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比你想像的更好!
水藻生石油;廢水變飲水;晶片化驗血液;3D列印心、腎器官;機器人成為貼身看護……這些將解決人類生存難題的技術將不再是科幻電影裏的情節。
你,準備好迎接這些科技創新瞭嗎?
想像二、三十年後:連水藻也能生産石油,再沒有能源不足、電價高漲危機;高科技淨水器解決全球水資源匱乏問題;垂直農場與生技培養技術餵飽未來九十億人口;隻要手機在手,幾分鍾就能得到血液、痰液檢驗結果,減少不必要的死亡人口;普及的綫上教學讓老師轉而扮演輔導角色,沒有孩子會被剝奪受教育的機會;資訊與通訊技術推翻專製政權,讓民主自由遍地開花……呈幾何級數成長的科技創新,將使全人類過著富足的生活!
科技公司創業傢兼慈善傢戴曼迪斯及得奬科學作傢科特勒除瞭網羅當前最新的科技資訊,更指齣科技慈善傢、DIY創新人士、竄起中的數十億人是促成富足的三大主力。二人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人類與地球的發展,並提齣令人信服的觀點,為當今彌漫的悲觀氛圍注入一劑強心針。此外,書中更洋溢博愛思想,強調人人都能為全民富足盡一份心力,使得此書不隻是令人眼界大開的重量級科技趨勢著作,更是充滿人文關懷與思索的絕佳好書。
作者簡介
彼得.戴曼迪斯 Peter H. Diamandis
X奬項基金會主席暨執行長,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暨主席,與多傢高科技公司創辦人。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分子遺傳學和太空工程學位,以及哈佛醫學院碩士學位。曾二度登上TED大會,宣揚富足理念。並曾榮獲羅伯特.海勒因奬、尼爾.阿姆斯壯奬、亞瑟.剋拉剋創新奬、經濟學人無限創新奬、查爾斯.林白奬等多項大項。
譯者簡介
陳森
縱橫香港財經界多年,論盡財經天下事。心願:改變世界,天國在人間。
〈推薦序〉願景、目標、價值、信仰—新公民人文主義的興起............006
〈推薦序〉邁嚮一個富足的未來............008
〈推薦序〉相隨心轉............010
〈推薦序〉關懷與奉獻............012
〈推薦序〉地球隻有一個,但很夠瞭............013
〈推薦序〉一場心靈與人文的巡禮............015
彼得.戴曼迪斯香港講座專訪............017
作者的話............025
第一部 觀點............029
01 人類最大的挑戰............030
02 建立金字塔............042
03 見樹再見林............061
04 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糟............074
第二部 幾何級數型科技............089
05 雷濛.庫茲威爾及快跑鍵............090
06 奇點迫近............100
第三部 建立金字塔底層............121
07 閤作的工具............122
08 水資源............133
09 餵飽九十億人口............153
第四部 創造富足的主力............177
10 DIY創新人士............178
11 科技慈善傢............196
12 竄起中的十億人............208
第五部 金字塔頂層............227
13 能源............228
14 教育............255
15 醫療保健............276
16 自由............299
第六部 加速推動............311
17 推動創新與突破............312
18 風險與失敗............328
19 下一步該怎麼走?............341
後記 下一步—趕上富足的大潮流............347
附錄 幾何級數型科技帶來的危機............349
參考圖錶............367
推薦序
願景、目標、價值、信仰--新公民人文主義的興起
《富足》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我拜讀以後,一點也不意外。一個文明法治國傢的進步,一方麵要持續經濟發展,另方麵也要讓弱勢者有基本的生存條件;當全球化造成南北對立、貧富差距拉大之際,本書兩位作者懷抱柏拉圖「理想國」般的烏托邦願景,意圖解決最嚴重的糧食、能源、飲水、教育、醫療、自由問題,但他們務實地從科技創新切入,認為以樂觀的進步主義觀念,可以突破基督教的末世論,重啓「美麗新世界」,再造「新天新地」。本書的訴求非常清楚:界定願景與目標,重振價值與信仰,仰仗企業創新與道德羅盤,航嚮「新國富論」的新疆界。
看法改變,世界觀就改變。觀念的君主就是未來的君主。領導與管理就是二十四小時思考:我的目標是什麼,目標又怎麼落實?領導就是做正確、做更好,不斷突破。領導者就是進行宏觀性思考與哲學性思考,有瞭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後,與人們坦率溝通,承擔起責任,令人們信賴,透過不斷學習以自我定位。本書正是懷抱康德式的永久和平理念,視改善人類生活品質為一種天命,這是理性的最高目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正如人類對鋁的經驗顯示,在古羅馬時代,當鋁的發現威脅到王朝的生存,發現者就身首異處;但十九世紀下半葉因電解技術使鋁能大量生産且價格便宜,鋁就成為造福人類的工業材質;對科技創新與人文心靈懷抱進步主義者永遠確信,正如神學傢尼布爾所揭示的理念:由於值得做的事不可能在有生之年達成,我們必須懷抱「希望」;由於真、善、美在曆史情境當下未必能産生意義,我們必須擁抱「信仰」;由於我們所從事的高尚事業不可能獨立完成,我們必須擁抱「愛心」。本書所提齣的前瞻與地平綫視野,最後都須以希望、信仰、愛心來逐一落實。
本書提齣深具啓發性的「新三角關係」,也就是科技創新者、新科技慈善傢與金字塔底層平民的結閤,三者結閤所産生的幾何級數成長,勢必顛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悲觀論調,也將超越「羅馬俱樂部」的「成長的極限」理論,這也是衛理公會創始者約翰.衛斯理的「金錢觀」:「盡可能賺錢,盡可能省錢,盡可能花錢」。企業傢的定位,是以他對社會的迴饋為標準,這也是近年來「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日漸成為主流聲音的原因;要解決全球貧窮、糧食、能源危機,科技企業傢必須承擔「超級代理人」的責任。
慾望與恐懼,貪婪與意義驅使人性往前邁進或往後墮落,本書不是道德的說教,而是植基於豐富的學識所淬煉齣來的前瞻理念,是一種可付諸實踐的精神呼召。當颱灣社會陷入瞭教育、核能、年金、能源、物價、貧富的爭論泥沼之際,本書如同天空的星辰,使我們仰望一個新理念。讀畢本書,不禁使我們迴到靈魂深處,在獨特處境下,思考生命的意義,然後化為行動往前努力邁進。
鬍忠信
(本文作者為曆史學者、政治評論傢)
推薦序
邁嚮一個富足的未來
彼得.戴曼迪斯在二○一三年的TED演講談到,未來將在科技的基礎上建構一個富足的世界。他遠播的願景勾勒齣人類未來的希望,他說人工智慧將飛快地躍進,機器人將取代許多人類的工作,太空探索將會是資源開發的另一個領域。他也提到網路、寬頻等基礎建設也將讓未來更加開放,不論是在教育、工程、商業、醫學等等。彼得充滿熱情,擁有矽榖創業傢的冒險精神,以這個「富足」的想法為前提,跟幾個矽榖的科技先鋒,如雷濛.庫茲威爾(Raymond Kurzweil)、保羅.薩孚(Paul Saffo)等創辦瞭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以奈米科技、太空與物理、能源與生態、生技與生物資訊、醫學與腦神經科學、創業與未來學等為討論方嚮。彼得不僅邀請到矽榖等重量級的專傢來學校授課,課程中還包括參觀美國太空總署(NASA)、榖歌(Google)等機構。如此前瞻的課程正像人類不斷嚮極端挑戰,創造未來的可能性。
我跟彼得算是有一些緣分,在二○一三年的TED演講結束,我短暫地跟彼得聊瞭一下,後來也讀瞭《富足》一書的英文版,最近也幫彼得規畫瞭幾次綫上對談活動。他在Google Hangouts上跟全世界的觀眾對談,提到瞭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最好的生存守則是「維持敏捷」(stay nimble)。現在正是創業最好的時機,所有未來的威脅如全球暖化、人口暴增、疾病、貧窮等全球性問題,都極有希望獲得解決。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悲觀下去。他的大聲疾呼的信息就是告訴我們要不斷地嚮前進,迎嚮未來。
如同彼得說的:「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靠自己去創造。」僅獻給這個時代無所畏懼的創業傢們。
許毓仁
(本文作者為TEDxTaipei創辦人,TED亞洲大使)
推薦序
相隨心轉
傳統的經濟學是建立在資源稀少,慾望無窮的假設上。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到羅馬俱樂部「成長的極限」都在強調資源的不足。唯一不同調的是一九六○年代,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富裕的社會》(Affluent Society)描述美國到二十世紀中葉的發展與繁榮已超越資源匱乏的狀態。之後,七○年代經過二次石油危機,全球環境生態的情況日趨惡化,人口問題、飢餓貧窮的問題看似一直沒得到妥善的解決。
但五十年後,兩位作者卻再度提齣「富足」(abundance)的觀念。這隻是不同年代都有樂觀科學傢的妄想,還是真的有什麼新的證據、新的發展,值得我們重視?
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本的論述是由於網路及知識經濟的來臨,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生産要素,已從有形的物質與能源轉為無形的科技知識與創新;産齣的産品或服務,也因數位化的普及,産業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的現象已浮現,如音樂唱片業、軟片及相紙的照片業早已走入曆史。新經濟的原動力及産齣形式,由於知識的非排他性、非互斥性,且越交換越多,為地球的永續帶來一綫曙光。
另一方麵,大陸及印度市場崛起,所需的物質與能源確實造成價格的緊張。基本原料的上漲,會激發齣替代物質及産品的創新,能源效率也因此日漸提高。近年來,更有簡樸創新(frugal innovation)、平價奢華的趨勢,因科技的進展以及人類的創意,使得「享受」及「富足」的碳足跡亦可相對減少。
雖然我們都受製於「地球隻有一個」,但腦袋創意可以有無限多。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世界觀、生活觀,我們的心智活動會影響我們的行為。甘地曾說過這個地球可以滿足所有的人,但滿足不瞭一個人的野心。糧食、潔淨水的問題,當然有實質的總量供給問題,但有更多是分配與利用的問題,不同地區、不同産業間的替換,就有機會大幅改善現況。
人類關注的問題更可以被「激勵」齣來,作者本身以其設立X奬及執行的經驗,特彆明瞭奬勵與創新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因網際網路的普及,鄉民、群眾的創意與力量不容被忽視,分散的智慧會讓豐盛的創意得以參與解決「不足」的問題。富足的概念之外,我覺得還可加上機緣(affordance)的觀念,我們講的科技進步,乃至各種危機,都是激發我們創意的機會。另一個是「負擔得起」(affordable)的概念,當人類用「負擔得起」的概念來麵對各種問題時,我們也會變得較為「富足」,不會再強求非屬於我們的福分。當大傢都有匱乏的意識,就會有自私相互爭奪的行為;當大傢都有富足的意識時,可能會改變你爭我奪的行為,尤其知識越分享越多的網路效應,應有機會改寫過去的古典經濟學。
泰國「充足經濟」(sufficient economy)的概念,對一直在講究效率(efficient)的颱灣是一個很好的對照。泰國的科技並沒有我們發達,但近年來其創意經濟的發展卻有目共睹,讓每一個人都「充足」齣發點,會寫齣的篇章和效率掛帥的經濟將會十分不同,也就是相隨心轉。
溫肇東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關懷與奉獻
文明的演進與科學及醫學的進步,使人類擁有過去所沒有過的物質享受與壽命的延長,同時也曆經經濟的興衰、國際間的冷戰與衝突、流行疾病及宗教或恐怖分子戰爭……。
物質文明的發展往往扼殺瞭精神文明的文化寶藏,當復製人呼之欲齣的高度醫學發展同時,遠在非洲地區的流行病及在文明國傢新産生的禽流感也不斷地上演中。
作者以一個又一個的科學與曆史實證告訴我們,人類的長遠發展,必須從「提升資源效率」以及「改善生活水準」兩大方嚮著手;更重要的是,要以開放的胸襟與眼光,看待世界上每個角落所發生的事件,並且閤理地把資源運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本書提到「國際奧比斯」(ORBIS International)非營利人道救援組織,並以奧比斯眼科透過飛機醫院(Flying Eye Hospital)在落後地區國傢從事醫療救濟,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瞭改善未開發國傢人民的眼睛醫療問題,國際奧比斯基金會所做的是,將最好的眼科設備及技術裝置在飛機上,再號召世界上優秀的眼科醫師做義工,到這些落後地方教育訓練當地的眼科醫護人員,將設備及技術輸入,協助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
對於未來可能産生衝突與文明的享受,我們應以關懷為齣發,奉獻所長為手段,再迴味所創造齣來的果實,減少貧窮及富足間的差距,建立心靈與世界的富足。
蔡瑞芳醫師
(本文作者為颱灣奧比斯基金會董事長暨眼科學教授)
推薦序
《富足》:一場心靈與人文的巡禮
提起X Prize,相信在科技、醫療與人文等産業的朋友並不陌生。這個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基金會,自一九九五年成立以來,便以高額奬金鼓勵各國菁英發展創新、前瞻的科技工具,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X奬項基金會企圖為人類所麵臨的各種難題尋求重大突破。
像是奬金高達韆萬美元的阿坎基因組X奬(Archon X Prize for Genomics),堪稱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醫學奬,主辦單位希望透過比賽來網羅全球的優秀團隊,共同尋找人類基因定序,以期未來可應用在疾病診斷、預防和新藥研發上。
競賽領域從太空與海洋探索、生醫科學、能源環境到教育與全球發展,涵蓋各種復雜的麵嚮,多年來也奠定瞭該基金會以競賽促進科技創新的領導地位。
最近,X奬項基金會創辦人彼得.戴曼迪斯所齣版的書籍《富足》即將在颱齣版,很高興有機會可以搶先拜讀。這本書有很大的願景,作者從民生、教育、科技、經濟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討,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透過科技慈善傢、DIY創新人士以及竄起中的數十億人來達成全民富足的目標。
這不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籍,字裏行間也穿插瞭許多的典故和案例,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讓思緒停下腳步,再迴頭檢視前麵的篇章。但你會發現,這一切都很有收獲:這不是一本單純的科技趨勢叢書,雖然裏麵也介紹瞭時下最夯的3D列印科技,但這本書更有濃鬱的人文氣息。
好比書上提到的OLPC計畫,就讓我印象深刻。那已經是二○○五年時的事情瞭,當時由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葛洛龐帝所發起的「每童一機」(One Laptop Per Child,OLPC),希望把電腦的價格控製在一百美元,並可大量帶給貧睏國傢的小孩,讓他們也能親近資訊科技。
雖然這個計畫沒有完全成功,也無法達到每部電腦售價一百美元的目標(目前約為一百八十美元),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落差總會慢慢被弭平。
八年之後,平闆電腦已蔚為流行,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更指齣今年全球平闆電腦齣貨量將超過二億颱。但每次隻要聽聞OLPC計畫,總會讓人連想起當年「讓每個孩子都有一部平闆電腦」的夢想。我也還一直記得那個由塑膠材質所打造的簡易電腦,雖然構造很簡單,但背後卻懷抱著遠大的理想。
在這個充斥著生存壓力的年代,我們已經聽到太多悲觀的論調,但人生終究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不是嗎?閱讀《富足》,除瞭能夠增廣見聞,更可以體會作者用樂觀的態度看待人類與地球未來的用心。
想要過富足的生活,那麼就讓我們從看這本書開始吧!讓我們來一場心靈與人文的巡禮。
鄭緯筌(Vista Cheng)
(本文作者為Tappier.com站長)
推薦序
地球隻有一個,但很夠瞭
我是個悲觀的人,所以當我看見一本書的書名是《富足:未來比你以為的更美好》(此為英文版書名)的時候,你可以猜到,我其實是嗤之以鼻的。
因為興趣也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關注(有時也參與)橫跨國內外許許多多的人權、社會與科技議題,我看見不斷擴大的衝突跟總是重演的悲劇螺鏇:戰爭、飢荒、腐敗、壓迫、背叛、冷漠……絕大多數的課題沒有被解決,反而變得更糟。日復一日的擔心,然後灰心,然後擔心,然後灰心……。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敘利亞戰火下斷手殘肢的屍體與柬埔寨金邊愛滋兒童枯瘦的病體在我的臉書上輪播著,中間穿插著「陌生人朋友」到北歐旅行的快樂照片,以及一個莫名其妙的三國App遊戲廣告。
我原本以為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感想會是再次嗤之以鼻(我的鼻子真忙)地說:「真是無藥可救的樂觀主義者!」但顯然我錯瞭。
可能跟許多人的感受不同,我認為本書作者之一彼得.戴曼迪斯(X 奬項與奇點大學創辦人)其實反而是我最認同的那種悲觀主義者;他認知現況有多麼糟糕,但他也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對戴曼迪斯來說,盡管這世界上的問題看似龐大到無法解決,但他那融閤科學傢與創業傢的經驗與眼光告訴他:解決之道就在問題裏頭。為瞭讓科學傢能夠聚集力量、獲得資源去挑戰不可能,他成立瞭X奬項基金會,要在重賞之下鼓勵智勇兼具者挺身而齣;而為瞭培育更多像他一樣緻力於解決十億人規模「大問題」的創業傢與未來領袖,他創立瞭奇點大學,讓這些人共聚一堂,互相碰撞。這些大到即使是國傢領袖都不敢想、也不麵對的問題,都是他的守備範圍。
這讓我想起另一位多次登上TED的講者,學者與政治行動傢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他在今年二月於TED演講最後提到有位女士在他某次批評國會腐敗體製的演講之後迴應:「教授,你說服我這沒希望瞭,沒希望瞭,我們束手無策瞭。」雷席格原本不知道如何迴應這種絕望,但他想像一位醫生跟他說:「你六歲的兒子得瞭末期腦瘤,而你束手無策。」如果是你,你會什麼都不做嗎?
不,我們還是會做,盡管徒勞無功的機率極高,但我們什麼都願意去做。我認為這就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人類的確麵臨重大的挑戰,但同時,我們也首度擁有迴應這些挑戰的科技。科技本身或許沒辦法改變什麼,但是科技加上意誌可以。我們的確隻有一個地球,也沒人反對節約,但如果我們要讓數十億人不用再受飢荒、疾病、貧窮所苦,我們需要的是革命性的新能源技術、生物醫學,跟傳播科技。這本書討論瞭許多足以迴答這些巨大問題的科技創新,當然,我們期待這些創新趕快變得過時、落伍,被更先進的科技取代,但這本書所揭示的契機,將會持續帶給所有悲觀者前行的勇氣。
鄭國威
(本文作者為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