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阿裏山地區以前的産業道路為何稱為「麵粉路仔」嗎?您知道政府本來規劃通往阿裏山的公路並不是以嘉義為起點,而是由南投水裏或竹山齣發嗎?您知道颱18綫原本路綫是從嘉義經玉山到花蓮玉裏嗎?後來為何又停建呢?您知道阿裏山公路有條「兄弟之路」嗎?您見過阿裏山公路闢建過程的照片嗎?您知道為何這條道路每逢豪雨必坍嗎?…
省道颱18綫,即聞名遐邇的阿裏山公路,亦稱新中橫公路嘉義─玉山綫,1982年9月正式完工通車,迄今已逾卅年。《逐路細說颱18綫》一書追朔自一九五○年代剋難的産業道路,記錄阿裏山公路從無到有的脈絡、沿綫聚落、産業乃至生活型態的變遷。編輯團隊耗費一年時間走訪當年參與本公路闢建、養護的工程人士、承包廠商、沿綫店傢、社區耆老及地方文史工作者,收錄百餘幀公路舊照,包括多張首度發錶的珍貴曆史照片,並獲攝影大師齊柏林授權有關公路、聚落、生態等空拍作品。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領略阿裏山公路的自然景觀之美,也能細細品味這條公路古往今來的獨特韻味。
本書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與典藏文創閤作齣版,隨書附贈影音DVD,由麓雅劄娜原創群拍攝,羅明源導演,,片長近12分鍾;旅美音樂傢張彥帆專為影片創作的主題配樂〈日齣〉,與阿裏山公路的磅礡氣勢極為契閤,讓讀者有身曆其境之感。
序文 4
一、傳奇的開端-舊阿裏山公路開鑿史 20
1-1 序幕 25
1-2 腳印堆疊的歲月 26
1-3 麵粉路仔—中興産業道路 28
1-4 「兄弟之路」—大華公路 32
二、走齣迷霧-颱18 綫之起、承、轉、閤 38
2-1 公路興築爭奪戰 41
2-2 踏勘,塵埃落定 50
2-3 動工,闢新拓舊 53
2-4 溫馨築路情 60
2-5 新舊橫貫公路的傳承 65
2-6 嘉義阿裏山路段完工通車 70
2-7 再見瞭!玉裏 78
三、逐路細說-這條路、這些人、這些事 86
3-1 從太保齣發 89
3-2 平原上的驛站 97
3-3 山與平地的交會 103
3-4 茶之道 110
3-5 山城與珠露 113
3-6 朝聖的終點 127
3-7 大華公路:縣道159 甲 137
3-8 森林廊道:縣道169 146
四、山之丕變-人文、鄒族、鐵道、森林 154
4-1 阿裏山人文今昔 157
4-2 最初的住民-鄒族 164
4-3 森林鐵道的沒落與轉型 174
4-4 消失的迷霧森林 182
五、風雨淬鍊-敬畏自然之路 188
5-1 颱18 綫的守護者-阿裏山工務段 191
5-2 風雨無情 不堪迴首 198
5-3 挑戰養護硬實力-五彎仔整治 210
5-4 五虎寮橋的重建 214
5-5 公路堡壘-明隧道 217
5-6 災後重生 220
5-7 從與山爭路到涵養山林 224
編後語 230
附錄 234
颱18 綫阿裏山公路大事紀 234
颱18 綫橋梁一覽錶 237
颱18 綫明隧道一覽錶 238
嘉義縣公車:嘉義-阿裏山 238
本書受訪人員名單 240
感謝人員名單 243
序文(序文摘錄)
吳盟分(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
「藉著《逐路細說颱18 綫》這本書,我們把基層公路人勤勞樸實的一麵及開路架橋的故事詳實地蒐集與記錄,以較具深度的公路文史麵貌齣版,讓讀者能對阿裏山公路有更深層的認識,體會有彆於一般觀光旅遊的風景欣賞。」
蔡宗成(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處長):
「有彆於一般觀光旅遊書籍僅提供風景圖片及交通資訊,《逐路細說颱18 綫》這本書以颱18 綫為主軸,記錄阿裏山公路從無到有的脈絡、沿綫聚落、産業乃至生活型態的變遷,以及公路闢建養護的艱辛。」
陳玉峰(生態環保學者):
「『沒有任何一片春芽,會記得哪一片落葉的滄桑,但每片落葉化作春泥更護花,每片春芽也將變成落葉』,而世代傳承、相繼守護著我們共同的文化根係,以及集體的記憶。公路總局、典藏文創的執事、同仁們,之所以辛勤編撰這冊《逐路細說颱18 綫》,正是要譜寫颱18 綫所經曆的過往、現今與未來,一方麵緬懷前人篳路藍縷、開創維艱的血汗付齣;另方麵琢磨留給子孫們何等的經驗與智慧,同時也期待反思與前瞻。」
江復正(共同作者):
「每次公路史訪談,都是愉悅的體驗,資料蒐集倒是遇到諸多挑戰。颱灣鐵道迷甚多,尤其是百年曆史的阿裏山森林鐵路,追逐者眾,舊照片頗豐;公路迷則稀,有關颱18 綫的曆史照片更少。原先有批公路開闢時的影像紀錄,卻因幾年前的水災而流失;某些先人珍藏的老照片也因後人保存不善,散逸殆盡,殊為可惜。幸好,本書在編輯團隊鍥而不捨地追蹤、以及地方人士無私割愛之下,最終收錄百餘張寶貴的阿裏山公路舊照,其中包括首次問世的老照片,讓本書增色不少。」
趙瑜玲(共同作者):
「為阿裏山公路追本溯源,則更是一趟奇情感人、驚險刺激的發現之旅。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的託付,宛若那隻敲開記憶門扉的通行許可,讓我們來迴奔馳於颱18 綫及鄰近縣道、鄉道,走訪每一段曾與這條公路交織的生命。偶爾,也循著受訪者的迴憶,鑽進更深不可測的秘境,從另一個角度窺探這層層疊疊的山中傳奇。」
《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這個書名,光是讀起來就讓人覺得內容豐富、信息量十足。我一直對颱灣的山地開發史和交通建設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颱18綫,也就是阿裏山公路,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錶性的道路之一。這本書承諾“細說”,這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詳細地講述颱18綫從最初的簡易便道,到後來作為重要的林業運輸通道,再到如今成為連接阿裏山山區與外界的旅遊動脈的演變過程。書中是否會提及不同時期公路建設所麵臨的技術難題?例如,如何在陡峭的山坡上開鑿道路,如何應對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同時,我也非常好奇這條公路沿綫的曆史人文故事。是否會有關於早期開拓者、林業工人、原住民部落與公路建設之間互動的情節?那些曾經在這條路上工作、生活過的人們,他們的故事是否也被作者一一記錄下來?附贈的影音DVD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相信它能夠為這本書提供更加直觀和生動的補充。我期待DVD中能夠看到阿裏山公路不同時期的航拍畫麵,或是關於沿途風景、特色産業、甚至是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紀錄片。這種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一定會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刻。
评分《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這本書名,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捲,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對颱灣的山區公路,特彆是承載著豐富曆史文化底蘊的颱18綫,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書名中的“細說”二字,讓我預感到這本書絕非走馬觀花式的介紹,而是會對颱18綫的曆史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將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好奇,這本書將如何描繪颱18綫從無到有,從簡陋到現代化的整個過程。它是否會追溯到早期原住民的交通路徑?日治時期為瞭開發阿裏山豐富的林木資源而修建的鐵路和道路,對颱18綫的形成起到瞭怎樣的作用?又或者在戰後,它如何在國民政府的交通建設規劃中扮演重要角色?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修建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挑戰,例如如何在險峻的山體上開鑿道路,如何應對頻繁的地震和颱風,以及那些在艱苦條件下工作的築路者的感人故事。這些細節,往往能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一條公路的來之不易。“古往今來”的錶述,也讓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沿綫人文景觀、社會經濟變遷、以及與公路發展相關的曆史事件和民間故事充滿瞭期待。而附贈的影音DVD,更是極大地增加瞭這本書的吸引力。我設想,DVD中可能會包含不同時期颱18綫的影像資料,例如早期修建時的照片、不同年代的航拍畫麵,或是關於沿途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的紀錄片,這將大大增強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阿裏山公路的變遷與發展。
评分讀到《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這個書名,我的心就被牢牢吸引住瞭。阿裏山,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神秘,而颱18綫,這條通往阿裏山的生命綫,其背後的故事一定也同樣精彩。書名中的“細說”二字,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它預示著作者將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這條公路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發展階段。“古往今來”則更加點明瞭本書的時間跨度,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條公路是如何從最初的簡陋步道,一步步發展成為如今現代化的大道。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日治時期為瞭發展阿裏山林業而進行的鐵路與道路建設?又或者國民政府時期,颱18綫在國傢交通建設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築路過程中的艱辛與智慧,那些在崇山峻嶺中揮灑汗水、付齣生命的築路者們的故事,往往比任何壯麗的風景更能打動人心。他們是如何剋服地質災害、惡劣天氣,用血淚與汗水鑄就瞭這條通往山林深處的道路?此外,“古往今來”的錶述,也讓我對書中可能涵蓋的沿綫人文景觀、社會變遷、甚至是與公路相關的民間傳說和曆史事件充滿瞭好奇。而附贈的影音DVD,無疑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我設想,DVD中可能包含有珍貴的曆史影像資料,例如不同時期阿裏山公路的照片、甚至是早期的航拍畫麵,或是對沿途自然風光、人文風情進行深入描繪的紀錄片,這一定會讓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立體。
评分《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颱灣高山公路探索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一條公路的修建,往往是一個地區發展的縮影,它連接瞭過去與現在,也塑造瞭未來。書名中的“細說”二字,讓我認為這本書並非浮光掠影,而是會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之中,為我們講述颱18綫這一重要交通動脈的麯摺曆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梳理颱18綫的起源,它最初是如何誕生的?是齣於軍事、經濟還是民生需求?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時期,例如日治時期為發展阿裏山林業而修建的鐵路和道路,以及國民政府時期對於公路網的規劃與建設?我尤其想瞭解在修建過程中,那些工程師和工人是如何剋服險峻的地形、惡劣的天氣條件,用智慧和汗水鋪就這條山路的。那些關於公路建設的裏程碑事件,那些在施工現場發生的感人故事,亦或是充滿挑戰的工程難題,都讓我充滿探究的欲望。而“古往今來”的錶述,則暗示瞭書中對這條公路沿綫曆史人文的關注。那些因公路而興起的聚落,那些與公路發展息息相關的社會變遷,甚至是關於公路上的傳奇人物和民間傳說,都可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呈現。附贈的影音DVD更是讓我覺得物超所值,我期待它能提供豐富的視覺和聽覺資料,或許有不同年代的阿裏山公路影像,或是對沿綫曆史文化進行解讀的紀錄片,這將極大地增強閱讀的沉浸感。
评分我拿到《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時,內心充滿瞭期待,因為我一直對颱灣的山區公路,特彆是承載著傳奇色彩的阿裏山公路,充滿瞭好奇。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有吸引力,“逐路細說”,仿佛作者正帶著我們一步步沿著這條蜿蜒的公路,去探索它背後的每一個故事。我尤其對“古往今來”四個字所蘊含的時間跨度感到興趣,這意味著書中不僅僅會講述現代的阿裏山公路,還會深入挖掘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在還沒有這條現代公路之前,人們是如何穿越這片高山的?是否存在一些古老的棧道、獵徑,或是早期的鐵路?書中是否會提及日治時期的林業開發對公路修建的影響?那些在崎嶇山路上艱難行進的車輛,或是曾經運送木材的火車,它們的故事是否也被一一收錄?而“附贈影音DVD”更是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我設想,DVD中或許會有許多珍貴的曆史影像資料,展示公路初建時的艱辛場景,或是不同年代阿裏山地區的人文風貌,再配上書中詳實的文字描述,一定會帶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阿裏山公路及其周邊地區的發展變遷。
评分當我看到《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正是我一直想讀的!”我對阿裏山情有獨鍾,但總覺得對其背後支撐起這片美景的交通大動脈——颱18綫——的瞭解還遠遠不夠。書名中的“逐路細說”四個字,立刻吸引瞭我,它暗示著一種循循善誘、層層剝開的敘事方式,而不是走馬觀花的介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颱18綫從其前身,可能是一些簡陋的步道或軌道,到如今成為現代公路的整個發展曆程。這其中必然牽涉到不同時代的地理條件、工程技術、以及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我想象書中會充滿各種令人驚嘆的工程奇跡,以及在艱苦條件下築路工人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而“古往今來”的錶述,更是讓我對書中能夠涵蓋的豐富曆史時期和事件産生瞭無限遐想。它是否會追溯到原住民時代的交通模式?日治時期為瞭林業開發的鐵道與道路建設?國民政府時期對公路網的完善?這些曆史的碎片,通過“細說”的方式串聯起來,一定能勾勒齣颱18綫波瀾壯闊的生命綫。更不用提那張附贈的影音DVD,這簡直是讓體驗升級的神來之筆。我希望DVD裏能有大量的曆史影像資料,甚至是專傢學者的解讀,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這條公路的變遷,以及它對阿裏山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
评分收到《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名簡潔卻極具信息量,“颱18綫”這個具體的地理坐標,立刻將我的思緒拉嚮瞭那片我心心念念已久的阿裏山。作者的“細說”二字,讓我預感到這是一本不流於錶麵,而是充滿瞭深入挖掘和細節呈現的作品。我一直覺得,一條公路不僅僅是連接點A到點B的物理通道,它更是一個區域發展的動脈,是曆史變遷的見證者。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描繪颱18綫從無到有,從簡陋到完善的整個過程。它是否是因應阿裏山林業開發的需要而修建?還是為瞭帶動當地觀光而逐步拓寬升級?書中是否會采訪那些參與修建的老兵,或是熟悉這段曆史的當地居民?他們的親身經曆和迴憶,往往比官方的記錄更加生動和感人。我設想,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素材,去爬梳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資料,纔能寫齣這樣一本“古往今來”的記述。更不用說附贈的影音DVD,這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極大的亮點。我希望DVD中能有關於公路沿途風光、人文景觀以及曆史變遷的影像資料,或許還有一些專傢學者或當地居民的訪談,讓文字與影像相互輝映,共同構築一個立體而豐滿的阿裏山公路畫捲。
评分《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這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實在感。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道路情有獨鍾,尤其是像颱18綫這樣連接著著名景區的交通乾綫。書名中的“細說”二字,讓我預感到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會深入剖析,娓娓道來。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梳理颱18綫漫長的曆史脈絡。從最初的雛形,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山徑,到後來為瞭林業開發而逐步修建的簡易道路,再到如今承載著觀光重任的現代化公路,這個過程必然充滿瞭艱辛與智慧。書中是否會提及不同曆史時期,如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颱18綫在國傢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介紹修建過程中的技術挑戰,以及那些默默無聞的築路者的故事。他們是如何剋服高山峻嶺的阻礙,如何與大自然搏鬥,纔最終打通這條生命之路的?此外,“古往今來”的錶述也讓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沿綫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充滿瞭期待。那些因為這條公路而興盛或衰落的村落,那些因路而生的傳奇故事,或許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蹤跡。而附贈的影音DVD,更是讓這本書的價值大大提升。我設想,DVD中可能會收錄一些珍貴的曆史影像,如公路初建時的黑白照片或紀錄片片段,以及不同年代的阿裏山風光,甚至可能還有一些關於公路沿綫原住民文化或早期林業開發場景的影像資料。這種文字與影像的結閤,必定能為讀者帶來更加立體、生動的閱讀體驗。
评分拿到這本《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像是收到瞭一份來自颱灣高山深處的沉甸甸的禮物。我一直對阿裏山的傳說與美景心馳神往,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觸及它的靈魂。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窺探這片土地真實脈絡的窗戶。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踏實而親切的敘事風格,“細說”二字預示著作者將不辭辛勞,深入淺齣地為我們講述颱18綫——這條承載著無數故事與記憶的公路,從它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通達,一路上的風雲變幻。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公路修建過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挑戰與智慧的描繪。那些曾經為瞭打通這條山路而付齣的艱辛努力,那些在險峻地勢中揮灑汗水的築路者們,他們的故事往往比最壯麗的風景更能打動人心。我想,作者一定采訪瞭許多親曆者,或是查閱瞭大量史料,纔能將這段“古往今來”的故事梳理得如此清晰而有血有肉。而“附贈影音DVD”更是錦上添花,我相信,當文字與影像結閤,阿裏山的風貌、聲音,甚至當時的情境,都會更加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與自然的壯美。這本書不單單是一本關於公路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土地、關於人的史詩,記錄著一個地方如何被連接、被開發、被塑造的曆程。
评分當我的目光落在《逐路細說颱18綫:阿裏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這本書上時,一種探索的衝動油然而生。我對阿裏山充滿瞭浪漫的想象,但卻鮮少思考支撐起這份浪漫的背後,是怎樣一條堅韌的道路。書名中的“逐路細說”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信心,這不僅僅是關於一條公路的介紹,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探訪,跟隨作者的筆觸,去觸摸颱18綫的每一個毛孔,去傾聽它發齣的每一個聲音。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颱18綫從無到有,乃至不斷升級完善的整個曆史演變過程。從它最初可能隻是先民們在山林中踩踏齣的簡易路徑,到後來因應經濟發展需要而逐漸修建的土石路、水泥路,再到如今四通八達的現代公路,這其中必然蘊含著無數的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遷。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時期,例如日治時期為瞭發展林業而進行的鐵路與公路規劃,以及戰後國民政府對山區交通網絡的建設?我尤其好奇那些在艱苦條件下,冒著生命危險修建公路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勞動者的故事,他們的奉獻與犧牲,往往是曆史記錄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將他們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而“古往今來”的錶述,也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與公路相關的曆史事件、社會文化變遷、甚至是沿綫居民的生活故事充滿瞭期待。更不用提那張附贈的影音DVD,這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極大的吸引力。我希望DVD中能夠呈現不同時期颱18綫的影像資料,例如早期修建時的照片、不同年代的航拍畫麵,或是關於沿途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的紀錄片,這一定會讓閱讀體驗更加身臨其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