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

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當代金門六十年(1949-2009),兩岸關係由戰爭而和平。經歷了36年戰地政務的金門,其演藝活動深受兩岸關係、金門政治和閩臺演藝的影響,形成一獨特的演藝生態。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呈現出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一方面掀開了戰地軍旅演藝的神秘性,另方面也道出了金門縣府演藝的蛻變力。

本書特色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呈現出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一方面掀開了戰地軍旅演藝的神秘性,另方面也道出了金門縣府演藝的蛻變力。

作者簡介

洪春柳

  福建省金門人。金門高中國文教師退休,金門大學兼任講師,曾榮獲趙廷箴優良國文教師、全國Super教師等獎項。金門文史工作者,寫作「老師的話」、「非台北觀點」、「花言鳥語」專欄,著有《金門傳奇:七鶴戲水的故鄉》、《浯江詩話》、《金門島居聲音》、《不知春去》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陳師序
自序-圓一個初秋的夢!
前言-當代金門

上篇:戰爭.金門演藝

第一章 炮下猶歌舞
第一節 金門本島50年代,金門本土演藝沒落
一、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
二、閩劇沒落、京劇興起
三、由張春秋到張素賢
四、由《國魂》到《牛小妹》
五、綜藝雜陳的康樂隊
六、無中生有的克難樂隊
第二節 臺灣來金50年代,來金軍旅演藝榮盛
一、蔣宋美齡與勞軍團
二、顧劇團和海加班
三、一流的軍旅演藝
四、香港影星團與菲律賓藝宣隊

第二章 歌聲壓倒炮聲
第一節 金門本島60-70年代,閩劇社再興,藝工隊榮盛
一、莒光閩劇社風光到臺灣
二、地方戲曲的鑼響、聲歇
三、全島走透透的小型康樂隊
四、多次赴臺的金城藝工隊
第二節 臺灣來金60-70年代,由軍旅演藝轉型電視演藝
一、軍旅演藝進入鼎盛期
二、陸光京劇隊又來了
三、豫劇團與臺語劇隊
四、由《郭子儀》到《田單復國》
五、藝工隊與歌劇隊
六、電視歌舞的新時代

下篇:和平.金門演藝

第三章 炮聲遠去
第一節 金門本島活躍於80年代的金門文化團
第二節 臺灣來金80年代後,臺灣演藝來金走向多元化
一、電視勞軍盛宴
二、文化上前線與藝術下鄉
三、金門酬神戲的鑼鼓再興
四、永遠的戰地情人:鄧麗君

第四章 兩岸三地大舞臺 139
第一節 金門本土90年代後,金門本土演藝覺醒
一、傳統戲曲古調新唱
二、現代演藝萌芽了
三、本土演藝走出金門
四、金門國樂團赴臺競技
五、金門少年合唱團走遍八閩
六、蛻變為音樂島的金門
七、金門縣府演藝
第二節 臺灣來金90年代後,來金臺灣演藝求變多變
一、來金的臺灣傳統演藝
二、來金的臺灣現代演藝
三、由軍中話劇直接跳入兒童戲劇
第三節 大陸來金2001年金廈小三通,大陸演團來金成常感
一、叩關金門的廈門金蓮升
二、循小三通來金的大陸演藝
三、來金大陸演藝的類型
四、翔安戲校唱紅金廈海域

結語-戰爭、和平、演藝、人
一、金門演藝空間的變遷
二、金門演藝類型的變遷
三、戰爭.和平.演藝.人

附錄
一、我把金門日報翻了一遍
二、尋訪金門舊戲院
三、對談金門本土演藝
四、1949-2009年金門演藝大事記

圖書序言

第一章 炮下猶歌舞

第一節 金門本島

50年代,金門本土演藝沒落

一、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


1949年前,金門演藝原生態為閩南演藝。

金門地處閩南海隅,風俗樸實,崇向朱子教化,生活中注重耕讀傳家的價值觀。耕讀是工作,而耕讀之餘,酬唱南管,老少雜坐,引吭而歌,則成休閒娛樂。至於傳家的觀念,表現在重視歲時祭祀上,每逢神明聖誕或宗祠奠安,有延請戲班演酬神戲的民俗,戲班包括本島與大陸內地,故民間多熟悉南管和閩南戲劇。

根據《金門縣志》卷三〈人民志〉記載:

金門舊式娛樂,音樂方面有南管,民間歲時令節,業餘娛樂,多唱南管,每見村肆街巷,老少雜坐,引吭而歌,輕弦慢板,其樂陶陶。時或搭紮錦棚,登臺獻唱,聲音清越,通宵達旦。

金門南管,以清中葉為盛。有後浦許玉者,能自譜新聲,遊遍閩南各縣,會盡知音,飲譽樂壇,後漸失傳。清末古寧頭李森梅,再自浦園延請名師來金課子,全家習唱。……其子勇受聘鼓浪嶼三年……民國10年後,李家先後在後浦、浦邊、後沙等處,設館授徒。……抗戰前,為金門南管全盛時期。

由縣志可知:金門南管史以清中葉、抗戰前為兩個興盛期,後浦、古寧頭曾有老師產生,且常與閩南管友交流。當金門南管興盛時,老師還受聘於大陸,但當金門南管衰微失傳時,亦要向大陸延請老師來薪傳。

金城城隍廟南管樂團清朝即已存立,現今南管樂音仍酬唱不絕,為金門南管樂社中最具淵源且備受敬重者。其它有成立於20年代的金沙南管社、官澳南管樂等。南管樂獲清康熙賜稱「御前清音」,在金門傳唱悠久,有「全民音樂」之稱。但城隍廟南管樂團老團長顏西林的一段話,也點出了南管在金門的粗俗色彩:「古時的南管不能『賺吃』,僅屬不入流的休閒活動,直到近期才漸漸被打破了籓籬。」

再根據《金門縣志》卷三〈人民志〉記載:

清末,少婦靚裝坐臺前聽戲,前所未有也。民國初,村間演戲,猶以巨繩分隔男女座位,男前女後,臺上燈光外遮,蓋防男女混雜及無賴輕薄也。

金門舊式娛樂,戲劇方面原有地方戲、木偶戲,清末傳入京劇。

地方戲,金門舊演戲班,皆僱自外縣,有老戲、七子班戲、高甲班數種,迨大陸淪陷後,乃告絕跡。老戲以南管樂曲為主,專演文戲,其劇目多採崑劇,臺詞及唱做俱為古典作法,故曰老戲。七子班純為泉州小戲,亦以南管為主,演員僅有姣童七人故名,專演《荔鏡緣》、《雪梅教子》等劇目,另有一種專演打鬥武場以水滸傳為主者,俗稱宋江戲。後來有人將專演文戲之老戲與專演武戲之宋江戲,加以配合調和,稱為文武交加戲,俗訛音為戈甲戲或九甲戲。

木偶戲有布袋戲、傀儡戲等,……金門民間喜慶以布袋戲酧神,……結婚及天公誕,多演傀儡戲酧神。

京劇於清末流入金門,每年城隍誕辰,必演京劇酬神,否則不能過頭。戰前有福州班常來金門表演,鄉人稱之正音戲,其唱腔曰北管。……光緒年間,邑人聘廈門戲班來金教唱,為金門習京戲之始。……民國32年,成立金門國劇社,聘廈門名票多人來金指導。……抗戰勝利後,顏西林等倡設珠浦票房,聘廈門名武生來金指導。……民國38年,上海聯華劇團來金公演連月,……國軍傘兵飛虎劇團京班,亦來金獻藝。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