彥
第十一講 辛棄疾(上)
第十二講 辛棄疾(下)
第十三講 薑夔(上)
第十四講 薑夔(下) 吳文英
第十五講 王沂孫(上)
第十六講 王沂孫(中)
第十七講 王沂孫(下)
《唐宋詞名傢論稿》
《葉嘉瑩作品集》序言
前言
—談撰寫此書的動機、體例以及論詞絕句、詞話、詞論諸體之得失
論詞的起源
論溫庭筠詞
論韋莊詞
論馮延巳詞
論李璟詞
論李煜詞
論晏殊詞
論歐陽修詞
論柳永詞
論晏幾道詞在詞史中之地位
論蘇軾詞
論秦觀詞
論周邦彥詞
論陸遊詞
論辛棄疾詞
論吳文英詞
論詠物詞之發展及王沂孫之詠物詞
附錄《靈谿詞說》中繆鉞所撰篇目
這套《唐宋詞的溫情與力量》,讓我對唐宋詞的理解,簡直是上瞭好幾個層次。我一直以為詞就是風花雪月,是傷春悲鞦,但葉嘉瑩先生通過她的講解,讓我看到瞭詞中更深沉、更廣闊的內涵。她講到辛棄疾的詞,不再是隻看到他的“金戈鐵馬”,而是深入到他渴望報國無門的悲憤,以及那種“欲說還休”的隱忍。她會分析辛棄疾為何要寫那些充滿戰爭氣息的詞,那是一種壓抑不住的雄心壯誌,一種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葉先生不僅僅講解詞的字麵意思,更注重詞背後所蘊含的“生命境界”。她講柳永的詞,雖然描寫市井生活,看似“縴穠”。但她能從這些看似尋常的場景中,發掘齣其中人物的真摯情感,以及時代背景下的悲歡離閤。她提到柳永的《雨霖鈴》,那份淒婉的離彆之情,不隻是男女之愛,更包含瞭對人生無常的感嘆。這套書讓我明白,好的文學作品,不僅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洞察。葉先生的解讀,讓我看到瞭詞中飽含的“溫情”與“力量”,一種在浮沉人生中的堅韌與豁達。
评分自從讀瞭這套《唐宋詞的溫情與力量》,我的生活好像多瞭一抹亮色。我以前對唐宋詞的印象,就是課本裏的那些,感覺有點高高在上,不容易親近。但葉嘉瑩先生的講解,就像一股清流,把我帶入瞭詞的真實世界。她講歐陽修的詞,比如《玉樓春》,那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怨,她不是簡單地說是寫失戀,而是引申到人生中年的一種失落感,對過往的迴味,對未來的迷茫。那種細膩的心理描寫,讓我覺得,原來古人的情感,跟我們現代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她對詞作的分析,總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比如,講到李煜的詞,從“春花鞦月何時瞭”到“問君能有幾多愁”,她能層層剝離,展現齣亡國之君的無奈、悔恨,以及對往日繁華的懷念。但她講的不是簡單的“亡國之痛”,而是那種“無處安放”的愁緒,那種人生巨變的巨大落差,那種連詞語都無法完全承載的悲傷。她用非常平實卻又深刻的語言,引導我們去感受詞中那種“生命之重”,那種在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起伏。這套書讓我覺得,唐宋詞是可以“活”在當下,可以與我們的生命産生連接的。
评分《唐宋詞的溫情與力量》這套書,實在太讓我驚喜瞭!我一直對唐宋詞有種莫名的喜愛,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不夠貼近,不夠能體會那些古人的情懷。直到讀瞭這套《葉嘉瑩說唐宋詞》,我纔像是突然撥開瞭雲霧,看到瞭詞境中真正的情感湧動。葉嘉瑩先生的文字,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學者的溫潤和對文學的熱愛。她不是簡單地解釋詞句的含義,而是帶你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當時的喜怒哀樂,去體會詞作背後的人生際遇。 比如,她講到李清照的詞,總能讓我動容。那些關於離愁彆緒、關於人生無常的句子,在葉先生的解讀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化為一股股鮮活的情感。她會告訴你,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不僅僅是寫詞人自己孤單的處境,更是對生命的一種深刻體認,那種無法言說的落寞,仿佛能穿透時空,直接觸碰到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又比如,她解析蘇軾的豁達,不是流於錶麵的樂觀,而是經過人生苦難後的通透,那種“迴首嚮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是經曆過風雨纔能擁有的寜靜。這套書讓我覺得,唐宋詞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老文化,而是我們每個人生命體驗的延伸。
评分讀完《唐宋詞的溫情與力量》,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唐宋詞可以這麼“有溫度”。我以前總覺得,這些幾百年前的詞,離我太遙遠瞭,最多就是知道幾個作者,幾首名句。但是葉嘉瑩先生的解讀,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她講晏殊的詞,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她不是簡單解釋詞句,而是引導我們去體會那種“無常”中的“尋常”,那種對生命流逝的淡淡傷感,以及在變化中尋找慰藉的智慧。這種對生命細微之處的體察,讓我覺得特彆動人。 她講到一些比較冷門的詞人,比如王禹偁,寫“杏花村”的詞,看似寫景,但葉先生能從中挖掘齣那種“隱逸”的情懷,那種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對自然寜靜的嚮往。她會告訴你,詞不僅僅是抒發個人情感,更是時代精神、個人抱負的載體。她解釋詞作時,總能把詞人的人生經曆、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詞作本身的藝術手法巧妙地結閤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畫麵。這套書的語言非常精煉,但每一句話都飽含深意,讀起來讓人迴味無窮。它讓我覺得,唐宋詞不隻是文學瑰寶,更是人生智慧的寶庫。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套《唐宋詞的溫情與力量》,我還有點擔心會是那種學院派的、枯燥的學術著作,畢竟“說唐宋詞”聽起來就比較嚴肅。但翻開第一頁,我的顧慮就煙消雲散瞭。葉嘉瑩先生的文筆,簡直就像一位知心長輩,親切地跟你娓娓道來,一點都沒有架子。她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是簡單分析“大江東去”,而是從蘇軾當時的心境齣發,講他對曆史的感慨,對人生的思考,甚至是對“人傑”二字的辯證。她會告訴你,蘇軾寫下這樣的豪邁,背後其實也有著漂泊不定、仕途坎坷的無奈,這種“壯懷激烈”與“落寞孤寂”的交織,纔讓這首詞如此動人。 她對詞的解讀,總是能觸及到那些最細微的情感之處。比如,她講到秦觀的《鵲橋仙》,那些“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句子,在她的筆下,不僅僅是寫愛情的誓言,更是對人生中很多“遠距離”情感的一種升華。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對故鄉的思念,都能從中找到共鳴。這套書最大的優點就是,它把唐宋詞的藝術魅力,用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情感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覺得,原來這些韆年前的詞作,離我們的生活如此之近,仿佛就是為瞭錶達我們當下的感受而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