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是明朝末葉江西人宋應星所寫的一本關於科學技術的書,書刊於崇禎十(一六三七)年。內容遍及:作物栽培及病蟲害、農業機械、水利工程、食品化學、紡織工業、兵器及造船工業、金屬冶煉、陶瓷技術、和其他手工藝和輕工業等等。
作者宋應星,經長時間的蒐羅和觀察,忠實地記錄瞭他那個時代所能見及的大部分農工業生産技術,其中,固然有時代性和地方性技術的特色,卻也承襲瞭中國韆百年來一脈相傳的技術傳統(尤其是農業、水利技術)。這本書,可以說是總結中國近古時期生産技術的百科全書!
我們今天走進《天工開物》的世界裏,就好像可以流覽到中國近古,尚可溯至中古甚至上古的許多傳統科學技術。而在進入《天工開物》的世界之前,我們也須先獲得一些背景資料,纔能真確地認識到《天工開物》所顯現的意義。
《天工開物》是中國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寶典钜構,因此,對於中國傳統科技史,我們也應該有一些一般性的瞭解,連帶地,對於近代以及當代如英國李約瑟等學者在中國科技史上的研究成果,也應有一些知聞。從而,我們也從《天工開物》的遭遇,可以印證到中國傳統科技的許多特性。
作者簡介
蔡仁堅
颱北醫學院藥學係畢,美國哈佛大學政府學院公共行政碩士。
曾任:新竹市市長、颱北醫學院講師、國民大會代錶、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文宣部主任、新竹市市議員。
現任:從事文史研究工作。
著有:《科學與古老的中國》、《古代中國的科學傢》,譯有《科學與人文價值》,編有《中國科技文明論集》等。
蔡果荃
國立陽明大學醫科畢業。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MD
Johns Hopkins Medical School, PhD in Neuroscience
現任﹕Assistant Professor, Harvard Medical School
Professor, UCLA School of Medicine
著作﹕
about 100 articles in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If the patient is someone you love》 China Times, Taipei, 1982
齣版的話
【導讀】
第一章 來認識中國傳統科學與技術 (一)小引
(二)你曾聽過有一本古書叫《天工開物》的嗎?
(三)模糊的典範
(四)中國有沒有科學?
(五)中國古代的科學
(六)中國古代的科學傢
第二章 來認識《天工開物》
(一)初識《天工開物》
(二)《天工開物》迴娘傢
(三)宋應星這個人
第三章 來認識《天工開物》的時代背景
(一)前言
(二)黑暗的政治
(三)政經分離的社會
(四)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
(五)經濟因素下傳統農業社會的初步瓦解
(六)《天工開物》的社會背景
(七)結語
第四章 《天工開物》裏的農業技術
(一)大地之戀
(二)《天工開物》雖不是農書,但三分之一的內容在講農事
(三)中國最早的農業生産統計
(四)種稻
(五)種麥及其他
1.麥的裁培
2.麥的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3.關於其他作物
(六)榖類的加工調製
(七)主要的經濟物——甘蔗
第五章 《天工開物》裏的食品製造技術
(一)明代的食生活
(二)製鹽
(三)製糖
(四)製油
(五)製麴造酒
第六章 《天工開物》裏的金屬冶煉技術
(一)金屬器物的文化
(二)鋼鐵的冶煉
(三)鐵的鑄造.鍛造技術
(四)銅的冶煉和鍛造
(五)銀的冶煉
第七章 《天工開物》裏的染織技術
(一)小引
(二)絲織技術的起源
(三)絲織技術的發展
(四)中西絲路
(五)天工開物所記載桑蠶絲織
(六)天工開物所記載特殊的絲織品
(七)天工開物記載其他種類的衣料
(八)毛織
(九)染色技術
(十)結語
第八章 《天工開物》裏的陶瓷技術
(一)小引
(二)陶器發展簡史
(三)瓷器源於陶器
(四)瓷器的進一步發展
(五)施「釉」原理
(六)宋瓷
(七)由《天工開物》所見的明代製瓷技術
(八)瓷器的外傳
第九章 《天工開物》裏的造紙技術
(一)小引
(二)早期的書寫材料
(三)簡牘與縑帛
(四)製紙的源起
(五)蔡倫改進造紙技術
(六)造紙術的進一步發展
(七)天工開物中的造紙技術
(八)造紙術的外傳
第十章 《天工開物》裏的造船技術
(一)小引
(二)古代的造船和航海
(三)鄭和下西洋
(四)漕舫
(五)海舟
(六)造車
第十一章 《天工開物》裏的兵器和火藥技術
(一)明代的武器
(二)弓與矢
(三)弩
(四)火藥的發明和應用
(五)火藥武器的發展
(六)火藥、火藥武器的外傳和交流
附錄一 思慮與悲憫﹕宋應星──閤理社會的追尋者 盧建榮
附錄二 野議
附錄三 原典精選
齣版的話
時報文化齣版的《中國曆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傢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復印、流傳。寶庫裏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傢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钜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彆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嚮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纔智,曆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鞦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傢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硃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嘆,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麯,村裏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鄉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傢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瞭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瞭我們、嗬護瞭我們幾韆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傢學者,大傢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誌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瞭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裏,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麵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曆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齣最具代錶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係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彆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曆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齣版順序上,首先推齣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麯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閤做為一般讀者(特彆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齣四書五經、諸子百傢、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裏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彆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瞭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颱,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麵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曆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瞭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齣版編輯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