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品

詩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批評
  • 詩論
  • 古典文學
  • 中國文學
  • 詩歌鑒賞
  • 文學史
  • 傳統文化
  • 審美
  • 文化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詩品》原名《詩評》,宋明以後始定名。全書分三捲,將漢魏至齊梁一百二十多位五言詩人的成就,分為上、中、下三品,為作傢,作品風格流變的研究獨闢蹊徑。
 
  原書在各捲前分彆有序,清代何文患將三篇序文閤而為一,置於全書之前,統稱「詩品序」。鍾嶸於序文中闡述其詩歌理論:以「乾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為品鑑標準,提齣「滋味說」、重視比興,倡導「質尋」、反對用典和聲病說,在文學批評史上,引起學者們廣泛的迴響。
 
本書特色
 
  《詩品》─中國第一部五言詩歌評論專著,被譽為「詩話之源」,對於後世的詩歌品評與創作,影響深遠。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詩品》的圖書的詳細內容簡介: 《詩品》:探尋文字的審美脈絡與精神圖騰 《詩品》並非一部詩歌選集,而是一部專注於探討詩歌本質、審美範式與文化傳承的理論著作。它以兼具史學深度與哲學思辨的筆觸,係統梳理瞭中國古典詩歌自萌芽至鼎盛,直至轉型的漫長曆程中所蘊含的獨特精神氣質與藝術規律。本書的宗旨在於“品鑒”而非“羅列”,旨在剖析那些超越時代局限、凝練於字句之間的審美力量。 全書結構嚴謹,共分為“溯源”、“形質”、“神韻”、“意境”、“辨析”五大核心篇章,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立體而深刻的詩歌鑒賞體係。 --- 第一章:溯源——古典詩魂的初始形態 本章追溯中國詩歌的源頭活水,重點考察瞭《詩經》與《楚辭》這兩大源頭在精神內核與藝術手法上的差異及其對後世的奠基作用。 1.1 《風》與《雅》的社會肌理: 深入分析《詩經》中“賦、比、興”手法的實踐意義,探討其如何將民間的疾苦、祭祀的虔誠與貴族的頌歌熔鑄於樸素的語言之中。這裏的“品”在於其強烈的現場感和曆史溫度,文字是社會良知的載體。 1.2 屈原的浪漫與獨醒: 重點解析《楚辭》中香草美人、求索與放逐的主題,探討其構建的瑰麗想象世界如何標誌著中國文學開始步入個體精神的自覺階段。本節尤其關注楚辭在句式結構、神話元素的運用上對漢樂府乃至唐代七言律詩的潛在影響。 1.3 漢魏風骨的初顯: 簡述漢代樂府民歌的直白力量,繼而聚焦於建安文學,分析曹氏父子在亂世中如何將慷慨悲涼的情懷融入詩歌,形成剛健遒勁的“風骨”雛形,為後世的格律奠定情緒基礎。 --- 第二章:形質——格律與聲韻的精密建構 本章緻力於揭示中國古典詩歌在形式層麵所達到的工藝高度。它探討瞭格律的形成並非僵化教條,而是對語言內在音樂性的一種“摹寫”。 2.1 平仄與音律的和諧: 詳細闡述近體詩(律詩、絕句)中平仄對仗的規則,但著重分析這些規則背後的聽覺美學原理。平仄的交替如何模擬人聲的起伏,從而在聽覺上達到張弛有度的效果。 2.2 意象的固定與流變: 考察特定意象(如“落日”、“孤舟”、“寒蟬”)在不同時代語境下的內涵變化。一個看似簡單的詞語,如何在唐宋詩壇被賦予多重象徵意義,形成約定俗成的審美符號係統。 2.3 句法結構的張力: 分析“煉字”的藝術,即如何通過動詞、形容詞的選擇與重組,在有限的字數內爆發齣巨大的信息量與情感密度。例如,對“推敲”典故的深入解讀,並非隻停留在字麵選擇,而是探究其背後對詩歌邏輯連貫性的要求。 --- 第三章:神韻——超越文字的審美體驗 “神韻”是本書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試圖捕捉詩歌中難以言喻的、與生命體驗緊密相連的氣質。 3.1 “氣”與“韻”的哲學基礎: 探討魏晉玄學對詩歌“氣韻生動”要求的塑造。詩歌的氣韻,被視為詩人胸襟、學識與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性靈說”的文學錶現。 3.2 留白與虛實相生: 詳細分析中國古典美學中“虛”的重要性。詩歌的高妙之處往往不在於寫盡,而在於“不寫之寫”。通過對空間、時間、情感的虛化處理,引導讀者進入共創的境界,使詩作具有無限的延展性。 3.3 興發啓迪的力量: 區分“描摹”與“興發”。真正的神韻,是讓讀者在閱讀完畢後,情感和思考並未停止,而是被詩句引導至更廣闊的領域,引發自我對生命、宇宙的體悟。 --- 第四章:意境——情景交融的結構原理 本章聚焦於如何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可感知的自然圖景,實現情與景的完美融閤。 4.1 景語即情語: 係統梳理宋代以來詩歌對自然描寫的精細化過程。分析詩人如何通過選擇特定的時間(清晨、黃昏)、特定的天氣(煙雨、月夜)來烘托內在心緒,使物象成為情感的載體。 4.2 空間序列的營造: 探討詩歌中空間感和時間感的處理手法。從登高望遠的宏大視野,到幽居獨處的微觀捕捉,意境的構建依賴於詩人對視角轉換的精確把控。 4.3 禪宗思想對意境的滲透: 考察佛教、道傢思想如何影響宋代及以後的詩歌,使意境從單純的抒情轉嚮對禪理、哲理的體悟,達到“空”與“有”辯證統一的審美高度。 --- 第五章:辨析——代際風格的流變與分野 最後,本書以比較分析的方式,檢視不同曆史時期詩歌流派的特點,以彰顯其風格的獨特性與繼承性。 5.1 唐詩的巔峰氣象: 分析盛唐的雄渾自信與中晚唐的沉鬱頓挫,對比李白之飄逸、杜甫之沉鬱、王維之禪靜,指齣唐詩在多元共存中達到的整體性成就。 5.2 宋詞的文人轉嚮: 對比唐詩的“言誌”與宋詞的“言情”,分析宋代詞人如何將更私密、更細膩的情感融入長短句式,體現瞭審美從宏大敘事嚮個體內心挖掘的轉嚮。 5.3 詩歌的流派與爭鳴: 涉及晚明公安派的“獨抒性靈”與後世的復古思潮,探討在社會劇變下,詩歌理論傢們試圖為詩歌尋找新齣路的努力與局限。 《詩品》旨在為嚴肅的文學研究者提供堅實的理論框架,也為熱愛古典詩詞的讀者提供一把深入文本肌理的鑰匙。它鼓勵讀者超越對詩歌的錶層喜愛,去體會那份凝練於字裏行間、穿越韆年依然能叩擊人心的審美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嶸(西元四六八~五一八)
 
  南朝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傢。字仲偉,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人。齣身世族,深受儒傢思想薰陶,並通《周易》。因一生履任諸侯王室的記室之職,專司文書典籍的掌理,故又有「鍾記室」之稱號。
 
  其著作《詩品》,一方麵肯定瞭五言詩的曆史地位,一方麵也為自己在文學批評的領域中,成立瞭一傢之言。
 
譯者簡介
 
徐達 (西元一九三五年齣生)
 
  上海市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曾至貴州大學中文係任教,並為該校學報編輯主任、社科版副主編,現任貴州省高校學報研究會理事長。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先後發錶過四十餘篇論文,著有《文學理論基礎》(閤著)、《詩品全譯》等書。

圖書目錄

詩品序
 
詩品 上
古詩
漢都尉李陵詩
漢婕妤班姬詩
魏陳思王[曹]植詩
魏文學劉楨詩
魏侍中王粲詩
晉(魏)步兵阮籍詩
晉平原相(內史) 陸機詩
晉黃門郎潘嶽詩
晉黃門郎張協詩
晉記室左思詩
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
詩品中
漢上計秦嘉 嘉妻徐淑詩
魏文帝詩
(魏) 中散稽(嵇) 康詩
晉司空張華詩
魏尚書何晏 晉[馮] 翊[太]守孫楚 晉著作[郎] 王贊 晉[王]
司徒椽(掾) 張翰 晉中書令潘尼[詩]
魏侍中應璩詩
晉清河[太]守陸雲 晉侍中石崇 晉襄城太守曹 攄晉朗陵公
何劭[詩]
晉太尉劉琨 晉中詩(郎) 劉(盧)諶詩
晉弘農太守郭璞詩
晉吏部郎袁宏詩
晉處士郭泰機 晉常侍顧愷之 宋謝世基 宋參軍顧邁 宋參軍
戴剴(凱)詩
宋徵士陶潛詩
宋光祿大夫顔延[之]詩
宋豫章太守謝瞻 宋(晉) 僕射謝鯤(混) 宋太尉袁淑 宋徵
君工(王)微 宋徵虜將軍王僧達詩
宋法曹參軍謝惠連詩
宋參軍鮑昭(照)詩
齊吏部謝胱詩
齊(梁)光錄(祿)江淹詩
梁衛將軍範雲 梁中書郎丘遲詩
梁太常任叻詩
梁左光錄(祿) 瀋約詩
 
詩品 下
漢令史班固 漢孝廉酈炎 漢上計趙壹
魏武帝 魏明帝
魏白馬王彪 魏文學徐乾
魏倉曹屬阮璃 晉頓丘太守歐陽建 晉(魏)文學應瑒 晉中
書【令】嵇含 晉河南(內)太守阮侃 晉侍中嵇紹
晉黃門棗據
晉中書張載 晉司隸傅玄 晉太僕傅鹹 [魏]侍中繆襲[晉]
散騎常侍夏侯湛
晉驃騎王濟 晉徵南將軍杜預 晉廷尉孫綽 晉徵士許詢
晉徵士戴逵
晉東陽太守殷仲文 【宋謝混】
宋尚書令傅亮
宋記室何長瑜 [臨川內史]羊曜瑤
宋詹事範曄
宋孝武帝 宋南平王鑠 宋建平王宏
宋光祿謝莊
宋禦史蘇寶生 宋中書令史陵修之 宋典祠令任曇緒 宋越騎
戴法興
宋監典事區惠恭
齊惠休上人 齊道猷上人 齊釋寶月
齊高帝 齊(宋)徵北將軍張永 齊太尉王文憲
齊黃門謝超宗 齊潯陽太守(相)丘靈 鞠齊給(從)事中郎
劉祥 齊司徒長史檀超 齊正員郎鍾憲 齊(宋)諸暨令顔則
(測)齊秀纔顧則心
齊(晉)參軍毛伯成 齊(宋)朝請王 (吳)邁遠 齊(宋)朝
請許謠(瑤)之
齊鮑令暉 齊韓蘭英
齊司徒長史張融 齊詹事孔稚珪
齊甯朔將軍王融 齊中庶子劉繪
齊僕射江元佑(柘) [齊侍中江祀]
齊記室王巾(山) 齊綏遠(建) 太守卞彬 齊端溪令卞錄(鑠)
齊諸暨令袁嘏
齊雍州刺史張欣泰 梁中書郎範縝
梁(齊)秀纔陸厥
梁常侍虞羲 梁建陽令江洪
梁步兵鮑行卿 梁晉陵令孫察
 
附錄
曆代《詩品》評論選輯
陸機《文賦》注譯
《晉書.陸機傳》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圖書序言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纔,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緻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昔《南風》之詞,《卿雲》之頌,厥義敻矣。夏歌曰“鬱陶乎予心”,楚謠曰“名餘曰正則”,雖詩體未全,然是五言之濫觴也。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詩眇邈,人世難詳,推其文體,固是炎漢之製,非衰周之倡也。自王、颺、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從李都尉迄班婕妤,將百年間,有婦人焉,一人而已。詩人之風,頓已缺喪。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鬱爲文棟;劉楨、王粲爲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緻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爾後陵遲衰微,迄於有晉。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錶,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先是郭景純用俊上之纔,變創其體。劉越石仗清剛之氣,贊成厥美。然彼眾我寡,未能動俗。逮義熙中,謝益壽斐然繼作。元嘉中,有謝靈運,纔高詞盛,富艷難蹤,固已含跨劉、郭,淩陵轢潘、左。故知陳思爲建安之傑,公乾、仲宣爲輔。陸機爲太康之英,安仁、景陽爲輔。謝客爲元嘉之雄,顔延年爲輔。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詞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雲會於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爲詳切者耶?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馀,興也;因物喻誌,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乾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專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纍矣。
 
  若乃春風春鳥,鞦月鞦蟬,夏雲暑雨,鼕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讬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齣朝,一去忘反;女有颺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故詞人作者,罔不愛好。今之士俗,斯風熾矣。纔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騖焉。於是庸音雜體,人各爲容。至使膏腴子弟,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獨觀謂爲警策,眾睹終淪平鈍。次有輕薄之徒,笑曹、劉爲古拙,謂鮑照羲皇上人,謝朓今古獨步。而師鮑照終不及“日中市朝滿”,學謝朓,劣得“黃鳥度青枝”。徒自棄於高明,無涉於文流矣。
 
  觀王公縉紳之士,每博論之馀,何嘗不以詩爲口實。隨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澠並泛,硃紫相奪,喧議競起,準的無依。近彭城劉士章,俊賞之士,疾其淆亂,欲爲當世詩品,口陳標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昔九品論人,《七略》裁士,校以賓實,誠多未值。至若詩之爲技,較爾可知。以類推之,殆均博弈。方今皇帝,資生知之上纔,體瀋鬱之幽思,文麗日月,賞究天人。昔在貴遊,已爲稱首。況八紘既奄,風靡雲蒸,抱玉者聯肩,握珠者踵武。以瞰漢、魏而不顧,吞晉、宋於胸中。諒非農歌轅議,敢緻流彆。嶸之今錄,庶周鏇於閭裏,均之於談笑耳。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爲先後,不以優劣爲詮次。又其人既往,其文剋定。今所寓言,不錄存者。夫屬詞比事,乃爲通談。若乃經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颱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齣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顔延、謝莊,尤爲繁密,於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近任昉、王元長等,詞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攣補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詞既失高,則宜加事義。雖謝天纔,且錶學問,亦一理乎!陸機《文賦》,通而無貶;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鴻寶》,密而無裁;顔延論文,精而難曉;摯虞《文誌》,詳而博贍,頗曰知言。觀斯數傢,皆就談文體,而不顯優劣。至於謝客集詩,逢詩輒取;張騭《文士》,逢文即書。諸英誌錄,並義在文,曾無品第。嶸今所錄,止乎五言。雖然,網羅今古,詞文殆集。輕欲辨彰清濁,掎摭病利,凡百二十人。預此宗流者,便稱纔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製,方申變裁,請寄知者爾。
 
  昔曹、劉殆文章之聖,陸、謝爲體貳之纔,銳精研思,韆百年中,而不聞宮商之辨,四聲之論。或謂前達偶然不見,豈其然乎?嘗試言之,古曰詩頌,皆備之金竹,故非調五音,無以諧會。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樓”,爲韻之首。故三祖之詞,文或不工,而韻入歌唱,此重音韻之義也,與世之言宮商異矣。今既不備管弦,亦何取於聲律邪?齊有王元長者,嘗謂餘雲:“宮商與二儀俱生,自古詞人不知之。帷顔憲子乃雲‘律呂音調’,而其實大謬。唯見範曄、謝莊頗識之耳。嘗欲進《知音論》,未就。”王元長創其首,謝朓、瀋約颺其波。三賢或貴公子孫,幼有文辯,於是士流景慕,務爲精密。襞積細微,專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餘謂文製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爲足矣。至平上去入,則餘病未能;蜂腰、鶴膝,閭裏已具。陳思贈弟,仲宣《七哀》,公乾思友,阮籍《詠懷》,子卿“雙鳬”,叔夜“雙鸞”,茂先寒夕,平叔衣單,安仁倦暑,景陽苦雨,靈運《鄴中》,士衡《擬古》,越石感亂,景純詠仙,王微風月,謝客山泉,叔源離宴,鮑照戍邊,太沖《詠史》,顔延入洛,陶公詠貧之製,惠連《搗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謂篇章之珠澤,文采之鄧林。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詩品》這本書,帶給我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它讓我對「品味」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僅限於物質的享受,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詩歌,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瞭一個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情感的載體,更是思想的啟迪。書中對於詩歌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思想、乃至價值觀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反思,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還能保留一份對詩歌的熱愛,一份對美的追求。這本書就像一座燈塔,指引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寧靜的心靈空間,去感受詩歌所帶來的力量。它讓我明白,培養詩歌的品味,其實就是在培養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一種對美好的堅持。我會將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希望他們也能從中獲得啟發,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詩品」。

评分

每次翻開《詩品》,都像是在與一位老朋友對話,有時候是引人深思的長談,有時候是輕鬆愉快的閒聊。書中對詩歌的探討,總是能讓我聯想到許多生活中的細節。比如,書中提到的一種詩歌的節奏感,讓我想起瞭雨滴落在窗外的聲音,或是微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這些看似平凡的聲音,其實都蘊含著一種詩意。透過這本書,我學會瞭用更細膩的眼光去觀察周遭的世界,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我開始覺得,詩歌並非隻存在於書本中,它就散落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就能體會到那份屬於詩歌的魅力。這本書的語言很親切,沒有過於艱澀的學術術語,讓我覺得閱讀起來很輕鬆,同時又能獲得很多寶貴的啟發。

评分

這本書《詩品》的內容,讓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進行瞭很多反思。詩歌,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它有著怎樣的力量,能夠穿越時間的洪流,觸動我們的心弦?書中對於「品」的闡述,不僅僅是在探討藝術的層麵,更觸及到瞭生命的價值觀。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詩歌,纔稱得上是「有品」?是辭藻華麗,還是情感真摯?是意境深遠,還是貼近生活?這本書引導我跳脫瞭過去對詩歌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詩歌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它讓我明白,詩歌的「品」不在於單一的標準,而在於它能否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甚至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詩品」。

评分

讀完《詩品》之後,我的腦袋裡迴盪著許多畫麵,有些是書中描繪的意境,有些則是自己過往的經歷。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詩歌不隻是文字的堆疊,更是一種情感的抒發,一種對生命體驗的凝練。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於「品味」的定義,發現原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感受,都可以用詩歌的語言來錶達。書中對於一些傳統意象的解析,讓我耳目一新,彷彿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看到瞭古人是如何透過詩句來傳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同時,我也看到瞭詩歌在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延續,一種轉化。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可以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情感錶達的另一種方式。我特別喜歡書中探討詩歌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係,讓我意識到,透過閱讀和欣賞詩歌,我們可以更瞭解自己,也更能體會到人生的複雜與美好。

评分

最近在書店閒晃,無意間看到這本《詩品》,書名就很有意思,感覺會是一本探討詩歌品味、鑑賞的書。身為一個平常就喜歡閱讀,偶爾也會寫點東西的颱灣人,對「品」這個字總有種特別的感受。品味,不僅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是心靈深處的觸動,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辨別與珍藏。所以,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切入,來談論詩歌的「品」。是品析古人的詩作,還是引領現代人如何培養對詩的鑑賞力?亦或是探討詩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我猜測,它應該會像品一杯陳年的好茶,需要慢慢啜飲,細細體會其中的層次與韻味。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文人的雅緻,讓人聯想到那些隱逸山林、寄情詩酒的風雅人士。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對詩歌有更深刻的理解,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文字,而是能觸摸到作者內心的情感,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