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諸子澎湃的人文思潮以來,道傢思想對於人生命處境的關注,不自抑的流露著人文情懷;在每個韆差萬彆的個體中,以韆姿百態相互含攝、會通,尋求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大鵬展翅的智慧哲思。
尼采使人積極,莊子使人開闊,他們都熱愛生命,為生命謳歌,是引領作者進入哲學領域的二道光輝。並由此而起展開東西方哲思的交鋒對談。
本書特色
匯集瞭1995~2011年間,國際學術會議裏關於「道傢思想」的重要討論。作者首次將自己對於時代的感受置入於詮釋之中,從道傢思路審視現實世界。
作者簡介
陳鼓應
1935年生。颱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曆任颱灣大學哲學係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研究員,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悲劇哲學傢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哲學》、《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傢思想》等書。
序言
一 道傢的社會關懷
道傢的社會關懷
道傢的和諧觀
先秦道傢之禮觀
衝突世界中的和諧對話---老子和諧觀給世人的提示
老子的哲學智慧對當前文化危機的啓發
道法自然與道通為一
二 老莊的人文思想
道---精神傢園
中國哲學中的道傢精神
道傢的人文精神---從諸子人文思潮及其淵源說起
從老莊談宗教的人文精神
異質文化的對話
跋:我讀《莊子》的心路曆程
序 言
這本書匯集瞭我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一一年參加的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所撰寫的文章,雖然這些文章有相當大的時空間隔,但都錶達瞭我對道傢思想在兩個主題下的詮釋:其一是道傢的社會關懷,其二是老莊的人文精神。
本書以《道傢的人文精神》為名,意在闡發曆代道傢的人文情懷。在我看來,道傢思想園地裏,人文與自然是相互蘊含的。老子的「道法自然」洋溢著人文的內涵,而莊子贊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時,物理的自然中深透著人文的意蘊,更由人文的自然提升到境界的自然。藉用方東美先生的話,道傢的自然「在中國人文主義者看來,都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
這是繼《老莊新論》之後另一本闡釋原始道傢的書。兩書有理路上的一貫性,也有發展上的不同。《老莊新論》在寫作上有幾個特點:第一是盡量根據文本來說話。不過,讀者依然可以從字裏行間隱約體會到我對老莊的評價要高於儒墨名法。第二,我對老莊思想做解釋時,有相當濃烈的時代感受被置入我的詮釋之中。我青年時代生活在威權體製下和道統意識的籠罩下,因此我有較強烈的反絕對主義、偶像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思想觀念,也反對凝固化、禁錮化和獨斷論的哲學係統。老莊開闊的心境能含容多元性、多樣性的價值,這不隻是我對《老子》、《莊子》做文本的詮釋,這種理念也滲透到我內心深處。所以,我字裏行間不自主地凸現齣自由自適的意境和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本書與《老莊新論》的略異之處在於主題更為明確。首先,作為一名知識份子,幾乎每篇文章都透過老莊錶達瞭我對社會的關懷。其次,作為一名學術工作者,尼采和莊子是我進入哲學領域的兩個通道。他們都歌謳生命,以生命為主題。透過這兩者照見瞭西方文化的輝光,也透視瞭西方中心論的弊病。我這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異質文化的對話〉錶達瞭我這樣的觀點。
在本書十餘篇文稿中,所引述的事例和論述的觀點,頗有些重復之處,敬請讀者見諒。凡重復引述的事例和論述的觀點,委實是齣於我內心不自抑的流露。例如,當我的論述放眼到國際事物時,我所耳聞目睹的日軍侵華之暴行,便無可阻遏地從我的記憶中一再浮現齣來;當我討論到地球村的一些情景時,破除西方中心論及探索其集權宗教的曆史淵源,便不期然地在我的筆下一再陳述。從道傢思路審視現實世界,我確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感!
閱讀這本書,就像走進瞭一座古老的園林,你以為隻是來欣賞奇花異草,卻意外地發現瞭隱藏在角落裏的精緻泉水。我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道傢”哲學理論的嚴謹學術著作,會充斥著晦澀的概念和復雜的論證。但它卻以一種更加生活化的視角,將“道傢”的思想精髓,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瞭我們日常的感悟之中。它沒有刻意去構建一個高高在上的理論框架,而是從人性的角度齣發,從生活的細節入手,來闡釋“道傢”的智慧。書中關於“知足常樂”的探討,並非簡單的物質上的減少,而是對內心欲望的一種深刻洞察,引導我去理解,真正的快樂源於內心的豐盈,而非外在的占有。作者的筆觸,時而如同一位智者,用睿智的語言點醒我;時而又如同一位藝術傢,用生動的意象喚醒我的感知。它讓我看到瞭,在追求效率和成功的現代社會,我們所忽視的那些“慢”的價值,那些“不爭”的力量,以及那些“寜靜”的美好。這本書,不是在教你如何“悟道”,而是讓你在生活的點滴中,去“體悟”道。它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靜土”,如何在這場奔波中,不失落內心的平和與安寜。它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溫柔探尋。
评分我曾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次與古老智慧的深度對話,一次關於“道”的嚴肅探討。然而,當我沉浸其中時,卻發現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描繪齣“道傢”在中華文化脈絡中的獨特印記。它沒有直接引經據典,也沒有刻意地去構建一套理論體係,而是通過對曆史人物、文化現象的細膩觀察,不動聲色地將道傢精神融入其中。讀到關於“淡泊名利”的部分,我並沒有看到對具體“不爭”技巧的指導,而是看到瞭一種更為深沉的生命哲學:當一個人真正找到瞭內心的安頓,對外在的虛名浮利自然會産生一種超然。書中對“返璞歸真”的解讀,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是要我們迴到原始社會,而是提醒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去尋迴那些最簡單、最純粹的幸福。作者的文筆,時而清新淡雅,如同一幅水墨丹青,勾勒齣山水間的禪意;時而又飽含深情,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訴說著人生的感悟。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瞭許多被我忽略的、卻又無比珍貴的生命價值。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與自然的關係,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與自己的關係。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你“成為”某個樣子,而是讓你“看見”你自己,看見你內心深處那個更加豐盈、更加自由的靈魂。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滋養著我的心靈,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非預想的那般平靜。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場關於“道”的純粹思辨,是哲學上的精妙論證,是對“道傢”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然而,這本書的視角卻異常開闊,它將“道傢”的精髓,巧妙地融入瞭對人類文明發展,對個體精神成長的宏大敘事之中。作者並沒有刻意地去梳理一套嚴謹的邏輯體係,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案例,一係列的跨學科思考,展現瞭道傢思想的普適性與超越性。它涉及的不僅僅是哲學,還有藝術、文學,甚至是對現代社會問題的反思。讀到關於“順應自然”的部分,我不再將其僅僅視為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口號,而是聯係到現代經濟發展中,那些過度開發、破壞環境的行為,意識到“順應自然”實則是一種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智慧,一種對生命整體負責的態度。書中對“大巧若拙”的解讀,更是讓我豁然開朗,它挑戰瞭我一直以來對“效率”和“技巧”的迷戀,引導我看到另一種力量——那種不事張揚、厚積薄發、最終卻能成就大業的內在力量。作者的語言風格時而激情澎湃,如洪鍾大呂,敲擊著我沉睡的意識;時而又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道傢”,它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哲學,而是切實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命態度。它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的巨大壓力下,保持內心的獨立與自由,如何在這場“奔跑”中,不迷失自我,不忘記來時的路。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智識的探險,一次精神的喚醒,它讓我看到瞭“人”的無限可能。
评分作為一本以“道傢”為切入點,探討“人文精神”的著作,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次深度遨遊,一次思想的洗禮。然而,翻開書頁,我卻感受到瞭一種奇妙的反差。它並沒有如我預期的那樣,直接拋齣晦澀的道傢經典,也未曾逐字逐句地解析“道”的深意。相反,它選擇瞭一條更加溫婉的路徑,從更廣闊的視角切入,讓我看到瞭道傢思想如何在曆史的河流中悄然流淌,又如何滲透進我們民族的文化肌理。它並非一本教你如何“修道”的指南,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現代喧囂所遮蔽的渴望——對自然的迴應,對平衡的追求,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珍視。書中關於“無為而治”的闡釋,不是教你如何偷懶,而是引導你去理解一種順應規律、減少乾預的智慧,這種智慧在處理人際關係、管理團隊,乃至自我調適時,都提供瞭意想不到的啓示。作者的筆觸時而細膩如絲,描繪齣古代隱士的超然物外;時而又如山間清泉,洗滌著我躁動的心靈。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靜靜地迴味其中的某句話,某段描述,仿佛在與古人的靈魂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它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觀念,比如競爭、成功、效率,並開始思考,在追求這些外在錶象的同時,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更本質的東西。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授道傢,不如說是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人”本身的關注,對生活本真的熱愛,以及對個體安頓的深切體悟。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讓我感受到瞭道傢思想的生命力,也為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寜靜與力量,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啓發,它打破瞭我對於“道傢”的刻闆印象。我曾以為,它會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哲學論述,充斥著古老的術語和抽象的概念。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充滿活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將“道傢”的思想,以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加生活化的語言呈現在我麵前。它並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係,而是從更廣泛的文化維度,從更深刻的社會現象入手,來展現“道傢”精神的獨特魅力。書中關於“無為”的解讀,讓我不再將其簡單地理解為“什麼都不做”,而是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尊重規律、順勢而為的智慧,這種智慧在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時,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作者的敘述風格,時而激昂慷慨,如同戰鼓雷鳴,震動我沉睡的思緒;時而又如同清風拂過,帶來一陣陣心靈的舒暢。它讓我看到,在現代社會不斷追求“有為”和“掌控”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正在失去一種更為寶貴的“不爭”的力量,一種更加深刻的“順應”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在教你如何“追求”道,而是讓你在生活的體驗中,去“感受”道。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保持內心的定力,如何在這場無休止的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從容與自在。它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深度追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