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訪談中拼湊曆史,帶我們走入颱灣近代史一段消失的時空現場……
◎「颱灣阿祖的私密故事」係列書籍,收錄陳婉真訪談100位耆老們年輕時的親身見聞,重塑颱灣近代史中消失的40年代,真實還原颱灣曆史!
◎本書為係列書籍第一冊,收錄19則訪談內容,相關40年代颱灣人所麵臨的戰爭、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常民生活麵嚮。
◎行文保留耆老原汁原味口語,附有40年代颱灣常用語說明,超過百張老照片、註解說明清楚。
命途多舛的颱灣人,前5年當日本軍,後5年到中國內地打八路軍,當大陸失守,滯留在中國的颱籍國軍被打成黑五類,而逃到颱灣的國民黨國軍竟然否認他們的存在,甚至說他們是逃兵……
1940-1950前後10年間,處在政權交遞、二次大戰末期的颱灣人,不僅被日本人送去南洋當軍伕、到日本造飛機。而戰後來接收的中國官兵素質低落,行偷搶拐騙之事,嚴重的差彆待遇與軍隊進駐戒嚴、清鄉,更讓颱灣麵臨前所未有的浩劫。
二二八、四六、四萬換一元等事件都發生在這10年,我們的阿祖們唯一保護子孫的方式是三緘其口。甚至被曆史課本塑造的「德政」──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其實都是當政者為瞭重新分配資源所作的違憲政策,這段屬於阿祖們動亂的年輕歲月,被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中……。
這原本是許多人記憶中被迫私藏的颱灣史,陳婉真從百人訪談中拼湊史實,帶我們走入一段既驚異又感人時空現場!
作者簡介
陳婉真
她的人生被截成好幾段。
25歲以前讀書升學就業一切順利。28歲成為報社小主管。年中辭職,年底在颱北市選立委,因美國和中國建交,選舉停辦。開始成為職業街頭運動者。
29歲,前高雄縣長餘登發父子被捕,黨外人士第一次在戒嚴令下的街頭遊行,與當今高雄市長手持布條走在隊伍最前麵。4月,創辦戒嚴令下第一份地下報《潮流》。7月赴美,不久在美國紐約街頭絕食抗議《潮流》同事被捕。12月美麗島高雄事件爆發,開始在美國展開救援,和許信良等人成立「颱灣建國聯閤陣綫」。從此成為「黑名單」,流亡海外10年。
38歲第一次闖關迴颱,被成群警察以扛豬方式丟齣國門;次年受自焚而死的鄭南榕感召迴颱參加喪禮,成為黑名單成功返颱第一人。
41歲為推動颱獨結社權,成立颱灣建國運動組織,公然以汽油彈和警方對峙。次年年初以10大通緝要犯首惡被捕,年中因刑法一百條廢止無償釋放,年底當選立法委員。
49歲為陪伴罹癌老母,擔任南投縣政府社會局局長,逢九二一大地震,有幸為災民做些重建工作,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51歲返鄉,53歲送彆母親,56歲為迴饋故鄉,任職彰化縣政府兩年。
因深感教育紮根與正確曆史觀的重要,60歲以後決定緻力於被遺忘的颱灣史挖掘與重建的工作。
作者相關著作
《勇者不懼》長橋齣版
《一九四七颱灣二二八革命》前衛齣版
《啊,黑名單》前衛齣版
《建國路上死與生》前衛齣版
《陳婉真和她的兄弟們》前衛齣版
《陳婉真立法院問政實錄》共十輯
《草山小蛇與民進黨的頭人們》前衛齣版
《國旗的故事》前衛齣版(獲行政院新聞局第26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颱灣尪仔》前衛齣版(入選國傢圖書館颱灣齣版TOP1-2006代錶性圖書;行政院新聞局第28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颱灣阿祖的私密故事」係列書籍,收錄陳婉真訪談100位40年代時,正當青、少年的阿祖們當年的親身見聞,希望這係列書籍的齣版,重塑颱灣近代史中消失的40年代,並提供給年輕學子們,瞭解那一段被忽略的曆史真相。
推薦序
珍視失落的曆史鴻爪──龍應颱.李敖.陳婉真,感動他們對1949 的用心
忘瞭自己的曆史,是我們的錯嗎?
曆史是人走齣來的,寫齣來的。隻是走齣來的人,不一定是寫得齣來;而寫齣來的人,不一定是走在那個時代。何況,走在時代的人,也寫不齣時代的曆史。但是,我們還是要追尋曆史真相。
1949,對颱灣而言,是繼1895 之後最具曆史意義的日子。
1895,颱灣脫離中國;半個世紀之後,1949,颱灣接納中國。都是被迫的。曆史的安排,「脫中納中」分彆注定颱灣人的時代命運,都是由中國人決定,颱灣人在不是情願的情形下,無奈的奔嚮曆史。
2009 年8 月,龍應颱齣版《大江大海1949》,轟動一時,讓很多人深層地認識我們這一代,感動兩岸的曆史時空人事是非的變遷與無情。
2011 年2 月,李敖《大江大海騙瞭你》,對龍應颱展開地毯式的「屠龍記」,以春鞦之義清算不識大體的小傢碧玉,認為龍應颱未經親曆纍積,不應高談闊論。相對柔情細膩的龍應颱,「感時花濺淚」的宣洩,顯然,冷酷的曆史大師李敖,是有那麼一點嚴苛。不過,李敖竟還能用40 天完成1949 拾遺的深度補強,亦屬針對以400 天苦心醞釀《大江大海1949》的迴響。這不也說明陳婉真真情流露《亂世十年1949》,也是反映存在於不同層麵的曆史颱灣?
我以為,龍應颱、李敖、陳婉真,他們分彆就「1949」時代意義的用心觀察,無論高下,也都可算是拿鋤頭的人吧!所以,身為颱灣當代的一份子,我們都感激欣賞。
當陳婉真告訴我要寫關於「1949,亂世十年」的構想時,基於對1949 這個數字意義的衝動,我錶示要參與。後來,她一篇一篇的訪問稿完成,我纔明白她的寫作方式與體裁,這時我放棄一齊協助的想法,因為,這不是我的專長。
陳婉真所錶達的「1949」,正是一個政治衝突、經濟蕭條、社會秩序紊亂的亂世局麵,可貴的是著墨在升鬥小民之聲。剛處二戰結束,屋漏偏逢連夜雨,1949,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産黨的內戰中敗退颱灣。一時之間,600 多萬人口的颱灣,突然湧進瞭200 萬外來人口,於是颱灣社會産生相當大的激烈變化。由於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物質極度欠缺以緻衍發嚴重的經濟破産;失業暴增,國民生産低落,物價惡性膨脹,人民生活痛苦萬分;加以政治高壓控製,統治者與島上「同胞」語言不通、文化相歧,社會秩序一片紛亂。從陳婉真訪問稿的寫真,這的確是一個動蕩不安的亂世颱灣的時代情感。
一百年來的颱灣,曆經過日本、中國兩國的殖民統治,本土自主意識迨至1980 年代纔逐漸萌芽開花,二十世紀末總統民選始落地生根。颱灣主體思潮已為當代主流,為讓國傢正常化,陳婉真也投入1949 颱灣時代的曆史拾遺工作,時間似有稍遲,惟無情歲月不停浪捲生人,掌握時機尤為珍貴,期待曆史真相逐步還原,大海撈針本屬非易,我們當為其拍手叫好,精神鼓舞。
陳婉真有記者敏銳觀察的筆,有江湖俠義的骨氣,有疼惜颱灣的柔腸真情。我們曾經共同投入颱灣人運動的曆史潮流,付齣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曾經在不同的沙場,我們力爭颱灣人的時代命運;也曾經在相同的舞颱,我們攜手並肩一齊抗爭颱灣的曆史大義;尤其,刻骨銘心的是,我們更曾經為921 大割裂颱灣心髒的世紀災劫,同心齊力為苦痛的同胞流淚奮進。婉真,她是我的兄弟。
今訪問稿初成,把鋤開墾拓荒,《1949-1950 消失四○年代》即將齣版,大義所在,樂於為文,是為序。
彭百顯 謹識
2011.12.7 於颱北
作者序
說些你我沒聽過的故事
換個角度看世界
博士賣雞排?首富說浪費教育資源,博士說工作難找,擺攤賺錢最實在。
吃飯玩手機!你和傢人難得聚餐,一定會被斥責,你一定在心裏嘀咕:和這些大人講話太無聊,你們怎麼知道手機世界的奇妙?
美麗島事件後一個年輕朋友被關在牢裏,寫信給朋友說,他每天勤練倒立,倒立看的世界不一樣,天地互換,比較有趣,以此來諷刺執政者的倒行逆施。
凡事不都是這樣?換個角度看事情,就會有不一樣的結論。換個立場為對方著想,就是一種同理心,有同理心的社會,比較不會有紛爭。
那你告訴我們那麼多陳年往事,顛覆課本給我們的曆史定論有什麼用?你說半世紀以前外省人欺負颱灣人,難道要我們第三代第四代懷著原罪活下去?
沒有同理心纔會發生那些災難。我們看同一時代的德國,希特勒殺死多少猶太人,侵略多少鄰國的土地,今天法國人不會罵「德國鬼子」,德國不會對著巴黎放置幾韆顆飛彈,反而結閤成為歐盟,使用同一種貨幣,彼此自由往來。這纔是我們嚮往的世界,不是嗎?
你說國傢不會犯錯,曆史不會騙人,為什麼天安門事件至今真相未明?為什麼馬英九每年要心不甘情不願的為二二八事件道歉?
你說那種老掉牙的事和我的現實生活無關,但擘劃國傢方嚮的人沒有正確的史觀,就會造成曆史重演。選舉時重復使用撕裂族群的老梗,古蹟毫不留情的拆除,官商勾結不以為恥,社會陷入空轉,年輕人的薪資收入倒退……,我們現在都已經嘗到苦果。
很多人羨慕颱灣的軟實力,也有人擔心年輕一代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弱。兩者都是事實,軟實力是上一代、上上一代的努力所纍積的成果,競爭力是否越來越不如人,就有待年輕朋友自己的努力瞭。而這努力的前提就是要毫無成見的認識自己,纔能鑑往知來。
不要說年輕朋友,即便是我自己,對於我的父祖輩所經曆的年代也都是一知半解,毫不在意。然而,當社會進步到一個階段,你會對於政客韆篇一律的謾罵叫囂感到厭惡,會對於颱灣的國際孤兒地位感到不安,會對於統治者的無能無為感到焦慮,這纔領悟到曆史與教育的重要。讀史可以鑑今,教育可以讓我們更成熟更寬容,社會纔有辦法凝聚共識往前邁進。
我是務實派,對抗國民黨的惡政,曾經不惜以汽油彈與之對峙。
兩韆年政黨輪替後,兩黨扯平,理應兩黨團結一緻對外,看到昔日的反對黨也涉入貪腐弊案,我心至痛。八年後的選舉,我不再支持他們,還受故鄉的國民黨縣長之邀擔任公職兩年。原因無他,希望點醒一些人,不是隻有你們愛颱灣,不要再玩弄撕裂族群老套,唯有全民建立共同的國傢方嚮,這個國傢纔有未來。
讓我們一起來讀阿祖時代如何在睏頓中挺過來的曆史,一起來追求真善美的颱灣。
編按:《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是「颱灣阿祖的私密故事」係列主書名,首冊收錄的19 篇訪談故事中,有3位阿祖談到10 幾歲時到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高座海軍工廠製造飛機的艱難歲月,高座少年工的經曆雖隻是消失的40年代中的一小部分曆史,卻也是年輕讀者們很難想像的故事,因此,以其中篇名「造飛機的小孩們」為首冊副書名,讓大傢體認戰爭時全民皆兵的荒謬現象。
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光是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無限的好奇心。我總覺得,那個年代,尤其是二戰前後,是人類曆史上一段極其特殊且充滿矛盾的時期。一方麵是戰爭的殘酷與毀滅,另一方麵卻是科技的飛速發展與人類創造力的爆發。而“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意象,更是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動蕩年代裏,依然懷揣著對天空的夢想,用自己的雙手去實現飛行器夢想的孩子們。他們是怎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他們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去接觸、去學習、去創造這些當時看來極其尖端復雜的機械?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畫麵:也許是在破敗的工廠角落,用撿來的零件拼湊;也許是在簡陋的草棚下,對著模糊的圖紙冥思苦想;又或者是在一片祥和的田園中,卻心係著戰火紛飛的天空,將自己的想象力化為飛翔的翅膀。這個書名傳遞給我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一種對逝去時光的追憶,更是一種對人類精神中不屈不撓、追求夢想的贊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所描繪的“四○年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消失”的年代,它為何消失,又在消失中留下瞭怎樣的印記?而這些“小孩們”,他們是否真的能夠造齣飛機?他們的故事,又將以怎樣的方式被講述?這一切都充滿瞭神秘感,讓我對翻開這本書充滿期待。
评分每次看到帶有曆史年代印記的書名,我都會忍不住去聯想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氛圍。《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幅畫麵。1940年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籠罩全球的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關於“造飛機的小孩們”的故事,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我想象著,這些孩子們可能生活在戰火紛飛的地區,也可能身處相對平靜但物資匱乏的後方。無論何種情境,他們都可能被當時關於航空技術的進展所吸引,對那些翱翔於天際的鋼鐵巨獸充滿瞭嚮往。他們的“造飛機”行為,或許是一種對戰爭的無聲反抗,一種對和平的渴望,也可能僅僅是齣於對機械原理的好奇和對飛行的純粹熱愛。我好奇他們是從哪裏獲得知識的?是廢棄的報紙、雜誌上的零星報道,還是偶然間撿到的工程圖紙?他們是如何剋服材料的限製,如何找到工具,如何解決技術難題的?“消失的四○年代”這個詞組,也讓我感受到一種失落和追尋的情緒。它似乎在暗示,那個年代的很多東西,包括這些孩子們的故事,都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模糊不清,需要我們去努力挖掘和重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那個特殊的時代,去感受那些孩子們的純真、智慧和堅韌,去瞭解他們如何在那動蕩的歲月裏,用自己的方式追逐著飛行的夢想。
评分當我第一次看到《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書名時,我的思緒便被牢牢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標題,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去探索一段被遺忘的曆史,去聆聽一群被時代淹沒的聲音。我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齣許多與“四○年代”相關的圖像——黑白的老照片,略顯陳舊的電影片段,以及那些在戰火與動蕩中掙紮求生的人們。而“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意象更是充滿瞭奇幻與現實的交織感。在那個年代,飛機本身就是一項極其尖端和昂貴的科技,對於普通人來說,甚至遙不可及,更何況是孩子們。這讓我不禁好奇,他們是如何接觸到“造飛機”這個概念的?是戰爭的直接影響,讓他們目睹瞭飛機的威力,從而産生瞭模仿和創造的衝動?還是他們本身就擁有著超乎尋常的科學天賦和對機械的好奇心?“消失的四○年代”這個說法,則給我一種時光流逝的感慨,仿佛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和故事,都已化作塵埃,需要被細心拂去,纔能重見天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細膩而真實的方式,展現齣那個時代孩子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睏境,以及他們如何用稚嫩的雙手,去觸碰那個時代最前沿的科技。
评分“消失的四○年代”,這個詞組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和懷舊的色彩。它暗示著那個年代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被淡忘的可能性。《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書名,更是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我總覺得,上世紀四十年代是一個充滿劇烈變動的時期,戰爭、變革、科技的飛躍,交織在一起,塑造瞭那個時代的獨特風貌。而“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形象非常吸引人。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動蕩年代裏,依然保有純真夢想和強烈好奇心的孩子。他們如何能夠接觸到“造飛機”這個概念?又是在怎樣的條件下,他們能夠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我猜想,他們或許生活在充滿工業氣息的城市,或許在鄉間,但都對天空充滿瞭嚮往。他們的“造飛機”行為,可能是一種遊戲,一種模仿,甚至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但都飽含著創造力和生命力。這本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預感,它將帶領我走進一個被曆史遺忘的角落,去發現那些不被宏大敘事所關注的、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生活百態,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在那特殊年代裏,對飛行的獨特理解和追求。
评分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讓我對曆史産生更深層次理解的書籍。《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名字,無疑在我的閱讀清單上占據瞭一個非常特彆的位置。它讓我跳齣瞭宏大的曆史敘事,去關注那些被淹沒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特彆是那些稚嫩卻充滿力量的孩子們。我猜想,那個年代的“小孩們”,他們的童年一定與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截然不同。他們或許提早體驗瞭生活的艱辛,目睹瞭戰爭的陰影,但與此同時,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對未來的憧憬,卻可能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特彆是“造飛機”這個行為,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反抗命運、超越現實的象徵意義。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資源匱乏的年代,一個孩子能夠想到、並付諸實踐去“造飛機”,這需要多麼驚人的想象力、毅力以及對科學的原始熱情。我試圖去想象他們成功的喜悅,失敗後的沮喪,以及他們之間相互鼓勵、共同探索的場景。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就像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一個被曆史遺忘的角落,一個充滿著孩子氣的純真夢想與嚴酷現實交織的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那個年代孩子們獨特的視角,他們如何觀察世界,如何理解戰爭,又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將自己的熱情和創造力傾注到“造飛機”這一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上。
评分每當我看到一個帶有時間印記和特殊群體的書名時,我的好奇心總是會被瞬間點燃。《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充滿期待的書。這個書名似乎在描繪一幅曆史的剪影,將我們帶迴到一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年代。而“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意象,更是充滿瞭青春的活力與創造的火花。我總是想象,在那個年代,飛機還是一項相對新鮮且令人敬畏的技術。那麼,這些孩子們是如何接觸到“造飛機”這個概念的?他們的知識從何而來?是偶然間看到舊報紙上的飛機模型,還是在戰爭的陰影下,對天空産生瞭特殊的情感?“消失的四○年代”這個詞組,也讓我感到一絲惋惜,仿佛那個年代的很多寶貴經曆和故事,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模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細膩而真摯的筆觸,為我們展現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生活圖景,他們的純真,他們的夢想,以及他們在艱辛的生活環境下,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創造。這本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吸引力,讓我渴望去瞭解那些孩子們的故事,去感受那個“消失”的年代所蘊含的獨特魅力。
评分這個書名,從第一眼看到就讓我覺得很有故事感。《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題,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邀請我去探索一個充滿未知和想象的世界。我總覺得,上世紀四十年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期,而“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形象,更是充滿瞭青春的活力和無限的創造力。我想象著,在那個相對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孩子們如何擁有瞭“造飛機”的奇思妙想?他們的熱情從何而來?又是在怎樣的條件下,他們得以實踐這個令人驚嘆的夢想?“消失的四○年代”這個說法,更是給我一種時光流逝的感慨,仿佛那個年代的很多獨特經曆和故事,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模糊不清,需要我們去細心搜尋和重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細膩而真實的筆觸,展現齣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生活圖景,他們的純真,他們的智慧,以及他們在那個特殊時期裏,對飛行夢想的執著追求。
评分一看到《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書名,我的思緒就如同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扯著,迴到瞭那個年代。我總覺得,那個年代,無論是戰爭的陰影,還是科技的進步,都給人們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而“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意象,更是充滿瞭奇幻與現實交織的魅力。我忍不住去猜測,這些孩子是怎樣一群人?他們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接觸到“造飛機”這個概念的?是受到瞭戰爭的影響,看到瞭天空中的飛機,從而産生瞭模仿和創造的衝動?還是他們本身就擁有一顆對機械和飛行充滿好奇的心?“消失的四○年代”這個詞組,也讓我感到一種追溯和探索的衝動,仿佛那個年代的很多故事,都被時光所掩埋,需要被重新發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描繪齣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睏境,以及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觸碰那個時代最前沿的科技,去實現那看似遙不可及的飛行夢想。
评分我對曆史的興趣,往往在於那些不被宏大敘事所涵蓋的細節,那些關乎個體命運的真實描繪。《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書名,恰恰滿足瞭我對這類故事的期待。一聽到“造飛機的小孩們”,我腦海中立刻閃過無數個畫麵:也許是戰後滿目瘡痍的景象,孩子們在廢墟中尋找可用的零件;也許是和平年代的某個角落,一群充滿夢想的孩子,在簡陋的車庫裏,對著圖紙比劃著。這個書名似乎在暗示,這些孩子的故事,是那個“消失”的四○年代的獨特注腳,它們可能並不被主流曆史所記載,但卻同樣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我非常好奇,這些孩子們是如何獲得關於飛機的知識的?他們的材料從何而來?他們麵臨著怎樣的睏難,又如何剋服?“消失的四○年代”也讓我産生一種追溯感,仿佛這本書是在拼湊一段被遺忘的時光,試圖將那些被歲月磨平的痕跡重新展現齣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與那些孩子們一同呼吸,一同歡笑,一同為那些小小的飛行夢想而努力。
评分“消失的四○年代”,光是這個詞就足以勾起我對那段曆史的好奇心。它似乎暗示著那個年代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有著被時光掩埋的痕跡。《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飛機的小孩們》這個書名,更是將我的思緒引嚮瞭一個充滿童真與創造力的方嚮。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一群孩子如何將自己的目光投嚮天空,幻想著製造齣屬於自己的飛行器。那個年代,科技的發展遠不如現在這般普及,飛機更是一項令人驚嘆的工程。那麼,這些孩子們是如何接觸到“造飛機”這個概念的?他們的靈感來源於何處?他們的材料又從何而來?“消失”這個詞,也讓我感到一種追溯的衝動,仿佛這本書是在努力地從曆史的塵埃中,挖掘齣那些被遺忘的、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細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生動而感人的方式,描繪齣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睏境,以及他們如何用稚嫩的雙手,去追逐那些關於天空的偉大夢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