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十三篇專題論文的結集。如果「辨證」是對以往學術思想史中視為當然的一些問題予以澄清,還其本來麵目;「鈎沉」是對以往佚失或忽略的曆史文獻予以發掘,揭示其學術思想史的價值和意義,則本書各篇文字大都「辨證」與「鈎沉」兼而有之、融為一體。
對於宋代以迄明末清初學術思想史中,學界以往未嘗措意的一些重要思想課題、曆史人物和原始文獻,本書的研究都是開創性的。比如,作為宋明儒學史的重要原始文獻,黃宗羲和薑希轍兩部同名的《理學錄》,就是學界以往不知而為作者首次發掘而齣的。《龍溪會語》這部王龍溪生前已經刊刻的最早的文集包含哪些後來王龍溪全集中沒有的文獻?王龍溪文集諸版本之間有何同異?王龍溪的《中鑒錄》是怎樣一部書?對於我們更為周延地思考明代儒學「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綫與「覺民行道」的下行路綫之間的關聯具有怎樣意義?也是作者首次進行瞭探討。《周海門先生年譜稿》,更是迄今為止周海門年譜的首作。
而楊時已經佚失的《三經義辨》來龍去脈如何?在道學逐漸取代新學成為思想界主流的過程中究竟發揮過怎樣的作用?周汝登是否應被劃入泰州學派?《明儒學案》中泰州學派的劃分存在哪些問題?作為晚明浙東佛教尤其禪宗振興的推動者,周汝登與佛教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如何利用《明儒王東堧東隅東日天真四先生殘稿》這部以往研究者不曾注意的文獻,結閤其他相關史料考察對王心齋後人的思想與實踐,填補以往泰州學派研究中的空白?如何透過《儒門法語》這部以往不太為人所知的著作,瞭解清康熙朝理學人物彭定求其人其學?本書都進行瞭開疆拓土的研究。
作者簡介
彭國翔
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文化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安德魯斯講座客座教授(Arthur Lynn Andrews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德國Ruhr University Bochum「洪堡學人」(Humboldt Fellow)、颱灣大學訪問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傑齣訪問學人」、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訪問研究員等。曾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奬、德國洪堡基金會與教育部頒授的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等奬項。現兼任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諮議委員(member of the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中國哲學史》副主編、國際儒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學術促進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會副秘書長等。
主要研究方嚮和專長包括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儒傢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儒傢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迴顧與前瞻》、《儒傢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以及中英文論文70餘篇、譯著6部、譯文10餘篇。
序 ∕ 餘英時
2000 年 7 月我在颱北初次認識國翔,他當時是北京大學哲學研究生,正在撰寫博士論文,即後來修訂齣版的《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颱北:學生書局,2003;北京:三聯書店,2005)。當天聚會匆促,未及詳談,不過他好學的熱忱在我心中卻留下瞭較深的印象。四年後他到哈佛大學進行研究工作,曾抽空來訪普林斯頓,我們纔有充分的論學機會。以後他多次訪美,每來必和我有數日的交流,由於治學範圍和價值取嚮都很相近,這種交流為我們帶來瞭很大的樂趣。
國翔的專業是中國哲學,而中國哲學自正式進入大學課程之日起,便和中國哲學史是分不開的,馮友蘭雖有「照著講」(哲學史)和「接著講」(哲學)之分,但這一分彆祇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因為嚴格地說,「照著講」之中已滲進瞭數不清的「接著講」,而「接著講」也處處離不開「照著講」。所以中國人文學界早就齣現瞭一個共識:研究中國哲學必須雙管齊下,同時進入哲學和史學兩大領域。自鬍適以來,哲史雙修便已形成北京大學的哲學傳統,國翔師承有自,並且自覺地繼承瞭這一傳統;他在本書〈前言〉中對此已作瞭清楚的交代。
但國翔尊重傳統,卻不為傳統所限,從學思發展的曆程看,他一直在擴大研究的範圍和視野,並嘗試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自《良知學的展開》以來,十年之中他已有四種論集問世(包括本書),重點和取嚮各不相同,恰可為他在學問上與時俱進的情況作見證。
本書題作《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鈎沉》,國翔認為在他的哲學專業之外,「而屬於學術思想史、曆史文獻學的領域」。(〈前言〉)以他的幾部論集而言,《儒傢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大學齣版社,2007)偏重於宗教學的進路,《儒傢傳統的詮釋與思辨》(武漢大學齣版社,2012)所處理的是他最擅長的哲學與哲學史方麵的問題,而本書則可以說是他的第一本史學的作品;三者恰好鼎足而立。但學科雖跨三門,研究宗旨卻一貫而下,同在闡明儒學傳統及其現代意義,故相互之間配閤得很緊湊。本書所收「辨正」與「鈎沉」十三篇,事實上,都和哲學及哲學史密切相關,所以我並不完全同意上引「屬於學術思想史、曆史文獻學的領域」之說。因為以中國的情形而言,哲學史和學術思想史之間的界綫是無法清楚劃分的。據我所見,關於《龍溪會語》和兩部《理學錄》的考論都涉及瞭明、清哲學史上的重要問題。正如 先師錢賓四先生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其中有關陳確《大學辨》、潘平格《求仁錄》及章學誠遺書抄本的發現與考訂也為後來清代哲學的研究提供瞭關鍵性的基礎文獻,其貢獻決不限於「學術史的領域」。
國翔在〈前言〉中特彆重視曆史文獻的考訂,他藉用傳統的概念,要求哲學和哲學史的工作者「將『宋學』的思想闡發建立在『漢學』的曆史研究之上」。自「五四」整理國故以來,這一要求曾不斷有人提齣,似乎早已成人文學界的一個共識。但按之實際,此說竟流為口頭禪,言之者眾而行之者寡。因此我認為國翔的論點仍值得再強調一次。他在〈閤法性、視域與主體性─當前中國哲學研究的反省與前瞻〉一文中談到這個問題時,曾說過下麵一段生動而又沉痛的話:
如果不能首先虛心、平心吃透文獻,還沒讀幾頁書就浮想聯翩,結果隻能是在缺乏深透與堅實的理解和領會的情況下放縱個人的想像力,對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傳統終究難有相契的瞭解。其研究結果也隻能是「六經注我」式的「藉題發揮」與「過度詮釋」。(收在彭國翔《儒傢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迴顧與前瞻》,河北人民齣版社,2009 年,頁 80。)
此文撰於 2003 年,國翔的話當然是有感而發。可知對於文獻基礎的輕忽,一直到最近還是中國哲學史研究中時有所見的現象。我完全同情國翔的立場,所以下麵舉一個實例來加強他的論點。
很多年前我偶然讀到一篇討論《中庸》「修道之謂教」的文字,作者斷定此處「修」字作「學」字解,乃漢初流行語,並引《淮南子.脩務訓》為證。這句引文說: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著之所脩。
作者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瞭一層又一層的推理,最後得到瞭他所需要的結論。其實《脩務訓》此處的「脩」(同「修」)字是「長短」之「長」的意思,高誘在句下注得明明白白:
短、缺;脩、長也。
而且同篇還有另一處「脩短」連用之語:
人性各有所脩短。
此處「脩」字作「長短」之「長」解,更是毫無緻疑的餘地。作者即使不信高注,也不應對此內證視若無睹。問題尚不止此,高誘在〈敘目〉中指齣:
以父諱長,故其所著,諸長字皆曰脩。
這就將劉安及其門下賓客何以用「脩」代「長」的最深層原因掘發齣來瞭。(這裏我必須補充一句:《淮南子》所諱的是「長短」之「長」,讀作 “chang”,而不是「長幼」或「生長」之「長」,讀作 “zhang”。)上麵提到的那位作者為什麼竟會誤讀「脩」字呢?這決不是由於他對古典文本的修養不足。恰恰相反,就我所知,無論是「宋學」、「漢學」或哲學,該作者的造詣都達到瞭極高的水平。依我的推測,他大概是急於證成他的哲學論點,看到〈脩務訓〉中這個「脩」字可資利用,便不再追問此字有無歧義及其在《淮南子》中的復雜背景瞭。其結果則正如國翔所說,完成瞭一種「六經注我」式的「藉題發揮」。
我認為這個例子特彆值得哲學史研究者的警愓,因為它提供的最大教訓是︰「在哲學起飛之前,研究者必須以最嚴肅的態度對待他的曆史文本,其中任何一個字都不能輕易放過!」
這是國翔第一部關於思想史和曆史文獻考釋的專集,我希望他繼續在這個園地中開墾,所以很高興地應他之約,匆匆寫下這篇短序。
讀完這本書,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史料功底,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近世儒學發展圖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不同學派的觀點時,並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采取瞭一種更為客觀公正的態度,詳細闡述瞭各自的論證邏輯和思想淵源。例如,對於宋明理學的內涵,書中從理、氣、心、性等多個維度進行瞭深入的解析,並清晰地辨析瞭不同學派在這些概念上的差異與發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思想視為純粹的理論構建,而是緊密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考察瞭儒學思想如何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産生影響。那些關於教育、倫理、治國等方麵的論述,都充滿瞭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讓我對儒學在近世的實際作用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對於一些被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也進行瞭富有洞見的辨正,不僅指齣瞭前人的不足,也提齣瞭自己的獨到見解,讓人讀來豁然開朗。
评分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專著,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空洞的宏大敘事,而是以嚴謹的邏輯和詳實的考證,深入探討瞭近世儒學史上的關鍵問題。作者對於史料的運用極為嫻熟,能夠從看似平常的文獻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義,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自己的論證體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復雜概念和理論的梳理,作者能夠將抽象的哲學思辨,轉化為清晰易懂的語言,並且能夠準確地把握不同學者之間的思想聯係與區彆。讀這本書,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礎,但隻要你願意投入進去,收獲將是巨大的。它不僅能夠提升你對近世儒學的理解深度,更能培養你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這本書所展現齣的治學態度,即便是對於非專業讀者,也具有很強的啓示意義。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知識探索,需要的是執著、細緻和勇氣,而這本書無疑是這種精神的絕佳體現。
评分一直對東亞近世以來儒學思想的演變深感興趣,尤其想探究它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汲取養分、又如何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這本書的標題《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鈎沉》便直接點齣瞭這一點,讓我覺得它能夠解答我長久以來的許多疑問。我特彆期待它能梳理齣不同學派的源流,細緻剖析其核心思想的異同,並且能夠深入考察這些思想在具體曆史情境下的實踐與影響。畢竟,曆史的脈絡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學者的嚴謹考證和深刻見解,是還原真實麵貌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將復雜的近世儒學思想體係層層剝開,露齣其最本質的肌理。同時,對於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而模糊不清的學說,能夠通過“鈎沉”的方式,重新挖掘齣其被遺忘的價值和意義。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史料辨析、文獻考訂也充滿期待,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研究的可靠性與深度。如果書中能夠呈現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或者對某些傳統觀點提齣顛覆性的解讀,那將是令人興奮的閱讀體驗。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辨正”的視角。一直以來,對於近世儒學,我們常常停留在一些被普遍接受的框架內。然而,這本書大膽地對一些經典的解讀提齣瞭質疑,並試圖從新的史料和角度齣發,重新審視其曆史地位與思想價值。作者在書中對一些重要的儒學著作和學者進行瞭精細的考證,對於一些可能存在的誤讀、麯解,甚至是“僞說”,都進行瞭嚴謹的辨析。這種“去僞存真”的工作,對於學界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麵對爭議時所展現齣的審慎與勇氣,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大量一手文獻的細緻梳理,以及對曆史邏輯的深刻把握,纔敢於提齣自己的不同見解。這種對知識的敬畏之心和追求真理的執著,讓這本書充滿瞭思想的力量。閱讀過程中,我仿佛也參與到瞭一場智識的探索之中,不斷被新的觀點和證據所啓發,也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
评分這本書的“鈎沉”部分,更是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它不僅僅是對已經被廣泛研究的儒學流派進行梳理,更重要的是,作者將目光投嚮瞭一些相對邊緣、被忽視的思想傢和學說。通過對散落在各地史料中的零星記載和殘缺文獻的爬梳整理,作者成功地將這些被遺忘的智慧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某些地方性儒學流派或者新興學術思潮的論述感到興趣盎然,它們填補瞭我知識的空白,也讓我看到瞭近世儒學發展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呈現齣多元化、復雜化的態勢。這些被“鈎沉”齣來的思想,雖然可能不如主流學說那樣光彩奪目,但卻在特定區域和時期扮演瞭重要的角色,甚至為後來的思想發展埋下瞭伏筆。作者通過這種深入細緻的挖掘,不僅豐富瞭我們對近世儒學史的理解,也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裏同樣閃耀的思想火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