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經》到《新五經》

從《五經》到《新五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五經》是儒家的聖經,是道在人間的文本顯像,朱子編訂的《四書》則是八百年來儒家的新聖經。本書主張構成理學經學的核心著作除朱子編訂的《四書》外,還當加上《易經》,《四書》與新詮釋觀點的《易經》可合稱為《新五經》。從《五經》到《新五經》的典範轉移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大事因緣,也可說是一場寧靜而影響深遠的精神革命。理學各學派依賴的經典依據各不相同,但幾乎都從這五本經典汲取精華,以立宗旨。《新五經》的成立意味著儒家體用論詮釋模式正式確立,儒家的文化關懷和性命之學的追求在此新的文本上合而為一。

  本書共分十章,除分別探討《孟子》、《大學》、《中庸》、《易經》這些經典在理學脈絡中的意義外,也另立數章探討構成理學經典詮釋學的重要議題。

作者簡介:

楊儒賓

  1956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處中文學門召集人;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神話與宗教學等。曾三次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主要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
序 

壹、導論:《新五經》的時代
一、前言:經學即理學
二、《新五經》的興起
三、《新五經》的密與顯

貳、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
一、前言:宋明模式的經學
二、性命之學的興起
三、體用論的思考
四、聖人與聖學
五、道統說
六、結論:另類的經學之意義

參、「積累」與「當下」──時間隱喻下的經典詮釋
一、前言
二、積累的經學
三、《論語》的證詞
四、聖經聖顯
五、「此也」、「這箇」、「箇甚麼」
六、記籍、階梯、糟粕
七、結論:規矩在良知或在經典

肆、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論語》的人格世界
一、前言
二、孔顏樂處
三、孔顏之學
四、曾點情趣
五、兩種體用論的轉折
六、結論:體道人格的出現

伍、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
一、前言:「仁」的兩次飛躍
二、造化生機與造化人格
三、〈識仁〉篇與〈仁說〉
四、仁與感
五、「能」的世界
六、結論:一種新的生命哲學

陸、《孟子》的性命怎麼和「天道」相貫通的?
一、前言:人性論或性論?
二、天地之性的問題
三、從德性之知到乾知
四、孟子打通了天道與性命嗎?
五、由道德界到存在界
六、結論:刺激說的檢討

柒、《中庸》怎樣變成了聖經
一、前言:《中庸》的天道性命
二、《四書》之前的《中庸》
三、周、張論誠與天道
四、司馬光的氣化論觀點
五、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之氣象
六、程朱的苦參中和
七、結論:《中庸》的躍起

捌、《大學》與「全體大用」之學
一、前言
二、「明德」論
三、「格物」論
四、「全體大用」論
五、結論:不再是「大人之學」的《大學》

玖、《易經》與理學的分派
一、前言
二、宋儒面對的遺產
三、體用論的視野︰以周張為例
四、所以然的性理觀︰程朱的解釋
五、心學論點下的「己易」說
六、有元氣即有元道——理學的對立面
七、結語:「整體」與「本體」的爭辯

拾、結語:《新五經》之後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書摘一

《五經》是個後起的概念,是有文明、文字、聖人以後的產物。中國的《五經》就像多數文明最早期的聖經,如印度的《吠陀》、希伯來的《舊約》一樣,其起源皆杳杳渺渺。它就像該文明的語言或人種本身存在的性質一樣,存在就存在了,很難再往前追蹤。早期的經典多帶點神祕的整體的涵義,它呈顯了詩意的、神話式的表達方式,它的意義的定型化和文明的建制脫離不了關係。 中國的「五經」一詞已蘊含題材與體制的分工:《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它的分工相應於文明的分工,是文明草創時期形成的經典。《五經》經由神話時代傳說中的聖王整理,成為儒家文化的基礎。整理經典的聖王通常介於史實與非史實之間,他們不像更早期的文明的建制者多為集體意識的幻構人物,如燧人氏、有巢氏等,但《五經》聖人的史實多半也是象徵性的,原型的意義大於個體的意義。如與《易經》相關的伏羲、與《尚書》相關的堯舜、與禮制相關的黃帝等,這些聖人的意義都不是個體的,恐怕也不是歷史的,我們如分析伏羲、堯舜、黃帝的性格, 不難發現它們帶有相當濃厚的原型象徵之意味。

──〈導論:《新五經》的時代〉,《從五經到新五經》p.9

書摘二

我們舉朱子注《論語》「莫我知也夫」、「吾道一以貫之」、「子夏之門人」諸章,勾勒出朱子注經的基本立場:注重特殊中最終的同一(太極、理),但同樣注重太極落在具體事物中顯現出的具體之理,具體之理一定是差異的。「萬理雖只是一理,學者且要去萬理中千頭萬緒都理會,四面湊合來,自見得是一理。不去理會那萬理,只管去理會那一理,只是空想像。」 「理」固如此,「仁」亦如此, 「義」亦如此。 推之千德萬德,莫不如此。朱子的「理世界」乃是「統體一太極」滲透到各種層次的「所以然之理」,一—多、同—異交融的世界。但就學習的程序來看,卻只能由細碎雜多之理,逐步攻堅,最後才有玄秘的朗現全體之妙境,這是條迢遞悠遠的旅程。

──〈「積累」與「當下」――時間隱喻下的經典詮釋〉,《從五經到新五經》p.69

書摘三

理學家強調感與仁的關係,他們所說的感不會止於特殊的感官之外攝作用,而是全身之感,全身皆化為知覺作用,皆是心氣流行之場,仁者道德意識的流行會在實踐者身心內部釋放出強烈的訊息。我們有理由宣稱:「仁」這種道德是種真正的「生命之學問」,因為它不是空洞的道德意向,也不只是嚴格的道德法則之賦予者,它是帶動行「仁」者全體存在之意義的呈現活動:仁體在每一條經脈,在每一氣機中引發共鳴,共鳴的波幅擴散到全身每一角落,所以程明道才會說出底下另一句名言:「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惻隱之心是仁,「腔子」是身體,「滿腔子是惻隱之心」意指「滿身是惻隱心」或「滿身是仁」。

──〈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從五經到新五經》p.148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