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人文精神

道家的人文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自先秦諸子澎湃的人文思潮以來,道家思想對於人生命處境的關注,不自抑的流露著人文情懷;在每個千差萬別的個體中,以千姿百態相互含攝、會通,尋求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大鵬展翅的智慧哲思。

  尼采使人積極,莊子使人開闊,他們都熱愛生命,為生命謳歌,是引領作者進入哲學領域的二道光輝。並由此而起展開東西方哲思的交鋒對談。

本書特色

  彙集了1995~2011年間,國際學術會議裡關於「道家思想」的重要討論。作者首次將自己對於時代的感受置入於詮釋之中,從道家思路審視現實世界。

作者簡介

陳鼓應

  1935年生。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歷任臺灣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研究員,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悲劇哲學家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哲學》、《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一 道家的社會關懷
道家的社會關懷
道家的和諧觀
先秦道家之禮觀
衝突世界中的和諧對話---老子和諧觀給世人的提示
老子的哲學智慧對當前文化危機的啟發
道法自然與道通為一

二 老莊的人文思想
道---精神家園
中國哲學中的道家精神
道家的人文精神---從諸子人文思潮及其淵源說起
從老莊談宗教的人文精神
異質文化的對話
跋: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圖書序言

跋: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接觸《莊子》,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與理解。今天,和大家來談談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最初,我是由尼采進入《莊子》的,時間跨度大約從上世紀六○年代初到七○年代初。這是很長的一個階段,對於《莊子》,我主要是從尼采的自由精神來闡發,同時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影響。第二個比較重要的階段,起自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初次訪美。在美期間的所見所聞,使我的注意力漸漸從個體充分的覺醒開啟了民族意識的視域,而對《莊子》的理解也隨之轉移到「歸根」和「積厚之功」的層面上去。第三個明顯的思想分界標誌則是「九一一」。它使我更加看清了霸強的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由此推到《莊子》研究上,也使我更加注重要多維視角、多重觀點地去看待問題。以上三個階段並不是完全割裂的三部分,而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轉化才慢慢呈現出來的狀態。前一節的思路到了後一節也免不了會餘波猶存,或者一條線索起伏地發展著。下面我將側重在第一、二階段的闡述,第三階段也許未來有機會再敘。接下來,我就結合《莊子》文本給大家說說自己讀《莊子》的理解。

譬如《莊子‧逍遙遊》第一段: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最初我的理解側重在「遊」,在「放」,在「精神自由」,這裏我可以拿尼采的觀點來對應。尼采曾經自稱為「自由精神者」(《愉快的智慧》),他說:「不管我們到哪裡,自由與陽光都繞著我們。」而《莊子‧逍遙遊》正是高揚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活動。

尼采和莊子所散發的自由呼聲,使我能夠從道統化的觀念囚籠中,走向一個沒有偶像崇拜的人文世界。我在大學時代,臺大哲學系的教學以西方哲學為主,四年所修的課程,使我一方面極其讚賞西方哲人具有如此高度的抽象思維,但又令我深深感到西方傳統哲學確如尼采所說,注入了過多的神學血液。(尼采《反基督》說:我們整個哲學血管裏具有神學的血液。)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及其進行「價值轉換」的思想工作,使他背負了西方兩千多年沉重的歷史承擔。相形之下,莊子浸身於諸子相互激盪下的人文思潮中,在老莊的人文世界裏,沒有尼采所承受的神權、神威所浸淫的宗教和神學化的哲學漫長歷史重擔。莊子的人文世界裏,天王消失了,連人身崇拜的人王也不見蹤影,「其塵垢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逍遙遊〉)。

我的青年時期,正處於新舊儒家重塑道統意識及其推波助浪於個人崇拜的空氣中。這時,尼采的這些話語使我感到眼明心亮:

「生命就是要做一個人,不要跟隨我  只是建立你自己!只是成為你自己。」(《愉快的智慧》)

「留心,別讓一個石像壓倒了你們!你們還沒有尋找自己,便找到了我。一切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仰都不值什麼。」

「我教你們丟開我,去尋找你們自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卷一〈贈與的道德〉。)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